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题号-一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①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近代的“国学”概念后来又相继演变出“国粹”“国故”等概念词。有感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清末民初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他们形成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学术文化思潮。,,,,被称为“国粹派”,“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二者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他们把文化传统冠之以“国”,包含了深厚的爱国—②_。“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国故”一词流行开来,大有取代“国学”之势,“旧派”“新派”国学家都使用了“国故”一词。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明确地将语言、文学、诸子学等一并纳入,进一步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大致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义和团运动后,西洋势力在中国迅速扩张,研究西学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为区隔于以往的旧学术,将他们研究的内容称为“新
学”.而称固有的学术为“旧学”:另一方面.他们③以旧学之名.称固有的学术.于是发行杂志,名为《国粹学报》,与外来的学术相抗。后来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固有的学术,也未必都为jmgcui于是又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随着“五四”新文化浪潮低落.“国学”一词在30年代得到普遍承认和运用.“国故学”的称谓则不.翼.而.飞.。(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材料二中国固有之学问,如经学、宋明理学、佛教、道教、孙子兵法、诗词歌赋,固然都可列入国学之林.而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也都可称为“国学”。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该是广义的‘大国学'范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xiaai的国学,而是集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美林交流,二人一致认为“大国学”教育应以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大国学”蕴含着中国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民族家庭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这个思想告诉并告诫我们,真正广义的“国学”,应该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核心思想的集萃,同时这所有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整体的中国文化。很多学者认为,国学研究形成于20世纪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交流、融汇的历史时期,已经不可能完全脱离既有的话语环境。国学可以理解为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中西不可分隔的对话的时代,不可能完全离开西方学术思想谈中国学术思想,而是应该在批判继承百年来国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重新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基础上,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1.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见仁见智B.莫衷一是C.难分轩轾D.不翼而飞2.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顺序是文化保守特点尤为明显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
文化保守特点尤为明显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③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④一边进行学术研究③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④一边进行学术研究①③④②B.③④②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正确的一项是过渡情结不屑B.过度情结不懈C.过度情节不屑D.过渡情节不懈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注音与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jian)精髓(suQ精粹挟隘B.国子监(jian)精髓(sui)精粹狭隘C.国子监(jian)精髓.(sui)精萃狭隘D.国子监(jian)精髓.(sui)精萃挟隘下列涉及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五经”一般指对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荀子名况,字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性善论”,代表作《劝学》律诗是近体诗中的一种诗歌体裁,讲究平仄和押韵,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儒家思想也称儒学,以“仁”为核心,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众说纷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章太炎为弘扬儒学,拓展了“国故”一词的涵义,并明确界定了“国故”的涵盖范围。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是汇聚多民族文化的“大国学”,不包含“汉学”“儒学”。作者认为我们当今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所以我们应适当学习并吸收外来文化。请给材料二中提出的“大国学”下一个定义。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国学”一词内涵的发展与变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天坛墙根儿小记天坛是一座老园林,论辈分,颐和园都无法和它相比。如今,天坛在二环以里,交通方便,游人如织。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四周大多一片农田、菜地或破旧的贫民住所。直到体育馆以及幸福大街的居民区先后建成,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记得小时候,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去。