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世界投资报告概述_第1页
年世界投资报告概述_第2页
年世界投资报告概述_第3页
年世界投资报告概述_第4页
年世界投资报告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概述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概述外国直接投资的广泛增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接近200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反映出世界很多地区强劲的经济表现。2006年外国直接投资在所有三大类经济体中均出现增长,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中的转型期经济体。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部分受到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公司盈利的驱动,利润的增长又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扬,进而提高了跨国兼并和收购(并购)的交易金额。并购仍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有很高比例,但绿地投资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由于公司盈利的增长,利润再投资已经成为国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织成部分:它们估计占2006年全世界外资流入总量的30%,单在发展中国家就占近50%。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45%,达到8,570亿美元,增幅远高于前两年,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达到了它们的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较2005年同比增长21%)利690亿美元(增幅为68%)(表1)。美国重新成为最大的东道国,英国和法国紧随其后(图1)。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吸引了数量最多的外资,俄罗斯联邦则在转型期经济体中居首位。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外国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它们占了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尽管来自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反弹,世界外资流出量的几乎一半来源于欧洲联盟(欧盟)国家,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联合王国(依流出量大小次序排列)。2006午,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继续进行海外拓展,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香港居首位,而转型期经济体中俄罗斯联邦领先。两类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量达到1,930亿美元,占世界外资总流出量的16%。……这一增长由跨国并购所推动并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参与……跨国并购活动的增长支撑了目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上升。2006年,跨国并购交易不仅在金额上(提高23%,达到8,800亿美元)而且在数量上(提高14%,达到6974笔)均显著增长,接近2000年达到的上一个并购高峰。更高的股票市场估值、不断提高的公司盈利和有利的融资条件驱动了这一增长。与1990年代后期的并购热潮不同,在此轮增长中并购交易绝大多数出现金和借贷支付,而非通过换股实现。2006年创下多达172笔巨额交易(即金额高达1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的记录,它们占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约三分之二。大型跨国并购交易遍布各区域和部门。在北美,由于采矿业的几笔交易,跨国并购几乎翻倍。在欧洲,英国是最主要的收购目标国,而西班牙公司作为收购商非常活跃。西班牙公司(诸如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和法罗里奥集团Ferrovial)的跨国收购金额达到780亿美,开创该国的最高纪录。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此类交易中,2006年最大的一笔交易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以170亿美元收购英可Inco公司(加拿大)。全球并购活动另一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和其他集体投资基金的重要性日益增长。2006年,它们参与的跨国并购的金额达到1,580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了18%。对更高回报率的不断增长的追求和世界金融市场上充盈的流动资金帮助促成了这些收购。不同于以前投资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策略,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越来越多地收购大型上市公司,它们可能将继续在并购交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基于下列几个因素,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可能无法持续下去:竞争日趋激烈,近期交易中涉及的资产价格已经显著提高;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在一些国家所享有的优惠财政待遇可能无法持续。由于它们倾向于在相对较短的期限内持有股权,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投资活动更类似于证券投资,而非外国直接投资。这引起了对此类投资影响的关注,尤其是涉及到分拆被收购的公司和辞退工人。因为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跨国并购是一个相对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影响。……并导致国际生产的进一步增长。2006年,跨国公司在其母国以外进行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较往年增长更快。78,000家跨国公司和它们所下辖的780,000家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值和出口,估计分别增长了18%、16%利12%(表2)。它们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和全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一。中国继续成为世界上外国子公司数量最多的东道国,与此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数量,过去15年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的雇员数量门1990午以来已经增长了近三倍,尽管此增速低于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增速。中国的外国子公司雇员最多:根据该国商务部的估计达2,400万。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美国的外国子公司的雇员数量缩减至510万,减少了约50万。相反,美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所有母国的外国子公司中创造了工作职位的数量最多(900万),这反映出美国公司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商的事实。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随区域不同而变化,而就特定数量的内向外国直接投资而言,外资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中较之在发达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工作职位。

