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_第1页
陇南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_第2页
陇南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_第3页
陇南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_第4页
陇南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陇南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强科技行动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和《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结合《陇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科技支撑强工业、强县域为牵引,聚焦建设“三城五地”总体目标,突出特色、找准定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改革举措落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加快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道路,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机构和平台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更加凸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创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努力将陇南打造成为甘肃向南开放的科技创新要地。强科技行动主要指标序号指标类型指标名称单位2021年实际值2025年约束值预期值1综合指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29.29*3235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64.6*64.8653投入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0.15*0.560.64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0.471.502.05县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0.91.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0.34*0.80.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9.72*20258

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0.180.230.25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0.42*8101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202511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7.74111212高新技术企业家16305013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家11607714科技型中小企业家361501701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23516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469注:加*号为2019年数据。三、重点任务(一)提升科技创新创造能力。结合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发挥我市比较优势,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一支任务导向明确、区域特色鲜明的科技力量,全面增强创新策源功能。1.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统筹科技力量建设与科研攻关任务协同部署,支持市属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与中央、省在陇科研力量共建创新平台,联合承担科技项目,推动外部科技力量和我市创新资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优化现有各类创新基地科技资源配置,推动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高端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提升使用效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各县区)2.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市属高校学科动态调整自主权改革,鼓励引导市属高校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市属高校在教育学、农林技术、食品工程、电子商务、畜牧兽医等应用型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鼓励和支持高校组建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联盟、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按照中央和省市事业单位改革总体部署,持续深化市属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推进公益类院所去行政化,推动转制类院所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深入落实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自主权的举措,探索行业主管部门“一揽子授权”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经费达到20万元以上的单项横向科研项目,按相关规定视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相关县区)3.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围绕“三城五地”建设和“十大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才引智基地、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创新坊等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科学厘定现有科技创新基地不同类型的功能定位和任务要求,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充实、整合、转改、新建等,稳步推进优化整合和力量重塑,增强研发能力和竞争实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的市级科技创新基地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各县区)4.开展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探索建立符合基础学科发展规律的支持方式和评价机制,力争培育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持续加强作物育种、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信息等方面的研究。组织优势科研力量申请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共同承担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区)5.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全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1+N+X”政策体系,围绕全市两个百亿产业集群、十条重点产业链,建立健全“链长制”科技支撑服务体系,靶向扶持“链主”企业。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协调机制,将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设立科技专项,通过“靶向立项、激励放大”等方式,支持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鼓励国有企业设立专款专用、不纳入增值保值考核的企业研发准备金,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对研发费用全部视同利润予以加回。实行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首购订购制度,促进首台(套)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科技计划支持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由企业牵头承担各级科技重大专项占比不低于70%。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创新基地,支持民营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参与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支持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工业企业选派“科技专员”,带技术和项目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落实“银龄”计划,充分发挥退休科技人员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到2025年,依托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技术创新中心5个左右,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0.9%。(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政府国资委,各县区)6.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支持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平台发展壮大,全面增强企业孵化、育成能力。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政策,优化科技型企业服务流程,确保企业“不来即享”、“应享尽享”。落实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各项措施,开展“一企一策”帮扶指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围绕我市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对在有效期内整体迁入的直接报备确认资格并享受新认定奖补政策。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鼓励链长企业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财税优惠政策。通过科技赋能,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办法,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专栏1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任务1.加快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到2025年,全市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34家,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297家,其中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70户,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累计达到77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0户。2.落实惠企利企政策。全面兑现科技型企业财政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落实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各项措施,开展“一企一策”帮扶指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3.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户。4.提升企业成长格局。到2025年,力争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及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培育方面实现零的突破。7.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融合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培育共建“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入驻创新港,设立分支机构。对入驻创新港的单位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员,协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人社局,相关县区)(二)提升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能力。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开展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对传统产业、新能源、非金属、数字经济、生物中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8.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以实施传统产业大规模技术改造为抓手,重点在有色冶金、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领域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实现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和迭代更新,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到2025年,力争形成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1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区)有色冶金产业,重点围绕黄金、铅锌、铜、铁、锑等金属矿产,坚持智能化技术引领,推进勘探、采选、冶炼及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优化升级,提升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关键技术。专栏2