也怪,记不大清进天坛里面玩的事情了,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那时候,家住打磨厂,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清代陈宗蕃的《燕都丛考》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后来,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不过,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还有一处专卖花卉的小市场,好不热闹,颇似旧书中记载的清末民初时金鱼池一带平民百姓为生计结棚列肆的旧景再现,历史真有着惊人的相似。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清代《宸垣识略》中说:“天坛井泉甘冽,居人取汲焉。又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清代《析津日记》里也说:“天坛生龙须邸菜,清明后都人以鬻于市,其茎食之甚脆。”这都是前朝旧景,天坛井泉和益母草早就没有了。不过,我小时候,天坛有很多马齿苋。马齿苋没有益母草那样高贵,只是老北京普通百姓吃常的一种野菜,想来,因其普通,生命力才更为旺盛,春来春去,一直延续生长,比益母草存活的年头更长一些。马齿苋老北京人俗称之为长命菜,既可药用,也可食用。益母草须清明前后食之,马齿苋得到夏至这一天吃才有效。因为夏至过后,是北京头人称之为的“恶五月”,天一热,虫害多了起来,疾病也容易多起来。吃马齿苋,可以消病祛灾,保佑长命。这一传统来自民俗与民间,延续了很久。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这时候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如今,漫说天坛墙根儿找不到一根马齿苋,就是到天坛里面,也找不到了。如今的天坛里面,原来空出的那些黄土地,早都种上了花草,春天是二月兰,夏天是玉簪,秋天种些太阳菊、串红,姹紫嫣红,引人驻足。很长一段时间,天坛墙根儿被后建的房屋侵占和蚕食,其中最突出的是天坛医院和口腔医院。如今,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或腾退或迁移,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中间被外面楼房所阻断的地方被打通,天坛的墙根儿终于可以连接起来,几近陈宗蕃先生考察的那样,有着九里十三步的长度了。人们往往只记着祈年殿清末时曾被大火烧毁的经历,其实,在历史的变迁之中,天坛墙根儿的命运一样跌宕周折.而且,缠裹的周期更长。如果说天坛是一本大书,祈年殿是天坛最为醒目的内容,那么墙根儿则是这本书的封面,或是封面上必不可少的腰封。
如今,天坛的墙根儿内修了一条平坦的甬道,成了北京人晨练的好去处。每天清早,都会有好多人,手腕上戴着计步器,在这里跑步或走步。即使雨雪天,也有不懈者在坚持。当初,建天坛的时候,古人是为了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哪里会想到如今可以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⑪如今的天坛墙根儿外面,被整修得整整齐齐,曾经琳琅满目的个体户小摊,统统没有了踪影,一切像被吸水纸吸得干干净净。34路、35路、60路、106路好多路公交车,来往奔驰在天坛墙根儿下。每次经过天坛墙根儿或进天坛里面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这一切,特别是马齿苋。才觉得时间并非是如水一样一去不返,因有过它们的存在,便有了物证一般,让流逝的时间不仅是可以追怀的,也是可以触摸的。⑫关于天坛墙根儿,还得说一件事。我有一个同窗好友,叫王仁兴。他刻苦好学,却因家庭困难,无法上高中继续读书,早早参加了工作。这让我很替他惋惜。我到过他家。从他家出来后,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理解了他的选择,更理解了他的心情。⑬1968年,我去北大荒,两年后,回家探亲,有一天,在壹条龙饭庄的后面,看见他坐在那里剥葱。后来,他靠着刻苦自学,最终从一名店小二成为一位研究中国食品史的学者。最近,他把自己刚刚出版的厚厚的大书《国菜精华》快递给我,顺便告我,他搬到了金鱼池。我心里有些吃惊,也有些不解——房子面积缩小了不少不说,质量也远不如原来的。⑭他告诉我:“我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有一天能把家搬到天坛墙根儿来。现在想逛天坛过了马路就是,近便不说,一到晚上,夜深人静,把窗子打开,就能听见天坛里风吹来松柏滔滔的声音,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逶迤:蜿蜒曲折⑮(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逶迤:蜿蜒曲折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溜儿逶迤B.B.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轩豁:高大壮丽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我一直有个夙愿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我一直有个夙愿蔓延:生发夙愿:一向怀有的愿望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同窗好友王仁兴这个人物着墨颇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第⑨段说:“墙根儿则是这本书的封面,或是封面上必不可少的腰封。”这个比喻说明墙根儿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既增添了内容的历史底蕴和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作者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有层次地向读者讲述了儿时的记忆和天坛墙根儿的变迁,行文举重若轻。11.马齿苋在文中有多处描述,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中通过与“益母草”的对比,突出了马齿苋虽普通,但生命力顽强的特点。马齿苋也称长命菜,因为它可以消病祛灾,更可为饥荒岁月的人们提供食物。马齿苋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天坛岁月的回忆,表达作者了对天坛的浓郁的感情。如今的天坛没有了马齿苋,如同没有了物证,便无法追怀和触摸逝去的时间。1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天坛墙根儿的变迁,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13.第⑨段说:“历史的变迁之中,天坛墙根儿的命运一样跌宕周折”,请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你的生活周围是否也有类似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事或物,并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评卷人得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
