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课件_第1页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课件_第2页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课件_第3页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课件_第4页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的进展

情况及理论述评几点疑惑产业转移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为什么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会选择地理位置相近的粤西和粤北?如何进行产业转移的绩效评估?产业转移是否要预防产业空心化?产业转移是否伴随着污染的转移?为什么“三线”建设时期的产业转移会失败?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问题开始凸现,产业转移研究在国内迅速升温,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研究热点。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是重实证少理论,而国外研究则是多理论少实证;国外起步较早但成果散见于各个学科领域,未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国内研究则急功近利,缺少对理论的深层次关注。如何在产业转移的探索中将国内研究和国际接轨、如何实现理论和实证的完美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研究的进展情况,试从产业转移研究的三大领域展开综述,并对近期研究现状进行相关评价,以期对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有所裨益。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定义是紧随产业转移的实践而发展的。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起源,可以最早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下的古典贸易理论。长期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践影响,早期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范畴,大多停留在发达国家在寻求要素比较优势时将衰退型产业转出的层面。后来,产业转移实践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衰退型产业,而是逐渐扩大到扩张型产业,并且从性质、方式和效应等方面给予产业转移更全面的描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完整、一致的表述,只是在一般层面上认同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转移或空间迁移现象。例如,陈建军(2002)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简新华(2002)则更强调比较优势在产业转移中的决定因素:“产业转移是指把本国或本地区己经没有优势的产业向外国或别的地区转出、把本国或地区拥有优势的产业转入的经济活动”。二、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脉络产业转移到哪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怎样进行产业转移?为什么要产业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心—外围”理论重合产业论企业赢利空间界限论集成经济论产业转移理论体系边际产业扩张论转移模式理论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国际投资理论区位理论产业梯度转移与逆梯度转移理论“雁行模式”理论1、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探讨关于产业转移的动因,可以说是国内外学者一直较为关注的问题。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也是产业转移理论中最多的。1984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Lewis)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对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Pennings和Sleuwaegen(1999)对该理论加以实证分析,他们以比利时的大量企业和国际性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开放经济体系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资金密集型产业更容易发生转移。MasahisaFujita和PaulKrugman(1999)也持有类似观点。小岛清(kojima,1978)在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从比较优势变化的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规律进行拓展,更深入地解释了产业国家转移的根本动因,在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弗农(Vernon,1966)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是产业转移的推动因素。Tan(2002)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从产品系列的角度建立模型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赋予了该理论深层次的涵义。利柯鲁(Lecraw,1993)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变型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行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发生在产品周期的成熟期与学习曲线的上升期的交点,并且是倾向于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进行跨国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国际经济舞台上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小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而之前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产业转移理论却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学者或是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的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理论来分析产业转移现象。以普雷维什(Prebisch,1981)为代表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的要求,而被迫实行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Cantwell和Tolentino(1990)从技术进步和技术积累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阶段性动态演进过程。石奇(2004)用集成经济的原理解释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我们暂且称之为“集成经济论”)。他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实现市场集成的手段。所谓集成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市场重组和集成的方式对产业链中不同价值环节的最优利用而实现的经济。从微观层面上看,产业转移服务于企业寻求集成经济的目的。2、关于产业转移模式以及目的地的探讨由于产业转移理论发展较晚,很多理论都源自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因此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也比较分散,对产业转移模式的划分标准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内学者赵张耀和汪斌(2005)提出了完整的价值链转移模式和工序型转移模式,指出完整的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和水平型转移;工序型产业转移模式包括垂直梯度工序型转移、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水平工序型转移。