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
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
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
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课件_第4页
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沿革,居民纳税义务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界定以及各自所承担的纳税义务;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税制要素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作简单介绍,同时对超额累进税率、速算扣除数、加成征收等专业术语作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本章主要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第一节概述1.1概念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税种,最早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开征了这一税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较迟,1950年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曾列举有对个人所得课税的税种,当时定名叫“薪给报酬所得税”,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长期实行平均主义的低工资制,没有对个人所得征税的物质基础,因此,虽然设立了税种,却一直没有开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长,居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税收负担能力,而且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日益增多,我国在国外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劳务的人员也逐渐增加,因此,个人收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渠道多样化,已经出现了一些高收入者。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适应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需要,1980年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形成了我国对个人所得课税三个税收法律、法规并存的状况,这三个税收法律、法规的施行,对于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增加财政收入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三个税收法律、法规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同属个人所得,区别对象,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种,法律上显得不规范,没有体现税收公平性原则;费用扣除偏低,名义税率过高;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三个税收法律、法规在征税范围、应税项目以及免税政策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为了规范和完善对个人所得课税的制度,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本着“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调节”的原则,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时公布了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第142号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0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征收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有关“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停征企业所得税,只对其投资者的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制定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明确从2000年1月1日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将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一节概述1.1概念第一节概述1.2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特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分类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三种税制各有所长,结合我国国情,我国选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实行分类课税制度,可以广泛采用源泉扣缴办法,加强源泉控管,简化纳税手续,方便征纳双方。对不同的所得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

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比例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实行源泉扣缴;累进税率可以合理调节收入水平,体现公平原则。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将两种税率结合使用。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采用累进税率,量能负担。对其他所得项目,采用比例税率,等比负担。

3、费用扣除额较宽本着费用扣除从宽、从简的原则,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费用扣除方法。对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减除费用800元,对劳务报酬等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800元费用,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按照这样的标准减除费用,实际上等于对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工资、薪金所得予以免税,也使得提供一般劳务,取得劳务报酬的个人大多不用负担个人所得税。

4、计算简便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取总额扣除法,免去了对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麻烦,而且各种所得项目实行分类计算,各有明确的费用扣除规定,费用扣除项目及方法易于掌握,计算比较简单,符合税制简便原则。

5、采取课源制与申报制两种征纳方法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对凡是可以在应税所得的支付环节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均由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同时,又规定了纳税人应自行申报纳税的情况。说明:以下文中所说的税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所说的条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节概述1.2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特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

2.1、纳税义务人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1年以及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1年但有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个人(包括无国籍人员)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为了有效地行使税收管辖权,根据国际惯例,我国对上述纳税义务人依据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划分为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分别承担不同的纳税义务。2.1.1居民纳税义务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居民纳税义务人:(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所谓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此与我国《民法通则》所明确的住所是不同的概念。《民法通则》对住所的定义为“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也就是以公民本人户口簿登记的住址为住所。一般情况下,公民的住所就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经常居住地可能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住所分为永久性住所和习惯性住所。《民法通则》上规定的住所,通常是指永久性的住所,税收概念的住所是指公民的习惯性住所,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常驻我国的外籍个人,虽因领取了长期居留证、暂住证而纳入我国户籍管理范围,但由于其家庭和经济利益关系不在中国,所以,不属于在我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所谓“习惯性居住”,是判定纳税人是居民或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它是指个人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原因消除之后,没有理由在其他地方继续居留时,所要回到的地方,而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一个纳税人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原因,原来是在境外居住,但是这些原因消除之后,如果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的,则中国为该人的习惯性居住地。尽管该纳税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甚至连续几个纳税年度,都未在中国境内居住过一天,他仍然是中国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就其来自全球的应纳税所得,向中国交纳个人所得税。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1、纳税义务人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

[例]:张某为我国某公司海外分公司负责人,任期5年,赴任前,他在中国办理了户口注销手续,属于在中国没有了户籍的人,且居住在国外,但由于其家庭或经济利益仍在中国,习惯性居住地也在中国,任期届满后,必然要回到中国居住,因此,他虽因公离境,他仍是中国的居民纳税义务人,在5年任期内取得的境内、外所得应当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止)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在计算居住天数时,对临时离境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的天数。所谓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但不包括虽具有中国国籍,却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定居,而是侨居海外的华侨和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二是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海外侨胞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这些人如果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仍应视为全年在中国境内居住,从而判定为居民纳税义务人。

