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石矿安全预评价报告模版_第1页
萤石矿安全预评价报告模版_第2页
萤石矿安全预评价报告模版_第3页
萤石矿安全预评价报告模版_第4页
萤石矿安全预评价报告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概述1.1安全评价依据本次评价的依据主要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部颁标准、规范,非煤矿山行业标准、规范以及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1.1.1国家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家主席令第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主席令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令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主席令第28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第9号令《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6号)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劳动部4号令1996年10月30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1987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建设工程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发改技资[2003]1346号《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的通知》安监管办字[2001]39号《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安监管技装字[2003]93号1.1.2国家及部颁标准、规范《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部发[1995]56号《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4387—1994《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1983《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T5748—1985《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安全标志》GB2894-1996《矿山安全标志》GB14161—1993《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995《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1991《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19891.1.3委托单位提供的文件资料技术资料①多伦县发改局审定的《XXXXXX萤石矿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②锡林郭勒盟国土资源局审定的《XXXXXX萤石矿2007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核查报告》②《XXXXXX萤石矿地质简测说明书》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承德综合勘查院。③《XXXXXX萤石矿矿区地形地质及总平面图》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承德综合勘查院。④《浅孔溜矿采矿方法示意图》。⑤《核定、划定矿区范围审查意见书》(锡林郭勒盟国土资源局)1.2评价目的本次评价的目的主要有: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该萤石矿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该矿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该矿的生产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保护该企业的财产安全及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2.为项目投产后的安全管理实现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技术依据和条件。3.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依法实施安全监察、管理提供技术依据。1.3评价内容本次评价内容包括:XXXXXX萤石矿地下开采项目的安全管理对确保矿山安全生产的适应性;地下开采、提升运输、通风防尘、炸药库、防排水、防灭火、供电、供水、通讯等场所及设备、设施的情况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程度进行辨识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1.4评价程序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是项目考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第二阶段为实施评价阶段,对工程进行类比调查,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提出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的编制阶段,主要是汇总第二阶段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综合分析,提出安全预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安全预评价报告书的编制。本次评价的程序如下图所示.前期准备过程前期准备过程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作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图1-1安全预评价程序图

第二章建设单位基本情况2.1建设单位简介XXXXXX萤石矿为个体私营矿山企业。2.2建设工程概况XXXXXX萤石矿地下开采项目。建设规模为年采出萤石矿石0.6万吨,矿山最终产品为萤石块矿,计算得矿山服务年限为6.78年,随着探采作业进一步查明矿体储量,矿山服务年限有延长的可能。2.2.1建设项目选址2.2.2、地理概况1、位置与交通XXXXXX萤石矿位于内蒙古多伦县上都河乡上都河村,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6°24′28″,北纬42°20′03″。拐点坐标见下表:采区编号拐点序号X坐标Y坐标开采标高采区面积(km2)一采区11289m至1170m0.089234二采区56782、自然地理概况矿区属低山丘陵区,由于受阴山山脉和浑善达克沙地的影响,境内地貌类型较复杂,多见丘陵洼地、山前倾斜平原及堆积型沙丘。海拔高度在1230—1288m之间,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侯,多沙尘,夏候,多沙尘,夏季温热,气温20—30℃;冬季寒冷,最低气温达-39.8℃;冰冻期达6个月,最大冻土深度超过2m。年均降雨量386.2mm,累年最多风向为西北向,最大风速为30m/s。2.2.3、矿产资源概况一、区域地质矿区位于华北地台与兴蒙地槽接壤部位,偏于地槽一侧。构造单元分属兴蒙地槽多伦复背斜南段。(1)区域地层区域内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上侏罗统张家口组和第四系。张家口组地层大面积出露于工作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山熔岩,岩石类型复杂,岩性主要有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岩、凝灰岩、粗安岩、安山质凝灰岩、安山岩和酸性熔岩等。第四系出露于河谷两侧的低洼处,主要为更新统黄土砾石层和全新统冲积、残坡积、亚砂土及亚粘土层和风积流动沙等。(2)区域构造区域构造主要为在前中生代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碰撞造山作用所形成的东西向断裂、褶皱基础上,迭加了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在这种构造格架中又发育不同级次的断裂、褶皱及火山构造。其中康保—围场东西向深大断裂与沿闪电河北东向断裂为本区的主体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域地质发展史和成岩、成矿活动,而次级北东、北西向断裂带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3)区域岩浆岩区域岩浆岩活动频繁,早期岩浆活动受东西向断裂控制,海西末期兴蒙地槽褶皱回返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顺层产出的中基性海相火山岩及东西向展布的中酸性喷出岩、浅成—超浅成中—中酸性偏碱性侵入岩。