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1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1一二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整体概述三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2一二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整体概述三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木漆工艺第三节——陶瓷工艺第四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第五节——青铜工艺第六节——编制、玉石、琉璃等工艺第七节——小结3第一节——概述3第一节——概述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新莽:公元9年~25年东汉:公元9年~25年4第一节——概述秦:公元前221年~前2秦朝,一个短命王朝的典型,以及其不容忽视的地位。汉朝,一个强大的帝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汉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雄浑,务实。5秦朝,一个短命王朝的典型,以及其不容忽视的地位。5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中央集权:工艺美术面貌趋于整一重要帝王: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国力鼎盛儒家至尊:工艺美术表现礼教丝绸之路:工艺美术中外交流神仙思想:云气纹、仙人瑞兽追求来生,殉葬品、葬玉6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6第二节——木漆工艺
继原始社会彩陶,奴隶社会青铜之后,封建社会前期的战国漆器工艺在特定的时代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漆器耐腐、轻巧、洁净、美观等特点优于陶器与铜器。战国时期漆器产量最多的——楚国7第二节——木漆工艺
继原始社会彩陶,奴隶社会青铜之后,封建社漆器定义:以加工过的大漆(熟漆)髹饰的器物生漆:漆树上割取漆液,经除掉水分、滤去杂质熟漆:生漆经搅拌加温精制胎质:木、夹纻、竹、皮、纸、金属、陶瓷等漆的功用:美观、抗酸防腐发展:新石器时代:素髹、嵌玉粒、彩绘夏商西周:彩绘及雕花、镶绿松石、嵌蚌片、贴金箔春秋:数量大增。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8漆器定义:以加工过的大漆(熟漆)髹饰的器物8战国概况:进入辉煌,楚及秦尤发达,江陵小墓常出漆器种类:容器、陈设品、乐器、武器、车马器、葬具胎质:木,夹纻、皮,竹等9战国9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10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1111它们的花纹式样构图独特,以人物、鱼鸟、车马、故事、狩猎等为主要题材,画工精细;现代仿制者均难与伦比。12它们的花纹式样构图独特,以人物、鱼鸟、车马、故事、狩猎等为主木胎:旋木胎——旋削器形,剜空内腔,多做鼎盒钟盘,常较厚重斫(zhuó)木胎——刨削剜凿,多做耳杯匜(yí古代一种盛水洗手的用具)案,亦较厚重卷木胎——薄木片卷成,裱麻布以防开裂变形,用于奁(lián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等,较轻巧13木胎:13夹纻——后世又称“脱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这种轻巧的胎体初见于战国,秦代尚不多见,两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成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14夹纻——后世又称“脱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装饰手法1彩绘:黑、红色居多;2雕木胎与彩绘结合,与金工结合;3锥画锥画——于未干透漆膜上针刻图案效果:线条细若游丝,花纹纤小15装饰手法15战国前期的曾候乙墓中的漆木梅花鹿。这尊梅花鹿高86.8厘米,前腿跪地,后腿蜷曲,呈休息状。鹿头高高抬起,双目凝望前方。鹿顶美丽的长角是用真鹿角嵌上去的,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感。同时,这种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的创作方法反映出曾人的机智,为后世的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漆木梅花鹿欣赏16战国前期的曾候乙墓中的漆木梅花鹿。这尊梅花鹿高86.8厘米,虎座鸟架鼓通高149.5cm,连体宽145.7cm,为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荆州楚墓中出土的最为典型的文物。其主体由双虎、双凤、扁鼓三大部分组成,均为楠木雕刻,木胎上髹生漆,绘有凤、虎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绘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虎座鸟架鼓这一造型的内在实质是楚人的信仰与观念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漆绘虎座双凤鼓架17虎座鸟架鼓通高149.5cm,连体宽145.7cm,为战国时秦代历史短,漆器以木胎为主,涂漆一般为器内红漆,器外黑漆(现代漆器仍保留这种传统)18秦代18汉代漆器作为当时手工业得一个重要部门进入繁荣时期。西汉:艺术高峰,漆器历史地位的颠峰东汉:中期以后,盛极而衰(陶瓷崛起)精细制作:“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纹饰:几何纹、花草纹、写生动物漆工艺装饰新成果:金银扣、镶嵌、金箔贴花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出土的漆器。19汉代19直径11厘米,高5.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化妆奁盒。单层五子漆奁中的五个小奁之一。五个小奁分别盛放化妆品及花椒、香草等植物。该奁为夹纻胎,盖里外中心部分针刻云气纹,并加朱绘,盖边缘及器身近底处针刻几何纹,并朱绘点纹。针刻工艺即用锥或针在未干透的漆膜上镌刻纹饰,遣策称“锥画”,俗称“针刻”。此技法在战国时已经产生,至汉代时更发展为在刻划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称之为“戗金”工艺,使其产生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这代表了汉代髹饰工艺的发展水平。针刻纹漆奁
