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_第1页
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_第2页
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_第3页
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_第4页
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

发展研究专题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

发展研究专题1讲课大纲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二、两大经济区的比较优势三、两大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讲课大纲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2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一)成渝经济区的由来1、概念的产生(1997年—2003年)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举行,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这标志着成渝两地在行政管理上的分离。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区域发展战略来探讨是如何选择启动地区。而重庆和成都之间及其周围地区,…是西部大开发中最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成渝两地提出了密切合作的更高要求”。200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空间开发战略。四川、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一)成渝经济区的由来32001年成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指出,“在未来5~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2001年成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42、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问题正式确立(2003年底-2005年)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2004年2月3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高层领导在成都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l+6”川渝合作协议),这标志着1997年重庆直辖后川渝竞争合作关系乃至整个川渝经济区建设在中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04年4月23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召开“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带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三个重点地带选择是对的,但范围还是太大,近十年开发地区还可集中一点。成渝地区是最具开发条件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在这个地区首先推进是很重要的。”2004年7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提到,“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五大增长极’……五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成渝地区发展势头也很猛,可成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2、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问题正式确立(2003年底-2005年)5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林凌研究员牵头、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以及川渝数十位专家完成了2003年11月中标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首次明确界定了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这些研究报告所作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为国家发改委把成渝地区列为“十一五”经济区规划的试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佐证。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成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为成渝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十一五”规划的中标以及成渝两地《框架协议》的签订把川渝合作和共谋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推向近十年来的高潮,也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规划已从学术界的研究、国家发改委的倡导,深入到两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林凌研究员牵63、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在各个层面全面推开(2005年底-2009年)2007年4月2日,川渝两省市进一步在成都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以及交通、旅游、工业等部门的合作协议,确立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2007年10月20日,川渝两省市相关部门和涉及区县,在四川省广安市举行了“首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座谈会”,签署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和《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合作文件,以及交通、旅游、工业等部门合作协议、相关区县、相邻区域的次区域合作协议等。2009年10月2日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发展格局。这说明,成渝两地近年来正逐步打破“分家”意识和行政壁垒,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加强对接、整合,使成渝经济互融度进一步提高。3、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在各个层面全面推开(2005年底-20074、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底——)2009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即将呼之欲出,这意味着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已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即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4、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8(二)北部湾经济区的由来

1、基本概念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区)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出现的新型区域合作形式,是新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在理论、实践上的深化和发展。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一般来说可区分为三个层面,国内的经济区域;超越国家界限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几个国家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如湄公河流域经济区等。如果说区域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则次区域是相对于这个范围更小的范围,是由多个毗邻国家的毗邻地区组成的跨边界的区域,且区域中的地区具有邻近性、相似性、包容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特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的由来

1、基本概念9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起因于国家间的接合部,通过海洋的联系、陆地的联系、河流的联系所形成的区域性合作,合作伙伴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大国的一个省或数个省。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指若干国家或地区接壤区域之间的跨国界的,基于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起因于国家间的接合部,通过海洋的联系、陆地10

2、历史进程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正式实施,给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4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了“加强贸易、投资联系,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倡议,得到了多数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2001年11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召开的第5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了至2010年共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共识。这将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面积达到约1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亿,GDP近3万亿美元,贸易规模约2万亿美元。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6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11个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进入实质性构建与发展阶段。

2、历史进程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正式实施,112004年5月20曰,越南总理潘文凯来华访问,在与我国总理温家宝座谈时,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其中的“两廊”即“昆明一老街一河内一海防一广宁”、“南宁一谅山一河内一海防一广宁”两个经济走廊,“一圈”即北部湾经济圈。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和东盟(主要是老东盟6国)正式开始按照《货物贸易协议》规定的时间表,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自由贸易。2004年5月20曰,越南总理潘文凯来华访问,在与我国总理温12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质实施,给环北部湾经济圈次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机遇。东盟10国中有9国为沿海国,海洋是这些国家联系外界的重要通道,因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提出了“海上东盟”的概念。而环北部湾地区,它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东经琼州海峡可通达广东、福建及北方沿海,南抵海南,西达越南,西南出北部湾可到东南亚、印度半岛,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可以说,环北部湾是“海上东盟”的重心,具有以港口为核心的经济开放和经济辐射的战略价值。因此,作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跨国地域单元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一时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热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质实施,给环北部湾经济圈次区域经13