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贝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贝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贝齿贝,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技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迤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君子不齿看不起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师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士大夫之族吾从而师之士大夫之族吾从而师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拘于时,学于余蚓无爪牙之.利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位卑则.足羞此非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很多人,他们离圣人也远去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难道都出于这个原因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不了解,疑惑就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第①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继而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再提出择师的标准。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突出其严重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第④段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时”指“时间”,“古道”指“从师”传统。本文以散句为主,运用多种不同句式,又兼以慨叹、质疑、讽刺等语气,语言错落有致,情感充沛,又富有气势。18.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证明要从师求学的观点。《论语》中也有许多讲学习的名言。请从下面三则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一《学而》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一一《子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评卷人得分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①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②,宛辔③憩通衢④。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⑤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⑥凭化迁,终返班生庐⑦。注释:①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40岁的陶渊明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作此诗。②冥会:暗合。③宛辔:放松缰绳。④通衢,喻仕途。⑤眇眇:渺小。⑥聊且,姑且。⑦班生庐,指隐者居住的地方。19.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前四句写诗人年少钟爱琴书,寄心事外;虽衣食贫乏却怡然自得;表现了清高自守的品格,为后面写自己暂时出仕终将归隐的志趣做了铺垫。“时来苟冥会”四句写诗人把此次出仕看作命运的巧合和人生旅途中的小憩,于是命人准备行装,暂时告别田园,这体现了他顺应自然的天性。后四句叙写诗人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坚守本性,不被现实约束,顺随自然,终将返回田园。这种儒家的处事原则,既有理智,又流露真情。陶诗的语言于平易中见精彩。如“目倦川途异”,一个“异”字便突显了江南山水之胜;对此美景,著一“倦”字,反映了对出仕的厌倦。20.从“眇眇孤舟逝”到“临水愧游鱼”,描述旅途所见所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条概括这几句诗抒发的情感。评卷人得分21.名篇名句默写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任选其中的三个小题。陶渊明“弱龄寄事外”,写出自己年少时就不会逢迎世俗、钻营取巧,这种本性在《归园田居》中是这样表达的:(1)“,。”他在做彭泽令时,挂印去职,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这种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风骨,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写道:(2)“,!”《师说》和《劝学》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师说》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的观点。《劝学》论证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就像“木受绳则直,(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评卷人得分22.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问题,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下面的事例。不少于150字。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评卷人得分23.根据要求作文。春节的庙会、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细雨、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明月、重阳的菊花这些传统节日的特定文化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请按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在“(人或地点)的(节日)”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参考答案1.D2.C3.A4.B5.B6.D7.“大国学”是由中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以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蕴涵着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8.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清末民初的一批知名学者为弘扬国学,提出了“国粹”“国故”等概念,蕴含了文化反思的意义;国学也可以指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季羡林认为国学应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国学也可以指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解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成语的语义,分清其适用范围、对象、感情色彩以及与其它词语的搭配然后仔细分析语境。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A项,见仁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B项,莫衷一是:意思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C项,难分轩轾:轩和轾分别指古代车辆的车轮的外圆和内圆,很难区分其准确的大小,因此引申为不分伯仲,难以区分。