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习抒情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1.gif)
![写作:学习抒情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2.gif)
![写作:学习抒情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3.gif)
![写作:学习抒情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4.gif)
![写作:学习抒情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1fb28bef7977766a4367d2b857936f3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人是有感情的。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抒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的柔情其实易懂——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我的柔情其实易懂——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一、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一篇记叙文,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旨得以明确,主题得到升华。抒情的作用一篇记叙文,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是一种极好
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比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这几句诗就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写作导引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抒情并不神秘,下面这些话我们经常说,其实就是抒情。“这片月季花真漂亮啊!”“我有好几年没见到爷爷了,真想他呀!”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写作导引“这片月季花“我有好几年没见到抒情的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抒情的类型直接抒情
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在《黄河颂》中直接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直接抒情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课本范例:直接抒情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课本范例:直接抒情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一天快些到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再塑生命的人》课本范例:直接抒情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助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永远不会。
——《再见了,亲人》
这段开头,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妈妈深深的敬意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了出来,是很典型的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助我们洗补衣服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直接抒情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通俗的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它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物);选择一些可以借用事物,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用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某种感情、道理、风格、精神和品质,这就是托物言志。议论抒情(融情于理)记事抒情(融情于事);间接抒情的主要技法①描摹人物②细化动作③细化景物④巧用修辞间接抒情的主要技法①描摹人物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口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的哭了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予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间接抒情(寓情于事)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间接抒情(寓情于物)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赏析下面两个片段。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
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赏析下面两个片段。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
三、对抒情性文字有什么要求呢?情要真实。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还要注意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三、对抒情性文字有什么要求呢?情要真实。白居易适当掌握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适当掌握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段落:妈妈非常疼我。一天,天生瘦弱的我病倒了。母亲白天带我到医院排队、挂号、看病、拿药,整整忙乎了一天,夜里又一直守候在我身边,生怕发生什么意外。可那时我完全不知道妈妈一夜没睡,整整一夜,一直都在看护着我。第二天早晨,我慢慢地睁开双眼,朦胧中,我看到了母亲的脸,黯然无光,眼里布满了血丝。显然她已经疲惫不堪了。见我醒了,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前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顿时我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啊!妈妈的精力是多么的充沛,意志又是多么坚强啊!我真为有这样一个精力充沛、意志坚强的妈妈而感到幸福。
毛病:修改:段落:妈妈非常疼我。一天,天生瘦弱的我病倒了。母亲白天带我到毛病: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和记叙、描写的内容脱节,没有准确地揭示记叙、描写所要表现的内容。修改:啊!妈妈是多么的体贴、多么的疼爱我呀。我真为有这样一个体贴、疼爱我的妈妈感到幸福。毛病: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和记叙、描写的内容脱节,没有准确地揭示1.选择想要表现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写作:学习抒情课件作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作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作者简介]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北)人。出身寒贱,好学,为文有俊才。沈梁武帝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守,召他作主簿。后官至奉朝请。他的诗文很有特点,诗风流逸,写景清丽,构思新奇,当时被认为“清拔有古气”,时人多效法他,谓之“吴均体”。现存诗歌多是乐府、赠答、咏物之作。有辑本《吴朝请集》。[作者简介]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
山峰环绕,竹木幽幽,山的那一边飘过青烟几缕,或许那儿亦有人家吧。天已向晚,透过茂密葱茏的竹林,那又红又大的太阳正迟迟下落,仿佛亦如我一般恋着这山色静好。鸟儿向房檐飞还,间或栖止在上头,向人啁啾。最有趣的是那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有如梦幻。烟飘、日落、鸟飞、云走,这是一幅变动不居的画图,这就是生意盎然、勃勃生机的美丽大自然。
[赏析]山峰环绕,竹木幽幽,山的那一边飘过青[赏析]
本诗言辞简洁平易,描写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见闻,生趣盎然。诗人置身自然中,以内心来观照,希求一种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性灵之境,人与物达到和谐同一的境界。
[赏析]本诗言辞简洁平易,描写了[赏析]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文解释】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词语解释】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诗文解释】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
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中,抒发了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的胸怀。诗中用“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写景,以“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写人物活动。短短四句,抒发了安闲自得之情;并使外景与内情交融无间、融为一体。此诗在语言上,则是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赏析]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中,[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旅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这使踌躇满志的诗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思念不已。[赏析]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在一个秋高气