2004年10月7、8日,温家宝总理对越南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和越南发表联合公报,同意在两国政府经贸合作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专家组,积极探讨建设“两廊一圈”的可行性。2005年7月,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与胡锦涛主席就关于同意共同维护海上治安和渔业生产秩序,尽快启动北部湾跨界油气构造勘采合作问题上达成了一致。2005年10月21日至11月2目,应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和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的邀请,胡锦涛主席对越南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越两国政府和双方代表公司签署了10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越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向越南提供优惠贷款框架协议等,涉及电力、通信、化工运输等领域。2004年10月7、8日,温家宝总理对越南进行了正式访14在2006年7月20日举行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又提出了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构想,并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基础上提出了泛环北部湾经济圈的理念,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在2006年7月20日举行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15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颁布,规划的前言中写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北部湾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颁布,规划的前16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准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宏观规划。这些规划的颁布标准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正式批复《广西17二、两个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一)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二、两个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一)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特181、区位特点经济区的范围界定重庆市包括:重庆主城区、江津市、永川市、合川市、南川市、涪陵区、万州区等36个县。四川省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泸州市、自贡市、资阳市、内江市、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雅安市的雨城区和名山县。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中心城市正好处在成渝经济区的两端。在两城市辐射区内,有33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30多个县城和2213个小城镇,形成全国少见的双核城市群。1、区位特点经济区的范围界定19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20区域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川渝总面积的36%,占西部的3.8%,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区域人口:2006年9002.6万人,分别占川渝、西部、全国的82%、24.9%、6.85%;人口密度为518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西部地区53人/平方公里和全国134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分别是川渝、西部、全国2.68倍、9.77倍、3.78倍;每年仅在沿海打工的劳动者就多达1500万以上。区域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川渝总面积的36%,占西部21

水资源丰富: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流量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可开发量达1.03亿千瓦,占西部可开发水资源的33.11%,占全国的27.3%,可建百万千瓦以上特大型电站34座,25万-100万千瓦大型电站52座。矿产密集: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为53477亿立方米,占全国60%、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如铁、铝、钡、锶、钒、钛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钒钛占世界90%、稀土占全国第二、铝土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4、铜矿储量占1/3、磷矿储量占2/3、锰矿、铅锌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仅重庆就有动植物资源600多种。农业资源更是丰富,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和农业大省,四川粮食作物和畜禽产量位居全国前3位。水资源丰富: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流量13622从GDP看:经济总量较大,2006年GDP为10241.4亿元,占川渝总量的84.4%,占西部总量的25.9%,全国总量的4.86%;从人均GDP看,成渝经济区偏低,为11376元/人,比川渝高3个百分点,比西部高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7:44:39,农业比重较高、工业比重偏低,优于西部的19:43:38,低于全国的15:52:33,但工业实力较强,工业总产值为3861.5亿元,占川渝的88.2%,占西部的25.8%,为全国的4.23%;从GDP看:经济总量较大,2006年GDP为10241.4亿23从财政收入看:成渝经济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511.3亿元,为川渝合计的55.3%,为西部的16.7%;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0元,西部为7205元,全国为8472元,高于西部0.35%,低于全国14.66%;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西部为1966元,全国为2622元,高于西部14.45%,低于全国14.19%;从进出口总额看:总量小,为139.2亿美元,占川渝、西部、全国的84.4%、24.1%、0.79%;从财政收入看:成渝经济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511.3亿元242、成渝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1)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从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临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辐射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他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区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都是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而以成渝经济区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带动这两个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2、成渝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1)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252、经济密度大,是中国产出水平较高的区域2003年,全国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为122.14万元,西部地区为33.43万元。成渝经济区为349.42万元,是全国平均产出的253%,是西部平均产出的951%。2、经济密度大,是中国产出水平较高的区域2003年,全国每平263、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已有相当基础

