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1页
浅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2页
浅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3页
浅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4页
浅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摘要宋朝初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改革。本文就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作简单剖析,吸取青苗法失败的教训并从中汲取经验。首先以王安石变法为始切入到青苗法,其次从青苗法的内容、实施的背景到推行的情况来分析青苗法失败的原因,最后对青苗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借鉴其对于当代经济发展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宋朝经济AbstractTheearlySongDynastyfacedthecrisisofgovernanceforthemaintenanceofthedomestictroubleandforeigninvasion,theruleofthefeudaldynasties,ledbyWangAnshiofthereformistslaunchedanationwidesocialreform.ThispapershootsWangAnshiinthesimpleanalysis,drawlessonsfromthefailureofcropsanddrawlessonsfrom.ThefirsttostartthereformofWangAnshicutintoQingmaolaw,secondlyfromQingmiaolawcontent,implementationofthebackgroundtotheimplementationofthemethodtoanalyzethereasonoffailureofcrops,andfinallymakeanobjectiveandfairevaluationofcropsanduseitasreferenceforthecontemporarysignificanceofeconomic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ofsocialandeconomicmodernization.Keywords:WangAnshireformQingmaolaw;SongdynastyEconomics前言宋朝初期,封建王朝面临着内有农民抗争、外有敌国入侵的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在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宋神宗赵顼为了稳固宋朝的封建统治,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组织下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性的社会改革。其变法中的青苗法虽自推行以来饱受争议,但对于其初始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心有着积极的作用,限制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并且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间接地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青苗法在推行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其对于宋代以及当代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古代具有进步性的借贷思想,也奠定了现代金融借贷制度的基础,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青苗法后期在实行过程中背离了扶持百姓的初衷,使得其名为富民,实为富国。我们在总结青苗法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吸取它的合理成分为我们所用,借鉴它对于当代经济发展的意义,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向前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王安石及其变法中的青苗法(一)王安石及其变法王安石(1021-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字介甫,号半山,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1]王安石父亲王益虽然一直是个地方官,但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整治当地奸猾之徒,其行为对王安石有着极大的影响。王益死后,王安石在江家府落户,看到青黄不接的春冬之际,老幼因饥寒交迫而僵仆在地上的社会现实后,加之父亲的影响,使其在青少年时期就报以学以致用的目的,励志在政治上要有所建树。北宋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主持了我国历史上最有争议性的改革,先后推行实施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方田均输法、保马法、免行法、将兵法,后世对此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因其变法是王安石推行于熙宁年间,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2](二)青苗法的具体实施内容青苗法于熙宁二年九月开始推行实施,是对于先前旧的常平仓法的一种改革新法,因此也成为“常平新法”。庆历八年(1048)至皇佑五年(1053年),陕西转运使李参曾经在农户青黄不接时,向农户贷放官钱使农户渡荒,到秋收时再偿还给政府,称为“青苗钱”[3]。王安石在鄞县内也实行过“贷谷于民,立息偿还”的办法,所获成效不错,从而为青苗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所谓青苗法,是关于向农户借贷的法令,由于是在旧粮已尽,新粮还未产出的青黄不接时进行,故称“青苗法”。法令规定:以常平仓、广惠仓储存的钱谷为本钱,在春秋青黄不接时放贷给农户,青苗法规定借贷一年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在每年的正月三十日前发放,五月底前偿还,称为“夏料”

