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经典类素材---经典流芳目录:01静听勃拉姆斯02特拉维夫的旧书店03定格走向新生的历史时刻04丰碑,也是新的起点正文:01静听勃拉姆斯(经典流芳)周小静《人民日报》(2021年06月20日
第
07版)“……他坐在钢琴旁向我们展示奇妙的意境,出神入化的天才演奏把钢琴变成了一个众声汇合的、时而悲声呜咽时而响亮欢腾的管弦乐队……如果他把魔杖指向合唱队或管弦乐队,借助群体的力量,一定会在我们面前展示出精神世界更加神奇的奥秘。……艺术上的同道们祝贺他首次踏进音乐界,在这里他将来也许会受到创伤,但胜利的桂冠一定在等待他。”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在他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上这样评价勃拉姆斯的创作。这位年仅20岁的腼腆小伙只交给舒曼3首钢琴奏鸣曲和一些歌曲,大师便立刻认定他有不同寻常的发展潜力。歌曲《爱的忠诚》大概也是舒曼当时听到的作品:“女儿啊女儿,把你的痛苦沉到深深海底吧!”巨石可以沉到海底,我的痛苦却会一直留在心里。“女儿啊女儿,就此彻底摆脱你心中的爱吧!”花枝折断,花儿会凋谢,失去的爱却难以忘怀。“忠诚只是一句空话,一阵风就会把它吹散。”妈妈呀,顽石终会碎裂,我的爱情永远不变。勃拉姆斯用朴素的分节歌形式呈现母女对话,前两段是母亲急切的劝告和女儿轻柔的回答,第三次女儿不耐烦了,先是模仿母亲的语调高声辩驳,音乐达到了短暂的情绪高潮,随即跌落,变成绝望叹息。这首不到3分钟的小歌乍听很简单,细细品味,会发现年轻的勃拉姆斯在调性和声、结构布局上已经很有功力,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有了对人性的深切领悟和生动表达的能力。正如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所说:“18岁时他的心灵已是成年人的心灵,他的艺术也已是成熟了的艺术。”勃拉姆斯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乐队低音提琴手,母亲以缝纫贴补家用。非常幸运,他踏上音乐道路不久便遇到了舒曼及其妻子——著名钢琴家克拉拉。在他们的提携指点下,勃拉姆斯飞速进步,可惜舒曼后来被家族遗传的精神疾患压倒,住进了精神病院。勃拉姆斯一边帮克拉拉料理家务、照管孩子,去医院探望、安慰舒曼,一边继续作曲,直到3年后舒曼去世。此时勃拉姆斯的多首钢琴作品已成为克拉拉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对这位优秀的女性,他除了感激崇敬,也怀有深深爱恋。但年长14岁的克拉拉不可能将他接受为爱人,他们注定只能是知音、挚友。勃拉姆斯离开了这个家,之后他时常回去探望,并始终与克拉拉保持通信。克拉拉也一直关注他的进步,几乎亲临他每一次重要作品的首演,更用指尖在键盘上抚触他的灵魂,将他的音乐传播给更多的人。形式各异的器乐和声乐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勃拉姆斯的谱纸上,响起在音乐厅,赞誉越来越多,而舒曼预言的“在这里他将来也许会受到创伤”也一语成谶。勃拉姆斯成长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迅猛发展的时期,大他二三十岁的作曲家们大刀阔斧,从音乐形式到表现内容都一路革新。瓦格纳试图用歌剧(乐剧)继承并超越贝多芬,柏辽兹的交响曲和李斯特首创的交响诗也跳出了传统框架。他们不再以均衡、节制、适度等古典标准为美,而是在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姻中寻求新的天地,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突破所有边界。这汹涌浪潮是贝多芬引发的,只是后人驶向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航道,达到高峰。勃拉姆斯是个另类,在浪漫激流中他转身凝视传统,信任并忠诚于纯音乐语汇。他远离当时盛行的“标题音乐”,恪守传统体裁特性,保持均衡结构和严密逻辑,甚至采用古老的巴洛克复调和变奏技术,在情绪上节制而不放纵。勃拉姆斯共写有4部交响曲,后3部都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气呵成,第一部写作过程却无比艰难。克拉拉见到其第一乐章草稿时,勃拉姆斯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写其他体裁他信心满满,唯独这一曲让他挣扎了近20年。症结在哪里?主题的确立及其发展、情绪的推动、转折及最终目的、曲式谋划、乐章间的对比和统一,这些常规问题在大型作品里当然要难得多,但最难的是面对贝多芬的交响曲丰碑,他痛苦地对朋友说:“我永远无法完成一部交响曲了!