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理论课件_第1页
经济人理论课件_第2页
经济人理论课件_第3页
经济人理论课件_第4页
经济人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主讲人:王辉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授课对象:2011级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主讲人:王辉1四、授课内容1.“经济人”理论2.供求理论3.竞争与垄断理论4.福利国家理论四、授课内容1.“经济人”理论2第一讲经济人理论主要内容: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及当前的反思三、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激励机制第一讲经济人理论主要内容:3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

.陶一桃,蔡增正主编:《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3.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版。4.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教学与研究》2003年11期。6.杨春学:《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经济研究》2005年11期。7.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7月版。主要参考文献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4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1.“经济人”的界定作为经济人的含义或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第二个命题是“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这一点是核心)第三个命题是“他利”: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1.“经济人”的界定5

2.“经济人”假说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西欧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商业社会”。主要特征:第一,整个社会经济走向货币化,因而是一种市场社会或“商业社会”第二,社会生活货币化的同时,经济活动开始从其他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第三,经济竞争不仅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而且也以“优胜劣汰”的原则重新调整和安排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在欧洲近代史中,“地理大发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得欧洲在短短100年时间里集聚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于中世纪欧洲所积累的贵金属的8倍。大量的黄金白银极大地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得空前的财富集聚成为可能。市场和货币的力量有力地冲击着陈旧的社会结构、旧的社会秩序以及传统的观念和见解。2.“经济人”假说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6

3.经济人假说形成的思想准备(道德哲学基础)

17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最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原则是什么?这场讨论的核心人物是霍布斯(利维坦),休谟(人性论),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和孟德维尔(蜜蜂的寓言)。争论的核心是个人的利已心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目的是给新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或道德哲学基础。3.经济人假说形成的思想准备7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

核心思想:人性自私论

目的:推论出一些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原则,以便能从混乱中建立起某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秩序。分析逻辑:人天然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快乐是欲望的满足,能促进生命的运动,因而是善。因为人的能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且都想获得快乐,但世界上财富有限,人们必然会相互争斗(原因是利已的冲动)。可能产生出一种悲惨的结果:孤独、贫因、讨厌、粗野和短命,即所谓“霍布斯丛林”。国家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监控者,是为人类服务的权利共同体,目的是增进利益,减少危害。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8休谟的人性论

主要思想:肯定人的自私本性,认为人的世俗情欲,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是合理的,同时人都有“仁爱”的一面,被称为“自然美德”,包括慷慨、怜悯、感恩、友谊、忠贞、热忱;也包括机智敏捷、勤劳、坚忍不拨、努力、恒心、节俭等。但人性中“仁爱”因素是永远不能胜于或克服自私本性的。肯定自私是人性中最强有力的冲动,但又设法限制自私和超越自私的狭隘,通过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追求,这是休谟的核心思想。休谟的人性论主要思想:9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个人利益是行为的动力。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而不是人性的弱点。国家权力的介入可以解决社会冲突。国家权力要保护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不可剥夺这三大“自然权利”。财产安全至上。洛克思想实质上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时代精神(财产崇拜)的反映。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克思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个人利益是行为的动力。10

孟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18世纪初)

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是由于人的各种激情(Passions)相互作用,克服自然障碍,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结果,而这些激情或各种欲望都是人的利已本性的不同表现,社会经济必须巧妙地利用这种本性才能健康发展孟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114.经济人假说的最终确立(18世纪下半叶)

亚当·斯密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会经济哲学,做出了经济人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丰裕,从而最终确立了“经济人”的概念。斯密的经济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年出版)和《国富论》(1776年出版)中。4.经济人假说的最终确立(18世纪下半叶)12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第一、经济人的行为可以促进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利己的合理性)第二、经济人的行为具有化解利益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第三、经济人的行为在“无形之手”引导下,会促进社会利益(福利)的最大化。(理性的客观功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第一、经济人的行为可13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及目前的反思公开的大讨论有三次:19世纪晚期“利己与利他关系”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之争;20世纪70年代之后“理性行为”之争。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出现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14