。第二期在每年的五月三十日前发放,十月底前偿还,称为“秋料”。随夏秋两税缴纳贷款,即在每年的五月、十月之前。如遇灾荒,则于下次收成之日归还。借贷数随着农户资产的不同而变化,每一期偿还时加利息二分。借贷的农户要以五户或十户为一保,由第三等户以上有物力的人户充当“甲头”,无地的客户要与有地的主户合保才能进行贷款,这是为了保证农户借了钱能归还给朝廷。(三)青苗法推行的背景宋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是以竭力缩小官僚机构和官员的权力、竭力扩大皇帝权力作为其重要标志的。宋朝为了加强和巩固专制主义统治,不仅需要镇压农民的暴动,而且还需要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复辟;既要依靠军队作为其统治支柱,又害怕军队倒戈叛变;既要依靠官僚机构统治人民,又害怕官僚机构权力膨胀威胁皇权;既以文官武将为统治工具,又担心文官武将蛊惑人心造反,所有的这些,都深刻的反映了宋朝封建统治者对国内各类矛盾是多么恐慌和畏惧。因此宋对于文官武将有许多特权,以使他们成为自己的统治工具,刻薄剥削农民而以此供养官员。为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影响皇权,宋朝实行分化事权的政策来加强中央集权,然而却产生了众多重叠的官僚机构,但在这些冗滥的机构当中,“事即依旧公事”,“人即加倍添人”,从而为冗官的增加创造了条件。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内外官人竟已达两万多;军队增加甚为严重。庆历二年(1041年)“二浙之民,饥死流离,十过半矣”,[4]致使百姓对朝廷怨声不绝,农民抗争此起彼伏,为了缓和与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稳定宋朝的封建统治,宋朝的统治者每遇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人饥民,募为禁军或招募为厢军。宋朝统治者吸取了唐五代以来军事支配政治的教训,将握兵权分于马、步、殿前三帅,发兵权分于枢密院,不仅将将帅权力削弱到最小,而且还要应对辽与西夏的冲突,在这种内忧外患之际,宋朝统治岌岌而危,军队的数量更是骤增。由此可见,宋代不仅仅冗官众多,而且军费开销极大,且一边要防止内部农民反抗和朝廷内部叛乱,一边抵抗辽、夏入侵,而招募军人多为抑制流民叛乱,军队素质差,战斗能力较弱,官员享有众多特权,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状态,即冗官、冗兵所造成的国家财政困难。宋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不断增加百姓赋税而造成劳动人民的贫困,除此之外,百姓还要承担繁重的差役。面对国家如此窘境,改革军队和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迫在眉睫。宋朝初期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缓慢,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甚至停滞。究其深层原因,是其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体现在宋代实行均田税,以丁、户规模确定所缴纳的赋税,一部分农民为避税而依附于豪强,成为佃客,使得户口和垦田数量极不相称中,富家大豪兼并小农小户,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且国家农业上的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峻。因此均田税成为国家重要课题,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却隐田漏税,必然使国家面临重大财政危机,使贫者更加贫困,富者更加富裕。[5]宋朝建立之初,曾效仿隋唐设立常平仓,其用意是为了在农民青黄不接时调节粮食的价钱,以达到抑制猖狂的豪强地主私放高利贷的行为,但是各地官员嫌其繁冗,大多都未认真执行,致使常平仓所储存的粮食不足,维持日常供养军队而所剩无期,反而成为普通的仓库而已,没有起到接济农户和抑制豪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旧有的常平仓法已经大势所趋了。陕西转运使李参曾在农民青黄不接时,以官贷放给百姓,待其收成后再还给官府,称为“青苗钱”,实行了数年。王安石也曾在鄞县实行过“贷谷于民,立息偿还”的办法,都颇有成效,为青苗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加之宋神宗赵顼罢黜了部分反对新法的官员,以儆效尤,更是为青苗法的推行扫除了部分障碍,给王安石以变法改革的机会。二、青苗法的具体推行情况毕仲游以“自散青苗以来,非请即纳,非纳即请,农民憧憧来往于州县”[6]描述青苗法,李定也以“皆便之,无不善者”肯定了青苗法的作用,青苗法在实行之初对于抑兼并的扶持农民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也因此得到了农民的支持。社会秩序也在安抚了百姓先前的流离失所后渐趋稳定,豪强地主的兼并土地行为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随着封建秩序逐渐稳定、差役法的废除,小地主阶级地位日趋稳固。然而这样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王安石变法推行以来,均输法遭到守旧派的严重反对,但与均输法相比,青苗法反对之人愈多,反对呼声也愈加强烈,愈加普遍。青苗法自熙宁二年九月颁发后,不仅京外的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元老重臣群起反之,京内的司马光、范镇、赵瞻等人也在奏章中反对青苗法,他们认为青苗法并未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借贷于朝廷,待收成后又让农民以一定的利息还贷于朝廷会加重农民负担,造成恶性循环。而且很多农民为了逃避税钱,将土地归于豪强地主之家以减免人头税,从而使兼并更盛,兼并之家获利更多,并没有起到抑制豪强地主兼并的目的。此外,他们认为当今田税很重,而随着田亩还有牛农、农具、鞋钱之类杂钱,如此众多,百姓负担甚重。青苗法的利息也并不是纯粹的薄息,强行放贷于百姓会使得人心背离朝廷。最后,他们认为农民每得一贯钱的贷款,便要还一贯三百文钱,这是官放贷款的形式之一,与豪强地主私自放高利贷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冠之解决农民钱粮问题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与救济扶持百姓的本意不符,因此他们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可行。守旧派的一番言辞一度动摇了神宗的变法决心,虽然神宗在王安石及变法派的说服下仍然实行新法,但是神宗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一直尚未消除。