D项,不翼而飞:意思是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使用对象错误,不能用于“‘国故学'的称谓”,可以改为“不胫而走”。故选D。2.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语段说的是“国粹派”产生的原因、方式、特点及意义。而要求排序的四句话是说清末民初的学者研究国学的方式和影响,③④两句说的是他们研究国学的方式,①②是说他们研究的国学的特点和影响。按照逻辑,③④在一起,①②在一起,而且③④应在①②句之前。这样就排除A、D项。其中②是说“国粹派”产生的广泛影响,应放在四句话的最后,这样排除B项。故选C。3.本题考查准确使用词语能力。首先要阅读所给的语段内容,了解所给的近义词语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主要区别近义词语的不同指出,人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词语所在的内部语境,最后做出准确判断。“过度”意为超过一定强度。“过渡”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表示正在或将要变化的某种暂时状态。结合语境“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应选用“过渡”。“情节”指的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结”则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结合语境中的“深厚的爱国”,应选用“情结”。“不屑”的意思是认为不值得;轻视。“不懈”是指不松懈。结合语境是说他们“将他们研究的内容称为‘新学',而称固有的学术为‘旧学'”的做法可知,他们对旧学之名的态度是轻视的,所以应选用“不屑”。故选A。4.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的正确书写。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使用在书写字形前要准确拼读语音,在注音是要看准字形,无论是字意还是字形,都要根据字意来确定。国子监(jian):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读"jian”时的意思: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监、国子监、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监生(在国子监肄业者,亦可用钱捐得)。精髓(sul):—指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二比喻事物的精要部分。“髓”只有一个读音,读“suY”音,是指事物的精华部分。“精粹”:读音是“jTngcui”。意思是精练纯粹;(事物)精美纯粹的部分。没有“精萃”这样的写法。“狭隘”:读音是"xiaai”,意思是不宽阔,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没有“挟隘”的写法。故选B。5.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或个人的思想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B项,荀子是战国末期人,提出“性恶论”。故选B。6.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后,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正误。A项,曲解文意,错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原文“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过渡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由此可知其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而是国学处于过渡时期,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B项,错两处:一是在“为弘扬儒学”,偷换概念;二是“并明确界定了‘国故'的涵盖范围”,曲解文意。原文“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明确地将语言、文学、诸子学等一并纳入,进一步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大致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原文弘扬的是是“国学”,而选项说成是“儒学”,原文是“大致勾勒出”,选项说是“明确界定了”。C项,错解文意,错在“不包含‘汉学'‘儒学'”。原文“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狭隘的国学,而是集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显然,“国学”是包括“汉学”和“儒学”的。故选D。7.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给“大国学”下一个定义。具体方法:先是在原文查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然后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最终答案,必须按照“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的格式给“大国学”下定义。本题,“‘大国学'教育应以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蕴含着中国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民族家庭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真正广义的‘国学',应该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核心思想的集萃,同时这所有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概括为:“大国学”是由中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以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蕴涵着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阐述“国学”一词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筛选整合答案。材料一,“‘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可作为答案的第一点。“近代的“国学”概念后来又相继演变出'国粹''国故等概念词……'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二者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概括为答案的第二点:清末民初的一批知名学者为弘扬国学,提出了“国粹”“国故”等概念,蕴含了文化反思的意义。材料二,“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也都可称为‘国学'”概括为答案的第三点:国学也可以指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概括为答案的第四点:季羡林认为国学应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国学可以理解为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可以直接做诶答案的第五点:国学也可以指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综上概括、提取,本题从以上五个方面回答即可。