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主讲人:王永红2011年7月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1
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2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一、创设情境的作用:3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3、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观察、实验和文献4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1、问题要小而具体。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能不断溶解,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先明确:100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5
2、情境要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2、情境要有启发性。6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3、情境必须以“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7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8三、创设情境的方法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观察、实验、谈话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9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0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一、问题过大,缺少“脚手架”,思考难以入手。例如:《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断溶解吗?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之后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学生沉默不语,让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11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明确的问题是:1、100毫升水有多少?2、盐的多少怎么算?3、怎样才算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然后,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等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12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例如:某一位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七课《斜面的作用》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测力计、一盒钩码、一块搭斜面的平面木板及四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不同坡度的斜面?”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13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头凑到一起,教室内一片嗡嗡声。教师开始巡视指导。大约过了30分钟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结果是学生热热闹闹地“玩”了30分钟。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观察,自己发现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即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但是,由于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又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结果白白浪费了40分钟宝贵时间。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头凑到一14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扎实。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中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探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等材料,依次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也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步进行的两项实验,而老师却把它们列在一个实验中,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物体的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是必然的。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扎实。15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有关系,可初步实验后又看不出关系来,学生前概念又模糊了,怎么回事?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不及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同一个物体,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16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用橡皮、萝卜等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学生会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2.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重17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材料结构紧密相关,教师要善于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设计好问题,让科学探究更有趣更有效。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18问题三:实验操作的有效性问题三:实验操作的有效性19在实施实验教学时,老师们通常会遇到如下问题:1、学生急于动手、争抢着做实验,实验缺乏目的性;2、随意的改变实验内容,实验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3、学生表现浮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现象,实验缺乏有序性;4、发言时只顾自己自我表现、不顾他人(老师和同伴)的意见,也不会质疑别人的观点,实验缺乏批判性。在实施实验教学时,老师们通常会遇到如下问题20针对上述问题,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一、呵护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比如,三年级(上)一开始就是《植物》,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大树。老师就要做给他们看:怎样看、怎样用手摸、怎样测量、怎样运用拓印等手段去认识大树。针对上述问题,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总结出21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22二、精心策划实验活动,规范科学探究程序。
在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精心准备最适合的材料,不打无准备之仗。
1、科学实验前,让我们准备得再充分些。如,在执教《植物》单元中的第五课《植物的叶》时,课前收集树叶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活动。二、精心策划实验活动,规范科学探究程序。232、展开实验研究时,能潜心于实验观察中,不浮躁、不流于形式。比如在执教《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这一课时,学生在做面粉是否溶解于水中的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轻易下结论。许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面粉出现了沉淀,这是不溶解的一个特征。这时候能下结论了吗?这杯混合物的上半部分不能确定,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混合物过滤,才能确定,才能得出结论。2、展开实验研究时,能潜心于实验观察中,不浮躁、不243、制定分组实验的管理规范。充分考虑这种课型的开放型特点,即合作探究式。3、制定分组实验的管理规范。25
三、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养成科学探究好习惯。
在发言时不能只顾自己的自我表现、而不顾他人(老师和同伴)的意见。要学会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质疑,“交流质疑”是科学课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环。科学质疑是带有主观性的,每个人对一个实验的解释、对一个现象的描述都存在个人的主观性的。有了个人的主观认识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也就有了争论有了质疑,所以,质疑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养成科学探究好习惯。26问题四: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性问题四: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性27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往往在鼓励孩子们去探究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给予学生足够的研究空间。例如:《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将气球套在空试管口上,放在蜡烛上加热,然后气球鼓起来。但在汇报时,一位学生说:“我看到气球鼓了起来,实验说明气球受热膨胀了。”教师想,也许学生对实验材料天生的好奇也就注定了他实验操作的盲目性。于是就提醒他注意“是气球受热了吗?”“空试管真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28的是空的吗?里边有什么?”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对,我们做的是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是空气受热膨胀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不注意思考,兴趣点只在实验操作上。如果照这样继续下去,学生的探究活动也许会事倍功半,真正得到的东西很少,科学素养提高的也有限。的是空的吗?里边有什么?”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对,我们29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全,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量,语言清晰,条理性强。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30
为了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愿意说。例如:在某一位教师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他在将马铃薯放入装清水的水槽之前,要学生猜马铃薯放进去后会怎样,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有关“沉”“浮”的问题,当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沉下时,验证了一些同学的猜测,而当老师对其稍施“魔法”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盐水时),学生惊奇地观察到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为了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31了,学生沸腾了,到底老师施了什么“魔法”,是马铃薯发生了变化?还是水槽中的水发生了变化?水中到底掺加了什么物质呢?为什么添加了这些物质就会使土豆浮起来呢?……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这样,不用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了。了,学生沸腾了,到底老师施了什么“魔法”,是马铃薯发生了32二、充分讨论交流,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表达。
例如:某一位在《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中,让同学们设计实验“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时,就经历了学生们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最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用天平测量,将200毫升的水和200毫升的浓盐水分别放天平上量,但马铃薯的体积怎样确定呢?有的同学说:“选大点的马铃薯,切成圆柱形,放量杯里,让它也到200毫升刻度那。”马上有学生指出:“那样误差可能太大,不用那么麻烦,我们二、充分讨论交流,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表达。33