各期岩浆侵入活动为本区成矿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含矿热液和成矿物质,与成矿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4)区域矿产区域内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多种金属矿藏及非金属矿藏:金属矿主要有金、铜、铅、锌、铁等20余种,非金属矿主要有:煤、萤石、澎润土、沸石、珍珠岩、玛瑙、石灰石等。二、矿区地质(1)矿区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上侏罗统张家口组和第四系。张家口组:分布在矿区地形较为突出部位,主要由灰白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岩和凝灰岩组成。矿脉围岩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呈紫灰色—灰色,假流纹构造,凝灰质砂状结构,晶屑主要由长石、石英为主,长石晶屑大多已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第四系:覆盖于矿区北部和南部地形较为低洼地带,主要为冲洪积、残坡积、亚砂土及亚粘土。在山麓及半山坡也有零散的残坡积出露,一般较薄,厚0.5—2m左右;局部迎风低洼处有风积砂层。(2)构造该区位于兴蒙地槽多伦复背斜南段,褶皱构造不发育,为一南东倾的单斜构造矿区断裂构造简单。主要为近南北和北北西向的张扭性断裂,萤石矿即赋存于该断裂破碎带中。三、矿床地质特征1、矿床地质条件及矿石特征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矿床。矿体呈薄板状、似层状赋存于断层破碎带中,并严格受其控制。在矿区范围内,通过工程控制和采样分析共圈定三条矿体,各矿体特征如下:Ⅰ号矿体:长230m,厚度2.50~3.10m,平均2.74m。产状76°∠88°。品位CaF2一般38.65—46.24%,平均42.32%。Ⅱ号矿体:长86m,厚度1.00~1.20m,平均1.13m。产状262°∠70°。品位CaF2一般40.91—43.33%,平均42.62%。Ⅲ号矿体:长88m,厚度1.00~1.20m,产状66°∠85°。品位CaF2一般37.67—41.25%,平均39.46%。矿石成分:有用矿物为萤石,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它形粒状镶嵌结构,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次为块状构造,少量为皮壳构造。矿石类型为石英-萤石型。属低温热液脉状萤石矿,矿石CaF2含量较高,经过手选矿石品位可高达70%。四、矿床开采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条件矿体出露地表,产状较陡,严格受构造带控制,地表覆盖及植被很少。矿床的顶底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石类型为石英一萤石型。顶底板岩石抗压强度1633~2003kg/cm2,矿石抗压强度1790kg/cm2。从抗压强度看,矿岩均比较稳固。另外,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节理、裂隙均不发育,而且成矿前裂隙受到成矿期的硅化作用影响,矿岩均较坚硬。矿区在成矿后未再发生构造活动,成矿后矿体未受破坏,所以断裂对今后矿体的开采无大的影响,属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2)水文地质条件矿区海拔标高1230~1288m,属坝上高原地区,地势较平坦,南高北低。地下水除第四系含水层之外,主要以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为主。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由于矿区属坝上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较小,地下水量不大,因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在矿区南侧,有一条常年小河,距矿区1公里,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3)环境地质条件本区后期构造活动较弱,为稳定隆起区域,现代的地壳活动性处于“弱”活动状态,因此矿区的地壳稳定性良好,无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不存在地震构造,据内蒙古地震图(1:100万)预测,本区地震烈度不大于5度,按6度设防。矿区地貌类型以流水剥蚀地貌为主,局部岩石裸露区存在岩块崩塌现象,但对环境无明显破坏,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区的采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环境可造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区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但由于本区矿体为脉状,矿体规模不大,采矿不会引发大的地表沉降和塌陷;二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矿床只能硐采,因矿体规模较小,无毒无害,对地表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三是对地下水储运系统的影响,采矿可形成局部潜水漏斗导致局部地下水流向改变,由于大多属就地排水,故不会产生大的水循环环境改变,造成地下水下降。因此,矿山开采活动对环境地质影响不大。五、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全区探求122b储量0.41万吨,CaF2量0.166万吨;333资源量5.996万吨,CaF2量2.518万吨;122b+333储量合计6.406万吨,CaF2量2.684万吨,矿石平均品位41.90%。设计范围为地质核查报告所圈定储量,设计范围内利用储量6.406万吨。2.2.4矿井主要设备主要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及规格型号及规格单位数量2.2.5地面设施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序号名称层数建筑面(m2)结构形式备注123456782.2.6炸药库、雷管库矿区设炸药库、雷管库各一座,炸药和雷管由专人统一管理,按需发放。矿山根据需要领取并作登记。2.2.7供、配电及通讯(1)电源2.2.8主要生产系统:(1)提升系统:矿山提升为竖井提升,负责矿山的矿岩、人员上下和材料提升等提升工作。选用JT1.6×1.2-24型提升机,电机容量95KW,提升容器选择0.5m3侧卸式矿车。井筒直径3.0m。在竖井内安设防坠落装置,能够将运行中断绳、脱钩的罐笼阻止住;在车场安设甩车时能发出警号的信号装置。提升装置的设置、提升机卷筒缠绕钢丝绳层数,提升速度、加速度和减速度、提升装置的机电控制系统等应符合安全规程的规定,在使用中应做好记录。罐笼的最大载重量和载人数量,在井口公布,不超载运行。(2)运输系统:井下坑道运输量约为40t/d(其中:矿石46t/d,废石4t/d)最大运距约145m。矿山规模不大,考虑到矿石运量极少,运距短等因素,平巷运输采用人工推车,巷道铺设12kg—600mm轻轨,巷道坡度3‰,重车下放。人力推车(轨道行走)至竖井井底车场后,经罐笼提升至地表。分别运往矿石场和废石场。(3)通风系统:根据拟定的地下开采开拓方案,矿山采用侧翼对角抽出式机械通风系统。新鲜风流经竖井→石门→阶段运输平巷→采场,污风由采场→运输平巷→通风井排出地表。选择1台FBCZ-4-N08A型扇风机(功率为5.5kw,备用1台同型号电动机)风量3.6—10m3/s,最为矿井的通风主扇。将主扇安装在回风井口,当出现矿井火灾情况需要反风时,将反向风门关闭,改变主扇运转方向,将原来抽出式通风改为压入式通风,即可实现矿井反风。工作面辅以局扇通风,以保证井下的空气需要量。(4)排水系统:矿山地面排水:由于矿体位于山坡上,沟谷比较短,坡度15°-25°,为防止雨季时大气降水渗漏进入坑内,在井口及地表塌陷区之外的上游分别设置截水坝或排水沟,使雨季地表水排向开采范围以外。开拓竖井均高出周围地面1以上。在采矿工业场地、办公区、生活区、废石场、矿石场等设施周围应设置防洪设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矿井排水:根据地质报告的介绍,矿井周围没有老硐、老采空区,该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井下涌水量很少,冬春季基本无水。矿井排水可利用运输巷道3‰坡度,汇入井底车场附近水仓,合理选用排水泵经竖井排出地面蓄水池,经沉淀后用于生产用水。依据矿体的赋存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现有排水情况和附近类似矿山的涌水量推算该矿的矿井正常涌水量为50m3/d,最大涌水量75m3/d。根据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排水扬程要求,选择D6-25×3型水泵3台,标称流量为6.3m3/h,扬程为75m,转速2950r/min,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水泵控制采用机旁人工控制方式。水泵为矿井一类负荷,采用两路独立电源供电。排水管选用:公称口径50mm,壁厚3.5mm的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焊接钢管,设置2两条排水管路,1条正常工作,1条备用。排水管路由水仓,经提升竖井井筒敷设至地面。(5)供水系统:井下供水主要用于湿式凿岩、喷雾降尘。井下降尘所需水主要是利用附近沟谷中的水井抽水供给。水井抽出的水送到地面水槽沉淀经专用管道供给井下使用。旱季水量不足时,可以用拖拉机送水。