你能想象吗,巨人的脚步声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精神压力!”的确,勃拉姆斯不仅要继承更要超越。1876年11月,43岁的勃拉姆斯终于将C小调第一交响曲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先在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亮相,一个月后奏响在交响曲体裁的诞生地曼海姆,再之后是维也纳、莱比锡、伦敦等音乐文化重镇。这部大作无论从音乐形式还是精神气质上都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热爱他的听众欢呼:贝多芬后继有人了!关于末乐章主题与贝多芬《欢乐颂》相似的质疑,勃拉姆斯并不回避。这的确不重要,作品之隽永在于经得起聆赏和推敲的完美形式。这部乐章表达了一种崇高情怀,与此同时,它又因自由的调性运用、灵动的主题变形、温暖如歌的旋律、飘逸的乐思涌动,特别是具有贝多芬交响曲里不可能听到的迷惘、犹疑和隐忍而显现出浪漫气质。紧跟第一交响曲首演之后的第二交响曲,作曲家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这部被人称作“田园”的交响曲音响明丽、发展从容自然,虽然孤寂和忧伤仍如影随形。后两部交响曲写于勃拉姆斯50岁以后,第三交响曲粗犷雄浑,悲壮孤傲;第四交响曲则因末乐章采用了巴洛克时期的恰空,即固定低音变奏形式,显得古雅严正。如今看来,当年的音乐美学论战使很多人说了过头的话。其实他们的音乐和理论各有价值,甚至殊途同归,共同构建起了让世人流连忘返的声音殿堂。勃拉姆斯的4部交响曲早已被公认为欧洲音乐史上的扛鼎之作,更是无数爱乐人的心中珍宝,舒曼早已说过,“胜利的桂冠一定在等待他。”如果对勃拉姆斯的印象只限于交响曲,就流于片面了。我们可以从不同体裁感受作曲家性格的多样化,例如情绪瞬间转换甚至略带神经质的钢琴独奏曲,华丽壮美的协奏曲,设计精巧的室内乐,以及质朴如民谣或细腻深情的艺术歌曲……你可能前一刻还在他深邃复杂的乐思中迷路,后一刻便被他吉普赛风格的舞曲裹挟,他既可严肃得拒人千里之外,也可亲切宛如老友。而无论千变万化,悲剧情怀仍是勃拉姆斯音乐的底色,那种难以摆脱的阴霾和迷惘甚至成为一些人远离他音乐的理由。勃拉姆斯的生命主题就是孤独。除了亲爱的克拉拉,他也有过数位心仪的异性朋友,但最终还是执拗地选择了独身,一如对古典传统的忠诚。1896年5月,他听到克拉拉的死讯,慌乱中竟然坐错了火车,在路上狂奔两天后终于在下葬时刻赶到,亲手撒下一抔告别的黄土。第二年春天,1897年4月,勃拉姆斯也合上了双眼。正如雷姆克作词、勃拉姆斯谱曲的《林中恬静》中所吟唱的:我在你足旁坐下,安享林中恬静微风轻拂,思绪穿过树梢。静默着,我把头沉入你怀中,微微颤抖的手环抱你的双膝。夕阳西下,残霞满天,远处夜莺歌声婉转。02特拉维夫的旧书店吴洋《人民日报》(2021年06月20日
第
07版)波拉克书店是我在特拉维夫遇到的第一家旧书店。那是一个周五的中午,我经过乔治王大街,一眼就看到了它。特拉维夫有“白城”之称,街道建筑大多为白色或米黄色,波拉克书店暗红色的幌子和遮阳棚,以及门前摆放的绿色展书台在黄白色的街道背景下颇为显眼,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走上前仔细打量,书店三面墙都是顶天的书架,门口的玻璃橱窗中陈列着大画册,展台上插满旧书,一位老人坐在正对门口的写字台后面。正当我在门口拿起一本书时,忽然走出一位中年人,他说:“对不起,我们打烊了,请以后再来吧。”说完便开始收拾上锁。我抬头看看天上高高的太阳,再看看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些莫名其妙。店里那位老者见我不明就里,走过来指着门上的牌子说:“你看,我们两点关门,请你下周再来吧。”从卡梅尔市场返回的路上,太阳将要落山,原本嘈杂的大街变得寂静无人,四周线条清晰的包豪斯建筑越发显得简洁冷清。我终于体会到安息日的气氛,但是下午两点就关门的书店依然令我有些费解。第二次去波拉克书店,我起得很早,终于得见真容。20平方米的门脸房摆满了关于中东地区历史的书籍,还有大量德语和希伯来语旧书,后面有一间约15平方米的房间,存放着考古学、艺术史、文学和哲学类书籍。房间中央是一张工作台,老板在那里对残破旧书进行检查和修补,旁边一道小门连通书库。我请老板帮忙寻找有关中国的旧书,他从书库中拿来了我们的第一笔交易。他把找出的一摞中文旧书放在工作台上,任我翻阅。我打开来看,原来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国际书店经售的故宫《宋画十幅》一套、荣宝斋《笺谱八种》两套,还有一套当时印制的敦煌壁画和一本河北蔚县剪纸集。我跟老板一边解释这些画册的内容,一边询价。他指着画册说太美了,我也不忍心让那些宋画和笺谱沉埋异国故纸堆,便就此成交。老板做了两杯咖啡,又倒了两杯冰镇苏打水招待我。