张洪增(1999)提出了“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的概念,认为移植型模式由于受到垄断力量的直接影响,其产业成长的步伐大大加快,一些产业能一步跨越幼稚阶段而进入成熟阶段,尤其是一些产业由于受到政府和超级财团实施的优惠的保护和培植政策的倾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这一模式也存在四大缺陷,即:产业成长基本依赖于国际产业转移、外部政策力量功过各半、缺乏生产要素的全面发展、具有产业同构性。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也一直为理论界所关注,区位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此。与产业转移战略关联度最大的理论是以韦伯为代表的成本学派、以廖什为代表的市场学派,它们分别从成本的角度和市场的角度回答了“产业转移到何地”的问题,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但限于国别之间产业转移的限制因素较多,因此这种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研究更适合于解释相关产业在一国范围内地区之间的转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学者在夏禹农、冯文浚(1982)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创立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又称梯度转移理论。逆梯度转移模式是建立在反梯度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的。梯度转移理论出现后,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顺序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的,而不是由各地区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据此,郭凡生(1985)和谭介辉(1998)提出了逆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低梯度的传统技术地带同样存在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开发的机会,并有可能将这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向高梯度地区转移。三、产业转移研究的最新进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为解释经济现象服务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在与时俱进,产业转移理论进展也正是如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研究也展现了新的视角。1、国际产业转移研究逐步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化,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研究的主要载体。GeorgeZ.Peng和PaulW.Beamish(2007)将生态学的密度依赖理论引入产业转移,用以分析日本子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选择,而JULANDU、YILU和ZHIGANGTAO(2008)则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位选择。ThomasHutzschenreuter和FlorianGröne(2009)通过对美国和德国跨国公司近16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外竞争压力,必须调整固有的垂直整合策略,此外,ThomasHutzschenreuter(2009)在另一篇文章中对公司的产业内扩张和跨产业扩张的复杂性进行了比较。IsabelFaeth(2009)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有权优势、总变量、所有权、区位和国际化优势框架、横向和纵向的外国直接投资模型、知识资本、多样化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分散风险模型、政策变量等九个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来得出FDI的决定因素,相对于前人的分析框架来说更加全面具体。2、产业转移的研究重心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问题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AndrewC.Inkpen和WangPien(2006)通过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运作模式,来分析产业转移中的知识效应。PaulMarginson和GuglielmoMeardi(2006)分析了欧盟东扩后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渠道和产业关系转移情况。RajnishKumarRai(2009)、TurloughF.Guerin(2009)分别以印度制药产业和中国的环保产业为例,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知识产权和壁垒问题。LéonceNdikumana和SherVerick(2009)、SizhongSun(2009)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立足点,探讨了外国直接投资和本地投资的关系。OjelankiNgwenyama和OlgaMorawczynski(2009)通过对5个拉丁美洲国家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来分析该类产业转移的影响制约因素。我国学者张少军、李东方(2009)从商务成本与学习曲线的视角来分析全球价值链模式下的产业转移,并指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能否实现取决于两地商务成本结构的对比。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则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摆脱低端锁定和区域发展失衡的双重困境。周江洪、陈翥(2009)则认为,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总体思路是增大产业转出地的推力、增强承接地的拉力以及缩减制约产业转移的阻力。四、理论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产业转移是一个多主体(涉及产业、企业和政府)、多空间(涉及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多学科属性(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复杂的经济现象。因此研究的难度比较高,目前虽然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笔者认为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1、国外理论和国内实证缺少耦合。大部分成熟的理论都是从国家的角度或从国与国之间来研究产业转移,对于解释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或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内产业的国际再转移现象有一定说服力。然而一直以来,对一国之内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比较少,尚未构建以此为背景的理论,更多是从区域非均衡理论探讨区域发展问题。区际产业转移跟国际产业转移在内容、形式上有很大区别,不可等量齐观。如何将产业转移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和深入的问题。2、产业转移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本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研究中,不乏“推动产业转移”、“设立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字眼,貌似产业转移已经转化为一种政府行为,或者说是从无形之手转变成有形之手。