2.2.9总平面布置(1)建筑物建设地点矿区工业广场设施主要有变电所、空压机房、维修间及材料库、井口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等,这些建筑物布置在岩体移动界限20m以外。炸药库位置,矿方可因地制宜自行选址,但必须遵守有关安全规范的要求。(2)地面运输矿石运出平硐后,人力推车至储矿仓卸料,用汽车外运。废石运至排土场。2.2.10防火根据现有资料,坑内矿岩无可燃性,发生内因火灾的可能性不大,但井下生产人员、用电设备等外因有可能造成火灾。因此在生产中段易于造成火灾的地点要设置必要的防火设施,尤其是在井底车场、地下硐室要配备泡沫灭火器、水箱和沙箱等灭火器材。矿山要设消防蓄水池,容积不小于220m3,矿井要安装消防管路。要加强生产管理,制定必要的防火规章制度。2.2.9矿山安全机构安全管理设安全领导小组,由矿长、采掘班长、专、兼职安全员组成,人员3人。企业负责人任组长,专职安全员任副组长。通风防尘小组,由专、兼职2人组成。灾害监测员,2人,由技术、测量人员组成。消防救护组,配备5—7人,除专、兼职安全员外每班配备2名兼职消防救护员。安全教育,培训由企业领导负责组织。师资聘人兼职,或请县专业部门技术人员担任。2.2.1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生产规模t/a二产品方案1萤石t/a三年操作日天四主要原材料用量1炸药t/a2雷管个/a3导火线m/a4合金片Kg/a5钎子钢Kg/a6坑木M3/a7导爆管m/a五燃料、动力1水m3/a2电万kwh/a3煤t/a六运输量1其中:运出量t/a2运入量t/a七投资1总资金万元2建设投资万元3流动资金万元八年销售收入万元九年总成本万元十年利润总额万元十一年税金万元1其中: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2年增值税万元资源税万元十二财务评价指标1投资利润率%2投资利税率%3投资回收期年年4财务内部收益率%5财务净现值(I=10%)万元2.3生产工艺简介2.3.1、矿床开采方式2.3.1开采方案2.3.1.1采用资源储量依据《XXXXXXXXXXXX萤石矿储量核实报告》所圈定萤石资源储量6.406万吨,矿石平均品位41.90%。设计范围内利用矿石储量6.406万吨。2.3.1.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根据矿石资源条件和地质工作控矿程度,并参照委托方意见,确定的矿山生产规模为0.6万吨/年、15-20吨/天;年工作日250天,每天2班,每班8小时。产品为萤石块矿。2.3.1.3矿床开采方式该矿矿体倾角较陡,矿体厚度较小,属于急倾斜薄矿体,矿岩基本稳定。依此特征,采用地下开采方式。2.3.2开拓运输方案2.3.2.1开拓方案根据矿区地表地形地貌、矿体赋存条件。矿床开拓利用已有的平硐开拓及采用下盘竖井开拓运输方案,各矿体开拓运输方案如下:1号矿体:由于1246m标高以上部分基本采空,因此下步采用竖井开拓,布设竖井SJ3、SJ4两个。其中SJ3作为通风井,SJ4作为生产用井,两个竖井相互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拓系统。其井口坐标如下:竖井SJ4x=,Y=;通风井SJ3x=,Y=;井筒直径3.0m。在1221m标高开两个石门,石门方位角256°,长6m,坡度3‰,断面2×2m。Ⅱ矿体:利用原有的平硐开采和控制1259m标高以上矿体部分,该标高以下部分利用新开竖井SJ2进行开拓。井筒直径3.0m。主井布置在矿体南部下盘崩落界线20m外,通风井布置在矿体北端下盘崩落界线20m外,形成侧翼对角式竖井开拓运输系统。竖井开拓运输系统由主井、风井和各中段运输平巷组成。主井用于提升矿石、废石、设备、材料及行人,风井用于通风,其井口坐标如下:主井(SJ2)x=,Y=;风井x=,Y=;Ⅲ号矿体:利用原有的平硐开采和控制1253m标高以上矿体部分,该标高以下部分利用新开竖井SJ1进行开拓。主井布置在矿体南部下盘崩落界线20m外,通风井布置在矿体北端下盘崩落界线20m外,形成侧翼对角式竖井开拓运输系统。竖井开拓运输系统由主井、风井和各中段运输平巷组成。主井用于提升矿石、废石、设备、材料及行人,风井用于通风,其井口坐标如下:主井(SJ1)x=,Y=;风井x=,Y=;回风竖井兼作发生事故时人员逃生的安全出口。2.3.2.2巷道支护中段巷为拱形,支护视围岩稳定情况采用木支护或锚喷支护,如遇到断层或破碎带时必须加强支护。天井采用矩形,在施工作业中严格按作业规程加强围岩管理,如遇到断层或破碎带时必须加强支护。2.3.2.3阶段划分根据地质工作对矿体控制深度,将Ⅰ号矿体划分为2个中段开采,即1221m中段和1246m中段。Ⅱ号矿体划分为2个中段开采,即1234m中段和1259m中段。Ⅲ号矿体划分为2个中段开采,即1226m中段和1253m中段。根据采矿方法的结构和工艺,中段运输平巷采用脉内布置。通过石门与竖井联系。2.3.2.4坑道运输井下坑道运输量约为22t/d(其中:矿石20t/d,废石2t/d),考虑到矿石运量极少,运距短等因素,该方案选用3‰坡度重车下放,人力推平车运输。各阶段的矿石用人推矿车至竖井井底井场后,经罐笼提升至地表,然后用汽车分别运往矿石场和废石场。2.3.3矿井通风根据拟定的地下开采开拓方案,矿山采用侧翼对角抽出式机械通风系统。新鲜风流经竖井→石门→阶段运输平巷→天井→采场,污风由采场→运输平巷→另一侧天井→通风井排出地表。工作面设局部风扇,以保证井下的空气质量。2.3.4防治水方案矿山地面排水:由于矿体位于山坡上,沟谷比较短,坡度15°-25°,为防止雨季时大气降水渗漏进入坑内,在井口及地表塌陷区之外的上游分别设置截水坝或排水沟,使雨季地表水排向开采范围以外。井硐口均高出周围地面1m以上,地表降水不会灌入井下坑道。在采矿工业场地、办公区、生活区、废石场、矿石场等设施周围应设置防洪设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矿井排水:根据地质报告的介绍,该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井下涌水量很少,冬春季基本无水。矿井排水可利用运输巷道3‰坡度,汇入井底车场附近水仓,合理选用排水泵经竖井排出地面蓄水池,经沉淀后用于生产用水。2.3.5矿床开采2.3.5.1首采矿段选择及开采顺序根据该矿的地质勘探工作现状,矿体规模和赋存条件状态,为了降低投资风险,确定首采地段为已有工程所控制的矿段。通过探矿摸清矿体深部走向及两端矿体变化情况再进行下一部采矿方案设计,确定是否调整竖井延深。开采顺序为自上而下,阶段中后退式回采。2.3.5.2矿山生产能力验证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年采原矿6000t,年工作日250天。(1)按可能布置的矿块数验证生产能力N·q·K·T3×20×0.5×250A=———————=————————≈8823.53(吨/年)1-Z1-0.15式中:A—矿石年产量(吨/年);N—一个阶段可能布置的矿块数量(3个);q—矿块生产能力(20吨/日);K—矿块利用系数(0.5);T—年工作天数(250天);Z—副产矿率(15%)。由此看出,一个阶段的生产能力可满足6000吨/年规模的要求。(2)按经济合理服务年限验证生产能力Q·K64060×0.90A=—————————=—————————≈6.78(年)A(1-Y)6000(1-0.15)式中:T—矿山服务年限(年);A—年生产能力(6000吨/年);Q—采用资源量(64060吨);K—采矿综合回收率(90%);Y—采矿综合贫化率(15%)。计算得矿山服务年限为6.78年,随着探采作业进一步查明矿体储量,矿山服务年限有可能延长。2.3.5.3开采崩落范围的确定采区内没有居民村落及工业设施,允许崩落。根据矿体和上下盘围岩的性质和稳定性,并参照同类矿山的资料,上下盘移动角选用70°,侧翼70°,自设计开采最低水平之矿体顶、底板边界按以上角度与地表连线,各点封闭而得。空压机、坑口值班室均设在移动范围以外。2.3.5.4矿山开采技术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对采矿方法的影响矿体直接围岩为致密块状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较坚硬,受后期构造破坏不大,稳固性较好。萤石矿体较坚硬,稳定性强,矿脉陡倾斜,无夹石,与围岩分界清楚,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技术条件良好。2.3.5.5采矿方法的选择本次开采的矿体呈脉状,赋存于流纹晶屑凝灰岩中,矿床类型为低温热液状岩石矿。顶底板围岩为致密块状的流纹晶屑凝灰岩,较坚硬,稳定性好。矿体倾角70°~88°,无加石,矿体围岩界限清楚。矿体较坚硬,稳定性强。据此特征,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方法。浅孔留矿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掌握,采掘设备简单等优点,可适度降低矿石的贫化损失率。2.3.5.6回采工艺1.矿块构成要素矿块沿走向布置,将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先采矿房后采矿柱。矿块长度40-55m,高度25-27m,矿块宽度等于矿体厚度。顶柱高度3m,底柱高度6m,间柱宽度8m,联络道间距5.5—6m。矿块结构参数最终尺寸结合矿体变化的具体情况确定。2.采准、切割工作采准切割工作主要包括掘进、天井、天井联络道,在底柱上方掘进拉底平巷和每隔7m掘进漏斗颈,并切割拉底、劈漏形成开采自由面。矿体运输巷道沿矿体底板布置,天井联络巷道用来连通矿房,在天井向两侧布置,即从天井内每隔5m垂高掘一条行人联络巷。采准切割工作,平巷掘进采用7655型气腿式凿岩机,天井掘进采用YSP45型凿岩机。采准切割巷道一般不支护,局部不稳定地段采用木支护,极不稳定地带采用砼加强支护。3.矿房回采从切割上山开始沿走向前进式或后退式形成梯段工作面回采。采场使用7655型气腿式凿岩机钻凿上向微前倾炮孔,浅孔落矿,孔径一般为36-44㎜,孔深1.5—2.0m,孔距0.6-1.2m,排距0.5-1.0m。采用硝铵类炸药人工装药,毫秒非电导爆管起爆。崩矿时不宜破顶、底板,以确保安全和降低矿石贫化。采场崩落的矿石依靠重力放出落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然后进行撬顶、平场和二次爆破工作。矿房回采结束后,组织大量放矿工作,放出存留在矿房内的全部矿石。矿石经漏斗装入矿车中段运输巷道运出。4.矿柱回采矿柱采用崩落法进行回采。为了保证矿柱回采工作安全,在矿房大量放矿前,凿完矿房间柱和顶底柱中的炮孔,在放出矿房中当全部矿石后,再爆破矿柱。一般先爆间柱,后爆顶、底柱。5.采空区处理矿房回采结束后采取封闭处理采空区。当矿房回采完后,将通入采空区的巷道全部封闭,通入采空区的天井口安装钢制栅式隔窗,禁止人员进入。封闭采用砖混结构,泄水管要安装阀门,严禁漏风。6.采矿损失率及贫化率根据矿体赋存状态、开采技术条件及推荐采用的采矿方法,参照类似矿山的实际指标,本方案所确定的采矿指标为:矿石综合回采率90%;采矿综合贫化率15%。平均出矿品位CaF241.90%。7.工作面防尘除尘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产尘点实行净化。防治措施为:坑道内采用湿式凿岩捕尘;独头工作面掘进时,用局扇通风排尘;装岩矿时往爆堆上洒水降尘;装矿闸门溜子口及卸矿口安装喷雾器降尘;对巷道进行清壁处理;井下工人佩戴防尘口罩。