在聊天中得知,波拉克家族从1899年经营这家书店,至今已是第三代,之前通知我打烊的中年人是他的儿子,也将成为第四代店主。他们从德国来到以色列,德语古旧书是主营项目之一。相隔大约50米,他的妻子经营着波拉克古代地图书店,主要售卖古代地图、版画和成套的珍品古籍。说到这些,老人如同博学的教授,又似威严的族长。从此以后,我成了常客,每次我们都会端着咖啡和苏打水聊上半天,他向我推荐各种有趣的旧书,引我走入另一个世界维度。就这样,波拉克书店成了我的“淘书咖啡馆”。有一次,老板向我推荐一本德语书:“这本书叫《中国神话故事集》,负责故事和插图的两位作者都很有名……”我虽然不懂德语,但翻开书后看到精美、带有东方色彩的西式水粉画,又大致辨认出“唐明皇”“李太白”等名字后,决定将它买下。回家仔细研究,才发现这本书的插图作者是著名的犹太艺术家玛丽埃特·丽迪斯。1921年,丽迪斯创作了20幅以中国形象为主题的水粉画,并辗转找到匈牙利籍犹太人、作家贝拉·巴拉兹,请他创作了16篇中国神话故事,与水粉画一同出版。巴拉兹是歌剧《蓝胡子》的剧本创作者,常用神话表现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西方学者认为这16篇中国神话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道家思想的理解。我买到的这一部,正是1922年的第一版。能与这本书结缘,因为波拉克书店的老板是犹太人,而我则来自中国,就这样,我们在特拉维夫相遇,旧书带给人的感动真是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这本书能够翻译成中文出版,我会寄一本给波拉克的老板。除波拉克旧书店外,哈勃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淘书酒吧”。它位于艾伦比大街,门面十分不起眼,夏天时书店的招牌甚至会被门口的绿植牢牢遮住,但老板似乎从未操心过这些。从入口处进去,小庭院两边的旧书架摆满了希伯来语旧书,书架前支着桌子,音响大声放着歌,几个人用更大的嗓门边喝酒边争论问题。我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其中一个戴帽子的人对我说:“书店的门在那里!”进入书店才发现,里面真不小。店主把几间房子打通,摆满书架塞上书,书架与书架间便只容一个人站立看书。整个书店似乎没有员工,我只好自己摸索。这里的书以英文旧书为主,每本书上标有英文字母,每个英文字母对应不同的价位,价格亲民。我搜罗了一本西奈半岛的考古著作和一本鲁拜诗集准备结账时,那位戴着帽子的人踱过来,一边接过书,一边说“感谢惠顾”,原来他就是老板。我能闻到他嘴里的威士忌味,不过他的头脑依然清醒,账算得一分不差。哈勃书店的营业时间远远超过波拉克书店,我在这里消磨了更多时间。店主的性格影响了书店的风格,哈勃书店的随性散漫与波拉克书店的严肃古板对比强烈,在不同风格的书店淘书也会收获不同的惊喜与感动。我曾经在特拉维夫大学附近买到1900年版的《草叶集》,在拉宾广场对面遇见日本当作外交礼品使用的浮世绘,在艾伦比大街的书摊上发现希伯来语版的列宁选集……特拉维夫并不是一座很大的城市,却拥有数量可观、风格各异的旧书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本民族著作和中东地区历史书籍的搜集相当全面。旧书店如同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在那里,你能学到很多,这些知识不只是他人的历史,也与我们自己的过去有关。从火车站到博物馆漫步在索弗尔里诺桥上,向南眺望,奥赛博物馆坐落岸边。建筑东西两个硕大的圆形表盘像两只好奇的眼睛张望着塞纳河上过往的船只。表盘下的石刻字“巴黎—奥尔良”则透露了奥赛博物馆作为火车站的前身。为了迎接1900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召开,修建一座直通首都腹地的火车站及配套宾馆迫在眉睫。卓越的法国学院派建筑师维克多·拉卢挑起大梁,以自己擅长的钢架结构为新火车站设计了宽40米、高32米、长138米的玻璃顶棚站台大厅;为了与对岸的卢浮宫遥相呼应,钢架之外还加套了一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白色石立面。但是,由于站台设计得太短,不能满足快速提升的火车运力,奥赛火车站于20世纪70年代关闭,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最终,这座火车站及其配套宾馆被改建为专门收藏19至20世纪艺术品的博物馆,建筑本身也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火车站与宾馆打通,原有的站台大厅得以保留,南北两侧候车厅改为上下两层的画廊,并在塞纳河一侧的候车大厅上部加盖一层阁楼。经历了一系列博物馆功能化改造,奥赛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于1986年12月向公众开放。