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访李政道博士_第1页
导学案:访李政道博士_第2页
导学案:访李政道博士_第3页
导学案:访李政道博士_第4页
导学案:访李政道博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访李政道博士》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访谈的特点及技巧。2.把握访谈特点,理解重点语句,掌握访谈内容。3.了解李政道博士的事迹和优秀品质,体会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作家作品】闵捷:《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课文背景:李政道,美籍华人科学家。因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原理,而一起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是记者2022年10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对李政道博士作的采访。【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混沌(hùndùn)洗漱(shù)华裔(yì)字形辨析eq\b\lc\{\rc\(\a\vs4\al\co1(簿(bù)簿子,薄(bó)稀薄))eq\b\lc\{\rc\(\a\vs4\al\co1(缪(miù)纰缪,谬(miù)谬误,戮(lù)杀戮))词义辨析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新的;革新。多指范围比较大的事物。“创造”,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多指具体事物。例:对企业而言,这种创新包括技术的变革、产品设计的创意、管理制度和手段的创造性、营销思维和手段的变革,等等。动荡·动乱两词都有不稳定的意思。“动荡”,形容局势不稳定、情况不平静,强调不稳定,如社会动荡;“动乱”,(社会)骚乱变动,突出乱。例:历史无数次证明,稳定是福,动乱是祸。例:不同阶级的思想冲突是社会大动荡的前兆,也是社会整合价值目标的开始。熟语积累神通广大: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例:专家建议,申办留学一定要找正规的中介机构,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办事处”“基金会”的神通广大,他们推荐的“留学捷径”往往就是留学陷阱。【原文呈现】[1]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著名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多年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以他独特的影响力为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2022年10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楼一间大会议室里,墙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引起记者的注意。仔细观看,这幅画原来是一幅双面绣,是根据模拟宇宙大爆炸的实验图创作的。[3]图下方是李政道先生的题诗:“问君家何处,来自混沌初。”等了一会儿,李政道先生来了。第一部分:引子,介绍访谈对象、时间、地点。[4]记者:您在获诺贝尔奖后的演说中,给瑞典的大学生们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李政道:记得。我先把背景讲一下。诺贝尔奖到今年已经设立了100周年,它有相当长久的历史。颁奖典礼拿奖的顺序是,物理排在第一位,化学第二位,然后是生物、医学、文学。经济学奖和和平奖是后来加的。1957年12月10日颁奖那天,正是瑞典大学传统上的学期结束的日子,学生们到我们举行宴会的地方来庆祝、唱歌。以往这个时候是由文学奖得主代表所有得奖者来回答问题的,但是,那天学生们指名要我来回答,因为他们觉得我看上去和他们年纪差不多。那年文学奖的得主是加缪①,法国的一位作家,文章写得非常好。[5]我就给学生们讲了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孙悟空觉得自己神通广大,结果它落在如来佛的手里,它看到五根柱子,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去。这正好像我们做科学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里一样,我们觉得自己对科学的了解广而且深,可相对来说,与科学的真理还相差很远。记者:最初您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②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这种创新意识正是我们今天所一再倡导的。44年后,您以当代物理学界大师级人物的身份,如何评价这种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李政道:[6]创新不光是要胆子大,科学的发展还必须要有坚实的根基。宇称守恒定律也是有它的根基的,是前人用实验证明了的。创新两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即好的和新的东西。凡是新的东西都把旧的包在里面,用所有过去的知识都能解释得通,所以,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7]记者:我查到新华社1974年5月发的一条很短的新闻稿,题目叫“毛主席会见李政道博士”,其中提到毛主席和您“进行了极为亲切的谈话”,您还记得当时你们谈了些什么吗?李政道:(仔细回忆了一下)那一天是5月30日,我当时住在北京饭店。早上6点钟,电话铃响,说:毛主席想接见你。我当时还没有起床,于是赶紧穿衣洗漱,一个小时后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8]毛主席和我握手之后,刚一落座,毛主席就问:“对称为什么重要?对称就是平衡。平衡就是静止。静止不重要,动才是重要的。”我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个拍纸簿,把一支铅笔放在上面,向一方倾斜,笔就向下滚动;然后又向另一个方向倾斜,笔又向另一个方向滚动。我这样重复了3次,然后我说:“主席,我刚才运动的过程是对称的,可是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静止的。”我解释说,对称不是简单的平衡,运动中也可能是对称的。毛主席对什么是对称很有兴趣。他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所以认为动是重要的。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有关科学的观念大都是从他读过的一套汤普森写的《科学大纲》(OutlineofScience)中得来的。我们的谈话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过了几天,我离开中国回美国,在飞机上,一位服务员给我一包东西,说是毛主席送给我的。我打开一看,是一包书,正是他提到的那套《科学大纲》,4本,英文原版,而且是第一版的,在当时已经找不到这个版本了,现在这套书还在我的书房里保存着。