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1页
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2页
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3页
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4页
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技术转移主讲:陈勇兵国际技术转移主讲:陈勇兵1第四讲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第四讲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2第一节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垄断优势理论到OLI理论雁行模式与边际产业论

第一节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垄断优势理论到OLI理论3一、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erberttHymer)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此后,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完善,从而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4海默还认为,东道国的当地企业相对于跨国经营企业来说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金德尔伯格侧重于分析市场不完全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作用。海默还认为,东道国的当地企业相对于跨国经营企业来说至少有三方5两个基本概念: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企业的特定优势两个基本概念: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企业的特定优势6市场的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导致的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市场的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7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②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④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8企业的特定优势垄断优势:1、技术优势;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5、规模经济优势;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企业的特定优势垄断优势:9①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②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③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④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①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10结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结论:11垄断优势论的发展:H.G.Johnson(1970):强调知识资产的控制R.E.Caves(1971):产品的差别能力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垄断优势论的发展:12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的《寡占反应和跨国公司》,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寡占理论。主要思想:寡头垄断厂商会相互跟随进入新的国外市场,这是一种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防御武器的战略,即进行防御性投资。在寡占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一旦一家跨国公司对某国直接投资,其它跨国公司也会跟着这家厂商对该国进行投资,以抵消第一家跨国公司行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统计资料表明:美国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的大量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集中在寡占市场结构明显的行业。

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的《13评价1、意义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首次提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评价1、意义142、局限性该理论是以战后美国制造业等少数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是基于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境外投资活动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理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难以解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更不能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2、局限性15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科斯定理”(又称新厂商理论或交易费用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Buckley)和卡森(MarkO.Casson)在其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学习和借鉴了科斯理论,同时在批判了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16内部化理论从“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来进行”出发,通过研究世界市场的不完善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从“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世界市场17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8假定前提:市场的不完全是由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而引起的。市场失效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企业在让渡自己的中间产品时无法保障自身的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假定前提:19动机:

由知识产品的特殊性和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以及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动机:20知识产品以及市场结构特点有:

1、形成耗时长、费用大;2、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3、其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4、其外部市场可能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知识产品以及市场结构特点有:21市场内部化实现的条件:内部化成本包括:1、资源成本;2、通讯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市场内部化实现的条件:22内部化收益包括:1、统一协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消除买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4、长期保持技术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5、由于避免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内部化收益包括:23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直接原因。该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直接原因。该理24评价贡献

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原理引入到了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首次从企业组织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使它的分析更具有动态性,从而也更接近实际;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得理论分析更加接近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形式的境外直接投资(包括服务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评价贡献25局限性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单方面探寻其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考虑不够,这就使内部化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局限性26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著名学者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各类学者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在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国际技术转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OLIparadigm)理论,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s)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27邓宁(1977)《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三,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就是著名的“三优势范式”(OLIparadigm)邓宁(1977)28所有权优势:1、技术优势;2、企业规模优势;3、组织管理优势;4、金融和货币优势。内部化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从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1、技术优势;2、企业规模优势;3、组织管理优势29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及主要结论第一,跨国公司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二,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它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及主要结论30第三,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第四,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第三,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不足以说明企31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直接投资具备具备具备出口销售具备具备不具备许可合同具备不具备不具备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直接投资具备具备32评价贡献综合吸收了其它理论关于跨国公司FDI决定因素的分析,从中归纳出三组变量,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FDI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决定了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这一系列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学说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因而该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被誉为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通论”。评价贡献33局限性首先,折衷理论将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三种因素等量齐观,分析方法仍然是静态的,缺乏主次之分且无动态变化分析,这与形式多样、变化频繁的跨国投资实践是有较大差距的。其次,折衷理论实际上只是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以许可证转让技术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择行为的成因,而对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缺乏深入的探讨。最后,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很难解释那些并不具备独占性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无法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解释。

局限性34四、“雁行模式”理论“雁行模式”(FlyingGeese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雁行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该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四个阶段而呈型,形状很像展翅飞翔的大雁,故以雁行命名。这四个阶段分别是:(1)进口阶段。(2)进口替代阶段。(3)出口阶段。(4)重新进口阶段。四、“雁行模式”理论“雁行模式”(Flyi35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又称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和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又称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36主要观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也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从而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创造条件。