学过排开的水量,马铃薯排开的水的体积和马铃薯的体积是一样的。”立刻又有一名同学补充:“知道排开的水的体积就可以取同样多的浓盐水了,也不用把马铃薯放浓盐水里。”由此,利用学过的排开的水量这个知识,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学生对此方案已没有异议,但在操作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教师正准备直接给学生一些提示,可一个念头打消了老师的这种想法。与其直接暗示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不断的思考、反复的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学过排开的水量,马铃薯排开的水的体积和马铃薯的体积是一34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的提高。所以,让学生来操作这个实验,果然,实验结束了,而得出的数据却不尽如意,由于材料的量少,它们之间的数量差异不大,有的组操作时误差太大,还得出相反的数据。这时,有同学反思了一下,说:“我们量马铃薯时从水里拿出来就放天平上了,应该擦干了再放。”其他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至此,“比较轻重”的实验方案已经很完善、很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的提高。所以,让学35三、重视科学记录,让孩子有话可说。
例如,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当提出“怎样让灯泡亮起来”这个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并且画出猜想到的能使小灯泡发亮的方法,并将这些想法贴到黑板上,这就是学生最原始的想法,通过这样一些图,不仅能让别人很快明白你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让你的脑子更清楚,帮你更快地将问题弄清楚。接着,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同学们将实验所收集的信息和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规律。汇报时表达得思路清晰,语言简练。三、重视科学记录,让孩子有话可说。36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怕提出“愚蠢”的问题而招致别人的嘲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得到重视。
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一37谢谢大家!谢谢大家!38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主讲人:王永红2011年7月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39
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40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一、创设情境的作用:41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3、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观察、实验和文献42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1、问题要小而具体。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能不断溶解,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先明确:100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43
2、情境要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2、情境要有启发性。44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3、情境必须以“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45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46三、创设情境的方法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观察、实验、谈话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47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48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一、问题过大,缺少“脚手架”,思考难以入手。例如:《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断溶解吗?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之后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学生沉默不语,让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49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明确的问题是:1、100毫升水有多少?2、盐的多少怎么算?3、怎样才算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然后,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等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50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例如:某一位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七课《斜面的作用》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测力计、一盒钩码、一块搭斜面的平面木板及四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不同坡度的斜面?”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51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头凑到一起,教室内一片嗡嗡声。教师开始巡视指导。大约过了30分钟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结果是学生热热闹闹地“玩”了30分钟。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观察,自己发现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即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但是,由于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又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结果白白浪费了40分钟宝贵时间。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头凑到一52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扎实。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中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探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等材料,依次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也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步进行的两项实验,而老师却把它们列在一个实验中,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物体的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是必然的。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扎实。53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有关系,可初步实验后又看不出关系来,学生前概念又模糊了,怎么回事?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不及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同一个物体,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54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用橡皮、萝卜等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学生会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2.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重55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材料结构紧密相关,教师要善于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设计好问题,让科学探究更有趣更有效。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56问题三:实验操作的有效性问题三:实验操作的有效性57在实施实验教学时,老师们通常会遇到如下问题:1、学生急于动手、争抢着做实验,实验缺乏目的性;2、随意的改变实验内容,实验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3、学生表现浮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现象,实验缺乏有序性;4、发言时只顾自己自我表现、不顾他人(老师和同伴)的意见,也不会质疑别人的观点,实验缺乏批判性。在实施实验教学时,老师们通常会遇到如下问题58针对上述问题,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一、呵护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比如,三年级(上)一开始就是《植物》,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大树。老师就要做给他们看:怎样看、怎样用手摸、怎样测量、怎样运用拓印等手段去认识大树。针对上述问题,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总结出59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60二、精心策划实验活动,规范科学探究程序。
在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精心准备最适合的材料,不打无准备之仗。
1、科学实验前,让我们准备得再充分些。如,在执教《植物》单元中的第五课《植物的叶》时,课前收集树叶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活动。二、精心策划实验活动,规范科学探究程序。612、展开实验研究时,能潜心于实验观察中,不浮躁、不流于形式。比如在执教《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这一课时,学生在做面粉是否溶解于水中的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轻易下结论。许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面粉出现了沉淀,这是不溶解的一个特征。这时候能下结论了吗?这杯混合物的上半部分不能确定,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混合物过滤,才能确定,才能得出结论。2、展开实验研究时,能潜心于实验观察中,不浮躁、不623、制定分组实验的管理规范。充分考虑这种课型的开放型特点,即合作探究式。3、制定分组实验的管理规范。63
三、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养成科学探究好习惯。
在发言时不能只顾自己的自我表现、而不顾他人(老师和同伴)的意见。要学会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质疑,“交流质疑”是科学课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环。科学质疑是带有主观性的,每个人对一个实验的解释、对一个现象的描述都存在个人的主观性的。有了个人的主观认识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也就有了争论有了质疑,所以,质疑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养成科学探究好习惯。64问题四: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性问题四: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性65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往往在鼓励孩子们去探究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给予学生足够的研究空间。例如:《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将气球套在空试管口上,放在蜡烛上加热,然后气球鼓起来。但在汇报时,一位学生说:“我看到气球鼓了起来,实验说明气球受热膨胀了。”教师想,也许学生对实验材料天生的好奇也就注定了他实验操作的盲目性。于是就提醒他注意“是气球受热了吗?”“空试管真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66的是空的吗?里边有什么?”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对,我们做的是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是空气受热膨胀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不注意思考,兴趣点只在实验操作上。如果照这样继续下去,学生的探究活动也许会事倍功半,真正得到的东西很少,科学素养提高的也有限。的是空的吗?里边有什么?”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对,我们67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全,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量,语言清晰,条理性强。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68
为了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愿意说。例如:在某一位教师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他在将马铃薯放入装清水的水槽之前,要学生猜马铃薯放进去后会怎样,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有关“沉”“浮”的问题,当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沉下时,验证了一些同学的猜测,而当老师对其稍施“魔法”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盐水时),学生惊奇地观察到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为了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69了,学生沸腾了,到底老师施了什么“魔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