成渝经济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其中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彩色电视和通讯设备、食品饮料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优势,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成套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成渝经济区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优势行业。3、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已有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已成为国家274、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及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在西部更是优势突出。成渝经济区从事研究与实验的科技人员,折合全时人员9.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工程师7.6万人年,分别占西部的38.7%、38.4%,占全国的6.39%、6.21%。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144.7亿美元,占西部的40.5%,占全国的4.82%。专利授权数11728件,占西部的53.1%,占全国的5.24%。技术市场交易额81.3亿元,占西部的53.6%,占全国的4.47%。区内拥有近80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50余万人,两院院士50名,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众多。4、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及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28(二)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1、区位界定北部湾经济区在地域范围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通常简称“两国四方”,其核心区域是广东西南、广西南部、海南大部和越南东北部。其城市主要有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越南的下龙市、海防市等。二是泛北部湾经济区。是前广西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于2006年7月20日在南宁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的战略构想。它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此后,泰国也提出并加入到这一合作论坛组织中。(二)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1、区位界定北部湾经29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302、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海岸线:北部湾东西跨度约550公里,南北延伸约400公里,这一地区有许多优良的港口,比较大的港口有海防、鸿基、海口、洋浦、东方、港江、北海、钦州、防城等,可供发展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的海湾及岸段还有100多处,可建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500多个,可以建设发达的海上交通网络。北部湾海岸线全长6000多千米,海岸线曲折,拥有众多的天然港群和港湾水道,而且沿海港湾水深、不冻、淤积少,掩护条件良好,具有建港口的良好条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2、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31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20多种,还有种类众多的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藻类。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2256万吨,天然气储量350亿立方米。在北部湾已发现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两个海底油气盆地。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32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据粗略统计,越南北部以鸿基为中心有优质煤220亿t,而且露天开采,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煤田,如果能合作开发鸿基煤,对严重缺煤的两广、海南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国贵州及云南东部有无烟煤749亿t,另还有褐煤126亿t。此外,越南北部和老挝有约20亿t的富铁矿;北部湾海域以及越南沿海有约10亿t的油气资源;越南还有储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磷灰石和位居世界第二位的铬矿;广西有储量丰富的各种有色金属资源。该区域有100多条河流入海,年径流总量1200多亿立方米,其中具有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30多条,年径流量800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据粗略统计,越南北部以鸿基为中心有优质煤33旅游资源丰富、集中、多样、高品位。此区域集陆地、海洋、半岛、岛屿为一体,具有宁静的海湾,优良的港口,丰富的资源,秀美的山水;在热带亚热带亚洲季风气候的哺育下,展现出蓝(海洋)、红(火山地貌与红土地)、绿(植被)共存的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其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既具有现代国际旅游所追求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5大要素,又兼有世界最热门的“河流、港口、岛屿、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峰林)、田园、风情”10大风景资源。并且,区内各方旅游资源也各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集中、多样、高品位。此区域集陆地、海洋、半岛、34北部湾经济区中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落差形成了很大的经济互补空间。经济水平:2004年广东省经济总量最大,达8974亿美元。其次的广西为1857亿美元,海南为430亿美元,越南国内生产总值为2255亿美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广东省最高,达2469美元/人,其次的海南省为1184美元/人,广西区为902美元/人,越南仅为502美元/人。产业结构:2004年,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为:6.4:50.7:42.9,而广西、海南、越南三次产业结构为:22.4:37.1:40.5;33.6:24.6:41.8;21.76:40.09:38.15。北部湾经济区中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落差形成了很大的经济互35从工农业内部结构看,两国四方的互补性更明显。越南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2004年水稻种植面积达735万公顷,产量达3930万吨,增长率达5%,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国。越南的工业主要是粮食食品加工、矿产开采、电器、纺织、建材、电力及其它日用品制造业。而广东工业总体规模较大,工业内部结构较优,高新技术产业力量较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列工业内部第一、第二大产业,资源性工业比重较低,塑料、纺织等轻工工业也较为发达。广西现有工业结构以自然资源采掘业、初级加工业等传统工业为主。海南工业总体规模较小,其工业内部结构也以传统的初级工业产业为主体,特色性食品与饮料工业较具竞争力。从工农业内部结构看,两国四方的互补性更明显。363、区位优势环北部湾经济圈处于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越南红河经挤圈、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及东盟的交汇区。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看,环北部湾经济圈陆路向南可直接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航线也连接中国东部沿海与东盟海上近邻,它不仅是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东盟10+3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域之一,还是其合作的枢纽区域,承担着中介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东盟多国的经济贸易联系的功能。

3、区位优势环北部湾经济圈处于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37从中国方来看,环北部湾经济圈是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交汇地。因此,环北部湾经济圈既是中国大西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出海通道,又是中国沿海产业西移的承接地带,还是同东盟友邦商务往来的最前沿。从越方来看,环北部湾经济圈越南部分是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经济圈发展与中国南部经济贸易联系的中介区域,对带动越南总体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中国方来看,环北部湾经济圈是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38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39泛北部湾经济区是东北亚经济圈、中国粤港澳经济圈和东南亚经济圈等亚洲三大经济圈的重要交汇区域。泛北部湾次区域各国都濒临南海,环南海相抱,具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区域内的南海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枢纽,位于中国大陆以南,西邻越南,东邻菲律宾,南临马来西亚、文莱,是国际上最为繁忙的海上商业通道。西岸有陆路大通道-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它与南海海路共同组成了泛北部湾交通的主体。泛北部湾经济区是东北亚经济圈、中国粤港澳经济圈和东南亚经济圈403、泛北部湾国家沿岸港口众多,海洋航运业发达,区域内港口可划分为北部湾港口群、马六甲海峡港口群、菲律宾沿岸港口群。加上大量内河港,作为泛北区域重要的交通节点,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泛北部湾次区域依托海洋优势,使中国与六个海上东盟国家建立了一个跨国家、跨地区、跨产业、跨文化的次区域合作区,使泛北部湾成为中国-东盟各方交通的枢纽和经济合作的枢纽,使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中国与东盟的国家战略层面新高度。3、泛北部湾国家沿岸港口众多,海洋航运业发达,区域内港口可划41三、两大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1、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和如何成为西南甚至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理论界普遍认为,成渝经济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地区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有条件和优势率先开发的区域。它将会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并形成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相呼应的东西联动局面。三、两大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42(1)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有良好的工业、交通、科技、教育基础,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经济密度最高、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区域;(2)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全国均具有重要的地位;(3)是西部最高的城市密集区,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城镇密度在全国和西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4)从产业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产业在全国具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其行业分布遍及重型机械制造、电站设备制造、军用飞机设计制造、汽车制造、核工业国家等十大军工集团,其建设投资总量、企业与科研院所数量和技术实力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常规产业在全国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有汽车、摩托车、重型机械设备、彩电、中药、化肥、白酒、丝绸、原盐、天然气等。(5)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带;也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有432、成渝经济区的协作发展问题

