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_第1页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_第2页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_第3页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_第4页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模块一古代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限时:40分钟,正答率:/23。基础1.(2022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二模,24)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商朝最后两位王将“帝”字用于王的名号,成为帝乙、帝辛。这表明()A.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B.政治生活摆脱神权束缚C.王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D.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答案C2.(2021浙江6月选考12分)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答案A.(2020海南,1,2分)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答案A.(2014课标II,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答案C.(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昨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2022广东汕尾期末,1)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均为有士之君,每一个受封者政治上不仅保持相对独立,而且对自己的封土实行独立管理。这反映了西周()A.天子已巩固天下共主地位B.宗法分封制已彻底瓦解C.尚未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D.已经形成了大一统政权答案C.(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2019课标此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A.(2022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24)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后铸在金属鼎上,并向全国百姓告知,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这一做法()A.摧毁了宗法贵族的特权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变革C.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 D.践行了隆礼重法的思想答案C重难.(2021福建,1,3分)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2022甘肃兰州一模,24)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餐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答案B.(2022广西柳州三模,24)商代内服成员主要由居住于王畿地区的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组成,而西周自建立便对王室及同姓子弟等进行分封,使之到远离王畿的地方“以蕃屏周”,又在王畿地区分封了一批功臣、同姓及异姓诸侯。这反映出西周()A.宗族聚居状态逐渐被打破B.强化对统治中心的控制C.贵族集团的利益得以平衡D.王室血缘观念逐渐淡化答案A.(2022安徽安庆二模,24)西周王朝的外服成员中,除了服属于周王朝的这部分异族邦外,还分封大批的同姓及异姓诸侯于边远地区,他们与周王有着或近或远的血亲关系,构成了周王朝外服的骨干,代表周天子对其他的外服部族进行监视和统治。这一举措()A.形成了垂直管理模式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利于加强对地方治理D,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答案C.(2022东北三省四市二模,24)《礼记•王制》云:“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答案C.(2019课标I,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2022全国统考一模,24)有学者指出,商周时期“君统”与“宗统”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行政权与族权是一致的;贵族地位和权力是世袭的;社会中的单元呈现出的每每是各类(即各个层次)的族共同体。这反映出商周时期()A.君主直接控制各地部族B.宗法关系逐步走向成熟C.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D.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征答案D.(2016课标111,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18.(2021湖北,1,3分)“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右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 爵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答案C19.(2022广西桂林、崇左、贺州二模,24)西周夷王时期,楚君熊渠曾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到春秋楚庄王时,楚国申叔要求对贵族“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这一变化()A.体现了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局面C.受到华夏认同观念的影响D.说明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可答案C20.(2020课标I,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21.(2022四川成都2月诊断,24)西周的“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及相关庙堂典礼场合,专供王贵享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厌烦雅乐而去欣赏具有生活气息的俗乐,如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所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工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贵族政治开始衰落 B.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浪漫主义音乐兴起 D.民间盛行编钟演奏答案B22.(2022河北唐山一模,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国君因为战事需要,建立起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县制。其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齐、晋、秦、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诸侯国内,分割卿大夫的采邑为县;为方便管理,聚并一些乡、邑为县。县制的出现()A.加强了宗室贵族的影响力B.加速了官僚制度的形成C.扩大了周王室的管辖范围D.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答案B综合23.(2017浙江4月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缗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⑴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⑵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⑵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考点二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限时:15分钟,正答率:/9o基础1.(2010课标全国,25,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口口口口,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2022河北唐山期末,2)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A.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B,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C.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D.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答案C重难.(2022湖北十堰1月调研,1)西周前期的统治者在构建政权合法性的过程中,主张要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而秦始皇称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兴兵诛暴乱”,并未提及民众对统一的贡献与牺牲,民众只是其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已。这一变化说明()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C.儒家民本思想受到关注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2022四川泸州一诊,25)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的需要,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目的在于统一思想C.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答案C.(2021辽宁丹东二模,3)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易,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答案D.