[例]:一个外籍人员从2001年9月起到中国境内的公司任职,在2002年,曾于4月5日至20日离境回国,10月8日至15日又离境回国,这两次离境回国时间相加,没有超过90日的标准,应视为临时离境,不扣减在华居住的天数,因此,应认定该外籍人员2002年度在中国居住满365日,该外籍人应为中国的居民纳税义务人。

特别说明:(1)现行税法中关于“中国境内”的概念,是指中国大陆地区,目前还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2)判定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是判定居民身份的两个并列性标准,个人只要符合或达到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就可以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例]:张某为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1.2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不具备居民纳税义务人判定标准(条件)的纳税义务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收入的个人。这种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又没有来中国居住的外籍个人,他们一般是由于资金、技术、或财产在中国境内被使用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

[例]:侨居国外的某女士,应我国某集邮展览会的邀请,将其所集邮品在中国展出,该集邮展览会付给她一定报酬,该女士没有来中国,也没在中国居住,但她有来源于中国的所得,她属于中国的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并且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居住不满一年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收入的个人。一般是指短期行为来华的外籍个人,如:承包工程中短期作业的外籍人员,到中国境内演出或表演的外籍演员或运动员等。在现实生活中,习惯性居住地不在中国境内的个人,只有外籍人员、华侨或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因此,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实际上只能是在一个纳税年度中,没有在中国境内居住,或者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外籍人员、华侨或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1.2非居民纳税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2、纳税义务的确定2.2.1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纳税义务(1)按照国际惯例,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即对本国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全球范围的所得实施征税权。因此,我国税法规定,凡是中国的居民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都应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2)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居住满一年成为中国居民纳税义务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照顾,具体是:一、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一年,而未超过五年的个人,其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中国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境外支付部分免税;其在临时离境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仅就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部分申报纳税,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帐簿中有无记载,均应视为由其任职的中国境内企业、机构支付。二、在一个月中既有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也有在临时离境期间由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合并计算当月应纳税款,并按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三、如果居住满五年的个人,从第六年起的以后各个纳税年度,凡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应合并其境内和境外所得在中国纳税。凡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仅就其该年内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申报纳税,并从再次居住满1年的年度起计算5年期限。

[例]:一外籍个人担任我国境内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经理,每月工资由该企业支付1万元,由外方公司支付4000美元,该个人1994年度在我国境内实际工作340天,有25天出差在境外履行职务。该个人在我国境内居住满1年而不满5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第一款、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其在我国境内340天工作期间取得的由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均应在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境外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可以只就由我国境内企业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2、纳税义务的确定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

2.2.2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纳税义务

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限纳税义务,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分以下几种情况确定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纳税义务:(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纳税义务的确定。根据税法第一条第二款和实施条例第七条以及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的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免予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前述个人应仅就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或者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凡涉及税收协定的,在中国境内的机构是指已构成常设机构,且在据实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或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采取按经费支出额核定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时,该机构已负担的有关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否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均应视为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或由该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

[例]:某外籍个人担任中国境内某国公司驻华机构代表职务,其1999年度在华工作的天数连续计算为60天,其在华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报酬,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但由于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华工作时间连续计算不超过90天,需依照我国个人所税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判定其可否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优惠待遇。经核实,该机构仅为其总机构进行了解市场、提供商情资料以及其他业务联络、咨询、服务活动,没有营业性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因而没有设立明细账簿列明该代表的工资薪金。但由于该公司驻华机构任职人员,其工资、薪金应由该公司负担,因此,虽然该个人工资、薪金没有在该机构账簿中列明,但应视为由该机构负担了其工资、薪金所得,按月依照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境外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不需在我国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协定国家处理原则同上).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2.2非居民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一年的个人纳税义务的确定。根据税法第一条第二款以及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一年的个人,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该纳税人不是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高层管理人员,其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上述个人每月应纳的税款应按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其中,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个人,事先可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的,其每月应纳的税款应按税法规定期限申报纳税;对事先不能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或税收协定规定的有关期间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183日的,可以待达到90日或183日后的次月7日内,就其以前月份应纳的税款一并申报缴纳。

