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之怎样准确使用标点符号_第1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怎样准确使用标点符号_第2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怎样准确使用标点符号_第3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怎样准确使用标点符号_第4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怎样准确使用标点符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现代文阅读”的“知识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这就是说,“标点符号”是中考的一个基本考点。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部分,也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帮助读者分清句子,辩明语气,正确理解文意。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有时会超过一个词、一个句子。因此,一定要用得恰当、点得规范。按国家语委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但《评价指南》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考生掌握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考查的常见题型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一直是上海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个考点,主要有以下一些题型:1.加标点符号这比较普遍,也容易操作。一般有“说”后面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号;该点分号的地方;问句后的问号等,大多是不会引起歧义的地方。2011年上海市一模C卷议论文《生命的平衡》中,有如下的一段话: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的。这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吃得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从这段话来看,根据“伊索寓言里所讲的”一句,可以判断这句话和下面几句话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那么这里应该用冒号,根据“高高的长颈鹿”“矮矮的山羊”两个并列的句子可以判断,第三个方框里应该用分号,再根据分号两侧的表示转折的句子,可以判断,在两个“却”字的前面,都应该是逗号。2.换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的会有相同或相近的用法(主要是冒号的“提示下文”与破折号的“解释说明”以及破折号的“声音延长”与省略号的“声音延长”之间),通过变换练习,来考查考生对不同标点符号的理解运用能力。3.辨别某种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考查方法,主要是辨别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在具体句子中的不同用法,上海1998年中考曾要求根据引号在文中的不同用法各举一例。4.与文章内容理解相结合从表面上看是与标点符号有联系的题目,实际上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才能真正解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2007年上海中考记叙文《老海棠树》有这样一道题目:品读第⑥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题目要求从语气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而这个语气就是从“奶奶”后的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现出来的。联系语言环境,可以知道,当时“我”说了一句使奶奶伤心的话,奶奶生气了,“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在这样的情况下,喊了第一声“奶奶”,句末是句号,用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喊第二声“奶奶”,句末用感叹号,属于感叹语气,情感比前一声强烈,表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原谅的心情。喊第三声“奶奶”,句末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是一种无奈的语气,写出了“我”的哀求。因此,这道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第一句“奶奶”,用句号,通过陈述的语气,表明“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句“奶奶”,用叹号,通过焦急的语气,表明“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的心情。第三句“奶奶”,用破折号,通过无奈的语气写出了“我”向奶奶的哀求。可见,标点的变化不但语气的变化,还是内心情感或心理的变化。标点符号用法的考查,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在作文中看。一篇没有认真点好标点符号的文章,质量是不高的。二、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和使用规则2009年以后,上海各区的一模、二模卷中标点符号用法的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考查一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或正误的判断,少量的是把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和正确表达文意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在标点符号的考查中,失分主要在于考生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不甚了了。如果明确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又认真使用,就会减少不少差错。因此,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使用规则,就可以提高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性。《评价指南》要求掌握考生的十一种标点符号可分为点号、标号两大类。点号:表示书面语语句中的停顿和语调、语气。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冒号(:)表示提示下文(这个用法与破折号的解释说明用法通用)或总结上文。问号(?)表示前面是问句(一般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各种点号在文中占一格,写在一格的左下角或左侧。行末须加点号而无空格,可点在末一格的格内或格外,不能点到下一行的开头。

标号:表示书面语中词语、句子的性质和作用。有引号、破折号、书名号、省略号(间隔号、连接号、括号)。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这个用法和冒号的提示下文的用法通用);表示意思的转折(包括话题起了变化或听话对象起了变化);表示声音停顿;表示声音延长(这个用法与省略号表示声音延长通用)。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即引文中有删节部分);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话被人打断;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意思的延续;表示声音的延长(这个用法与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通用)。省略号、破折号占两格,点在格子上下的中间,不可点在格子的下沿,省略号不能只点3点。如末尾只有一格,省略号、破折号可点在最后空格内延伸到格外或点在下一行头两格,不可分为两行写。省略号后,一般不再用其他点号。

引号(“

”)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着重指出;表示特殊含义(或: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着重指出;表示特定称谓、表示讽刺否定)。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的名称。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或合称也可以用书名号。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不能用书名号。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里面的书名号用单书名号,如《读〈孔乙己〉有感》。书名与该书中的篇名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如《诸葛亮集·出师表》。写文章时,题目不加书名号。引号、书名号标在相应文字的前后,各占一格,前一半不能用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能用在一行之首。除省略号外,各种点号、标号均不单独成行。除引号、冒号、省略号、破折号外,其他各种标点符号的功能都比较单一。三、一些常用又易用错的标点符号:1.问号①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反问只问不答,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设问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但二者均是疑问语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语气强烈的反问,后面可以用感叹号。例1: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例2: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例3: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纱帐!(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②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例1:她是从四叔家里出去就成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鲁迅《祝福》)例2:是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③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例1:请你稍微挪一下凳子好吗?例2:你来一下好不好?④有的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问号应该放在句末。例1: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例2:怎么啦,你?⑤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例1:她已经好几天没到厂里去了,不知道他们糕点厂跟港商合资的事到底怎么样了?她担心着呢。例2: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人家怎么想。2.冒号①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②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例1: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吴伯萧《记一辆纺车》)例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③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例1:他说:“这件事不是我做的,至于是谁,我只能告诉你,他现在已经离开北京了。”例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鲁迅《故乡》)④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例1:遇见谁摔倒了他去扶,遇见石头挡路了,他下车也要把石头挪开:他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例2: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他本来也以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这一点。(鲁迅《祝福》)3.引号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例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例2:妈妈说:“小明,妈妈今天下班会迟一点,你自己先做会儿作业。”②表示突出强调。例1: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例2: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夏衍《包身工》)③表示讽刺否定。例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例2: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藤野先生》)④表示特定称谓。例1: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例2:“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夏衍《包身工》)⑤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例: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引号使用时要注意:①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例: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灌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灌肉七斤油’啊。”②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