(2022皖豫名校联盟联考二,25)钱穆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太注重职权分配之细密化”,“太注重法制之凝固性与同一性”,以为“职分与法制,本就偏重在限制束缚人”。这一论述说明,中国古代()A.专制集权的政治特征凸显.官僚制度的设计极为理性C.政务处理流程趋于程式化D.政治生活具有民主化色彩答案A8.(2022吉林长春期中,3)在秦王朝,皇帝是绝对的主宰,最高皇权与三代以内的家庭结合,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宗族的家天下走向家庭的家天下,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这表明秦朝()A.君主至上的地位逐渐形成.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C.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D.实现了最高权力向君主的集中答案D综合.(2022云南师大附中模拟,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所谓“周秦之变”,实际上就是秦国运用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创造了秦帝国和“秦制(秦朝制度)”,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诸侯国)本位到大共同体(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中国历史亡秦而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摘编自遥旭彬《秦制两千年》根据材料概括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概括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逻辑层次清楚)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史“亡秦”而不弃“秦制”。论述:秦朝统一中国后历经二世而亡,虽然短暂,但其所创建的君主专制、中央官制、中央集权、郡县制度、大一统国家、度量衡制度、文字制度等,一直被后世继承和沿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所谓“亡秦”而不弃“秦制”。秦亡而政不息的原因,主要是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过去的世袭贵族特权和宗法特权,适应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合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治需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所以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继承秦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变化,有所创新。从秦汉时期的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县制(郡国并行),一直到明清时期,秦朝创立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征。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限时:65分钟,正答率:/31o基础.(2019江苏单科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2018海南单科,2,2分)《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2022甘肃兰州一模,25)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其子弟、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同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A.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B.贯彻法家治国理念C.加强中央集权体制 D.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答案C.(2015课标II,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2021湖北,2,3分)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京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答案B.(2022四川遂宁三诊,25)学者邹玉峰认为:“这一制度是抑制秦朝以来中枢权力过度膨胀中传承重构与解决汉朝以来内廷权力不断异化时因袭再造的结果,更是中国古代官僚政体渐进发展中的一次有机整合与质的突破,实现了皇相之间和丞相之间新的顶层设计。”这一制度是指()A.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 D.军机处答案B.(2021天津33分)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己(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答案A.(2019海南单科,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答案C10.(2016江苏单科43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11.(2022河南开封二模,26)宋代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按各省分配名额,分别录取的方法。政府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选官程序的公平公正B.造成文官队伍人数增多C.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D.有利于笼络北方的士人答案D重难.(2021湖南23分)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2019课标I.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2021山东23分)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 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柢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2022山东23分)云梦秦简《日书》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湘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计、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2022广西桂林、崇左、贺州二模,25)西汉初年,朝廷曾诏令王国、郡设立太上皇(刘邦父亲)庙、高祖庙,与中央皇室共尊同祭。但西汉后期,汉元帝下诏废除郡国庙,且皇帝宗庙只设立在京师,由当朝天子亲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集权政治的发展与稳固B.宗法观念的日益淡化C.王国势力威胁中央统治D.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答案A17.(2022四川成都二诊,25)西汉初年,设令、丞、尉管理地方行政,并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县三老、乡三老,因民俗教化百姓。东汉时期,三老教化之职完全由地方小吏取代,行政、教化合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乡里制度的瓦解C.世家大族的兴起 D.官吏群体的儒化答案D18.(2022广东,2,3分)"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19.(2021广东,2,3分)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20.(2022广东33分)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D21.(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22.(2022湖南,3,3分)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唐太宗贞现初年(627)恢复九品中正制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答案A23.(2020浙江1月选考,4,2分)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24.(2020山东33分)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 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学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系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25.(2021辽宁33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性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答案A26.(2021湖南,4,3分)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2020课标II,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2022全国乙,26,4分)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综合.(2019海南单科,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⑵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2020天津,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蟾”,“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溺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布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⑵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限时:40分钟,正答率:/17o基础.(2020浙江7月选考,7,2分)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答案C.(2021湖北,4,3分)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3.