主要观点37在垄断优势论的指导下,美国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大量对外投资导致美国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增加,是一种“逆贸易导向”的投资。在垄断优势论的指导下,美国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是具有比较优势38日本对外投资多集中于资源开发以及在本国丧失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同时日本国内则集中发展比较优势更大的产业。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符合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了良性国际分工,不仅没有取代出口,反而带动相关联产品的出口。日本对外投资多集中于资源开发以及在本国丧失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39三个基本命题:

1、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三个基本命题:40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1、自然资源导向型;2、市场导向型;3、生产要素导向型;4、交叉投资导向型;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41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42几个推论:

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可建立在同一理论基础上;2、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是互补的;3、应该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4、投资国与东道国在同一产业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容易移植几个推论:43政策主张:1、关于日本式资源开发型直接投资的政策;——开发进口、长期合同方式2、关于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工业进行直接投资的政策;——教师的作用3、关于日本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政策;——协议性的产业内部相互投资4、关于跨国公司的功过;政策主张:44组织与贸易1、不完全契约对企业产品周期理论的扩展PolAntras(2005)将不完全契约与贸易动态一般模型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产品周期理论,在该模型中新商品最初在北方设计和生产,后来生产转移到南方,这一结论与雷蒙德·弗农(1966)一致。在Antras(2005)的模型中,他吸纳了威廉姆森(1985)的交易成本理论和Grossman和Hart(1986)的产权理论,指出国际交易中契约的不完全性是阻碍生产过程在世界分散的主要原因,并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组织与贸易1、不完全契约对企业产品周期理论的扩展45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很难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和补偿研发活动,而南方的契约环境更差,因此,北方公司需要在南方低成本优势与契约不完全性所产生的更大程度的扭曲劣势之间进行权衡。产品在创新阶段,因为要承担不完全契约的全部成本,公司无法获得南方低工资率所带来的收益。因此,生产将在北方进行。然而,随着产品进入成熟期,产品研发需要逐渐减弱,这时南方低工资率所带来了利益大于不完全契约所造成的扭曲成本,生产将转至南方。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很难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和补偿研发活动,而南46依据这一理论框架,Antras(2005)求解北方公司向南方转移生产的均衡时间。应用公司产权理论关于剩余控制权观点,他研究了生产周期与公司边界问题,并得出结论:产品研发产出弹性增加,即转移时产品成熟性越低,建立跨国公司的动力越强。依据这一理论框架,Antras(2005)求解北方公司向南方472、不完全契约与企业国际外包及FDI选择制造还是购买的决定是企业最基本的决定。一个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通常要经历以下环节:基础研究、产品设计、设备的准备及安装、专用元件的生产及组装、包装与销售及其运输。其中每一环节,生产商都要决定是由本企业内部完成,还是从外部获得,即一体化还是外包。一体化和外包可以在本国内进行,也可能在国外进行,如果选择国外就涉及FDI或国际外包。