有色冶金产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1.加强重点矿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大重点矿区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开展金属矿深部资源勘查技术、数字化开采技术与装备、绿色高效选矿技术、难选矿综合开发技术等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2.加强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与循环利用。推进废旧有色金属及二次资源预处理、熔炼、快速检测和治理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3.提高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对接下游产业需求,研制低碳化、定制化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系列新产品,研发锌基多元合金材料、铅锌管材及板材等铅锌下游产品及铜基新材料,不断延伸有色冶金产业链条。4.提升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开展自动控制、数字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助力企业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轻工食品产业,重点加强白酒产品研发,推动以白酒酿造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推进个性化、功能化、优质化特色产品及新品类研发。充分发挥农产品和食品资源优势,构建高值化加工、贮藏保鲜、冷链流通、安全检测等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开展花椒、核桃、油橄榄、食用菌、茶叶、苹果、银杏、蜂蜜等新产品研发。专栏3

轻工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1.提升酿造技术工艺水平。加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白酒酿造全流程中的应用,推动白酒生产技术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积极推进花椒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展花椒刺、花椒籽、花椒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拓展花椒在医药、农药、化工、油料等领域的应用。3.加大核桃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围绕核桃壳、核桃叶、核桃木、核桃青皮,发展抛光生产、多肽提取、工艺设计等技术和设备,推进核桃由单一食品功能向工艺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用品等功能延伸。4.提升油橄榄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对标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开展油橄榄叶活性成分萃取、油橄榄果渣规模化分离、油橄榄枝干高值利用等技术研究,延长油橄榄加工链条。5.提高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支持食用菌菌种研发、精深加工技术升级改造等,支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新型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6.积极发展茶叶加工技术。依托文县碧口、康县阳坝、武都裕河等茶叶种植基地,开展超临界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研究,改进低值茶、下脚料茶中茶多酚、茶多糖及儿茶素提取工艺技术。7.优化升级苹果加工技术。以礼县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和长城果汁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展利用苹果渣开发双菌发酵蛋白饲料技术研究,开发苹果蒸馏酒、苹果醋、脱色果汁、罐头、果酱、果干、果脯、果胶、果粉等系列产品。8.积极开展玫瑰精油提取及纯化技术研究。依托两当县、徽县、成县玫瑰种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玫瑰精油超临界萃取、亚临界萃取、溶剂萃取、蒸馏萃取等工艺技术研究,提升产品质量。9.开展银杏系列产品研发。延伸拓展银杏产业链条,加强银杏系列产业研发,重点运用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开发银杏黄酮、银杏茶、银杏果等系列产品。10.开展蜂蜜产品技术研发。积极开展中蜂品质选育及改良、中蜂易发病的综合防治、蜂蜜、蜂王浆、蜂蜜酒、蜂花粉、蜂蜡、蜂胶等蜂产品加工工艺研究,提升蜂蜜精深加工技术能力,提高中蜂养殖技术水平。建筑建材产业,重点以创新提升、绿色循环、产业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水泥、石材、新型建筑材料、装配式建材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建成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建筑环保材料产业体系。专栏4

建筑建材产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1.推进水泥生产技术创新。运用移动物联、传感监测、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水泥制造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发展。2.加强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依托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等优势资源,开展石材开采及精深加工、循环化利用等新工艺、新技术研究。3.加快推动高性能保温材料研发。重点开展纳米孔保温材料、真空保温材料、低辐射材料、相变储热型材料等高性能保温材料研究,推进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向绿色节能、轻质高强、安全可靠方向发展。4.开发新型建材产品。研制复合多功能墙体、高性能节能门窗、高性能混凝土等新产品。5.提升绿色建筑技术水平。研究绿色建筑运行优化技术与管理方法,开发和推广高品质绿色建材、高效适用的绿色建造技术。9.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培育协同发展,聚焦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循环迭代,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推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推进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变。(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局、市招商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专栏5