第三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3.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的依据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是预评价的重要环节,是预评价的基础。为了能全面、准确识别该项目潜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主要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6441-1986)和《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以及《重大危险源辨识》(GB/T18218-2000)。从主要事故类别及有害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3.2事故类别分析经类比分析,该项目潜在的事故类别主要有:冒顶片帮、放炮、火药爆炸、高处坠落、触电、火灾、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物体打击、透水、中毒和窒息、容器爆炸等。3.21、在掘进、采场巷道等施工时,由于受原岩性质结构、构造、断层及爆破作业影响,或由于支护不及时,支护方式不当,可能在生产及施工中发生冒顶片帮事故。冒顶片帮事故不仅破坏采场、井巷及其设备和设施,也会造成采场、井巷内通风阻断,作业人员伤亡及设备设施的损毁,而且影响施工和生产进程。2、在矿山建设和生产期间,由于受矿区范围内遗留的或新形成的大面积采空区和地下降水漏斗影响,将诱发地面塌陷和地表裂缝等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对地表构筑物和公路、居民住宅等设施造成破坏,而且对居民生活安全构成威胁。3、围岩松软不稳固的采矿工作面、采准和切割巷道,没有采取支护措施即进行施工,以及没有及时修复因爆破或其它原因而受破坏的支护,即进行采准作业均易引起冒顶片帮事故。4、在开拓过程中对矿柱(含顶柱、底柱和间柱等)的尺寸、形状和直立度等稳定性没有专人检查和管理,容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5、在同一采场同时进行凿岩和处理浮石作业,容易发生片帮、冒顶事故。6、在巷道施工和采矿过程中没有处理顶板和两帮的浮石,开工前不对工作面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即进入工作面作业,易发生片帮、冒顶事故。3.2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2、是放炮员无证作业。3、处理盲炮方法不符合规定要求,可能伤害作业人员。4、炸药性能不合格,或炸药控制不合格,易引起炸药爆炸伤人。5、爆破时警戒不严造成事故。如警戒人员不到位,安全距离不够或信号标志不明确,导致爆破人员未撤出安全距离范围或其他人员误入安全距离范围造成伤亡事故。3.21、接触爆破材料人员未穿棉布或抗静电衣服而穿化纤衣服,化纤衣料与人体之间发生摩擦会产生(10~15V)的静电,而且不易流失(放电),而电雷管耐静电电压为10~30V,所以静电很容易引爆雷管,造成人员伤亡。2、由地面向井下运送爆破材料时,如果电雷管同炸药未分开运送;在人员上、下班时运送;在人多地方停留;单人次运量超限等均可能导致爆炸材料爆炸,并造成多人伤亡事故。3、地面或井下临时存放点的雷管或炸药存放量超过规定,或把雷管同炸药存放在一起,一旦雷管爆炸,将会引起炸药爆炸,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爆炸事故扩大。4、临时炸药存放点位置布置不合理,炸药库中存在能够引起爆炸的引爆源及炸药运送过程中遇到明火、高温物体或遇强烈振动、摩擦均可能发生爆炸事故。3.21、该矿在采场回风、以及材料、行人井的掘进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人员高处坠落事故。2、在溜井和漏斗口上方作业,以及在相对于坠落基准面2m及以上的其他地点作业时,由于违章或疏忽、过度疲劳、照明不足等均会导致作业人员发生高处坠落事故。3、高处没有防护栏或防护栏不符合要求也可能引发高处坠落事故。3.2.5矿山井上井下生产及辅助系统中使用的所有用电设备(如电动机、配电线路、变压器、熔断器、照明灯具等),由于在设计、安装中存在缺陷,或缺少必要的检修维护,缺乏和没有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安全技术措施存在缺陷或失效,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操作人员误操作或违章作业等均可引发触电事故发生。3.2雷雨季节由于未设置可靠的避雷设施或避雷设施失效可引发雷电人身伤亡事故和设备安全事故。3.2.7火灾包括雷电火灾、电气火灾、爆炸火灾和可燃物木支架火灾及其它失火引发的火灾。发生火灾时,事故地点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窒息性烟雾,并形成火风区,使矿井井下风流逆转,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火灾会烧毁设备、材料,如地面火灾位于进风井口上风侧,火灾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进入矿井后,会使井下作业人员中毒窒息。3.2.8机械伤害随着采矿工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及其操作对周围人员引发伤害的可能性也在增大。所以机械伤害成为矿山开拓中最常见的伤害方式之一。在矿山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运输设备(包括水泵、凿岩机、空压机、风机、局扇和矿车等),均可对作业人员造成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挤、割等伤害。3.2.9车辆伤害车辆伤害包括汽车、挖掘机、装载机伤害.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有:1.采场道路坡度大、弯道急,没有设置缓冲路段。2.司机注意力不集中、违章驾驶、疲劳驾驶。3.采区内运输管理制度不健全,作业环境差,作业场所没有安全标志。4.车况差,维修保养不及时,或超期服役。5.企业负责人对车辆安全不重视,驾驶员无证上岗。6.井下运输:人力推车操作工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骑跨车辆滑行或放飞车;矿车通过巷道门、风门和坡度较大的区段,以及出现两车相遇、前面有人或障碍物等情况时,推车人不发信号或发信号不及时。推车人员没有携带矿灯。3.2.10物体打击物体打击有以下情况:1.矿井中的流沙、淤泥、砂砾等疏松落下伤人。2.井盖门没有或不合格。3.卸渣操作时向井下漏渣。4.井口、吊盘和井底工作面之间信号联系不畅。5.吊桶运行通道的井筒周围存在未固定的悬吊物件。3.2.11透水1、在生产中,遇水量突然增大不能及时排出涌水,可能会造成停产、伤人甚至淹井事故。2、矿井未配备探放水设备,或探放水设计不合理、探放水措施落实不到位或不执行,在井巷或采场接近含水层时,会发生突水事故。3、地面降水量增大使地面塌陷区或裂缝与采场或井巷过道贯通,或地面防水设施存在缺陷,或排水设施、供电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水量增大而不能及时排出,引发水灾。4、井口标高低于该地区常年最高洪水位时,容易发生洪水倒灌,发生淹井事故。5、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坑道开拓涌水量较大,而未采取有效措施,发生淹井事故。3.2.12中毒和窒息1、由于通风设计不合理或通风系统发生故障,井下爆破作业或发生火灾时产生的CO、CO2、NO2、SO2、H2S等有毒有害气体,没有足够的风量稀释而造成人员中毒事故发生。2、违章作业,放炮后通风时间过短,作业人员即进入工作场所或没有按要求将人员撤离到不致发生烟炮中毒的巷道,造成人员中毒窒息。3、警示标志不清或管理不善,人员意外进入通风不畅或不通风的盲巷、废巷,造成人员窒息事故发生。4、通风设施不足、通风路线不畅、通风能力不够、通风时间过短。5、意外遇到含有大量有毒气体、窒息气体、粉尘的地质构造等,大量有毒气体、窒息气体、粉尘突然涌入到工作面或作业场所,人员又没有配备防护用品。6、其他意外情况:如意外的风流短路,意外停风等。3.2.13容器爆炸矿山使用的空气压缩机属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所规定的压力容器范围,其储气罐在正常工作中,由于操作失误,保险装置失效等在运转和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爆破伤人事故。3.3有害因素分析该项目潜在的主要有害因素有粉尘、噪声和振动。