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1.gif)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2.gif)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3.gif)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4.gif)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817714c7605bacc46553d64579e599b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1第一节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一、社会总资本(一)含义:个别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或单个资本。
社会资本: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所组成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一、社会总资本2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
甲:
G-W<…P…W′-G′
乙:机器,丙:燃料,丁:原料,戊:建筑商
工人:工资,资本家:m
A:食品,B:纺织品,C:鞋子,D:服装,
E:日化PmA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PmA社会总资本3(二)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个别资本运动的异同点:1.共同点:从运动的内容上看,都是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的生产消费;从运动的形式看,都是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统一;从运动的目的看,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二)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个别资本运动的异同点:1.共同点:4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工人和投资者的个人消费;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个别资本运动只考察价值补偿,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2.不同点: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51.含义: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构成:实物构成=消费资料+生产资料价值构成w=c+v+m3.why?社会总产品中既包括了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了用于个人生活的消费资料。因此,只有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才能体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和内容。4.考察的直接对象:商品资本的循环(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1.含义: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6AG—W…P…W′W′—G′Pmg--w商品资本循环公式是:生产消费资本流通个人生活消费一般商品流通商品资本的运动揭示了社会资本运动的本质和特点A商品资本循环公式是:生产消费个人生活消7
(一)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补偿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二)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双重补偿或价值补偿、实物替换)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再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W′—G′,即该卖的能够卖出去。实物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G—W(Pm,A),即该买的能够买进来。(一)核心问题是什么?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二)社8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只有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都得到补偿,同时获得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才能重新购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社会再生产才能重新进行。其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要正常进行,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上一个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和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发生中断或者萎缩。(三)为什么?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9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更替和补偿过程,同时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并以此为前提,因此,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即实现问题,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核心问题就是要说明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否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这种补偿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这样补偿,其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更是这个核心问题的核心。
所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也叫实现论。
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更替和补偿过程,同101.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理论(四)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使用价值的构成)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Pm;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Pm生活资料:用于满足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W=c+v+m是物化劳动转移的旧价值,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Pm价值是工人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可变资本价值;m用于资本家的消费或积累1.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理论(四)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113.两个划分的意义:正是实物构成及其两大部类的划分,才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的交换;正是价值构成才有可能依据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用途去发现它们实现的途径和补偿的来源。两个划分还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相互联系及其制约关系是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2.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理论整个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3.两个划分的意义:正是实物构成及其两大部类的划分,才指明了121.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马克思把国民经济中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的第Ⅰ部类(以重工业为主)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第Ⅱ部类(以轻工业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通常也被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三、两大部类与产业结构的划分
1.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三、两大部类与产业结构的划分13(1)理论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阿伦·G.费希尔和柯林·克拉克(2)划分的依据:以西方的社会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将社会上的所有部门按照经济互动的先后顺序或层次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和采矿业等;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则是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等。(3)划分的意义:三次产业的划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重视发展那些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有着积极作用。
2.西方的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论(1)理论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阿伦·G.费142.其他划分理论按市场机制的作用非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业:国防、法制、减灾提供准公共物品的行业基础产业能源工业:煤炭、石油、电力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邮政等按产业成长阶段及竞争力幼稚产业: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成熟,需要政府扶植的产业传统产业:曾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但逐步弱化或需要用新技术改造,或者被新型产业所部分取代的产业。支柱产业:支撑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规模和增长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产业。2.其他划分理论按市场机制的作用非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提供公15第二节社会总资本
正常运行的条件第二节社会总资本
正常运行的条件16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必要的假设:社会上只存在投资者和工人不变资本价值的周转时间是一年市场供求平衡全部产品的价值在一国内得到补偿和实现剩余价值率为100%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必要的假设:17(二)地位和意义
