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_第1页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_第2页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_第3页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_第4页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toantibacterialdrugs

讲授内容一、基本概念二、抗菌机制三、细菌的耐药性四、合理应用五、药物分类磺胺类

(百浪多息)1935年,由染料百浪多息提取的磺胺类药在德国面世,成为最早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细菌性感染的化学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控制。这一医学上里程碑式的贡献让发现者多马克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奖。

抗菌药物的辉煌发展史英国细菌学家H.W.Florey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青霉素在二战硝烟中神奇的疗效使所有人都为之欢呼!1944年链霉素问世,用于结核病治疗。目前氨基苷类有10余个品种。1952年红霉素问世,近年来新大环内酯类有新发展;60~70年代以来,

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开发和应用,抗菌药物“大爆发”。目前投入市场超过200种。抗菌药物“大爆发”

一、基本概念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属于化疗药。

一、基本概念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一、基本概念7.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index,CI):

概念: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CI=LD50/ED50。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1.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胞浆内胞浆膜细胞膜外N-乙酰胞壁酸前体N-乙酰胞壁酸消旋酶合成酶N-乙酰胞壁酸五肽N-乙酰葡萄糖胺甘氨酸二糖复合物直链十肽转肽酶粘肽磷霉素环丝氨酸↗↘

万古霉素

杆菌肽

-内酰胺类

2.增加胞浆膜通透性机制: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重要物质外漏→细胞死亡药物:多粘菌素

多烯菌素制霉素

两性霉素5’3’mRNA正常细菌蛋白质合成起始密码子50S亚基新合成的肽链肽链释放30S亚基3.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与30S亚基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碍肽链形成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与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

3.抑制蛋白质合成4.抗叶酸代谢机制:某些细菌不能利用环境的叶酸,必须自身合成叶酸后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药物通过影响叶酸代谢过程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药物:磺胺类、甲氧苄啶

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一)耐药性(drugresistance)的概念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2、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

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

(2)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3)生成耐药靶蛋白

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2、合理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

4、防止滥用:(1)杜绝不必要用药:如病毒感染(2)避免局部用药(3)控制预防用药(4)合理联合用药

一、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抗菌药物最佳选择方案的确定要求:

疾病的临床正确诊断详尽的药理学知识微生物学因素如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实验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用药范围:

首先应明确是否有用药的指征1.发热原因不明时一般不用抗菌药物;2.病毒感染不用抗菌药物;3.尽量避免在皮肤和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止发生变态反应及耐药菌株的产生。4.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要在证实有效时采用。5.应用时必须考虑病人的全身情况,并结合药源及价格综合考虑。

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⑴根据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率选药轻、中度感染:口服易吸收的抗菌药严重的感染:宜选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各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⑶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选药①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原形从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尿药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十倍以上;②胆道感染:胆汁浓度较高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林可、克林、氨苄、第三代头孢等,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以上。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可用β-内酰胺类、多粘菌类、氨基糖苷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类;但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等应慎用。肝功能不良时应用抗菌药的原则

避免或慎用主要在肝内代谢、具有肝肠循环及肝有损害的药物。

如:氯霉素→肝损伤→药物浓度升高→血系统毒性↑→新生儿及早产儿禁用。肾功能减退时应用抗菌药的原则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尽量选用经肾排泄为主、低毒的品种应按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轻度肾功能损伤 2/3~1/2中度 1/2~1/5重度 1/5~1/10肾功能损伤者感染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可选用,按原治疗量或略减量

红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阿莫、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两性霉素B、异烟肼、乙胺丁醇、甲硝唑、酮康唑可选用,剂量需中等度减少者

青霉素、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唑肟、拉氧头孢、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SMZ+TMP*避免应用,确有指征应用时在血药浓度监测下显著减量应用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壁霉素、氟胞嘧啶不宜用者

四环素类**、呋喃妥因、萘啶酸*在血药浓度监测条件下应用 **除多西环素外预防用药的指征1、预防风湿热复发:如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2、传染性疾病流行期:如SD预防流脑3、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四环素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眼炎4、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5、其他: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抗生素:万用灵药?

随着时间的流逝,青霉素似乎变得不再那么强大产生耐药性、二重感染出现新的感染或已控制感染“死灰复燃”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新出现或“卷土重来”的感染HIV/AIDS、新型肝炎、疯牛病…肺结核、鼠疫、霍乱、黄热病、登革热…MRSA和MRS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多重耐药结核菌、肺炎链球菌…非典型性肺炎、马尔堡病毒…抗菌药物的滥用及耐药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抗菌药是国内耗量最大的药物:抗菌药占门诊处方量的24%以上,比例最大。住院患者79%应用了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而根据药敏实验而选择的只占14%。耐药性Resultofantibioticabuse滥用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感染未有效控制,反而加重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信号和警示

△“抗生素时代”(1941-1975)已经结束!我们将回到“抗生素前时代”!△多重耐药预示我们进入了“后抗生素时代”!(Post-antibioticera)滥用误区*抗菌药=消炎退热药*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一种抗菌药物即可达到药效的却用2—3种*口服抗菌药物可达到效果的却用静脉注射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病毒或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说来,对病毒性感冒没有什么有效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浪费/滥用)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等部分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类型,不能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如结核引起的发热,盲目使用抗生素会贻误病情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化学治疗强调单一用药,能用一种药物治好的感染就不用两种,如果两药合用能明显提高疗效则应联合应用。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1)联合用药的指征①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④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如:青霉素+SD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克林霉素治疗骨髓炎。⑤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⑥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⑦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2)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①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药效学,药动学之间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②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且一般二药联合即可,无需三药或四药联合③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盲目的组合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盲目的组合抗菌药物大致分为4大类:

I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Ⅱ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Ⅲ类: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等Ⅳ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Ⅰ+Ⅱ→协同作用(青+庆)

Ⅰ类引起细胞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