短短四句诗,巧妙地连用五个地名,勾勒出此次行程。并以贯串整个诗境的峨眉山月为象征,表现出诗人惜别故乡的依依之情。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短短四句诗,巧妙地连用五个地名,勾勒出此次行程。并以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注释]:
洛城:洛阳。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谁家玉笛暗飞声?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注释]: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睛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解说]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春夜洛城闻笛[解说]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在这里。夜深人静,喧嚣的都市归于沉寂。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在春风中氤氲开来,弥漫了整个洛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在这样一个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故园之思。推己及人,诗人想: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动情呢?这首诗中,《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中国古诗词中,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家园故人之思。赏析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约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赏析]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过元并称为“韦柳”。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赏析]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诗歌赏析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诗歌赏析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戴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刘长卿(?-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宝末年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尉,仕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体诗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暗示与白描的运用,也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非常细腻生动。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评刘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送灵澈上人》赏析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送灵澈上人》赏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又字灵秀,亦称灵芝,号天乐,永嘉人,宋宗室,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曾任地方属吏,不得志,晚年寓居钱塘.赵师秀诗,有人评为“四灵”之首.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1170-12黄梅时节,江南细雨淅沥,润及千家万户。开头一句,展现的是南国一片迷蒙的整体景象,接着写草地池塘的近景。前者是目所见,后者是耳所闻。江南风景,有声有色。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诗的后两句写深夜候客,无所事事,轻敲棋子。因为诗人心情闲适,蒙蒙细雨也就有了诗意,蛙鸣声声也如此悦耳。诗人时时在捕捉着客人到来的脚步声,听到的却是一片蛙鸣,因此印象极为深刻。如果不是在等待客人,而是急于入眠,那么对这扰人清睡的鼓噪,恐怕早就烦躁了。
约客赏析黄梅时节,江南细雨淅沥,润及千家万户。约客赏对《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练习对《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练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赵翼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李杜诗篇万口传,论诗赵翼赵翼(1727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方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赏析赏析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赏析赏析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人是有感情的。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抒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的柔情其实易懂——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我的柔情其实易懂——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一、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一篇记叙文,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旨得以明确,主题得到升华。抒情的作用一篇记叙文,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是一种极好
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比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这几句诗就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写作导引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抒情并不神秘,下面这些话我们经常说,其实就是抒情。“这片月季花真漂亮啊!”“我有好几年没见到爷爷了,真想他呀!”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写作导引“这片月季花“我有好几年没见到抒情的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抒情的类型直接抒情
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在《黄河颂》中直接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直接抒情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课本范例:直接抒情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课本范例:直接抒情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一天快些到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再塑生命的人》课本范例:直接抒情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助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永远不会。
——《再见了,亲人》
这段开头,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妈妈深深的敬意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了出来,是很典型的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助我们洗补衣服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直接抒情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通俗的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它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物);选择一些可以借用事物,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用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某种感情、道理、风格、精神和品质,这就是托物言志。议论抒情(融情于理)记事抒情(融情于事);间接抒情的主要技法①描摹人物②细化动作③细化景物④巧用修辞间接抒情的主要技法①描摹人物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口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的哭了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予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间接抒情(寓情于事)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间接抒情(寓情于物)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赏析下面两个片段。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