1.第一次争论:利已与利他关系

时间:19世纪晚期

争论者: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

争论焦点:利己行为假设是否符合实际

1.第一次争论:利已与利他关系

时间:19世纪晚期15(1)德国历史学派观点:经济假设仅以利已主义为基础,仅以简单的生物学或心理学为依据,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因为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其他的多种利益和追求,现实更丰富和复杂。即使在经济生活中,个人利益也决不是唯一的动机。现实的经济生活最起码包括三种形式:在私人的经济中,确实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在强制的公有经济中,却是以社会全体利益为行动准则;而在以慈善福利为目的的经济中,主要以伦理道德为行动规范。对经济生活中人的动机进行分析,既要考虑到生物的、心理的影响,更要考虑个人行为受历史的、社会的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适应各国自己需要的经济学原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是不存在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要以“历史观点开辟道路,要把政治经济学转变为一种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学说。”(1)德国历史学派观点:经济假设仅以利已主义为基础,仅以简单16(2)奥地利学派观点:古典学派并不否认人有利他动机,经济人的利已行为也包含着利他因素(即主观利已,客观利他)

“看不见的手”已解决二者矛盾。经济学的正确方法必须落实在一种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因为社会的经济现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众多个人自发行为的结果。为了分析和理解整个经济过程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必须从分析构成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个人行为开始。然而,对个人的分析,不能面面俱到,只可能把与这种行为最相关的动机(即利己动机)抽象出来,进而研究这种动机及其行动的影响。

(2)奥地利学派观点:古典学派并不否认人有利他动机,经济人的172.第二次争论:利润最大化行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争论者:行为科学、实验科学、制度学派

争论焦点:利润最大化是否是目的

2.第二次争论:利润最大化行为

时间:20世纪40年18

(1)行为科学:“需求层次理论”的批判

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

核心观点:人类需求是有层次的

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自身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生存需求(衣食住)、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同样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都会影响其需求偏好。因此,人类追求的利益目标是一个多元的效用函数

(1)行为科学:“需求层次理论”的批判

19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20

(2)实验科学:“完全理性”的批判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美国经济学家)核心观点:“有限理性”,“满意决策”“完全理性”指经济人能够根据目标找到最优选择方案。现实中的人是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因为有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有限性,因而人是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由于是有限理性,人们遵循的并不是最优原则(决策),而是满意原则(决策)(适度效用,适度利润)。

(2)实验科学:“完全理性”的批判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21(3)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的批判代表人物: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科斯,核心观点:人是“社会—文化人”,应将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函数认为要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函数,从而建立更接近于现实的经济人假设。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人的行为目标是多样的,不可能仅仅只有自己,人的决策不是也不可能是使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是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制约,本能、习惯、文化、习俗、从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符合这种要的人称为“社会—文化人”。(3)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的批判代表人物:凡勃伦、康芒22

3.第三次争论:“偏好颠倒”

时间:20世纪70年代

争论者:经济学、实验心理学

争论焦点:人类“非理性”的现实性3.第三次争论:“偏好颠倒”

时间:20世23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效用的理论(公理):

完备性、传递性、非饱和性(理性行为)

实验结果:现实中人的选择行为有时并不符合这些公理,而且是经常地违背这些公理,即存在所谓“偏好颠倒”(Preferencereversals)或“非理性”。

实验1:赌博(两种选择:赌注大,盈利大,概率小;赌注小,盈利大,概率小)

实验2:拣钱

心里实验结论:即使在最简单的人类选择中也不存在任何最优原则。

经济学家争论:多数人认为上述实验结果至少还不足以真正驳倒“经济人”抽象,更不足以依此作为行为假设的基础来重建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效用的理论(公理):