2、不完全契约与企业国际外包及FDI选择48(1)交易成本角度McLaren(2000)、Grossman和Helpman(2005)研究了专用投入品的外包活动。他们吸纳了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垂直一体化可以消除管理中的扭曲,并强调了市场厚度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背景下,市场厚度大会使最终产品与专业化投入品的匹配更容易。因此,外包相对垂直一体化更具优势。(1)交易成本角度49McLaren(2000)假设专用投入品可以通过市场(基于叫价体系)或通过公司一体化来获得。由于无法事前观察质量,叫价只能在供应商已经付出沉淀成本之后,因此,供应商将面临敲竹杠问题。非一体化最终产品生产者的数量会决定市场厚度,越多,对于独立的供应商来说,外部选择可能性就越大。一体化对离散市场安排会有负的外部性。国家开放会增加市场厚度,提高福利。McLaren(2000)假设专用投入品可以通过市场(基于叫50Grossman和Helpman(2005)在垄断竞争和一般均衡贸易框架下,研究了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国内和国际外包。论文中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专用元件的生产要求供应商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研究结论是劳动越丰裕的国家,市场厚度越大,匹配越容易,因而对外包更有利。国际外包的发展实际上将减小北南工资差异。而且国家法律环境的改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工资,公司数量不变),会增加国际外包的份额。但是,全球法律环境的改进,对在北方外包有利。Grossman和Helpman(2005)在垄断竞争和一般51(2)产权角度依据产权理论,无论组织形式如何,关系专用性投资将发生扭曲。当元件供应商在创造剩余中比最终商品更重要时,外包激励增加。Antras(2003)假设有两个部门,资本密集度不同且每一部门产品具有异质性,要素价格相同,但是假设最终商品为非贸易品。因此,世界贸易为中间投入品贸易。基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专用投入品生产成本无法写入契约中,最终产品生产商预先投入资金帮助专用投入品的生产,可以解决敲竹杠问题。当这种投入足够大时,将剩余控制权分给生产商是有效率的,这将导致一体化行为。相反,如果投入相对很小,外包便产生了。(2)产权角度52Antras&Helpman(2004),假设南方工资低,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最终产品在北方完成,元件生产可以在南方也可以在北方完成。所有生产成本都被假设为关系专用性的。依据产权理论,组织形式取决于总部服务的重要性,部门不同总部服务不同。总部密集度高的部门会选择垂直一体化,以激励总部提供这些服务。否则,将选择外包,因为外包会提高元件生产的激励。GordonHanson&Feenstra(2003)使用中国加工贸易1997—1999数据检验了这些理论,得出支持产权理论的证据。Antras&Helpman(2004),假设南方工资低,劳53(3)控制权角度控制权授权理论主要涉及委托人在垂直一体化下保持控制权和在外包条件下提高代理人努力程度之间进行权衡。适当程度的竞争或劳动里适当程度的技术密集度会导致更平的级层制度。(3)控制权角度54Puga和Trefler(2002)将Aghion和Tirole(1997)控制权理论应用在对外包的研究中,揭示了创新与对创新活动的控制权的矛盾影响了公司的组织形式。指出将控制权分配给外包代理人是一种激励手段,但同时契约问题也会给委托人带来成本。Puga和Trefler(2002)将Aghion和Tiro55Matin和Verdier(2002,2003,2005)研究了更加平的层级制度——控制权被分配给低层管理者。该论文基于Aghion和Tirole(1997)的授权理论建模,指出三种组织形式:委托人控制(P组织或一体化),授权给代理人(A组织或者外包)以及没有任何内部层级结构的单一管理公司(0组织)。公司模型被嵌入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模型,以研究竞争效应。在中级竞争水平,趋向于更平的层级制度(P向A发展),以提高对代理人的激励。贸易之前两个国家可能有不同组织形式(A或P)。由于组织形式收敛,一体化的发展可能导致外包的发生。Matin和Verdier(2002,2003,2005)研56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一、基础知识二、FDI技术外溢效应三、国际技术转移政策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一、基础知识57Caves(1974)最早提出技术溢出一词,MNC(MultiNationCorporation)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而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但MNC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有时又称“溢出效应”。