2.2.3中国境内企业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纳税义务的确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和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中国境内企业高层管理职务,是指公司正、副(总)经理、各职能总师、总监及其他类似公司管理层的职务),其取得的由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董事费或工资、薪金,应自其担任该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起,至其解除上述职务止的期间,不论其是否在中国境外履行职务,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取得的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应按以上关于居民纳税义务人及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纳税义务确定的有关规定纳税。

[例]:某外籍个人在2001年1月1日起担任中国境内某外商投资企业的副总经理,由该企业每月支付其工资2万元,同时,该企业外方的境外总机构每月也支付其工资4000美元,其大部分时间是在境外履行职务,2001年来华工作时间累计计算为180天,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其2001年度在我国的纳税义务确定为:(1)由于其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该人员于2001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在华任职期间,由该企业支付的每月2万元工资、薪金所得,应按月依照税法规定的期限缴纳个人所得税。(2)由于其2001年来华工作时间未超过183天,根据税收协定的规定,其境外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在我国可免予申报纳税。如果该个人属于与我国未签定税收协定国家的居民,则其由境外雇主按每月4000美元标准支付的工资、薪金,凡属于在我国境内180天工作期间取得的部分,应与我国境内企业每月支付的2万元工资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在中国境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2.4不满一个月的工资、薪金如何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凡应仅就不满一个月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的,均应按全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实际在中国天数当月天数如果属于上述情况的个人取得的是日工资薪金,应以日工资薪金乘以当月天数换算成月工资薪金后,按上述公式计算应纳税额。2.2.5境内工作不满全月的个人由境内、境外雇主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应纳税款的计算在境内居住满一年而不超过五年的个人,以及在中国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凡其工资是由境内雇主和境外雇主分别支付的2,并且在一个月中有境外工作天数的,对其境外雇主支付的工资中属于境外工作天数部分不予征税,具体计算应纳税额时,按下述公式计算:当月应纳税款=按当月境内外工资总额计算的税额×(1-当月境外支付工资÷当月工资总额×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天数)2.2.6对涉及税收协定的纳税人如何计算其居住时间的问题在确定涉及税收协定的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纳税义务时,需要判断纳税人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是否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天,其居住时间的确定,应按有关出入境证明,依据各税收协定具体规定予以计算。凡税收协定规定的停留期间以历年或纳税年度计算的,应自当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的期间计算居住时间;凡税收协定规定的停留期间以任何12个月或365天计算的,应自缔约国对方居民个人来华之日起,跨年度在任何12个月或365天内计算其居住时间。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2.4不满一个月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3所得来源的确定判定所得来源地,是确定该项所得是否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依据。对于居民纳税义务人,因为要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因此,有关判断其所得来源地的问题,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对于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由于只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征税,因此,必须要正确判断其所得来源地。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依据所得来源地的判断应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要遵循方便税务机关实施有效征管的原则来认定个人的所得来源地。2.3.1对所得来源地的界定原则1、工资、薪金所得,根据劳务活动地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即以纳税人任职、受雇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根据实施条例的规定,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为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即: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说明:(1)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中任职、受雇的个人,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应包括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在境内、外享受的公休假日、个人休假日以及接受培训的天数;其在境外营业机构中任职并在境外履行该项职务或在境外营业场所中提供劳务的期间,包括期间的公休假日,为在中国境外的工作期间。税务机关在核实个人申报的境外工作期间时,可要求纳税人提供派遣单位出具的其在境外营业机构任职的证明,或者企业在境外设有营业场所的合同书及派往该营业场所工作的证明。(2)不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中任职、受雇的个人受派来华工作,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应包括来华工作期间在中国境内所享受的公休假日。2、生产经营所得,以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实现地,作为所得来源地。3、劳务报酬所得,以纳税人实际提供劳务的地点,作为所得来源地。4、不动产转让所得,以不动产坐落地为所得来源地;动产转让所得,以实现转让的地点为所得来源地。5、财产租赁所得,以被租赁财产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的企业、机构、组织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7、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特许权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8、稿酬所得,以稿酬的支付地为所得来源地。9、偶然所得,以所得的产生地为所得来源地。所得的来源地与所得的支付地并不是同一概念,有时两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同的。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3所得来源的确定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3.2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1、在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或经济组织中任职、受雇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2、在中国境内提供各种劳务而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3、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所得。4、个人出租的财产,被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财产租赁所得。5、转让中国境内的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以及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而取得的财产转让所得。6、提供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各种特许权而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因持有中国的各种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在中国境内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取得名次的奖金所得;参加中国境内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的有奖活动而取得的中奖所得;购买中国境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发行的彩票取得的中彩所得。9、在中国境内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作品,取得的稿酬所得。