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任务1.研发新能源互补技术。推进多能互补发展,探索多种能源联合调度技术,开展风光互补发电关键技术、系统结构、重要组件等研究,发展储能聚合、储能共享等新兴业态。2.提升能源消纳技术水平。推广“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以电代薪”等电能替代技术,推动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新能源交通、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应用。3.加强氢能产业发展及技术研发。谋划建设制氢、氢存储、氢运输、加氢站、氢燃料电池“五位一体”的氢能产业示范园,有序推动制氢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氢能大巴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氢能产业示范项目落地实施。4.科学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发挥甘肃南部小水电上网承载点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系统调峰潜力,重点开展小水电运行分析预测、分布式电源承载力、新能源电源支撑点建设等研究,持续推进水利水电工程勘探与施工、水电高压输变电及电网调度、中低压电网改造等技术研究。支持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性技术研发。5.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加强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固化技术研究,开展非粮原料生产燃料、农村禽畜粪便和秸秆沼气综合利用、碳氢油等生物质能先进技术研究。10.增强非金属产业技术供给。依托非金属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绿色低碳、性能优越、用途广泛、高附加值为导向,推进非金属领域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全面进步,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开展硅石、石灰石(方解石)重晶石、建筑石料、地热资源等产业领域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持续增强非金属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非金属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到2025年,依托非金属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基地,新增省级技术中心3个。(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国资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招商局、市科技局,相关县区)专栏6

非金属产业技术供给重点任务1.硅石产业。以“硅石矿产→微碳微钛高纯硅铁→工业硅→有机硅”及“固废利用+节能减排+余热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为技术方向,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的硅工业产品,推动建设循环生态新材料园。2.石灰石(方解石)产业。推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碳酸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生产开发、精深加工技术,培育并发展各种性能品质优良、应用领域宽广、配置功能强劲、生产低能、加工低耗的新产品,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3.重晶石产业。推进重晶石精深加工技术攻关,提升高纯超微细重晶石粉体、重晶石精深加工硫酸钡、高纯碳酸钡及锌钡白、油气井用泥浆加重剂等产品技术含量,实现重晶石资源的高产出、高品质利用。4.建筑石料产业。着重优化机制砂石、天然砂石和再生骨料开发研究,开展尾矿、废石、建筑垃圾等资源化综合技术应用。5.地热资源。推进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探、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鼓励和引导发展城乡采暖、温泉旅游、医疗保健、农业开发、工业综合利用等五大领域为主的地热产业创新示范项目。11.强化数字经济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抢抓“新基建”重大战略机遇,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开展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开发,支撑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在安全可控、智能制造、城市大脑、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现实等领域布局技术研发项目。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领域的开发应用。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争取国家、省级数据中心落地建设。打造互联网创新平台,加强数据汇集、开放和应用转化能力建设,引领生产模式变革,建设甘肃南部信息高地和“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上重要的数据节点城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商务局,各县区)专栏7

数字经济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点任务1.工业智能化。加快5G+工业互联网在市内工业企业“三化改造”中的融合创新应用,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环节的融合应用,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2.农业数字化。聚焦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支持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品种试验、农业植保、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农业气象服务等。3.软件定义融合应用。面向交通、物流、旅游、教育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4.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鼓励平台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加工、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鼓励行业性数字经济平台、专业化数字解决方案提供商等行业赋能型企业发展。5.新型业态软件服务业创新工程。积极开展云计算服务业创新工程、大数据服务业创新工程、工业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软件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发工业APP。12.加强生物中医药技术创新。促进现代生物医药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现代化融合发展,依托陇南中药资源优势,开展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研究。提升半夏、大黄、当归、党参、红芪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水平,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升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强化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攻关,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积极开展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药膳、食品添加剂等中医药大健康新产品研发,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陇药竞争优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相关县区)专栏8

