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_第1页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_第2页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_第3页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_第4页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2--PAGE191-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世界,了解国情,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不参与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三、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四、遵纪守法,弘扬正气。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六、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文明;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合作;仪表整洁,待人礼貌;豁达宽容,积极向上。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生活俭朴,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八、强健体魄,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磨砺意志,不怕挫折,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总则第一条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称高等学校或学校)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第三条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四条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第二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章学籍管理第一节入学与注册第七条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第八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应当请有关部门查究。第九条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当按学校规定办理注册手续。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当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第二节考核与成绩记载第十一条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第十二条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第十三条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要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取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学生体育课的成绩应当根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第十四条学生学期或者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等要求,由学校规定。第十五条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辅修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本校审核后予以承认。第十六条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留校察看及以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在毕业前对该课程可以给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第十七条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第三节转专业与转学第十八条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第十九条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第二十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二)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三)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四)应给予退学的;(五)其他无正当理由的。第二十一条学生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第四节休学与复学第二十二条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由学校规定。第二十三条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由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第二十四条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两年。第二十五条休学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休学学生患病,其医疗费按学校规定处理。第二十六条学生休学期满,应当于学期开学前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复查合格,方可复学。第五节退学第二十七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二)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三)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四)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五)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六)本人申请退学的。第二十八条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交本人,同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第二十九条退学的本专科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没有聘用单位的,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第三十条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参照本规定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办理。第六节毕业、结业与肄业第三十一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第三十二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对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第三十三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第三十四条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第三十五条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将颁发的毕(结)业证书信息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第三十七条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第三十八条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予以追回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第三十九条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第四十条学校应当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第四十二条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创造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得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活动。