20直径11厘米,高5.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在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称这种小耳杯为“小具杯”,因此专为存放小耳杯的漆盒就被称为“具杯盒”。
21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柄长53厘米,斗径7.8厘米竹胎,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以竹节为底,成筒形,柄为长竹条制成,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连接。斗内髹红漆无纹饰,外壁及底部黑漆地上,分别绘红色几何纹和柿蒂纹。柄的花纹分为三段,靠近斗的一段为一条形透雕,上为浮雕编辫纹,髹红漆;中部一段为三条形透雕,上有浮雕编辫纹三个;柄端一段为红漆地,上面浮雕龙纹,龙身绘黑漆,以红漆绘其麟爪,龙作奔腾状。22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第三节——陶瓷工艺
战国陶工艺1.灰陶:坚实耐用,烧成温度高,制作粗糙,以实用为主。不过多施加装饰,大部分在陶坯半干时印或划上网纹、绳纹等,也有堆塑小动物的。2.砑花黑陶、23第三节——陶瓷工艺
战国陶工艺23战国鹿纹瓦當
高5.5厘米直径14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雍城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圆形,周围有宽边带条。瓦當面上模印一只昂首翘尾作奔驰状的角鹿。鹿的形象逼真,姿态生动,表现出塑造艺术的较高水平。24战国鹿纹瓦當243.出现一个新品种——彩绘陶:陶器烧成后在陶器表面涂上一层白色“陶衣”,然后再施加彩绘图案。“陶衣”——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陶衣作用大体有三种: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三、填补坯胎气孔。原始彩陶是指坯体上有红、黑、白、黄、赭等彩绘图案的陶器。制作时在陶坯上用颜色彩绘出各种纹样,烧成后显出丰富的彩色花纹。253.出现一个新品种——彩绘陶:陶器烧成后在陶器表面涂上一层白秦代的陶瓷工艺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秦兵马俑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26秦代的陶瓷工艺26秦始皇兵马俑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27秦始皇兵马俑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282829293030这些真人般大小秦始皇兵马俑烧制起来很是不易。据专家研究,这些佣都是上空下实,头和手全是烧制好后再按上的。不然一是重心不稳,二是容易烧裂。31这些真人般大小秦始皇兵马俑烧制起来很是不易。据专家研究,这些3232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33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3434将军俑35将军俑35跪射俑36跪射俑36这批与真人真马体量等同的陶人陶马的烧成,无疑是中国古代制陶工艺史上的壮举。然而,秦兵马俑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37这批与真人真马体量等同的陶人陶马的烧成,无疑是中国古代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然后再二次覆泥或多次覆泥,并以堆、贴、捏、塑、刻、划、刮、削、琢、抹等多种方法进行细部加工塑造,其中个别地方也用到了所谓的“模”制,如俑头的内壳、手和个别形体非常小的附贴件等。38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一些1米左右的或者更大的兵马俑就需要专门的大模具来做了,还需要做几截,最后再接起来。39一些1米左右的或者更大的兵马俑就需要专门的大模具来做了,还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都要有一个粗胎,只是这种粗胎形式并无定法,多种多样,大多则是用柴草绑扎起来的,然后就可以在上面敷泥塑作。由于不考虑烧造,敷泥便没有严格限制,因此,粗胎的制作也不十分严格。秦始皇兵马俑俑头制作中先做出来的粗胎则不一样,它必须符合烧造的要求,因此薄厚要尽可能均匀一些,以便能够较容易地烧透,同时还必须留够表面覆泥的余地,为面部个性刻画创造充足条件。在这种严苛要求之下,粗胎制作显然比普通泥塑制作要细致。秦人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模制粗胎的技法,既满足了上述要求,同时也兼顾到了俑头的强度要求,显示了秦代艺匠们的高超智慧。
40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汉代的陶瓷工艺汉代陶俑,是以表现人与人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古典写实艺术。这些陶塑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1汉代的陶瓷工艺41(1)人物俑有种地、做饭、涉猎、杂技、说唱、歌舞等无所不有。俑,一般指陪葬的偶人。中国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奴隶主再也舍不得为殉葬而损失掉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改用泥、木、铜、陶等材料制成俑像来代替奴隶殉葬。进入封建社会后就更加盛行。俑的大量出现,不仅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雕塑艺术的繁荣,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42(1)人物俑42陶女俑,高31厘米,出土于陕西汉长安城址。
这位汉代妇女,身穿深衣,头上像我们现在常见的农村妇女一样包着头巾,丰满的面部似带着微笑,清秀的眉目流露出含蓄的愉悦。她拱手而立,显得那么娴淑端庄。作者以简化繁,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使对象亲切地站在观者面前。整体的轮廓线简洁而优美,形体对称的处理及富有条理性的衣纹,再加上细腰与宽大下摆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构成了作品和谐统一的装饰趣味,于稳定之中又具有一种轻盈洒脱的视觉效果,如果除却衣装因素的话,她简直就是一个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人。