【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可以直接提取原文的语句回答,也可以筛选整合后用自己的话作答。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9.B10.A11.D12.(1)墙体变迁:过去被蚕食、侵占和阻断,现在通过腾退、迁移而重新打通,墙根儿连接完整。(2)环境变迁:过去荒僻破败,现在交通便利;过去野菜丛生,现在花草满园;过去墙外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现在没有了影踪。(3)功能变迁:过去为了祭天,祈求风调雨顺;现在则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市民运动健身的好去处。13.手写的书信是心灵的虹桥,字里行间融进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书信精确地传递出真挚、坦然、生动的心情和感觉。然而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丰富多彩,用QQ、邮件、微信等发着海量的祝福。忙碌人们很少收不到手写的书信了。书信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许将成为遥远的绝响,只有剩下了怀念。对人类生活来说,没有书信的日子的确是一种缺憾啊。【解析】9.本题考查正确解释词语的语境意的能力。首先要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句,然后联系该句的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意。B项,根据“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或腾退或迁移”“中间被外面楼房所阻断的地方被打通”可知,这样的做法是还原了当年天坛的敞亮的盛景。所以“轩豁”在句中的意思是“高大开阔,敞亮”的意思。故选B。10.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A项,错在“为了表现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从全文看,作者写王仁兴的主要目的不是表现其不甘命运的安排,而是对天坛的深情。故选A。1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形象等方面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形象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这道题考的是赏析马齿苋在文中的作用。阅读文章,找到描写马齿苋的段落,然后根据相关的语句分析文中描写马齿苋的特点、手法、作用。D项,根据文意,该选项的表述有两处不恰当。首先,“如今的天坛没有了马齿苋,如同没有了物证”说法错误。原文,“因有过它们的存在,便有了物证一般,让流逝的时间不仅是可以追怀的,也是可以触摸的”。所以天坛没有了马齿苋也可能有其它物证,比如文中的提到怀念天坛墙根儿的人。其次,选项说“没有了马齿苋……便无法追怀和触摸逝去的时间”说法错误。原文“让流逝的时间不仅是可以追怀的,也是可以触摸的”,所以就算天坛没有了马齿苋这一物证,流逝的时间还是可以通过其他东西来追怀的,只是无法再触摸。故选D。1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天坛墙根儿被后建的房屋侵占和蚕食,其中最突出的是天坛医院和口腔医院。如今,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或腾退或迁移,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中间被外面楼房所阻断的地方被打通,天坛的墙根儿终于可以连接起来,几近陈宗蕃先生考察的那样,有着九里十三步的长度了”概括为:过去被蚕食、侵占和阻断,现在通过腾退、迁移而重新打通,墙根儿连接完整。“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四周大多一片农田、菜地或破旧的贫民住所。直到体育馆以及幸福大街的居民区先后建成,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34路、35路、60路、106路好多路公交车,来往奔驰在天坛墙根儿下”概括为:过去荒僻破败,现在交通便利。“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我小时候,天坛有很多马齿苋”“如今,漫说天坛墙根儿找不到一根马齿苋,就是到天坛里面,也找不到了。如今的天坛里面,原来空出的那些黄土地,早都种上了花草,春天是二月兰,夏天是玉簪,秋天种些太阳菊、串红,姹紫嫣红,引人驻足”概括为:过去野菜丛生,现在花草满园。“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如今的天坛墙根儿外面,被整修得整整齐齐,曾经琳琅满目的个体户小摊,统统没有了踪影,一切像被吸水纸吸得干干净净”概括为:过去墙外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现在没有了影踪。“当初,建天坛的时候,古人是为了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哪里会想到如今可以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如今,天坛的墙根儿内修了一条平坦的甬道,成了北京人晨练的好去处”“如今,天坛在二环以里,交通方便,游人如织”概括为:过去为了祭天,祈求风调雨顺;现在则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市民运动健身的好去处。综上分析,作者从墙体变迁、环境变迁、功能变迁这三个角度写出了天坛墙根儿的变迁。本题据此分三点回答即可。13.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抓住题干中“历史的变迁之中,天坛墙根儿的命运一样跌宕周折”这一提示,选择自己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事或物来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在选择所谈的变化的事或物时,要围绕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一现象选择,尤其是跟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容易。如:石磨、农耕用具、脚踏车、手工煎饼、草房、手写书信,等等。回答时,要写出事物或事情时什么,事物怎样变化的,以及事或物的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谈自己对事物或事情的变化时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认识与深刻的思考。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注意字数有限制。【点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14.B15.D16.A17.C18•①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这里告诉我们,为学做事要少说多做,注重自我修养。②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已经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这里告诉我们,既要学新又要温故,才能不断进步。③(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为学有“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这里告诉我们,兴趣浓厚、乐于学习才是做事学习的最高层次.