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评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1页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评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2页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评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3页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评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4页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评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评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不仅为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所骄傲,而且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革命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所折服,为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基因得以留存和传衍,并在新的时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意识的萌生发端,经历了文化元素的衍生,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文化形态的进化,文化遗产的传承等过程,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遂成强劲的中华文化基因。

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多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在随后的近30年革命斗争实践中,找到了以社会革命推动文化变革的正确道路,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用了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再次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文化自信,还源自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模板”“再版”“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进行集成创新的原创版。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新时代理论文化再创造的集中体现,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了公民各项正当权利,为我国成为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坚定了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再创造,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李征《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有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就能够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

B.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原创的智慧和方案,无须借鉴他国经验。

D.新时代理论文化的创造增强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

解析A项,“就能够”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把必要条件错误理解为充分条件,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可见这不是唯一条件;B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而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C项,“无须借鉴他国经验”错误,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对原因的分析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当下国内外情况的分析。

C.第三段按时间顺序,证明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文化胜利的实践。

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创性。

解析D项,“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没有对比论证。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以夏化夷、协和万邦,还兼收西学。

B.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持续改革。

C.“长征精神”这一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

D.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解析C项,“‘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错误,选项对应区域在第三段。“长征精神”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实践。

答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中医药制定标准要循序渐进

于颖:在您看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百年中医史》同以往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伯礼:第一点就是充分占有资料。这个课题的研究历时3年多,以朱建平研究员为首的项目组尽可能地搜集第一手史料,基本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图书馆的史料,包括医书、非医书、民国时期的旧报刊,甚至海外文献资料。

其次,协同攻关。以往这类研究往往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担纲,这次编撰几乎动员了海内外、业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组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也是过去没有过的。

第三点就是史料与史论结合。带着问题去搜集、甄别、分析、整理史料。项目组打破时间限制,根据中医药发展的性质和阶段,将百年中医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1912~1949年是“抗争图存,自强发展”时期;1949~1977年是“事业奠基,曲折前行”时期;1978年迄今,是中医“全面发展,走向世界”时期。

于颖:2015年,您陪同屠呦呦先生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奖,卡罗琳医学院的发言人当时就表示,这个奖不是给传统中医药的。中医的历史传统悠久,但不可能拿来就用,如何让它成为一个维持生命健康的现代工具?

张伯礼: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屠老师讲,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但也不是拿来就用的。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定要和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结合,才能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做出贡献,这条路子要走下去。

中医药发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特别是哲学的部分,相对稳定;而另一个是技术层次,即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始终在发展。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指责,说:“你们老用那套几千年的理论,怎么行?”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方法却在不断发展。

于颖:《中医药法》去年底正式颁布,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有法可依只是基本保障,涉及一系列具体问题,您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

张伯礼:中医立法这一大事,中医界翘首企盼了30多年。中医立法了,还有很多内容有待补充、完善、细化,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管理机构,希望将中医药县级管理机构建齐,把中医药发展经费列入政府财政计划中。

此外,保护中医药的继承一定要符合中医药本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民间的高人高术其实有很多,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此次立法就肯定了那些通过“师承”方式学习实践中医、确有医术专长的人才,并在政策上给予从业机会。当然,政府必须担起责任来,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管,扶持和管理并行不悖。

于颖:中医药要想走得远,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为大家所理解,都是问题。这几年里,陆续有标准获列美国药典,在国际上得到应用。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解释中医已经不是问题?

张伯礼:中医能不能标准化,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看。中药化学成分、微量成分有哪些,各占多少比例;针灸里,针的长短、粗细、韧性、钢含量,等等,这些都没有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都接受了。当然,有些标准的制定还比较难,比如肾虚的标准、脉象的标准……尚需要过程。其实,不仅中医药,很多学科在制定标准时也都如此,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怎么诠释中医药,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大问题。一碗汤药里面有什么,过去真搞不清楚;20年前若大致分析出其中的化学成分,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现在只要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基本获知里面化学成分的占比、结构。我们坚信,假以时日,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以利于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将逐步得到实现。

(选自《文汇报》)

注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4.下列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却在不断发展”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源于两千年前《内经》的中医病理论,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了络病治疗的一些方法和药物,现在吴以岭院士,建立了络病标准,研究了一系列方药。

B.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的启发,降低提取青蒿素的温度,改用沸点更低的乙醚而提取了青蒿素。

C.丹参这味药材,已经列入了美国药典,这是我国第一个列入美国药典的中药;中国药材的标准纳入了美国药典,为我国更多的药材进入美国提供了基础。

D.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常出现大血管通了而小血管没有血流灌注,心肌依然处于无复流状态,中医用通络中药可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解析C项讲的是中药标准化的问题,不属于中医防病治病技术进步的内容。

答案C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年中医史》和以往的中医史有不少区别:以往这类研究就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担纲,这次编撰则动员了海内外、业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B.《百年中医史》与以前的中医史相比,张伯礼院士认为,第一是充分占有资料,该项目组尽可能地搜集到第一手史料,基本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图书馆的史料。