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3.2下列所得,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4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以上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实际上,纳税人的境外所得一般均已缴纳或负担了有关国家的所得税额,在对纳税人的境外所得征税时,会存在其境外所得已在来源国家或者地区缴税的实际情况。为避免发生国家间对同一所得的重复课税,同时,维护我国的税收权益,我国对纳税人的境外所得行使税收管辖权时,对该所得在境外已纳税额采取了分不同情况从应征税款中予以扣除的做法。税法规定,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1、实缴境外税款税法所说的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是指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该所得来源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缴纳并且实际已经缴纳的税额。2、抵免限额准予抵免(扣除)的实缴境外税款最多不能超过境外所得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抵免限额采用分国不分项限额法,即: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分不同应税项目区别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依照我国税法规定的费用减除标准和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作为抵免限额。同一国家或者地区内不同应税项目,依照我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之和,作为来自该国或该地区所得的抵免限额。其计算公式为: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抵免限额=∑{(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某一应税项目的所得-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或:=∑{(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某一种应税项目的净所得+境外实缴税款-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上式中的费用减除标准和适用税率,均指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有关费用减除标准和适用税率。不同的应税项目减除不同的费用标准,计算出的单项抵免限额相加后,求得来自一国或地区所得的抵免限额,即分国的抵免限额。不同国家的抵免限额不能相加。3、允许抵免的限额允许纳税人在应缴我国个人所得税税额中扣除的税额即为允许抵免限额。允许抵免的限额要分国确定,即在计算出的来自一国或地区的抵免限额与实缴该国或地区的税款之间相比较,以数额较小者作为允许抵免额。4、超限额与不足限额结转纳税义务人在中国境外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际已经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低于依照上述规定计算出的该国家或者地区扣除限额的,应当在中国缴纳差额部分税款;超过该国家或者地区扣除限额的,其超过部分不得在本纳税年度的应纳税额中扣除,但是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的该国家或者地区扣除限额的余额中补扣,下一年度结转仍有超限额的,可继续结转,但每年发生的超限额结转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4境外所得的税额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5、申请抵免境外缴纳税款的抵免必须由纳税人提出申请,并提供境外税务机关填发的完税凭证原件。6、应纳税额的计算在计算出抵免限额和确定了允许抵免限额之后,便可对缴税人的境外所得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所得-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允许抵免额[例]:某外籍居民纳税人已在中国境内居住了8年,2000年4年1月至12月在A国取得工薪收入60,000元人民币,特许权使用费收入7,000元;同时,又在B国取得利息收入1000元。该纳税人已经分别按照A国和B国税法规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1,150元和250元。其抵扣计算方法如下:1、在A国缴纳税款的抵扣(1)工资、薪金所得按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60,000÷12-4,000)×税率-速算扣除数]×12=(1000×10%-25)×12=900元(2)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7000×(1-20%)×20%=1120元(3)抵扣限额:900+1120=2,020元(4)该纳税人在A国缴纳个人所得税1,150元,低于抵扣限额,因此,可全额抵扣,并需在中国补缴税款870元(2020-1150)。2、在B国缴纳税款的抵扣该纳税人在B国取得的利息所得按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即抵扣限额为:1000×20%=200元该纳税人在B国实际缴纳的税款超出了抵扣限额,因此,只能在限额内抵扣200元,不用补缴税款。3、在A、B两国所得缴纳税款抵扣结果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该纳税人当年度的境外所得应在中国补缴个人所得税870元,B国缴纳的税款未抵扣完的50元可在以后五年内该纳税人从B国取得的所得中的征税抵扣限额有余额时补扣。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5、申请抵免第三节课税对象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采取的是列举项目征税的方法,凡属列举项目范围的个人所得,均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目前,共有11项应税所得项目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一、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补贴、津贴以及其他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所取得的各项收入。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或承租经营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纳税人按月或按次领取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璜、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五、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八、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将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自有财产转让给他人或单位而取得的所得,包括转让动产和不动产而取得的所得。十、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经常性的,属于各种机遇性所得,包括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含奖金、实物和有价证券)。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除上述10项应税所得项目以外,其他所得应确定征税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个人取得的所得,如果难以界定是哪一项应税所得项目,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查确定。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所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所得为有价证券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和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第三节课税对象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第四节税率4.1适用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针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税率,主要有三种:1、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主要适用于工资薪金所得。2、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主要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3、20%的比例税率。主要适用于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经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4.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依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别计算,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出应纳税款。目前,主要有“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和“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例1]:某纳税人某月应纳税所得额为4500元,在不使用速算扣除数情况下,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应是:(1)按税率表规定将其5000元收入分解为500+(2000-500)+(4500-2000)(2)分级次计算其个人所得税500元的部分,500×5%=25元500-2000元的部分,1500×10%=150元2000元-4500元的部分,2500×15%=375元(3)该纳税人应纳个人所得税=25+150+375=550元