记者: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应该算“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③这批人,是您最先提出让中国学子走出国门看世界的,今天应该怎样评价它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呢?李政道:[9]从1979年到1989年,这个项目一共派出了931位留学生,现在有100人左右很有成就的,有些回国定居了,有些经常回来讲学、做研究。最近北大成立生物物理中心,主任汤超就是“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培养出来的。[10]记者:您认为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对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大师具有怎样的意义?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文科和理科的均衡发展?李政道:我们先不讲“大师”,因为大师这个名称是别人封的,没有精确的标准。我认为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候都不可能全面,要求一个人非常全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比如,一个年轻人是做自然科学的,十七八岁进大学,如果在美国的话,头两年是不分科的,什么课都可以选,后两年才分专业。但是,在国内不一样,一进校就分专业,我对此持保留意见。真正创新的都是年轻人,可是,你要求一个20岁的年轻人百科全懂,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也做不到。至于科学与艺术,它们确实是有相通的地方。今天的科学认为,所有不同的现象都有一些很简单的基础规律,这些基础规律把整个自然科学都合起来了。把这些规律稍微改一点,跟过去的现象都合,跟将来的现象不一样,而结果又是对的,那么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则是人类创造的。我们对它的了解更深一步,那个创新就更进一步。艺术是创造力与情感的结合,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天地之义物之道”,就是宇宙之道,宇宙的艺术,所以人文与自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记者:您31岁获得诺贝尔奖,您认为获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天才、幸运,还是其他?李政道:[11]“天才”加了一个“天”字就虚了,当然做这类的工作总得要有才能,还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总体上研究的环境要好,并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我得奖之后就告诉自己,不接受采访,因为一个人时间有限。现在年纪大了,考虑到年青一代的培养和自己身上的责任,讲的才比较多一些。记者:您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是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还是在那之后对自己的超越?李政道:辉煌是我的心里感觉,得奖时我很高兴,但得奖是几天的事情,以后又要如常工作。工作对我来说跟呼吸一样,做基础科学是我一生的工作,它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至于超越,或者说哪一个工作是最重要的?这很难讲。应该说,宇称不守恒是重要的工作之一。[12]记者:您认为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李政道:我们来想一下,巴基斯坦有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记者:没有吧?[13]李政道:有一位,叫萨拉姆。他是在英国受的教育,他的工作也是在英国做的,但获奖的时候还是巴基斯坦籍。我和杨振宁得奖的时候是中国籍,我1962年加入的美国籍。我在中国总是被问到这个问题,而实际上在国外学术界很少有人问某一个研究是在哪儿做的,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高能物理差不多都不是在本土做的,所以“本土”的概念是很狭义的,一个人的研究可能在几个地方走来走去,哪里有合适的设备就在哪里做。诺贝尔奖评奖也从来不问这个工作是在哪里做的,它只标明国籍,而且这个国籍一旦标上是不能更改的。记者: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不管在哪里做的工作,只要是华人科学家得奖,我们都感到同样的光荣?李政道:当然。而且,诺贝尔奖不是目的,科学本身才是目的。第二部分:访谈内容,主要从获奖、创新、会见毛主席、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研读揣摩】①加缪:(Albert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卡利古拉》,中篇小说《局外人》,长篇小说《鼠疫》,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其曾获法国批评奖、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②宇称不守恒: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中的一个原理。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首先从理论上指出,并由吴健雄等人在实验中证实: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宇称并不守恒,从而证明宇称守恒定律并不普遍适用。③“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指中国在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和帮助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一个项目,1979年经试点后正式执行,于1989年结束。该计划的英文全称是:China­USPhysic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Program,简称CUSPEA。[1]开头一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开头一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李政道博士的成就和对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为下文的访谈作铺垫。访谈内容基本上围绕李博士的成就和对科学研究的看法进行的。[2]本段描写有什么作用?此处描写一方面交代了访谈的现场要素,由现场的一幅画引出访谈的对象李政道博士;另一方面这幅画则象征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预示了访谈的关键问题:科学与艺术相关,或者说文理相联。[3]引文部分引用李政道先生的题诗有什么用意?一方面说明李政道博士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很有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能够与后文谈到人才培养的观念相互映衬。