同前几年一样,服务业占2005年世界内向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大部分——近三分之二,而1990年该比例为49%。在服务业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业,就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而言,都有所增长。制造业是第二大部门,但其比例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而第一产业在全世界内向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小于10%。采掘业在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中的比例自二战后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但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有所上升。对矿物勘探和采掘领域新的投资以及一些大型跨国并购推动了这一回升(见第二部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继续进行海外拓展尽管世界跨国公司总体上仍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所主导,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来自南方的跨国公司的崛起,在世界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榜上,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企业数量从2004午的5家增加到2005年(有数据的最近年份)的7家。世界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榜的排名情况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其中通用电气、沃达丰利通用汽车拥有最大的国外资产(见表3,该表列出了非金融跨国公司25强)。虽然跨国公司100强的国外资产自2004年来保持基本不变,但其国外销售额和雇员人数却增长约10%。

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国际化,而且尤其迅速。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的国外销售额和国外雇员总数分别增长48%和73%。然而,这些跨国公司的业务所涉及的国家少于世界跨国公司100强,它们在地域跨度方面的跨国程度仍远低于世界100强。亚洲占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榜中的大多数(见表4所列发展中经济体非金融跨国公司25强),共计有78家公司,其后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占11家公司。这些跨国公司经营的行业范围较发达国家的最大的跨国公司更为广泛。同往年一样,2005年最重要的一个行业是电气及电子没备,对大量的亚洲公司而言尤其如此。外国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南南投资流量日益增强。有迹象显示,随着新的重要的东道国和母国经济体的出现,外国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特征正在改变。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上升,以及南南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是近期出现的重要趋势。外国直接投资双边流量的特征也正在发生变化。2005年最大的双边外向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是联合王国对美国的投资,达到了2,820亿美元(表5);20年前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在1985年双边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全球版图中,特定经济体之间的双边关系占绝对优势,例如美国与加拿大、荷兰与联合王国,如今的状况则呈现出相当大的多面性,反映了有众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生产中。由于同一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可观的投资方经济体出现,地域上的接近在双边投资关系中日益重要。例如,在双边对内投资存量最大的50对国家中,2005年有22对来自欧洲,而1995年只有17对。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外国直接投资关系还可以以外国直接投资密集度为基础予以进一步研究,该指标将双边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实际数量与基于各经济体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流入量和流出量所占份额计算的预期量相比较。这一指标表明,美国对加拿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密集度超出了平均水平,欧洲国家相互之间也是如此,日本对亚洲国家亦然。该指标也说明南南关系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加强,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大多数政策变化仍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但在特定的行业出现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各国政府继续采取措施促进外国直接投资。2006年,出台了147项使东道国环境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变化(表6)。发展_中国家占了其中的大多数(74%)。这些政策变化包括旨在降低公司所得税(如在埃及、加纳和新加坡)和扩大投资促进方面的努力(如在巴西和印度)而采取的特定措施。各国正在对特定的行业采取进一步的自由化政策,诸如涉及专业服务(意大利)、电信(博茨瓦纳和佛得角)、银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马里)和能源(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等行业的政策措施。

然而,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对外国所有权新的限制,或者出台了确保政府占有更多收入份额的新措施。在采掘业和被认为具有“战略性”重要地位的行业中,此类政策变化最为常见。例如,在阿尔及利亚,国家必须在国有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中占有至少51%的股权,而在玻利维亚,通过签署新的合同,跨国公司已将对石油储备的所有权归还给国家石油公司。在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在诸如军工和采掘业等“战略性产业”受到限制,在后者中只允许外资持有少数股权。委内瑞拉正在对能源和电信等“战略性产业”实施国有化。认为这些或其他一些变化可能会引发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看法,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然而,同2005年一样,这些趋势似乎仍局限于相对少数的国家和一些特定行业。国际投资协定的数量仍在增长,截至2006年年底,总数达到近5,500项:包括2,573项双边投资条约,2,651项双重征税条约和241项载有投资条款的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安排。从有投资条款的优惠贸易协定的数量在过去五年中几乎翻了一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投资规则制订中的参与日益重要,这部分地反映了不断增长的南南外国直接投资。由于非洲自然资源吸引的外资不断增长,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6午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360亿美元,是2004年的两倍。这归功于对自然资源兴趣的增长、公司盈利前景的改善和更有利的商务环境。跨国并购的交易金额达到创纪录的180亿美元,而来自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收购占了其中的一半。