第四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第四十四条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第四十五条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第四十六条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第四十七条学生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应当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获得批准。对未获批准的,学校应当依法劝阻或者制止。第四十八条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应当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第四十九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第五章奖励与处分第五十条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五十一条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可以采取授予“三好学生”称号或者其他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第五十二条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第五十三条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一)警告;(二)严重警告;(三)记过;(四)留校察看;(五)开除学籍。第五十四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第五十五条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第五十六条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第五十七条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第五十八条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对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第五十九条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第六十条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第六十一条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第六十二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第六十三条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第六十四条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第六十五条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第六十六条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第六章附则第六十七条对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的管理参照本规定实施。第六十八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指导、检查和督促本地区高等学校实施学生管理。第六十九条本规定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7号)、《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教学(1995)4号)同时废止。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福建工程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校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本科、专科学生的管理。第三条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四条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要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要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第二章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奖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章学籍管理第一节入学与注册第七条凡按招生规定由我校录取的新生,须持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按规定日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及时向学校请假,并附有关证明材料,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请假超过二周者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第八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报请有关部门查究。第九条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经学校批准,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当按学校规定日期报到,并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后,凭学生证和缴费凭据到所在院系办理注册手续,方可取得本学期学习资格。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因故不能如期报到和注册者,应当事先办理请假和履行暂缓注册手续,否则,按违反学习纪律处理。已办理请假手续但超假两周不注册者或未经请假达两周不注册者,视为放弃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第十一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第十二条未注册的学生,不能登录教务管理系统,不能选课,不能参加课程期末考试。第二节学制与修业年限第十三条我校普通本科专业设有四年制、五年制两种学制,专科升本科专业学制为二年。学生在校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本科四年制为六年,五年制为七年,二年制为四年。第三节课程修读第十四条课程修读(一)学生入学后,应当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安排好各学期所修的课程和学分。(二)学生应按校、院系规定的时间办理选修课的选课手续。凡规定要有先修课程的,必须取得先修课程的学分,方可选修该门课程。同一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分别上课的,应同时选修。选修课一经选定不得任意退选,如确属选课不当,必须在开课一周内向专业所在院系提出退选申请并经院系领导批准后生效。若需改选其他课程也需在课程开课一周内提出申请,否则不计新选课程成绩。(三)未办理选课手续而参加听课、考核者,其考核成绩不予承认。第十五条课程免听允许成绩优良(每门课程成绩不低于75分)且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申请自学,可在开学一周内提出免听申请,经任课教师审核同意,专业所在院系领导批准后可不跟班听课,但应按时完成作业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方可取得参加期末考试资格。学生每学期免听课程不超过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选修课等均不得免听。第四节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第十六条学生应当参加学校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和所得的学分记入学生学籍登记卡片,并归入本人档案。第十七条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综合运用面试与笔试,开卷与闭卷,项目报告,实验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理论课和实践环节成绩统一采用百分制计算,实践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等。第十八条课程学分绩点反映了课程学习的质量,平均学分绩点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的标志,能否获得学位和参加评奖评优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课程都参与学分绩点的计算。(一)成绩和等级的绩点系数折算;百分制折算成绩绩点=课程成绩除以10减去5,绩点小于1时作0对待。绩点折算对照表如下:百分制绩点系数90~1004.0~5.080~893.0~3.970~792.0~2.960~691.0~1.959以下0(二)补考所获得及格及以上成绩,绩点计为1;(三)重新学习所获得的成绩按正常考核成绩计算绩点;(四)免考课程按照“70”分计算绩点;(五)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1.