第四节税率4.1适用税率第四节税率4.3速算扣除数

由于“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和“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在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时,适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计算比较烦琐,运用速度算扣除数计算法,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速算扣除数是指在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征税的情况下,根据超额累进税率表中划分的应纳税所得额级距和税率,先用全额累进方法计算出税额,再减去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以后的差额。当超额累进税率表中的级距和税率确定以后,各级速算扣除数也固定不变,成为计算应纳税额时的常数。如:超过2000元至5000元部分的速算扣除数计算过程是:1、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2000元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500×5%+(2000-500)×10%+(5000-2000)×15%=25+150+450=625元;2、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5000×15%=750元;3、速算扣除数=750-625=125元4.4什么是加成征收

加成征收主要是针对取得高收入劳务报酬的个人实施的一种征税办法,对于取得劳务报酬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规定为:个人一次取得的劳务报酬,其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5成;超过5万元的,加征10成。实行加成征收后,提高了劳务报酬所得的适用税率,从本质上看,“劳务报酬所得”的税率由20%的比例税率变为20%、30%、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第四节税率4.3速算扣除数第五节计税依据的确定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即: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后的余额。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是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基础和前提。一、收入的形式个人取得的收入一般是现金。除现金外,纳税人的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实物凭证上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的所得为有价证券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值和市场价格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二、费用扣除的方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除特殊项目外,一般允许从个人的应税收入中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仅就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征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采取分项确定、分类扣除的费用扣除方法,根据所得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方法。1、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生计费用,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及财产转让所得,涉及生产、经营有关成本和费用的支出,采取会计核算办法扣除有关成本、费用或规定的必要费用。3、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因涉及既要按一定比例合理扣除费用,又要避免扩大征税范围等两个需同时兼顾的因素,因此,采取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办法。4、利息、股息、红利、偶然所得以及国务院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因不涉及必要费用的支付,所以规定不扣除任何费用。5、对纳税人符合条件的捐赠,允许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前按一定比例扣除(个别捐赠项目可全额扣除)。第五节计税依据的确定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第六节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本节主要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内容,在下一章将针对每一应税项目作具体讲解。6.1征收管理方式按税法和征管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采取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相结合的方式。(一)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代扣代缴,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时,计算应纳税额,从其所得中将税额扣除并缴入国库,同时向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代扣代缴方式有利于控制税源、防止漏税和逃税,能对个人所得税实施有效的源泉控管。实践证明,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是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普遍适用、效果最好的征管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于1995年制定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该办法对扣缴义务人的确定、代扣代缴的范围、扣缴义务人的义务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代扣代缴的期限等都作了明确规定。1、扣缴义务人凡是支付个人应税所得的单位和个人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即:凡是支付个人应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的企业(公司)、事业单位、机关、社团组织、军队、个体工商户等单位或者个人,均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无论其支付对象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都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这里所说的“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帐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2、代扣代缴范围目前,个人所得税11个应税所得项目中,除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生产经营所得以外,其他所得均适用代扣代缴办法。第六节征收管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第六节征收管理3、扣缴义务人的法定义务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支付)时,不论纳税人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均应代扣代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纳税人不得拒绝。扣缴义务人在代扣代缴税款时,必须向纳税人开具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并详细注明纳税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号码(无上述证件的,可用其他能有效证明身份的证件)等个人情况。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因纳税人数众多、不便一一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可不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但应通过一定形式告知纳税人已扣缴税款。纳税人为持有完税依据而向扣缴义务人索取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的,扣缴义务人不得拒绝。扣缴义务人应主动向税务机关申领代扣代收税款凭证,据以向纳税人扣税。非正式扣税凭证,纳税人可以拒收。扣缴义务人应设立代扣代缴税款帐簿,正确反映个人所得税的扣缴情况,并如实填写《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及其他有关资料。扣缴义务人应将每月代扣的税款,于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和包括每一纳税人姓名、单位、职务、收入、税款等内容的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扣缴义务人违反上述规定不报送或者报送虚假的纳税资料的,一经查实,其未在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中反映的向个人支付的款项,在计算扣缴义务人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作为成本费用扣除。4、法律责任(1)属于2001年5月1日以前发生的应税行为,如果纳税人拒绝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处理,并暂时停止支付其应纳税所得额。否则,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款由扣缴义务人补缴,同时,扣缴义务人还要承担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的税款应缴纳滞纳金或罚款。(2)属于2001年5月1日后发生的应税行为,按照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进行处理;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3)扣缴义务人的法人代表(或单位主要负责人)、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及具体办理代扣代缴税款的有关人员,共同对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负法律责任。根据税法规定,扣缴义务人有偷税或抗税行为的,除依法追缴税款,处以罚款(罚金)外,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第六节征收管理3、扣缴义务人的法定义务第六节征收管理