绿地项目和扩张性投资也大幅增长。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在增长,但非洲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却从2005年的3.1%下降到2006年的2.7%,这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区域的水平。2006年,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也从2005年的20亿美元增至创纪录的80亿美元。33个非洲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长,除南部非洲外,所有次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均有所增长。非洲东道国10强占了总流量的90%左右,其中八个国家的流入量均超过10亿美元。大型跨国并购以及绿地项目和扩张项目在这些主要东道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埃及和尼日利亚。埃及是该区域的主要接受国,流入量超过100亿美元,其中80%流向非石油活动中的扩张和绿地项目。南非由于国内一家金矿公司的外国股权出售给了一家当地企业,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急剧下降,但是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的绝大部分源于南非。为寻求新的自然资源矿藏,导致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连续两年下降之后,增长至80亿美元。因此,最不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了该区域的23%——较之2005年有显著增长。在最不发达国家中,布隆迪、佛得角、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比绍、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苏丹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最大,投资主要流向新的石油勘探和采矿活动。2006年,许多非洲国家采取措施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提高外资对其发展的影响。由于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持续高涨,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长前景仍使人乐观,尽管2007年预计将有所减缓。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外资流入量达到了2000亿美元,外资流出量迅猛增长…2006年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仍保持增长,增长幅度达到19%,创下2000亿美元的新高。在次区域一级,南亚和东南亚的流量继续增长,而东亚的增长有所放缓。然而,后者的外国直接投资正转向更属于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活动。中国和香港(中国)保持了该区域内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方的地位,新加坡和印度紧随其后。在连续六年的增长之后,中国的外资流入量在2006年首度下降。这一小幅下降(降低4%至690亿美元)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金融服务业投资的下降。香港(中国)吸引了43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新加坡达到240亿美元(创新高),而印度则为17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前三年流入量的总和)。整个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增长60%,达到1,030亿美元,而且所有次区域和主要经济体的对外投资都在增长。香港(中国)是该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最大流出地区,流出量上升60%,达到430亿美元。_中国巩固了其主要投资者的地何,而印度正在迅速追赶。这两个国家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这对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该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中的支配地位形成了挑战。中国和印度寻求自然资源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此外,中国国有企业和印度私有企业集团获取海外战略性资产的努力,导致从这两个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塔塔钢铁公司(印度)以110亿美元收购哥鲁氏集团(联合王国和荷兰)突出说明了这一点。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高速经济增长将继续促进流向该区域寻求市场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成长。对寻求效率的外国直接投资而言,由于中国、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国家计划大幅改善其基础设施,该地区也将更具有吸引力。2007年上半年,该区域的跨国并购交易金额较之去年同期增长近20%。该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也有所增长,且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同时西亚的外资流入量继续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西亚14个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44%,攀升至前所未有的600亿美元。2006年各类服务行业的私有化进程仍在继续,总体商务环境亦有所改善。该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鼓励了投资,高昂的油价也一直吸引着对石油、天然气及其相关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的增长。几宗特大跨国并购和金融服务业的私有化交易使土耳其成为西亚最大的接受国,外资流入量达到2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以180亿美元位居第二(较之2005年上升51%),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紧随其后,该国的自由区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服务业仍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西亚进行投资的主要部门,由于该区域一些国家所采取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政策,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了金融服务业。约旦和土耳其的电信业也出现了几笔大额交易。海湾国家努力进行多元化的生产活动,而不只是局限于与石油有关的活动,这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2007年上半年,跨国并购交易金额较之2006年同期增长近3%。2006年,由于居高不下的油价和产油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上升5%,达到140亿美元,创下新高。科威特在该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中占绝大多数(89%),投资主要流向了电信业。该区域企业对外跨国并购金额总计达到320亿美元,而西亚地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企业占了其中的67%。2006年,太平洋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3.39亿美元,下降11%,而且外资仍集中于采矿业。投资仍流向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马绍尔群岛的岸上渔业加工活动,以及诸如斐济和瓦努阿图等经济体的旅游业。