【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的意思是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其中“师”,作谓语,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以……为师”。故选B。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之”:代词,这;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B项,“而”:连词,表承接,并且,而且;连词,表转折,然而,却。C项,“则”:连词,表转折,然而,却;连词,就。D项,“于”:都作介词,表被动,被。故选D。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正确翻译的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文言实词中的多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以及特殊句式、虚词翻译的是否正确。B项,古今异义词“众人”译错,“众人”古义是“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翻译不够准确。该句的正确译文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项,虚词“其”的用法译错。“其”表示猜测语气,应译为“大概”,而不能译为表示反问语气的“难道”。该句的正确译文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D项,虚词“之”的用法译错。“之”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的现代汉语语序是“不知句读”,译为“不了解句读”。该句的正确译文为: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A项,翻译正确。故选A。17.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错在“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原文第④段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作者本文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更是通过赞许李蟠的做法,再一次强调自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其中“时”不是指“时间”,而是指“时俗”。搞错C。18.本题考查理解名言的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在回答时,要先从三则名言中选择自己最理解的一句,答出该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分析出该句从哪个角度阐述学习的。比如:先回答第一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意思是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然后从“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角度得出自己的理解:所谓“好学”就是要“少说多做,注重自我修养”。第二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里讲的是“乐学”,即兴趣浓厚、乐于学习才是做事学习的最高层次第三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的意思是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这句话要求学习时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温习旧知识,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以上三句选择其中一个回答本题即可。【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19.C20.(1)随小舟远去,离故乡越来越远,思乡之情越来越浓。(2)虽然沿途山水奇异,但旅程漫长,也产生厌倦之感。(3)诗人羡慕飞鸟、游鱼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此番违背本性出仕感到惭愧(或后悔)。【解析】1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错在“这种儒家的处事原则”。最后四句中的“真想”就是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了。所以,最后四句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是道家的处事原则,而非儒家。故选C。20.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全诗可分四段。首四句,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作的解释。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这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作者抱着这样的打算,坦然出仕了。“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叙作者旅途所感。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计程已千里有余,旅程漫长,这时诗人产生厌倦之感,思归之情。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对此番违背本性出仕感到惭愧(或后悔)。“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一个“异”字便突显了江南山水之胜;对此美景,著一“倦”字,反映了对出仕的厌倦。最后四句,“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是说自己本来怀着一种淳真的思想,谁说能受仕途的拘束呢?作者在叙自己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后两句“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是说且任凭时运的变化吧,最后总要返回园田。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综上对全诗的理解,本题从思乡、厌倦官场、自责后悔等方面回答。【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2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韵”“摧”“折”“事”“颜”“砺”“利”“参省”,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22.答案示例1: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小陈举报父亲引发质疑,质疑者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认为“子为父隐”,举报父亲,即使是为他好,也是不孝。社会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会引发普遍的“私”的毛病,是不利的。众多网友为小陈点赞,则说明时代已进入现代社会,很多人早已淡化甚至脱离了这种乡土意识。答案示例2:《礼治秩序》提出,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经过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乡土社会正是靠礼来有效应对生活问题的。