近几年,川渝两地多层次、多主体、多形式的合作正在不断拓展,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表现为协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二是各产业层面。2006年6月在重庆举办《川渝产业合作论坛》,10月在遂宁举办川渝商会组织的企业家为主体的《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等。产业的合作加快了两地人流、物流、技术流的互动和共同发展;三是市场层面。成渝两地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的差异而形成的经济的互补性使两地市场互补;四是企业层面。成渝两地经济和经贸活动空前活跃,2001年以来,重庆在四川的投资额达百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2位,四川有23万人、11个城市参加了以重庆为龙头的重庆经济协作区,合作项目3650个,相互引资达260多亿元,商贸流通额达200亿元。2、成渝经济区的协作发展问题

近几年,川渝两地多层次、多主体443、该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问题

西部大开发以来,成渝经济区已形成了表现为“四圈一带”、工业依托城市布局的产业新格局:(1)以重庆市区为中心的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医药、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电器设备、商贸、物流等产业布局;(2)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重大装备、工程机械、食品、轻纺、新材料、农业、商贸、金融等产业布局;(3)以川南城市群为主体的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磷化工、能源、材料等产业布局;(4)以川中、川北、川东为主体的天然气、轻纺、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布局。“一带”则是沿成绵、成乐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构成的,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重大技术装备、运输设备等为主的成德绵乐高新技术产业带。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及其发展也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低。二是如何通过区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这是优化区内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3、该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问题

西部大开发454、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问题

2007年6月7日成都和重庆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探索一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机制、寻找中西部地区特有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其核心是不断提高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基本要求是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逐步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工、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4、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问题2007年6月7日成都和465、成渝经济区城市、城镇体系建设问题

从目前形成的城市布局看,成渝经济区未来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包括两个特大中心城市(重庆、成都)、四个城市经济圈(重庆城市圈、成都城市圈、川南城市圈、川中(或川东北)城市圈)、四条经济带(成达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长江沿线经济带,宝成、成昆铁路和成广高速公路、成乐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在内的西部最大的跨省市经济区。我们必须关注:(1)重庆城市圈、成都城市圈是成渝经济区内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力争在建立重庆、成都两大增长极的基础上连接和整合它为一个巨大的增长轴,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快速发展。(2)必须打破交通壁垒。未来5年内,川渝两地将有5条高速路连接,从而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形成西部最发达的交通网。5、成渝经济区城市、城镇体系建设问题从目前形成的城市布局看476、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问题

主要包括:(1)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2)资源补偿长效机制建设。(3)环境治理的重点问题。(4)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举措。