3.3粉尘主要产生于井下开拓作业时的凿岩、爆破、装矿、卸矿放矿、运输等各个作业过程和场所中,从产尘点环境空气中浓度划分,以凿岩爆破和放矿作业为最高,按危害性质分,以SiO2含量在10%以上的粉尘为最严重,是导致职业病发生的根源,按不同粒径分,呼吸性粉尘对人体危害最大。3.3.2噪声危害主要来源于空气压缩机、凿岩机、主扇、局部扇风机以及爆破作业时产生的瞬时噪声。噪声可引起职业性耳聋和神经衰弱,并妨碍作业人员辨识各种危险征兆和信号、使操作失误率上升,容易导致事故发生。振动可直接作用于人体,也可间接作用于人体,导致作业人员神经紊乱及各种振动病的产生。同时也会导致设备、部件的损坏而发生事故。振动主要来源于空气压缩机、凿岩机。3.4其它危险有害因素3.4.1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运动。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泄露等,由此可见地震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和巨大的。由《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知,矿区范围内地震裂度为5度,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要求,在设计时,厂区范围内的主要工业建筑在抗震设计时必须按抗震度不低6度来进行抗震设计,以预防和减轻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对建设项目所造成的危害。3.4.2暴风雪冬季如果遭遇特大暴雪可能会引起停电事故、交通事故、人员冻伤等事故的发生。3.4.2其他地质危害因素1、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知,矿区内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很低,对井下工作人员身体影响不大。2、矿区内为丘陵、山岗区,地形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区内无河流,只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水塘为主要地表水体,因此地表水对采矿影响极小。3.5重大危险源分析1.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相关规定,针对萤石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详见表3.5-1表3.5-1库区明细表物品名称盛装物质总质量t库区临界量t工业炸药库0.7550雷管库0.0231由上表可以看出工业炸药库和雷管库均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第四章评价单元的划分4.1评价单元划分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划分评价单元是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的,既要便于评价工作的进行,又要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安全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与方法(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①关于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综合方面对系统的影响,宜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评价单元;②将具有共性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为一个单元,即按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2)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评价单元①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②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③按工艺条件划分;④按贮存、处理危险物质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质的数量划分;

⑤根据以往事故资料划分。(3)根据评价方法的具体规定划分评价单元。4.2本次评价的单元划分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和评价的需要,依据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作业场所中危险有害因素的性质、重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布,划分出以下评价单元:1——总平面布置及周边环境评价单元。2——开拓系统评价单元。3——提升运输系统评价单元。4——回采系统评价单元。5——井巷工程支护及采空区处理评价单元。6——通风、防尘系统评价单元。7——防排水系统评价单元。8——爆破器材存放与使用评价单元。9——供电、供气系统评价单元。10——防灭火系统评价单元。11——职业卫生评价单元。第五章评价方法的选用5.1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选择安全评价方法遵循充分性、适应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原则。①充分性原则。充分性是指在选择安全评价方法之前,应准备好充分的资料,供选择时参考和使用。②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指选择的安全评价方法应该适应被评价的系统。③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安全评价方法与被评价的系统所能提供安全评价初值和边值条件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④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安全评价方法应该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果。⑤合理性原则。在满足安全评价目的、能够提供所需的安全评价结果的前提下,应该选择计算过程最简单、所需基础数据最少和最容易获取的安全评价方法,使安全评价工作量和要获得的评价结果都是合理的,不要使安全评价出现无用的工作和不必要的麻烦。5.2评价方法的选用目前,安全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该根据评价对象和要实现的评价目标,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根据选择评价方法的准则,结合该项目的实际,本次评价选用了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现将这两种评价方法简介如下。5.3评价方法简介5.3.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Hazard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因考虑不周而造成损失。常用的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如表5-1所示。表5-1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分析步骤如下:1.熟悉被分析对象(系统);2.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和诱导因素;3.推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后果;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等级:5.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按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后果,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四个危险等级,见表5-2。表5-2危险性等级划分表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Ⅰ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破坏.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应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Ⅳ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5.3.2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缩写FTA)又称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将特定的事故和各层原因(危险因素)之间用逻辑门符号连接起来,得到形象、简洁地表达其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逻辑树图形,即事故树。通过对事故树进行简化、计算,达到分析、评价的目的。事故树分析的基本步骤:1)熟悉系统:详细了解系统状态及各种参数,绘出工艺流程图或布置图。2)调查事故:收集事故案例,进行事故统计,设想给定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3)确定顶上事件:要分析的对象即为顶上事件。对所调查的事故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出后果严重且较易发生的事故作为顶上事件。4)调查原因事件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直接原因和各种因素(如设备故障、人员失误和环境不良等因素)。5)画出事故树从顶上事件起,逐级找出直接原因事件,直至所要分析的深度,按其逻辑关系,画出事故树。6)定性分析按事故树结构进行简化,求出最小割集,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7)结论利用最小割集找出事故发生的所有可能途径,研究防止事故发生的所有可能方案;通过重要度分析,确定采取对策措施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从而得出分析结论。