43陶女俑,高31厘米,出土于陕西汉长安城址。
这位汉代妇女,身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55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天回山出土
秦汉陶俑的造型不仅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这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
44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拂袖舞女俑》拂袖舞女俑,高49厘米,身着长袖舞衣,上身略俯,腰肢微扭,舞步轻盈,双手一高一低,甩动长袖翩翩起舞,体态极为洒脱,其细部刻划和神态表现略嫌简略,但作者抓住大的动势,着重表现了舒缓优雅的舞姿。这种注意动势、注重意态的表现手法正是汉俑的特色之一,这是汉俑中极为精彩的佳作。
45《拂袖舞女俑》拂袖舞女俑,高49厘米,身着长袖舞衣,上身略俯名称:彩绘乐舞杂技俑
制造年代:汉
材料:陶
规格:长67厘米,宽47.5厘米
收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作品,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布局井然有序,气氛热烈欢快,人物生动传神,再现了当时风行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场面。46名称:彩绘乐舞杂技俑
制造年代:汉
材料:陶汉代陶俑与秦兵马俑的不同:1、艺术概括性强,体量较小2、秦俑人物表情严肃——军事汉俑神情自然——生活3、汉俑造型简练,不求形似,但格外重视“神似”和动势。这也正是我国雕塑重神与西方雕塑重形的重要区别。47汉代陶俑与秦兵马俑的不同:47(2)动物俑有各种家畜、家禽,如马、牛、羊、犬、猪、鸡、鸭、鹅等48(2)动物俑48《陶鸭》《陶鸡》。一雄一雌,分高28厘米、18厘米。贵州交乐汉墓。49《陶鸭》《陶鸡》。49高17cm,体长12cm,河南辉县出土。
陶羊身体粗壮,肌肉感明显,下腹部有乳头垂吊,头略仰起向左侧扭转,两耳在头两侧平直地支起,口张开似在鸣叫,四肢前后分立作行走状。作品表现的似乎是一头正在寻找羔仔的母羊,心急切切,唤声阵阵,形象自然生动。
50高17cm,体长12cm,河南辉县出土。
陶羊身体泥质灰陶幼龄羊,东汉,高4.3cm,体长6.6cm,河南辉县出土
小羊无角,颈略细,两耳在头两侧平直地支起,头向前伸探,口张开似鸣叫状,身体较单薄,无肌肉感,尾部短小微翘,四肢前后分立作行走状。这件作品所塑造的形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宛如一只误入歧途的小羊正在寻觅归途,且走且鸣,情景生动。51泥质灰陶幼龄羊,东汉,高4.3cm,体长6.6cm,河南辉县生动、写实、朴拙、浑厚是东汉陶塑艺术的主要特征。陶狗的造型结构准确,生动而自然,形体塑造得有血有肉,腹部的凹凸部位可感觉到狗在吠叫时提腹用力的动态,使人见其状如闻其声。对东汉艺术家深刻的观察力与高度的写实技巧不得不感到钦佩。
《东汉陶吠犬》52生动、写实、朴拙、浑厚是东汉陶塑艺术的主要特征。陶狗的造型结(3)建筑俑汉代的明器中,陶建筑数量很多。如高至四层的楼阁及井栏、猪圈、粮仓、羊栏等等。53(3)建筑俑53陶仓楼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汉代人文居住环境的集中体现。这座陶仓楼高1.85米、通宽1.62米,由院落、主楼、附楼、阁楼四部分组成,门楼五脊四坡,造型美观大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宏伟、最美观、最精致的陶仓楼。
《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54陶仓楼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汉代人文居住环境的集“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将秦汉时期的砖瓦统称为“秦砖汉瓦”。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55“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世为纪念和说砖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更为普遍,内容也愈加丰富,如阙门建筑、各种人物、车马、狩猎、乐舞、宴饮、杂技、驯兽、神话故事以及反映生产活动的画面。汉代画像砖有空心和实心砖两种56砖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瓦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简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瓦坯制成后,在简瓦前端再按上园形或半圆形瓦当。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文化始于周而兴盛于秦汉时期,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瓦当,在战国时期,瓦当的形式是半圆形,到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的瓦当制作非常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从装饰形式看,汉代瓦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57瓦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一、卷云纹瓦当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其变化比较多,或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或作同向旋转,富有节奏感。二、动物纹瓦当这种瓦当主要饰有鹿纹、鱼纹、燕纹等。三、四神纹瓦当这类瓦当上饰有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认为四神具有辟邪致富的精神功能,汉代四神瓦当,在圆形构图中表现几种动物形象,非常生动自然,刚健有力,是图案设计中的精品。四、文字类瓦当这类瓦当巧妙地用文字作为装饰,极具图案之美,文字也大多是一些吉祥语,“千秋万岁”“大吉富贵”等。这种用文字作为装饰内容的表现手法,集中地体现出汉代装饰的特色。58一、卷云纹瓦当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秦汉瓦当区别1、秦代带纹饰的圆形瓦当,中央无大圆柱,而汉代的则必有圆柱。2、秦瓦当边狭,用手捏成,宽窄不匀,汉瓦当的边轮整齐。3、秦瓦面积不大,汉瓦面积小者也较秦瓦略大。