绿地投资和再投资收益推动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亦创新高。流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11%,达到840亿美元。然而,如果不包括离岸金融_中心在内,2006年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700亿美元,与2005年持平。这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飙升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数额增加了125%,达到430亿美元(如果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则为490亿美元)。巴西和墨西哥仍然是首要的接受国(各为190亿美元),随后是智利、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哥伦比亚。该地区直接投资流入量(不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停滞不前现象掩盖了不同国家间的情况差别:在南美,大多数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量都有强劲的正增长,但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大幅下降冲销了这一增长。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两个特点:绿地投资己超过跨国并购,再投资收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单就南美而言,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造业再次赢得流入量的最大份额,服务业部门的份额略有增加。在服务业方面,跨国公司继续从公用事业,主要是从电力行业中退出。由于初级商品价格持续坚挺,初级部门仍具有吸引力。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采掘业为目标,其次是基于资源的制造业和通信。巴西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该地区最多,达280亿美元,这是该国历史最高水平,首次超出了该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这主要是由于上文提到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采矿公司)对英可公司(加拿大镍生产商)的收购,这是发展中国家公司所进行的最大的收购交易。其他国家的公司,特别是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公司,也日益谋求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2006年国家干预加大的趋势继续存在,但与前一年不同的是,这种趋势主要是在采掘业中出现的,后来扩展到通信和电力行业,特别是在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委内瑞拉与Verizon,AES利CMS(都是美国公司)谈判达成了一项交易,根据协议三家公司同意将其资产出让给该国政府;而玻利维亚政府则在计划接手由意大利电信集团控制的国家电信公司。相反,哥伦比亚政府正在开展一项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计划,同时还在削减公共部门的规模,包括其在采掘业中的规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直接投资流入量,不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在2007年预计会有适度增加,这种增加越来越由绿地投资而不是由跨国并购驱动。东南欧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六年增长……东南欧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68%,达到690亿美元,比起前两年的流入量出现一个重大的飞跃。前五名接受国(依次为俄罗斯联邦、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保加利亚)占总流入量的82%。俄罗斯联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87亿美元,由于预期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将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而且由于—系列私有化交易,这两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了重大增长。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连续五年增长,达到187亿美元。几乎所有这些对外直接投资都反映了俄罗斯跨国公司的境外扩展,特别是一些以资源为基础的大型公司力图成为全球性公司,一些银行扩展到独联体的其他国家。虽然服务业部门由于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增加而特别兴旺,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激增,初级部门获得了更高的流入量。在独联体一些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如俄罗斯联邦)中,国家继续加强对战略产业的控制。在东南欧国家,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的政策继续与加入欧盟或希冀加入欧盟相吻合,并且与加快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目标相一致。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预计在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等大型经济体中以及在两个欧盟新成员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中会特别活跃。……同时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普遍大幅增长。对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激增至8,57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45%,再次反映出跨国并购的增长。与过去十年末上一个外国直接投资周期的增长趋势形成对照的是,当前的增长是普遍性的,遍布所有发达地区。对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强烈反弹,2006年达到1,750亿美元,化学工业的流入量创下记录,而采矿部门的跨国并购潮使加拿大的流入量翻了番,达到创记录的690亿美元。25个欧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9%,达到5,310亿美元。比利时、意大利和卢森堡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加远远抵消了爱尔兰、西班牙和联合王国的下降,而10个欧盟新成员国的流入量达到了390亿美元,这是这些国家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由于将外国子公司低价转售给日本公司的几宗大交易,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自198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值(负65亿美元)。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在跨国并购出售总值中所占份额为9%,而2005年为7%,这一增长主要是由几项巨额交易带来的。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增长了45%,达1万亿美元。美国和五个欧盟国家名列世界前十名最大的对外投资经济体。法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投资国(1,150亿美元),而西班牙公司继续快速向外扩张,投资额达900亿美元,开创西班牙的最高记录水平。荷兰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230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米塔尔钢铁公司(在荷兰注册的一家公司)收购了阿塞勒钢铁集团(卢森翠)——构成该年度的最大交易。