雕塑作品手法丰富走进奥赛博物馆,穿过西侧的观众接待大厅,逐级而下,明亮宽敞的中央大厅映入眼帘——顶拱覆盖玻璃天窗,四周环绕淡绿色钢架以及镶嵌其间的吸音材质平棋格花饰,20世纪初工业化的建筑风格与古典主义的装饰融为一体。充足的自然采光,宽敞高大的空间,成为展示雕塑作品的最佳殿堂。大厅东高西低,1850—1880年间的法国雕塑作品分成单元,错落有致地陈设在逐层升高的平台上。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的法国雕塑家们摆脱了王室贵族的束缚,逐渐成为引导艺术风尚的真正主人。他们竭力对抗着保守的学院派,自由汲取着包括中世纪艺术在内的多种风格表现手法,选择从但丁到莎士比亚的各类文学题材,尽力表达心中强烈的情感波涛。以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让—巴蒂斯特·卡尔波为例,中央大厅陈列着其《乌戈利诺及其子孙》《花神的凯旋》《舞蹈》等一系列代表作品。转向中央大厅两侧延伸出的二层平台,这里陈列着创作于1900年前后、尺寸较小的雕塑作品。其中深受卡尔波影响的著名现代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不在少数,例如石膏版《地狱之门》《散步的人》《雨果胸像》《巴尔扎克像》等。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从浪漫主义风格更进一步,善于从残破中发掘美与力量,不拘泥于风格手法,强调发掘艺术作品更为内在的精神品格。《巴尔扎克像》原本为法国作家协会向罗丹定制,但是对方因不能接受伟大的文学家以身裹浴袍的不羁形象呈现而拒不接收最终成品。雕塑着重刻画了人物凌乱的头发与硕大的头颅,与粗犷近乎写意的躯干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将一位饱含智慧的文学巨匠深陷创作激情、全然忘我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绘画作品流派多样除雕塑以外,奥赛博物馆还收藏了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油画、工艺品、照片影像、速写草稿以及建筑模型图纸等文物,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艺术门类的方方面面。一层中央大厅两侧,散布着24个由候车厅改建的画廊展厅,按艺术风格整合布置。在这里可以切实感受到19世纪法国美术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再到早期印象派的流派发展。安格尔1856年完成的《泉》是奥赛博物馆收藏的年代最早的藏品之一,堪称古典主义“理想美”和永恒自然美的结合典范。精准的线条勾勒完整复刻了古典人物雕塑的平面效果,既保留了一个恬静、纯真的少女的真实感,又展现了近乎完美的神圣气息。一层展示的还有同时期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库尔贝的数幅巨作。他坚决反对浪漫主义的虚无缥缈。在长达近6米的鸿篇巨作《画室》中,库尔贝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23个等身人物分别代表“庸俗的现实生活”与“艺术圈”两个世界,而画家本人则位于画面中央的画板前,在真理女神的陪伴下审视二者。这幅作品表达了画家揭露现实的强烈社会使命感,它所传达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因素则为马奈、塞尚等画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更多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的作品被珍藏在奥赛博物馆的6层阁楼上。登上东北侧角楼,光线骤然黯淡,转过拐角,巨大的表盘圆窗吸引了所有的视线——由此远眺塞纳河北岸,杜伊勒里花园尽收眼底,远处蒙马特高地和圣心大教堂清晰可见。时针分针的交错让人产生时间逆流的错觉,恍惚间仿佛目睹了巴黎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德加、莫奈、雷诺阿、修拉、高更、梵高、西涅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想到他们的精彩佳作聚集于此,不由为之振奋。阁楼层展厅的深色壁纸则增加了密室藏珍的神秘感,令人不由按捺心情,屏息凝神专注于欣赏。1874年,一个由30位“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举办的展览在巴黎引起了轰动。这些被学院沙龙拒绝的艺术家反借艺术评论的讽刺以“印象派”自称。其作品旨在捕捉光影变化下转瞬间的真实,与古典主义对“永恒美”的追求背道而驰,却继承了浪漫主义对光的研究和现实主义对真实的表现。