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BCvBC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ID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ID图乙(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比较AC段与CD段的平均速度得vACvCD(选填“〉”“v”或“=”);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SAB=0-3mtAB=0-5sVAB=0.6m/sV,=1.2m/sSBc=0.9mtBC=0-5sVBC=vC=2.4m/sSCD=1-5mtCD=0-5sVCD=3m/svD=3.6m/s(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m/so【来源】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评价物理试题s【答案】v二—加速1.8m/sV4.8m/st【解析】【分析】【详解】s⑴[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v二ot⑵由图甲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⑵[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是BCBC0.9m0.5s=BCBC0.9m0.5s=1.8m/s⑷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C段的路程是s=s+s=0.3m+0.9m=1.2mACABBCAC段所用的时间是t=t+1=0.5s+0.5s=1sACABBCAC段的平均速度是s1.2mv=fc==1.2m/sACt1sACCD段的速度是vCD=3m/s,可知AC段的速度小于CD段的速度。⑶⑸由表格中数据可知,B点的速度是1.2m/s,C点的速度是2.4m/s,C点的速度比B点的速度增加了1.2m/s;D点的速度是3.6m/s,D点的速度比C点的速度增加了1.2m/s;相同时间增加的速度相同,所以可以推测E点的速度应该也比D点的速度大1.2m/s,即E点时的速度为4.8m/s。2.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2.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S2lin:15!05*5:0)Sl=90cfli弹簧片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m/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AC=m/s。【来源】2020年中考一轮复习专题机械运动s【答案】戶-较小长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大变速0.150.18t解析】分析】详解】
s⑴[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t[2][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方便计时,鞋面坡度应较小,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4]当斜面坡度一定时,还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s⑷⑸[6]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根据公式算出的t速度偏大;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s1_s1_90cm_0.9ms2是全程的一半,则11s一_s一_x90cm_45cm2212由图示秒表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2=3s,平均速度s_0.45m
"ab=¥—=0-15m/s2(6)[8]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t]=5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s_0.9m%_T_h_0-18m/s1【点睛】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2)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时间的测量。(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求得速度发生变化;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或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否则是变速直线运动。(5)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上半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6)由图示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3.在长度、时间测量中完成下列问题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ABCD在测量中,读数环节时完成下列填空。
AIlliAIlli11110HI屮川IIIIIIIIIIIIIIIIminwycm①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所测铅笔长度的测量值是。②图乙中,秒表的示数是。【来源】江苏省南师大附中树人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线上测试)【答案】C1mm5.85cm5min37.5【解析】【详解】[1]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B.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且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故B错误;C•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故C正确;D.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故选Co⑵①[2]⑶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示数为5.85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5.85cm。②⑷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因此秒表读数5min37.5s。4.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4.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和。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来比较下落的快慢。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选填“A”或“B”)进行实验较好。
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此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B两位置间纸锥的速度为m/s。【来源】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刻度尺秒表乙时间高度A先变大后不变0.16【解析】【详解】s⑴[1]⑵根据v二—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t具是秒表;[3][4][5]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所经过的高度;[6]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A较好;[7]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0.2sx2=0.4s0.2sx2=0.4s,t纸锥的速度:==0.i6m/so0.4sv===0.i6m/so0.4s5.小王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A]5:35:23B872A]5:35:23B872q10dmTOC\o"1-5"\h\z该实验原理是;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4)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cm,t=s,v=m/s,v=m/s;ABBCABBC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偏(填“大”或“小”)。AC【来源】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四教研联合体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s【答案】v二—方便计时小4010.20.5大大t【解析】【分析】斜面【详解】s[1]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所以实验原理为v二-;t[2]金属片在小车下滑到斜面底端时防止小车飞走,并且小车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方便计时;[3]为方便计时实验时间不能太短,所以要保证小车运动速度不能太快。故斜面坡度应较小;⑷⑷⑸⑹[7]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刻度尺读数精确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s-40.0cm,由电子表的示数知--Is,ABBCs40.0cm0.40mv-—ab---0.2m/sAB-2s2sABs50.0cm0.50cmv=—bc———0.5m/s.BC-1s1sBC⑸⑻由v<v可得小车下滑中速度越来越大;ABBC⑹[9]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偏小,导致v偏大。ACAC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TOC\o"1-5"\h\z(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直接观察白纸,可发现,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为像.