第六章定性、定量评价6.1总平面布置及周边环境单元根据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借鉴同类矿山事故经验教训,针对该建设项目的矿山总平面布置主要工业场地以及废石场、辅助工业场地的特点,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见表6-1表6-1工业场地布置及废石场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建(构)筑物坍塌工业场地布置不当,可能因采动影响或地面洪水影响导致工业场地建(构)筑物的毁坏。财产损失Ⅳ1、工业场地和生活区,其设施的布置位置必须避开地裂、塌陷、泥石流、洪水淹没等地带。2、工业场地中所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业建筑设施必须设在未来采空区岩层移动边界以外,并按规定保留一定的安全距离。3、工业场地的地面标高,应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特殊情况下达不到要求的,应以历史最高洪水位为防护标准修筑防洪堤。废石场坍塌和物体打击1.废石场设计缺陷或选址不当;2.废石堆放不符合设计要求等;3.废石场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全、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安全警示标志缺失;4.人员伤亡、财产损失III-IV1、废石场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设计。2、废石场位置的选择,应保证排弃土岩时不致因大块滚石、滑坡、塌方等威胁邻近。废石场应尽量避免靠近附近村庄、公路和当地主要建构筑物。3、废石场周围应修筑可靠的截洪和排水设施拦截周围汇水。废石场内平台应实施2%~3%的反坡,并在废石场平台修筑排水沟拦截平台表面汇水。废石坡面应覆土植草护坡。4、处于地震烈度高于6度地区的废石场,应制订相应的防震和抗震的应急预案。地震后,必须对废石场、废石场下游的堆石坝进行巡查和检测,及时修复和加固破坏部分,确保废石场及其设施的运行安全。5、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指定或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有关废石场安全管理规定的各项要求,配备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负责废石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经费。6、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废石场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实施计划;安全操作以及有关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等。7、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做好废石场安全检查和监测工作。8、废石场周围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车辆伤害1.倒车中停车位置不准,2.排弃方向无反向坡或反坡坡度不够。3.倒车速度过快、过猛以以致刹车失败。车毁人亡III1.在排土台阶坡顶线以内,堆设安全堤。2.倒车位置要准确。3.应设2%-3%的反向坡。4.夜间应设足够照明。5.严禁卸车准备中,高速倒车,严禁冲撞安全堤。6.严格作业管理,加强指挥,加强安全教育。7.按规定顺序排弃土岩,在同一地段进行卸车和推土作业时,设备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6.2开拓系统单元针对该项目开拓系统的特点,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对该项目开拓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6-2。表6-2开拓系统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运输巷道冒顶片帮矿体底板变化大或受断层的影响,中段运输巷可能从矿体内或底板穿过;当回采上部矿体时,爆破产生的冲击作用使巷道受到破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Ⅳ1、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运输巷道从矿体内或其底板穿过。2、当运输巷上部有矿体回采时,应加强支护,控制一次爆破的装药量,减少爆破冲击波所造成的影响。3.巷道施工和采矿过程中应对顶板和两帮的浮石进行安全检查和处理。井巷工程冒顶片帮1、设计缺陷或地质情况、周边环境不详,把开拓工程和地表永久性建(构)筑物布置在岩石移动范围内。2、主要井巷与采空区贯通或主要井巷布置在破碎带内。3、施工质量不符合安全要求或施工不按设计要求进行。设施损坏、人员伤亡Ⅳ1、矿山开拓工程和主要井巷设施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并经有关部门批准。2、加强地质情况调查研究,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要求,将主要开拓巷道和其他规定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布置在移动范围之外,并按照建(构)筑物的保护等级,保留相应的安全距离。对于必须布置在地表移动带内的,必须留有足够的安全矿柱和采用接顶效果好的采矿方法。3、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施工,保证施工质量。4、在进行矿山建设和生产前期,一定要对周边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必要时可以实施钻探施工,避免井巷工程布置在破碎带或采空区、废弃井巷附近。生产期间,井巷工程穿过采空区,一旦贯通,应立即封闭采空区,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支护措施。5、在表土层掘进时,井内应设梯子;不得用其他简易提升设施升降人员;在含水表土层施工时,应及时架设、加固井圈,加固好密集背板并采取降低水位措施,防止井壁砂土流失而导致空帮;在岩溶发育地段、风化层、砂砾等不稳固的岩层中施工时,必须有专门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6、竖井施工时,必须采取防止物体下坠的措施,井筒内必须设置挡车栏和安排专人监护,不允许向井下漏渣、漏水,井内作业人员携带的工具、材料,必须栓绑牢固或置于工具袋内,严禁向井筒内投掷物料或工具。井下采场中毒窒息、透水在没有形成完整的开拓系统之前就开始进行回采作业,导致通风不良、安全出口不足、与地下水承压层产生水力联系或排水系统缺陷人身伤亡和设备损毁Ⅳ1、在未形成完整的开拓系统之前不得进行回采作业;2、必须按要求进行掘进,并采用局扇进行强制通风;3、可疑地段,采取超前探水措施。4、每个矿井应有2个以上便于行人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5、矿井的每个生产水平和各个采区至少有2个能行人的安全出口,设梯子间,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规程要求。6.3提升运输系统单元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见表6-3表6-3提升运输系统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对策措施提升机电控室及其它电气设备及电缆安设触电1、提升机的电控室及相应的电气设备隔离防护和绝缘防护不到位。2、电气设备设施绝缘性能差。3、人员违章作业,带电状态下检修电气设备。4、不按照规定进行停送电,不按停电、验电、放电,接地线后再进行作业顺序要求进行。人员伤亡Ⅱ1、人员容易触电的部位和地点须设隔离防护栏,裸露部位必须进行屏蔽保护,人员易触电的部位应有警示标志。2、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电气设备,定期对电缆的绝缘性能进行检测。3、加强作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杜绝违章作业。4、严格按规定进行停送电,检修时要按要求进行停电、验电、放电。提升机房机械伤害1、在提升滚筒等转动部分,没有隔离设施。2、检修人员在不停车的状态下违章检修。3、人员误接触提升机的转动部分。人员伤害Ⅱ1、在提升滚筒等转动部分加装隔离设施2、严格按照检修制度和措施执行。