莫奈《夜晚的睡莲》以简练的笔触点缀出幽暗池塘中的朵朵睡莲,以无形化有形,定睛观看便可从深邃的暗影中捕捉到更多细节,犹有临渊观鱼之感。德加以芭蕾舞演员为题材的绘画闻名遐迩,但是这里展出了一位“立体”的《14岁的小舞者》。原雕塑是德加以蜂蜡制成,他去世后由铸造师艾波拉德以青铜铸像,但是蓬蓬裙部分依然保留了原雕塑的创意——使用真实布料制作。至今,奥赛博物馆已经收藏了从1848至1914年间的8万多件艺术珍品。从巨幅油画到精巧的建筑模型,从质朴的黏土雕塑到晶莹剔透的玻璃花瓶,从老火车站墙上的挂钟到放映室的无声电影,每件作品都令人驻足,参观完毕便将整个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艺术史浓缩其中。建筑本身就是结合了古典式优雅与工业化实用的典范;博物馆收藏的各类艺术品又尽显这一时期应接不暇的风格更替。各种看似针锋相对、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仔细琢磨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与延续。艺术便是这样蜿蜒流淌着从近代走到现代。奥赛博物馆则是一艘华丽的船,承载着这一段短暂而又丰富绚丽的艺术历程。03定格走向新生的历史时刻(品味红色经典(29))——艺术视野中的解放军入城式伴随着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铿锵步伐,一座座城市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陆续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展现其高昂的士气,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以解放军入城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美术工作者持续从不同视角、以各种形式诠释这一主题,其中以对北平、南京、上海三座城市欢庆解放的描绘最具代表性。采用不同绘画方式1949年1月31日,大年初三,北平和平解放,古都获得新生。2月3日,正月初六,人民解放军举办盛大的进驻北平入城式。以北平和平解放为主题,前后有3位美术工作者创作的3件作品,堪称经典之作:一是董希文1949年创作的水粉画《北平入城式》;二是赵域1957年创作的油画《古城之春》;三是叶浅予1959年创作的工笔画《北平解放》。3位创作者表现的事件是相同的,对象的时空关系也是一致的,但采取的绘画方式不同,所设置的情境也有所差别。如董希文设置的情境是“欢迎”——采用交织的构图,表现了扭着秧歌、打着腰鼓的群众迎接部队,并将部队彩车簇拥在中间的场景;赵域设置的情境是“进驻”——利用略带透视缩减关系的横向线,展现了坦克部队的入城场景,同时描绘了路边市民献花的情节;叶浅予设置的情境是“喜庆”——红旗招展,各种人物挥舞的手势成为最突出的身体语言,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与欢乐的海洋中。这三种不同的情境设置,与创作者的观察视角及自身经历有关。赵域曾在《东北画报》从事革命美术工作。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入城式的感受不同于董希文与叶浅予,其叙事主体是人民解放军。董希文和叶浅予均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任教,都在北平解放时参加了庆祝活动,同时,两人也都是北平居民,所以其叙事主体自然就围绕迎接解放的北平市民展开。相对而言,董希文的作品更有现场感。在他笔下,上午10点入城式开始时升上天空的四颗照明弹,像礼花一样绽放。董希文更多描绘了当时的心情,其采用的平涂色块的装饰画法,带有民间美术风格,语言的象征性因素比较突出,这与几年前他在敦煌的艺术经历有关,与绘画民族化的思想观念有关。叶浅予的作品给人以从容大度之感,画面空间进一步打开。从天坛祈年殿至长安街牌楼,人群极为密集,却被画家安排得井然有序。秧歌队、大学生的欢迎队伍、争先恐后上前与人民解放军握手的市民等,每个人物都生动活泼而有趣,体现出叶浅予敏锐的观察能力与娴熟的造型能力。穿插在人群中的地标性建筑,则象征着古都幸免于战火的难能可贵。突出不同表现主题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革命的红旗飘扬在曾经的“总统府”上空,中国历史由此翻开新篇章。1957年,杨建侯创作了油画《解放南京》。画面上,南京“总统府”硝烟弥漫,人民解放军的坦克部队迎面驶来,被欢迎的人群包围着。其绘画主题是“握手”:一位市民代表正和一位解放军首长握手,而四周群众也争先恐后地与站在炮塔上的战士握手。“握手”是中国传统礼仪,最初的含义是表示“友好”,手中“没有武器”,也意为“和”或“合”,这里表示“祝贺”“感谢”及“相互鼓励”。