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议论文,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宜通过比较分析、领悟体验的方法来辨别议论文中的观点、材料及其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树立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鲁迅批驳了甚嚣尘上的悲观论调,唤起民众救亡的自信心。文章立驳结合,论证严密;语言犀利生动,富有战斗性。《怀疑与学问》一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文章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引名言、举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谈创造性思维》则多次运用设问的句式,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问题。《创造宣言》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在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完成后,还安排了习作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课本给出了三个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在写作中,要用真实、充分的论据,符合推理逻辑的形式,对论点进行论述。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讨论”,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掌握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式,把握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2.学会分析每篇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识记本课生字词,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重点作家及其重要作品。3.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提炼观点。4.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论述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2.在学习中,激发读书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提炼观点。2.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论述观点。教学难点1.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2.在习作中,学会用真实、充分的论据,符合推理逻辑的形式,对论点进行论述。教学措施1.提醒学生课前预习,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及多媒体课件。精读课文以讲解为主,力求细而精,多给例子,多讲方法,激发学生举一反三,产生主动阅读探究的兴趣。略读课文鼓励学生以自学为主,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上学会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性的泛读与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在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精确讲解,使学生理解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即: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议论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3.在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并运用合理有效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课时安排《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怀疑与学问》2课时《谈创造性思维》1课时《仓U造宣言》1课时写作论证要合理1课时口语交际讨论1课时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国,从古到今,这一直让人们引以为豪。然而,在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当时的情形下,有人散布出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当时的鲁迅先生愤然而起,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流言进行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鲁迅先生一起激发中国人的自信力。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18部。2.背景资料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说:“民族
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写下了这篇文章,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3.知识链接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一种文体。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时,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驳论文的写作思路一般为:列现象,即对需要批驳的现象进行列举;示弊端,即要揭示出这些现象带来的损失或危害等;换根源,即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探究现象背后的根本问题;找出路,即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慨叹(k^i)玄虚(xuan)脊梁①)诬蔑(wUmie)(mO)诬蔑(wUmie)(mO)抹杀抹'(ma)抹布、(m6)拐弯抹角搽(cha)诓骗(kuang)[(long)笼络人心笼<[(16ng)竹笼(2)词语释义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困苦,保全生命。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3)词语辨析“怀古伤今”“触目伤怀”两个词都有“伤感”之意。“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从时间上看既追念从前,又伤感现在。“触目伤怀”则指为自己现在所看到的而感到悲伤。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答案示例: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3〜8):反驳对方的论点。第一层(3〜5):直接反驳。第二层(6〜8):间接反驳。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答案示例: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四、课堂小结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呢?希望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得出答案。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本文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作者所采用的批驳方法是,作者的观点是。答案示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先驳论据,后驳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鲁迅先生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驳斥该论点的。三、合作探究(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品味“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答案示例:“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了“中国脊梁”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2.第9自然段中“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答案示例:古今统治阶级的欺骗宣传,尤其是当时政府的反动的欺骗宣传。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3.作者是怎样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答案示例:作者在第6至8自然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自然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自然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简要概述课文的中心主旨。答案示例: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批驳,热情歌颂“地底下”(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的斗争,明确地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的观点,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本文的语论证言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①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鲁迅的杂文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自信力”与“他信力”仅仅改变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中写得这样字字含情,句句有意,寄托着这位伟大革命家的赤子之情!②立论和驳论结合,论证严密。如第6〜8自然段,指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树立己方论点,并通过事实论证,用排比句式列举了从古至今四种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并说明现在也有总被消灭于黑暗中的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论点。既然“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命题则为假,立论和驳论结合显示出了严密的逻辑性。(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朗读鲁迅的《自题小像》一诗,并简要赏析。