59秦汉瓦当区别59汉代出现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应用:陶瓷、瓦当、铜镜象征:东、西、南、北 春、秋、夏、冬60汉代出现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6161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是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的象征和表现,它的价值和意义绝非在艺术品这个层面上,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是秦砖汉瓦中的顶级重器,极为珍贵!“大飞鸿”、“蟾蜍玉兔”、“益延寿”三枚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62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是汉代精神、理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极为珍贵!“大飞鸿”、“蟾蜍玉兔”、“益延寿”三枚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大飞鸿63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极为珍贵!大玉兔蟾蜍64玉兔蟾蜍64益延寿65益延寿65第四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
中国养蚕织丝起源很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桑麻的种植,到商代丝织工艺亦有广泛的发展。汉唐时期,家家户户大多种植桑麻,能妨能织也能绣。一般人的衣着多是葛麻织品,高级的丝织品除供贵族享用外,还销往朝鲜、印度、蒙古,远及波斯、罗马。从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被誉为"丝绸之路",人们称中国为"丝国"66第四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
中国养蚕织丝起源很早,在四千多战国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马山发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编结和刺绣等。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龙凤、麒麟和人物
。在大批的刺绣中,有绣衣、绣裤、绣袍等,绣地多用绢,用辫针绣出龙、凤、虎、三头鸟,以及草叶、枝蔓和花朵,线条流畅,技术高超。67战国67马山楚墓出土龙凤虎纹绣,战国中晚期刺绣珍品。1982年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龙凤虎纹绣为罗地禅衣,灰白色罗地,其上图案长29.5厘米,宽21厘米。刺绣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沿四边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战国龙凤虎纹绣一龙一凤;中央绣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用红、黑两色相间绣出,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充满神奇色彩。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龙凤虎纹绣》68马山楚墓出土龙凤虎纹绣,战国中晚期刺绣珍品。1982秦汉秦汉的织绣工艺,尤其是汉代,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不仅在中国织绣史上属于一个重要时期,而且从汉代起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再细分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
69秦汉69“绢”指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素”指白色的生绢“练”指洁白的熟绢“纨”指细致的绢“缣”指双丝的细绢“缟”指未经染色即未经专门处理过的绢“缦”指无文采的即无花纹无颜色的丝织品“罗”指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雅致兼又透气“锦”指有彩色大花纹的提花织物70“绢”指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70由于汉代丝织品品种类多,产量大,因而在国际交往中成了重要的交流物。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起西汉首都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绕天山南北,至古波斯(伊朗)和古天竺(印度),终止于东罗马的君士丹丁堡(土耳其小城伊斯坦布尔)所说这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道路,但因当年由礼物转为商品的品类主要是丝绸,因此得名“丝绸之路”。71由于汉代丝织品品种类多,产量大,因而在国际交往中成了重要的交与此同时,中国的麻织、毛织工艺也飞跃发展。如云南的哀牢人生产的一种叫“阑干细布”的苎
(zhù)麻织物,人们用“织成文章如绫棉”来形容,可见极其细致。72与此同时,中国的麻织、毛织工艺也飞跃发展。72“五星”锦是一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的护膊用的面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气势雄伟。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端禽兽纹样,上下每二个循环花纹之间贯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绢锦组织结构复杂,工艺精湛。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号墓地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护膊用彩锦和白绢制成,呈长方形,两长边各缝缀三条长系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73“五星”锦是一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的护膊用的面锦,长16.5厘汉代丝织的花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吉祥文字、各种几何纹。汉代丝织的制作工艺已非常精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可见极为精巧。