这些情节都是画家设计的,也合乎情理。在这里,市民成了城市的主体象征。197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约请陈逸飞、魏景山合作完成油画《占领总统府》,其绘画主题则是“占领”,突出表现解放军战士冲进“总统府”,登上门楼,升起红旗的历史瞬间。这件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以高视点、大视野,聚焦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气势磅礴,渲染出革命胜利的喜悦氛围。艺术家的造型能力非常强,对每一位人物的观看角度都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都相当考究。所以,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情节支撑,可以展开叙事,引发想象,带领观者深入到作品中。创作者还适当运用了象征手法,如被扯下的敌人旗帜,飘落在“总统府”门楼边沿,象征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而站在门楼顶端的战士,犹如一座纪念碑式的群雕,被定格在这一历史瞬间。对“总统府”门楼上“扯旗”与“升旗”的表现,使得画面极具仪式感。这一情节初见于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拍摄的照片。在陈逸飞、魏景山的笔下,这一历史画面得到艺术性再现,人物动作被重新组织,情节也有了变化。为了完成创作,两位画家深入部队、走访老战士、实地考察南京“总统府”、制作雕塑小稿……力求以写实的手法还原历史现场,同时展开想象、实现艺术升华。最终,作品以俯视的视角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再现不同历史瞬间1949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宣告解放。这天清晨,上海市民打开家门时,惊奇地发现雨后湿漉漉的街道上,整齐地睡满了和衣而卧的解放军战士。严守军纪,不入民宅,是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1979年,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现上海油画雕塑院)副主任肖峰与他的妻子宋韧,用画笔艺术地再现了这份“见面礼”,共同创作了油画《拂晓》。画面中,陈毅同志在黎明前的上海街头巡视,一则展现了部队严格执行纪律的情况,二则体现了人民军队新型的官兵关系。这一切,都可以从人物的表情及动作中一一读出。这里,创作视角变化了,不是描绘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是表现人民解放军入城后与这座城市的关系。肖峰和宋韧以写实的绘画语言,提炼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突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情感描绘。盛大的上海入城式于1949年7月6日举行,走在队伍前面的有坦克部队、炮兵部队、骑兵团等等。在欢庆队伍中,新安旅行团的腰鼓队表演尤为精彩,鲜红的绸带伴随鼓槌上下飞舞,激昂的腰鼓声响彻城市上空。这种陕北农村最常见的欢庆形式,将胜利的喜悦传递到南方各大城市。但在绘画上,以“欢庆锣鼓”作为主导性情节来表现入城式的作品并不多,目前可见的有1949年黄志坚创作的、表现广州入城式的中国画《腰鼓》等。1956年,蔡振华和陈烟桥合作完成套色木刻版画《解放上海》。作品表现了接受检阅的坦克、车载大炮队伍经过上海市区时,人民群众夹道欢迎的情景。街道两旁红旗招展,男女老少欢欣鼓舞,现场气氛热烈欢腾。创作者以市民向战士们献花作为主要情节,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此外,陈树东油画《入城式》也是一件表现庆祝解放的优秀作品。创作者在画作标题中没有点明具体城市名称,并在创作中采取了朦胧、模糊、印象式的处理手法,表现出入城式的宏大场面和热烈氛围。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绘画性——突出颜料材质与图像的斑驳,以浑厚而苍茫的视觉感受回应那段历史。品味这些红色美术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艺术表现的独特魅力,了解主题创作的多向性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更让我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聆听历史的声音,汲取精神的力量。(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04丰碑,也是新的起点——“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侧记本报记者徐红梅吴艳丽《人民日报》(2021年06月20日
