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流主持朝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认为官员擢升应根据其能力和政绩,反对以往那种循资升级的做法。此举A.利于改变官吏阶层结构 B.弱化科举制选拔功能C.直接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D.导致士族势力的消亡2.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D.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3.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4.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5.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德才兼备 B.家庭背景 C.宗族血缘 D.考试成绩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A.察举制仍是政府选官的有效途径 B.世家子弟成为选官唯一标准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显,无法维系7.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8.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9.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表述错误的是A.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B.唐高祖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C.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10.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11.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12.二战后,联邦德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置身于政党的纷争之外,在政治活动方面应采取克制与保留的态度,在履行职责时应考虑普遍性利益”。这一规定强调了公务员要做到A.廉洁奉公 B.尽心尽职 C.政治中立 D.为民服务13.西方文官制下,高级文官不仅是主管大臣的重要助手,而且还握有某些“控制部门大臣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沉默不语让大臣犯错误。所以高级文官敢于在政策上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大臣解雇。这是因为()A.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B.文官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C.法律赋予文官的制约权 D.文官违背了政治中立的原则14.BC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监察地方官员 D.管理地方行政15.进入19世纪,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党轮流执政,政府行政人员也经常大换班,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英国A.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 B.设置了政务官C.规定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D.取消国王对官员的任免权16.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17.康乾时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后来,清廷把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此举A.贯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 B.实现了地区之间的相互制衡C.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平衡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18.宋真宗时,应天府平民曹诚热心助学,捐巨资扩建学舍百余间;莆田布衣方仪倾家产相资助,族人也纷纷解囊,终于建学成功;宋神宗时,福建路遭水灾,学舍毁坏,韩昌国等200郡民请求由民间出资重建,短时筹集3000贯,建造房屋130间。这反映了北宋A.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积贫积弱严重导致教化权力下移C.社会不同阶层联系加强 D.阶层流动性的加强吸引民间办学19.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却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 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C.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殖 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20.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A.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 D.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21.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在曹操当时,采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于一时,但此后此制度墨守不变,毛病丛出,后来人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实这也有些冤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九品中正制无法选出实用的人才 B.九品中正制的施行直接有利于门第C.认识九品中正制应考察历史变化 D.研究九品中正制只能参照最终结果二、材料分析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元仁宗在元灭南宋而统一全国之后出生,身边从小就有一批儒臣侍奉,受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影响较深。初登帝位后即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据《元史·选举制》记载,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命令李孟、程钜夫等人议定科举之法,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目的、内容、方式及录取人数等。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最终废止了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用了近六百年,其文化影响尤为深远。——摘编自龚贤《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材料三蒙古统治者对汉文化了解不深,认为词赋空虚无实用,科举所取人才只能舞文弄墨,没有其他能力。元朝恢复科举后,一方面,废去了易于流于外在形式、讲求华丽辞藻的律赋,仅考古赋,蒙古、色目人则可以不考古赋。另一方面,经义以朱子“四书”为尊,理学等策略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的,不可避免地成为元代统治思想的主流。元代科举只考古赋,加之理学标准的特点,形成了元代学术质朴无华的风气,同时也影响了文风的走向,浮华艳丽的文风在元代受到了排斥,这也是“平易雅正”的诗文风气能够风靡延祐文坛的原因之一。——摘编自杨亮《元代科举制与延祐以后南北文风的混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实施科举制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科举制的特点及元仁宗力图恢复科举制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发展的趋势。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材料宋太祖在位时,共开榜15次,取进士188人。到太宗时,开榜仅8次,共取进士1487人,录取者的待遇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宋太祖后,举人通过“省试”后还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新中的举人就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那些主考官的门生。(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北宋时期科举制获得的新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些新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24.中外文官制度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摘编自《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和意义。(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方是如何借鉴中国考试制度的。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自从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文官考核制度也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核心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又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1966-1968年间的富尔顿改革。富尔顿改革主要目标是废除通才的用人标准,实行专业化管理配合行政专业化分エ的要求。第二次改革是在1979至1997年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减少税收,激励私人资本投资,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的规模,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对我国相关制度建设的启示。参考答案1.A2.C3.C4.A5.A6.D7.B8.B9.B10.C11.C12.C13.B14.C15.A16.B17.A18.D19.B20.A21.C22.(1)意义: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强调德行;重经义,轻辞藻;以程朱理学为评卷标准。原因:元朝统一全国后,各民族交往交融加快;统治者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元初废除科举后,吏治败坏;民族矛盾长期存在;百姓渴望社会安定。(3)影响:提高了程朱理学的地位;促成了元朝质朴无华的学术风气;使“平易雅正”的文学风格得到推崇;对明清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趋势:参加考试的身份限制逐渐减少;考试内容更加重视儒家思想;作为专制统治者的统治工具的作用日趋显著。(言之有理皆可)23.(1)新发展: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录取者的待遇提高、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增强。(2)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官僚集团的迅速膨胀,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24.(1)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开放性);不断发展,平等竞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