6、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问题主487、对外开放问题。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乃至中国的物流、交通和人流门户与枢纽,具有突出的区域辐射功能,它有条件、也应该成为内陆直接对外开放的高地。其中对外通道建设是关键,包括铁路、陆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问题。应着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成渝经济区内城市间快速轨道交通对接体系建设、通疆达海通道建设、长江上游干流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重大装备外运通道建设等。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吸引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与东南亚国家及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形成地区间和国际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7、对外开放问题。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乃至中国的物流、交通和人流49(二)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多国毗邻地区由于边境区位与边境效应的存在,使跨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给成员国各地方经济的影响是非均衡的,学术界将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称为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指“以一些国家地理上相近或相邻的地方经济为主体的跨国(地区)的经济合作区,通过加强区内产业、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目前,我国发起和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华南经济圈合作、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包括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和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二)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多国毗邻地区由于边境区位与边50环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的重点领域(1)资源开发合作一是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采、炼化与贸易合作。中越主要通过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原油与成品油贸易合作。2005年底,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越南石油公司在河内签署了关于北部湾油气合作的框架协议,此后两国石油公司开始携手在北部湾进行油气资源的勘察。二是矿产资源勘探、合作与贸易合作。越南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90种,探明储量40种,仅铝储量为4亿吨、煤炭储量约38亿吨,这给矿产资源贸易创造良好基础。环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的重点领域(1)资源开发合作51中国与次区域六国的能源合作也日益紧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合作方面:(1)双方能源贸易规模巨大。中国是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主要能源进口国。2008年我国累计进口煤4040万吨,自东盟进口煤2860万吨,占当年我国煤进口总量的70.8%;其中自越南进口1691万吨,自印度尼西亚进口1119万吨。中国与次区域六国的能源合作也日益紧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合作52(2)合作油气资源勘探不断取得进展。2002年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并获得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原油。同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印尼戴文能源集团达成协议,收购其在印尼的油气资源股份。2004年9月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在南中国海部分海域开展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2005年3月越南同意加入中菲合作,中、越、菲三国石油公司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根据协议,三家石油公司将在协议期内,用三年时间联合采集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并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协议合作区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公里。(2)合作油气资源勘探不断取得进展。53(3)能源合作机制建设不断加强。2002年9月、2006年10月、2008年12月,中国与印尼先后举行了三次能源论坛。2007年1月,在菲律宾召开的第二届东亚首脑会议上,泛北部湾各国首脑都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2008年7月30日,在第二届泛北部湾合作论坛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人庆建议:“泛北部湾各方应合作开发这一地区的油气、煤炭、水电等资源,扩大能源供给的总体规模”。2009年4月2日,刘建超大使会见菲律宾能源部长雷耶斯,就双边关系、能源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2009年6月3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3)能源合作机制建设不断加强。54(2)基础设施建设与对接合作合作的重点项目有:A、环北部湾高速公路:湛江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东兴市-芒街-下龙市-海防市-太平市-南定的-宁平市-清化市-荣市-河静市-顺华市-岘港市。B、环北部湾铁路:三亚市-海口市-。。。。-顺华市-岘港市,并在容市与泛亚铁路东线相联接,在湛江通过黎(塘)湛线、南昆线与泛亚铁路相联接。C、北部湾沿岸港口群扩大与整合:要按分工、协调、整合的原则,实施大港口战略与港口专业化战略,向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集装箱化发展。(2)基础设施建设与对接合作合作的重点项目有:55泛北部湾的(1)公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高速公路已经形成网络并可实现跨国运输;南宁至新加坡公路通道已基本全线贯通,友谊关—南宁—钦州—湛江—广州—香港的高速公路也已经运营;友谊关—河内—胡志明市—柬埔寨—泰国间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建成。2007年4月,中越两国签订了《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方面将对越南四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