一、技术溢出效应Caves(1974)最早提出技术溢出一词,MNC(Mul58技术外溢是指外商投资、跨国贸易等对东道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产生的提升效应。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外溢;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外溢。技术外溢是指外商投资、跨国贸易等对东道国相关59国际间技术外溢(TechnologySpillovers)的渠道主要有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基于信息交流、人员流动等无形(直接)的技术外溢。技术溢出效应有不同的类型。广义而言,国际技术溢出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非物化技术溢出(DisembodiedSpillovers),主要是指技术外溢通过学术会议、国际期刊、信息交流以及人员培训等形式发生;另一类称为物化技术溢出(EmbodiedSpillovers),指技术、知识体现在贸易品或投资品当中,通过商品的流动而间接产生了技术溢出。(溢出承载物的虚实)国际间技术外溢(TechnologySp60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技术进步——与技术溢出效应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技术进步61二、FDI技术外溢效应

1、FDI技术外溢效应有关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成熟,21世纪又有新的发展。1997年,Kokko指出,FDI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产业内技术外溢最有效的途径。

二、FDI技术外溢效应1、FDI技术外溢效应62根据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的定义,所谓外商直接投资(FDI)就是“一个经济体中的常住实体(直接投资者)以在投资者母国之外建立企业形式的永久性利益为目标的国际投资活动。永久性利益意味着在直接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关系,而且直接投资者对于直接投资企业的管理者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根据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63这里我们所探讨的FDI是指: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其先进的身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通过某些非自愿的溢出途径,渗透到当地的其他企业,促进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刺激该国内资部门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经济外在性的现。现今,我国吸引FDI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FDI对我国经济的总效应开始由以总量增长效应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升级及技术外溢效应为主,因此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非常重要。这里我们所探讨的FDI是指:跨国企业在东道64Kokko在1994年系统地总结了FDI的技术外溢渠道为以下四种:A示范-模仿渠道(传染渠道)B竞争效应渠道C关联效应渠道D培训渠道(人力资本流通渠道)2、FDI的技术外溢渠道Kokko在1994年系统地总结了65示范—模仿效应由于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我国企业可能通过学习、模仿其行为来提高自身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通过FDI的流人,外资企业不仅将新设备、新产品或者新加工方法引入国内市场,还带来了产品选择、销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国内公司仅仅通过观察学习邻近的外资公司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率。示范—模仿效应66竞争效应我国企业在面临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抢占国内市场的威胁时,原来处于国内领先甚至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会主动加快技术开发的速度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甚至以不断创新来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由跨国公司竞争而产生的压力是国内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推动力。竞争效应67竞争效应多发生于产业内各厂商之间,取决于市场环境、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厂商的相互影响,其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指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我国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加大了市场竞争,刺激当地厂商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指在本来具有强大行业壁垒的产业,由于跨国公司的强行进入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垄断,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竞争效应多发生于产业内各厂商之间,68同时,由于技术溢出促进当地企业技术进步,缩小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而跨国公司为在竞争中维护其技术比较优势,被迫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溢出。同时,由于技术溢出促进当地企业技术进69联系效应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当其子公司与当地供应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可能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先进产品、工序技术和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联系效应包括跨国公司在与当地企业或客户的交往中,与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发生后向联系以及与销售商等下游企业发生前向联系。FDI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引进国当地有关技术设备维修业务发展的促进也被认为是前向联系的表现之一。联系效应70培训效应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国外资本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技术和设备上的。因此,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转,往往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对当地雇员的培训已成为技术溢出的重要基础,而人才在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之间的流动是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如当地技术和管理人员与跨国公司总部派遣的专家一起工作、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工作甚至研究开发活动、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运作过程等。培训效应71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72伴随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现象,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东道国的自主技术资源丧失,即FDI活动中技术转移的负效应:因投资方的技术优势而产生针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挤出效应。

3、FDI活动中技术转移的正负效应伴随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现象73英国经济学家基思·格里芬(1992)年指出,外资流入对国内投资存在挤出效应,表现为跨国公司对物质、人力资本等稀缺资源的争夺,凭借技术优势挤占当地企业市场份额,抑制竞争。跨国公司甚至会采取直截了当的措施抑制东道国地区的技术创新。英国经济学家基思·格里芬(1992)年指出,外资流入对国内投74作为FDI的东道国,在享受技术溢出效应好处的同时,也渐渐形成对跨国公司技术资源的依赖。例如:Cantwell(1989)的研究指出,美国对欧洲企业的直接投资对于各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当本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占有优势时,来自美国的投资才能提高本土企业的生产力。作为FDI的东道国,在享受技术溢出效应75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在其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实现大的国际技术转移,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开展并进行相应的控制: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通过内部化行为转移技术。内部化转移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实现;二是向该公司以外的企业以外部化的形式转移技术。外部化技术转移有许多方式,如:技术出售、许可证、资本品销售、技术援助、合作研究与开发等。具体的方式的选择要适应技术转移双方的利益,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利益。4、中国FDI的技术转移控制模式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在其海外直接投资过76内部化技术转移往往比外部化技术转移价格便宜,转移速度快,如果被转移的技术涉及面广,关联性强,跨国子公司比当地企业能够更有效率地转移相关技术资源。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讲,内部化转移最大的缺点时跨国公司放入所有权优势,在跨国公司内部,由于有效率的内部市场的存在,使新技术的转移和使用比较容易,从而阻止了深化学习过程和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长期来看,其在技术的吸收、适应、改进和创新方面都较外部转移方式弱。如跨国公司在阿根廷的投资,几乎不忠实研究与开发,即使在研究开发力度较大的通信、汽车设备业,其投资也只是占其营业额的不足1%。内部化技术转移往往比外部化技术转移价77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化是其防止技术优势转移的最有效途径。在1997年跨国公司在华的独资企业项目数开始超过合资企业,2002年跨国公司独资项目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的比重达到了60.15%。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更是以独资企业为主,如摩托罗拉在华设立的100多家研发中心都是独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独资研发机构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和强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研发活动的控制。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化是其防止技术优势转移的78

