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广告_第1页
宋元时期的广告_第2页
宋元时期的广告_第3页
宋元时期的广告_第4页
宋元时期的广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TOC\o"1-7"\h\z\u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广告 2第一节宋元时期工商业的发展 2一.工商业经营场所的变迁 3(一)工商贾合一 3(二)坊市合一 4(三)取消经营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51.经营格局的转变 52.宋朝的夜市与早市 53.宋朝草市的特征 7(四)行制的转变 7二.宋朝民间手工业的社会化 8(一)民间行业贴近日常生活 8(二)大众服务业的发展 9三.国内外贸易 10(一)宋朝各民族之间的贸易 10(二)元朝繁盛的海外贸易 10第二节宋元时期城市的繁荣 11一.北宋都城汴梁 11二.南宋都城临安与周边诸城 12三.长江流域的繁华城市 12四.元大都 13五.上海的水路贸易 13第三节宋元时期的文化与生活 13一.消费阶层的凸现 14二.饮食娱乐行业的兴盛 15(一)热闹的各式酒楼 15(二)宋朝的市井娱乐业 16第四节宋元时期的广告 17一.市声广告 17(一)叫卖广告 17(二)唱卖广告 18(三)响器广告 19(四)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市声广告 211.古诗中的市声广告 212.宋词元曲的市声广告 21二.招幌广告 22(一)名目繁多的酒幌 22(二)林立的招牌广告 23(三)商标标记广告 241.宋代市民的商标意识 242.以人名命名的商标 273.区分经营范围的服饰标记 27(三)文艺演出广告及剧场广告 28三.印刷广告 30(一)印刷技术在广告中的广泛应用 30(二)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 31(三)最早的广告画 32(四)书铺广告及书籍广告 32四.装饰及装潢广告 33(一)店铺门面装饰广告 331.酒楼的精美装饰 332.茶肆的优雅环境 353.其他店铺的装饰广告 35(二)最早的纸包装广告实物——“裹贴” 36五.其他形形色色的广告形式 37(一)打更、报晓、天气预报——生活告知类广告 37(二)“诸库迎煮”、“鼓吹”仪仗——大型广告活动 38(三)优质服务类广告 39(四)招贴广告 39六.巧做广告之人 39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广告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建都东京汴梁城(今开封),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冬,金兵大举入侵、攻陷开封,结束了北宋的统治。次年,高宗赵构重建宋朝,继位于南京(应天府),史称“南宋”。1129年(建炎三年),升杭州府为临安府。1138年(绍兴八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至1279年,南宋被元所灭。公元1206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并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即元太祖。1264年,忽必烈(元世祖)迁都燕京(后称大都,今北京)。1271年(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后统一了全国。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对全国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第一节宋元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本时期工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宋朝时达到了继唐朝之后的一个新的顶峰,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经济及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北宋初期,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秩序,奖励生产的措施,使封建经济从唐末的严重破坏中得到休养生息。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剧增。据宋史专家考证:“与前代相比,两汉人口最高5000多万,唐开元之际的人口6000万上下,这些人口创造了汉唐盛世。宋代自宋仁宗时候起,户数即超过1200万,已经与唐相等,并超过了汉代;到宋徽宗年间,户数超过2000万,每户以5口计算已超过了1亿,远远超过汉唐,几乎为汉唐的两倍……显然可见,宋代人口的增长与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第121页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同时,自南朝建立城市南移以来,南方经济得到更快发展,南方商业的繁荣逐渐赶上以至超过北方,于是逐渐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南宋时,金在北方也推行了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北方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到了元代,统治者破坏了原有的手工业,俘虏和掠夺工匠,以发展他们部族性的贵族手工业,而且使已获得相当自由的手工业工人重新沦为奴隶或半奴隶。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商业发展受到影响,特别是国内汉族民间的商业受到限制,但朝廷、贵族和西域商人所经营的商业,则有畸形的发展,特别是大都、临安、泉州等城市,商业仍很繁荣。虽然元朝统治阶段经济有所回落,但总体上看来,宋元时期的工商业发展为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工商业经营场所的变迁(一)工商贾合一在宋代以前,工、商、贾都各有所指。工指手工业,商指长途贩运,贾指坐守待售,是三个不同的经营部门。但在宋代,这三者逐渐趋向合一。由于社会经济在各地的普遍发展,长途贩运在商业活动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各大城市中,手工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在民间手工业中,人们在住家的当街前屋开设各种店铺,这种店铺都是在后院进行生产制作,产品直接拿到当街的铺面上出售,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就成了他们最好的经营方式。北宋政府顺应了这一经济发展的趋势,取消坊巷制度、市里制度,允许沿街开设店铺。(二)坊市合一工商贾合一也就意味着“坊”与“市”之间的隔离状态最终被打破。宋朝以前,城市(图14001)里的“坊”与“市”是分开的。“坊”是城市居民居住区,而“市”则是店铺集中的商业区。因而城市的商业贸易和商品交换活动,只能在划定的市的范围内进行。随着城市规模的大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肆的空前繁盛,城市建设格局出现了大变化,“市”冲破了“阛阓”(huanhui,街市)的局限,即在街衢大道以及坊巷之内,到处都可以开设店铺。这是我国商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沿续千年的坊巷、阛阓、宫市制度崩溃了。图14001北宋汴梁(开封)沙盘自此以后,城市中类似唐朝以前的那些集中的“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坊市合一。这时已经找不到“坊”、“市”的固定位置。住户人家也都打通坊墙,临街设门。“市”此时也不再是官家特设的固定区域,不再是官设的,“市”里的商人获得了完全自由,交易地点完全由商人自由选择。市内和坊内的店肆都争相朝着街面开设,以招徕顾客,固定的店铺更多地代替了摊席。到了北宋后期,这些店铺甚至开到了皇宫附近的御廊边上。“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东京梦华录·御街》在城市里还大量出现了摊贩和沿街叫卖的货郎。从《清明上河图》(图14002)《东京梦华录·御街》图14002清明上河图(局部)(三)取消经营空间和时间的限制1.经营格局的转变坊市制崩溃后,商业网点的分布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数同业商店或商贩的交易仍集合在一定的地点。像一些特殊商品(如金银、彩帛、珍宝、香药、鹰鹘等)和一般商品的批发贸易大都集中在一定的街巷。