(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答案】竖直比较像和物的大小移去棋子B在B处放置一白纸像不能成在白纸上虚不转向自己【解析】【分析】(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2)实验中让A棋子与B棋子完全相同,B又与A的像完全重合,结果就可以得出A的像与A大小相同的结论;(3)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而,所成的像是虚像,用光屏接收不到,只能用眼睛观察;(4)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判断像的变化。【详解】(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则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所以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实验时玻璃板应该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将白纸竖直放在蜡烛B处,移开蜡烛B,观察像能否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有没有像);若像不能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没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若像能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实像;(4)当镜子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时,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镜子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当镜子绕00’向人转动时,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如图:7.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活动中,小华猜想光斑形状可能与孔的形状、孔的大小和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她找来平行光源和图a所示的四种打好孔的卡片。1)小华在四种卡片中选择了卡片甲。她这样选择的原因是2)让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卡片上,调节卡片甲与光屏距离,透过孔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与卡片甲三角形孔相同的光斑;再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甲上,如图b,自右侧无孔处开始,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光斑大小;过一会儿,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圆形的光斑,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光斑大小。【答案】在改变孔的大小过程中,孔的形状保持不变不变变小不变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的思路,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2)小孔较大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小孔较小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详解】(1)a图中卡片甲是三角形,从右侧拦住部分仍是三角形,形状不变,故A符合要求;乙、丙、丁三图中随着卡片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2)在卡片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与影子形成相同,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为小孔成像现象,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变小;孔较小时,光屏上出现光源的像,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大小不变。8.如图甲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黏接在一起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小诚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和量角器,进行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ENFEAEFAQ甲乙丙OENFEAEFAQ甲乙丙O⑴如图甲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0B;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⑵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傾“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纸板F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三次实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帮忙设计这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答案】OA可逆显示光路不能不能略【解析】【分析】【详解】[1][2]让光线沿AO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沿0B射出,若让光线沿BO入射时,则反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证明光路是可逆的;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的路径;[4]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以法线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旋转时,因为F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⑶⑸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入射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平面镜垂直,法线已经不是ON了,入射光线AO与法线所在平面已不在是纸板所在平面了,所以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6]9.小童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是他其中的几个实验操作:移去蜡烛B,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点燃一支小蜡烛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至与蜡烛人的像完全重合记下蜡烛A和B及玻璃板的位置移去玻璃板、蜡烛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TOC\o"1-5"\h\z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2)步骤a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小童在某次改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4)小童将显示时间为10:21的电子手表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5)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图乙:甲Z■蜡烛甘7cmr甲Z■蜡烛甘7cmrAi'|4cm-:孔Hl・As'-cm;Gem-i3cmrL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次实验:【答案】bead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15:01为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解析】【分析】【详解】(1)因为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因此合理的顺序是:点燃一支小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下蜡烛A和B以及玻璃板的位置;a.移去蜡烛B,在B的位置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移去玻璃板、蜡烛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因为光屏不能接收虚像,只能接收到实像,所以步骤a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看是实像还是虚像.(3)当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即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时,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在改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4)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0:21,与“15:01”成轴对称,这时的时间应是15:0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征,要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因此不能只进行一次实验,而应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即为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要多次实验.