这种以以行政之手压制市场规律的理论研究必然带来尴尬的结果。3、关于转移产业的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产业应该转移出去?很多学者认为转移产业应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夕阳产业”,而转出地为发达国家或是发达地区,转入地则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事实不然,通过研究产业转移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有很多国家的转移产业是“朝阳产业”。故而,以现有的产业转移理论无法解释新兴工业国的崛起和后发优势。在这一点上,产业转移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就涉及到如何评判转移产业的问题。建立数学的模型,根据产业之间关联度,对经济的贡献度等一系列指标对转移产业进行重新界定,是一项比较有价值的工作。4、对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研究比较多,而其它因素考虑相对少。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现象,人们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经济、产业集聚、比较优势、综合成本、经济政策等因素研究较多,而从制度创新、行为决策、企业行为、体制、社会网络、社会文化、决策主体偏好等因素研究的成果不多见。所建立的产业转移理论或理论模型绝大多数也只是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其它的因素考虑较少,尤其对产业转移的机理、模式的差异性研究比较薄弱,从综合的因素考虑不多。这些环节亦有着很大的理论探寻空间。[1]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7.[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3]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5]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6]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7]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6).[8]熊必琳,陈蕊,杨善林.基于改进梯度系数的区域产业转移特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9]张洪增.论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及其缺陷——兼论对我国产业成长模式的借鉴[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3).[10]张少军,李东方.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商务成本与学习曲线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9(2)[11][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石奇.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13]夏禹农,冯文浚.梯度理论与建议[J].研究与建议.1982(8).[14]周江洪,陈翥.论区际产业转移力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15]郭凡生.发展战略概论[M].北京:科学管理研究编辑部.1985.[16]谭介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一论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1998(6).[17]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8]李松志,刘叶飙.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7(2).[19]MasahisaFujita,PaulKrugmanandAnthonyVenables,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ITPress:Cambridge(1999),P277[20]PenningsE.SleuwaegenL.“Internationalrelocation:firmandindustrydeterminants”,EconomicsLetters,2000,Vol.67,pp.179-186[21]TanZ.A.“Productcycletheoryand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foreigndirectinvestment,governmentpolicy,andindigenousmanufacturinginChina”,TelecommunicationsPolicy,2002,Vol126,pp117–301[22]Cantwell,Tolentino“TechnologicalaccumulationandThirdWorldmultinationals”,DiscussionPaperin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BusinessStudies,UniversityofReading,No139,May1990,p.24[23]Dunning,J,“The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88,(spring)[24]Kojima,K,DirectForeingnInvestment:AJapaneseModelofMultinationalBusinessOperations,NewYork;Praeger,1978[25]RaymondVernon,“InternationalInvestmentInternationalTrdaeinthePorductCycle”,QuarterlyJounralofEconomics,May,1966[26]Schmitz,H.,2004.LocalUpgradinginGlobalChains:RecentFindingsPapertoBePresentedattheDRUIDSummerConference.[27]ThomasHutzschenreuter,FlorianGröneChanging.VerticalIntegrationStrategiesunderPressurefromForeignCompetition:TheCaseofUSandGermanMultinationals,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46:2March2009[28]PaulMarginsonandGuglielmoMeardiEuropeanUnionenlargementandtheforeigndirectinvestmentchannelofindustrialrelationstransfer.IndustrialRelationsJournal37:2,92–110,2006[29]IsabelFaeth.DETERMINANT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ATALEOFNINETHEORETICALMODELS.JournalofEconomicSurveys(2009)Vol.23,No.1,pp.165–196[30]GeorgeZ.PengandPaulW.Beamish:EvolvingFDILegitimacyandStrategicChoiceofJapaneseSubsidiariesinChina.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Review3:3373–3962007.00079.x[31]JULANDU,YILU,ZHIGANGTAO.FDILOCATIONCHOICE:AGGLOMERATIONVS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Int.J.Fin.Econ.13:92–107(2008)[32]RajnishKumarRai.EffectoftheTRIPS-Mandated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CaseStudyoftheIndianPharmaceuticalIndustry.TheJournalof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2009)Vol.11,nos.5/6,pp.404–431[33]LéonceNdikumanaandSherVerick.TheLinkagesBetweenFDIandDomesticInvestment:UnravellingtheDevelopmentalIm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