完备性、传递性、非饱和244.目前西方学者对“经济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2008年开始出现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沉重打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沉重打击了西方经济学。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如何从经济危机的现实出发重新评估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这场危机是重新思考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转折点。阿玛蒂亚·森提出问题:“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危机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评估学院经济学家中所教授所推崇的内容对我们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9日)斯蒂格利茨说:”这场危机不仅是经济上的转折点,而且是我们思考经济学的转折点。“(英国《新政治家》2008年10月16日)4.目前西方学者对“经济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225这场危机爆发后,英国女王2008年11月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视察,向经济学家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人预见到它(危机)?”英国学者蒂姆·贝斯利、彼得·亨尼西于2009年7月22日给女王上书,就女王的提问作了回答,认为是经济学模型设计错误导致的。但是,英国雪拉·唐、彼得·厄尔斯蒂、约翰·福斯特等10位知名学者不满意这一回答,他们在同年8月10日联名给女王上书,指出贝斯利、亨尼西的回答的缺陷之一是“它没有提到主流经济学家广泛宣传的广遭质疑的‵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这场危机爆发后,英国女王2008年11月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视26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危机爆发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不是什么“理性社会”,而是似乎人们都失去理性的“疯狂世界”。英国《金融时报》研讨“资本主义的未来”系列文章的开篇之作《自我毁灭的种子》一文,生动地描述了这个非理性的“疯狂世界”:“在经济泡沫的蛊惑下,似乎所有人都失去了理智,金融家们的贪婪,普通投资者的盲目,监管者的松懈,政府的失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利奥·巴尼奇撰文说:“马克思曾鞭辟入里地分析过植根于资本主义市场基本逻辑中的非理性因素,而现在这些因素再次昭然显现。“(《十足现代的马克思》,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09年5-6月号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危机爆发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不是什么“27以前就批评“理性预期假设“的斯蒂格利茨,在这次危机中着重指出理性预期假设不仅与经济现实不符,而且经济现实证明大量的预期是非理性的。人们看到,在美国,当多数人的实际收入下降时,市场不是预期房地产价格会下降,不是预期会发生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危机,而是预期房地产价格不会下降,预期不会发生次贷危机。然而,危机爆发的事实证明,申请次贷的购房者,发放次贷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行次贷证券的金融公司,支持次贷和次贷证券的评级公司和保险公司,购买次贷证券的国内外投资者,直至金融业的监管者,所有这些人的预期就整体来说都是非理性的预期。即使某些个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是整个系统是非理性的。在这场危机中,理性预期假设受到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的质疑。但是,仍有少数西方经济学家还在坚持这一假设。对此,斯蒂格利茨说:“一些经济学家表示这场危机没有动摇他们对理性预期的信念,我对此感到震惊。”以前就批评“理性预期假设“的斯蒂格利茨,在这次危机中着重指出28美国《时代》周刊经济专栏作家贾斯廷·福克斯的《理性市场的神话》一书爱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并获得好评。该书讲述了“理性市场”这座大厦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极少人承认这是建立在沙堆上的房屋。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评价说:“福克斯讲述了教授们的故事:他们所谓有效市场假说的金融理论大旗促成了那些弊端,华尔街接受有效市场理论家的观点,而且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字不差地接受。这些教授设计复杂的金融战略,得到极其丰厚的报酬,而这些战略对如今席卷世界经济的灾难起了关键作用。”福克斯本人在一次演讲中揭露一些金融学者成为华尔街的“辩护士”,指出他们直接为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的金融衍生产品、私募基金等华尔街“金融创新”辩护。

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教授批评“有效市场假说”,指出这一假说“代表了经济思想史上最惊人的错误”。美国《时代》周刊经济专栏作家贾斯廷·福克斯的《理性市场的神话29在当前这场危机中,华尔街资深经济学家罗伯特·巴伯拉在《资本主义的代价》一书中严肃批评了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为那些成为危机祸源的金融衍生产品提供理论依据的经济学界。巴伯拉指出,学术界创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模型成了那些金融衍生产品的理论论据。“支撑那些模型的是一种假设,即人们掌握充分信息,而且行为理性。”“他们未能认识到,金融市场会定期出现混乱状态。”(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09年4月19日)在当前这场危机中,华尔街资深经济学家罗伯特·巴伯拉在《资本主30英国雪拉·唐、彼得·厄尔斯蒂、约翰·福斯特、杰弗里·哈科特等10位知名学者于2009年8月10日给女王上书说,经济学家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大学经济学教育的错误方向以及进一步加剧这一错误倾向的经济学期刊的错误导向。他们在信中说:“对经济学家狭隘的培养——即只关注数学技术工具和构建无约束的形式实证模型——成了我们这个职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这种缺陷在许多前沿经济学学术期刊和部门的为寻找数学工具而寻找数学工具中进一步加剧。”其结果是许多前沿经济学家使经济学变成了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的一个学科,使经济学变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英国雪拉·唐、彼得·厄尔斯蒂、约翰·福斯特、杰弗里·哈科特等31三、关于“经济人”假说的国内争论1.用“新经济人”代替传统“经济人”假设代表人物:程恩富等海派经济学家三个基本命题:(1)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利已和利他两种倾向。(2)经济活动中的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3)良好的制度会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在增进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三、关于“经济人”假说的国内争论1.用“新经济人”代替32利己与利他、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四种组合(1)主观利己,客观利己;(2)主观利他,客观利他;(3)主观利己,客观利他;(4)主观利他,客观利己。利己与利他、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四种组合(1)主观利己,客观利己332.对“经济人”经典含义的维护代表人物:杨春学、林毅夫、张维迎、田国强、钱颖一等海归派(1)基本观点:

在纯市场行为中,即在价格的形成,市场交易,竞争等行为中,“经济人”模型是一种合理的抽象,对理解和解决上述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逻辑支持。2.对“经济人”经典含义的维护代表人物:杨春学、林毅夫、张维34人类的理性是相同的、不变的,但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单说人是理性的并不说明任何东西,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必须包含决策者在什么限制条件下,选择有多少,各种选择的机会成本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理性的决策者的最佳选择。一个理论能否用来解释某种社会的现象,决定于这个理论成立的限制条件和相关选择的机会成本和要解释的现象所在的社会是否一致。人类的理性是相同的、不变的,但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的表现方式是35(2)坚持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意义a.以经济人(理性人)假设为基本点,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人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不能简单把人们所难以了解的现象贴上不理性的标签。b.不能将伦理问题与经济问题混淆在一起。c.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这个学科中所有的学者共同接受的基本假设,一个学者的研究要形成一个体系,也同样必须有贯穿其所有研究工作的一致性假设,否则,其提出的理论模型之间容易出现自相矛盾现象。(2)坚持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意义a.以经济人(理性人)36

3.经济人概念的扩展(1)社会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2)文化人: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结合(3)政府人:人在社会组织中统一行动(4)生态人:社会利益与自然利益结合3.经济人概念的扩展(1)社会人:个体利益与整37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激励机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济激励,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活动主体(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的自利动机和行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强调宏观调控,限制不合理的自由行为(如地方保护、各自为政)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激励机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38复习思考题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作用和局限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解决经济激励问题?3.拓展思考:如何区分哲学意义上的“人性结构”与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人”假设复习思考题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作用和39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主讲人:王辉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授课对象:2011级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主讲人:王辉40四、授课内容1.“经济人”理论2.供求理论3.竞争与垄断理论4.福利国家理论四、授课内容1.“经济人”理论41第一讲经济人理论主要内容: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及当前的反思三、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激励机制第一讲经济人理论主要内容:42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

.陶一桃,蔡增正主编:《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3.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版。4.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教学与研究》2003年11期。6.杨春学:《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经济研究》2005年11期。7.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7月版。主要参考文献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43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1.“经济人”的界定作为经济人的含义或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第二个命题是“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这一点是核心)第三个命题是“他利”: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1.“经济人”的界定44

2.“经济人”假说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西欧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商业社会”。主要特征:第一,整个社会经济走向货币化,因而是一种市场社会或“商业社会”第二,社会生活货币化的同时,经济活动开始从其他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第三,经济竞争不仅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而且也以“优胜劣汰”的原则重新调整和安排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在欧洲近代史中,“地理大发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得欧洲在短短100年时间里集聚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于中世纪欧洲所积累的贵金属的8倍。大量的黄金白银极大地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得空前的财富集聚成为可能。市场和货币的力量有力地冲击着陈旧的社会结构、旧的社会秩序以及传统的观念和见解。2.“经济人”假说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45

3.经济人假说形成的思想准备(道德哲学基础)

17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最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原则是什么?这场讨论的核心人物是霍布斯(利维坦),休谟(人性论),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和孟德维尔(蜜蜂的寓言)。争论的核心是个人的利已心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目的是给新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或道德哲学基础。3.经济人假说形成的思想准备46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

核心思想:人性自私论

目的:推论出一些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原则,以便能从混乱中建立起某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秩序。分析逻辑:人天然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快乐是欲望的满足,能促进生命的运动,因而是善。因为人的能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且都想获得快乐,但世界上财富有限,人们必然会相互争斗(原因是利已的冲动)。可能产生出一种悲惨的结果:孤独、贫因、讨厌、粗野和短命,即所谓“霍布斯丛林”。国家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监控者,是为人类服务的权利共同体,目的是增进利益,减少危害。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47休谟的人性论

主要思想:肯定人的自私本性,认为人的世俗情欲,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是合理的,同时人都有“仁爱”的一面,被称为“自然美德”,包括慷慨、怜悯、感恩、友谊、忠贞、热忱;也包括机智敏捷、勤劳、坚忍不拨、努力、恒心、节俭等。但人性中“仁爱”因素是永远不能胜于或克服自私本性的。肯定自私是人性中最强有力的冲动,但又设法限制自私和超越自私的狭隘,通过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追求,这是休谟的核心思想。休谟的人性论主要思想:48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个人利益是行为的动力。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而不是人性的弱点。国家权力的介入可以解决社会冲突。国家权力要保护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不可剥夺这三大“自然权利”。财产安全至上。洛克思想实质上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时代精神(财产崇拜)的反映。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克思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个人利益是行为的动力。49