C.屠呦呦说,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但也不是拿来就用的;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定要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

D.中医药可以制定标准,但是,有些标准的制定,如肾虚的标准、脉象的标准,还比较难,其标准的制定还需要一个过程。

解析A项,由原文第三段“往往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几乎动员了海内外”可知,选项表述太过绝对。

答案A

6.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他告诉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6分)

解析要使中医药走得更远,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贡献,张伯礼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种认识,在第六、七段,即中医既要继承,更要发展;第二种认识,在倒数第一、二段,即中医药要制定标准,要走向国际;第三种认识,在第九、十段中,涉及中医立法诸事。将以上的内容概括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①既要继承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经验,更要和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相结合,才会有创新,有进步;②中医药要逐渐制定标准,走向国际;③完善中医立法,对那些通过“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有医术专长的人才,给予从业机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草有时比花漂亮

肖复兴

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大多数的花很小,我们几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呼小叫。

我对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大院里,有很多色彩鲜艳、芬芳四季的花木,但是,不能少了狗尾巴草,就像我们大院里那位老派的学究的桌前,少不了一盆蒲草。蒲草,是他的清供,自是高雅;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当地老乡常对我说去打羊草。我不知道荒草甸子的草是不是大多属于羊草,用来喂牲口的,应该是那种叫作苜蓿的草。野生的苜蓿草,在北大荒很多,但一般不会生长在沼泽地里。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别看是草房,冬天却很保暖,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地毯一样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

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萱草。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在它们还没有绽开花瓣的时候,赶紧摘下来,晾干,就是我们吃打卤面时放的黄花菜,北大荒的特产。那时候,我是把它们当作花的,从来没有认为是草。但它们确实是草。

现在想来,萱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后来,读孟郊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想起年轻时北大荒的萱草,不禁心生感喟,我看见的是成片成片壮观的萱草花,母亲却看不见,但母亲的堂前明明也是有萱草花在开着呀,因为母亲望着的是天边久不归家的儿子。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

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不知从何时起,薰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的背景。

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吸引众多人前往的,是那里的一片薰衣草。拍照的人,一拨紧接一拨,成了流水的兵,薰衣草成了铁打的营盘,被宠爱有加。不仅如此,还被制成薰衣草口味的冰激凌,在那里专卖。

今年,我去广东新会,在巴金写过的“小鸟的天堂”前,有一片跟薰衣草一样紫色的园地,很多人呼叫着薰衣草像呼叫着情人的名字一样,奔向前去拍照。拍完照后,才发现草地前立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鼠尾草”。鼠尾草和薰衣草的确像是双胞胎姊妹,长得很像,鼠尾草却只能是薰衣草的替身。如果薰衣草是属于草中的贵族,鼠尾草大概属于平民了,因为它们很常见,几乎在所有的公园里都能够见到。

就像在一般人眼里,花要比草高级,草中也确实是有这样贵贱之分的,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草芥之说。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看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的灰姑娘。苜蓿草就是我们北大荒司空见惯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同样是草,只能喂牲口,不能如萱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甚至可以制成冰激凌吃。大自然中,如这样卑微的草有很多,多得我根本叫不上它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删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

B.第二段中运用比喻写狗尾巴草“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生动形象又充满童趣。

C.生活的阅历,亲人的别离,让作者对萱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对孟郊诗的引用,充实了内容,深化了意境,充分表达出萱草上凝结着的美好情愫。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内容丰富,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信手拈来,既有知识含量,又具文化气息,且情感鲜明,充分体现出散文创作“形散神聚”的特点。

解析A项,“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错误,从文中来看,是借助花的形象来刻画草的形象,用花的形象突出草的形象,侧面表达了作者对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A

8.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请举三例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第四段第一句话“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承上启下,由对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过渡到对知青生活的回忆。②第六段的末句“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与第七段的首句“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前后勾连,文气贯通。③第八段“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和第九段“今年,我去广东新会”,一样的句式结构,相互呼应的时间,使得这两段衔接紧密。

9.文中的各种草身上,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北京四合院里的狗尾巴草,联结着作者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时生活,寄托着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无限怀恋。②北大荒的野生苜蓿草,见证了作者的青春岁月,给了作者艰苦生活中的暖意,作者对那段生活充满感激与怀恋。③引用孟郊诗句谈萱草,寄托着作者对亲情的珍惜。④贵族的薰衣草、平民的鼠尾草,作者说“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表达了他不赞成草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感情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曰:“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凊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①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选自《宋史.胡晋臣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解析“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常平,古代调节米价的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解析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解析B项,“胡晋臣……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2)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参考答案(1)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时,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2)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为汉州知州,担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

参考译文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作为辅佐之臣将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他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在学士院考试,(后来他被)授任秘书省校书郎,迁任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责成宰相要抑制奔走求禄;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时,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赵雄当时掌握政权,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忌惮他。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被任命)为汉州知州,担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皇帝对辅政大臣说: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脚病没有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