74汉代丝织的花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75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此帛画的绘画水平极高,线条描严密完整,流畅劲挺。各种形象塑造栩栩如生,色彩运用十分丰富,或渲染、或平涂,手法多样,设色典雅大方,各方面都展示了西汉绘画的高超水平。《长沙马王堆T型帛画》76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刺绣工艺在两汉时期已很发达,它和织锦并称为“锦绣”。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辫绣,也称锁子绣,其特点是针路整齐,绣线牢固。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绣实物,品种丰富,制作优美。77刺绣工艺在两汉时期已很发达,它和织锦并称为“锦绣”。汉代刺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最能代表汉代的织绣工艺水平。墓中出土了百余件丝质衣被,鞋袜、手套,整幅丝帛及杂用织物,其中绣品就有40件。这些丝织物色彩斑斓,纹饰图案十分丰富,而且加工技法多样。单凭肉眼就能识别的颜色有近20种,如朱红、深红、绛紫、青、墨绿、黄、棕、黑、白、灰、褐等;纹饰除传统的菱形图案外,还有各种云纹、卷草纹、变形动物纹及点、线等几何纹;花纹的加工技法有织花、绣花、泥金银印花,印花敷彩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汉代丝织已朝着技能专业化方向迈进,工艺日益复杂,技能分工更加细化,从剿丝、捻丝、纺线、到织、印、染、绣,每个环节都开始发展出日益复杂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专用工具和设备,材料。78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最能代表汉代的织绣工艺水平马王堆汉墓还出有一种“起毛锦”的织物,也显示汉代织造发明了新工艺,而且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这种织法织出的花纹有层次,有绒圈,需要有复杂的提花装置和起绒装置才能够织出。79马王堆汉墓还出有一种“起毛锦”的织物,也显示汉代织造发明了新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堪称是一次服装改革的壮举,而后的中原男子服饰已明显出现了短袍和有裤裆的裤子。女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均穿深衣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深衣绕襟的层数,使得这种中原长衣不仅将身体裹得更严实。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80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堪称是一次服装改革的壮举,而第五节——青铜工艺
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国已进入铁器时代,这也意味着青铜时代已经开始衰落,但此时,又出现了青铜工艺的一抹余晖——错金银、鎏金。81第五节——青铜工艺
战国81什么叫“错金银”?汉代有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学问家许慎,他编了一部叫《说文解字》的大字典,该书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
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所以,广义一点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82什么叫“错金银”?82金银错工艺的装饰手法1、镶嵌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83金银错工艺的装饰手法83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齐”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
.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2)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
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
84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通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公斤。神兽四肢弓曲,利爪怒张,前胸宽阔而低伏,圆颈挺立,昂首向左作咆哮状。两肋生翼,凶猛有力,身上云纹千变万化,增强了双翼神兽的神秘性。《错金银双翼神兽》85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错金银双翼神兽》85
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
“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86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86器通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
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噬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爪因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构思巧妙而自然。整体器物表现出虎、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增进了器物的艺术效果。《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87器通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
《通高82.9厘米,座径26厘米,重13.8公斤。
由灯座和七节灯架组成,全灯仿若一棵茂盛的大树,树干周围伸出7节树枝,托起15盏灯盘。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各不相同,便于安装。树枝上装饰着夔龙、鸟、猴等小动物。全灯各盏上下错落有致,无一重叠,构思奇特造型新颖。
《铜十五连盏灯》88通高82.9厘米,座径26厘米,重13.8公斤。