泛北部湾的56(2)铁路。目前,只有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铁路还独立运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铁路轨距一致,以相互连通并实现了国际联运。越南与中国的铁路相互连通但大部分轨距不一样,胡志明市—河内—友谊关—南宁—钦州—湛江—广州—香港的铁路已经实现对接和国际联运。越南经柬埔寨到泰国的铁路还没有连接,因此,泛北部湾铁路网尚未形成。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都是岛国,难以与泛亚铁路联网。(2)铁路。目前,只有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铁路还独立运营。新57(3)港口。2008年上半年,广西港口吞吐量为6418万吨,同比增长28.32%。北部湾和南海是泛北部湾国家的纽带,中国与东盟95%以上的贸易通过海上运输进行,而中国与东盟90%以上的贸易集中在泛北部湾国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港口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如签署了《中国一东盟海运协定》,建立了《中国一东盟海运协定》工作层机制等。根据广西2008年7月提出的《关于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的决定》,未来5年,广西水运方面投资将达230亿元以上,新增吞吐能力超过1.2亿吨,到2012年总吞吐能力达到2.3亿吨,集装箱达150万标箱以上。沿海港口投入170亿元,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现代化沿海港口群。(3)港口。2008年上半年,广西港口吞吐量为6418万吨,58(3)旅游产业的合作A、次区域旅游合作协调组织的构建B、旅游开发投资的合作C、旅游产品与线路的组合D、旅游市场的开发、开放与共享,形成亚热带滨海自然生态特色旅游、亚热带海滨历史人文特色旅游、“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旅游产品等。构建以滨海公路和近海水域为载体的水路旅游廊道,并有机联结南宁、广州,合理延伸至越南南部,形成独特的跨国旅游组织产品。旅游市场的开发、开放与共享,最终构建“无障碍旅游圈”(3)旅游产业的合作A、次区域旅游合作协调组织的构建59泛北部湾的非传统旅游资源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的会展与商务旅游发展较早而且成熟,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综合开发好。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购物旅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SPA旅游,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教育旅游等新形式旅游都已全面开发。但是,泛北部湾旅游合作的成果却不多,目前只限于中越的边境旅游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合作,广西入境游客主要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因此,泛北部湾各区应整合北部湾一带共有热带沿海、海洋等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滨海观光休闲度假的区域品牌,整合各具特色的异国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多项旅游产品、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出国旅游需求。泛北部湾的非传统旅游资源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新加坡、印尼、马来60(4)渔业产业的合作A、区域渔业养护合作(包括渔场环境保护与海洋联合自然保护区建设、协调和监控各方捕捞强度、实施渔业病害联合防治)B、渔业技术与投资合作C、渔业基础设施和渔业工程建设合作(可以在人工渔礁、渔港建设及航道整治、海上通信、陆地交通等渔业基础设施和渔业工程(堤岸设施、仓储及保鲜设施、交易市场)方面开展合作)D、水产品贸易合作(中越通过两广发展渔业贸易合作的潜力巨大)(4)渔业产业的合作A、区域渔业养护合作(包括渔场环境保护与61(5)贸易合作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帷幕,此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自贸区的建立达成了一致共识,分别于2004年1月和2007年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起相互实施全面降税。(1)双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额分别为11330.86亿美元和14285.46亿美元。同期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2311.17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贸易额的9.02%。从中国与泛北东盟各国的贸易情况来看,贸易额基本呈连年上升的趋势。(5)贸易合作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东盟全622002-2008年中国与泛北东盟各国贸易情况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合计200279.28142.7152.6140.182.6332.64450.042003102.29201.2894193.523.4646.34640.892004134.81262.61133.28266.842.9967.43867.962005167.89307.03175.58331.492.6181.961066.562006190.57371.12234.13408.543.1599.511307.022007250.10463.67306.20471.573.87151.091646.52008268.80457.40285.80648.102.18194.601856.882002-2008年中国与泛北东盟各国贸易情况马来西亚马63(2)贸易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从中国与泛北东盟六国的贸易结构正逐步从单一的资源性产品向多样化的工业制成品升级,并在制造业内部形成了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水平分工格局。(3)相互投资不断增加截止2005年末,我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仅占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19%,占中国在亚洲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9%,具有很大的投资与合作空间。早期,东盟六国对华投资领域主要是农产品加工、服装、玩具、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等,近年来投资开始逐步转向基础设施、医药卫生、机械制造、金融、电力、海运等。截至2008年底,中国在越南直接投资5.9亿美元;中国对马制造业投资18.8亿马币,跃居马外资来源地第7位;对印尼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00万美元;对菲投资2534万美元。截至2008年底新加坡对中国投资项目1.7万个,累积投资378.3亿美元;马来西亚累计在华投资项目4189个,累计投资额45.33亿美元;菲律宾对中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4.65亿美元,实际投资1.95亿美元。(2)贸易分工格局初步形成64所以,在贸易合作上应:A、行政性壁垒的破除(取消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B、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临海快速陆上交通线、南北钦防城镇密集带物流网、红河三角洲城镇密集带物流网、环北部湾码头群带,对接泛珠三角、西南经济圈、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网)C、建立专业大宗产品市场(包括农产品、海洋水产品、热带水果、日用轻纺、机电产品等专业市场等)D、建设经济圈口岸群(口岸指人员、货物、交通工具合法出入国境的场所和通道。环北部湾中方三省区共有航空口岸10个、水运口岸50个、铁路口岸6个、公路口岸10个,基本形成立体的,联结圈内、对接圈外的系统)所以,在贸易合作上应:A、行政性壁垒的破除(取消大多数产品的65谢谢各位!谢谢各位!66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

发展研究专题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

发展研究专题67讲课大纲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二、两大经济区的比较优势三、两大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讲课大纲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68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一)成渝经济区的由来1、概念的产生(1997年—2003年)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举行,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这标志着成渝两地在行政管理上的分离。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区域发展战略来探讨是如何选择启动地区。而重庆和成都之间及其周围地区,…是西部大开发中最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成渝两地提出了密切合作的更高要求”。200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空间开发战略。四川、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一)成渝经济区的由来692001年成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指出,“在未来5~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2001年成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702、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问题正式确立(2003年底-2005年)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2004年2月3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高层领导在成都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l+6”川渝合作协议),这标志着1997年重庆直辖后川渝竞争合作关系乃至整个川渝经济区建设在中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04年4月23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召开“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带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三个重点地带选择是对的,但范围还是太大,近十年开发地区还可集中一点。成渝地区是最具开发条件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在这个地区首先推进是很重要的。”2004年7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提到,“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五大增长极’……五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成渝地区发展势头也很猛,可成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2、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问题正式确立(2003年底-2005年)71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林凌研究员牵头、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以及川渝数十位专家完成了2003年11月中标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首次明确界定了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这些研究报告所作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为国家发改委把成渝地区列为“十一五”经济区规划的试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佐证。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成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为成渝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十一五”规划的中标以及成渝两地《框架协议》的签订把川渝合作和共谋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推向近十年来的高潮,也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规划已从学术界的研究、国家发改委的倡导,深入到两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林凌研究员牵723、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在各个层面全面推开(2005年底-2009年)2007年4月2日,川渝两省市进一步在成都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以及交通、旅游、工业等部门的合作协议,确立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2007年10月20日,川渝两省市相关部门和涉及区县,在四川省广安市举行了“首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座谈会”,签署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和《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合作文件,以及交通、旅游、工业等部门合作协议、相关区县、相邻区域的次区域合作协议等。2009年10月2日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发展格局。这说明,成渝两地近年来正逐步打破“分家”意识和行政壁垒,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加强对接、整合,使成渝经济互融度进一步提高。3、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在各个层面全面推开(2005年底-200734、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底——)2009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即将呼之欲出,这意味着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已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即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4、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74(二)北部湾经济区的由来