——为分析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从实际再生产运动方面说,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扩大再生产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从理论方面说,简单再生产包含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最困难、最核心的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只要把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极其相互交错关系考察清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方法上看,这种分析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认识问题的规律。(二)地位和意义
——为分析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从实际再生产18(三)典型例证及实现过程1、例题分析:图式:2、实现过程(三大交换):ⅠⅡ之间交换:Ⅰ1000v+1000m,Ⅱ2000c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Ⅰ(第一部类)Ⅱ(第二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2000c+500v+500m
=3000生产资料消费资料Ⅰ内部交换:Ⅰ40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Ⅱ内部的交换:Ⅱ500v+500m(消费资料),通过Ⅱ内部交换实现(三)典型例证及实现过程1、例题分析:图式:2、实现过程(三193.公式: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9000①②③3.公式:Ⅰ4000C+1000V+1000m20两大部类交换关系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第一部类的1000V和1000m和第二部类的2000C之间是通过货币媒介完成交换的两大部类交换关系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1(四)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两个派生条件: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四)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22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1.基本实现条件:
在价值上,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在实物上,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在扣除本部类的需要后,要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这一实现条件,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只有这样,两大部类产品的交换才能实现,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如果Ⅰ(v+m)大于或小于Ⅱc,都会使一部分产品无法实现,从而使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遇到困难。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1.基本实现条件:23
2.Ⅰ(c+v+m)=Ⅰc+Ⅱc的经济含义:第Ⅰ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在实物上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才能得到补偿,两大部类耗费掉的生产资料在物质上才能得到替换。如果Ⅰ(c+v+m)大于或小于Ⅰc+Ⅱc,就会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不能在本部门实现,或有一部分企业买不到生产资料,从而使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难以正常进行。2.Ⅰ(c+v+m)=Ⅰc+Ⅱc的经济243.Ⅱ(c+v+m)=Ⅰ(v+m)+Ⅱ(v+m)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在实物上第Ⅱ部类生活资料的生产,要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适应。即:只有这样,第Ⅱ部类的产品才能全部实现,全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同样会影响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3.Ⅱ(c+v+m)=Ⅰ(v+m)+Ⅱ(v+m)25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类型:1.内涵型的扩大再生产——质量型扩大再生产,以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特征2.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数量型扩大再生产,以技术不变为特征,以资本积累为前提在此以外延型为分析对象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积累——现实的积累——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类型:26(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必须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2.必须要有可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即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x)+Ⅱ(v+m/x)Ⅰ(v+m)>ⅡcⅡ(c+m–m/x)>Ⅰ(v+m/x)(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必须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27(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实现的图式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750m=30009000式中Ⅰ(1000v+1000m)>Ⅱ1500c,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必须进行积累,假如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消费,一半用于积累,并按原来的资本有机构成进行积累,则第Ⅰ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按其用途重新组合如下: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这样一来,第Ⅰ部类可向第Ⅱ部类提供价值1600的生产资料。但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价值是1500,从而,第Ⅰ部类可向第Ⅱ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价值100,以实现第Ⅱ部类的扩大再生产。(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实现的图式Ⅱ128根据第Ⅱ部类原有资本有机构成2∶1,剩余价值追加100c以后,还需追加50v,则第Ⅱ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按其用途重新组合如下: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追加后两大部类之间的资本构成如下:Ⅰ4400c+1100v+500m=6000Ⅱ1600c+800v+600m=3000①②③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第二个生产过程结束后的产值经过三大交换关系后进入第二个生产过程9800根据第Ⅱ部类原有资本有机构成2∶1,剩余价值追加100c以后29(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基本条件: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I部类原有的加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m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追加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2.派生条件: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生产同全社会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1)第I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的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Ⅰ(C+V+m)=Ⅰ(C+△c)+Ⅱ(C+△c)(2)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那部分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基本条件:两大部类30上述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所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以及两大部类积累和生产规模扩大间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关系。另外,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还表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各种基本比例关系。这里包含着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货币供给与市场物质流通需要量的平衡,信贷收支和财政收支平衡、对外贸易的收支平衡等条件。这些比例关系和平衡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来实现。上述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扩大31三、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前面以外延性扩大再生产为分析对象,现在考虑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一)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内容
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第I部类内部的增长速度快于第II部类的增长速度,在第I部类内部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增长速度又快于为第II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三、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前面以外延32(二)原因及条件: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将以快于可变资本的速度增长,即生产资料的生产会呈现优先增长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举例说明如下:第一年,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750m=3000(二)原因及条件: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33Ⅰ△
c:△v=9:1,Ⅱ△