课程学分绩点:将某一门课程的成绩按上述规定转换为绩点,再将绩点乘以该课程的学分,得出该课程的学分绩点。即课程学分绩点=成绩绩点×课程学分。2.平均学分绩点:学生在修读期间所取得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同期修读的学分之和,得出该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即平均学分绩点=各门课程学分绩点之和÷各门课程的学分之和。第十九条课程考核分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平时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课终考核。无故旷课累计达到该课程(含实验课、实践环节)学期学时的1/3者,其平时考核不合格,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课终考核,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入,不得参加下学期初的补考,允许参加重新学习。第二十条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要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用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第二十一条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的,必须重做,重做的成绩以重新学习成绩计入。第二十二条体育课为必修课,其成绩以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的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参加课程补考,允许参加重新学习。对身患疾病或因生理原因不能正常上体育课者,学校依据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疾病证明,经体育部审批,报教务处备案,为其安排适当的健身活动,对认真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视为体育课及格。第二十三条学生因故不能参加课终考核,必须事先向专业所在院系提出缓考申请,经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缓考与补考同时进行,并按正常考试评定成绩。无故缺考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入,不能参加课程补考,允许参加重新学习。第二十四条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不能参加课程补考,经教育表现较好的,允许参加该课程重新学习。第二十五条学生不能按时参加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第二十六条学生每学期课程考核不及格,可以参加学校安排的下学期初的补考,补考及格的成绩以“60分”或“及格”记入,补考不及格的应当重新学习,重新学习成绩以实际成绩记入。公共选修课考核不及格者,不组织课程补考,允许参加下一次公共选修课统一组织的考试或重选。第二十七条课程重新学习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专业所在院系批准后,办理重新学习手续,每门课程原则上只能重新学习三次。第五节学业预警第二十八条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在校学生均应编入相应的专业年级。每学年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院系级选修课,经考核及格。第二十九条课程结束且补考后,不及格的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院系级选修课的学分累计达到12学分及以上者,给予学业预警,由学生所在院系书面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第三十条经补考后累计不及格的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院系级选修课的学分达到25学分及以上者,由院系停止修读新课程,并安排重点帮扶。第三十一条实行毕业实践资格审核制。凡在进入毕业实践环节(毕业实习、设计、论文)前,累计不及格课程(含全校公共选修课)学分达到20学分及以上者,没有资格进入毕业实践环节。第三十二条学校辅导员应当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第六节转专业与转学第三十三条学生转专业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本人自愿和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原则,实行公开考核,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录取人数以各专业接收计划额满为止。第三十四条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原则上是我校一年级在读学生,在校期间无违法违纪行为,未受过处分,且符合下列申请条件之一者:(一)学习成绩优良,且各门课程成绩均及格;(二)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如发表论文、著作、作品,或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转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的;(三)因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确实不能在本专业学习,但可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的;(四)确有特殊原因,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的。第三十五条申请转入当年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专业的资格条件:(一)福建省生源学生必须在本科一批录取的有资格申请转入;(二)非福建省生源学生高招录取投档成绩必须达到其生源省份当年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或以上有资格申请转入。第三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转专业:(一)经转学进入我校学习的或已经转过一次专业的;(二)低学历层次转入高学历层次的;(三)定向、委托培养的;(四)休学保留学籍的;(五)由一种培养方式转为另一种培养方式的(如艺术类与非艺术类、专升本与普通本科之间);(六)应予退学的;(七)招生简章规定不能互转的、其他无正当理由的或不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第三十七条转专业学生学籍管理(一)取得转专业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原专业在修读课程考试,无故旷考或考试不及格者取消其转专业资格(由原专业所在院系上报)。(二)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原专业已修读课程考试,无故旷考或考试不及格者取消其转专业资格(由原专业所在院系上报)。(三)学生转专业后,原已获得的学分符合转入专业的课程计划规定要求的,经接收专业院系确认后,予以承认;不符合要求的,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记录。课程成绩认定后仍有需补修读课程,学生可按重新学习模式缴费修读,成绩按正常成绩记入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库。第三十八条学生转学,须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一)本校学生要求转学时,须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所在院系同意,教务处审核,分管校长批准;(二)学生转学的手续,原则上在5月份和11月份办理,以保证学生在新学期到转入校学习。第三十九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一)新生未在原录取学校报到入学和入学未满一学期的;(二)毕业年级或实行学分制其学分修满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2/3及以上的;(三)跨学科类别的(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专业、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地方院校与军队、警察院校等);(四)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录取批次学校转入上一录取批次学校的、由低学历层次转入高学历层次的;(五)录取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六)招生时有特殊要求的或特殊形式招生的(专升本、二学位、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单独招生、预科班、民族班等);(七)受到开除学籍处分及应予退学的;(八)二次转学的;(九)无正当理由或不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第七节辅修专业修读第四十条辅修教育指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以本专业为主修,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第四十一条学习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已修必修课程成绩均合格者可以申请修读辅修专业。