第
08版)6月16日,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400余件不同历史时期的佳作,组合成绵延的画卷,生动展现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见证着党领导文艺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党史的厚度,让展厅成为感知峥嵘岁月、接受思想洗礼的精神场域,凸显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400余件美术作品,如同一个个历史剪影,按照“序篇和开辟新天地”“建设新中国”“迈步新时期”“奋进新时代”4个篇章依次排布,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每一件作品,都是党史这部教科书的一个生动注脚,通过对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丰盈历史的血肉,彰显百年党史的鲜活、立体和厚重。在这里,不仅可以通过品味红色经典重温党史,还可以通过许多党员画家所描绘的时代画卷、所塑造的党员形象,进一步深刻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或鼓舞民族斗志,或宣传党的主张。像地下党韩乐然,不仅以照相馆为掩护建立我党情报机构、以绘画写生为掩护开展对西北国民党军政要员的统战工作,还被誉为“中国研究克孜尔石窟艺术第一人”。他的油画《向着光明前进的藏民》,用春之灿烂,暗喻心之向往,向观众诉说着革命的理想与追求。在繁荣富强的和平年代,他们或服务乡村振兴等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或为新时代再绘新图。比如,广东画院副院长冯少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油画《中国共产党党员——钟南山》,向勇于担当的时代先锋致敬。如今,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倾情描绘新时代。《贵州“天眼”》《高铁进山啦》《二〇一五年九月三日大阅兵》《助梦》《最美太湖水》《建设中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奋进新时代”篇章,汇聚100多件新作,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集中呈现了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新成果。这些新作描绘了身边人、身边事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细致入微,贴近现实,进一步提升了观者的民族自豪感。丰富的时代信息,让展览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人力资源管理篇】
- 2024年厂年度劳动竞赛的工作总结
- 《广告的社会功能》课件
- 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
- 《孟子生平简介》课件
- 《杜绝校园欺凌》课件
- 超市客服话务员工作总结
- 探索生态之谜
- 2023年项目安全培训考试题(能力提升)
- 2023年项目部治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附完整答案(必刷)
- 基础会计(第六版) 课件 第6-9章 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
- 原有建筑保护施工方案范本
- 土地整治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销售订单评审表
- 某煤矿溃仓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示例
- 【幼儿园班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4100字(论文)】
- 上颌窦瘘修补术课件
- 支部书记辞职申请书
- 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学习通期末考试答案2023年
- 《HSK标准教程3》第18课课件
- 联通公司集团大客户业务开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