c:△v=5:1,重新组合为:Ⅰ4000c+450△c+1000v+50△v+500m=6000Ⅱ1500c+50△c+750v+10△v+690m=3000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第二年生产结果为:Ⅰ4450c+1050v+1050m=6550Ⅱ1550c+760v+760m=3070以上情况可见,第一部类增长9.17%,其中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Ⅰc增长11.25%,第二部类增长2.33%。第二年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增加到Ⅰ△c:△v=9:1,Ⅱ△c:△v=5:134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依靠第Ⅱ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第Ⅰ部类为第Ⅱ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数量、种类、规模直接取决于第Ⅱ部类生产的增长。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还是为了消费资料生产的需要。所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为条件。(二)Pm优先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的关系——依赖并受制于消费资料的增长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依靠第Ⅱ部35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1.经济增长的含义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增加。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362.衡量指标绝对指标:经济增长量,如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如经济增长率等3.影响因素
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与生产制度的创新)非经济因素:自然资源拥有量;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结构的转换;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的国际化水平2.衡量指标3.影响因素37(二)经济增长方式按经济增长的推动路径不同,可分为:
粗放式增长:以追求数量增长为核心,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来实现增长;集约式增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效益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的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来实现增长。(二)经济增长方式38(三)适度的经济增长应满足以下要求1.充分就业2.产业协调3.经济运行稳定4.经济效益显著5.社会福利最大(三)适度的经济增长39二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的涵义1.经济发展:是指一国或地区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整体协调与优化,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文明化的过程。2.四个层次的含义(1)经济增长(2)经济结构的改进与优化(3)社会福利的改善(4)经济均衡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二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的涵义2.四个层次的含义40(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别:经济增长研究的主要是数量增加经济发展研究的不仅有数量增加,而且有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联系: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1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4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第一,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钢耗为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能耗的利用效率仅为30%,比一般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这些消耗指标甚至比印度还高得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43第二,资金供给缺口较大。由于要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按现在的消耗和发展速度计算基本建设投资,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才能弥补赤字。第三,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目前我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仅占32.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0-70%。第四,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第二,资金供给缺口较大。由于要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按现在的消44第五,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上述种种表明,中国要持续、稳定、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实行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五,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45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46经济危机实质
根源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不断激化。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断激化。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直接原因经济危机实质根源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47经济危机的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积压,物价降低。大批企业或倒闭、或缩减生产、或停工,从而导致工人失业、或降低工资。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出现金融危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混乱。经济危机的后果是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生产水平下降。经济危机的表现48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1、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周而复始地爆发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过程中,从上一次经济危机开始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的时间是经济危机的一个周期。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1、经济危机的周期性49经济危机是生产周期的一个阶段。生产周期分为四个阶段:(1)危机阶段;(2)萧条阶段;(3)复苏阶段;(4)高涨阶段。经济危机是生产周期的一个阶段。生产周期分为四个阶段:502、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这是因为:(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经济危机奠定了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不仅促使社会生产力急剧增长;而且造成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结果增加相对人口过剩,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从而促进新的经济危机的到来。(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复苏和高涨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进而推动了生活资料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和高涨。2、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经51三、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1、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和各阶段的特征不明显2、经济危机引起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减轻3、经济危机在各国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三、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52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2)社会总产品是由C+V+M构成(3)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4)社会总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5)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用如下几个公式表示()⑴Ⅰ(v+m)>Ⅱc⑵Ⅰ(c+v+m)=Ⅰ(c+△c)+Ⅱ(c+△c)⑶Ⅱ(c+m-m/x)>Ⅰ(v+m/x)⑷Ⅰ(v+△v+m/x)=Ⅱ(c+△c)⑸Ⅱ(c+v+m)=Ⅰ(v+△v+m/x)+Ⅱ(v+△v+m/x)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53计算题
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情况是:
Ⅰ24,000c+3,000v;Ⅱ6,000c+1,500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各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m’
为100%。试计算:(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均为60%,第Ⅰ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11:1,则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3)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计算题 54题解
1、∵w=k+m
∴
Ⅰw=(24,000c×50%)/5+24,000c×50%+3,000v+3,000m=20,400
Ⅱw=(6,000c×50%)/5+6,000c×50%+1,500v+1,500m=6,6002、先求Ⅰ(v+△v)+m/x=3,000+3,000×60%×1/(11+1)+3,000×(1-60%)=4,350;
∵Ⅰ(v+△v)+m/x=Ⅱc+△c∴Ⅱ△c=4,350-Ⅱ3,600c=750又
∵m-
m/x=△c
+△v∴Ⅱ△v=1500m×60/100-750c=150∴Ⅱ△c:△v=750:150=5:1
题解1、∵w=k+m55题解
3、先求Ⅰc和m,Ⅱc和m?