汴梁的果子行、姜行、纱行、肉行、青鱼行、牛行街、马行街、油醋巷等就是大宗批发交易集散地。这里的行、市都是批发交易的场所。另一种是商店脱离同业街区的限制,各自独立分散在各处。像一般商品的零售店铺和饮食业,就多倾向于分散到各街各巷,以便于消费者购买。这与为大众服务的生活日用品在市场上地位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2.宋朝的夜市与早市宋朝的商业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已完全被打破,坊市门开闭没有时间限制,举行夜市已完全没有拘束了。很多大城市里的坊、市每天从天没亮到深夜都在营业。从此以后,出现了许多热闹的夜市和早市。如南宋临安城中,市四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而城外宫墙御街附近的店铺,“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有论晴雨霜雪皆然也。”《梦粱录》卷一三夜市适应了城市人闲适生活的需要,因此夜市上除了有大众化的食品和用品以外,更满足了有钱人的休闲生活。夜市不仅有饭食、百货、还有各种勾栏、瓦肆的娱乐业。如北宋汴梁城内盛行夜市,从朱雀门到龙津桥一带是最热闹的地方,一到晚上,街上人头攒动。宋代人姜白石曾有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景象: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肖归。《武林旧事》卷二可见当时的夜生活已十分丰富。这种情景,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朝,夜市早市都是都市一景,充分反映了都市生活的繁荣。北宋汴梁著名的夜市有以下几个:(1)州桥夜市(图14003)。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卖水饭、鳌肉、干脯及各种各样的食品。每夜营业一般都到三更。图14003《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书影(2)潘楼东街巷(图14004)的夜市特别繁盛。潘楼东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常常夜间到这里游玩并吃茶。图14004《东京梦华录》目录书影(潘楼东街)(3)马行街(图14005)夜市灯火辉煌。马行街是都城夜市酒楼极为热闹的地方。马行街人多嘈杂,灯光照天,每晚到四更停止。图14005《东京梦华录·马行街》书影一般边远和僻静地区,夜市也有卖饼、猪杂碎、鱼蟹以及水果、团子、汤之类的。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灯赏月,夜市更加繁盛。南宋临安也有类似的繁荣夜市和早市。除上面提到的惯有的贸易活动以外,严冬大雪天气,夜市仍照常营业。但到了元代,夜市又再次受到严格限制。元大都曾一度禁止夜间活动,夜市随之取消。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中央有一个很高的建筑物,上面悬挂一口大钟,每晚按时敲打,在第三次钟声之后,无论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遇到紧急事情可以外出,但必须提灯笼。虽然这只是对夜市的暂时限制,但这样的限制使原本活跃的市场再次变得冷清,严重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3.宋朝草市的特征当时除集市、夜市以外,草市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诗词和史书对此有所记载。草市中有常设的药肆,也有酒肆饭馆等设施,陆游《村居》诗中有“草市寒沽酒,江城夜捣衣”的名句。范成大在《离池阳十里清溪口复阻风》中也有“远寻草市沽新酒,牢闭蓬窗理旧书”的诗句。大的草市非常繁华,有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各异的商贾,有长途贩运来的货物。如距汴梁不远的汴水渡口上的一个草市就有“江货”、“海商”。有的草市设有管理的官吏——“草市尉”。草市虽说不是很正规的市,但正是因为它的自由性,才使它有了更活跃的交易气氛。草市既是城中集市、夜市的补充,又具有其它市所不具备的经营优势,它更具开放性。(四)行制的转变在宋代,行业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各种商店分散在大街小巷,商业管理便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行业组织的作用需要加强,“行制”就代替了“市制”。行既是某一批发单位的名称,又是某类商品行业组织的名称。在唐代一个行业在同城的各个市内各有一行,到宋代一个城市同一行业就只有一个统一的组织——“行”,分散在各处的零售铺户,和集中在某些街区的批发商人都加入到这个“行”。各行各业都有显著的传统服饰、贩卖形式和惯用的行话。行的首领——行老、行头,由官府批准,应付官府的指命,同时还有权掌握买卖的价格,检查商品的质量和较验度量衡器具等。南宋时市场形制、行业组织继续承袭了北宋的制度。总之,两宋市场形制和行业组织与唐时比,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宋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二.宋朝民间手工业的社会化(一)民间行业贴近日常生活宋代的手工业由它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转向普通市民。正如元代人吴自牧在描写南宋都城临安时说:“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具有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少。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梦粱录》但是那些能获得巨额利润(如冶炼、采矿)和事关国家利益(如军械制造等)的部门都已由国家垄断,使得民间手工业只能局限在普通日用品、饮食业,以及需要特种工艺的特色工艺品方面。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图14006),专门追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图14007)等史料中,也都记载了两宋的京城中与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行业和店铺,描述了当时“行”在临安的繁荣。据载,南宋“京都有四百四十行”《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图14008)。如饮食行业(包括各种酒楼、酒铺、饭店、茶楼、茶馆);肩挑手提小贩业(包括走街串巷叫卖羊肉、干果、杂货等货郎);服务性行业(包括修路、箍桶、掌鞋、刷腰带、修幞头帽子、补角冠等);还有专门为人家打水、砍柴、换扇子柄、供香饼子、帮人杀鸡宰鹅的人,到了夏天,还有帮人家洗毡、淘井、苫房的各种帮工。此外,还有专为人家操办婚丧喜事的人员(图14009)。如果有人要出门游玩而不想步行,“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东京梦华录》卷四·《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东京梦华录》卷四·杂赁《东京梦华录》卷四·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

图14006《东京梦华录》封面书影图14007《武林旧事》“瓦子酒楼”书影图14008《武林旧事》卷六“诸市”书影图14009清朝嫁娶周堂图,专门为人分析嫁娶之用(二)大众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市”突破了“阛阓”的限制,商业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城市手工业者的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各种服务性行业,即今天所说的“第三产业”大量产生,诸如酒楼、饭铺、茶馆、浴堂、瓦舍勾栏及各种劳务服务等等广泛兴起。大众服务行业在整个商业贸易活动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生产性行业。于是,整个商业活动与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商业功能已开始向近代城市的方向迈进。从史料中反映的北宋城市生活方式来看,它已基本脱离了早期的生产盲目性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手工业生产者只要通过自己适应市场需要并有利可图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就能换取一家人的一切生活来源,而不用再同时从事农业和其他劳动来维持生活。