青苗法虽被称为“富民之利”,但在实行过程中其实际操纵权在官府手中,他们强行将官钱贷放给不愿贷款的豪强地主,迫使他们出钱偿还,以达到强行“散”和“抑配”作用,豪强地主对朝廷这种强行放贷的行为十分不满,他们也因为失去散放高利贷之利而反对青苗法,使得反对新法的队伍不断壮大。青苗法虽缓解了土地兼并,但也仅仅得到了一些散户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全部农民的支持,这与官府的做事有着很大的影响。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奏章中呈,宿州贷放青苗钱时,将绿豆分等级并且上等绿豆每斗折价与次等不同,且折价为75文,次等为72文,这比当时的物价要高,[7]且新粮价相比于旧粮价低,因此农民偿还的粮钱也多,不仅宿州,陕西也呈现出这一特点,农民在二月贷拿的白色陈米一石在收成后要偿还新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名。其次,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官府的贪官污吏没有严格遵守青苗法的实施措施,肆无忌惮放贷农户,提高青苗钱的利息,提高旧粮的价格和贬低新粮的价格,使得农民每年偿还的新粮愈发的多,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造成了农民每年都要贷款偿还更多新粮的恶性循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不仅损害了朝廷在农民心中的形象,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本是薄息的青苗钱,在官府的肆意操纵下渐渐偏离本来目的,这对王安石和青苗法而言,无疑是天大的讽刺,而王安石高居庙堂并没有察觉到百姓的苦楚,使得青苗法名为富民,实为富国。鉴于青苗法实行下百姓的重负没有解决反而在中后期有所加重的情况下,朝廷上下反对新法。熙宁九年,为缓解朝野上的不满,对青苗法进行了一定的改变,青苗法在放贷时,一边留存,一边续放给农户,这对强行全部贷放青苗钱的高压政策而言,更容易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若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政府赈灾时,粮食也有了一定的保障。虽然青苗法有所变通,但是并没有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减轻农民的负担,仅仅解决了朝廷贷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的问题。因此,青苗法的此次变通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安抚民心的作用,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三、青苗法推行失败原因(一)从青苗法自身弊病分析王安石变法是在宋封建王朝统治危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宋朝的封建统治,改变积贫积弱的状态,缓和国内社会矛盾。因为此次变法究其深层本质是维护宋封建王朝的统治。而青苗法不是一次社会革命,仅仅只是一次未触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政治改革运动,是在封建制度范围许可内的一次变法。因此它所触动的根基尚浅,被推翻的也更容易。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这样的封建体制下,人们的普遍思想认识还没有达到贷款还息这样的高度,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比较复杂和动荡,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在封建王朝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实行普遍的借贷性质的青苗法,很显然生产关系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此它是行不通的。虽然王安石在鄞县、李参在陕西都曾小范围地实行过青苗法,但是全国普及后不可能有那么的精力去照顾到全国的每个地方,也不可能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况而进行不同的变化,因此青苗法全国普及后它的弊端才逐渐突出暴露出来。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初衷富民富国,抑制土地兼并以及缓解农民在青黄不援时尴尬的处境。然而自青苗法自实行以来,官府依青苗法放贷所得息钱十分可观,国家的税收增加了不少。青苗法名为接济农民于青黄不接时,而实为百姓在五、九月份粮食还未收成的情况下就要求还贷,且新粮价低于旧粮价,再加上青苗法的利息,只是相对于豪强地主的私贷是薄息,其不但未解决农民问题,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偿还钱粮及利息,无疑只能造成愈多新粮不断折换旧粮的恶性循环,在增加农民负担的同时更多的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青苗法名为富民,实为富国,凸显出国家放高利贷的本质,[8]而不是一项为民着想的法令政策。因此这样的法令政策是很难得到百姓拥护的,是广大百姓所不完全支持的,到后来甚至是反对的。青苗法作为一个全国普遍性的借贷政策,在当时是没有成功的典例或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仅仅只能借鉴王安石及李参当时在局部的经验,而鄞县和陕西的情况和全国各个地方的情况又是不同的,人们的认知、官府的执行能力及官府负责人对青苗法的态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所能借鉴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时候青苗法的执行都是凭靠官员对青苗法的自我理解和遵循,导致每个地方的执行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实现社会的公平。青苗法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兼并,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对于豪强地主而言,青苗法的存在虽然没有动摇他们的根基,没有剥夺他们依旧占有的大量土地,但是在他们眼中,青苗法也已经成为他们发展壮大的阻碍。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豪强地主或多或少都和朝廷官员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他们的反对也会影响朝廷官员他们对于青苗法的判断,从而壮大了反对新法的队伍,使青苗法的继续推行障碍重重。