3、加强人员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罐笼高处坠落1、罐笼门不合格;2、罐笼内无阻车器;3、超载运行。人员伤亡Ⅲ-Ⅳ1、罐笼须装设能打开的活顶盖;2、罐笼底板应铺设坚固的无孔钢板。如罐底装有转动阻车器的连杆,底板须设检查孔,检查孔应用钢板封闭;3、罐笼侧壁与罐道接触部分,禁止使用带孔的钢板。罐内要装设扶手;4、罐笼两端出入口,应装设高度不小于1.2m的罐门或罐帘。罐门或罐帘下部距罐底不得超过250mm,罐帘横杆的间距,不得大于200m,罐门不得向外开启;5、罐笼内须设阻车器;6、罐笼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人数量,应在井口公布;7、罐笼必须装设安全可靠的防坠器。溜井高处坠落1、标志不清;2、没有护栏;3、在溜井上方作业时,未系安全带。人员伤亡Ⅲ-Ⅳ1、溜井处必须设有标志、照明、护栏或盖筛、盖板;2、在溜井上方以及在相对于坠落基面2m及以上的其他地点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或者在作业地点下方设保护平台或安全网。作业时应设专人监护。运输平巷车辆伤害1、人员违章行驶。2、推车人员没有携带矿灯。3、矿车通过道岔、巷道口、风门、弯道和坡度较大的区段,以及出现两车相遇、前面有人或障碍物、脱轨、停车等情况时,推车人没有及时发出警号。4、推车人员骑跨车辆滑行或放飞车。人员伤亡Ⅱ-Ⅲ1、在运输巷道内,人员必须沿人行道行走。2、推车人员必须携带矿灯。3、一个人只准推一辆车。4、在能够自滑的线路上运行,应有可靠的制动装置,行车速度不超过3m/s,严禁推车人员骑跨车辆滑行或放飞车。5、矿车通过道岔、巷道口、风门、弯道和坡度较大的区段,以及出现两车相遇、前面有人或障碍物、脱轨、停车等情况时,推车人应及时发出警号。提升机房火灾1、机房内液压站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脂等管理不善,遇火源发生火灾2、电气设备电缆等因短路故障等引发电气火灾3、机房内无消防设备、设施。财产损失、人员伤亡Ⅱ-Ⅲ1、加强油类用品的管理。2、加强电气设备的管理。3、配备符合要求的消防器材。主井机械伤害1、信号不完善;2、违章作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Ⅱ-Ⅲ1.竖井提升系统,须设有能从各中段发给井口总信号工转达提升机司机的信号装置。2.井口信号与提升机的启动,除应有闭锁装置外,还应设有辅助信号装置及电话或话筒。3.应设有下列信号:工作执行信号;提升中段指示信号;提升种类信号;事故信号;如无联系电话,应设联系询问信号。地面运输车辆伤害1、人员违章行驶2、车辆超载3、车速过快人员伤害或车辆损坏Ⅱ-Ⅲ1、严禁酒后开车。严禁无驾照人员开车。2、双车道的路面宽度,应保证会车安全。陡长坡道的尽端弯道,不宜采用最小平曲线半径。弯道处会车视距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分设车道。3、自卸汽车严禁运载易燃、易爆物品;驾驶室外平台、脚踏板及车斗不得载人。禁止在运行中升降车斗。

4、车辆在矿区道路上宜中速行驶,急弯、陡坡、危险地段应限速行驶,养路地段应减速通过。急转弯处严禁超车。

5、卸矿平台(包括溜井口、栈桥卸矿口等处)应有足够的调车宽度。卸矿地点必须设置牢固可靠的挡车设施,并设专人指挥。挡车设施的高度不得小于该卸矿点各种运输车辆最大轮胎直径的五分之二。6.4回采系统单元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见表6-4。表6-4回采系统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采场冒顶1、开采顺序不当或采场缺乏安全出口、回风天井不通畅;2、违反采矿规程的相关规定等。人员伤亡Ⅳ1、企业应确定合理的开采顺序,在开拓系统完备并形成较完整的通风安全出口系统后,方准生产。2、每个采场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口,并连接上下通道,安全出口的支护必须坚固。3、矿山在生产初期应根据矿体赋存情况进行采矿方法的试验,确定适合本矿山的采矿方法。天井及漏斗物体打击、高处坠落1、漏斗不均匀放矿,或冒险处理漏斗堵塞、悬空等。2、天井口的安全防护设施缺失或人员违章作业等。人员伤亡Ⅲ-Ⅳ1、严禁人员直接站在漏斗的矿石上或进入漏斗内处理堵塞。采用特殊方法处理堵塞,须经主管矿长批准。2、不使用的天井应及时封闭,严禁人员跨越天井,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采场冒顶、放炮1、采场顶板稳定性差、回采方案设计不合理、回采过程中没有严格按设计要求预留矿柱或矿柱留设不合理等。2、违章进行漏斗放矿作业、采场内二次破碎、处理堵塞等。3、采场顶板管理不善,或回采工作面浮石处理不当,或检查不认真,疏忽大意、冒险蛮干等。设施毁坏,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Ⅲ-Ⅳ1、设计中规定保留的矿柱、岩柱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开采或者破坏,必须严格保持矿柱的尺寸、形状和直立度,应有专人检查和管理,以保证其在整个利用期间的稳定性。2、矿柱回采方案必须在回采设计中同时提出,中段矿房回采结束,其上部中段的矿柱应立即回采或部分回采,并应采取后退式回采方式。回采顶柱、间柱应预先检查运输巷道的稳定情况,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3、放矿人员应与采场内的作业人员密切联系,在放矿影响范围内不准上下同时作业。采场放矿作业出现悬拱或立槽时,严禁人员进入悬拱和立槽下方进行处理。禁止人员直接站在漏斗的矿石上或漏斗内处理堵塞。4、采用爆破方式强制崩落大量矿柱时,在爆破冲击波和地震波影响半径范围内的巷道、设备和设施,均应采取专门的安全措施。5、必须建立顶板管理制度,及时进行现场检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回采作业前,必须先处理顶板和两帮的浮石,确认安全后方准进行回采作业,禁止在同一采场同时进行凿岩和处理浮石。6、作业中发现冒顶征兆,应停止作业进行处理;发现大冒顶征兆,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并及时上报。6.5井巷工程支护及采空区处理单元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见表6-5。

表6-5井巷工程支护及采空区处理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掘进井巷冒顶片帮、高处坠落在井巷施工过程中,检查不周疏忽大意、违章冒险作业等。设施毁坏,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Ⅲ-Ⅳ1、在不稳定的岩层中掘进井巷必须进行支护。需要支护的井巷,支护与工作面的距离应在施工设计中规定。中途停止掘进时,支护必须及时跟到工作面。各种支护的具体安全要求必须遵守GB16423-2006的规定。2、在进入井巷掘进现场前应注意检查,及时撬毛,并加强作业现场通风照明及监护。3、应对井巷顶底板围岩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进行定期检查。4、报废的井巷或硐室的入口,必须及时封闭。封闭之前,入口处应设有明显标志,禁止人员入内。报废的竖井、平巷,地面入口周围还应设有高度不低于1.5米的栅栏,并标明原来井巷的名称。5、危险场所设立警告标志,严禁人员进入;6、检查验收支护质量,在使用中定期检查;7、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作业时合理站位,确保退路畅通;采场冒顶片帮、透水在采场回采过程中,缺乏有效支护,或采场采幅、采高控制不严,或矿柱留设不合理,或检查不到位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Ⅱ-Ⅲ1、围岩不稳固的采准切割巷道、回采工作面必须采取支护措施;因爆破或其他原因而受破坏的支护,必须及时修复,确认安全后方准作业;严格按设计要求预留矿柱,加强检查和撬毛工作。2、为保护矿体上盘的隔水层,对在潜水位以下的矿柱不回收,以支撑顶板,潜水位以上的矿柱,在上一中段矿房采完后,间柱、顶柱和底柱根据顶板围岩的稳固情况可采用隔一采一的方式进行回采。地下采空区坍塌对地下采空区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或采空区处理不当,或没有及时进行采空区处理,或采空区处理设计方案缺陷等。严重威胁地表建构筑物、人员安全Ⅲ-Ⅳ1、在进行矿山后续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地下采空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并实测上图,避免井巷工程穿透采空区,一旦贯通,应立即封闭采空区,并将中段运输平巷拐入采空区底板围岩内,保证拱顶离采空区底板不小于6米的距离。2、采空区处理方案必须在回采设计中同时提出。3、采用充填或强制崩落围岩的措施及时处理采空区。用废石充填采空区时,应保证接顶效果良好。4、地表陷落区应设明显标志或栅栏,通往陷落区的井巷应封闭,人员不得进入陷落区和采空区。5、参照类似矿山的地表岩移实际资料,综合考虑矿体的赋存形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形、构造等情况。加强地表岩石移动检测,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巷道冒顶巷道顶板不稳固,存在较大裂隙。人员伤害、财产损失Ⅱ-Ⅲ1、对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报废的井巷的入口,必须及时封闭,入口处应设有明显标志,禁止人员入内。报废的竖井和平巷,地面入口周围还应设有高度不低于1.5m的栅栏,并标明原来井巷的名称2、敷设在木支护巷道中的电缆,应选用塑料护套钢带(或钢丝)铠装电缆。3、对危险顶板应敲帮问顶作业,对有裂隙透水地点进行探水作业。6.6通风、防尘系统单元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见表6-6。