持续放松的金融管制是金融服务业跨国并购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初级商品价格走高以及并合活动则刺激了采矿业的跨国并购交易。许多发达国家采纳了一些可直接或间接增加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能力的政策,尽管某些保护主义情绪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继续存在或再度抬头。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依然广阔。强劲的经济增长(尽管比2006年增长速度较平缓)、公司的丰厚利涧以及股份价格上扬,这些因素有望进一步刺激跨国并购;2007年上半年比2006年同期已增长了66%。总体上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前景依然乐观。2007年及其后,外国直接投资的上升趋势有望继续,尽管比2006年的增长速度要慢。这与全球经济增长相吻合,全球经济增长应能超出其长期趋势,尽管可能会适度放缓。2007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增长下5,810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54%)以及多次不同的调查结果都证实了这一预测。在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中,作出答复的63%以上的跨国公司对外国直接投资会在2007-2009年期间增长表示乐观。根据这项调查,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国是中国和印度,而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被视为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几个国际组织和研究所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进行的另外一项调查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果。根据这项调查,作出答复的76%的外国子公司首席执行官预计今后三年会继续增加对东道经济体的投资。然而,尽管总的前景明朗,但世界经济面临数种挑战的风险,它们可能对2007和2008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具有影响。这些包括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造成汇率突变,石油价格不稳定及金融市场条件可能收紧。对贸发会议的调查作出答复者对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以及恐怖主义和战争等全球威胁也表示了某些担忧。但他们认为,影响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这类风险短期内可能性较低。但这些考虑强调需要审慎评估未来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

金属、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抬升导致跨国公司增加了在采掘业中的活动。跨国公司涉足采掘业的历史盛衰交错。二十世纪初,这些产业在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最大,这反映出殖民强国的公司进行国际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前殖民地获得独立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建,这些跨国公司的支配地位衰落了,采掘业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也随之下降。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和金属采矿业在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不断下跌,因为其他部门增长的速度快得多。然而,由于矿产品价格上升的原因,采矿业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近来有所增长,尽管仍远远低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因此,《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把握时机重新审查跨国公司在采掘业中的作用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全球矿产品市场的特点是,矿产品的储量、生产和消费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均衡。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是各种矿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和净出口方,而发达国家和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则是主要的消费国和进口国。这些不平衡现象有时给进口国带来了对供应保障的关注,给出口国则带来了对市场准入的关注。矿产品的供应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足够、可支付得起的和有保障的获取这些原材料的可能性,任何现代经济都无法运行。在这方面,跨国公司对于东道国和母国都很重要。对于缺乏将自然资源转变为商业产业的必要自备有能力的国家来说,跨国公司可带来必需的资本、知识和市场准入;对于母国来说,跨国公司可作为保障获取外国供应品的媒介。的确,世界上一些最大的跨国公司都活跃于采掘业,过去十年中在资源采掘方面新出现了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也不逊色。南方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在外国直接投资数据中得到了反映。2000至2005年,发达国家在采掘业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总份额从2000年的99%下降到2005年的95%。政府政策和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都受矿产品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目前价格上涨部分反映了对石油、天然气和各种金属矿产品需求的激增,尤其是某些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需求。尽管到2007年6月,铝、铜、金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仍然接近其名义价格的最高水平,其未来趋势去却难以预测。然而,专家们认为,开采新矿床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这可能会使价格在未来几年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价格上扬刺激了对矿物勘探和采掘的投资热潮。例如,有色金属勘探方面的全球私人投资从2002年的20亿美元估计2006年增长到70亿美元,而石油和天然气钻探投资同期翻了一番,将钻井设备使用率推升到大约92%。外国子公司在矿产品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对不同的经济体和矿产品而言各不相同……发达国家依然吸引着采掘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部分原因在于大量的跨国并购活动。不过,发达国家在采掘业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90%下降到2005年的70%。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占跨国公司采掘业投资目的国的份额在过去二十年中有所增长。1990至2000年,上述经济体在这些产业中的内向外国直接投资混合存量估算增长了一倍多;2000至2005年,再次增加了50%。由于新的矿床的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其中包括乍得、赤道几内亚和马里等最不发达国家。在这一期间,俄罗斯联邦和其他独联体成员国也成为采掘业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国。采掘业在内向外国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也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区别。