生物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1.构建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体系。依托中国中药礼县大黄产业园、中国中药西和半夏产业园、宕昌县中药材现代产业园、文县纹党参扶贫产业园,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栽培等技术研发与推广。2.开展中药资源保护与繁育研究。开展陇南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种质鉴定、品种提纯复壮、珍稀野生药材驯化等研究,加强对淫羊藿、羌活、秦艽、白芨、九节菖蒲等陇南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及繁育技术研究。3.提升中药加工技术水平。加强中药制剂、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药质量控制等技术研发,研制药食同源、药菜两用中药材保健食品、药膳等新兴健康产品;加快道地中药材提取分离关键技术攻关,为药品、化妆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行业提供原料,建设全省中药提取物加工基地。4.推动中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医药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优化技术装备,培育名牌产品,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13.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种业安全、粮食安全、绿色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等需求,聚焦种子、耕地、节水、现代农机装备、畜禽安全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支持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重大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配合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发展壮大市级科技特派员和东西部协作“双地”科技特派员队伍,支持科技特派员(团)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科技特派员(团)示范基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5个左右,引进筛选主栽品种30个以上,引进畜禽新品种3个以上;选派“三区人才”达到78人,东西部协作“双地”科技特派员达到30人,全市科技特派员队伍保持在1000人左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水务局、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市林草局、市教育局、市政府国资委,各县区)专栏9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重点任务1.生物育种技术。加强小麦、玉米、马铃薯、油料作物、蔬菜、特色林果和道地中药材等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支持生物技术在选育中的应用,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2.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技术。开展中低产田的改良,推进高标准农田土壤耕层微环境调控、障碍性土壤治理等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3.农业生物制造技术。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为重点,开展作用机理、靶标设计、病原作用机制、养分控制释放机制等研究。4.智慧农业。研发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智慧农业信息采集、栽培管理、智能控制、精准水肥、安全监测等信息化服务,5.农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开展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栽培技术、生态种植模式与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农药减施及替代技术、节水栽培技术等研究。6.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开展动物疫病检测与绿色防控、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7.农业农村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开展农田水土环境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废旧地膜等资源化处理技术研发应用。8.提升科技特派员(团)服务能力。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团)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和开展技术服务,建立示范基地,引导农村实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推动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14.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攻坚计划。围绕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开展低碳、脱碳、零碳、固碳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工程化,推进冶金、水泥等行业低碳转型。支持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和应用能源电子技术与产品,突破智能微电网、储能、源网荷储衔接等关键技术,建立新能源送出、消纳、储存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绿色低碳循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各县区)专栏10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任务1.优化绿色能源发展模式。系统研究我市新能源发展的潜力及其影响因素,优化新能源发展模式,推进风、光、水、质、氢、储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清洁能源产业技术。推进冶金、水泥、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近零排放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研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协调控制与优化调度技术,加强本地消纳能力和外送市场布局。3.提升科技碳汇能力。开展森林、草原、湖泊、湿地、荒地、土壤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宜林荒山荒坡和“两江一水”流域的生态脆弱区等区域为重点,开展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15.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统筹协调,共同实施军民两用技术攻坚行动,夯实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基础。重点抓好微碳微钛硅铁、黄金采选冶炼、中医药、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材料、有色冶金、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军民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支持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积极推动军转民、民参军融合发展,吸收、转化军用技术民品化,推荐、促成优质民企参军。支持军民融合科研活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争取创建军民融合省级创新平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科技局)16.推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充分释放陇南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活力,提升电子商务竞争水平和服务品质,促进电子商务与农林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用管理、供应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开展产业化集成创新与应用。完善以信息安全、大数据等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运用,加强行业市场情况监测与研判,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系统开发与集成应用能力建设,有机整合市场、产业、产品和服务,推动电子商务企业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立之路。(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大数据局)专栏11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协同发展重点任务1.加大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加大电子商务领域相关的科学基础理论、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鼓励大数据、众智科学、区块链等现代服务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创新应用,构建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2.建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服务新载体。面向电子商务领域,做大做强众创空间,支持面向创客空间的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专业化、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电子商务孵化器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中小微企业发展。3.培育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加快形成由政府、协会、企业、培训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服务体系,探索实训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17.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协同创新。用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提高科技对打造文化精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能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技术及产业化开发、特色文物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利用、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等研究,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进高科技工艺技术,创新研发文化旅游康养类商品,打造高端文化旅游康养特色商品。到2025年,全市扶持培育畅销文化旅游康养商品50种以上,引领和带动文化旅游康养商品消费明显提升。(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科技局)专栏12