城市手工业者已经融入到城市居民应该具备的那种生产专业化、生活消费型的生活方式中,而这种消费型生活方式,正是以社会化的大众服务行业为基础的。三.国内外贸易(一)宋朝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宋代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时期,北宋澶渊之盟后,辽宋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各在边境的一些地点设“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榷场”有官员进行严格管理,并且北宋对平定物价、限制私下交易、奖励捉捕走私、防范奸细等都有明确规定。商业在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方面的作用比过去更为增大。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在南朝和唐代时已经有了改变,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除了珠玉金银器和从广南(现在的两广)在宋代时和浙江、淮海等都属于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那会的州多分为两路,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广南东路简称广东。下面还有郡,比如,广州就属南海郡。来的进口的犀象、香药、珍宝仍占重要地位外,粮、帛、茶、盐、铁、瓷、纸、糖、什器等也开始成为向远距离、较大规模地区销售的商品。在宋代时和浙江、淮海等都属于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那会的州多分为两路,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广南东路简称广东。下面还有郡,比如,广州就属南海郡。南宋时,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主要的海港有泉州、广州和明州,在泉州附近至今存有港口、船坞遗迹。南宋政府很重视广南的海外贸易,每年收入所得的数十百万缗钱,可以用来减轻人们的负担,这可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中看出来:“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二)元朝繁盛的海外贸易到了元朝,政府的海外贸易已相当发达。公元1277年(至元十四年),朝廷在泉州、庆元(宁波)、上海、澉浦四处海港设置市舶司,这大大促进了上海港对外贸易的活跃。日本、朝鲜等国商船相继入口交易。中国方面除官船进出上海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外,上海及其周围地方上的商人也造船、购船,以上海作为进出口岸,从事远洋海上贸易。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至今屹立于泉州附近的六胜塔,就是当时引导海船进出港口的灯塔。元代的民间海外贸易也是很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海贾”们所到的地方有琉球、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朝鲜、日本等处,贩运的商品有香料、药材、象牙、犀角等等。频繁的民间对外贸易使沿海人民具备了航海的知识技能和通商经验,这为之后的郑和七下西洋那样规模巨大的商船队打下了基础。第二节宋元时期城市的繁荣一.北宋都城汴梁汴梁坐落于汴河、黄河等河流的交汇处,是漕运中心,四面八方的物资都集中到这里。汴梁的空前繁荣及消费市场的宏伟阔大,令人惊叹。《东京梦华录》有这样的记载:“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分争以贵价取之”;御街廊下,也准“市人买卖其间”;每日消耗的“鱼数千担”;众多的游艺场所中,有一个“瓦舍”“可容数千人”;运送货物的大车,得用“骡或驴二十余匹”才能拉动,下坡则用“牛五七头拽之”;相国寺的斋会餐,“虽三五百份,莫不咄嗟而办”;连烧饼铺也动辄一家“五十余炉”。总之,汴梁“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不欲繁碎”。孟元老的《梦华录序》也对当时的繁华汴梁有详细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接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P1,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另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清明上河图》,精细地将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世俗人事描绘了出来。《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高24.8厘米,宽528厘米的长卷,作者张择端。全图共画了550多个不同人物、50多头牲口、20多乘马车、20多艘船只,以及30多组房屋……,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反映了北宋坊市欣欣向荣的商业贸易场景。从画面中已看不到宋朝以前城市中专门区划市场的阛阓,也看不到控制百姓居住区域的坊墙。城里城外,民居和店铺纵横交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巧妙地通过三段的组合,将三种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前段表现出幽适恬静的田园风光。中段表现出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整个中段与前段的气氛截然不同,通过城市的快节奏与乡村的恬静舒适的对比,表现两种不同社会组织形态的区别。进入后段的街市则充满了商业气息。街区整洁,街上行人、车马熙熙攘攘,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们三五成群的购物场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现代广告作品中也常将这幅画中的热闹街市作为创作元素。(图14010)图140101999年遵守公共秩序的公益广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仅表现了北宋都城汴梁商业的兴盛,人民消费生活的富裕,更揭示了中国城市生活向近代迈进的开端。二.南宋都城临安与周边诸城临安位于汴河的南端,与钱塘江连接,交通发达,经济繁盛,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据《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到南宋末年,临安府有39万户、124万人,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汴梁。每天消耗的米不下一二千余石,酒店菜谱菜肴名目达三、四百种之多。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稻米产量很大,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时的扬州虽不及唐代时繁荣,但仍是漕运枢纽、粮盐中转要地,仍是东南比较大的城市。三.长江流域的繁华城市长江中游鄂州(今武昌)、江陵(今荆州)等城市也很繁荣,尤其鄂州更是华中重镇。南宋陆游《人蜀记》记载:鄂州“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自京口以西皆不及”。而武昌城外的南市,更是规模宏大,“武昌十万家,落日紫烟低”姜夔《白石道人诗集·春日书怀》。据南宋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姜夔《白石道人诗集·春日书怀》“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墟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四.元大都大都是元代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各地以及外国的许多商品、货物都集中到这里。大都城内有两个主要商业区:一个在市中心的钟鼓楼周围,分布着缎子(绸缎)市、皮帽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珠宝)市、铁器市、米市、面市等。另一个在城市西郊的“羊市角头”(或称“羊角市”),有羊市、马市、骆驼市等。