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赏析下面两个片段。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
三、对抒情性文字有什么要求呢?情要真实。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还要注意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三、对抒情性文字有什么要求呢?情要真实。白居易适当掌握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适当掌握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段落:妈妈非常疼我。一天,天生瘦弱的我病倒了。母亲白天带我到医院排队、挂号、看病、拿药,整整忙乎了一天,夜里又一直守候在我身边,生怕发生什么意外。可那时我完全不知道妈妈一夜没睡,整整一夜,一直都在看护着我。第二天早晨,我慢慢地睁开双眼,朦胧中,我看到了母亲的脸,黯然无光,眼里布满了血丝。显然她已经疲惫不堪了。见我醒了,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前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顿时我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啊!妈妈的精力是多么的充沛,意志又是多么坚强啊!我真为有这样一个精力充沛、意志坚强的妈妈而感到幸福。
毛病:修改:段落:妈妈非常疼我。一天,天生瘦弱的我病倒了。母亲白天带我到毛病: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和记叙、描写的内容脱节,没有准确地揭示记叙、描写所要表现的内容。修改:啊!妈妈是多么的体贴、多么的疼爱我呀。我真为有这样一个体贴、疼爱我的妈妈感到幸福。毛病: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和记叙、描写的内容脱节,没有准确地揭示1.选择想要表现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写作:学习抒情课件作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作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作者简介]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北)人。出身寒贱,好学,为文有俊才。沈梁武帝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守,召他作主簿。后官至奉朝请。他的诗文很有特点,诗风流逸,写景清丽,构思新奇,当时被认为“清拔有古气”,时人多效法他,谓之“吴均体”。现存诗歌多是乐府、赠答、咏物之作。有辑本《吴朝请集》。[作者简介]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
山峰环绕,竹木幽幽,山的那一边飘过青烟几缕,或许那儿亦有人家吧。天已向晚,透过茂密葱茏的竹林,那又红又大的太阳正迟迟下落,仿佛亦如我一般恋着这山色静好。鸟儿向房檐飞还,间或栖止在上头,向人啁啾。最有趣的是那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有如梦幻。烟飘、日落、鸟飞、云走,这是一幅变动不居的画图,这就是生意盎然、勃勃生机的美丽大自然。
[赏析]山峰环绕,竹木幽幽,山的那一边飘过青[赏析]
本诗言辞简洁平易,描写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见闻,生趣盎然。诗人置身自然中,以内心来观照,希求一种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性灵之境,人与物达到和谐同一的境界。
[赏析]本诗言辞简洁平易,描写了[赏析]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文解释】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词语解释】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诗文解释】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
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中,抒发了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的胸怀。诗中用“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写景,以“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写人物活动。短短四句,抒发了安闲自得之情;并使外景与内情交融无间、融为一体。此诗在语言上,则是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赏析]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中,[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旅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这使踌躇满志的诗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思念不已。[赏析]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在一个秋高气
短短四句诗,巧妙地连用五个地名,勾勒出此次行程。并以贯串整个诗境的峨眉山月为象征,表现出诗人惜别故乡的依依之情。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短短四句诗,巧妙地连用五个地名,勾勒出此次行程。并以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注释]:
洛城:洛阳。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谁家玉笛暗飞声?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注释]: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睛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解说]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春夜洛城闻笛[解说]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在这里。夜深人静,喧嚣的都市归于沉寂。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在春风中氤氲开来,弥漫了整个洛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在这样一个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故园之思。推己及人,诗人想: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动情呢?这首诗中,《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中国古诗词中,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家园故人之思。赏析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约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赏析]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过元并称为“韦柳”。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赏析]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诗歌赏析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诗歌赏析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戴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刘长卿(?-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宝末年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尉,仕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体诗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暗示与白描的运用,也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非常细腻生动。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评刘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商银行贷款合同(适用于外资企业流动资金人民币贷款)
- 员工劳动合同范本简易版
- 《膳食营养讲座》课件
- 《仓库的选址》课件
- 农产品购销合同(小麦)
- 第6课《相约春天》(说课稿)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个人贷款第三方抵押担保合同示例
- 美术课件设计你的房间
- 家庭子女监护权转移合同详解
- 《KV开关柜原理》课件
- 一次函数的性质说课课件
-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第1章课件
- 《长方形的面积》-完整版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Module6Unit1Youcanplaybasketballwell外研社课件
- 工业企业现场监测工况核查表
- 沉淀池及排水沟清理记录表
- 玩具公司职位说明书汇编
- 化学专业英语元素周期表
- 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04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毒物动力学
- ic半导体测试基础(中文版)参考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