拟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原则上应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初提出修读申请。第四十二条修读辅修专业过程中,学生必修课程(含辅修专业课程)所欠学分达到15分以上(含)者,院系有权中止该生修读辅修专业,但取得所欠所有学分后仍可继续修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学校规定条件者可颁发相应辅修证书。第八节休学与复学第四十三条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休学:(一)因病经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需停课或隔离治疗、休养占一学期总学时1/3以上的;(二)在一学期内请假缺课达该学期总学时1/3以上的;(三)确有特殊原因,本人申请或学校认为必须休学的。第四十四条学生休学一般为一年,经学校批准可续休,但累计不超过两年。第四十五条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两年。第四十六条休学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医疗费用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休学学生的户口不变更。第四十七条在校学生办理自费出国留学手续时,可办理退学或保留学籍。保留学籍年限为一年,且只允许保留一次。保留学籍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者,视作自动退学。第四十八条学生复学按下列规定办理:(一)学生休学期满,应当于学期开学前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经所在院系签署意见,教务处批准。复学时需提供休学证明及所在地有关部门对本人休学期间的表现证明,因病休学的学生还需提供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医疗诊断,证明恢复健康再经学校医务部门复查合格,方可复学;(二)复学的学生原则上编入原专业的下一年级学习;(三)学生在休学、保留学籍期间,如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取消其复学资格。第九节退学第四十九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一)凡在学校规定的在校最长年限内(含休学、保留学籍),未修完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内容的;(二)不及格的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系级选修课的学分数累计达到50学分的;(三)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四)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五)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六)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的;(七)本人申请退学的;第五十条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达本人,同时报省教育厅备案。若无法联系学生本人或家长,则由专业所在院系记录在案并在校园网公布一周,再无法联系学生本人或家长,则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第五十一条退学的学生,应在两周内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无故逾期两周不办理者,不发给肄业证明。第五十二条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按本规定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第八十条办理。第十节毕业、结业与肄业第五十三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内容,获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包括符合总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及以上的条件)的学生,可授予相应学科的学士学位,发给学士学位证书。第五十四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学制年限内,修完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允许申请离校待考。获准后,办理离校手续,按学校规定申请参加课程重新学习,修业年限内达到毕业条件的,发给毕业证书。修业年限内结业学生,由学校核准后发给结业证书,学生可按学校规定申请参加课程重新学习,修业年限内达到毕业条件的,换发毕业证书。修业年限内(包括在校期间和离校后),每门课程的重修次数最多不超过三次。第五十五条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发给肄业证明。第五十六条学校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第五十七条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在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毕(结)业学生信息电子注册。第五十八条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予以追回并报省教育厅宣布证书无效。第五十九条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辅修证书、肄业证明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第六十条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自觉维护校园秩序,努力创造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在校期间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赌博、偷窃、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得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学校和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活动。第六十一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第六十二条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和相关资料,报学校管理部门批准。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管理。第六十三条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并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第六十四条学校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有关文件规定为活动的开展给予必要的帮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和规定。第六十五条学生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应当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获得批准。对未获批准的,学校应当依法劝阻或者制止。第六十六条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应当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或从事非法活动。第六十七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第五章奖励与处分第六十八条学校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文体竞赛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六十九条学校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采取授予“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或者其他单项奖励、颁发各类奖学金等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第七十条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按照《福建工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第七十一条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一)警告;(二)严重警告;(三)记过;(四)留校察看;(五)开除学籍。