(2021全国甲,27,4分)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土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2022天津河北区一模,3)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清政府“改土归流”()A.预示了统治的危机B,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C.拓展了中国的疆界D.彻底消除了割据根源答案B.(2022湖南53分)嘉庆七年Q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重难.(2022河南六市联考,7)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升格为独立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地位提高,朱元璋又担心部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因而于1382年裁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以上举措()A.保障了吏治清明 B.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C.有利于加强皇权 D.体现了政府决策的随意答案C.(2021天津,4,3分)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答案B.(2022海南53分)《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答案A9.(2022山西太原期末,8)明初期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且不得设置官署僚佐,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官;到明中后期,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之权,官阶定为正一品。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A.决策中心发生改变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D.政府运行机制调整答案D.(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2016课标I,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2022山东43分)明朝时期,朝廷除对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2022江苏百校联考,4)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后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称为三司,作为省级行政区最高机关,但事权不一、互不隶属,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又相继设置了总督、巡抚之职,位于三司之上,到清朝时督抚制度被进一步固定下来。这主要反映了()A.行省制度遭到破坏 B.皇帝的权力被削弱C.地方管理渐趋强化 D.官僚体制日益完备答案C.(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2022内蒙古赤峰一模,27)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制。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拥有机密事务处理权、参赞军务、议奏大权等内阁不具有的权力;内阁则承担了清代中央决策机构大部分的常规事务。这种权力分工()A.反映军机处处理事务比较灵活B.表明中枢机构官员关系融洽C.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结果D.说明中枢机构实现了权力制衡答案C综合16.(2021全国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O都城O都城•省at驻所■收权部族界一今国界nnn长城一大运河〜河流——海岸线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O•界O•界族部界河线城级所权国城运海岸都省tt政今长大河海示例一:卫所分布在北部边疆和京畿地区。(如图中⑴所示)(3分)理由:明初,为预防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防范内地民众起义和少数民族叛乱,加强军事力量和建立军事据点朋政府在北方和京畿之地大规模修筑卫所。明初,在北方和京畿之地设卫所对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缓和民族矛盾起了重要作用,对北方游牧民族起了很强的震慑和防御作用。(9分)示例二:卫所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图中②所示)(3分)理由:明中期,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政府为加强海防,抗击东南沿海倭寇,在沿海设立卫所,加强海上巡逻与防卫,打击倭寇与非法贸易(或贸易走私),维护海洋秩序(或海上朝贡贸易秩序),这对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9分)示例三:卫所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尤其是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等中原与少数民族交界的地区。(如图中①®④所示乂3分)理由:明朝初定,被推翻的元朝统治集团残余势力仍在西北、东北地区进行顽强反抗,并且不断骚扰边境,还引发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为防蒙古南下,明朝重新修缮了长城,又陆续设立了从东北到西北的九个军事重镇,俗称九边重镇。与此同时,元朝统治的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朋代卫所在边疆地区不仅承担边防职能,还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后来,蒙古勒粗部与明修好,双方在边境开设互市,漠南卫所逐渐废弃或内迁。明代后期冻北部的女真部落逐渐强大,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统治,不得不在与女真交界处密集设立卫所。(9分)17.(2021湖南,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答案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围绕着两对基本矛盾进行着制度改革与创新。在专制主义方面,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西汉时期的中外朝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太祖废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理六部,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方面,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泗汉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朝通过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元朝以后,中国古代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总之,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体总体维持不变,不同朝代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又有所不同。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易混易错1.易错:分封制的影响(2017课标I,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2.易错:状态表述(2021全国乙,24,4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3.易混:选官制和监察制的区别(2021全国甲,25,4分)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易错:思维定式干扰(2018课标I,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易错:宰相出身反映的本质(2018课标III,25,4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它情况北宋(71)宰相人教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易错:内阁制的本质认知(2020课标III,27,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题型模板题型一推理、推断类选择题题型特征: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是指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推断得出正确答案。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常用设问词是“据此可知”“可推断”等。备考策略: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逻辑关系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常用的逻辑推理关系有现象与本质关系、因果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谙熟逻辑关系并掌握运用。典型题型.(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答案B.(2021江苏,3,3分)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变式题型推理、推断类选择题的变式具体到试题情境中多表现为题干主旨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用设问词有“从中可知”“由此可见”“据此判断”“反映了(出)”等有些设问词未明确指出的,大多在备选项中有“导致”“阻碍”“促进”等词。3.(2021河北33分)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铐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铐的请求,并下诏“铐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2022吉林一模,6)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以行政立法地位而言,是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分析期朝机构的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B.标志着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异C.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答案A强化练习.(2022河北唐山一模,2)有历史学者认为:总观周初立国分封大势,镐与曲阜为一椭圆之两极,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由此可见,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疆域 B.拱卫王畿安全 C.笼络先代贵族 D.传播礼乐文明答案B.(2022青海西宁一模,24)《尚书•康诰》中记载周公认为“殷罚有伦”;《荀子•正名》中荀子有“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之言。由此可知()A.周朝行的是礼乐制度.商法影响了周之刑法C.周朝完全承袭了商法D.商周王权与神权结合答案B8.(2021贵州四市二模,26)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丞相与九卿的行政机构和隶属关系明确,形似现代国家的政府总理与下属各部部长。据此可知,秦朝()A.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中央机构设置对后世影响深远C.中央行政机构设置水平领先世界D.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具有合理性答案D.(2022江西重点中学4月联考,25)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