另外,东道国需要支付被转移的技术,支付包括商标、技能、管理等辅助技术费用,对于具有较高技术吸收能力的当地企业,可能不需要这些附加技术,从而使的内部化转移的实际成本要高于外部化技术转移成本。所以对于技术能力较强和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东道国,外部化技术转移可能更加适合,在其他情况下,外部化技术转移方式很可能时代价高昂、无效率甚至是行不通的方式。

另外,东道国需要支付被转移的技术,支付包括商标、79对于东道国的合作企业而言,跨国公司的外部化技术转移是技术溢出的较好形式。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企业都是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外部化技术转移方式,成功建立起本地区技术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当地政府鼓励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对于最新产品技术,国内企业通常难以从创新者手中获得,不得不以其他方式的技术安排(如特许经营或原始设备生产)模仿国外技术。韩国的研究开发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政府扶持下的大财团实现的,而台湾是通过众多小企业的发展实现的。对于东道国的合作企业而言,跨国公司的外部化技术转移是805、FDI在我国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一)我国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制约FDI技术溢出我国国内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是制约FDI技术溢出的关键因素。而吸收能力又与“技术距离”有关,即我国国内企业与外企的技术差距。我国的吸收能力不仅会直接影响FDI进入的数量和质量,而且也会影响FDI技术溢出的效果。实证分析表明FDI之所以不能在我国产生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原因在于我国缺少人力资本来吸收FDI溢出的技术,即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5、FDI在我国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一)我国企业对先进技术81Borenszteinetl.(1998)在对外国直接投资从经合组织国家流向69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发现,只有当东道国的人力资本达到一个最低限度(成年男性接受中学以上教育的时间为0.52年)时,跨国公司的进人对该国的人均国民收人增长有正效应。Borenszteinetl.(19982(二)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制约FDI的技术溢出外商投资企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越大,则先进技术的带动作用越强,能够极强地牵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前些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分布在投资少、见效快、盈利高的第二产业,特别是盈利高、产品畅销的加工工业,另外是第三产业,房地产业也是外商投资的重点行业,而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资金投资回报期较长的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实施等领域,外商投资相对较少。(二)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制约FDI的技术溢出83

(三)外国企业的“技术锁定”战略制约外国企业的“技术锁定”战略制约了技术的吸收外资企业具有强烈的技术锁定倾向。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突破的诀窍障碍,以防止关键技术向我国扩散,也限制了我国对外资技术的吸收。(三)外国企业的“技术锁定”战略制约84案例在中国的计算机、MP3、电视机、通讯设备等许多领域,都可以发现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的现象,例如在计算机领域,跨国公司不断缩小技术锁定的范围,最后只锁定芯片技术,迫使中国计算机企业每生产一台电脑,都必须向其支付高额费用,不但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缺少竞争力,而且关键时刻跨国公司可以迫使企业停止生产,达到对其进行控制的目的。案例在中国的计算机、MP3、电视85(四)我国国内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制约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促使外资企业更快的引进先进技术的有效机制。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FDI的技术溢出:当市场竞争加剧时,外资对我国内当地供应商提供的中间产品质量要求更高,这会促使外资会向有潜力的供应商提供帮助和信息服务。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在竞争主体多样化的情况下,那么通过FDI技术溢出的速度和程度则取决于本国市场竞争的压力,即其他跨国公司在本国投资同类产品的技术先进程度以及本国同行业企业技术吸收和革新能力。(四)我国国内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制约86(五)我国政府政策的制约我国的外资政策及相关的法规等都会对FDI技术溢出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的外资政策如对跨国公司的当地含量要求会促进跨国公司与我国当地企业的后向联系,同时关税政策对外资进入我国的模式进而对外资的技术溢出也会产生影响,通常一个国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利于FDI技术溢出。这是因为技术是一种知识产品。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予以保护。跨国公司决不会把核心性技术转移到一个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五)我国政府政策的制约87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FDI可以通过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文章依据Borensztein溢出效应模型构建分析FDI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了各类影响因素对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6、中国的经验检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FDI可以通过技术溢88姚洋(1998)通过考察非国有经济成分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国外三资企业对行业内工业企业技术效率提高有促进作用。姚洋(1998)通过考察非国有经济成分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89何洁、许罗丹(1999)通过考察1985年~1996年工业部门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外资企业对内资工业部门总体存在正溢出效应,并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有加强趋势。何洁、许罗丹(1999)通过考察1985年~1996年工业90姚洋、章奇(2001)研究认为,FDI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一省内部,行业内溢出效应并不明显,FDI的进入在传播先进技术方面作用不大,主要通过人员或其他信息流动等起作用。姚洋、章奇(2001)研究认为,FDI溢出效应主要体91黄亚生(2002)则提出了引发争议的反诘,即中国大量引进FDI是因为中国经济存在某些本质弱点的表现,由于国内企业不具竞争力,且无法为新的商业机会提供资本,于是外国企业以“向中国投资”作为回应。黄亚生(2002)则提出了引发争议的反诘,即中国大量引进FD92潘文卿(2003)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FDI对中国工业部门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存在明显正向溢出效应。潘文卿(2003)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FDI对中国工业部门的93张海洋(2005)通过考察R&D的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将外资外部性区分为外资技术扩散效应和竞争效应,进而检验外资促进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途径。发现R&D和外资活动都推动了内资工业部门技术进步,但来源分别为R&D创新能力和正向竞争效应,而非技术扩散。张海洋(2005)通过考察R&D的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将外资94①FDI不仅具有资本效应,更主要的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且流入我国的FDI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少地反映在资本积累效益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溢出上即FDI的吸收能力上。①FDI不仅具有资本效应,更主要的是通过技术溢出效95②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比起单纯的资本积累而言,FDI的确是更多地与国内的人力资本相结合而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也就是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对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道国人力资本与FDI的相互结合才是影响技术溢出效果的关键因素。虽然目前中国已经加大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外资,但是有分析指出,1983-2006年间具有大学学历程度的人力资本并未能够很好地与FDI结合在一起,说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FDI的结合相对滞后。

