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课件(夯实基础)-【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_第1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课件(夯实基础)-【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_第2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课件(夯实基础)-【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_第3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课件(夯实基础)-【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_第4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课件(夯实基础)-【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辽与西夏1.辽的统治(916—1125年,亡于金)⑴建国: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⑵制度:①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因俗而治,藩汉分治)②定期迁徙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四时捺钵制)(3)宋辽关系:长期对峙(澶渊之盟);大部分时间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2.西夏的统治(1038-1227,亡于蒙古)(1)建国: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2)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同时保持本民族官称(3)夏辽关系:向金称臣,但保持事实上的独立。辽和西夏制度共同点:较多吸收中原先进制度内容;藩汉分治,因俗而治

二、金朝入主中原1.建立: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建立金朝。2.入主中原⑴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⑵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3、制度⑴基本沿袭唐宋。⑵“猛安谋克”: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女真农户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兵农合一,加快了女真族的封建化)4、鼎盛时期:12世纪后期,金世宗与“大定之治”。5、衰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1234年,被南宋蒙古夹击而亡。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汗国(1)建立: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2)扩张: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2、元朝建立与统一⑴1271年忽必烈建元,定都大都。⑵1276年占领临安灭南宋,1279年完成统一。3、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2)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3)开创行省制度①内容: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全国共设10个行省,中书省包直辖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②特点:双重性;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权力大而不专;一署多员和长官节制相结合;犬牙交错行省划分依据: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制和军事镇压。③作用:a.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b.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利于增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d.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省制的开端。(4)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①设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管理吐蕃(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政教合一的管理)。②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③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地方:行省制中书省(腹里)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地方行政区划:省、路、州、县四级或是省、路、府、州、县五级(5)元朝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台湾、西藏)和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③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转变,体现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4、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①蒙古族的融合;②回族的形成(2)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保障蒙古贵族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3)特点:存在民族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进一步加强。5、元末爆发农民起义,1368年元朝灭亡。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三次高潮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流频繁,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在此基础上,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特点是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方人口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融合。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推动民族交融。元统一前,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中原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元统一后,民族交融加强,回族的前身--回回形成。【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一谈元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1)经济上,大体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3)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4)对外关系: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课堂检测】1.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这些做法()A.加剧了民族政权的分裂B.是民族政权对立的产物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课堂检测】2.在西夏崇宗、仁宗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大兴学校,封孔子为“文宣帝”,求购儒家经典,对其中的一些经典进行注释,并设立翰林院安置博学多才的儒士。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夏()A.儒家文化与党项文化融合B.自觉接受并学习儒家文化C.儒家文化深入社会生活D.文化政策由封闭走向开放C.政治失意导致词风转型D.辛词对抗金有重大影响B【课堂检测】3.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C【课堂检测】4.辛弃疾一生有坚定的抗金信念,然而由于不被统治者重视,他力求从抑郁中解脱,其词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材料可用来说明()A.辛词创作日趋消极出世B.词作与时势有密切关系C.政治失意导致词风转型D.辛词对抗金有重大影响B【课堂探究】材料一元仁宗在元灭南宋而统一全国之后出生,身边从小就有一批儒臣侍奉,受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影响较深。初登帝位后即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据《元史·选举制》记载,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命令李孟、程钜夫等人议定科举之法,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目的、内容、方式及录取人数等。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最终废止了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用了近六百年,其文化影响尤为深远。——摘编自龚贤《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材料二蒙古统治者对汉文化了解不深,认为词赋空虚无实用,科举所取人才只能舞文弄墨,没有其他能力。元朝恢复科举后,一方面,废去了易于流于外在形式、讲求华丽辞藻的律赋,仅考古赋,蒙古、色目人则可以不考古赋。另一方面,经义以朱子“四书”为尊,理学等策略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的,不可避免地成为元代统治思想的主流。元代科举只考古赋,加之理学标准的特点,形成了元代学术质朴无华的风气,同时也影响了文风的走向,浮华艳丽的文风在元代受到了排斥,这也是“平易雅正”的诗文风气能够风靡延祐文坛的原因之一。——摘编自杨亮《元代科举制与延祐以后南北文风的混一》(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科举制的特点及元仁宗力图恢复科举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