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创新重点任务1.构建康养技术支撑体系。依托陇南市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支持建立文旅康养产业研究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康养功效及文旅康养融合应用研究。2.加大文旅康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积极推动药膳、药疗、药浴、理疗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产品开发,针对传承保护民俗文化遗产中的康养产品,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迭代更新。(三)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制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稳、育、引、用”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8.稳定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持续支持高端科技人才担纲领衔重大科研任务,试行基于信任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强化创新平台人才吸附功能,通过强平台优项目聚集高层次人才。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实施更加精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梯次衔接的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全链条人才成长机制。定向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技术攻关。(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19.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鼓励青年人才领衔重大科技任务,45岁以下科研人员主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积极鼓励在我市就业(入职不超过2年)的博士毕业生和全日制优秀博士研究生参与省级青年科技人才培育项目,支持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攻关。围绕我市发展实际需求,培育建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吸纳有突出科研业绩的出站博士后留在陇南继续开展科研攻关。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与省内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实行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制,加快培养产业科技高端人才。每年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招聘一批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到2025年,争取申报建设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左右,培养卓越工程师10名左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政府国资委)专栏13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重点任务1.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对申报省级以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进入最后评审阶段未获立项的,给予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持续加大青年人才承担项目比例,每年支持5名以上在我市就业(入职不超过2年)的博士毕业生和全日制优秀博士研究生开展应用研究。2.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鼓励省内外高校依托我市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基地,以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性技术难题为目标,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参与省内外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收培养。3.加大博士后支持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进站博士后每人每年不低于15万元津贴。到2025年,力争设立博士后“两站一基地”达5家以上。20.拓宽引才聚才渠道。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行业高端专家与市内创新主体联合攻关,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支持市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交流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产业急需科技人才。探索新型引才聚才体制机制,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对重点领域柔性引进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实施“院校聘用、企业使用”。搭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平台,高质量开展外国人才和专家工作。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给予多方位的配套政策支持。每年力争柔性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5人左右。(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21.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落实人才职称评审政策。探索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和完善科研人员工资分配激励政策,积极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实施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政策。实施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科技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政府国资委、市财政局)(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构建全链条的组织、推动及服务网络,形成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22.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全面落实《甘肃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及其细则,规范全市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推行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通过评价“指挥棒”引导科技成果向转化应用聚焦。逐步建立技术市场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多元化交易定价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引导规范第三方评价,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专业化评估机构等作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23.提升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鼓励建立市级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独立建设技术转移机构或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重点开展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交易、产学研合作等转移转化服务,积极培育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试基地,为产品开发提供放大、验证和成果转化服务。加强技术经纪(经理)人培养和使用,将技术经纪(经理)人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支持开展技术交易中介居间、行纪、代理,合理合法取得报酬。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征集和推介,开展成果对接沙龙活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园区、投资机构充分对接合作。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6亿元;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国资委)专栏14

提升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重点任务1.支持技术转移服务和认定登记机构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分别给予25万元、10万元补助。对完成登记指标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在享受省上奖励的基础上,按其年度登记技术交易额的0.2‰给予奖励,额度可达100万元。可将不高于30%的奖励资金用于奖励促成交易的团队或个人。2.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作用,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专项推介会、技术对接会、成果推介沙龙等活动。到2025年,力争培育建设省级转移技术机构1-2家,每年促成技术交易额不得少于3000万元。3.加大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力度。积极申报争取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项目,到2025年,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市列科技计划项目,力争60%以上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4.加强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发展、壮大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服务和支撑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到2025年,技术经纪(经理)人达到30人。24.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功能任务清晰、管理模式突破、前期政府投入保障、团队激励精确到位的要求,破除固有地域、体制、所有制等约束,支持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关键产业领域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等组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培育以需求为牵引,以合同科研为主要运行方式,以技术转移转化为目标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专栏15