青苗法执行下的百姓,在新粮为产出的情况下偿还官贷,使得不但要承受借贷于国家的负债压力,而且还要为了偿还国家贷款,不得不又重新借贷于兼并之家,使得官贷,私贷交织在一起,加剧了社会的复杂性,其名为抑制兼并,实则助长了兼并。[9]青苗法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王安石制定的很多新法都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实行的,而且都是全国大范围的普遍实行,没有考虑到新法是否被百姓接受,新法的制定和执行是否成熟。如此众多的新法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过渡,而此次变法被没有留给人们过渡接受的时间,对于人民来说,这相当于是政府强行加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愿接受的,首先从心理上就有一点排斥的想法。再加上后来青苗法的执行偏离人民原先期望,使得支持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导致失败。(二)从当时社会因素分析宋神宗在位期间,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如干旱、水灾、地震、冰雹、蝗灾等,[10]虽说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正常的事情,但集中发生于王安石变法的时期,再加上我国古代封建迷信思想十分普遍,人们比较崇信天神,容易使人们引起变法导致天神发怒的联想,也给了守旧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能说服百姓的理由,并且为他们赢得了一定的民心,这对于变法来说,这样的事情只会让变法的实行更加艰难。北宋中叶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农民阶段与地主阶段及其政权间的矛盾,王安石他虽看到了百姓的贫困,但其更多代表的是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关注的也是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不可能真正认清农民的需求,也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农民的疾苦问题上,也就不能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对于急需改善受剥削压迫农民生活状况的这一需求,朝廷也是没有太多的考虑,对于以实物租地佣制度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同样没有得到调整,半耕农及部分自耕农情况并未比变法前得到改善。对于农民来说,既然他们的需求都未得到解决也未得到改善,那么变不变法对于他们而言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为了保护小地主的利益而牺牲部分农户利益的做法会让农民失去对朝廷变法的信新闻和支持。青苗法的实施,不仅使得豪强地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些紧张,也使得百姓对于宋朝封建统治的不满日益放大。在这种国家内部不稳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宋朝还要面对辽与西夏的不断侵扰,不仅使得财银大量输出,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宋朝内忧外患的窘境更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法的执行上,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趁,趁乱压榨农民,百姓怨声载起。辽与西夏的不断侵扰更是暴露了宋朝封建统治的缺点,国家也面临严重的危机。国家的危机首先在于匮乏的物资及亏空的财政,青苗法虽收取不少利息,但是国库仍旧空虚,[11]究其原因,是因为皇帝将财富建库封桩以储藏,造成了国家虽有很多名义上的财富,但是可用财富并不多的尴尬局面,使得军事的开支不得不加以减少,间接地造成了军事战斗力弱的局势。再加上王安石所推行的保甲法也对于军事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百姓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引起百姓的不满。再加之元丰四、五年,西夏、宋两次战争,保甲法都有参与却大败不已,不仅使得宋神宗对于战事与军事忧心忡忡,更使得国家上下怀疑整个新法,这对于青苗法的继续施行来说无疑是有着巨大摧毁作用的,青苗法的推行也必然坚持不久。(三)从朝廷内部因素分析从王安石提出变法伊始,关于青苗法的争议就一直不断,作为一国之君,理应是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而不是推脱责任。宋神宗虽有政治宏图,但是他作为一国之君,更多的是善于权衡利弊。在变法之初,便因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各大臣对新法的反对而犹豫不决,虽在王安石的分析辩解下及提出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方面等被说服,[12]但其心中仍对青苗法的利息及具体实施是有所顾虑的,神宗心里身份清楚,青苗法年息百分之四十绝对不是薄息,但是相对于豪强地主百分之一百至三百的利息而言是相对较少的,也因此,当有太多人反对新法时,宋神宗甚至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位,也更加怀疑青苗法是否真正能够维护宋朝的封建统治。宋神宗赵顼对于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敬畏的,他在诏书中说,连年以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怎么能不让人敬畏?而王安石则对封建“天人”的言论无所谓,他对神宗说“天文的变化是无穷的,人事变化是无尽的。这天下之事或上或下,或远或近,有偶合也是正常的,[13]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事例以使神宗能够放下心。然而,王安石的一番话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让神宗怀疑他是否能够继续主持变法而萌生了罢黜他宰相职位的想法,最终罢黜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但作为统治者,宋神宗犹豫不决的态度对于青苗法的推行而言是十分致命,也是青苗法最后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即“疑则无成”。