第七十二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第七十三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第七十四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若无法联系到学生本人或家长,则由学生所在院系记录在案并在校内公示3天后,无异议的,视为学生放弃陈述和申辩权。第七十五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第七十六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若无法送交本人,则由学生所在院系记录在案并在校内公示3天后,无异议的,视为送达。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省教育厅备案。第七十七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第七十八条学校成立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第七十九条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第八十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第八十一条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省教育厅提出书面申诉。第八十二条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第八十三条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应当在收到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一周内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第八十四条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将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第六章附则第八十五条继续教育的学生管理参照本规定实施。第八十六条本规定颁布之日起施行。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第八十七条本规定由校长办公会议负责解释。

福建工程学院学分制教学实施方案(试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福建工程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学分制教学实施方案。一、修业年限我校普通本科专业设有四年制、五年制两种学制,专科升本科专业学制为二年,高职高专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本专科教育均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未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延长修业时间。学生在校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分别为:本科四年制的为六年,五年制的为七年,二年制的为四年,高职高专三年制的为五年。二、毕业学分要求本科四年制专业180学分,五年制专业230学分,专升本二年制专业90学分;高职高专三年专业140学分。三、课程修读(一)学生入学后,应当根据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安排好各学期所修的课程和学分。(二)课程分类1.本科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1)必修课指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2)选修课指专业方向选修课、院级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3)实践性教学环节指集中实践性教学专周、课程实验或上机、课程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2.高职高专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1)必修课指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2)选修课指院级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3)实践性教学环节指集中实践性教学专周、课程实验或上机、课程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三)学生应按校、学院规定的时间办理选修课的选课手续。凡规定要有先修课程的,必须取得先修课程的学分,方可选修该门课程。同一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分别上课的,应同时选修。选修课一经选定一般不得任意退选。确属选课不当的可以退选,但必须在开课一周内向专业所在学院提出退选申请。若需改选其它课程也需在课程开课一周内重新申请,确定新选课程,取得上课资格。(四)未取得上课资格者不得参加听课和考核。四、课程免听成绩优良(每门课程成绩不低于75分)且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申请免听,免听申请在开学一周内提出,并经任课教师审核同意,专业所在学院主任批准后可不跟班听课,但应按时完成作业,并参加期中考试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方可取得参加期末考试资格。学生每学期免听课程不超过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等均不得免听。五、课程考核(一)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合格,取得相应成绩和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档案。(二)课程考核分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平时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课终考核。无故旷课累计达到该课程(含实验课、实践环节)学期学时的1/3者,其平时考核不合格,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课终考核,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入,不能参加课程补考,允许参加重新学习。(三)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的,不组织实践环节补考,必须重新学习。(四)体育课为必修课,其成绩以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的情况活动进行综合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组织课程补考,必须重新学习。对身患疾病或生理原因不能正常上体育课者,学校依据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疾病证明,经体育部审批,报教务处备案,为其安排适当的健身活动,对认真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视为体育课及格。(五)学生因故不能参加课终考核,必须事先向专业所在学院提出缓考申请,经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缓考与补考同时进行,并按正常考试评定成绩。无故缺考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入,不得参加课程补考,允许参加重新学习。(六)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的,不能参加课程补考,允许参加该课程重新学习。(七)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可以参加学校安排的次学期期初的补考,补考及格的成绩以“60分”或“及格”记入。补考不及格的应当重新学习,重新学习成绩以实际成绩记入。公共选修课考核不及格者,不组织课程补考,允许参加下一次公共选修课统一组织的考试或重选。六、课程重新学习(一)重新学习教学组织1.组班学习:一门课程重新学习人数达15人,由开课学院利用课余时间统一组班重新学习,重新学习课程开课时数原则上不得少于该课程原课时数的1/2。2.跟班学习:对达不到组班学习要求的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将学生编入下一年级同门课程所在班级听课并参加考试。3.辅导学习:低年级班级不再开设此课程时,可采取学生以自学方式为主,任课教师按有关规定给予重新学习学生集中辅导和答疑的方式进行。(二)重新学习办理程序1.学期开学第四周星期五之前,学生提出重新学习申请。2.专业所在学院根据学生申请的重新学习课程数量及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审批,确保学生有能力修读完成正常课程和重新学习课程。3.各学院核对学生拟重新学习的课程及学分,按课程汇总重新学习学生名单,并将重新学习情况汇总表送交开课学院。4.根据重新学习学生的人数,各开课学院按有关规定组织重新学习课程教学。5.开课学院将学生重新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并报送教务处备案。(三)重新学习考试1.重新学习课程的考试,原则上应随该门课程期末考试进行,同课同卷,不单独组织重新学习考场;组班的重新学习课程可以单独组织考试。在安排课程考试时,教务员须将参加本课程重新学习考试的学生人数统计在内。2.当重新学习课程考试时间与正常主修课程考试时间发生冲突时,学生应参加正常主修课程考试。