中军功集团人数所占比例表(单位相

高祖 吕后(惠帝) 文帝 景帝 武帝初期三公九卿10090624627王国相10086291817郡太守88604006平均9681503020据上表可推知西汉这一时期()A.军功制被察举制所取代 B.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C.君主专制得到持续加强 D.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答案C.(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彳亍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2022全国甲,25,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2017课标II,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己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题型二特征型非选择题题型特征:特征型非选择题是指人们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特征型非选择题的主要类别有:.历史事件特征型历史事件的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总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他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历史措施特征型历史措施(政策)的特征主要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型:历史阶段的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生产关系等方面归纳。由于历史阶段时间长,其特征常具有变化性。.历史人物特征型历史人物的特征常从时代背景、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与思想主张、历史地位等角度分析。备考策略一、从历史事物要素的角度概括回答历史特征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主要要素有:.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二、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政治角度: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经济角度: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民思想解放的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以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典型题型.(2020课标I,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书名:《制度创新与大一统:关键性的秦汉时代》论证: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确立皇帝制,规定了皇权至高无上,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地方基层的行政建立于乡、里。政治上,秦朝确立了影响极其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设立刺史制度和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秦汉统一货币,秦朝半两钱和汉朝五铢钱对国家凝聚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的盐铁官营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综上所述,秦汉体制创新与思想统一,奠定了“中国”与“天下”两个观念的内涵,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强化练习.(2021湖北,17,14分)[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材料一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额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材料二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6分)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8分)答案(1)来源: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3分,一点1分)制度外的税费。(3分,答新增税费只给2分)(全抄材料给1分)⑵特征:北宋前期,财权高度集中,但中央拨留部分经费给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中央对制度之外的地方税费征收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划分税赋收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财权下移;清末新政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并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任意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若答出元代财政高度集权等相关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3.(2022甘肃兰州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从产生国家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在历史研究中,一般情况下,将中国古代史分为七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就中国古代社会某一阶段的特征,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论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跳、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一疆域范围基本奠定了后来中国疆域范围的基础。在政治制度上,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构建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文字方面,秦始皇统一文字,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交通和边疆管理方面,秦始皇修直道、五尺道、驰道,构建了遍及全国的主要交通干线,同时对西南夷、百越地区、北方游牧民族等都采取了强有力的举措,加强了全国各地的沟通和对边疆的管理。总之,秦朝统一后采取的种种举措,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初基础。情境应用L学习情境(2022四川成都七中4月模拟,24)《尚书•商书》记载:盘庚与大臣“恭承民命”定了新都;周初的《尚书•洪范》有“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的记载;《周礼》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这反映了商周时期()A.民主政治有所表现 B.民本思想初露端倪C.专制王权受到限制 D.民意起到决定作用答案B.学习情境(2022河南六市一模,25)汉代察举制在选官中设有“尤异”和“治剧”两科,对官吏中政绩突出者和能够处理繁重难办事务的官吏给予特别的荐举提拔。这表明,汉代()A.建立了官吏奖惩的有效机制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重视激发官吏理政的积极性D.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C.学习情境(2022河南三模,24)两汉时期,官吏将救灾济荒视为为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执行荒政时偶有假托诏书的行为,若其出发点是救民于苦难的,帝王在不违反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可以不追究、处罚他们,甚至给予一定的薄赏。这一现象表明,汉代()A.国家治理具有灵活性B.官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C.专制皇权受到了冲击D.法家思想指导日常行政答案A4.学习情境(2022广西南宁二模,25)“衣冠南渡”一词最早出自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指西晋末天下大乱,中原政权南迁,中原士族相随南逃,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该事件()A.导致西晋政权灭亡,国家分裂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使中原出现“五胡乱华”局面D.滋养和提升了南方文化答案D.学术情境(2022河南平顶山质检二,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唐代设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