除了商业区的店铺外,还有不少大小商贩,穿街走巷,贩卖各种物品:“贩夫逐微末,泥巷穿幽深,负戴日呼叫,百种闻异音。”《京华杂兴诗》(《纯白斋类稿》卷二)《京华杂兴诗》(《纯白斋类稿》卷二)五.上海的水路贸易上海在宋元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北宋中期,上海浦设立新的港口,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在此展开,这里渐渐形成聚落,出现集市,并发展成市镇。南宋末年,上海镇就已设立市舶分司。经地方官的大力倡导开发建设,镇上各类商肆林立,上海一跃成为华东一重镇。与此同时,以上海作为出发点的北洋海远航线,也开始有规模地开辟。由于南北运河的阻塞,朝廷决定将漕运改为海运,并在上海设立都漕运万户府,管理监督漕粮北运。上海至大都海运线的开辟,使上海成为江南漕粮的一个汇集中心。另外,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朝廷正式批准松江府划出华亭县,设立上海县。上海的建县,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从此,上海镇不仅是一个航运、贸易的枢纽,而且成为江南政治中心之一,为后来上海的逐步繁荣直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基础。第三节宋元时期的文化与生活宋元时期,我国的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重大成就是活字印刷(图14011、图14012、图14041)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而且,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图14011活字印刷图14012《梦溪笔谈》记载毕昇泥活字印刷。这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印于14世纪。图14041现存最早的活字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13*10.5厘米,初步鉴定为北宋活字本,约1100年前后印。左上第2行“色”字横排。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一.消费阶层的凸现汉朝时的节假日,据《薛宣传》记载只有一天。到了宋朝,则多少不等。《文昌杂录》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腊各三日。馀立春、清明等节各一日。岁共七十六日。”节假日的增多也提高了消费。当然,更重要的是,北宋政权建立以后,“集中市制”和“坊巷制度”瓦解,城市生活逐渐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大多数平民阶层的生活情趣,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此时大众服务性行业的兴起,使得娱乐活动成了满足人们温饱之外的一大需要。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种消费阶层:统治阶级、贵族豪绅及其家属;经营得法的商人、手工业者及其家属;从事服务性行业的经营者及其家属。这三个阶层,构成了城市中三个主要消费群体。由于消费能力决定娱乐档次,不同阶层的人对娱乐的享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上层社会的人讲究的是排场、刺激的娱乐(图14013)。而小生产者、服务性行业经营者以及城市的一般居民则无法享受高档的娱乐,他们热衷于在经济实惠的活动。图14013清明上河园第一春茶坊二.饮食娱乐行业的兴盛在城市繁华的商业活动中,饮食行业历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在宋元时期也得以体现,此外勾栏、瓦肆等娱乐行业得以兴盛,甚至还有青楼卖笑行业的并存。(一)热闹的各式酒楼北宋汴梁城里档次高的酒家(图14014)比比皆是,这些酒楼极大的满足了达官贵人们的消费欲望。与这些高档酒店相比,还有一些更贴近平民百姓的酒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类似这样的酒店,“在京正店七十二”,大型酒楼称为“正店”。而那些门面较小的一般酒店,称为“脚店”(图14015),则“不能遍数”,宋仁宗时就多达300家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汴梁城里,酒楼生意相当兴旺。图14014《东京梦华录·酒店》中对各酒家记载的书影图14015清明上河图脚店(二)宋朝的市井娱乐业到了宋代,音乐舞蹈已具备了大众化的特点,平民百姓有了自己喜爱的音乐舞蹈。如北宋都城汴梁,每逢正月十五的前后数日游人云集,“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东京梦华录·元宵》《东京梦华录·元宵》另外,宋朝和金朝已经有滑稽戏、讲唱戏等各种戏曲的演出。随之出现了“瓦舍”和“勾栏”,这是城市平民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舍又称“瓦市”、“瓦子”,指易聚易散、较为自由简陋的娱乐场所,取“来时瓦合,走时瓦解”《梦梁录》《梦梁录》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汴梁的瓦舍遍布东西南北四城区,临安城则有瓦舍25座,其中规模最大的瓦舍内,有勾栏13座。(图14016)这些“勾栏”、“棚”类似今日娱乐中心里的各种演出厅,可容纳数千人。像这种能容纳数千人的游乐场所,规模宏大,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多的。图14016《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书影到了南宋,临安城里这样的瓦舍“合计有十七处”《梦粱录·瓦舍》。在这些瓦舍中,游人众多,因此“瓦舍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在此,不觉抵暮。”《梦粱录·瓦舍》《梦粱录·瓦舍》到了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杂剧这一种比较成熟的戏曲形式。元代杂剧的兴起,正是顺应了市井阶层的娱乐需求。元朝还有一种歌词,称为散曲,它与元杂剧组成元曲。元曲的空前发展繁荣了元朝的戏曲市场,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戏曲海报等广告形式的发展。第四节宋元时期的广告正是由于宋代打破了坊市束缚,形成了居民住宅与商业店铺混杂交错的局面,商业活动有了更广泛的活动余地,一些服务性行业也应运而生。这些都为宋元时期的广告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广告事业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广告无论在内容、形式或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了图文并貌,赏心悦目的程度,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一.市声广告《梦粱录》记载了南宋临安小商小贩“侵晨行贩”,“异品菜蔬”、“时新果子”,“填塞街市”。商贩走街串巷,“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梦粱录》卷十二《天晓诸人入市》,P242《梦粱录》卷十二《天晓诸人入市》,P242(一)叫卖广告由于两宋时期的小商贩逐渐增多,叫卖广告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喧唤,皆效京师叫声”;“又有沿街头盘叫卖姜豉、膘皮子……”;“又有担架子卖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等,各有叫声”;“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娶)老婆’卖卦者”;“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图14017)《梦粱录》卷十三《夜市》图14017《梦粱录·夜市》此外,还有专卖小儿玩具、食品的小贩,“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及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卖)》《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卖)》两宋京城里卖熟食的小商贩则更善于别出心裁地方式做广告。据宋人庄绰(季裕)《鸡肋编》卷上记载:“食物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京师凡卖熟食者,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后所售益广。