《这是一件合鹿角与鹤身于一体的艺术品。通高143.5厘米,重38.4公斤。鹤细长颈,昂首伫立,舒展双翅,头插一对上翘呈弧形的铜质鹿角,拱背,垂尾,两腿细而长,立于长方形座板之上。其头、颈部分及鹿角之上均饰错金涡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部饰斜宽道羽毛状纹,中间夹有三角纹、凸形脊纹,翅上饰浮雕蟠螭纹和小圆圈纹。座板长45厘米,宽41.4厘米,四边中部各有一壁虎形衔环纽,上饰勾连云纹。鹤嘴部右侧有铭文一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此器鹤身鹿角,寓意吉祥长寿,造型优美,形态美观,风格独特。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铜鹿角立鹤》
89这是一件合鹿角与鹤身于一体的艺术品。通高143.5厘米,重3这套乐器由65件大小不等、音调不同的青铜钟组成,悬挂在架子上,叫做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用于祭祀、庆典和宴会的古乐器。这套编钟出土时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编钟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全长10米左右,上下3层,通高2.73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人形园柱承托,托住了总重量达3500多公斤的65个编钟,历时两千年,至今依然完好无损。《曾侯乙青铜编钟》90这套乐器由65件大小不等、音调不同的青铜钟组成,悬挂在架子上这件壶的主体纹饰分三道:第一道表现射礼和侯妃采桑;第二道表现飨食礼、莺射和捕鱼;第三道表现水陆攻战场面,战卒架云梯登城,浆手摇船奋进,各区既有不同主题,又以花纹联系相互呼应,把装饰展开来,就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宴乐狩猎攻战纹壶》
91这件壶的主体纹饰分三道:第一道表现射礼和侯妃采桑;第二道表现我国铜镜的铸造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高潮,即战国、两汉和隋唐,这三个时期的铜镜,代表了古铜镜的最高水平。战国时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镜形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多为弦纹钮。纹饰结构从初期的单纯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饰,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镂空)、金银错、嵌玉、彩绘等工艺的铜镜:
这时期铜镜的纹饰种类则主要有:素镜、纯地纹、花叶纹、山字纹、饕餮纹、菱格纹、凤鸟纹、兽纹、蟠螭纹、狩猎纹等。92我国铜镜的铸造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高潮,即战国、两汉和隋唐,这《武士斗兽铜镜》《镂空蟠螭纹镜》主纹饰「盘」可以转动。93《武士斗兽铜镜》《镂空蟠螭纹镜》93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其造型特点首先要便于系腰带是的两个带头勾结,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柄,固定于皮带的一头,上端的钩头,钩挂皮带的另一头。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所以选材造型、工艺十分考究。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玉等制成。铜带钩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饰件,同时又是战国金属工艺中蓬勃兴起的新品种。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消失取代。带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94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其猿形银带钩战国战国镶嵌绿松石措金银铜带钩战国铜带钩95猿形银带钩战国战国镶嵌绿松石措金银铜带钩战国铜带钩95秦代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秦陵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96秦代96《秦陵铜车马中的一号铜车马》,在秦朝相当于秦始皇出巡时的开道车。一号铜车马的外形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有御手、伞盖,共由3500多个零部件组成,总重约1040公斤,其中金饰件3000余克,银饰件4000余克,车马通体饰有彩绘。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为复杂、形体最为庞大的古代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97《秦陵铜车马中的一号铜车马》,在秦朝相当于秦始皇出巡时的开道《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车通长3.17米,高1.06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这是秦始皇车队中的属车,属于后妃一类人的乘车。铜车马的许多零件都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其形状与今日门窗上使用的活页非常相似;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策扣与今日人们用的腰皮带上的策扣完全相同。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
98《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车通长3.17米,高1.06米,相当于汉代铜镜使用范围日益广泛,图案花纹也更加丰富,纹饰也更加精美,镜体稍厚,形制仍以圆形为主,出现了浮雕工艺、铭文,有鎏金、包金和漆背加彩画人物等各种装饰手法。99汉代99西汉时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铜镜。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龙纹五钮长方形铜镜》100西汉时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汉代铜镜101汉代铜镜101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错金博山炉》
102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这妻窦绾墓,通高48cm。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