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A忿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A忿3屮图B團1玻璃板.口纸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若白纸板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距离是cm,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者$(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是像;(4)如图甲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乙图身上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详解】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玻璃板的距离为2x5cm-10cm,像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则它与像的距离为10cm+10cm-20cm;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图中表盘数字的顺序与实际顺序左右相反,时针指向10和11之间,分针指向7,实际时间为10:35.如下图所示: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1.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1d」I1d」I:」此I」丄十.(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或“放”).(2)图中,海波在D点是态,在G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的冰和萘,用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答案】BC吸液固相同不同【解析】⑴图中BC段表示温度不变,即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2)由图象可知,AB段表示海波还没有熔化处于固态,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CD段表示海波已经熔化完毕,故D点处于液态,EF段表示凝固过程,在F点已经凝固完毕,故G点处于固态.⑶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了80g的冰和萘,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保证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图表示物质熔化的时间可以看出: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成液体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点睛: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相同质量的冰和萘完全熔化所需的时间不同,而加热装置相同,这就说明了两者完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可据此进行分析.1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且杯口有大量的“白气”形成,表明水在沸腾。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杯口的“白气”是(选填“液态”或“气态”);如图所示,是小明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出的水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C,水面上的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仔细观察图像还发现: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水温升得慢的主要原因是。【答案】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水蒸气液态99小于水与空气的温差大,散热快【解析】【分析】【详解】[1]由实验装置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2]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虽然水中溶解了一些其它气体,但在水沸腾时,这些气体基本上都逸出了。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所以是液态。⑶⑷⑸由实验图象知,水的沸点是99C,则此时水面上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开始加热时,水与空气温度相近,水吸热的热量向外散失少,而随着水的温度升高,与空气温度相差越大,则向外散失的热量就越多,那么水升温会变慢,即是水与空气的温差越大,散热越快。13.下雨前的空气湿度一般比较大,所以空气湿度情况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一项重要依据。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它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一个温度计用湿布包起来。
(1)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为100°C,表示当时的气(>/=/<)100C。一般情况下,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干泡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干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空气湿度越(大/小)。(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人会感到特别闷热,原因是【答案】=<液体蒸发时吸热小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解析】(1)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小;炎热的夏天,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慢,所以人会感到特别闷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2).<(3).液体蒸发时吸热(4).小(5).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点睛】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和空气湿度有关。14.小阳和小娟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h)丙甲温度14.小阳和小娟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h)丙甲温度2斗时间;血两位同学利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规范实验,并依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都是°C,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当水沸腾后水中的气泡为图丙中的(选填“a”或“b”)。实验表明: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温度。(选填“不变”、“升高”或“降低”)【答案】98小于a不变【解析】【分析】【详解】[1]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98°C,所以水的沸点都是98°C。⑵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说明实验室中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3]水在沸腾前,低层水温高,上层水温低,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因为热胀冷缩,气泡越来越小;沸腾时,杯中水温一致,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生成水蒸气对气泡进行补充,所以气泡会越来越大。所以当水沸腾后水中的气泡为图丙中的a,b为沸腾前的气泡变化。[4]实验现象表明,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是需要持续吸热。15.下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C。在加热的过程中,冰熔化之前吸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降低”);(3)如图丙中(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min;⑷若加热足够长时间,最终两支温度计示数(选填“最终相等”、“B始终高于A”)理由是。【答案】从下至上-4升高A4最终相等烧杯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解析】【分析】【详解】(1)[1]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从下至上。⑵[2][3]由图乙知,此时温度计示数为-4°C;在冰熔化之前加热的过程中,冰吸热温度升高。⑶⑷⑸由图丙分析可知,A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图丙中A是冰;由图知熔化从第2min开始到第6min结束,过程经历了4min。[6][7]若加热足够长时间,由于是水浴加热,两支温度计示数最终相等,并且等于烧杯中水的温度,理由是烧杯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6.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B,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关系。TOC\o"1-5"\h\z⑵在玻璃板的同一侧,小明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像。