宋神宗为了权衡各方势力达到相互制衡的作用来维护封建统治,在用人方面,既用守旧派也用变法派,其用意是为了防止任何一方壮大势力以威胁皇权,如王安石为相,司马光为枢密副使,神宗有意将守旧派留于朝廷之中,不肯认真打击守旧派。因此宋神宗赵顼于元丰八年三月逝世之后,他的母亲--守旧派的顽固人物便启用了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执政大臣,在短时期内把新法包括青苗法就给废除,这也是青苗法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14]宋朝虽在新法实行后裁汰了许多冗官冗兵,但贪官污吏依旧存在,梁启超曾说“盖其初意本为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之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15]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家强行放贷,贪官污吏贬低新粮价而抬高旧粮价的行为,使得百姓的负担加重。宋朝对于贪官污吏的整治力度不够,他们的胡作非为使得朝廷失去民心,这是青苗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四)从王安石自身因素分析

王安石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一心想为百姓做实事,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但是他是小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所接受的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洗礼。[16]因此,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局限,他做事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宋代的封建统治,实行新法更多的也是为了给小地主阶级建立一个相对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达到富国的目的,限制大地主阶级的高利贷行为以给小地主阶级喘息的机会。虽然小地主阶级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损害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也需要牺牲一部分农户的利益,然而王安石为了发展壮大小地主阶级,并未体恤被牺牲利益的农民,也渐渐偏离他所要扶持农民的本意。

王安石虽有变法成功的雄心大志,但是他多处于朝野之中,忙于政事,且变法的内容繁多,使他疏于对青苗法的管理,也没有能够及时体恤民情,正如吕诲评价王安石变法所说:“如安石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17]因此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王安石并没有了解到农民的真正需求,没有体恤百姓借贷利息的压力,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承受新粮折换旧粮的重担,这样只会让农民每年的新粮越来越少,来年借贷的也越多,后面偿还的也非常多,从而逐渐失去农民的支持,这样的政策是行不通的。王安石在鄞县、以及李参在陕西都曾实行过类似于青苗法的政策,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从心理上来说,王安石鉴于之前局部实行青苗钱的成功,他是有骄傲的心理,他认为他制定的青苗法一定行得通,不需要再花费太多的精力在青苗法上,因此他并没有认真对待青苗法实行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没有认真的解决它们。王安石作为变法的提出者,他所提出的政策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实行他不可能面面俱到。再次,王安石制定青苗法虽意为百姓,但他毕竟是宋朝的官员,他一心要为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因此他实行青苗法的最深层的本意是富国。最后,对于王安石而言,变法的成功实行能够帮助他实现他的雄心抱负,能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了促进变法的顺利施行,必然会损失一部分农户的利益,因此在宋神宗将担心剥削太重,人民苦不堪言的描述新法缺陷的奏折告诉王安石时,他所说的是说:“祁寒暑雨,民犹怨咨者,岂足顾也?”[18]在受到神宗反驳后甚至退而称病居家,至此已经看不到当初那个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的王安石了,致使变法逐渐失去民心。未看到劳动人民在变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推动力量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决定因素。王安石对于宋神宗以官员制衡的方式设置职位是有意见的,如王安石出任参政,同时任命富弼为相;王安石入相,则同时提拔韩绛同居相位,王安石为此也指责过宋神宗以表达他的不满,[19]而神宗后来对王安石的罢相,对于一心辅佐宋神宗成就一番事业的王安石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长期官员制衡又加之罢相,王安石心中多多少少是有怨言的,对于青苗法也就没有之前的热情了。王安石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新法,虽大多寓有制裁豪强兼并之意在内,然其实行过程仅仅是使他们不再恶意发展,而根本没有打击消弱他们政治经济实力和想法。所以即使变法派掌权,他们也可以兴风作浪,而一旦形势逆转,守旧派掌权,他们便又卷土重来。四、客观评价青苗法及青苗法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王安石变法是守旧派与变法派的一场激烈的角逐斗争,也是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变法之一。宋代封建王朝,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王安石在“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理财方针上提出了“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的实施计划,对于宋代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一)对农民的影响青苗法的实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的高利贷及兼并行为,为农户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相比较于民间豪强地主的高利贷,青苗法使得农民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利率获得在青黄不接时的贷款钱粮,增强了农民从事农事耕作的积极性。