在所有主要国家组中,某些国家的采掘业在全部内向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中占有重要份额:例如,发达国家中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非洲的博茨瓦纳、尼日利亚和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以及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哈萨克斯坦(图3)。在一些低收入、矿藏丰富的国家中,采掘业占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部分;由于国内市场小、生产能力弱,许多国家鲜有其他可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外国公司在金属矿物和钻石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因国家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外国子公司在几内亚、马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赞比亚等最不发达国家中以及在阿根廷、博茨瓦纳、加蓬、加纳、蒙古、纳米比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几乎占有全部(非个体)生产(图4)。在这些国家中,跨国公司一般通过获得勘探和采矿许可的形式凭特许权来经营。在另外10个主要金属生产国中,外国子公司估计占全部生产量的50%到86%。相反,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联邦,这一份额微不足道。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外国子公司一般比在金属采矿中占有较低的生产份额。2005年,这些公司估计占有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22%,它们在发达国家中所占的平均份额(36%)比在发展中国家(19%)和经济转型国家(11%)所占的份额要高。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差异很大。在西亚,外国子公司的产量平均仅占总产量的3%,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相应份额平均为57%。外国公司占安哥拉、阿根廷、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苏丹和联合王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例如在科威特、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则没有外国子公司从事这方面的生产(图5)。

……这反映了采掘业跨国公司体系纷繁不断变化,在金属采矿业中私人企业独占鳌头,而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则以国有企业位居龙首。跨国公司在金属采矿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中占有的相对重要性差别很大。在金属采矿中,2005年按世界总产值份额排名的前25家公司,有15家总部设在发达国家(见表7,该表列出了前10名跨国公司)。八家公司来自发展中国家,另外两家来自俄罗斯联邦。前三家是必和必拓矿业集团(澳大利亚)、力拓矿业集团(联合王国)和淡水河谷公司(巴西)。三家国有企业也榜上自名:智利国有铜公司(智利)、阿尔罗萨(俄罗斯联邦)和波兰铜业集团公司(波兰)。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收购英可公司(加拿大)之后,据估算,它已成为2006年世界最大的金属矿生产商——首次由一家拉美公司占据了这一位置。这些领军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差异很大。2005年,力拓公司从事采矿经营活动的所在东道国数目最多(10个),其次为英美资源公司、安格鲁阿山帝和嘉能可国际公司。相反,智利国有铜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德比斯瓦纳(博茨瓦纳)等大生产商没有海外采矿生产。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私人公司在外国资产方面仍属于最大公司。例如,有十家在贸发会议编制的2005年世界跨国公司100强(按外国资产排名的)榜上有名。然而,按产量计算,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则不再名列世界最大公司之林。2005年,世界三家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都是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的国有企业:沙美公司(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联邦)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沙美公司2005年的年产量是最大的私人石油利天然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公司(美国)年产量的两倍多。国有控股公司占头50家生产商的一半以上,23家公司的总部位于发展中国家,12家公司设在东南欧和独联体,其余15家公司设在发达国家。

尽管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国有企业控制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部分生产量,其国际化程度仍逊色于最大的私人石油跨国公司。的确,2005年,国有生产商前三强中没有一家在国外有大量生产,而三家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的外国生产点却占其生产总量的70%。然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一些公司正在扩展其海外利益,而且正迅速成为全球性公司。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均为中国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联邦)、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巴西)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马来西亚)的海外生产总量超过了5.28亿桶石油当量,而10年前仅为2,200万桶。过去两年,中国的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和中海油总公司,以及印度的印度石油公司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子公司(ONGCVidesh)斥巨资从事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交易。中石油集团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都在10个以上的其他国家中设有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新兴经济体的几家国有石油跨国公司已在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出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制裁原因不太可能涉足经营的东道国进行了投资。在金属采矿中,前十强公司占全球生产量的份额越来越大。经过一系列跨国并购,2006年前十名最大的金属采矿公司估计控制了全部非能源矿物全球总产值的33%,而1995年为26%。单种金属的集中程度甚至更高。以铜为例,前10强公司占2005年世界总产量的58%。相反,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集中程度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前十名生产商占世界总产量的约41%。不同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持有不同的动机。采掘业跨国公司进行投资的驱动力利决定因素视经营活动、产业和公司不同而有不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参与其他形式上游(勘探和采掘)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寻求自然资源。跨国公司寻求资源可能是为了满足其下游冶炼或制造活动的自身需要、直接在东道国、母国或国际市场上销售矿产品、或保障母国对能源或其他矿物质的战略需要(由该国政府拟定的战略需要)。例如,亚洲国有跨国公司近期向海外扩张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就是满足战略需要。