(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自行申报纳税,是由纳税人自行在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取得的应税所得项目和数额,如实填写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据此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种方法。按个人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暂行办法》规定,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所得并缴纳税款。1、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2、取得应纳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3、分笔取得属于一次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4、取得应纳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扣缴税款的;5、税收主管部门规定必须自行申报纳税的;6、高收入个人。(三)委托代征。按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某些特定行业的所得税,税务机关可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税款,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受托单位按照代征证书要求,以税务机关名义依法征收税款。第六节征收管理(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第六节征收管理6.2税额确定个人所得税税额的确定采取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相结合的方式。对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账务健全、按期申报纳税的,实行查账征收。按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不设置账簿或账证不全、或逾期不申报纳税的,税务机关有权实行核定征收方式(主要是核定应税所得率、定期定额、查定征收、查验征收等方式)。目前,核定征收方式主要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承包承租经营者等。6.3纳税期限一般情况下,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包括预缴)的税款,都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以下是特殊情况:1、纳税人年终一次性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0日内申报纳税;在一年内分次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应在取得每次所得后的7日内预缴税款,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2、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年度中间合并、分立、终止时,投资者应当在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60日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在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纳税所得,如在境外按纳税年度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应在所得来源国的纳税年度终了,结清税款的30日内,向中国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如在取得境外所得时结清税款的,或者在境外按所得来源国税法规定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应在次年1月1日起30日内向中国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4、自行申报纳税的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所谓特殊困难,是指下列两种情况,一是因不可抗力,导致纳税人发生较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二是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的。第六节征收管理6.2税额确定第六节征收管理6.4纳税地点(一)代扣代缴义务人的纳税地点根据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对代扣代缴义务人的纳税地点应按以下原则确定:1、凡是办理税务登记或注册登记的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应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2、没有办理(或不需办理)税务登记或注册登记的组织机构、场所、个人,应按照其隶属关系,到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二)自行申报纳税人的纳税地点自行申报的纳税义务人,应当向取得所得的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从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可选择并固定在其中一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对在中国境内几地工作或提供劳务的临时来华人员,应以税法所规定的申报纳税日期为准,在某一地区达到申报纳税的日期,即应在该地申报纳税,但是为了方便,也可准予个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固定在一地申报纳税;对由在华企业或办事机构发放工资、薪金的外籍纳税人,由在华企业或办事机构集中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从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在境内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义务人要求变更申报纳税地点的,应当经原主管税务机关批准。6.5其他规定(一)货币计量单位个人所得税各项应税所得的计算,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应税所得为外国货币的,应当按照填开完税凭证时的上一个月最后一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买入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对依照税法规定,在年度终了后汇算清缴税款的,对其已经按月或按次预缴税款的外国货币的所得,不再重新折算;对应补缴税款的所得部分,按照上一纳税年度最后一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买入价),折合成人民币金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二)代扣代缴手续费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扣缴义务人可将其用于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但由税务机关查出,扣缴义务人补扣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不向扣缴义务人支付手续费。(三)征管机关。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以及国务院《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除了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外,其他的个人所得税均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第六节征收管理6.4纳税地点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沿革,居民纳税义务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界定以及各自所承担的纳税义务;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税制要素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作简单介绍,同时对超额累进税率、速算扣除数、加成征收等专业术语作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本章主要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第一节概述1.1概念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税种,最早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开征了这一税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较迟,1950年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曾列举有对个人所得课税的税种,当时定名叫“薪给报酬所得税”,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长期实行平均主义的低工资制,没有对个人所得征税的物质基础,因此,虽然设立了税种,却一直没有开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长,居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税收负担能力,而且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日益增多,我国在国外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劳务的人员也逐渐增加,因此,个人收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渠道多样化,已经出现了一些高收入者。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适应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需要,1980年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形成了我国对个人所得课税三个税收法律、法规并存的状况,这三个税收法律、法规的施行,对于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增加财政收入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三个税收法律、法规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同属个人所得,区别对象,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种,法律上显得不规范,没有体现税收公平性原则;费用扣除偏低,名义税率过高;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三个税收法律、法规在征税范围、应税项目以及免税政策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为了规范和完善对个人所得课税的制度,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本着“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调节”的原则,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时公布了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第142号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0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征收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有关“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停征企业所得税,只对其投资者的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制定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明确从2000年1月1日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将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一节概述1.1概念第一节概述1.2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特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分类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三种税制各有所长,结合我国国情,我国选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实行分类课税制度,可以广泛采用源泉扣缴办法,加强源泉控管,简化纳税手续,方便征纳双方。对不同的所得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

