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人教化学选修4全册课件-第3章第三节2课时_第1页
优化方案人教化学选修4全册课件-第3章第三节2课时_第2页
优化方案人教化学选修4全册课件-第3章第三节2课时_第3页
优化方案人教化学选修4全册课件-第3章第三节2课时_第4页
优化方案人教化学选修4全册课件-第3章第三节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第第生中盐的类应水用在生用纯碱溶液油污时,加热可增强去污能力例如:配制FeCl3、SnCl2溶液时应加入少量盐酸,目的是抑制Fe3+、Sn2+的水解用盐作净水例如:利用FeCl3、明矾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产生的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起到净水的作用。灭火器原Al2(SO4)3溶液与小苏打溶液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反应,产生CO2气体和Al(OH)3沉淀,将燃烧物质与空 开来。离子方程式Al3++3HCO-===Al(OH)↓+3CO 利用水解反应来制纳米材料(氢氧化物可变为氧化物)思考感(1)配制l3溶液时,能加少量硝酸抑制3+水解吗?(2)洗去油污时应选取Na2CO3还是NaHCO3,为么3(1)NO-3(2)应选择Na2CO3。同浓度的Na2CO3c(OH-)为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A.NH3H 解析:选D。欲除去酸性溶液中的Fe3+,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调整溶液的pH,促进Fe3+水解,使之生成Fe(OH)3沉淀后除去,而现在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3+,不能混入新杂质,因此加入试剂配制硫酸铁溶液时,先把硫酸铁晶体溶解在稀硫酸中,再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如此操作的目的是().防止硫酸铁分解 .抑制硫酸铁的水解.提高溶液的pH .提高硫酸铁的溶解度解析:选B。2(S4)3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溶液呈酸性,加硫酸的目的是抑制其水解。显然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正确。44443(201 4444选ANH发生少量水解,NH 4H2ONH3H2O+H+,溶液呈酸性,则可得如c(Cl->c(NH+)>c(H+>c(OH-)B、C、DA正确。4盐类水解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或例如: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NaCl、大到小的顺序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例如NaHCO3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Na+)>c(HCO-)>c(OH-)>c(H+)>c(CO2-) 加热蒸发盐溶液析出固体不水解不分解的盐NaCl