使农民不用苦苦呻吟于富豪地主的高利贷重负下,缓解了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的尴尬处境,实行初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百姓的需求,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对于农民的土地兼并,限制了豪强地主的快速发展,为部分农户取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相对地解决了农民的负担。而且,政府在农民青黄不接时借贷给他们,而且利率低于豪强地主的百分之一百至三百,会让农民认同朝廷的政策,拥护宋朝的统治,缓解了农民与国家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0]青苗的利息年息为百分之四十,相对于豪强地主来说确实是薄息,然而就农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什么薄息,反而因为在新粮还没收成的情况下就于五、九月偿还国家贷款而使农民又重新贷款于豪强地主家而承担双重的经济压力。新粮价低而旧粮价高又使得农民每年偿还贷款都要失去更多的新粮,再加上贪官污吏的胡作非为和强行放贷给百姓,使得农民在双重经济重担下苦不堪言,甚至比变法前的经济压力还大,从而激起了人民对于朝廷的严重不满,也激化了农民与豪强地主间的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二)对于地主阶级的影响青苗法实行初始确实起到了抑制豪强地主兼并的作用,限制了豪强地主的快速发展,[21]对于大地主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限制了他们私放高利贷的行为,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青苗法的推行过程中,中间地主阶级没有太大的收益也没有太大的损害,小地主阶级在此次变法中获利最多,部分小地主阶级不仅慢慢地摆脱了大地主对他们的压迫,而且自身的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三)对国家的影响青苗法推行之初确实缓解了农民与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稳定了国家的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农民贷款钱粮而后偿还的政策又保证了国家稳定的税收来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维护军队开支提供了钱粮,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国家军事的建设。青苗法的推行也提高了农民耕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可能。青苗法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比较先进成熟的社会改革,其体现的借贷制度对于近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奠定了近现代金融事业的借贷制度的基础,为现代银行借贷提供了模板。青苗法推行后期,因各种原因综合交错,使得农民与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再加上辽与西夏的侵扰,使得宋朝再次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四)青苗法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于现代经济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错,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王安石的青苗法正好给予我国经济发展相应的启示。1、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王安石的青苗法主要应对的是政治矛盾,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因此其失败是必然的,我国经济发展要以此为戒,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道路中摸索出来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改革中的阵痛,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中,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中市场经济是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所有上层建筑改革的核心要义。现代型企业制度、各项经济审批环节的减少就是我国对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积极回应,更是全面改革的具体要求。2、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任何变法的成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改革攻坚才能稳步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王安石的青苗法实质是损下益上,虽然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缓解了贫农之急,但是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国家财政匮乏问题,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而不是人民群众的疾苦问题。同时,地方官员在执行青苗法过程中对放贷取息任务实行硬性摊牌,使青苗法成为了加重百姓赋役的工具,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丧失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最终导致变法仅仅是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我国在全面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代表”,一切改革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