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赏析:这首诗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使所抒发的感情形象化。如运用“风雨如磐”这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处境的险恶。四、课堂小结同学们,80多年前,我们被外国列强欺侮的时候,鲁迅先生有自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有自信,中华民族有自信,所以,我们能最终战胜敌人,赢得胜利。现在,中华民族到了复兴的伟大时刻,我们有没有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树立靶子(论据沆不久便只寄希望于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J>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失掉的是“他信力”直接反驳]发展着“自欺力”正面立论: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其筋骨和脊梁18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找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宇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程颐(y0譬如(pi)腐草为萤(ying)虚妄t(wang)盲从(m^ng)流俗r(su)(zhe)折叠折(zhe(zhe)折叠折(zhe)折腾、(she)折本^(jie)解题解(jie)押解g)浑身解数(bian)便装(pian)便宜(2)词语释义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3)词语辨析“盲从”“追随”两个词都有“跟随、随从”的意思。“盲从”是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含有贬义。“追随”是指积极地效仿前人的事迹,或成为某人的属下,帮那人做事,含有褒义。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1、2自然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怎样提出的?它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2.第1、2自然段引用学者的名言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第3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③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关系到全篇。本段已经点明“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个观点,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四、课堂小结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学习了课文前三段。那么,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又将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告诉大家答案。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顾颉刚,字,学家。他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答案示例:铭坚历史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提出了“学则须疑”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该论点的。三、合作探究(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第4自然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2.第5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是否重复?为什么?答案示例:不重复。第4自然段主要是介绍什么是怀疑精神,以及在做学问时,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疑问。第5自然段则是从怀疑精神所适用的范围,及怀疑在做学问中的作用两个方面论述,所以,这两段虽都在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但谈论的角度不同,所以并不重复。3.第6自然段包含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如何关联?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①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用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③“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例论证“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的论点;④“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没有怀疑精神对学问和人类文化的危害。4.“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强调作用。5.第6自然段中有三个“这样”,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答案示例: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后两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2.赏析本文的论证技巧。答案示例:①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3〜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②引名言、举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如第5自然段中引用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这一观点。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强。再如,在第6自然段中,列举了戴震在治学过程中善于怀疑,终成大学问家的事例,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有说服力。而作者在论述读书时应如何怀疑、追问时,列举了一系列追根究底的问题,给以具体的借鉴,启发性很强。(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阅读《戴震难师》,理解短文大意。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译文:戴震这一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又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是这样?”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四、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丿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道理论证)怀疑与学问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I件(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方法,理解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2.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与方法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创造性思维。2.理解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及设问句式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理解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及设问句式在议论文中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自己运用常用的思维模式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往往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的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踢醒沉睡之心》等。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孜孜不倦⑵)汲取(jD"(mo)模式(mb)大模大样根深蒂固孜孜不倦⑵)汲取(jD"(mo)模式(mb)大模大样"(fou)是否(pY)否极泰来蒂(di)根深蒂固<缔(di)缔结、谛(di)真谛恒(蒂(di)根深蒂固<缔(di)缔结、谛(di)真谛(2)词语释义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汲取:吸取。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琢磨。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3)词语辨析“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两个词都有“学习和工作勤奋努力”的意思。“孜孜不倦”是形容学习和工作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一般用于学习、工作等,重在“不知疲倦”上。“废寝忘食”是形容十分专注,除用于工作、学习外,还可用于其他方面,重在“专注”。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文章开头用图表来提出问题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①运用图表、设问开头,直观而新颖。②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出要议论的话题。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答案示例: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是什么?