Ⅰc=[(24,000c+1650△c)×50%]×(1+1/5)=12825×6/5=15390
Ⅱc=[(6,000c+750△c)×50%]×
(1+1/5)=3375×6/5=4050Ⅰm=Ⅰ(3000v+150△v)×100%=3150
Ⅱm=Ⅱ(1500v+150△v)×100%)=165∴Ⅰ发展速度=15390c+3150v+3150
m=106·32%
14400c+3000v+3000
mⅡ发展速度=4050c+1650v+1650
m=111·36%
3600c+1500v+1500
m
题解3、先求Ⅰc和m,Ⅱc和m56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57第一节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一、社会总资本(一)含义:个别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或单个资本。
社会资本: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所组成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一、社会总资本58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
甲:
G-W<…P…W′-G′
乙:机器,丙:燃料,丁:原料,戊:建筑商
工人:工资,资本家:m
A:食品,B:纺织品,C:鞋子,D:服装,
E:日化PmA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PmA社会总资本59(二)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个别资本运动的异同点:1.共同点:从运动的内容上看,都是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的生产消费;从运动的形式看,都是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统一;从运动的目的看,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二)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个别资本运动的异同点:1.共同点:60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工人和投资者的个人消费;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个别资本运动只考察价值补偿,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2.不同点: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611.含义: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构成:实物构成=消费资料+生产资料价值构成w=c+v+m3.why?社会总产品中既包括了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了用于个人生活的消费资料。因此,只有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才能体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和内容。4.考察的直接对象:商品资本的循环(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1.含义: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62AG—W…P…W′W′—G′Pmg--w商品资本循环公式是:生产消费资本流通个人生活消费一般商品流通商品资本的运动揭示了社会资本运动的本质和特点A商品资本循环公式是:生产消费个人生活消63
(一)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补偿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二)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双重补偿或价值补偿、实物替换)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再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W′—G′,即该卖的能够卖出去。实物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G—W(Pm,A),即该买的能够买进来。(一)核心问题是什么?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二)社64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只有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都得到补偿,同时获得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才能重新购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社会再生产才能重新进行。其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要正常进行,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上一个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和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发生中断或者萎缩。(三)为什么?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65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更替和补偿过程,同时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并以此为前提,因此,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即实现问题,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核心问题就是要说明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否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这种补偿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这样补偿,其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更是这个核心问题的核心。
所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也叫实现论。
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更替和补偿过程,同661.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理论(四)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使用价值的构成)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Pm;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Pm生活资料:用于满足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W=c+v+m是物化劳动转移的旧价值,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Pm价值是工人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可变资本价值;m用于资本家的消费或积累1.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理论(四)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673.两个划分的意义:正是实物构成及其两大部类的划分,才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的交换;正是价值构成才有可能依据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用途去发现它们实现的途径和补偿的来源。两个划分还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相互联系及其制约关系是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2.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理论整个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3.两个划分的意义:正是实物构成及其两大部类的划分,才指明了681.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马克思把国民经济中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的第Ⅰ部类(以重工业为主)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第Ⅱ部类(以轻工业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通常也被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三、两大部类与产业结构的划分
1.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三、两大部类与产业结构的划分69(1)理论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阿伦·G.费希尔和柯林·克拉克(2)划分的依据:以西方的社会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将社会上的所有部门按照经济互动的先后顺序或层次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和采矿业等;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则是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等。(3)划分的意义:三次产业的划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重视发展那些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有着积极作用。