因考试时间发生冲突而未能参加重新学习课程考试者,应申请缓考。3.申请的重新学习学生不能以学习课程太多、要参加实习或找工作等为理由申请重新学习课程缓考。4.无论以何种方式重新学习,学生无故缺勤或作业完成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教师有权取消其重新学习考试资格。(四)课程重新学习收费标准按学校学分制收费有关规定执行。七、毕业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获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发给学士学位证书。八、其他未尽事宜按《福建工程学院学生管理规定》执行。九、本实施方案自发布之日开始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福建工程学院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试行)为提高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制与国际接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一、成绩记录与绩点计算的原则1.课程成绩统一按百分制评定。2.课程成绩在60分以下的不能获得学分,也不进行学分绩点计算。二、考核成绩与学分绩点的计算办法1.百分制考核成绩换算成绩绩点的办法成绩绩点=课程成绩除以10减去5(注:绩点单位为0.1,绩点小于1时作0对待)。2.原有五级制考核成绩换算成绩绩点的办法考核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成绩绩点:4.53.52.51.003.补考成绩绩点的计算通过补考所获得的及格以上(含)成绩,绩点计为1。4.重新学习成绩绩点的计算通过重新学习所获得的成绩按正常考核成绩计算绩点。5.其他(1)符合相关规定加分的课程,加分后成绩由不及格加至及格,绩点为1。(2)缓考的课程,其绩点按该实际考核成绩计算绩点。(3)免考课程按照“70”分计算绩点。三、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1.课程学分绩点将某一门课程的成绩按上述规定转换为绩点,再将绩点乘以该课程的学分,得出该课程的学分绩点。即:课程学分绩点=成绩绩点×课程学分。2.平均学分绩点学生在修读期间所取得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同期修读的学分之和,得出该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即:平均学分绩点=各门课程学分绩点之和÷各门课程的学分之和。四、计算时间每学期计算一次。学生在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后,按以上办法计算总的平均学分绩点。五、授予学士学位总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及以上的学生可授予相应学科的学士学位。六、其他1.本办法从2014级本科开始试行。2.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福建工程学院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决定实行辅修专业教育。为规范此项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及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章培养模式第二条主辅修教育指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以本专业为主修,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培养计划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学校规定条件者可颁发相应辅修证书(参见本文第二十条)。第三章修读条件第三条学习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已修必修课程成绩均合格者可以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第四条修读辅修专业过程中,学生必修课程(含辅修专业课程)所欠学分达到15分以上(含)者,院系有权中止该生修读辅修专业,但取得所欠所有学分后仍可继续修读。第四章申请程序第五条拟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原则上应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初提出修读申请。第六条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程序1.院系根据教学资源情况,提出拟接收辅修专业学生的人数、申请修读的条件、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等,填写《福建工程学院专业院系接收辅修专业学生计划表》报送教务处。2.教务处对专业院系报送的接收辅修专业计划进行审核,报分管校领导审批,并在校园网上公布。3.学生填写辅修专业报名表,在规定时间内向接收院系提出申请。4.接收院系按照接收条件和考核办法对申请辅修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确定拟接收的学生名单报送教务处。5.教务处审核后在校园网上对拟接收的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第七条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攻读一个辅修专业。学生获得辅修专业资格后,原则上不得更改已选定的辅修专业。第五章教学安排与课程考核第八条采取插班或组班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可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修读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的时间。第九条听课学时数原则上应达课程总学时数的1/2。但由于课程冲突、实习等原因无法全部听课的,应在开学初向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辅修专业院系领导批准后采取部分听课形式修读该门课程。第十条修读辅修专业课程考核合格的,可以取得学分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考核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学期开学初的补考;凡补考不及格或补考缺考者,须参加重新学习;实践环节成绩不及格者,不安排补考,须参加重新学习。第十一条辅修专业设置的课程与主修专业相同或要求低于主修专业的,可以申请免修。辅修专业设置的课程学分、程度要求高于主修专业的,不能免修。第十二条因学习困难要求终止修读时,可申请将已获得的学分转为主修专业的相应选修课学分。第十三条凡有考试作弊者,终止辅修专业学习资格,并按有关规定处理。第六章修读年限第十四条在主修专业学制年限内,对因未修满主修专业规定毕业最低学分而不能毕业者,无论是否修满辅修专业学分,均取消其辅修专业资格。经主修专业院系批准,辅修专业所得的学分可作为主修专业的相应选修课程学分。第十五条主修专业已毕业但未修满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学分的,辅修专业学习年限与主修专业修读年限一致,主修专业毕业生可以申请“在校修读”或“离校修读”,需经辅修专业院系领导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批。第七章学籍与成绩管理第十六条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应在每学期开学后办理注册手续,并按有关规定缴纳学费后,方可按照辅修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修读课程。第十七条辅修专业学生的学籍由主修专业院系依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第十八条任课教师在考试结束后三天内完成成绩录入工作,成绩单分别报送开课院系(部)和学生所在院系存档。第八章证书授予第十九条学生完成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可向开办院系申请获得相关证书。开办院系初审后,报教务处审核。第二十条符合下列条件者可颁发相应证书:1.已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并取得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且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由学校发放辅修专业证书。2.已获得主修专业第一学士学位证书,并完成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取得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由学校发放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3.根据教育部学历电子注册有关规定,我校辅修专业证书、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无教育部相应电子注册信息。第九章学习费用第二十一条辅修专业收费标准按学校学分制收费有关规定执行。第十章附则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施行,原《福建工程学院主辅修及双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办法》(闽工院教〔2012〕28号)同时废止。