1、基本概念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区)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出现的新型区域合作形式,是新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在理论、实践上的深化和发展。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一般来说可区分为三个层面,国内的经济区域;超越国家界限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几个国家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如湄公河流域经济区等。如果说区域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则次区域是相对于这个范围更小的范围,是由多个毗邻国家的毗邻地区组成的跨边界的区域,且区域中的地区具有邻近性、相似性、包容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特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的由来

1、基本概念75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起因于国家间的接合部,通过海洋的联系、陆地的联系、河流的联系所形成的区域性合作,合作伙伴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大国的一个省或数个省。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指若干国家或地区接壤区域之间的跨国界的,基于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起因于国家间的接合部,通过海洋的联系、陆地76

2、历史进程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正式实施,给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4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了“加强贸易、投资联系,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倡议,得到了多数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2001年11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召开的第5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了至2010年共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共识。这将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面积达到约1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亿,GDP近3万亿美元,贸易规模约2万亿美元。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6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11个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进入实质性构建与发展阶段。

2、历史进程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正式实施,772004年5月20曰,越南总理潘文凯来华访问,在与我国总理温家宝座谈时,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其中的“两廊”即“昆明一老街一河内一海防一广宁”、“南宁一谅山一河内一海防一广宁”两个经济走廊,“一圈”即北部湾经济圈。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和东盟(主要是老东盟6国)正式开始按照《货物贸易协议》规定的时间表,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自由贸易。2004年5月20曰,越南总理潘文凯来华访问,在与我国总理温78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质实施,给环北部湾经济圈次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机遇。东盟10国中有9国为沿海国,海洋是这些国家联系外界的重要通道,因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提出了“海上东盟”的概念。而环北部湾地区,它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东经琼州海峡可通达广东、福建及北方沿海,南抵海南,西达越南,西南出北部湾可到东南亚、印度半岛,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可以说,环北部湾是“海上东盟”的重心,具有以港口为核心的经济开放和经济辐射的战略价值。因此,作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跨国地域单元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一时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热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质实施,给环北部湾经济圈次区域经79

2004年10月7、8日,温家宝总理对越南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和越南发表联合公报,同意在两国政府经贸合作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专家组,积极探讨建设“两廊一圈”的可行性。2005年7月,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与胡锦涛主席就关于同意共同维护海上治安和渔业生产秩序,尽快启动北部湾跨界油气构造勘采合作问题上达成了一致。2005年10月21日至11月2目,应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和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的邀请,胡锦涛主席对越南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越两国政府和双方代表公司签署了10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越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向越南提供优惠贷款框架协议等,涉及电力、通信、化工运输等领域。2004年10月7、8日,温家宝总理对越南进行了正式访80在2006年7月20日举行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又提出了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构想,并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基础上提出了泛环北部湾经济圈的理念,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在2006年7月20日举行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81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颁布,规划的前言中写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北部湾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颁布,规划的前82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准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宏观规划。这些规划的颁布标准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正式批复《广西83二、两个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一)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二、两个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一)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特841、区位特点经济区的范围界定重庆市包括:重庆主城区、江津市、永川市、合川市、南川市、涪陵区、万州区等36个县。四川省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泸州市、自贡市、资阳市、内江市、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雅安市的雨城区和名山县。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中心城市正好处在成渝经济区的两端。在两城市辐射区内,有33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30多个县城和2213个小城镇,形成全国少见的双核城市群。1、区位特点经济区的范围界定85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86区域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川渝总面积的36%,占西部的3.8%,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区域人口:2006年9002.6万人,分别占川渝、西部、全国的82%、24.9%、6.85%;人口密度为518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西部地区53人/平方公里和全国134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分别是川渝、西部、全国2.68倍、9.77倍、3.78倍;每年仅在沿海打工的劳动者就多达1500万以上。区域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川渝总面积的36%,占西部87