尝有货环饼者,不言何物,但长叹曰:‘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绍圣中,昭慈被废,居瑶华宫。而其人每至宫前,必置担太息大言。遂为开封府捕而究之,无他,犹断杖一百罪。自是改曰:‘待我放下歇则箇。’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庄绰《鸡肋编》卷上P7,中华书局,1983年版庄绰《鸡肋编》卷上P7,中华书局,1983年版(二)唱卖广告这一时期的叫卖广告以唱卖为主,而且实现了人声与响器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声广告。用婉转动听的小曲做的广告,显然比单调的叫卖和敲响器更引人注意。《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梦梁录》中也记载:“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以成其词也。”这清楚地告诉人们,当时南宋的临安出现了仿效北宋汴梁街头的叫卖声,配上乐曲歌词,沿街吟唱叫卖。另外,南宋临安人特别爱花,每逢节假日“城内外家家供养”花《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四时有扑(古代一种促销方式)带朵花,亦有卖成窠时花、插瓶把花、柏桂、罗汉叶;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花、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花,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像生”花即用绢、蜡等材料人工制作的花),沿街市吟叫扑卖(“扑卖”为古代一种带赌博性质的促销方式)。”端午节时,“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糰、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喝卖声,满街不绝”。苏轼《东坡志林》卷一第十一则中则提及唱卖水果的小贩:“吾故人黎錞,字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几落马。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霜实累累。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岂复可见?”苏轼《东坡志林》卷一P11—12,华东师范大学,1983年出版元代戏曲艺术兴盛,把唱卖广告描绘得声色俱全。如《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中记载王焕仿效洛阳一带贩卖干、鲜果品小贩的唱卖声说:查梨条卖也!查梨条卖也!……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喷喷、红馥馥带浆儿新剥的园眼荔枝也!有平江路酸溜溜、凉荫荫、美甘甘连叶儿整下的黄橙绿桔也!有松阳县软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带粉儿压匾(扁)的凝霜柿饼也!有婺州府脆松松、鲜润润、明晃晃拌糖儿捏就的龙缠枣头也!有蜜和成、糖制就、细切的新建姜丝也!有日晒皱、风吹干、去壳的高邮菱米也!有黑的黑、红的红、魏郡收来的指头大的瓜子也!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贩到的得法软梨条!……以上载自明朝臧晋叔《元曲选》,据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这一段唱卖词运用了一连串的叠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将风味各异的果品的特色形容得淋漓尽致。用这样的唱词沿街叫卖,别具特色,能迅速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刺激人们的购买行为。(三)响器广告宋元时期,用响器来做广告已经相当普遍。宋代诗人宋祁在诗中也写过“萧声吹暖卖饧天”,可见当时卖糖的商贩靠吹管萧乐器来招徕顾客。宋代绍兴年间,有卖梅花酒的,用鼓乐吹奏《梅花引》叫卖。《梅花引》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乐曲,很可能是专为卖酒而创作的酒曲,使人听到这支曲子便能想到梅花酒,达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元代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中也有对小商小贩响器广告的记载:“街市蒸作面糕、诸蒸饼者,五更早起,以铜锣敲击,时而为之。……小经纪者,以蒲盒就其家市之,上顶于头上,敲木鱼而货之。”另外,现代的百货商店起源于早期的“杂货店”,而杂货店的前身则是“货郎担”。货郎担是古老的商业形式,主要供应针线脂粉等与妇女有关的日用小商品,深入里巷、胡同及广大农村。由赶集、设摊和扩大经营,定居开店,沿街售卖逐渐发展形成以后的杂货店、百货店。卖货者用摇动手中的小鼓和小铜锣这种方式代替单纯的叫卖。这种广告响器当时被称为“惊闺”,意思是使声音达到闺阁。所以,后来把贩卖人也叫做“惊闺”,俗称“货郎”。重建于元代的河北石家庄上京村毗卢寺有一幅壁画(图14018),其局部就描绘了货郎“惊闺”卖货的情景。画面上一位货郎挑担手摇货郎鼓、一个小贩击敲响器出售货物。另有一泥水匠,左手拿瓦刀,右手拿镘子,相互敲击发出声响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图14018河北石家庄上京村毗卢寺壁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响器与叫卖相结合的广告形式。宋代收买旧货的小贩在走街串巷收买旧货时,口中常喊“常卖!”、“常卖!”,手里摇着“惊闺”,因此,人们又把这种小贩称为“常卖”。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朱勔之父朱冲者,吴中常卖人。方言:以微细物博易于乡市中,自唱曰:‘常卖’。”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P101,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P101,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这大概是“常卖”得名的原因。另外,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记载:“冉贵却装了一条杂货担,手执着一个玲珑珰啷的东西,叫做个‘惊闺’,一路摇着。……只听得叫声:‘卖货!过来!’冉贵听得叫,回头看时,却是一个后生妇人。便道:‘告小娘子,叫小人有甚事!’妇人道:‘你是收买杂货,却有一件东西在此,胡乱卖几文与小厮买嘴吃,你用得也用不得?’冉贵道:‘告小娘子,小人这个担儿,有名叫做‘百纳仓’,无有不收的。你且把出来看看。’”转引自庞德新《宋代两京市民生活》P112-113,香港龙门书店,1974年(四)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市声广告1.古诗中的市声广告宋代拥有完备的教育制度,除了官办学校,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兴起,造就了许多气韵不凡的诗词赋人,而且他们创作的很多诗词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叫卖广告的情况。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写过一首诗,对冬天“绕街呼卖”饼儿的卖饼小孩寄予深切的同情,其诗题为《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作诗,且有所有警,以示柜、秸》。诗中写道:“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这首诗虽然是勉励其儿子柜和秸的,但是诗中提到的“捧盘出户歌一声”便是对当时唱卖广告的很典型的反映。另外,宋人诗词中,常有写临安卖花声的,如陆游的朋友王埚(季夷)在《夜行船》词中写道:“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绝妙好词》卷二《绝妙好词》卷二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曾以叫卖声为题材,写了不少的名篇,如:“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元夕四首》之一:“尚爱乡音醒病耳,隔墙时有卖饧声。”(饧,麦芽糖)。《夜坐有感》:“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2.