请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图乙是某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关于此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玻璃板必须与纸面垂直实验中两支蜡烛都必须点燃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答案】大小换用较薄的玻璃板相等垂直对称AC【解析】【分析】【详解】[1]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B,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故实验时应换用较薄的玻璃板。⑶[3]⑷分析图2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⑸如果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会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6]A.为了使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故A正确;在实验中,将一支蜡烛点燃并放在玻璃板的前边,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边,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若将后边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故B错误;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故C正确;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中,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D错误。故选AC。17.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甲乙(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果在凸透镜前放一个近视镜,小丽需要向(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⑵如图乙所示,一条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和凸透镜折射后恰好经过A【分析】根据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的成像性质进行判断;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眼会将物体的像呈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会将物体的像呈在视网膜之后,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根据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作图。【详解】(1)[1]由题意和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物距u=50cm—20cm=30cm=2f同理像距等于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2]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上一个近视镜,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延迟会聚,为了使光屏上还能出现清晰的像,则光屏需要适当向右移动。(2)[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由题意可知该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恰好经过A点,据此完成光路图,如图所示:18.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图光学实验:丙甲乙|||叫||||||师川卩|||口|甲|||||丙甲乙|||叫||||||师川卩|||口|甲|||||1EID2D⑴(1)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来解释。(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cm;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所成的像。(3)图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示位置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可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若不移动光屏,可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透镜(选填“凸”或“凹”)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答案】光的直线传播20能右放大凸【解析】【详解】第一空.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第二空.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m,根据平面镜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10cm+10cm=20cm;第三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但玻璃板仍会出现平面镜成像现象,用不透明的挡板在玻璃板后面挡住蜡烛B,在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后将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第四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则2f=20cm,所以f=10cm,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需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呈现清晰地像;第五空.因焦距为10cm,当蜡烛位于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第六空.若不移动光屏的位置,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像落在光屏的右侧,为了使像提前会聚,重新成在光屏上,因此需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凸透镜;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在调整过程中,应调整光屏、凸透镜或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上;当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实像;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就是利用了该原理(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小明将自己的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图中烛焰和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可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移动,以便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答案】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右下完整的像【解析】【分析】【详解】[1]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像最好成在光屏的中心,只有透镜、光屏、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才能整个实验过程中像能成在光屏中心。[2][3]观察图像可知,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成像情况工作的。[4]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此时像的位置远离凸透镜了,因此,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上,必须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即向右移动。[5]蜡烛燃烧变短的过程中,它发出的通过凸透镜中心的光线在光屏上的落点就会向上移
动,因此,要想像依然成在光屏的中间,需要将透镜向下移动。[6]将透镜遮住一半,只是减小了通过透镜的光的强度,像变得模糊一些。但烛焰发出的光通过透镜其他部分依然能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小红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⑵如图乙中画出A点的像点A,我们能从平面镜前不同位置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射在光屏上发生了反射;(3)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选填“A”、“B”或“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丙丁戊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近视眼镜的镜片为(选填“凹”或“凸”)透镜。