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任务1.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对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15万元奖励,对新组建的具备科研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给予20万元奖励。到2025年,力争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2家。2.支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民企500强、独角兽企业、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到陇南设立独立法人的研发分部(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在享受省上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县(区)政府一事一议确定资助事项。3.培育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到2025年,力争培育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由多个市场化运行的轻资产研究型运营公司组成,集管理、研发、转化、生产为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以上。25.强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协同发展能力。聚焦推动全市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组建由行业链主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市财政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方式给予企业创新联合体一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2022年,创建陇南市油橄榄创新联合体,重点抓好油橄榄鲜果收购及初榨橄榄油团体标准制定、油橄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油橄榄果渣开发生物有机肥和饲料的研发应用等项目立项及实施工作。到2025年,力争在油橄榄、中药材等方面组建2个以上企业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县区)26.加强高价值专利转化与运用。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关键技术领域,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创建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示范中心或创新联盟,开发一批高价值专利。深入推进专利导航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培育有效融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行动,深化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拓宽知识产权运用转化融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取得实质性突破。引导和规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推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工作,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0.25件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银保监分局)27.提升科技园区成果转化带动力。支持陇南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阵地。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与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协同发展机制,开展跨区域技术转移合作。鼓励园区内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开放式创新,探索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打造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稳妥推进科技园区多点布局,到2025年,力争培育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域全覆盖。力争新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2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陇南经济开发区,相关县区)28.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突出正向激励,探索构建科研院所、院校成果转化合规尽职免予问责负面清单,鼓励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健全符合单位、科研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各方利益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探索专利授权收入转化为股权、期权、债权等收益分配方式。落实技术转让相关税收优惠,引导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主体应享尽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陇南设立或协同社会资本共同在陇南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促成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在享受省上奖励的基础上,按其年度促成技术交易额的1‰给予奖励,额度可达100万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专栏16