寻求市场动机主要是进行海外下游活动的动力。例如,俄罗斯的采掘业跨国公司己在国外进行投资,以便提高对与这些活动相连的分销渠道的控制;沙特和科威特国有石油公司己与中石化集团合伙在中国建立了两个单独的炼油和石厂。寻求效率动机主要适用于加工阶段或金属制造初期的投资,跨国公司藉此利用不同国家间生产成本的差异。寻求战略资产动机尤其可与各种采掘业和采掘活动中的跨国并购增加联系在一起:公司可进行投资以便从其他公司或专业技术提供商那里得到工艺操作秘诀和技术形式的战略资产,或者,通过取得被购置公司的资源、能力和市场而加快晋升到全球一级企业的速度。与东道国的本国公司相比,传统和新型跨国公司都享有可获得金融资源的有利地位。采掘项目的国际经验可增加跨国公司借贷或通过股票市场集资的能力。财务能力也可能与母国的制度安排联系在一起。某些新兴经济体的国有跨国公司享有政府的财政支持,这可使这些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承受更大的风险和为获取矿产资源支付更高的价钱。对于大多数采掘业公司的国际化来说,除了某些重要的例外,作为一项所有权的特有优势,专有技术的重要性相对有限。大多数金属采矿活动以及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中使用的技术今天已为人所熟知,而且可在公开市场上获得。重要的例外包括技术上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例如与深海钻井相关的项目以及生产液化天然气以及开发非传统能源相关的项目。然而,管理长期项目和相关风险方面的专长对于海外扩张的成功依然十分关键。市场准入以及使用运输和分销渠道的机会也是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公司特有优势,至少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来说如此。跨国公司参与采掘业可对东道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矿物禀赋为资源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减贫提供了机会。确实,今天某些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成功利用矿物资源来加速发展进程。然而,在其他情形下,采掘业活动的影响一向令人失望、并仍然如此。对于许多矿物出口国来说,当前的商品价格上涨改善了贸易条件。这尤其适合于许多低收入国家的情况:在这些国家,矿物开采和出口收入占其国民收入的很大份额。但是,不论跨国公司是否参与采掘作业,自然资源并不能自动变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收益。资源富有国家的业绩有很多根本性的决定因素,它们与全球供求力量相关、与政策失误相关,而不在于跨国公司的参与本身。然而,跨国公司能对结果产生影响。通过贡献资本、技术和管理技能,跨国公司可补充国内投资、促进生产。缺乏国内能力的低收入国家一般最需要这些资产组合。另一方面,对跨国公司的依赖也可产生与下述问题相连的关注:不平等的谈判力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租金分享、转移定价做法以及各种环境和社会成本。因此,跨国公司参与采掘业可对东道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影响。为了掌握采掘业的收益以促进发展,必须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对这些问题加以处理。……包括各种经济影响……东道国经济面临三重挑战:如何通过采掘活动提高附加价值、如何在当地获取这一附加值、以及如何以最佳方式利用创造的收入。在附加值方面,由跨国公司参与带来的利益因国而异。凡拥有充足财力资源、工程专长和技术能力强的国有石油公司的发展中国家,已成功开发了利用自然资源的自身能力。西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很大一部分采掘工作是利用已知技术进行的,鲜有外国公司的参与。但许多其他国家缺乏财力和能力管理资本密集、高风险、且技术上有时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跨国公司的参与帮助这些国家提高了矿产品的产量和出口。虽然除了跨国公司外还有获取资金的其他替代渠道,但并非所有国家的国内企业都能获得这种来源。由跨国公司参与采矿项目供资的一个优势是,这不会给东道国政府产生外债,而且这种供资方式还带来一些其他资产,例如技术和管理专长。对于一些采掘项目来说,获得技术和管理技能可确实成为一些国家依赖跨国公司的原因。但跨国公司的参与是有代价的。跨国公司会要求得到所创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将一定比例的利润汇出,从而影响所创造的价值的分享。跨国公司的参与也影响着经济挑战的第二个层面:以增加就业和工资形式在当地捕获价值、当地采购、以及税收、特许权使用费或股息形式的政府收入。大规模的矿物采掘提供的就业机会一般很有限,因而对就业没有多大影响,至少从宏观上看如此。这尤其切合跨国公司参与的项目,国为这些公司比国内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技术和流程。在采掘业中后向联系的机会一般相对较小。此外,外国子公司更可能使用外国供货商提供各种投入。在低收入国家,缺乏合格供应商和技能短缺的状况也可减少当地采购和下游加工的机会。因此,矿物采掘业可能带来的最重要的直接贡献是东道国收入的增加,其中大部分表现为政府收入的增加。跨国公司在采掘业的经营活动为东道国创造的净营业额和净收入额既取决于跨国公司的参与所创造的总价值多少、也取决于这一价值在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生产要素及政府之间如何分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内企业能力越强、竞争力越大,该国在项目融资和实施方面的选择就更多。在国内能力有限的国家,依靠跨国公司可能是将沉睡资源转变为商业产品的唯一可行办法。项目收入的分配方式部分反映了东道国政府与跨国公司相比的相对谈判实力,这种相对实力影响着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参与能够规定的要求和条件。收入的分配方式也受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会计实务、财务行为、使用转移定价的可能性以及将部分利润汇出的做法。对财政制度的不同研究表明,政府从整个项目周期的石油与天然气采掘活动创造的收入中得到的收益从25%至90%不等;在金属采矿中这一份额介于25%到60%之间。然而,针对具体国家的跨国公司缴税方面的实证研究资料十分缺乏,因而增加透明度十分重要。跨国公司的参与也可发挥各种潜在的间接经济影响。首先,跨国公司的进入可构成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知识和技术转让的重要渠道。然而,缺乏受过良好教育和掌握技能的人力资源以及总体上缺乏吸收能力可限制此种知识转让对低收入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另一个潜在的间接经济影响与基础设施投资联系在一起。采掘业跨国公司的活动常常与公用事业(例如,供电和供水)的开发以及与采掘、运输和出口矿物与燃料所必备的交通基础设施(道路、铁路和港口)的建造联系在一起。如果新的基础设施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可能会比建在一国的偏远地区带来更多的好处。经济挑战的第三个层面与跨国公司没有直接联系。归根结底,创造的收入所产生的总体发展影响取决于东道国政府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为东道国创造的收入,以及这些收入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目标及其需要的程度。通过扶持或促进生产,跨国公司可影响东道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总体经济表现。虽然一般来说这些影响大部分与采掘活动相关,跨国公司的参与所创造的收入可帮助克服经济增长的最初障碍(例如储蓄和投资水平较低)并给予大力的推动。同时,蓬勃发展的采掘业,不论有没有跨国公司的参与,都可产生扭曲效应,通常称之为“荷兰病”,特别是在未能按照长期发展战略谨慎管理丰厚收益的情况下。因此,即使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助于经济增长,若要使其产生实质性发展增益,就必须明智使用所获得的利益并加以公正分配。……以及重大的环境、社会和政治影响。采掘活动,不论由谁从事,都会造成环境成本。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既可发挥消极作用、又可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仅仅由于跨国公司参与了资源采掘(而在没有其参与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有这种采掘),跨国公司会使东道国的环境退化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在有国内公司(包括个体采矿和小型矿)的情况下,由于跨国公司与国内公司相比使用了更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了更高的环境管理标准并加以传播,它们可减少不利的环境后果。