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填“光屏远离透镜”或“蜡烛靠近透镜”);⑸小红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戊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把纸筒N套入M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薄膜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应该(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答案】10.0解析】分析】【详解】(1)[1]平行光作照射到凸透镜上,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图甲中凸透镜的位置在10.0cm刻度处,光屏的位置在20.0cm刻度处,则焦距f=20.0cm—10.0cm=10.0cm(2)[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延长两条折射光线相交与一点,此点即为人点的像点A,如图所示A1j1:11T1JI(IIIITlTUlH][11「11]nnpi丨i]仃叫\n%10130'金**50我们能从平面镜前不同位置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屏是凹凸不平的,光射在光屏上,反射光线不再平行,属于漫反射。[3]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看不到像,需要透过凸透镜向蜡烛的一侧观察才能看到像,所以人眼应该在图中的B处。[4]近视眼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需要用凹透镜将光发散一下再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近视眼镜的凹透镜镜片将光发散了在经凸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会聚在光屏的后面,即像距变大了,所以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远离凸透镜。[6]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应该变大,故应该拉长暗箱,即拉长凸透镜与薄膜之间的距离。五、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小明和小亮都很喜欢喝绿茶饮料,学完了密度知识后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饮料的密度。小明的实验操作如下:ml=100IIII11■11111111111II1II0]I2j-=-20l-n=-20把天平放在上,将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调节使天平平衡把饮料倒入烧杯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是93.8g;把烧杯中的一部分饮料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饮料的体积cm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饮料的质量,如图乙所示,量筒内饮料质量g,饮料密度是kg/m3;小亮用量筒、小试管、水、记号笔测出了饮料的密度,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试管放入量筒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V1;在试管内倒入适量的水,先用记号笔记录试管内水面的位置,然后将试管放入量筒内的水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应的刻度J;将试管中的水倒尽,,然后将试管放入量筒内的水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匕;饮料密度的表达式:P饮料=。(用已知量和测量量符号来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P饮料)水【答案】水平台游码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6062.41.04X103再向试管中倒入饮料直到标记处解析】分析】详解】⑴①[1][2][3]在调平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⑷由图甲知,饮料的体积是60mL=60cm3。⑸由图乙知,烧杯及剩余饮料的质量为31.4g,则量筒内饮料的质量m=93.8g-31.4g=62.4g[6]饮料的密度
p=v=60Cm=1.04g/cm3二1.04x103kg/cm3③[7]小亮是利用浮力来推导物体的密度。步骤一可求出小试管的质量,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知,当试管漂浮在水中时,试管的重力G..=F严gV.1浮1水1即试管的质量Gm二一i1gGm二一i1gP水gVi二pVg水1步骤二可求出倒入小试管中的水的体积水的质量倒入适量水后,试管漂浮,则小试管和试管中的Gm二一22g二P水gV2二pVg水2那么小试管中水的质量m水=叫叫=卩水V2-P水V1=P水少2-Vi)其体积mP(V-V)V二亠二水21二V-V水PP21水水所以步骤三也应向试管中倒入饮料直到标记处,使倒入的饮料体积与倒入小试管中的水的体积相等,此时饮料的质量m饮料和水⑺水V1=P水少3-Vi)④饮料的密度mPmP=—3=饮料V水P.(V-V)22.如图甲所示,A、B均为正方体,OM:ON=4: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取下A、B,将A下表面的中心与B上表面的中心用忽略形变的细线相连,A在上B在下,放入足够高且底部带放水阀(体积可忽略)的长方体容器中,关闭阀门,加入一定量的水后,A的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此时细线处于紧绷状态,如图乙所示。然后缓慢放出容器中的水直至放完,放水过程中,A始终在B的正上方。测得整个放水过程中B对容器内底面的压力F随放出水的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不计杠杆滑轮及细线的重力及摩擦,细线体积不计,物体A、B不吸水。已知长方体容器内底面积S=200cm2;P=1.0x103kg/m3,g=10N/kg。求:水GF03^0ADEB250甲乙丙125020002875卩GF03^0ADEB250甲乙丙125020002875卩/W4.5FO4F0⑴正方体A和B的重力之比G:G是多少?AB⑵正方体A的密度PA是多少?A⑶放水前,水对容器底部压强p是多大?【答案】(1)2:1;(2)0.75x103kgm3;(3)2.0x103Pa【解析】【分析】【详解】由甲图可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1GxOM二GxON2BA因OM:ON=4:1故GOM14A———x——2:1G2ON21B⑵设物体A的边长为LA,物体B的边长为L,由图丙可知,放水至D点时,物体A刚好AB漂浮,放水的体积为V—250cm3水则有Cs—L2)xL—V①AA露水继续放水至E点,物体A受的浮力不变,当继续放水至F点时,物体A浸在水中,放出的水体积为V'—2000cm3—1250cm3—750cm3水则有(S—L2)xL—V'②AA浸水+②得
(S—L2)x(L+L)=V+VAA露A浸水水(200cm2—L2)x(L+L)=250cm3+750cm3=1000cm3AA露A浸解得L=10cm,L=7.5cm,L=2.5cmAA浸A露物体B刚好浸没在水中,容器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二2875cm3—2000cm3二875cm3水则有(S—L2)xL=V"BB水(200cm2—L2)xL=875cm3BB解得L=5cmB二PagVA二PagVAPgV
水排75c^m=x1.0xl03kg;m3=0.75x103kgm3水10cmTOC\o"1-5"\h\zL2LLP=—A——A浸•P=—A浸•P
AL2L水LAAA⑶未放水时,V=2875cm3,由题可知,物体A、B浸没在水中,容器中水的深度为总水VV+V+V2875cm3+(10cm)3+(5cm)3总水200cm2h=-^=总水ab==20cm=0.2m总水200cm2SS故水对容器底部压强p=pgh=1.0x103kg,;'m3x10Nkgx0.2m=2.0x103Pa水/答:(1)正方体A和B的重力之比2:1;⑵正方体A的密度PA是0.75x103kgm3;A.⑶放水前,水对容器底部压强p是2.0x103Pa。23.某同学在做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时(1)第一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把该液体倒入量筒,测出它的体积V把量筒中的液体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杯中液体的总质量m总请用上述测出的物理量写出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__,这样测出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__(选填“偏大”“偏小”
或“一致”)。第二次测量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他称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液体倒入量筒后的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图中数据,帮助该同学把下列记录表格填写完整。若要想一次尽可能准确地测出100g这种液体的体积,对于器材的量程和分度值而言,下列所给量筒最适当的是__。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氯霉素糖衣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手机交易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架式跳线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暖茶座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社交媒体在电商品牌营销中的应用
- 社交媒体在移动电商平台的作用研究
- 科技企业如何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与发展
- 社区舞蹈节-寓教于乐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 保姆培训支持合同
- 媒体接送协议
- AMDAR资料的分析和应用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样例与说明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6 Tree
- 高压氧科工作总结高压氧科个人年终总结.doc
-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 桥梁缺陷与预防
- 食品生物化学习题谢达平(动态)
-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 保安员工入职登记表
- 睿达RDCAM激光雕刻切割软件V5.0操作说明书
- 机械设计基础平面连杆机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