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比例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实行源泉扣缴;累进税率可以合理调节收入水平,体现公平原则。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将两种税率结合使用。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采用累进税率,量能负担。对其他所得项目,采用比例税率,等比负担。

3、费用扣除额较宽本着费用扣除从宽、从简的原则,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费用扣除方法。对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减除费用800元,对劳务报酬等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800元费用,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按照这样的标准减除费用,实际上等于对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工资、薪金所得予以免税,也使得提供一般劳务,取得劳务报酬的个人大多不用负担个人所得税。

4、计算简便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取总额扣除法,免去了对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麻烦,而且各种所得项目实行分类计算,各有明确的费用扣除规定,费用扣除项目及方法易于掌握,计算比较简单,符合税制简便原则。

5、采取课源制与申报制两种征纳方法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对凡是可以在应税所得的支付环节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均由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同时,又规定了纳税人应自行申报纳税的情况。说明:以下文中所说的税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所说的条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节概述1.2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特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

2.1、纳税义务人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1年以及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1年但有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个人(包括无国籍人员)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为了有效地行使税收管辖权,根据国际惯例,我国对上述纳税义务人依据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划分为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分别承担不同的纳税义务。2.1.1居民纳税义务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居民纳税义务人:(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所谓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此与我国《民法通则》所明确的住所是不同的概念。《民法通则》对住所的定义为“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也就是以公民本人户口簿登记的住址为住所。一般情况下,公民的住所就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经常居住地可能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住所分为永久性住所和习惯性住所。《民法通则》上规定的住所,通常是指永久性的住所,税收概念的住所是指公民的习惯性住所,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常驻我国的外籍个人,虽因领取了长期居留证、暂住证而纳入我国户籍管理范围,但由于其家庭和经济利益关系不在中国,所以,不属于在我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所谓“习惯性居住”,是判定纳税人是居民或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它是指个人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原因消除之后,没有理由在其他地方继续居留时,所要回到的地方,而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一个纳税人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原因,原来是在境外居住,但是这些原因消除之后,如果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的,则中国为该人的习惯性居住地。尽管该纳税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甚至连续几个纳税年度,都未在中国境内居住过一天,他仍然是中国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就其来自全球的应纳税所得,向中国交纳个人所得税。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1、纳税义务人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