水解生成不挥发性酸的盐 水解生成挥发性酸的盐(AlCl3)化较低温度下受热分解的盐[Ca(HCO3)2产判断盐所对应酸的相对强NaANaB其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则酸HA和HB的酸性强弱为HB>HA。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产生金属镁与FeCl3AlCl3NH4Cl溶液均能反应产生H2,因为这些盐水解显酸性。例如:Al3+、Fe3+与CO2-、HCO-因为能发生 解相互促进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判断盐溶液中离子种类多少(如Na3PO4溶液采用加热的方法来促进溶液中某些盐的水解,使之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以除去溶液中某些金属离子。例如,不纯的KN3溶液中常含有杂质3+,可用加热的方法来除去KNO3溶液中所含的Fe3+例(2011年调研)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并灼烧(<400℃)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得到该物质的固体的是()例 【思路点拨【解析】 AlCl3发生水解,AlCl3+32OAl(H3+3HCl,加热时生成的HCl不断挥发,使上述平衡向右移动,致使不断生成Al(OH3沉淀,最终经灼烧得到l23固体。NaHC3、KnO4溶液蒸干后所得的NaHC3、KMnO4固体受热分解得到a23、2Mn4、Mn2固体,只有MgS4溶液蒸干并灼烧后才能得到MgSO4固体。【答案【规律方法】盐溶液蒸干后产物判断(1)首先分析选项中受热易分解的盐,如NaHC3、KMn4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时,得不到该物质的固体,得到的是它们的分解产物。(2)其次受热难分解的盐,加热其溶液,需分析盐溶液水解生成的酸,如果是易挥发性酸,如AlC3、FeCl3等溶液,最终得到的是金属氧化物。如果是难挥发性酸,如MgS4、2(S4)3等溶液,最终得到它们的固体溶质。变式训练 下列问题与盐的水解有关的 ①NH4Cl与ZnCl2溶液可作焊接金属中②用NaHCO3与Al2(SO4)3两种溶液可作灭火③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使④盛放Na2CO3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 4解析:DNH+、Zn2+均能发生水解生成能与铁锈Fe2O3作用NaHCO3与Al2(SO4)3发生水解相互促进产生大量气泡44③草木灰的主要成分K2CO3与NH+发生水4相互促进反应放出NH3使肥效降低;④中盛放的Na2CO3溶液水解产生的OH-与玻璃的成分SiO2反应生成的Na2SiO3有黏性,易把瓶塞和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规 Na2CO3 强酸强碱混强酸与强碱正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c(OH-)。如室温下,中性溶液的c(H+)=10-mol/L,pH=7强酸与强碱混合时,若酸过量,则求(H+)过量,若碱过量,则求(OH-)过量,继而计算p。酸碱等体积混酸与碱p之和为14,若为强酸与强碱,则p=7;若为强酸与弱碱,则p>7;若为弱酸与强碱,则pH<7HCN 6.利用守恒定特别提醒:(1)比较离子浓度大小时若出现等式则考虑三个守恒:即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若出现不等式,则应考虑电离或水解。(2)比较离子浓度大小时若为溶液混合,则应先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及其浓度,再分情况分例(201年调研)常温下,将甲酸与NaOH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7,则此溶液中()例D.无法确定c(HCOO-)与c(N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手,对题干分析不深刻。题干中所给的信息pH=7很重要,当NaH和HCOH反应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4种Na+、-、-、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Na+)+c(H+)=c(HCOO-)+c(OH-);由pH=7可知c(H+)=c(OH-),得出c(Na+)=c(HCOO-)【答案【规律方法】解此类题目时,必须清楚溶液中三个守恒关系,即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和质子守恒。另外要综合考虑电离和水解因素。互动探如果把题干中的“pH=7”改为“pH>7”,是否还选项?【提示】正确的答案为B。因为pH>7,所以c(OH-)>c(H+),据+)+c(H+),得出c(HCOO-)<c(Na+),所以应选B变式训练2 (2009年高考江苏卷)下列溶液中微粒 molLNaOH溶液至中性: molL333CNa2CO3c(OH)c(H=c(HCO3D.25℃时,pH=4.75,浓度均为0.1molL1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c(CH3COO44解析AC0.01molL-1NH4HSO4中加NaOH溶液,当1∶1与H+反应结束后,由于NH+水解呈酸性需再加NaOH与NH+反应使溶液呈中44c(Na+)>c(SO2-)>c(NH+),A项正确。B项中, 3HCO水解呈碱性,但水解微弱c(Na3c(HCO-)数值接近所以 3—3

3)+c(H+)所以C项对。D项,[方法1]由电荷守恒有+(H+)=(CH3COO-)+(OH-),物料守恒有:2(Na+)=(CH3COO-)+(CH3),两式联立得:(C3COO-)+2(OH-)=(C3COH)+2H+),因溶液pH=475,即(H+)>c(OH-),得(CH3O-)+(OH-)>(CH3)+(H+),D不正确;[方法2]若溶液呈中性,则有:(CH3O-)+(OH-)=(CH3)+(H+),现呈酸性,即以CH3COH电离为主,右边增(H+)、减(CH3COH)值相同,左边增(CH3O-)值>减小(OH-)值,所以,(C3COO-)+(OH-)>(CH3)+(+),D。AlCl3、FeCl3等一些易水解的盐在时要防止反应原理(以AlCl3为例

实验方法(装置如图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将导气管的一端水中,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装入药品,先点燃左边灯氯气稍后点燃右 灯注意事为防止的氯化物发生水解,通入的氯气需干燥,反应管后接干燥管(干燥剂可用碱石灰或生必须先用氯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E处精灯干燥管的作用:一是防止水蒸气进入;二是吸 的氯气例现要无水FeCl3,并将其保存下来,例能选用的试剂如下A.食盐晶体B.水C.饱和食盐水D碱溶E.铁粉F.二氧化锰G.浓硫酸H.无水CaCl2I.碱石灰从上述仪器中选取若干连成一个并保存无水FeCl3的装置,用图中各管口标号按先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