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补激励政策重点任务1.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进一步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联手搭建科技创新网络,建立合作对接平台,打造创新成果交易市场,促进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陇南转移转化。2.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单位对科技成果完成、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现金奖励,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3.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将“先转化、后奖励”改变为“先赋权、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70%以上可用于奖励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可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入股。4.鼓励离岗创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岗和离岗创新创业政策保障,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兼职、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五)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落实,转职能、补短板、抓落实、增活力,营造更加优良、高效和宽松的创新生态。29.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从科技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出发,对项目计划体系、立项机制、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等实施全过程优化提升。强化科技宏观统筹,建立完善发展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创新能力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调整项目形成机制,推动重大研发任务更多由产业界出题,由政府自上而下“张榜招贤”。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坚持少而精、抓重点、求突破,强化重大科技任务与资源统筹配置,加强科技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县(区)政府间的沟通对接,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综合运用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多种方式,优化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加强绩效目标管理,严格执行重大科技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到2025年,建立符合“四个面向”、成熟稳定的科技计划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30.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自主权。全面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精简预算科目,提高间接费用比例,下放预算调剂权,改进结余资金管理。优化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按照“前期引投、中期跟投、后期奖补”的方式,合理确定经费拨付计划,加快拨付进度。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2022年,预算编制科目进一步精简,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到2025年,力争50%的市级科技项目采取包干制经费管理,结余资金管理更加合理高效。(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区)31.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推动科技领域多层级、多渠道交流往来,全面提升创新合作能力和开放水平。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化与市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科技研发、技术协作、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推广“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协助解题”的新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支持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设立或共建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加强长三角、珠三角、东西部科技交流合作,落实鲁甘科技协作重点任务,引导和支持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新品种研发与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协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政府外事办、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科协,各县区)32.加强财政科技投入制度建设。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强化市、县两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重大科技项目投入产出效率考核机制,加强科研绩效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到2025年,市、县两级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2%、1%。(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政府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33.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资金投入与使用方式,加快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以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创新投入体系。强化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单列信贷规模。引导各类金融资本通过“投贷补”等多种渠道,在科技型企业融资、专利质押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结果在信贷业务中的运用。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奖励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门支持重大科技任务、战略科技力量、创新高地建设的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支持国有企业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激发产业链科技协同创新活力。202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6%。(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政府国资委、人民银行陇南中心支行、陇南银保监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区,各金融机构)专栏17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重点任务1.鼓励银行机构给予差异化信贷支持。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制定科技专项信贷计划,增加科技信贷规模,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加快推动抵押贷款业务。2.改进科技金融考核机制。鼓励银行机构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细化落实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政策。鼓励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科技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3.强化科技保险保障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保险保障,加大科研物资设备和科研成果质量的保障力度。4.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广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完善专利保险服务体系,支持保险机构深入开展专利保险业务,对参加专利保险的企业给予保险费限额补贴。探索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企业融资增信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由市科技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强科技行动实施,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有力有效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市直有关部门要细化落实举措,明确任务重点,加强行业指导。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强科技行动具体措施,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任务落实。(二)推进协调联动。建立落实强科技行动各县区各部门共同推动、联合实施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形成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组织模式。财政、科技、工信、税务、统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理顺统计管理体制,规范科技投入归集口径,完善经营地属地统计,做到研发投入与产出应统尽统。建立市县区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将科技咨询纳入市县区对重大科技任务的决策程序,促进科技决策科学化。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发挥土地指标、能耗指标等关键要素的支撑与配套作用,支持引导创新发展。(三)强化督考评估。各县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强科技行动落实情况的督导督查,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县区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按年度对县区科技创新指数、强科技行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对排名靠后的进行约谈;对县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标的,经综合评定后,对前三名给予资金奖励;建立年度评估机制,对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创新主体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年度考核依据。(四)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学探索的良好氛围。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动省级创新型县区培育建设,激发“双创”动能。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推动构建完备有效的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丰富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行、信息化支撑的大科普格局,促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五)推动政策落地。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国家科技政策落实年工作部署要求,构建全面覆盖、精准服务、高效协同的政策落实机制。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指导帮助创新主体享受政策,打通科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附件:1.2022年强科技行动主要指标目标值2.2022年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清单3.强科技行动(2022—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附件12022年强科技行动主要指标目标值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2年目标值责任部门配合部门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30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64.7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3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0.3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4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1.5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5县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0.5各县区市财政局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0.5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12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科技局、市税务局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2年目标值责任部门配合部门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0.2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3.5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科技局1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市工信局市科技局11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8.6市科技局各县区12高新技术企业家26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各县区13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家21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各县区14科技型中小企业家68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各县区1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3市工信局各县区16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5市工信局各县区附件2

2022年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清单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1.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在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绿色矿山采选、新型建筑材料等陇南特色优势产业领域谋划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力争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0家,推荐省级众创空间2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积极支持西和县、宕昌县申报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相关县区3.创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家。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提升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1.赋予陇南师专学科动态调整自主权,按需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陇南师专2.鼓励和支持陇南师专、市经济林研究院、市农科所组建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陇南师专、市经济林研究院、市农科所3.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1.支持大熊猫野外观测站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相关县区文县科技局、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局2.支持祥宇油橄榄公司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市科技局、市林草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相关县区武都区科技局、祥宇油橄榄公司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4.开展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1.支持开展作物育种、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信息等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积极申报2022年省列基础研究项目。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5.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相关国有企业2.分区域、分层次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市科技局

3.支持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向工业企业选派“科技专员”,落实“银龄”计划,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财政局,各县区相关企业6.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1.落实《陇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全市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科技创新型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户。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陇南经济开发区,各县区2.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和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各项措施。市税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相关企业7.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融合创新按照《全省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建设方案》,制定我市落实措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人社局,相关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8.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在有色冶金、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科技项目。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9.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1.制定我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科技支持激励政策。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2.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重点任务,指导企业开展新能源领域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局,各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0.增强非金属产业技术供给围绕非金属产业链建设任务,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基地,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1.强化数字经济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智能化升级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领域的研发应用。市工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各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2.加强生物中医药技术创新1.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资源保护与繁育、中药加工技术水平提升等研究。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相关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加强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品1个以上。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相关县区相关企业13.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1.聚焦种子、耕地、节水、现代农机装备、畜禽安全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林草局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发展壮大市级科技特派员和“双地”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科技特派员(团)示范基地。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区各县区3.落实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要求,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林草局、市政府国资委、市乡村振兴局、有关县区有关县区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14.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攻坚计划制定《陇南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