答案示例: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3.联系上下文,找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答案示例: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4.文中多次运用设问句,请分析其作用。答案示例: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索,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论述。5.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寻求其他答案呢?课文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紧接着引申出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下来论述并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第3自然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论点?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对比论证。作用:把“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进行对比,突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2.第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是关注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从而说明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其实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因为自我压制,埋没了自己的创造意识。(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并且还要持之以恒,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方式。答案示例:①多次运用设问的句式。如文章的开头,先列出四个图形及思考题,随即提出问题:“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接下来,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又如课文第4自然段末尾提出问题:“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分析回答。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②语言准确、严密。如:“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看法。”“主要”“之一”这种用语十分准确、严密,说明“根据”不只一种,突出了重点。(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并进行简要赏析。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全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四、课堂小结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解决的方式也不止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思考,拥有创造性思维。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厂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点)<[要有创新思维、谈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怎样有创新思维’论证J〔有无创新思维的人的区别一得出结论——人人都有创造力(结论)20*创造宣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1)八大山人:清初画家朱耷(约1626—约1705)的别号,南昌(今属江西)人。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凝练沉毅,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亦写山水,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代表作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等。(2)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崇拜(chong)塑像(sh)伤痕[(hen)中伤(zhong)遁词(dun)哑口无言(ya)鲁钝(dUn)自暴自弃(qi)走投无路(tou)玄奘t(zang)懦夫(nuO)屋檐i(yan)樵夫(qiao)豢养(huan)陡然(dou)烟囱(cong)灌溉(guan)繁殖(zh°f(zhong)正中下怀f(zeng)曾参中q曾qf(zhong)火中取栗f(ceng)未曾f(diao)调查调q^(tiao)调和f(diao)调查调q^(tiao)调和、(wU)深恶痛绝(2)词语释义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也作遁辞。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一时语塞或紧张。鲁钝:愚笨,不敏锐。道统: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他们自认为是继承周公、孔子的传道系统。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懦夫:软弱胆小的人。豢养:喂养。(3)词语辨析“哑口无言”“默默无言”两个词都有“说不出话来”的意思。“哑口无言”是指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多用于贬义的语境。“默默无言”是指不声不响,闭口无言。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可以分成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由美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与其他不同:“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第二部分(4〜11):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驳斥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从中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并呼唤创造之神回来。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2.文中批评了哪些“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案示例:作者驳斥了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结论: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答案示例: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后来成为一介大师……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4.作者是怎样对“不能创造”的几种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答案示例: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用所处环境平凡的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非凡创造力证明在平凡的环境中也有不朽的创造,驳斥“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的观点。用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正气歌》、苏联国歌和《尼赫鲁自传》,以及雷塞布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开肉包铺子的平老静,证明单调的生活中也能创造出平凡而伟大的作品,驳斥“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用莫扎尔特、爱迪生和帕斯加尔从小就能发明创造的事例,证明创造能力与年龄无关,驳斥“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观点。用曾参、慧能并不聪明,但是却能够传承道统或教义,证明创造与智慧无关,驳斥“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观点。用哥伦布在粮水断绝、众叛亲离时发现美洲,冻饿病之中的莫扎尔特写出《安魂曲》等事例,驳斥“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观点。5.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答案示例: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答案示例: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地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试着赏析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点。答案示例:①破立结合,增强说服力。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进行驳斥,引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这种先驳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增强了自己观点的说服力,能更好地吸引读者。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如本文在列举名人事例驳斥关于不能创造的借口时就主要运用了记叙的方式,而在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时,又运用了议论的方式,再如,在讲述东山樵夫的故事时运用记叙,而后就对该故事进行了分析、议论,这样记叙与议论的结合,让作者的观点更明确,也让作者的论证更易被信服。大量运用排比。本文在议论时,大量地运用到了排比和比喻,如“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语势上达到了气贯长虹的气势。而在列举五种错误观点时,也运用了排比,结构形式匀称,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反驳则更势不可当。(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朗读下面这首古诗,并进行赏析。