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各种史观课件_第1页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课件_第2页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课件_第3页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课件_第4页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史观

1A一、认识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和心态史观等多种史学范式。

2A1.注重多元史观引领——革命史观关键词汇

矛盾、阶级、斗争、运动基本范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这一史观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3A(2014全国新课标1卷41题)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淡化(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于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4A2.注重多元史观引领——文明史观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基本范畴(1)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2)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以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突出视角(1)从生产力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2)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变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立意价值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5A◆附表1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历史时期转折性事件表现文明特征西方东方16世纪前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差异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链接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与创新6A◆附表2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经济文明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文化文明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国文明外传科学技术(造纸术、建筑技术、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冶铸技术、制漆工艺等),思想文化(儒家学说等)外国文明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7A◆附表3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经济特征政治制度主流思想东方农业文明

农业经济(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西方海洋文明

商品经济

中央集权

人文主义

8A◆附表4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与西方文明融合中的差异

态度方式结果中国

被动学习暴力冲突

缓慢而曲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日本主动学习

和平交流

迅速而成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9A※(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存在仅表示赞同往往不够10A(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11A(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12A(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13A3.注重多元史观引领——全球史观

关键词汇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基本范畴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突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立意价值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4A1.注意从整体性角度把握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①从远古到15、16世纪之交: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②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两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殖民体系、政治统治秩序形成,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③20、21世纪之交: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的起点。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文化交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类交往空前方便和频繁

.15A◆附表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时间表现原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商业革命后市场扩大、商品种类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世界联系加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①世界贸易迅速发展;②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③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④军事武力扩张;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⑥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深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等。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新交通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结束;各国建立市场体制;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发展16A注意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附表2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17A18A19A20A21A(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2题)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D22A(09全国卷)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2011年海南高考12题)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CD23A4.注重多元史观引领——现代化史观关键词汇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突出视角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立意价值立足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自主发展道路的探讨,注重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在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之间、传统与现代化的不同文化之间、世界现代化的共性与各国现代化进程的个性之间,侧重对具体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24A25A26AB1.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7AC28A5.注重多元史观——社会史观关键词汇大众化、生活化基本范畴(1)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等。突出视角(1)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2)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立意价值重视历史上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全面理解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演变,感受时代进步的脉搏。29A30A1.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A31A2.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B32A6.注重多元史观引领——生态史观关键词汇地理环境、和谐发展基本范畴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评估历史变化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33A2009年12月和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先后在哥本哈根和坎昆举行。在前一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不休,最终留下诸多遗憾;在后一会议上,与会国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①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②意识形态的分歧仍是各国合作的重要障碍③各国意识到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协商解决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合作又有深刻矛盾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B34A7.注重多元史观引领——心态史观关键词汇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基本范畴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5A(2014新课标2,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倍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C36A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1.对鸦片战争的多元史观解读(1)革命史观: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37A2.开放近代通商口岸不只是屈辱(1)革命史观: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4)文明史观: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5)社会史观: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区,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38A3.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现代化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