[例]:张某为我国某公司海外分公司负责人,任期5年,赴任前,他在中国办理了户口注销手续,属于在中国没有了户籍的人,且居住在国外,但由于其家庭或经济利益仍在中国,习惯性居住地也在中国,任期届满后,必然要回到中国居住,因此,他虽因公离境,他仍是中国的居民纳税义务人,在5年任期内取得的境内、外所得应当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止)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在计算居住天数时,对临时离境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的天数。所谓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但不包括虽具有中国国籍,却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定居,而是侨居海外的华侨和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二是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海外侨胞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这些人如果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仍应视为全年在中国境内居住,从而判定为居民纳税义务人。

[例]:一个外籍人员从2001年9月起到中国境内的公司任职,在2002年,曾于4月5日至20日离境回国,10月8日至15日又离境回国,这两次离境回国时间相加,没有超过90日的标准,应视为临时离境,不扣减在华居住的天数,因此,应认定该外籍人员2002年度在中国居住满365日,该外籍人应为中国的居民纳税义务人。

特别说明:(1)现行税法中关于“中国境内”的概念,是指中国大陆地区,目前还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2)判定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是判定居民身份的两个并列性标准,个人只要符合或达到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就可以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例]:张某为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1.2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不具备居民纳税义务人判定标准(条件)的纳税义务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收入的个人。这种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又没有来中国居住的外籍个人,他们一般是由于资金、技术、或财产在中国境内被使用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

[例]:侨居国外的某女士,应我国某集邮展览会的邀请,将其所集邮品在中国展出,该集邮展览会付给她一定报酬,该女士没有来中国,也没在中国居住,但她有来源于中国的所得,她属于中国的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并且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居住不满一年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收入的个人。一般是指短期行为来华的外籍个人,如:承包工程中短期作业的外籍人员,到中国境内演出或表演的外籍演员或运动员等。在现实生活中,习惯性居住地不在中国境内的个人,只有外籍人员、华侨或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因此,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实际上只能是在一个纳税年度中,没有在中国境内居住,或者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外籍人员、华侨或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1.2非居民纳税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2、纳税义务的确定2.2.1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纳税义务(1)按照国际惯例,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即对本国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全球范围的所得实施征税权。因此,我国税法规定,凡是中国的居民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都应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2)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居住满一年成为中国居民纳税义务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照顾,具体是:一、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一年,而未超过五年的个人,其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中国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境外支付部分免税;其在临时离境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仅就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部分申报纳税,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帐簿中有无记载,均应视为由其任职的中国境内企业、机构支付。二、在一个月中既有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也有在临时离境期间由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合并计算当月应纳税款,并按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三、如果居住满五年的个人,从第六年起的以后各个纳税年度,凡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应合并其境内和境外所得在中国纳税。凡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仅就其该年内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申报纳税,并从再次居住满1年的年度起计算5年期限。

[例]:一外籍个人担任我国境内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经理,每月工资由该企业支付1万元,由外方公司支付4000美元,该个人1994年度在我国境内实际工作340天,有25天出差在境外履行职务。该个人在我国境内居住满1年而不满5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第一款、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其在我国境内340天工作期间取得的由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均应在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境外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可以只就由我国境内企业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2.2、纳税义务的确定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纳税义务的确定

2.2.2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纳税义务

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限纳税义务,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分以下几种情况确定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纳税义务:(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纳税义务的确定。根据税法第一条第二款和实施条例第七条以及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的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免予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前述个人应仅就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或者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凡涉及税收协定的,在中国境内的机构是指已构成常设机构,且在据实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或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采取按经费支出额核定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时,该机构已负担的有关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否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均应视为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或由该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

[例]:某外籍个人担任中国境内某国公司驻华机构代表职务,其1999年度在华工作的天数连续计算为60天,其在华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报酬,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但由于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华工作时间连续计算不超过90天,需依照我国个人所税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判定其可否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优惠待遇。经核实,该机构仅为其总机构进行了解市场、提供商情资料以及其他业务联络、咨询、服务活动,没有营业性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因而没有设立明细账簿列明该代表的工资薪金。但由于该公司驻华机构任职人员,其工资、薪金应由该公司负担,因此,虽然该个人工资、薪金没有在该机构账簿中列明,但应视为由该机构负担了其工资、薪金所得,按月依照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境外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不需在我国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协定国家处理原则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