②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比96③在制度因素方面,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都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③在制度因素方面,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程97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已经开始出口,但是直到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们才积极地向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转移他们的生产技术。

案例:20实际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活动中的技术转移案例:20实际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活动中的技术98日式生产技术的优势日本工艺技术创新的优势日本汽车产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日本汽车产业技术在美国的应用和适应情况日式生产技术的优势日本工艺技术创新的优势日本汽车产业技术的国99四、国际技术转移政策1.国际技术转移政策大体上说,一个国家的技术转移政策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纵向的,即从产学研角度来进行的技术转移,则政策的作用是促进研究的产业化,推动政府、大学、企业间的合作;一个是横向的,即从一国到另一国的技术转移,政策的作用主要是管理本国的技术进出口,使之对经济的效用最大。四、国际技术转移政策1.国际技术转移政策100纵向转移政策Bozeman(2000)把技术转移政策分为三种凡是:市场失效型(基于自由竞争市场假设)、计划型、技术合作型。纵向转移政策101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议价(bargaining)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资源(sourcing)型横向技术转移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转移政策大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政策趋向。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议价(bargaining)型21024.典型国家的技术转移政策

国家典型项目项目功能主管机构政策时效实施对象美国合作研究开发协议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促进技术转移联邦政府机构、非联邦政府机构1986-今成员企业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大学合作研究的项目联邦政府1992-今中小企业战略防御协议促进技术创新向民用企业转移联邦政府实施中公司、研究机构制造技术科研开发联合体支持产业集团以商业母的开发有创新性的技术联邦政府1988-今半导体企业日本日本研究发展组织支持日本工业的技术转移、基础研究和国际研究交流科技厅1981-今N/A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出色的质量管理体制和经验体系政府实施中企业推进战略性基础研究事业扩大知识资产,创出新技术和新产业科技厅1995-今政府、大学、企业和国外研究人员①横向政策4.典型国家的技术转移政策

国家典型项目项目功能主管机构政策103②纵向政策美国:一是对外国进口商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不公平贸易做法的管制;二是对美国技术出口保护和管制。——美国301条款日本:引进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密切配合。日本对技术引进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引进的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部门,并且引进技术的重点随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升级。②纵向政策1045.我国技术转移政策建议在有关文献研究结果和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可以看出,促进经济增长,在外资政策上,并不是要一味的强调吸引外资的数量,而是要将重点放在提高FDI等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上。以下将提出如何提高FDI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5.我国技术转移政策建议1051、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外资。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不同,目前我国利用外资应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应越来越多地注重吸引跨国公司“高质量”投资项目,并与我国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才能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在政策上应该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较高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应地减少一般加工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不仅要注重设备机器等硬技术的引进,还应注重管理、知识和研发等软技术的引进。政府也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激励具有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并在此过程中,推动国内科研部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国内企业与科研部门通过吸收跨国公司的基础技术扩散,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1、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外资。1062、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建立人员流动机制我国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人力资本对于FDI技术溢出效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与以大学学历为衡量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人力资本的利用还很不充分,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首先就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全民素质。需强调的是,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不能只从提高高层次学历劳动者着眼,而要从提高劳动力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保证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使用和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同时应该考虑促进外资企业和东道国企业人才流动的机制和政策的确立与完善。2、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建立人员流动机制107