15.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1.支持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积极推动军转民、民参军融合发展,促进军用技术民品化。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2.支持军民融合科研活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市科技局市委军民融合办

16.推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协同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培育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市商务局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电商局17.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创新培育推荐申报省级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创新坊。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

18.稳定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1.组织申报一批科技项目,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技术攻关。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

2.选拔一批自然科学领域的拔尖人才,实施一批人才项目。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

19.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1.实施博士后引进培养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进站博士后每人每年不低于15万元津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实施“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招聘一批高校毕业生。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相关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20.拓宽引才聚才渠道1.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行业高端专家与市内创新主体联合攻关,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

2.探索签用结合机制,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对重点领域柔性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院校聘用、企业使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3.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给予多方位的配套政策支持,力争柔性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5人左右。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1.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1.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落实人才职称评审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等贯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落实和完善科研人员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3.激励企业对技能人才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鼓励企业针对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军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专项特殊奖励,并探索实行中长期激励。市人社局市工信委、市政府国资委相关企业22.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1.落实甘肃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规范全市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

2.举办科技成果申报培训班,指导科技成果申报,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

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23.提升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1.将技术经纪(经理)人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2.培养技术经纪(经理)人5人左右。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24.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落实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资金奖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5.强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协同发展能力创建油橄榄创新联合体,重点抓好油橄榄鲜果收购及初榨橄榄油团体标准制定、油橄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油橄榄果渣开发生物有机肥和饲料的研发应用等项目立项及实施工作。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林草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工信局油橄榄链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等26.加强高价值专利转化与运用1.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意见(2021-2035年)》,落实《陇南市知识产权保护奖励补助办法》,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动提升知识产权创新创造水平。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2.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行动,深化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拓宽知识产权运用转化融资渠道。市政府金融办、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教育局

3.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

27.提升科技园区成果转化带动力1.开展陇南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期工作。陇南经济开发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徽县2.开展武都油橄榄、文县、徽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验收及评估工作。督促指导康县、成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武都区、文县、徽县、康县、成县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28.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补激励政策1.在市经济林研究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市科技局市林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经济林研究院2.对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和专利奖的科技成果依照相关规定给予项目支持和奖励。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3.落实技术转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全市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主体“应享尽享”。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29.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1.修订《陇南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2.加强绩效目标管理,严格执行重大科技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30.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自主权1.根据国家、省上最新的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陇南市市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区项目承担单位2.精简科研预算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改进结余资金管理。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区项目承担单位31.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1.深化与市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科技研发、技术协作、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开展咨询和技术攻关。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人社局、市科协,各县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加强东西部科技交流合作,举办科技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和企业科技创新培训班。市科技局市乡村振兴局

3.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各类“双创”赛事。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

重点任务2022年重点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实施单位32.加强财政科技投入制度建设1.加强部门衔接沟通,市、县两级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1.5%、0.5%。市财政局、各县区市科技局各县区2.设立强科技行动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各县区33.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结果在信贷业务中的运用。市政府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金融机构34.保障措施1.定期调度强科技工作进展,督促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市科技局市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指导各县区制定强科技行动具体措施。市科技局市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3.理顺科技研发投入、科技产出统计管理体制,强化统计数据归集,提高统计质量。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各县区

4、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发挥土地指标、能源指标等关键要素的支撑与配套作用。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

各县区5.对县区强科技行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市科技局市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附件3

强科技行动(2022—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重点任务主要工作牵头单位配合单位1.提升科技创新创造能力

1.甘肃向南开放的科技创新要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