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这种功能的灯也叫做“虹管灯”。长信官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长信宫灯》103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这妻窦绾墓,通铜奔马,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马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显示了奔马如飞、神速超群的意境。马全身着力点集中在一足之上,既衬托了奔马超越飞燕的快速,又巧妙地以飞燕展开双翅的躯体冲着地平面,稳定重心。整个造型富有生气,静中有动,充满威武奋发、一跃千里之气势。
人们誉其为“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特征的杰作”;104铜奔马,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独角兽又名獬豸(xiezhi),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随葬在墓中,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独角兽的形象来源可能与犀牛有关,作者大胆地运用了夸张变形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及娴熟的造型技巧,赋予了这只猛兽以神秘色彩。在构图的处理上,角尖与尾尖、后足以一个尖锐的三角形出现,背部弓形的曲线使体内蕴含了巨大的能量,尾巴与后腿形成的合力再与身体内的力量汇合,形成一股冲力,最后都集中到锋利的角尖上。这种动态线的汇合处理,方向性极强的视觉引导,获得了足够的力度,给人以心理上的刺激,以此显示出一种威慑,足以让一切入侵者却步。与充满力量的整体造型相比,尽管尾部与四肢仅是用薄薄的铜片制成,也丝毫未影响作品艺术效果上的成功。
105独角兽又名獬豸(xiezhi),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随葬第六节——编制、玉石、琉璃等工艺
植物编制工艺应说起源较早,早于陶器制作,而且是大众不可缺少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不易保存,出土少而被人忽视。战国竹编,以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红黑色竹席”为代表,可编成结构复杂丁字勾连的四方连续几何图案。汉代编织物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筒、竹篓、竹席、草席等为代表,其中草席编织方法同现代相近。106第六节——编制、玉石、琉璃等工艺
植物编制工艺应说起源较早,玉石战国:突破仪礼陈规,出现人物、动物佩饰秦:出土少,欠精美西汉:前期不发达,沿袭战国 中期兴盛,碾琢精工东汉:数量、艺术不及西汉107玉石107
高7.4cm
厚0.5cm
和田白玉琢刻,整器受土沁,沁色美丽,透出部分有蜡质光泽!中间玉璧,满饰谷纹,谷粒莹润,有珍珠般光泽!外侧镂空双龙一凤,双龙张口怒目,上颚勾卷,下颌似斧钺,水滴形眼,角后卷,神韵饱满!整器琢工规整,设计精美,是战国佩玉中的精品。龙凤玉璧战国108
高7.4cm
厚0.5cm
和田白玉琢刻,西汉。高7厘米,长8.9厘米,座宽3厘米。玉雕此器为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白色,温润,坚硬。圆雕,由马、骑马人及底座构成一体。马昂首嘶鸣,张口露齿,上唇方,下唇圆,两耳立竖如削竹,双眼前视,四肢弯曲,右前蹄腾空,呈飞腾状。躯干上阴刻羽翅纹。马背上骑一人,头束巾,身着短衣,细腰,衣摆呈喇叭形,双臂向前,两手紧挨马额。马蹄踏于长方形底座,饰云纹,两端竖云状柱,柱端与马尾和前肢相连。似仙人骑天马,遨游太空。1966年陕西咸阳出土。现藏咸阳市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玉骑马羽人》109西汉。高7厘米,长8.9厘米,座宽3厘米。玉雕此器为新疆和田玉龙佩的造型为单体龙,身体腾卷呈“S”形,又称“S形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画得淋漓尽致。《玉龙佩》110玉龙佩的造型为单体龙,身体腾卷呈“S”形,又称“S形龙”,继葬玉:玉衣(玉柙)、九窍塞、琀(多蝉形)、握玉(猪形等)汉人相信:玉石可令尸骨不朽,精气不泄111葬玉:111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金缕玉衣》
112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问题提问与解答问答HERECOMESTHEQUESTIONANDANSWERSESSION113问题提问与解答问答HERECOMESTHEQUESTI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会!114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感谢聆听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orprintthepresentationandmakeitintoafilm讲师:XXXX日期:20XX.X月115感谢聆听讲师:XXXX日期:20XX.X月115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116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1一二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整体概述三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117一二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整体概述三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木漆工艺第三节——陶瓷工艺第四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第五节——青铜工艺第六节——编制、玉石、琉璃等工艺第七节——小结118第一节——概述3第一节——概述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新莽:公元9年~25年东汉:公元9年~25年119第一节——概述秦:公元前221年~前2秦朝,一个短命王朝的典型,以及其不容忽视的地位。汉朝,一个强大的帝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汉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雄浑,务实。120秦朝,一个短命王朝的典型,以及其不容忽视的地位。5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中央集权:工艺美术面貌趋于整一重要帝王: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国力鼎盛儒家至尊:工艺美术表现礼教丝绸之路:工艺美术中外交流神仙思想:云气纹、仙人瑞兽追求来生,殉葬品、葬玉121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6第二节——木漆工艺