3、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国内企业的学习与吸收能力特别技术创新能力。国内行业领先企业要紧跟国际技术的发展潮流,加大R&D投资力度,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争取成为国际技术领先企业。另一方面,增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加大R&D投人。调整有限经费的产业配置格局,加大高技术产业、支柱产业R&D资金注人比例;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风险投资,为高科技、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的条件。4、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制度政策我国目前的产权体系和市场机制、法律政策等还很不完善。从总体上来说,在制度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完善所有权结构;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和完善

108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同时建立完备的执法体系,以增强长期的技术吸纳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减少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即在市场机制运行已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通过市场经济的自身运行和需求来积极引进外资;增加市场的开放程度,比如扩大允许跨国公司投资的范围,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减少市场准入的障碍,减少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管理等控制,降低进口关税等等;最后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通讯、运输和金融等基础设施,是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性因素,也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同时建立完备的执法体系,以增强长109国际技术转移主讲:陈勇兵国际技术转移主讲:陈勇兵110第四讲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第四讲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111第一节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垄断优势理论到OLI理论雁行模式与边际产业论

第一节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垄断优势理论到OLI理论112一、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erberttHymer)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此后,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完善,从而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113海默还认为,东道国的当地企业相对于跨国经营企业来说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金德尔伯格侧重于分析市场不完全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作用。海默还认为,东道国的当地企业相对于跨国经营企业来说至少有三方114两个基本概念: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企业的特定优势两个基本概念: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企业的特定优势115市场的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导致的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市场的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116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②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④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117企业的特定优势垄断优势:1、技术优势;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5、规模经济优势;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企业的特定优势垄断优势:118①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②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③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④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①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119结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结论:120垄断优势论的发展:H.G.Johnson(1970):强调知识资产的控制R.E.Caves(1971):产品的差别能力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垄断优势论的发展:121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的《寡占反应和跨国公司》,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寡占理论。主要思想:寡头垄断厂商会相互跟随进入新的国外市场,这是一种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防御武器的战略,即进行防御性投资。在寡占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一旦一家跨国公司对某国直接投资,其它跨国公司也会跟着这家厂商对该国进行投资,以抵消第一家跨国公司行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统计资料表明:美国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的大量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集中在寡占市场结构明显的行业。

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的《122评价1、意义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首次提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评价1、意义1232、局限性该理论是以战后美国制造业等少数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是基于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境外投资活动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理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难以解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更不能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2、局限性124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科斯定理”(又称新厂商理论或交易费用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Buckley)和卡森(MarkO.Casson)在其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学习和借鉴了科斯理论,同时在批判了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125内部化理论从“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来进行”出发,通过研究世界市场的不完善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从“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世界市场126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27假定前提:市场的不完全是由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而引起的。市场失效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企业在让渡自己的中间产品时无法保障自身的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假定前提:128动机:

由知识产品的特殊性和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以及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动机:129知识产品以及市场结构特点有:

1、形成耗时长、费用大;2、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3、其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4、其外部市场可能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知识产品以及市场结构特点有:130市场内部化实现的条件:内部化成本包括:1、资源成本;2、通讯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市场内部化实现的条件:131内部化收益包括:1、统一协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消除买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4、长期保持技术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5、由于避免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内部化收益包括:132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直接原因。该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直接原因。该理133评价贡献