孟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18世纪初)

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是由于人的各种激情(Passions)相互作用,克服自然障碍,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结果,而这些激情或各种欲望都是人的利已本性的不同表现,社会经济必须巧妙地利用这种本性才能健康发展孟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504.经济人假说的最终确立(18世纪下半叶)

亚当·斯密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会经济哲学,做出了经济人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丰裕,从而最终确立了“经济人”的概念。斯密的经济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年出版)和《国富论》(1776年出版)中。4.经济人假说的最终确立(18世纪下半叶)51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第一、经济人的行为可以促进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利己的合理性)第二、经济人的行为具有化解利益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第三、经济人的行为在“无形之手”引导下,会促进社会利益(福利)的最大化。(理性的客观功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第一、经济人的行为可52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及目前的反思公开的大讨论有三次:19世纪晚期“利己与利他关系”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之争;20世纪70年代之后“理性行为”之争。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出现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53

1.第一次争论:利已与利他关系

时间:19世纪晚期

争论者: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

争论焦点:利己行为假设是否符合实际

1.第一次争论:利已与利他关系

时间:19世纪晚期54(1)德国历史学派观点:经济假设仅以利已主义为基础,仅以简单的生物学或心理学为依据,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因为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其他的多种利益和追求,现实更丰富和复杂。即使在经济生活中,个人利益也决不是唯一的动机。现实的经济生活最起码包括三种形式:在私人的经济中,确实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在强制的公有经济中,却是以社会全体利益为行动准则;而在以慈善福利为目的的经济中,主要以伦理道德为行动规范。对经济生活中人的动机进行分析,既要考虑到生物的、心理的影响,更要考虑个人行为受历史的、社会的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适应各国自己需要的经济学原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是不存在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要以“历史观点开辟道路,要把政治经济学转变为一种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学说。”(1)德国历史学派观点:经济假设仅以利已主义为基础,仅以简单55(2)奥地利学派观点:古典学派并不否认人有利他动机,经济人的利已行为也包含着利他因素(即主观利已,客观利他)

“看不见的手”已解决二者矛盾。经济学的正确方法必须落实在一种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因为社会的经济现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众多个人自发行为的结果。为了分析和理解整个经济过程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必须从分析构成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个人行为开始。然而,对个人的分析,不能面面俱到,只可能把与这种行为最相关的动机(即利己动机)抽象出来,进而研究这种动机及其行动的影响。

(2)奥地利学派观点:古典学派并不否认人有利他动机,经济人的562.第二次争论:利润最大化行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争论者:行为科学、实验科学、制度学派

争论焦点:利润最大化是否是目的

2.第二次争论:利润最大化行为

时间:20世纪40年57

(1)行为科学:“需求层次理论”的批判

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

核心观点:人类需求是有层次的

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自身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生存需求(衣食住)、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同样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都会影响其需求偏好。因此,人类追求的利益目标是一个多元的效用函数

(1)行为科学:“需求层次理论”的批判

58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59

(2)实验科学:“完全理性”的批判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美国经济学家)核心观点:“有限理性”,“满意决策”“完全理性”指经济人能够根据目标找到最优选择方案。现实中的人是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因为有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有限性,因而人是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由于是有限理性,人们遵循的并不是最优原则(决策),而是满意原则(决策)(适度效用,适度利润)。

(2)实验科学:“完全理性”的批判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60(3)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的批判代表人物: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科斯,核心观点:人是“社会—文化人”,应将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函数认为要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函数,从而建立更接近于现实的经济人假设。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人的行为目标是多样的,不可能仅仅只有自己,人的决策不是也不可能是使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是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制约,本能、习惯、文化、习俗、从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符合这种要的人称为“社会—文化人”。(3)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的批判代表人物:凡勃伦、康芒61

3.第三次争论:“偏好颠倒”

时间:20世纪70年代

争论者:经济学、实验心理学

争论焦点:人类“非理性”的现实性3.第三次争论:“偏好颠倒”

时间:20世62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效用的理论(公理):

完备性、传递性、非饱和性(理性行为)

实验结果:现实中人的选择行为有时并不符合这些公理,而且是经常地违背这些公理,即存在所谓“偏好颠倒”(Preferencereversals)或“非理性”。

实验1:赌博(两种选择:赌注大,盈利大,概率小;赌注小,盈利大,概率小)

