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五十天背诵清单-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五十天背诵清单-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五十天背诵清单-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五十天背诵清单-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五十天背诵清单-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得巩固前面的内容!!!高中历史五十天背诵清单第一天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④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工具。第二天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点: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第三天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1、积极方面①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②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2、消极方面①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第四天中央集权的发展①秦朝:实行郡县制。②汉朝: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朝: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导致出现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④宋朝:文臣做地方长官,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设通判监督知州。⑤元朝:创立行省制度。第五天君主专制的演进①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西汉:实行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制度。④唐朝:三省六部。⑤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⑥元朝: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⑧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第六天选官制度的演化①先秦时期:世官制。②西汉时期:察举制。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④隋唐时期:科举制。第七天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自给自足。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第八天①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②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相应的变化。第九天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①商业起源早,并且不断发展;②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③中国古代商业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④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古代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⑤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⑥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大商帮。⑦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第十天“重农抑商”政策①时间: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②目的:维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③含义:政府重视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④影响: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第十一天儒家思想的起源孔子主要思想:①“敬鬼神而远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②提出“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主张“礼”,维护等级名分。④思想核心是“仁”。⑤“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主要思想:“提出“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要思想:①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②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第十二天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发展1、主要内容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为人处世上,提出“三纲五常”,以维护统治秩序。2、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十三天程朱理学主要内容:①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主张格物致知。③三纲五常。存天理,去人欲。陆王心学主要内容: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发明本心。知行合一。③致良知。第十四天近代时间划分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2、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①内部矛盾:封建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②外部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近代革命任务:反帝反封。近代史主线:探索史、反抗史、屈辱史。第十五天主要条约、战争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关税协商(商品输出)。中国社会的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十六天辛亥革命(1911年)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t"/item/%E4%BA%94%E5%9B%9B%E8%BF%90%E5%8A%A8/_blank"帝国主义和\t"/item/%E4%BA%94%E5%9B%9B%E8%BF%90%E5%8A%A8/_blank"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t"/item/%E4%BA%94%E5%9B%9B%E8%BF%90%E5%8A%A8/_blank"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中国\t"/item/%E4%BA%94%E5%9B%9B%E8%BF%90%E5%8A%A8/_blank"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打下了基础。第十七天1921年中共⼀⼤:中共成立,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922年中共二大:第⼀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命纲领。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地⾰命和武装反抗国⺠党反动统治的总⽅针。1935年遵义会议:确⽴了以⽑泽东为核⼼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党史上⽣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45.4中共七大:1概括了⽑泽东思想,将⽑泽东思想确⽴为全党指导思想第十八天“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称“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些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第十九天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①国民革命时期:建立农民协会。②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路线,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提高了农民和地主抗日的积极性,为全民抗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④解放战争时期: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第二十天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保证。②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③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帮助与配合。④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①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④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第二十一天1、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人民群众的支持③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④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不得民心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二十二天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促进因素①列强侵略使中国封建经济逐步瓦解,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2)阻碍因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③后天畸形: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二十三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②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③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④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第二十四天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新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第二十五天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①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②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④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⑤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第二十六天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③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2、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特点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②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与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③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④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十七天过渡时期(1949~1956)政治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经济上:在进行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主导地位,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第二十八天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政治:1956年~1957年,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开始,“左”倾错误开始,各项制度开始遭到破坏。经济:1956年~1966年,经济建设成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有失误(大跃进、人民公化运动)。文化:科技上有突破,教育上有奠基,文化上有发展。第二十九天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取得重大成就。在祖国统一上,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先后回归,两岸关系回暖。经济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思想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十天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文革时期:外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迎来建交高潮。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第三十一天雅典民主发展过程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五百人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负责军事。首席将军执掌军事大权。雅典民主主要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民意识。第三十一天罗马法的历史评价对罗马的影响:①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②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③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对后世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②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第三十二天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①西班牙、葡萄牙从海外掠夺了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②荷兰、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③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称为“地理大发现”。④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⑤引发“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世界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三十三天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文艺复兴(14-17世纪):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宗教改革(16世纪初—17世纪初):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启蒙运动(17世纪—18世纪):核心思想:理性主义。5、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的自我关怀。具体表在三个方面:①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②对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③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其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第三十四天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含义:资产阶级通过设置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君主或总统的权力,保护自身利益。确立方式:①改革或革命;②制定法律文件和议会。主要形式:①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②民主共和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特点:①议会立法;②分权制衡(核心);③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本质:资产阶级专政。第三十五天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的结合。(2)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3)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业为主)。(4)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与技术紧密的结合。(2)多国同时进行。(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为重工业。(4)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三十六天世界市场的形成1、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18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①市场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②市场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③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④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第三十七天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启示(1)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战争的根源。(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4)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第三十八天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2)消极方面:它不可能带来持久的和平。①它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的,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的加剧。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③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加剧。第三十九天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的特点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第四十天“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主要特征: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法制;②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③文化上,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问题。四十一天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第四十二天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①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即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政府(自由竞争)状态。②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③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⑤美国借鉴了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⑥罗斯福的个人优良素质。第四十三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②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垄断核武器。③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的威望。④对国际格局:二战的结束是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第四十四天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