[4]访谈的第一个问题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有什么好处?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显示了记者出色的访谈技巧,一般说来,访谈的问题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便于充分展开主题。从访谈方法上讲,这属于趣问。[5]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故事说明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少,就像孙悟空对于“七十二般变化”这种本领的认知与拥有一样,真正的科学真理恰似无边的佛法,还有很多是我们尚未了解的。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6]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7]记者提问时问到“毛主席会见李政道博士”一事,体现了访谈的什么技巧?(1)访谈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一个成功的访谈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要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2)提问要抓住被访者的兴趣点和能体现访谈目的与主题的内容。[8]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9]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如何看待李政道博士对“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的评价?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从李政道对“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物理学研究的关注,也可以看出他开阔的胸襟。[10]本段采用了何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有何好处?给我们什么启发?采访的对象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采访时间有限,采访机遇难得,所以记者选用了“直问”式,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从而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11]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12]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13]仔细品味文中关于李政道博士的“答”语,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eq\o(\s\up7(),\s\do5(中心思想))这篇采访录通过对李政道博士的采访,表现了李政道博士虚怀若谷、对科学探索永不满足的精神,赞颂了李政道博士以他独特的影响力为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eq\o(\s\up7(),\s\do5(艺术特色))1.设问新颖独到从读者的角度讲,大家最关心的是李政道获诺贝尔奖这一荣誉;从记者角度讲,要迅速拉近和访谈对象的距离,以利于访谈的进一步深入。记者从获奖演说中的“孙悟空故事”问起,营造了轻松幽默的访谈氛围,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2.问题层层深入访谈的渠道打开了,人们在赞叹李博士取得的荣誉的同时,自然会对取得荣誉的方方面面好奇,记者接下来设计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科学家的人文情怀等,都是从不同的层面探求李博士成功的背景、要素以及对待荣誉的态度。最后作者还问了一个“本土科学家”的问题,这也是无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很多人会把这个问题和民族情感联系起来,所以记者多次追问,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晰。eq\o(\s\up7(),\s\do5(剖析文意))1.访谈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本文访谈中是如何围绕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提问的?提示:设计访谈问题时要注意一些问题,要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散乱发问。第一个问题让李政道博士回忆一下获奖演说中讲的孙悟空的故事,十分有趣并且容易回答,然后围绕李政道博士科研课题提出了创新意识的意义,以及人才培养、人文与自然、对辉煌的认识的问题,一层层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本文的提问方式有哪些?提示:访谈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问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还可以根据情境进行创造,本文提问方式主要有:①激发兴趣的提问,开头“您在获诺贝尔奖后的演说中,给瑞典的大学生们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②推问,即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③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阅读鉴赏】李政道深情说苏绣昨天上午,苏绣艺术创新论坛如约在苏州会议中心举行。笼罩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巨大光环下的李政道先生,平易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以论坛名誉主席的身份,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苏绣艺术。“苏绣是超弦。”论坛上,李政道这样赞叹苏绣。以科学的观点,一根线就能够表达三维空间,而苏绣就是用一根根线,以艺术形式,表达时间与空间。如此高度的评价,源于当年李政道与苏绣的一次邂逅。2000年6月,李政道应邀到故乡苏州访问。一直致力于用艺术表达科学内容的李政道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眼睛一亮。他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到了苏绣表达时空的优势。2000年,从苏州回到美国后,李政道到长岛用超级对撞机进行了一项模拟宇宙大爆炸开始的重要实验:在强大的电流下,使重核子在加速器中对撞并互相穿透,以激发真空状态。仪器拍下了对撞一瞬间的画面,对撞产生的介子和重离子,在真空中爆发出发射状线条,密密麻麻,绚丽多彩。拿着这张照片,李政道立刻想到了苏绣。当年10月,李政道来到上海约见时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的张美芳。问她能否制成苏绣。李政道的这张实验照片,每条线条的色彩、粗细、辐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