实验2:拣钱

心里实验结论:即使在最简单的人类选择中也不存在任何最优原则。

经济学家争论:多数人认为上述实验结果至少还不足以真正驳倒“经济人”抽象,更不足以依此作为行为假设的基础来重建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效用的理论(公理):

完备性、传递性、非饱和634.目前西方学者对“经济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2008年开始出现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沉重打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沉重打击了西方经济学。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如何从经济危机的现实出发重新评估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这场危机是重新思考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转折点。阿玛蒂亚·森提出问题:“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危机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评估学院经济学家中所教授所推崇的内容对我们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9日)斯蒂格利茨说:”这场危机不仅是经济上的转折点,而且是我们思考经济学的转折点。“(英国《新政治家》2008年10月16日)4.目前西方学者对“经济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264这场危机爆发后,英国女王2008年11月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视察,向经济学家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人预见到它(危机)?”英国学者蒂姆·贝斯利、彼得·亨尼西于2009年7月22日给女王上书,就女王的提问作了回答,认为是经济学模型设计错误导致的。但是,英国雪拉·唐、彼得·厄尔斯蒂、约翰·福斯特等10位知名学者不满意这一回答,他们在同年8月10日联名给女王上书,指出贝斯利、亨尼西的回答的缺陷之一是“它没有提到主流经济学家广泛宣传的广遭质疑的‵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这场危机爆发后,英国女王2008年11月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视65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危机爆发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不是什么“理性社会”,而是似乎人们都失去理性的“疯狂世界”。英国《金融时报》研讨“资本主义的未来”系列文章的开篇之作《自我毁灭的种子》一文,生动地描述了这个非理性的“疯狂世界”:“在经济泡沫的蛊惑下,似乎所有人都失去了理智,金融家们的贪婪,普通投资者的盲目,监管者的松懈,政府的失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利奥·巴尼奇撰文说:“马克思曾鞭辟入里地分析过植根于资本主义市场基本逻辑中的非理性因素,而现在这些因素再次昭然显现。“(《十足现代的马克思》,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09年5-6月号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危机爆发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不是什么“66以前就批评“理性预期假设“的斯蒂格利茨,在这次危机中着重指出理性预期假设不仅与经济现实不符,而且经济现实证明大量的预期是非理性的。人们看到,在美国,当多数人的实际收入下降时,市场不是预期房地产价格会下降,不是预期会发生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危机,而是预期房地产价格不会下降,预期不会发生次贷危机。然而,危机爆发的事实证明,申请次贷的购房者,发放次贷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行次贷证券的金融公司,支持次贷和次贷证券的评级公司和保险公司,购买次贷证券的国内外投资者,直至金融业的监管者,所有这些人的预期就整体来说都是非理性的预期。即使某些个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是整个系统是非理性的。在这场危机中,理性预期假设受到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的质疑。但是,仍有少数西方经济学家还在坚持这一假设。对此,斯蒂格利茨说:“一些经济学家表示这场危机没有动摇他们对理性预期的信念,我对此感到震惊。”以前就批评“理性预期假设“的斯蒂格利茨,在这次危机中着重指出67美国《时代》周刊经济专栏作家贾斯廷·福克斯的《理性市场的神话》一书爱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并获得好评。该书讲述了“理性市场”这座大厦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极少人承认这是建立在沙堆上的房屋。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评价说:“福克斯讲述了教授们的故事:他们所谓有效市场假说的金融理论大旗促成了那些弊端,华尔街接受有效市场理论家的观点,而且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字不差地接受。这些教授设计复杂的金融战略,得到极其丰厚的报酬,而这些战略对如今席卷世界经济的灾难起了关键作用。”福克斯本人在一次演讲中揭露一些金融学者成为华尔街的“辩护士”,指出他们直接为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的金融衍生产品、私募基金等华尔街“金融创新”辩护。

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教授批评“有效市场假说”,指出这一假说“代表了经济思想史上最惊人的错误”。美国《时代》周刊经济专栏作家贾斯廷·福克斯的《理性市场的神话68在当前这场危机中,华尔街资深经济学家罗伯特·巴伯拉在《资本主义的代价》一书中严肃批评了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为那些成为危机祸源的金融衍生产品提供理论依据的经济学界。巴伯拉指出,学术界创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模型成了那些金融衍生产品的理论论据。“支撑那些模型的是一种假设,即人们掌握充分信息,而且行为理性。”“他们未能认识到,金融市场会定期出现混乱状态。”(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