水资源丰富: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流量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可开发量达1.03亿千瓦,占西部可开发水资源的33.11%,占全国的27.3%,可建百万千瓦以上特大型电站34座,25万-100万千瓦大型电站52座。矿产密集: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为53477亿立方米,占全国60%、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如铁、铝、钡、锶、钒、钛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钒钛占世界90%、稀土占全国第二、铝土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4、铜矿储量占1/3、磷矿储量占2/3、锰矿、铅锌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仅重庆就有动植物资源600多种。农业资源更是丰富,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和农业大省,四川粮食作物和畜禽产量位居全国前3位。水资源丰富: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流量13688从GDP看:经济总量较大,2006年GDP为10241.4亿元,占川渝总量的84.4%,占西部总量的25.9%,全国总量的4.86%;从人均GDP看,成渝经济区偏低,为11376元/人,比川渝高3个百分点,比西部高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7:44:39,农业比重较高、工业比重偏低,优于西部的19:43:38,低于全国的15:52:33,但工业实力较强,工业总产值为3861.5亿元,占川渝的88.2%,占西部的25.8%,为全国的4.23%;从GDP看:经济总量较大,2006年GDP为10241.4亿89从财政收入看:成渝经济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511.3亿元,为川渝合计的55.3%,为西部的16.7%;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0元,西部为7205元,全国为8472元,高于西部0.35%,低于全国14.66%;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西部为1966元,全国为2622元,高于西部14.45%,低于全国14.19%;从进出口总额看:总量小,为139.2亿美元,占川渝、西部、全国的84.4%、24.1%、0.79%;从财政收入看:成渝经济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511.3亿元902、成渝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1)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从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临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辐射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他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区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都是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而以成渝经济区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带动这两个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2、成渝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1)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912、经济密度大,是中国产出水平较高的区域2003年,全国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为122.14万元,西部地区为33.43万元。成渝经济区为349.42万元,是全国平均产出的253%,是西部平均产出的951%。2、经济密度大,是中国产出水平较高的区域2003年,全国每平923、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已有相当基础

成渝经济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其中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彩色电视和通讯设备、食品饮料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优势,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成套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成渝经济区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优势行业。3、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已有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已成为国家934、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及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在西部更是优势突出。成渝经济区从事研究与实验的科技人员,折合全时人员9.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工程师7.6万人年,分别占西部的38.7%、38.4%,占全国的6.39%、6.21%。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144.7亿美元,占西部的40.5%,占全国的4.82%。专利授权数11728件,占西部的53.1%,占全国的5.24%。技术市场交易额81.3亿元,占西部的53.6%,占全国的4.47%。区内拥有近80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50余万人,两院院士50名,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众多。4、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及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94(二)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1、区位界定北部湾经济区在地域范围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通常简称“两国四方”,其核心区域是广东西南、广西南部、海南大部和越南东北部。其城市主要有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越南的下龙市、海防市等。二是泛北部湾经济区。是前广西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于2006年7月20日在南宁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的战略构想。它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此后,泰国也提出并加入到这一合作论坛组织中。(二)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

1、区位界定北部湾经95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课件962、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海岸线:北部湾东西跨度约550公里,南北延伸约400公里,这一地区有许多优良的港口,比较大的港口有海防、鸿基、海口、洋浦、东方、港江、北海、钦州、防城等,可供发展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的海湾及岸段还有100多处,可建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500多个,可以建设发达的海上交通网络。北部湾海岸线全长6000多千米,海岸线曲折,拥有众多的天然港群和港湾水道,而且沿海港湾水深、不冻、淤积少,掩护条件良好,具有建港口的良好条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2、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97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20多种,还有种类众多的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藻类。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2256万吨,天然气储量350亿立方米。在北部湾已发现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两个海底油气盆地。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98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据粗略统计,越南北部以鸿基为中心有优质煤220亿t,而且露天开采,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煤田,如果能合作开发鸿基煤,对严重缺煤的两广、海南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国贵州及云南东部有无烟煤749亿t,另还有褐煤126亿t。此外,越南北部和老挝有约20亿t的富铁矿;北部湾海域以及越南沿海有约10亿t的油气资源;越南还有储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磷灰石和位居世界第二位的铬矿;广西有储量丰富的各种有色金属资源。该区域有100多条河流入海,年径流总量1200多亿立方米,其中具有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30多条,年径流量800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据粗略统计,越南北部以鸿基为中心有优质煤99旅游资源丰富、集中、多样、高品位。此区域集陆地、海洋、半岛、岛屿为一体,具有宁静的海湾,优良的港口,丰富的资源,秀美的山水;在热带亚热带亚洲季风气候的哺育下,展现出蓝(海洋)、红(火山地貌与红土地)、绿(植被)共存的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其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既具有现代国际旅游所追求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5大要素,又兼有世界最热门的“河流、港口、岛屿、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峰林)、田园、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