宋词元曲的市声广告由于宋元时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形形色色,当时的艺人们便将叫卖声进行艺术加工,谱曲吟唱,在瓦舍勾栏中作为节目表演。《都城纪胜·瓦舍众锄》记载:“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文学史上著名的宋词、元曲中,不少的词牌、曲牌,如《货郎儿》、《卖花声》、《叫声》等,都是采纳了叫卖市声,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由此也说明了当时的广告对于人们生活以及艺术创作的极大影响,更加印证了广告源于生活也影响生活的观点。二.招幌广告到了宋代,招幌广告遍及城乡,都市里几乎每家商铺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招幌有横、竖等不同类型,广告上有文有图,用文字写明店铺的名称和性质,而用图画显示行业性质。如药店画药葫芦,膏药店画膏药,铁铺门前画钳、刀标记,酒店画李太白像(图14019)等。图14019用酒仙李白的形象招揽顾客(酒名留空,可随时更换宣传)(一)名目繁多的酒幌“酒幌”这种古老的酒家惯用的广告手段,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据统计,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里写了宋代60多家酒店,也有关于酒家幌子的描写。如描写蒋门神的一段:“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河阳风月”。另外,蒋门神在“快活林”霸占来的大酒店也插有两把销金酒旗,每把旗上都写着几个金色大字:“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广告词写得对仗工整,意味深长,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酒类广告。又如《水浒传》里景阳岗上那个小酒店门前,一面幌子上写着“三碗不过岗”(图14020)。仅仅五字,就能让酒客不醉不归。图14020《水浒传》“三碗不过岗”宋代洪迈《容斋随笔》“酒肆酒望”条也说:“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唐人多咏于诗。然其制盖自古而然矣。”洪迈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上册P408,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二)林立的招牌广告这一时期,招牌已成为商店最基本的广告形式,一般店铺门前都立着或挂着招牌。宋代招牌广告的普遍使用,在许多书中都有记载。吴自牧的《梦梁录·铺席》(图14021)条中记载:“杭城市肆名家有名者,如中瓦前皂儿水,杂货场前甘豆汤,戈家蜜枣儿”,“市西坊南和剂惠民药局”,官巷前仁爱堂熟药铺,修义坊三不欺药铺等等,计凡百十四家之多。图14021《梦梁录·铺席》此外,《梦梁录·茶肆》条里也写有“俞七郎茶坊”、“蒋检阅茶肆”等招牌名。宋代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也描写道:“只见汴河岸上,有个馒头店。店前有一个妇女,玉井栏手巾勒着腰,叫道:‘客长,吃馒头点心去’。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侯家上等馒头点心……”话本《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里的几家店铺也都挂着招牌,如:“璩家装裱古今字画”等等。其中还有这样的描写:“不则一日,到了潭州,却是走得远了。就在潭州市里,讨间房屋,出面招牌,写着‘行在崔待诏碾玉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挂招牌已成为当时商店最基本的广告形式。另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记载:大驾初驻跸临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辏,又创立官府,扁(匾)牓一新。好事者取以为对曰:‘钤辖诸道进奏院,详定一司敕令所’、‘王防御契圣眼科,陆官人遇仙风药’、‘干湿脚气四斤丸,偏正头风一字散’、‘三朝御里陈忠翊,四世儒医陆太丞’、‘东京石朝议女婿,乐驻泊乐铺西蜀’、‘费先生外甥,寇保义卦肆’,如此凡数十联,不能尽记。这些大部分是药铺的招牌广告,就连卖卦、扶乩等行当也有“招牌”广告。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可以看到当时汴梁繁华的市景和众多商店使用招牌的景象。据统计,画面上仅汴梁东门外附近十字街口,就有各家商店设置的招牌、横匾、竖标、广告牌等30余块。如卖羊肉的挂着“孙羊店”,卖香料的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图14022),药材店上打出“神农遗术”、“赵太丞家”(图14023、图14024)、“杨家应症”等。图14022清明上河园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图14023《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药店图14024清明上河园中的赵太丞家药店(三)商标标记广告1.宋代市民的商标意识本时期的标记商标广告(图14025、图14026)还基本属于招幌广告的范畴,是较小的招或幌。两宋时期有的铺户只须在门前挂个“花栲栲儿”《志诚张主管》、“松柯儿”《志诚张主管》《西山一窟鬼》图14025石棺。制造于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上面刻有:“维大宋开宝九年*丙子正庚寅十一日戍寅制作毕之;施主欲超妻**新妇惠*合子孙女花哥伴姐”两行字。图14026石棺。上面还写有制作工匠的名字“匠人单继永”。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标记广告。现藏于郑州博物馆。所谓“花栲栲”,又叫“栲栲”,它是用竹签或柳条编制而成的圆形盛物器具,也用来盛放针线之类的东西。宋代话本《志诚张主管》中写道:张胜的父亲善于经营,将张家的“花栲栲”创出了牌子。他父亲去世后,张胜生计发生困难。他母亲便让他将屋上挂着的一个装有“花栲栲儿”的包取下来,对他说:“你如今依先做这道路,习爷的生意,卖些胭脂绒线。”张胜便在门前“挂着花栲栲为记”,开起了胭脂绒线铺,生意便逐渐好起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事始”类“浴处挂壶于门”条也有相似的情形:“今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或不知其始。按:《周礼》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郑司农注曰:‘谓为军穿井,井成,挈壶悬其上,令军中土众皆望见,知此下有井。壶所以盛饮,故以壶表井。又别注曰:‘挈,读如挈发之挈。壶,盛水器也。’乃知俚俗所为,亦有所本。”经过不断的发展,宋代的标记广告更具艺术性。宋代罗愿的词中写道:“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五星”就是酒旗上的图案,这说明当时的酒旗已由唐代以来简单的青白相间的酒旗发展成为讲究艺术形式的广告。此外,宋代手工艺人常在产品上加上带有商标性质的字号,广泛宣传。这说明这些手工艺人特别注意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商品标记和商品信誉,而且还有了防止品牌被假冒的意识。(图14027)例如话本《碾玉观音》《京本通俗小说》卷十中,咸安郡王的“碾玉待诏”崔宁,在所造玉观音底下碾上“崔宁造”字样。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京本通俗小说》卷十《警世通言》卷二十三许仙,因遇雨,在三桥街向开生药铺的李将仕借把伞用。店中老陈遵照主人之命,将伞递给许仙,再三嘱咐道:“小乙官,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不曾有一些儿破,将去休坏了!仔细!仔细!”图14027早期中国印本中的牌记:(a)原籍钱塘(临安)的福建建安书坊主王叔边,约1150-1170年;(b)迁至临安(杭州)开业的原开封相国寺东的老字号荣六郎书铺,1152年;(c)眉山程氏,牌记说明他已申请有司禁止他人翻印他印的书,约1190-1194年;(d)福建建安蔡纯父,约1208-1224年;(e)河南相台岳氏,约13世纪;14世纪元代刻书人采用的装饰性标记;(f)鼎状;(g)钟型及;(h)爵形。市民对名牌商品的推崇可见一斑。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醒世恒言》卷十三《醒世恒言》卷十三三都捉事使臣冉贵,根据藏在皮靴蓝布衬底里的一张上面写有“宣和三年三月五日铺户任一郎造”字样的纸条,找着了铺户任一郎,把皮靴交给他辨认。任一郎仔细一看,说道:“告观察,这靴儿委是男女做的。却有一个缘故。