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福建工程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规定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定。一、基本原则学生转专业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本人自愿和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原则,实行公开考核,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录取人数以各专业接收计划额满为止。二、申请条件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原则上是我校在读一年级的学生,在校期间无违法违纪行为,未受过处分,且符合下列申请条件之一:1.学习成绩优良,且各门课程成绩均及格;2.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如发表论文、著作、作品,或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转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的;3.因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确实不能在本专业学习,但可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的;4.确有特殊原因,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的。三、申请转入当年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专业的资格条件1.福建省生源学生必须在本科一批录取的有资格申请转入;2.非福建省生源学生高招录取投档成绩必须达到其生源省份当年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或以上有资格申请转入。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转专业1.经转学进入我校学习的或已经转过一次专业的;2.低学历层次转入高学历层次的;3.定向、委托培养的;4.休学保留学籍的;5.由一种培养方式转为另一种培养方式的(如艺术类与非艺术类、专升本与普通本科之间);6.应予退学的;7.招生简章规定不能互转的、其他无正当理由的或不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五、工作程序1.专业院系制定各专业接收方案,方案应有具体的接收条件、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等,并根据本院系生师比等教学资源情况,提出各专业拟接收转专业学生的人数,填写《福建工程学院专业院系接收转专业学生计划表》报送教务处;2.教务处根据专业生师比等办学条件审核接收条件、接收名额等信息,对生师比超标专业严格限制其接收名额。报分管校长审批后,在校园网上公布各专业接收转专业学生计划表;3.接收专业院系安排专人或通过专业院系网站接受学生咨询;4.学生填写《福建工程学院学生转专业申请表》后附上证明材料(如可证明本人兴趣爱好的证书复印件等)报送专业所在院系,专业所在院系核实学生信息和提供学生成绩单等材料,汇总报送接收专业院系;5.接收专业院系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初审,对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按接收方案进行考核,公布考核成绩,并按规定时间将考核结果、录取名单报送教务处;6.教务处汇总并公示,公示期满后报校长办公会审定后由学校正式行文。六、其他事宜1.取得转专业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原专业在修读课程考试,无故旷考或考试不及格者取消其转专业资格(由原专业所在院系上报);2.学生转专业后,原已获得的学分符合转入专业的课程计划规定要求的,经接收专业院系确认后,予以承认;不符合要求的,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记录。课程成绩认定后仍有需补修读课程,学生可按重新学习模式缴费修读,成绩按正常成绩记入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库。七、本规定从2014级学生开始执行,《福建工程学院转专业实施细则》(闽工院〔2007〕教25号)和《福建工程学院转专业实施补充规定》(闽工院教〔2011〕教35号)同时废止。八、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福建工程学院关于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运动员学习成绩认定的暂行规定为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规范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运动员的学习,妥善处理好运动员学习与训练计划的关系,确保运动员在顺利完成参赛任务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福建工程学院学生管理规定》(闽工院综〔2007〕23号),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一、比赛级别认定1.国家级比赛指由国家体育总局或国家相关体育协会举办的比赛。2.省级比赛指由省政府、省体育局或省级相关体育协会举办的比赛。二、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运动员的认定根据比赛需要选拔、参加超过两个月(不含寒、暑假)集训的学生且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三、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运动员管理1.参赛学生以体育教研部确认的名单为准。2.参赛学生可以根据训练计划和进度向任课教师请假,参加训练时不能到课的以出勤计。3.参赛学生集训或比赛学期可申请两门课程的免修读,不免考。学期初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体育教研部和所在院系审批后报教务处备案。但是,单独设课的专业实践环节(包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能免修读,成绩以实际成绩记载。4.参赛学生如遇考试时间与比赛时间冲突,可提出缓考申请;经开课院系(部)审核,学生所在院系批准,可在下一学期开学初补考时间参加考试。5.取得相关比赛名次的(需提供相关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体育教研部的认定)可申请课程免修读且免考。课程按第三点第3款处理,门数如下(门数可以累加,但1人最多不超过3门)。(1)获国家级比赛银牌以上(含)或省级比赛金牌的免修读且免考2门课程。(2)获国家级比赛铜牌或省级比赛银牌的免修读且免考1门课程。6.若违反学校学生管理有关规定或不参加日常集训的学生,经体育教研部认定,比赛学期的在学课程不享受免修读和免考资格。四、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运动员的课程成绩认定1.参加考试的课程成绩(包括期末缓考)按以下方法确认:考试成绩≥50分时按原成绩加上奖励10分记载,36分≤考试成绩<50分时按60分或“及格”记载,考试成绩<36分的须参加补考或重修。2.参赛当学期的体育课程成绩以95分计。3.免修读且免考课程成绩按70分或“中”记载。五、其他1.其他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2.本规定所指“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包含省级体育比赛。3.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暂行办法。第二条我校学士学位按照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等相应学科门类授予。第三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二级管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第二章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第四条学士学位授予应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考核的原则,达到下列条件者,可授予学士学位。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2.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3.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本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的。第五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本科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1.不符合本章第四条规定的任一条件的。2.在校学习期间曾受过留校察看处分的。3.在校学习期间,经重新学习取得的学分数达到或超过该生修习专业最低毕业学分的六分之一的。第六条出现本章第五条第二款、第三款情况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由本人书面申请、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推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学士学位。