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课件_第1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课件_第2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课件_第3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课件_第4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1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主要内容:9.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9.2适应生存9.3环境安全9.4环境健康9.5环境舒适9.6环境欣赏2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9.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39.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和谐程度提高矛盾伴随发展全过程5五大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和谐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自然灾害6五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不和谐的音符7◆

自然灾害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火山、地震、岩崩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8◆

资源耗竭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资源的退化10◆

人口剧增人口剧增的结果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大地放大了12人与环境和谐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和谐度增加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66亿人口的生存现状由物质到精神的提高14人与环境的和谐1.适应生存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2.环境安全过去: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环境灾害。目前:大量人为的环境灾害。3.环境健康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4.环境舒适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5.环境欣赏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主要内容。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

159.2适应生存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异等方式产生与与环境有利的关系过程。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基本要求是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应。169.2适应生存生态学中的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适应的结果:形成各种生存特征(手段),依靠这些特征,生物一方面可以免受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还能有效的从其环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保证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的延续。179.2适应生存环境学中的生态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协调过程也可指协调过程的结果。189.2适应生存适应生存的条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动物的攻击以及一些危及生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上和其它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的和谐背景下,人类只能够使多数人维持基本的生命需求而生存下来,人口的死亡率很高,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都很缓慢;人类向环境索取,受制于环境,也无力建设环境,人与环境之间主要处于适应生存的状态。20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人类难以适应生存人口剧增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粮食减少废弃物增加森林锐减沙漠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危机矿产资源危机

适应生存环境污染219.2适应生存“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Bearing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通过环境承载力来度量人与环境和谐程度主要有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等三大类指标。239.2适应生存“人口容量”(PopulationCarrying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适度人口”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人口论中的《适度人口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对人口容量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对人口容量的量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平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三类。2426279.3环境安全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概念: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免于环境问题的威胁,其基本要求是不断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的能力。28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生物安全食品安全核安全危及环境安全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环境安全30自然灾害与安全概念:“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可以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条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既有人为的因素同时也遵循自然规律)。

31自然灾害与安全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自然灾害活动程度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强度和规模自然灾害活动的频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成真密度、财产密度、产值密度等防灾工程(基础建设、应急响应机制等)32自然灾害与安全自然灾害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受灾的人口受灾房屋受灾农作物经济损失33环境灾害与安全天灾有可能实质上是人祸!-随着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加剧,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逐渐升级,表现为环境灾害的产生。34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被动诱发性和群聚性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可控性与不可完全避免性35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一、具有被动诱发性和群聚性被动诱发性: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一些自然灾害诱发的;群聚性:由于致灾因子与承灾体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了环境灾害在时空上相对聚集与分散的。36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二、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环境灾害对承灾体,它的影响的持续性表现为环境灾害影响历时较其他灾害长,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不是几年内就可以恢复的。37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三、多样性和差异性环境灾害是多种多样的,其成因及机理、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影响所涉及的时空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38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四、可控性与不可完全避免性环境灾害与自然灾害相比,包含有极大的人为因素,人类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但可约束自身行为。39环境灾害与安全—分类全球性环境灾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区域性环境灾害土壤、大气、水等环境灾害(p286公害事件)。局域性环境灾害地质环境灾害和污染型环境灾害40环境灾害与安全—评价环境风险———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发生概率。环境风险评价:41环境风险评价的实施1990年第057号文,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1990年开始,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包含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A类必须有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42环境风险评价程序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估计环境风险决策和管理(社会评估)43环境安全的量度防灾设施防灾机制量度减灾机制完备状况建设标准资源物资储备灾害后恢复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新灾害形成应对反应速度449.4环境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人的健康是充分的自然、精神和社会安全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没有疾病。也可以说,人的健康就是肉体与精神的平衡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完全平衡。人体和环境保持了正常的动态平衡生命才能得到正常的维持,才能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而从事生产活动,并进行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保持人类的生命发展与繁衍。这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即完善的人类生态系统。459.4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有保障,背面是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环境污染问题。46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癌症心血管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生物性地方病地方病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的健康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环境健康面临的威胁环境健康479.4环境健康-原生环境问题一、地方病(endemicdisease)分类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

48一、地方病(endemicdisease)分类(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9.4环境健康-原生环境问题49一、地方病(endemicdisease)分类(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1.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钼中毒。9.4环境健康-原生环境问题50环境健康的量度生物测试结构活性相关量度哪些环境因子有害环境因子存在状况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监测环境因子生理影响环境质量51适宜的人口密度充足的绿地广场宽敞的住宅良好的环境质量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城市交通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方便的服务系统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舒适的人居环境环境舒适的表现环境舒适52环境舒适的量度量度绿地、森林、水面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口密度适宜基础设施完善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