2.西方的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论(1)理论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阿伦·G.费702.其他划分理论按市场机制的作用非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业:国防、法制、减灾提供准公共物品的行业基础产业能源工业:煤炭、石油、电力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邮政等按产业成长阶段及竞争力幼稚产业: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成熟,需要政府扶植的产业传统产业:曾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但逐步弱化或需要用新技术改造,或者被新型产业所部分取代的产业。支柱产业:支撑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规模和增长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产业。2.其他划分理论按市场机制的作用非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提供公71第二节社会总资本
正常运行的条件第二节社会总资本
正常运行的条件72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必要的假设:社会上只存在投资者和工人不变资本价值的周转时间是一年市场供求平衡全部产品的价值在一国内得到补偿和实现剩余价值率为100%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必要的假设:73(二)地位和意义
——为分析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从实际再生产运动方面说,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扩大再生产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从理论方面说,简单再生产包含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最困难、最核心的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只要把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极其相互交错关系考察清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方法上看,这种分析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认识问题的规律。(二)地位和意义
——为分析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从实际再生产74(三)典型例证及实现过程1、例题分析:图式:2、实现过程(三大交换):ⅠⅡ之间交换:Ⅰ1000v+1000m,Ⅱ2000c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Ⅰ(第一部类)Ⅱ(第二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2000c+500v+500m
=3000生产资料消费资料Ⅰ内部交换:Ⅰ40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Ⅱ内部的交换:Ⅱ500v+500m(消费资料),通过Ⅱ内部交换实现(三)典型例证及实现过程1、例题分析:图式:2、实现过程(三753.公式: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9000①②③3.公式:Ⅰ4000C+1000V+1000m76两大部类交换关系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第一部类的1000V和1000m和第二部类的2000C之间是通过货币媒介完成交换的两大部类交换关系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77(四)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两个派生条件: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四)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78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1.基本实现条件:
在价值上,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在实物上,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在扣除本部类的需要后,要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这一实现条件,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只有这样,两大部类产品的交换才能实现,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如果Ⅰ(v+m)大于或小于Ⅱc,都会使一部分产品无法实现,从而使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遇到困难。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1.基本实现条件:79
2.Ⅰ(c+v+m)=Ⅰc+Ⅱc的经济含义:第Ⅰ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在实物上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才能得到补偿,两大部类耗费掉的生产资料在物质上才能得到替换。如果Ⅰ(c+v+m)大于或小于Ⅰc+Ⅱc,就会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不能在本部门实现,或有一部分企业买不到生产资料,从而使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难以正常进行。2.Ⅰ(c+v+m)=Ⅰc+Ⅱc的经济803.Ⅱ(c+v+m)=Ⅰ(v+m)+Ⅱ(v+m)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在实物上第Ⅱ部类生活资料的生产,要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适应。即:只有这样,第Ⅱ部类的产品才能全部实现,全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同样会影响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3.Ⅱ(c+v+m)=Ⅰ(v+m)+Ⅱ(v+m)81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类型:1.内涵型的扩大再生产——质量型扩大再生产,以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特征2.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数量型扩大再生产,以技术不变为特征,以资本积累为前提在此以外延型为分析对象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积累——现实的积累——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类型:82(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必须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2.必须要有可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即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x)+Ⅱ(v+m/x)Ⅰ(v+m)>ⅡcⅡ(c+m–m/x)>Ⅰ(v+m/x)(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必须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83(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实现的图式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750m=30009000式中Ⅰ(1000v+1000m)>Ⅱ1500c,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必须进行积累,假如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消费,一半用于积累,并按原来的资本有机构成进行积累,则第Ⅰ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按其用途重新组合如下: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这样一来,第Ⅰ部类可向第Ⅱ部类提供价值1600的生产资料。但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价值是1500,从而,第Ⅰ部类可向第Ⅱ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价值100,以实现第Ⅱ部类的扩大再生产。(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实现的图式Ⅱ184根据第Ⅱ部类原有资本有机构成2∶1,剩余价值追加100c以后,还需追加50v,则第Ⅱ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按其用途重新组合如下: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追加后两大部类之间的资本构成如下:Ⅰ4400c+1100v+500m=6000Ⅱ1600c+800v+600m=3000①②③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第二个生产过程结束后的产值经过三大交换关系后进入第二个生产过程9800根据第Ⅱ部类原有资本有机构成2∶1,剩余价值追加100c以后85(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基本条件: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I部类原有的加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m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追加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2.派生条件: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生产同全社会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1)第I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的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Ⅰ(C+V+m)=Ⅰ(C+△c)+Ⅱ(C+△c)(2)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那部分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基本条件:两大部类86上述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所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以及两大部类积累和生产规模扩大间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关系。另外,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还表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各种基本比例关系。这里包含着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货币供给与市场物质流通需要量的平衡,信贷收支和财政收支平衡、对外贸易的收支平衡等条件。这些比例关系和平衡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来实现。上述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扩大87三、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前面以外延性扩大再生产为分析对象,现在考虑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一)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内容