表6-6通风防尘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危险因素触发条件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防范技术和管理措施回风巷、主扇机房、采空区、废弃巷道中毒窒息、粉尘危害、火灾等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有效风量不足、通风构筑物缺失、无效,风源污染等原因。人员伤亡Ⅲ-Ⅳ1、各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机械通风系统,其风质、风量、风速应当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2、矿山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采场在形成通风系统之前,不得投入回采。3、进入矿井的空气不得受有害物质的污染,从矿井排出的污风不得对矿区环境造成危害。采空区必须及时封闭,矿井主要进风风流不能通过采空区和陷落区。主要进回风巷要保持清洁和风流畅通,禁止堆放材料和设备。矿井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率不得低于60%。4、通风构筑物必须由专人负责检查、维修,保持完好严密状态。5、主扇风机房,应设有测量风压、风量、电流、电压和轴承温度等的仪表。每班都应对扇风机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运转记录。有自动监控及测试的主扇,每两周应进行一次自控系统的检查。独头掘进巷道和采场中毒窒息、粉尘危害没有采用局扇加强通风、局扇(风筒)安装位置不当、违章作业、无安全警示标志造成通风不良人员伤亡Ⅲ1、独头上山或较长的独头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必须安装局扇设备,局扇应有完善的保护装置。2、局扇必须安装在进风风流中;局部通风的风筒口与工作面的距离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3、人员进入独头巷道之前,必须开动局扇通风并符合作业要求。独头工作面有人作业时,局扇必须连续运转。停止作业并撤出通风设备而又无贯穿风流通风的采场、独头上山或较长的独头巷道应设置栅栏和安全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4、风筒必须按安全规程的要求悬挂,减少漏风,降低阻力。5、废弃巷道必须及时封闭。6、凿岩必须采取湿式作业。缺水地区或湿式作业有困难的地点,应采取干式捕尘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7、爆破后和装卸矿(岩)时,必须进行喷雾洒水。井下中毒窒息未采用机械通风、停电人员伤亡Ⅲ-Ⅳ1、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2、主要通风机必须保证经常运转。配备一台相同型号和规格的备用电动机,并有能迅速调换电动机的装置。3、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必须有反风设施,必须能在10分钟内改变巷道中的风流方向,改变后的供给风量不应小于正常风量的40%。4、每一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保证井下有足够的风量。5、每一中段和每一采场都必须有独立回风道。6、矿井主要通风机必须有反风装置并配备备用电动机,反风装置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每年应按规定进行反风试验。7、加强井下用电安全检查。6.7防排水系统单元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见表6-7。表6-7防排水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矿山井下透水缺乏对矿区民采坑道、水文地质情况及地下采空区的准确把握,在设计和生产中没有制定预防矿井突然涌水的有效措施。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Ⅳ1、矿山地质测量部门必须调查核实矿区范围内民采坑道、矿床含水层、隔水层等详细情况。根据矿坑水的来源、运动规律以及矿井水与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水力关系,判断矿井突然涌水的可能,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突然涌水的安全措施。2、对接近水体而又有断层通过的地区或与水体有联系的可疑地段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编制探水设计,并严格按照GB16423-2006的有关规定进行探水。3、掘进工作面有透水预兆时,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可能受到水威胁地点的人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4、在进行矿山开采期间,一定要对各作业中段上部的采空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并实测上图,避免井巷工程穿透采空区。预先采取疏干措施,及时将上部采空区的积水排出。井下巷道淹溺1、井下排水设施不完善。2、风井口防水措施未落实到位,致使洪水灌入井下。人员伤亡、Ⅳ1、巷道底板必须保证3‰~5‰的正向坡度,巷道内水沟应规范设置,水沟规格应根据地下最大涌水量进行设计,并对排水水沟经常进行清理,防止淤堵。2、为保护潜水位以下的顶板隔水层,开采中潜水位以下的矿柱不回收,使其支撑顶板,保护顶板隔水层。3、因储量核查中所作的水文地质资料尚难满足设计需要,在下步的工作中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根据实际涌水量的变化,按照有关规程的要求调整排水设施。6.8爆破器材存放与使用单元6.8.1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见表6-8.表6-8爆破器材存放和使用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部位事故类型触发条件或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爆破器材库火药爆炸1、爆破器材存放点选择不当。2、库房布置不合理、安全防护设施缺失或失效。3、爆破器材存放和收发不合安全要求、超量存储。4、库房通风条件不良且温度湿度高。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Ⅳ1、爆破器材库的位置、结构和设施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并经当地县(市)公安机关许可。库房建成后,任何单位不得在爆破器材库的危险区域内修建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2、爆破器材必须储存在爆破器材库内,库内的爆破器材储存量不得超过核定的最大允许量。3、存放点不得布置在山洪、滑坡和有地下水活动危害的地方;在存放点周围应设密实的围墙(或双层铁丝网),其安全距离和高度应符合GB6722-2003《爆破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存放点值班室应布置在围墙外侧距围墙不小于50米地方;其办公室、生活设施等服务性建筑物应布置在安全的地点。4、地面爆破器材存放库的供电危险等级按Ⅰ类供电场所设计,辅助建筑物按一般供电场所设计;外部电气线路禁止通过库房上空;库房内禁止安装电灯照明;附近严禁烟火和明火照明;严禁用灯泡烘烤爆破器材。5、地面爆破器材库均应设防雷装置。6、库内应设与本单位的保卫和消防部门的直通电话;库区必须昼夜设警卫,加强巡逻,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库房;发现爆破器材丢失、被盗,必须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机关报告。7、运至作业地点的爆破器材应有专人看管;作业地点只准存放当班作业所需的爆破器材;雷管及起爆体不得和炸药存放在一起。爆破作业场所等放炮、中毒窒息、1、爆破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在炮烟未散尽就进入工作面。2、处理残盲炮时操作不当,打残眼。3、炸药、雷管混放,遇火花或机械撞击爆炸。4、爆破时警戒不严或警戒信号不明显,人员误入。5、爆破器材加工过程中违章操作。6、爆破作业安全管理不到位。7、无证人员从事爆破作业。8、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爆破器材。人员伤亡,设施毁坏Ⅲ~Ⅳ1、必须使用木棍装药,严禁投掷或冲击;填塞时,禁止使用石块和易燃材料填塞炮孔;禁止捣固直接接触药包的填塞材料或用填塞材料冲击起爆药包。2、地下爆破前必须同时发出音响和视觉信号。通向二次爆破(破大块)地点的每一个入口,都必须设置警戒标志。只有在确认爆破危险区无人的情况下,方准起爆。3、爆破后,爆破员必须等待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并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爆破地点。发现盲炮或怀疑有盲炮,应立即报告并及时处理。若不能及时处理,应在危险区边界设立警戒。危险区内禁止进行其他作业。禁止拔出或硬拉炸药包或药柱中的导火索、导爆管等。4、用爆破法贯通巷道时,应有准确的测量图,每班都要在图上填明进度。两工作面相距15米时,测量人员应事先下达通知。此后,只准从一个工作面向前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