我家开下铺时,……家里都有一本坐簿(存根),上面明写着‘某年某月某府中差某干办来定制定造’。就是皮靴里面也有一条纸条儿,字号与坐簿上一般的。”“只消割开这靴,取出纸条儿来看,便知端的。”一些客栈也有标记。如南宋时临安供应急于赶路的客商的客栈,门前悬放汤杓、杯子或晒干的葫芦为标记。普通市民对名牌商标也越来越认同,就连宫廷宴请客人,也常到宫外名小吃店。南宋高宗就常从临安知名饮食店中购买美食,如《枫窗小牍》说他从宋五嫂的鱼店中买鱼羹,《西湖游览志余》也记载他常派人买“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等。到了元代,大都的标记广告更为盛行,而且出现了更多图画标记。《析津志》“风俗”类中记载元代医家标记广告时提到:“市中医小儿者,门首以木刻板作小儿,儿在锦衤朋中若方相模样为标榜。又有稳婆收生之家,门首以大红纸糊篾筐大鞋一双为记,专治妇人胎前产后以(一)应病证,并有通血之药。而生产之家,门悬草圈,上系以红帛,则诸人不相往来。”其中还提到元代兽医的标记广告:“医兽之家,门首地位上以大木刻作壶瓶状,长可一丈,以代赭石红之。……灌药之所,门之前画大马为记。”就连剃头匠也有标记:“官大街上作朝南半披屋,或斜或正,于下卖四时生果、蔬菜,剃头、卜算、碓房磨,俱在此下。剃头者以彩色画牙齿为记。”2.以人名命名的商标以名字为标记,或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在宋代非常普遍。有的成为店铺名称,如《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条中记载的就有一两百家,诸如:陈家彩帛铺、舒家纸札铺、童家桕烛铺、凌家刷牙铺、孔家头巾铺、徐茂之家扇子铺、徐官人幞头铺、钮家腰带铺、张家铁器铺、张古老胭脂铺、戚百乙郎颜色铺、三不欺药铺、仲家光牌铺、香家云梯丝鞋铺、李官人双行解毒丸、朱家裱褙铺、尹家文字铺、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保和大师乌梅药铺、戚家犀皮铺、彭家温州漆器铺、归家花朵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等等。南宋时,不少著名的小吃,就是以人名为商标,名闻遐迩。如,宋代袁褧《枫窗小牍》所记载的:旧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盘案,亦复擅名。如王楼梅花包子……之类,皆声称于时,若南迁,湖上鱼羹宋五嫂、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之类,皆当行不数者。宋五嫂,余家苍头嫂也。每过湖上,时进肆慰谈,亦他乡寒故也,悲夫!3.区分经营范围的服饰标记服饰的颜色是一种标记。做官的有官服,经商贩卖者有商贾的打扮,文人阶层又有文人的打扮,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城市平民,也有固定的传统服饰。自古以来,对各行各业的服饰就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早在西汉时规定当官的人,除了在正式场合必须穿着官服外,平时闲居时可穿便服、佩带宝剑,以此区别众人。而对商人则规定不许佩剑,不许穿丝、锦类的衣服,更不许乘车骑马。到了西晋,更是规定商人必须头裹白巾或在帽额上贴一块白布,上面写清自己的姓名、做何买卖;并还规定脚上的鞋子要穿一只白的一只黑的。一直到了北宋初期,还有类似的习俗:“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东京梦华录民俗》除了服装式样的规定之外,连衣服的颜色也有严格的限制,以区别不同的等级和尊卑。黄色,代表了尊贵和富有,这是帝王专用的颜色,任何人不能擅自采用。将相官服则有不同的颜色,如紫红、大红、黑色等等,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他们的不同职务和品第。而“服绿”历来是对人的侮辱,把绿色看作是所有颜色中的下等。北宋初年,北宋政府为表示对唐朝遗留下来,投靠北宋的百官的藐视,命令这些留用官员,不论官品高低,“例令服绿”,“以示别于中国也。”《燕翼诒谋录》卷四宋元以后,绿色服装则成为“乐人”和“娼妓”的专用服装颜色。这也就是后来取笑纵容妻女从事卖淫的人为“戴绿帽子”的由来。然而明代以后,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业的发展,衣服色彩也随之丰富起来,绿色服装也不再属于“下贱”的范畴,而成为仕女贵妇喜好的一种色彩。(三)文艺演出广告及剧场广告宋元时期,出现了广泛运用于勾栏瓦舍的文艺演出之中的文艺演出及剧场广告。我国“说书”及说唱艺术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有所谓“俗讲”,在宋代则有了“说话”、“话本”。在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华,形成了市民阶层。为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勾栏、瓦舍中便有了许多以“说话”为生的演员。他们为了招揽听众,在演出之前都要悬挂“招子”做广告宣传。一般“招子”都是彩色的,所以又叫“花招儿”,或叫“花碌碌纸榜”,上面不仅写着戏名,也有演员的名字,所以杂剧《错立身》中延寿马看了“招子”后,便知道王金榜在“作场”(表演)(图14028)。这些都相当于现代的戏剧、歌舞演出海报。《水浒传》第51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写道:“(秀英)参拜四方,拈起锣棒,如撒豆般点动。拍下一声界方,念了四句七言诗,……那白秀英道:‘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蕴藉的格范。唤做《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说了开话又唱,唱了又说。合棚价喝采不绝。”图14028元杂剧演出图,戏台上方有招幌广告。可见,为吸引听众,说书人不仅在剧目“招牌”上写上剧目名,还要附上“风流蕴藉”这样具有煽动说服作用的广告词。除此之外,说书人在开讲时,先要用“银字样”管乐器鼓吹起来,引起听众的注意。因此,当时的“说话”、“小说”又被称作“银字儿”。这实际上也是响器广告的表现。元杂剧(图14029)本身就有不少有关剧场广告活动的记载,如《宦门子弟错立身》中第四出《桂枝香》“白”说:“侵早已挂了招子”;该剧第十二出写道:“[生……看招子介][白]:且入茶馆里问个端的。”;《蓝采和》第一折“白”说:“昨日贴出花招儿去”,等等。图14029元杂剧《窦娥冤》剪纸元代诗人杜仁杰曾写过一首曲子,叫[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当时一个农家到城里“勾栏”看戏的情景:“[耍孩儿]: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来到城中买些纸火(纸火:拜神用的纸钱香烛等物)。正打街头过,见吊着个花碌碌的纸榜(演出广告),不似那闹攘攘人多。[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粧哈’。”这段杂剧描写了“勾栏”门口张挂出“花碌碌”的演出广告,还有“勾栏”门口有人“撑着椽做的门”边招揽看客,边高声大叫道:“请!请!迟来的恐怕就没地方坐了!”故意制造剧场内人头攒动的紧张气氛。这段剧中还生动地再现了招揽客人的人的精彩广告语:“像这样人人喝彩的精彩演出千载难逢!”可见,这家“勾栏”是把吆喝广告与文字广告结合了起来。三.印刷广告宋代高度发达的印刷业,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刷广告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当时汴梁和临安书坊(图14030)林立,盛况空前。《清明上河图》中,沿河岸的许多店铺中就有一家书坊(图14031)。图14030宋代印刷书坊图14031《清明上河图》中的书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推动了早期报纸的发展,出现了民间小报,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报纸,它的出版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近代性质的大众传播媒介。虽然小报屡次遭到朝廷的禁毁,但由于它信息面广,受到普通民众的喜欢,市场是自由办报的基础,所以小报屡禁不止,而且数量也不断增多。但这一时期的小报上,印刷广告并不是很多,最多只是一些政令性的消息,因此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广告。(一)印刷技术在广告中的广泛应用这一时期,很多商家都利用印刷技术印制广告,使自己的商品家喻户晓。洪迈《夷坚志》中记载有临安专门推销“治暑泄药”的药方广告,文中写道:“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虐。独炼雄黄,蒸面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药。