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宋明理学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郭巨-湖南永兴第一中学课件佛教在中国的状况西汉末年传入--------西域僧人东来宣讲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用白马驮经书东归-------白马寺佛教在中国的状况西汉末年传入--------西域僧人东来宣讲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柏杨《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佛教传播的原因:长期战乱、社会动荡①统治者需要加强思想控制需要---既要欺骗民众、也需要欺骗自己
----因而大力提倡。②下层民众寻求精神寄托、解脱道路③佛教自身形式简朴、容易实行佛教传播的原因:②下层民众寻求精神寄托、解脱道路③佛教自身形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道教的传播兴起:A、形成:东汉时期道教学说与神仙方术相结合,由一家思想学说开始变为一种民间宗教-----太平经(太平道)--------黄巾起义、孙策之死道教的传播兴起:A、形成:东汉时期由一家思想学说开始变为一种B、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东晋时葛洪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成为一种地主阶级宗教南朝时,陶弘景与佛教、封建等级观念相结合——建立道教神仙体系因为战乱、动荡,迅速发展唐代更加大力提倡、盛况空前--------自称嫡系后代B、道教的改造与发展东晋时葛洪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儒学本身在思辩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三教图(清)丁云鹏材料一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二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教图材料一据记载:唐代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三教合一)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
3、唐宋儒学家的思考与探索(1)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2)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3)他们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不断丰富、更新。(4)到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之为“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3、唐宋儒学家的思考与探索(1)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二、宋朝的程朱理学“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
(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2、宋朝理学的产生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1)时代背景2、宋朝理学的产生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万物俱生的;(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二程------首创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②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万物俱生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论”、“心性论”(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②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程言论朱熹----继承发展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探究学习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主张?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理”的实质:“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的实质:“理”是世界的本原---------“理”的体现:
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互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人性这样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理”的体现:体现在社会上--------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对“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义:B、目的、用意:
明确个人修养原则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敬畏天理-----个人人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存天理、灭人欲对“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义:B、目的、用意:通过接触世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把握“理”朱熹(南宋)观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程朱理学的观点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方法论: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主义)(道教)(佛教)(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3)影响②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影响②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想主张(1)陆九渊:“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2)王守仁:“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材料二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小故事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六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材料四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心学的方法论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小故事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王守仁之励志诗——陆王心学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阳明心学)
(明代)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陆陆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校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近有功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名校校训
扇枕温衾恣蚊饱血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扇枕温衾“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翻开历史一查……满本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①和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课后练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共同点:内容:影响: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课后练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程朱理学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者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即形而上学的存在“道体”道体是万物的本源通过“格物致知”来体验天理的存在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企图以道德形而上来建立一个和谐的道德理想国。它高举道德鞭策人君成为尧舜禹汤,并以道德法则作为调和君臣矛盾乃至整个统治秩序中一切矛盾的最高准绳。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者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陆王心学“心”是第一性,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突破以“致良知”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的牌坊,企图通过“良知”达到“天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主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心”是第一性,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第三课宋明理学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郭巨-湖南永兴第一中学课件佛教在中国的状况西汉末年传入--------西域僧人东来宣讲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用白马驮经书东归-------白马寺佛教在中国的状况西汉末年传入--------西域僧人东来宣讲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柏杨《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佛教传播的原因:长期战乱、社会动荡①统治者需要加强思想控制需要---既要欺骗民众、也需要欺骗自己
----因而大力提倡。②下层民众寻求精神寄托、解脱道路③佛教自身形式简朴、容易实行佛教传播的原因:②下层民众寻求精神寄托、解脱道路③佛教自身形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道教的传播兴起:A、形成:东汉时期道教学说与神仙方术相结合,由一家思想学说开始变为一种民间宗教-----太平经(太平道)--------黄巾起义、孙策之死道教的传播兴起:A、形成:东汉时期由一家思想学说开始变为一种B、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东晋时葛洪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成为一种地主阶级宗教南朝时,陶弘景与佛教、封建等级观念相结合——建立道教神仙体系因为战乱、动荡,迅速发展唐代更加大力提倡、盛况空前--------自称嫡系后代B、道教的改造与发展东晋时葛洪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儒学本身在思辩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三教图(清)丁云鹏材料一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二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教图材料一据记载:唐代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三教合一)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
3、唐宋儒学家的思考与探索(1)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2)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3)他们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不断丰富、更新。(4)到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之为“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3、唐宋儒学家的思考与探索(1)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二、宋朝的程朱理学“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
(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2、宋朝理学的产生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1)时代背景2、宋朝理学的产生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万物俱生的;(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二程------首创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②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万物俱生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论”、“心性论”(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②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程言论朱熹----继承发展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探究学习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主张?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理”的实质:“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的实质:“理”是世界的本原---------“理”的体现:
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互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人性这样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理”的体现:体现在社会上--------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对“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义:B、目的、用意:
明确个人修养原则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敬畏天理-----个人人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存天理、灭人欲对“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义:B、目的、用意:通过接触世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把握“理”朱熹(南宋)观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程朱理学的观点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方法论: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主义)(道教)(佛教)(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3)影响②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影响②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想主张(1)陆九渊:“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2)王守仁:“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材料二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小故事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六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材料四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心学的方法论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小故事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王守仁之励志诗——陆王心学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阳明心学)
(明代)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陆陆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校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近有功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名校校训
扇枕温衾恣蚊饱血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大楼幕墙施工安装合同
- 电子元器件瑕疵管理方案
- 物业管理集团福利费管理手册
- 家具行业项目招投标信息表
- 高空农业喷洒合同
- 2025个人信用贷款借款合同
- 临沂生态农场租赁合同
- 门店市场调研渠道分析
- 医用高值耗材管理指南
- 智能家居大清包施工合同
- 工地三相五线制电路布线详解20160318
- 新《安全生产法》解读PPT课件
- E车E拍行车记录仪说明书 - 图文-
- 人才梯队-继任计划-建设方案(珍贵)
- WLANAP日常操作维护规范
- 《健身气功》(选修)教学大纲
- GE公司燃气轮机组支持轴承结构及性能分析
-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课堂PPT)
- 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ppt课件
- 电动蝶阀安装步骤说明
- 全自动电镀流水线操作说明书(共1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