1.毕业时素质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30%者;2.毕业时最终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40%并受到校级以上(含)表彰者;3.毕业时最终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60%且受到省级以上(含)表彰者;4.毕业时仅出现本章第五条第三款情况的,经重新学习取得的学分数超过该生修习专业最低毕业学分的六分之一且超出部分学分在10%以内者;5.在修业年限内参加研究生考试被录取或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用的;6.毕业当年参加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或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的;7.参加工作并在修业年限内荣获县(市)级以上(含)或级别相当单位先进工作者或其他荣誉称号的。第三章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程序第七条凡本科毕业生申请授予学士学位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请,逾期申请者不予补授学士学位。第八条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逐个审核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对照有关规定,向校学位办公室报送拟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拟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以及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原因。第九条校学位办公室对上报的材料进行复审并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第十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别审查拟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和拟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并进行表决。经表决通过的由校学位办公室报省学位办备案。第十一条校、系二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学士学位评审,均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并有超过半数出席会议委员同意的评审结果方为有效。凡在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有较大争议的事项,须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第十二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19~25人组成,任期三年。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由校长担任。系学位评定委员会由5~7人组成,任期三年。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担任。第十三条学士学位证书遗失不予补发。第四章其他第十四条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有相关文件同时废止。第十五条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参照本暂行办法另行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并经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第十六条本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的校学位办公室负责解释。福建工程学院考试管理规定为了整肃考纪,端正考风,加强对考试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8号,2004)和《福建工程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特制订本规定。一、考试资格凡本校在籍的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及格者方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1.课程考核分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平时考核未达要求者,不能参加课终考核。凡无故旷课累计达到该课程学期学时的1/3者,其平时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课终考核,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入,必须重新学习。2.学生因故不能参加考核,必须事先向所在系提出缓考申请,经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缓考与补考同时进行,并按正常考试评定成绩。3.期末考试前两周,任课教师应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审查,将未取得考试资格的学生名单报送学生所在院系,由学生所在院系审定报备教务处。凡未获得考试资格的学生,一律不得参加考试;若参加考试者,其成绩不予承认。二、试卷命题与制作凡属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含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进行学期考核。(一)考试方式课程所在院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考试大纲要求,确定考试命题的方式与要求,选择闭卷或开卷、笔试或口试、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二)命题要求1.命题规范,符合考试大纲要求。2.题量适当,与考试时间相匹配。3.难易适度。4.覆盖面大。命题的覆盖面应涵盖授课的主要内容、反映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5.A、B两套试题重复率不应超过10%。试题与前两届考试重复率原则上不应超过30%。6.凡采用统一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基本相同的课程应进行统一考试;7.凡课程考试要同时配备A、B两套试题并附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8.重新学习课程考试不得降低考试要求。(三)试卷命题与审批程序建立试题库的课程应采用试题库试题命题;未建立试题库的课程,由课程所在教研室负责人确定命题教师,并委托熟悉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骨干教师进行试题审核,在试卷审核单上分别签字认定。经教研室主任和院系分管教学领导审批签字后,于考试前两周提交试题。(四)试卷制作1.试卷应使用学校统一格式的8开试卷纸并采用计算机打印,卷面无任何涂改标记,绘图应清楚,保证无误。2.试卷上所填写课程名称必须与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名称相同;试卷的卷首和每一大题的题首应包含计分的方框;题目不超过方框,每题必须留有适当空位给学生答题使用。若要求学生在答题纸上作答的,命题教师应在答题纸上按照试卷要求标出每道题的题号及答题位置。3.试题的序号统一用“一、1、(1)”顺序分级标注;试题的一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字打印,其他部分一律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数字、字母及其它字符用“TimesNewRoman”字体;行距取1.5倍行距;在页面右上角添加页码;在大题号后要注明总分值和每题分值。4.有特殊要求的试卷,院系可根据本规定制定相关的标准,由院系分管领导审批。(五)试题保密要求1.教师在辅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不得划定考试的重点或范围,更不得以任何形式暗示题意。2.试卷分发之前,由各院系指定的人员保管。负责制卷及接触过试题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不得在考前以任何形式泄露试题内容。3.统考试卷由开课院系于考前30分钟在指定地点分发,统考课程的监考教师必须在发卷前当众检查试卷封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院系主考联系。4.如发现泄漏或变相泄漏试题情况,应迅速采取变换试卷或试题内容等措施,同时追究当事人责任。三、考试组织及排考原则1.院系于每学期第九周前完成教务管理系统中课程考试方式的设定。2.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和不需在教务管理系统安排考试的课程,由开课单位负责组织,并及时将考试安排情况报备教务处。3.排考时应尽量不安排在周末,同一个班级同一天不安排两门课程考试,考场应相对集中,同一个教室不安排两门课程交叉考试,原则上每个班级考试周最后一天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