别作治疗,医家大错。”这段广告词仅40个字,便把“治暑泄药”的特色、成分、制作方法及患者服用时应注意的问题,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从广告词本身看,四字一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也有对印刷广告的记载:侯兴光婆问赵正吃什么药,赵正顺口答道:“平江府提刑散的药,名唤做‘百病安丸’。妇女家八般头风,胎前产后,脾血气病,都好服。”身为盗贼的赵正,能够把此药的性能记得滚瓜烂熟,是因为随药附送的纸上印有药方,这样的印刷小纸片便于传递,能将广告信息迅速传播开来,深入人心,在当时是一种有效的广告形式。(二)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利用,再加上造纸业的发达,具有近代广告特点的印刷广告出现了,这便是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图14032)所用的广告铜版雕刻,它是我国商标与广告的珍贵历史文物。铜板宽12.5厘米,高13厘米,上面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在图案左右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则刻有说明商品质地和销售办法的广告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图14032济南刘家针铺所用的广告铜版雕刻整个版面图文并茂,白兔儿捣药的图案也相当于店铺的标记。全部广告词只用了28个具有广告性质的说服性文字,就突出了针的质量和售买方法。这个铜版既可用来印制广告传单及招贴,又可用来印制包装纸,也可当作产品说明书,用途广泛。有广告专家评价:“从这个商标图记显示,九百多年前中国商人已有相当现代化的经营手法”《中外广告史》,作者:樊志育,P20,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初版《中外广告史》,作者:樊志育,P20,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初版(三)最早的广告画据有关材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广告画至少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这是一幅戏剧中演绎的推销“眼药酸”(图14033)的广告。画面内容是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手拿一瓶眼药酸请他使用。这幅广告画形象生动,趣味盎然。而且,用图画制作广告会比简单的文字更吸引人们的注意,也容易被不识字的人所理解。图14033眼药酸广告(四)书铺广告及书籍广告据印刷史专家考证:书铺、书坊广告及书籍广告在宋代便产生了。宋代大量出现的书铺及书籍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宋代雕版书籍中,一般都有“刊语”或“牌子”,多刻在目录或序文后,也有夹在书中的,内容大都是告诉读者书坊字号、刻书年月、地点,与现代书籍的版权页类似。另外,有些“刊语”或“牌子”还带有广告宣传性质,或宣传自己的刻本是经过仔细校正的,绝无差错,或宣传其书的实用性,或刊出新书预告,以吸引读者再次购买该书铺或书坊的书籍。如《抱朴子内篇》卷二十一后“刊语”:“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见寄居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请四方收书好事君子幸赐藻鉴。绍兴壬申岁六月旦日。”又如南宋临安沈二郎“经坊”(专刻佛经的坊肆)的印刷广告说:“本铺将古本《莲经》(指《妙法莲华经》),一一点句,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抄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见住杭州大街棚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新雕印行。望四远主顾,寻认本铺牌额,请赎。谨白。”清代丁申《武林藏书录》卷末清代丁申《武林藏书录》卷末这则广告强调该书的特点是请名师校正过,并选用细白上等纸张印造。现代的书籍,一般都有封面,但在北宋时期出版的书籍是没有封面的,一般书名题署在卷首,或刻在版心,每卷书名都用双行大字。直到南宋末年,我国书籍才出现了封面,使人能看到醒目的书名,这是中国书籍印本史上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带图的书名页。这样的封面,不仅醒目,而且美观、吸引人,有包装广告的效果。从元朝开始,有些书籍的作者开始把自身的画像刻印在自己的著作上。这些方式都起到了自我介绍及广告宣传的作用。书籍、书坊广告到了元代有了新的发展。如元代余氏勤德堂书坊所出版的《十八史略》:封面中间为二行八大字的书名《古今通要十八史略》,大字书名旁还附有两行带有广告性质的小字,右边为“通略之书行世久矣,惜其太简,读者憾焉”,左边为“是编详略得宜,诚便后学,以梓与世共之”。广告词把世面上流行的“通略之书”的弊端及自己书坊所出《十八史略》的优点、特色,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出来。此外,《天一阁藏本》类书中,有公元1336年(元代至元二年)雕版印刷的《元诗》。该书附有一则征诗广告,原文共四行: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李氏建安书堂谨咨。转见张秀明《中国印刷史》P32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古代征稿广告中最早的一例。到了明代,这类书籍广告更为普及。四.装饰及装潢广告(一)店铺门面装饰广告1.酒楼的精美装饰宋代店铺林立,店铺的门面修饰也成为广告竞争的主要手段。北宋都城汴梁里的酒楼、饭馆,规模相当宏伟,“屋宇雄壮,门面开阔”。《东京梦华录》介绍当时汴梁酒店说:“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用红漆装饰的门)”,屋檐下挂着各式灯笼。史书中提到的彩楼、欢门(图14034),实际上是一种商店门面装潢,由于各具特色,便于人们识别。特别是节日期间,彩楼、欢门更是修饰一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九月重阳,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扎)成洞户”。《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P50-51《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P50-51图14034《东京梦华录·酒店》中介绍当时汴梁酒店说:“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此时,店面装潢有的已相当考究,显示出豪华气派。排场大的酒楼,门口还竖有旗杆,上面彩旗招展,远远望去,该酒楼的名号大而清晰,十分气派。走进大门,有着几百步长的走廊,走廊两边是天井,天井两旁则是一间间厅堂,当时称为“小阁子”。每间小阁子内放有几张精致的红木桌椅,四周还靠墙放着太师椅、茶几,这是专为贵客饭前休息准备的。讲究点的店家,还在墙角花座上放上几盆别致的盆花,墙上挂上几幅字画,以增添几分儒雅之气。一到晚上,从门口的绸缎彩门,屋檐下挂着的大小灯笼,到走廊、小阁子的各式彩灯,都大放光明。马行街东的丰乐酒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东京梦华录》卷三(图14035)《清明上河图》上也有一家孙姓开的“正店”(图14036、图14037)《东京梦华录》卷三图14035《东京梦华录·酒店》中对马行街东的丰乐酒楼图14036《清明上河图》中的孙羊正店图14037清明上河园孙羊店今貌《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酒槽坊”(酿酒作坊兼卖酒)的门面装饰广告时提到:“酒槽坊,门首多画四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以红漆阑干护之,上仍盖巧细升斗,若宫室之状;两旁大壁,并画车马、驺从、伞仗俱全。又间画汉钟离、唐吕洞宾为门额。正门前起立金字牌,如山子样,三层,云‘黄公垆’。夏月多载大块冰,人于大长石枧中,用此消冰之水酝酒,槽中水泥尺深。”如此华丽的广告形式,让人不得不驻足观望,甚至想进到店内畅饮一番。2.茶肆的优雅环境饮茶在宋朝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宋代朱或《萍州可谈》卷一。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南窗纪谈》宋代朱或《萍州可谈》卷一《南窗纪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