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第I部类内部的增长速度快于第II部类的增长速度,在第I部类内部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增长速度又快于为第II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三、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前面以外延88(二)原因及条件: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将以快于可变资本的速度增长,即生产资料的生产会呈现优先增长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举例说明如下:第一年,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750m=3000(二)原因及条件: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89Ⅰ△
c:△v=9:1,Ⅱ△
c:△v=5:1,重新组合为:Ⅰ4000c+450△c+1000v+50△v+500m=6000Ⅱ1500c+50△c+750v+10△v+690m=3000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第二年生产结果为:Ⅰ4450c+1050v+1050m=6550Ⅱ1550c+760v+760m=3070以上情况可见,第一部类增长9.17%,其中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Ⅰc增长11.25%,第二部类增长2.33%。第二年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增加到Ⅰ△c:△v=9:1,Ⅱ△c:△v=5:190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依靠第Ⅱ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第Ⅰ部类为第Ⅱ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数量、种类、规模直接取决于第Ⅱ部类生产的增长。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还是为了消费资料生产的需要。所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为条件。(二)Pm优先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的关系——依赖并受制于消费资料的增长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依靠第Ⅱ部91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1.经济增长的含义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增加。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922.衡量指标绝对指标:经济增长量,如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如经济增长率等3.影响因素
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与生产制度的创新)非经济因素:自然资源拥有量;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结构的转换;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的国际化水平2.衡量指标3.影响因素93(二)经济增长方式按经济增长的推动路径不同,可分为:
粗放式增长:以追求数量增长为核心,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来实现增长;集约式增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效益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的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来实现增长。(二)经济增长方式94(三)适度的经济增长应满足以下要求1.充分就业2.产业协调3.经济运行稳定4.经济效益显著5.社会福利最大(三)适度的经济增长95二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的涵义1.经济发展:是指一国或地区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整体协调与优化,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文明化的过程。2.四个层次的含义(1)经济增长(2)经济结构的改进与优化(3)社会福利的改善(4)经济均衡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二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的涵义2.四个层次的含义96(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别:经济增长研究的主要是数量增加经济发展研究的不仅有数量增加,而且有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联系: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97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98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第一,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钢耗为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能耗的利用效率仅为30%,比一般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这些消耗指标甚至比印度还高得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99第二,资金供给缺口较大。由于要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按现在的消耗和发展速度计算基本建设投资,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才能弥补赤字。第三,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目前我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仅占32.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0-70%。第四,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第二,资金供给缺口较大。由于要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按现在的消100第五,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上述种种表明,中国要持续、稳定、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实行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五,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101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二、经济危机的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6,7附肢骨幻灯片
-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课件
- 大型设备电控复习试题附答案
- 《露沙尼亚讲》课件
- 《领导科学》课件
- 小学低段古诗整合教学的策略
- 《封装工艺流程》课件
- 昆虫记中的生物世界解读
- 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sson1 Avatars Reading 逐字稿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 《有效教学的策略》课件
- 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课件
- 低钾血症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 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篇的知识
- Q∕GDW 12118.2-2021 人工智能平台架构及技术要求 第2部分:算法模型共享应用要求
- 管理者完成目标的五步19法姜洋讲义
- 亳州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 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水果拼盘-(14张)ppt
- 复查(复核)信访事项流程图
- the sad young men上课
- 年晋煤集团薪酬管理办法
-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