但现代社会变迁快,价值多元,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这就需要法治。小陈举报父亲,体现了法治意识,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社会事件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这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所给的事例。在“差序格局”或“礼治与法治”中选择自己最理解最有感触的角度的基础上,回答此题分三步走:首先,要正确解释自己对所选的这一角度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而“礼治与法治”是说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经过教化“礼”要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乡土社会靠“礼”来应对生活问题,但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也需要“法治”。然后,在正确理解所选角度的基础上,结合小陈举报父亲事件,从“差序格局”或“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分析她的做法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的原因。比如,如果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可以这样分析:质疑者认为甚微晚辈的女儿举报长辈就是不孝。点赞则说明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早已淡化甚至脱离乡土意识。网友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如果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就可以这样分析:点赞是因为小陈举报父亲这一做法体现了“法治”意识。在“礼治”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就需要“法治”,要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灵活操作两者。而且,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23.例文:秦淮河的元宵节“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过年”。对于喜欢热闹的我也不例外,今天一大早我便和家人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夫子庙观花灯。一开始以为今天人不会多,来到夫子庙才发现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我们投入人流,步子一下子变得缓慢起来,只能一点一点往前挪,远远看到卖花灯的,就想往前冲,无奈人太多,根本挤不进去,我只好老老实实地跟在别人后面向前走。秦淮灯会是享有盛名的,今天我们赶上也是大饱眼福了。远远望去,兔子灯、荷花灯、青蛙灯、南瓜灯大大小小,各种颜色。两边树上星星点点挂满了荷花灯,绿色荷叶在上,粉色荷花在下,一朵朵,一串串倒垂着,煞是好看,远远地看见一座高大门楼、匾额上所写的“十里秦淮”、“秦淮胜境”的大字便亮闪闪地映入你的眼帘,九龙桥上,红彤彤的灯笼将灯影投射到河水中,映红了水面,映红了看灯人的脸颊。游玩赏灯的游人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我决定避开拥挤的人群,乘坐画舫游览。一来可游览十里秦淮风光,二来可在水中赏灯。乘上画舫首先映入眼帘是巨幅双龙戏珠花灯,龙身采用传统的金色和红色的灯光,与现代时尚的霓虹蓝光交相辉映,水面波光粼粼,美轮美奂。我们搜寻着两岸的风光,一边听着讲解员介绍秦淮河的历史故事,遐想着600年前这里繁华的景象,一边观赏着水面上的花灯,时而是大片的莲花,时而是金猪送福,途经的桥面上也被石舫造型的花灯妆点的雄伟壮观,绚丽多彩。我行进在花灯下,仿佛置身在花灯的海洋里。秦淮花灯历史悠久,东晋、南朝时期,城区沿秦淮河两岸的达官贵人逢年过节张灯结彩,“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亮灯、赏灯的活动逐渐影响到民间,形成一种风俗。唐代时得到迅速发展,明代则达到鼎盛。明太祖朱元璋喜好元宵节灯节活动,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还发动贵戚功臣和官神商民乘坐灯船观赏,灯船往来,宛若火龙,呈现出天下太平的繁荣景象。此后,南京便有了“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秦淮河上挂花灯的画舫也蜚声天下,成为秦淮灯会的标志之一。两岸秦淮人家楼台枕水,飞檐白墙,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层层叠叠,房屋四周也都悬挂着一串串的红灯笼,把夜空点缀的格外温暖和喜庆。岸上的人,看水上的风景。船上的人,赏岸上的风光。而这造型各异,流光溢彩的秦淮花灯更是让我流连忘返。【解析】【详解】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审题要点:命题作文的命题方式有的是全命题,有的是半命题,还有的是材料+题目。本次作文从命题方式看,采用半命题方式。题干要求在“___(人或地点)的___(节日)”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思想内容要健康,内容要充实,感情要真挚,还要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过程:本次命题作文的标题是“___(人或地点)的___(节日)”,这是一个材料+题目的半命题作文。题目补充完整是一个偏正短语,第一空填写的是中心语,也是本次作文的写作重点。题干要求写作的对象是“节日”,比如可以选择材料中所给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也可以写其它传统节日,如:七夕节、腊八节,寒食节等,还可以写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咨询服务与技术转让合同2篇
- 运输合同纠纷运输合同简单版本
- 化工原理自测题:第六章(自)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过关训练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时1常见的金属矿石和铁的冶炼分层作业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2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教学教学课件
- 最简单沙子购销合同范本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氧气课时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学教学课件
- 客房员工年终总结
- 职业生涯规划课件
- 庆祝第75个国庆节共筑中国梦大国华诞繁盛共享课件
- 2024年江西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答案)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单元测试题-全册
- 2024-2030年中国PQQ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六三制
- 注册消防工程师案例分析真题(完整)
- 实验室经费管理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数字商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二手车交易定金合同范本5篇
- 《乌鲁木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