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原理引入到了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首次从企业组织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使它的分析更具有动态性,从而也更接近实际;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得理论分析更加接近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形式的境外直接投资(包括服务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评价贡献134局限性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单方面探寻其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考虑不够,这就使内部化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局限性135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著名学者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各类学者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在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国际技术转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OLIparadigm)理论,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s)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136邓宁(1977)《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三,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就是著名的“三优势范式”(OLIparadigm)邓宁(1977)137所有权优势:1、技术优势;2、企业规模优势;3、组织管理优势;4、金融和货币优势。内部化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从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1、技术优势;2、企业规模优势;3、组织管理优势138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及主要结论第一,跨国公司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二,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它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及主要结论139第三,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第四,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第三,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不足以说明企140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直接投资具备具备具备出口销售具备具备不具备许可合同具备不具备不具备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直接投资具备具备141评价贡献综合吸收了其它理论关于跨国公司FDI决定因素的分析,从中归纳出三组变量,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FDI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决定了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这一系列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学说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因而该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被誉为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通论”。评价贡献142局限性首先,折衷理论将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三种因素等量齐观,分析方法仍然是静态的,缺乏主次之分且无动态变化分析,这与形式多样、变化频繁的跨国投资实践是有较大差距的。其次,折衷理论实际上只是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以许可证转让技术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择行为的成因,而对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缺乏深入的探讨。最后,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很难解释那些并不具备独占性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无法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解释。

局限性143四、“雁行模式”理论“雁行模式”(FlyingGeese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雁行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该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四个阶段而呈型,形状很像展翅飞翔的大雁,故以雁行命名。这四个阶段分别是:(1)进口阶段。(2)进口替代阶段。(3)出口阶段。(4)重新进口阶段。四、“雁行模式”理论“雁行模式”(Flyi14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又称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和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又称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145主要观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也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从而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创造条件。

主要观点146在垄断优势论的指导下,美国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大量对外投资导致美国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增加,是一种“逆贸易导向”的投资。在垄断优势论的指导下,美国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是具有比较优势147日本对外投资多集中于资源开发以及在本国丧失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同时日本国内则集中发展比较优势更大的产业。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符合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了良性国际分工,不仅没有取代出口,反而带动相关联产品的出口。日本对外投资多集中于资源开发以及在本国丧失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148三个基本命题:

1、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三个基本命题:149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1、自然资源导向型;2、市场导向型;3、生产要素导向型;4、交叉投资导向型;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150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151几个推论:

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可建立在同一理论基础上;2、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是互补的;3、应该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4、投资国与东道国在同一产业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容易移植几个推论:152政策主张:1、关于日本式资源开发型直接投资的政策;——开发进口、长期合同方式2、关于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工业进行直接投资的政策;——教师的作用3、关于日本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政策;——协议性的产业内部相互投资4、关于跨国公司的功过;政策主张:153组织与贸易1、不完全契约对企业产品周期理论的扩展PolAntras(2005)将不完全契约与贸易动态一般模型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产品周期理论,在该模型中新商品最初在北方设计和生产,后来生产转移到南方,这一结论与雷蒙德·弗农(1966)一致。在Antras(2005)的模型中,他吸纳了威廉姆森(1985)的交易成本理论和Grossman和Hart(1986)的产权理论,指出国际交易中契约的不完全性是阻碍生产过程在世界分散的主要原因,并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组织与贸易1、不完全契约对企业产品周期理论的扩展154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很难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和补偿研发活动,而南方的契约环境更差,因此,北方公司需要在南方低成本优势与契约不完全性所产生的更大程度的扭曲劣势之间进行权衡。产品在创新阶段,因为要承担不完全契约的全部成本,公司无法获得南方低工资率所带来的收益。因此,生产将在北方进行。然而,随着产品进入成熟期,产品研发需要逐渐减弱,这时南方低工资率所带来了利益大于不完全契约所造成的扭曲成本,生产将转至南方。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很难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和补偿研发活动,而南155依据这一理论框架,Antras(2005)求解北方公司向南方转移生产的均衡时间。应用公司产权理论关于剩余控制权观点,他研究了生产周期与公司边界问题,并得出结论:产品研发产出弹性增加,即转移时产品成熟性越低,建立跨国公司的动力越强。依据这一理论框架,Antras(2005)求解北方公司向南方1562、不完全契约与企业国际外包及FDI选择制造还是购买的决定是企业最基本的决定。一个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通常要经历以下环节:基础研究、产品设计、设备的准备及安装、专用元件的生产及组装、包装与销售及其运输。其中每一环节,生产商都要决定是由本企业内部完成,还是从外部获得,即一体化还是外包。一体化和外包可以在本国内进行,也可能在国外进行,如果选择国外就涉及FDI或国际外包。2、不完全契约与企业国际外包及FDI选择157(1)交易成本角度McLaren(2000)、Grossman和Helpman(2005)研究了专用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