然而,跨国公司活动的净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东道国的环境法规及其执行法规的体制能力所决定的。近年来,金属采矿以及石油利天然气采掘业中已步入正规的大型跨国公司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虽然事故和不良做法毫无疑问仍然发生,这些公司在环境方面的做法过去十年来一般都有改进,尽管各公司的做法各有不同。例如,与那些母国环境立法和标准完善的跨国公司相比,其母国的环境立法尚处于初期阶段的跨国公司在管理海外项目的环境后果方面能力相对较差。比起其他工业投资,采掘活动投资可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后果;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的具体情况。经观察,社会和政治的负面影响主要发生在资源丰富但体制能力薄弱的穷国中。所发生的问题常常与特定矿物、低劣的治理体制以及东道国政府拟订和实施法规的薄弱机构能力相关。在各种社会关注中,采掘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个体采矿业)中的健康与安全问题一直是一项挑战。不过,在主要跨国公司经营的一些项目中也存在问题。如跨国公司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大批外来工人涌入跨国公司经营的项目和相关的问题都引发了关注。资源收入分配的争端、贪腐现象、寻求从创造的收入中受益的不同群体甚至会发生武装冲突或战争,这些都可引起政治问题。跨国公司的参与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方面可引入更高的标准,但也可带来更多的问题。仅仅由于其存在,跨国公司可直接、间接或者不经意地支持或加强现存秩序。在存有已知矿藏但治理薄弱或集权的国家中,公司须认真考虑是否在这些地方开展经营活动。治理系统对于最大限度地从资源采掘中取得发展收益十分重要……无论是否有跨国公司参与,政府的政策以及体制的质量都是保证从资源采掘中取得可持续发展收益的决定因素。管理以矿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很复杂,需要有十分完善的治理系统和缜密构思的国家发展目标。但是,在一些矿藏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决策可能仅着眼于短期的收益,而非长期的发展目标。此外,投资接受国矿业收益的分配和使用可能很少顾及发展因素。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很容易从矿藏资源中获得收益,政府便缺乏对民众的负责,而更倾向于维护和扩大少数高层统治者的利益。这些因素着重表明,发展一种以法治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极为重要,同时形成能鼓励公司投资于有生产价值的活动的体制环境也极为重要。物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保健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投资方面的决定。此外,旨在利用政府从自然资源得到的收益来积极推行各项政策,实现发展目标,对保证社会内聚力也具有根本意义;因为实际上收益的大幅增长如果不得到审慎的分配和管理,会造成社会失调和政治动乱。除了总的框架之外,还需要适当的部门体制和政策,其中包括在勘探和开采矿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及地方社区权益等方面制定法律和行政架构。在这项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公民社会、受影响的社区、原住民组织、工会、工业界和国际组织)部必须有机会参与,以便避免不公允的结局。将一部分收益适当地分配给省级和其他基层政府不失为减缓受开采活动最直接影响的地区发生社会冲突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也需要地方政府一级具有适当的施政系统和施政能力。……与跨国公司进入和运营有关的合同形式也同样重要管理外国企业参与采掘业的方式随时间发生了变化,而且因国家不同而仍有很大差异。这方面的管理方式从完全禁止外国对资源开采的投资(例如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工业),到几乎完全依赖跨国公司(例如加纳和马里的金属矿业,或者阿根廷和秘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不一而足。各种国家的法律、条例与合同约束着跨国公司的参与。此外,许多国家签订了涉及到资源采掘业跨国公司运营和影响的国际投资协定。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跨国公司按照各种不同的合同安排开展业务,例如特许、合资企业、产品分成协定和服务合同(表8)。总的看来,截至2007年6月,产品分成协定是最经常使用的形式,占主要生产石油和天然气并有外国跨国公司参与的发展中经济体所有合同的50%以上。这类合同是诸如中国、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伊拉克、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卡塔尔、苏丹和越南等国采用的主要合同形式。接下来最常用的合同形式是特许与合资企业,它在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巴西、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和委内瑞拉占主导地位。服务合同比较少用,但是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科威特等国占重要地位。合同的影响取决于东道国与投资者之间是如何就内容进行谈判的。矿区使用费和纳税比率常常根据合同确定,另外按合同确定的还有涉及到当地自制成份、培训、东道国政府对关键决定的掌控,以及某些情况下国有公司的参与程度等问题。近来,合同也开始包含有关人权和环境问题的条款。在金属采掘业中,公司以许可证形式取得特许,使之有权勘探和采掘金属矿。投资条件通常是在开采守则或开采协议中制定的。这类守则随时间逐渐发生变化,由此反映出市场条件和关注的政治问题所发生的变化。现行矿业法的共同特点包括加强使用权保障、历年开采报告公开、精简具透明的勘探申请程序、标明地理位置的勘探区域、解决争端的条例和解决土地使用纠纷的方法。一些国家还规定了金属采掘业中本国和外国雇员的就业条件。

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以及在金属采掘业中,逐渐变化的协定安排反映出各国政府力求在国家与公司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中寻求恰当平衡点的演变过程。由于政府的收益是采矿业中的最重要收益之一,决策者专注于找到一种机制使政府能在采矿的获利中保证得到适当份额就不足为奇了。过去几年由于矿物价格的上升,一些国家政府修改了其财政制度或合同关系,从而采取步骤增加其占矿业利润的份额。发达、发展中以及转型经济体最近在管制条例方面的变化表明,许多国家政府认为它们已往的条例对于外国投资者过于慷慨。与以前政府的政策修改和国有化潮流相比,这一次新增添的一个层面是各国间更广泛地使用国际投资协定。尽管这些协定要求此种政府行动接受某些国际法原则的约束,但是协定最终仍然无法阻止国家终止遵循现行条件的合同关系。但是,如果发生争执,国际投资协定可承认外国投资者有权通过国际仲裁提出索赔的申诉。因此,国际投资协定提供的保护主要对外国投资者的退出策略有用。这类协定所提供的保护范围有赖于协定签订的方式如何以及仲裁法庭对协定的诠释。此外,政府政策变化的结局也部分取决于所涉各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于那些拥有已知高价值矿藏和石油储藏的东道国来说,单方面行动可能是从采掘业获取更多收益的行之有效方式。但是,其他国家采取这类行动的能力可能较弱。确保更大和分配更公平的发展收益需要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包括东道国和母国政府……为了从跨国公司的参与中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叫尽量减少环境和社会代价,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对连贯协调的政策达成共识,并据此采取齐心协力的行动。在《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分析中对东道国政府、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