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_第1页
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_第2页
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_第3页
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_第4页
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有时也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TC〜17CTC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生成磷化氢等。(二)生产性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气态毒物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有毒物质,如氯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液态物质蒸发或挥发、固态物质升华时形成的气态物质称为蒸气,前者如苯蒸气,后者如熔磷时产生的磷蒸气。凡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产生蒸气,对液体加温、搅拌、通气超声处理、喷雾或增大其表面积均可促进蒸发或挥发。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称为雾,多由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如镀辂作业时产生的铝酸雾、喷漆作业时产生的漆雾等。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Slum的固体微粒称为烟,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可形成烟,如熔炼铅、电解铝时可产生铅烟、铝烟,镒电焊作业时产生镒烟;有机物加热或燃烧时,也可形成烟。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粒子直径为0.1〜10um的固体微粒则称为粉尘,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粉状物质在混合、筛分、包装时均可引起粉尘飞扬。生产中烟和粉尘可混合存在。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劳动过程中或生产环节中有机会接触到毒物。如原料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处理、包装;材料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引起冒锅和冲料;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堵塞,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储存气态化学物的钢瓶泄漏,废料处理和回收,化学物采样和分析,设备保养检修等。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亦可经皮肤和消化道吸收。(一)呼吸道因肺泡呼吸膜极薄,扩散面积大(50〜lOOn?),供血丰富,呈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大部分生产性毒物均由此途径吸收进入人体而导致中毒。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解毒过程,即直接进入大循环并分布于全身,故其毒作用发生较快。(二)皮肤皮肤对外来化合物具有屏障作用,但的确有不少外来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如芳香肤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铅)等,可通过完整皮肤进入人体,主要通过表皮细胞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毒物也可通过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囊、皮脂腺或汗腺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但实际意义并不大。经皮肤吸收的毒物也不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解毒过程,即直接进入大循环。(三)消化道在生产过程中,毒物经消化道摄入所致的职业中毒甚为少见,常见于事故性误服。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时,毒物也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有的毒物,如氟化物可被口腔黏膜吸收。四、毒物在体内过程(一)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其进入细胞的能力及与组织的亲和力。大多数毒物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组织器官,如铅、氟、铝集中于骨骼和神经组织,一氧化碳集中于红细胞。在组织器官内相对集中的毒物。随时间推移而呈动态变化。最初,常分布于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随后逐渐转移至血液循环较差、组织亲和力较大的部位(靶组织或储存库)。(二)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毒物,有的直接作用于靶部位产生毒效应,并可以原形排出。但多数毒物吸收后需经生物转化,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亦称代谢转化。生物转化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四类反应。毒物经生物转化后,亲脂物质最终变为更具极性和水溶性的物质,有利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同时,也使其透过生物膜进入细胞的能力以及与组织的亲和力减弱,从而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但是,也有不少毒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反而增强,或由无毒转变为有毒。许多致癌物,如芳香肢、苯并(a)花等,均是经代谢转化而被活化。(三)排出毒物可以原形或其代谢物的形式从体内排出,排出的速率对其毒效应有较大影响,排出缓慢的,其潜在的毒效应相对较大。1.肾脏是排泄毒物及其代谢物最有效的器官,也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许多毒物均经肾脏排出,其排出速度除受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作用的影响外,还取决于毒物或其代谢物的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离子化程度。尿中毒物或代谢物的浓度常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所以测定尿中毒物或其代谢物水平,可间接衡量毒物在体内的负荷情况,并结合临床征象和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2,呼吸道气态毒物可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例如乙醴、苯蒸气等。排出的方式为被动扩散,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肺泡呼吸膜内外气态毒物的分压差,通气量也影响其排出速度。.消化道肝脏是毒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尤其对经胃肠道吸收的毒物更为重要。肝脏是许多毒物的生物转化器官,其代谢产物可直接经胆汁随粪便排出。有些毒物,如铅、镒等,可由肝细胞分泌,经胆汁随粪便排出。有些毒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可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其他途径如汞可经唾液腺排出;铅、镒、苯等可经乳腺排入乳汁;有的还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如铅等。头发和指甲虽不是排泄器官,但有的毒物,如铅、碑等可富集于此,而由此排出体外。(四)首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未能完全排出而逐渐在体内积累的现象称为毒物蓄积。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当毒物蓄积的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当毒物的蓄积部位并非其肥器官时,又称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急性毒作用期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储存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毒性反应,如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五、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一)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含汞仪表;使用二甲苯代替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等。但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并需经毒理学评价,其实际危害性较小方可应用。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局部密闭和(或)通风排毒,并经净化处理等措施,实行特殊管理。(二)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浓度,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控制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以内。(三)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将产生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其表面应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四)个体防护个体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头盔、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在使用前,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对防护用品保持良好的维护措施,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对于能经皮肤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睛的冲洗设施。(五)职业卫生服务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职业卫生人员除积极参与以上工作外,应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和监督;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证。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六)安全卫生管理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