论诗五首(其二)(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说明即使是像李白、杜甫所写的那样伟大的诗篇,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至今也会让人觉得不新鲜了。因为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提倡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世人常用最后两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之势,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引入论题,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s驳斥五种观点年纪太小>引入论题,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s驳斥五种观点年纪太小>叙议结合大量排比1J太无能陷入绝境发出“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活着便要创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运用真实、充分的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2.掌握正确的的推理形式,文章要符合逻辑。过程与方法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3.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4.合理布局,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恰切的论据,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明确观点,运用真实、充分的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2.写驳论性质的文章要做到对准靶子、抓住要害、注意分寸。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恰切的论据,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关于议论文的知识,基本理清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写作课需要在规定的文题内自选一个进行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二、文题展示题目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题目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题目三: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三、写作指导题目一:1.能够围绕着“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一观点选取相关事例或名言作为论据。2.论述时,叙述事例不要面面俱到,要进行概括、归纳。3.对列举的事例和名言应具体分析,抓住关键,使其为论点服务。4.注意论述的完整性。题目二:1.在标题或开篇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应明确“知足是快乐的”还是“知足未必快乐”。2.要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相关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还可以选取相关的名言警句、古诗词、创意广告词等作为道理论据。这些事例或名言警句要确保真实、可靠,而且具有典型性。3.论述时,围绕着观点,对事例或道理论据进行分析,使其为观点服务。4.要恰当地安排论述的结构,可以采用总分式,也可以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题目三:1.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片面的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在驳斥错误论点时,可以对对方的论点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驳对方观点中论据的不足,论证过程的错误等进行反驳。2.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定要抓住其错误或片面的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3.对于对方的谬论和思想,提出正确论点。驳论是与立论紧密相连的,在反驳对方的观点之后,就可以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对方的错误论点。四、范文评析知足者常乐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题记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抱怨它的不足,乐观的人则会庆幸还有半杯水,因而后者得到了满足。同样的半杯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慨。这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颗平常心,学会用感恩的心来感谢生活,感谢命运。等我们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几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发人深省的。一个人如果痴心妄想,那他贪婪的心就永远不会满足,甚至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和珅位高权重仍不知满足,留下了千古骂名;而庄子、陶潜等隐士淡泊名利,逍遥世外,却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名。世事就是这样的辩证,上天让坏人享尽安乐,但最终以严厉的惩罚为代价;上天给予好人平安与幸福,却让好人历经磨难。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这样,没有绝对令你满意的事,关键在于你是否得到满足,能够乐观地对待生活。不过知足并非一味地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一种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如错把知足当作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那你只会成为井底之蛙。知足就是父母买给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拣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包括生命。知足了,菜根嚼着也香;知足了,心里永远有着温暖的阳光。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们在给予的同时往往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报,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他们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满足,当然也往往会大失所望了。请记住:学会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却烦恼;学会知足,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风雨兼程的艰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能和谐、平静、适意而真诚。因为知足常乐啊!总评: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论证有力的议论文。题目就摆明了观点,以题记的形式开篇,新颖贴题;然后以“半杯水”的故事引出论题,接着引用孟子的话,列举和珅、庄子、陶潜的事例进行论述、分析,并且辩证地分析了知足者的心理状态,使“常乐”的内涵更为丰富。口语交际讨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讨论技巧,学会讨论。2.用文明的语言表达个人意见。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练习。2.选择题目和情境,进行讨论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情境和主题,进行讨论练习。教学难点能总结讨论技巧,并灵活运用到其他情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就某些问题与他人进行讨论,以表达意见,寻求共识或解决问题。那么讨论要注意哪些问题,遵守哪些规则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找出答案。二、交际指导讨论活动可以按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的话题,每个人围绕话题搜集资料,包括名人轶事、名言警句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部年终总结
- 护士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5篇)
- 物流安全生产责任书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抢分专题识图技能专练图像四统计图表含答案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10个长效热点综合专项训练热点10生活情境中的地理含答案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英语试卷(无答案)
- 2024年下学期城南区八年级地理期中试卷
- 欧姆定律(一)基础强化(强化训练)(解析版)-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强化训练
- 音乐常识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认识居民身份证人教部编版
- 音乐治疗导论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科技大学
- 中学英语八年级《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说课稿
-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创新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双碳产业园(零碳园区)规划建设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葛根培训课件
- 2024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邗粮农业发展限公司招聘总账会计1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英语试卷(附答案)
- 执行力课件(完美版)
- 《直播运营实务》 课件 1.3直播电商相关法律规定与监管
- 视频会议系统保障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