继原始社会彩陶,奴隶社会青铜之后,封建社会前期的战国漆器工艺在特定的时代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漆器耐腐、轻巧、洁净、美观等特点优于陶器与铜器。战国时期漆器产量最多的——楚国122第二节——木漆工艺
继原始社会彩陶,奴隶社会青铜之后,封建社漆器定义:以加工过的大漆(熟漆)髹饰的器物生漆:漆树上割取漆液,经除掉水分、滤去杂质熟漆:生漆经搅拌加温精制胎质:木、夹纻、竹、皮、纸、金属、陶瓷等漆的功用:美观、抗酸防腐发展:新石器时代:素髹、嵌玉粒、彩绘夏商西周:彩绘及雕花、镶绿松石、嵌蚌片、贴金箔春秋:数量大增。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123漆器定义:以加工过的大漆(熟漆)髹饰的器物8战国概况:进入辉煌,楚及秦尤发达,江陵小墓常出漆器种类:容器、陈设品、乐器、武器、车马器、葬具胎质:木,夹纻、皮,竹等124战国9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125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12611它们的花纹式样构图独特,以人物、鱼鸟、车马、故事、狩猎等为主要题材,画工精细;现代仿制者均难与伦比。127它们的花纹式样构图独特,以人物、鱼鸟、车马、故事、狩猎等为主木胎:旋木胎——旋削器形,剜空内腔,多做鼎盒钟盘,常较厚重斫(zhuó)木胎——刨削剜凿,多做耳杯匜(yí古代一种盛水洗手的用具)案,亦较厚重卷木胎——薄木片卷成,裱麻布以防开裂变形,用于奁(lián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等,较轻巧128木胎:13夹纻——后世又称“脱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这种轻巧的胎体初见于战国,秦代尚不多见,两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成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129夹纻——后世又称“脱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装饰手法1彩绘:黑、红色居多;2雕木胎与彩绘结合,与金工结合;3锥画锥画——于未干透漆膜上针刻图案效果:线条细若游丝,花纹纤小130装饰手法15战国前期的曾候乙墓中的漆木梅花鹿。这尊梅花鹿高86.8厘米,前腿跪地,后腿蜷曲,呈休息状。鹿头高高抬起,双目凝望前方。鹿顶美丽的长角是用真鹿角嵌上去的,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感。同时,这种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的创作方法反映出曾人的机智,为后世的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漆木梅花鹿欣赏131战国前期的曾候乙墓中的漆木梅花鹿。这尊梅花鹿高86.8厘米,虎座鸟架鼓通高149.5cm,连体宽145.7cm,为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荆州楚墓中出土的最为典型的文物。其主体由双虎、双凤、扁鼓三大部分组成,均为楠木雕刻,木胎上髹生漆,绘有凤、虎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绘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虎座鸟架鼓这一造型的内在实质是楚人的信仰与观念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漆绘虎座双凤鼓架132虎座鸟架鼓通高149.5cm,连体宽145.7cm,为战国时秦代历史短,漆器以木胎为主,涂漆一般为器内红漆,器外黑漆(现代漆器仍保留这种传统)133秦代18汉代漆器作为当时手工业得一个重要部门进入繁荣时期。西汉:艺术高峰,漆器历史地位的颠峰东汉:中期以后,盛极而衰(陶瓷崛起)精细制作:“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纹饰:几何纹、花草纹、写生动物漆工艺装饰新成果:金银扣、镶嵌、金箔贴花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出土的漆器。134汉代19直径11厘米,高5.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化妆奁盒。单层五子漆奁中的五个小奁之一。五个小奁分别盛放化妆品及花椒、香草等植物。该奁为夹纻胎,盖里外中心部分针刻云气纹,并加朱绘,盖边缘及器身近底处针刻几何纹,并朱绘点纹。针刻工艺即用锥或针在未干透的漆膜上镌刻纹饰,遣策称“锥画”,俗称“针刻”。此技法在战国时已经产生,至汉代时更发展为在刻划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称之为“戗金”工艺,使其产生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这代表了汉代髹饰工艺的发展水平。针刻纹漆奁
135直径11厘米,高5.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在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称这种小耳杯为“小具杯”,因此专为存放小耳杯的漆盒就被称为“具杯盒”。
136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柄长53厘米,斗径7.8厘米竹胎,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以竹节为底,成筒形,柄为长竹条制成,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连接。斗内髹红漆无纹饰,外壁及底部黑漆地上,分别绘红色几何纹和柿蒂纹。柄的花纹分为三段,靠近斗的一段为一条形透雕,上为浮雕编辫纹,髹红漆;中部一段为三条形透雕,上有浮雕编辫纹三个;柄端一段为红漆地,上面浮雕龙纹,龙身绘黑漆,以红漆绘其麟爪,龙作奔腾状。137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第三节——陶瓷工艺
战国陶工艺1.灰陶:坚实耐用,烧成温度高,制作粗糙,以实用为主。不过多施加装饰,大部分在陶坯半干时印或划上网纹、绳纹等,也有堆塑小动物的。2.砑花黑陶、138第三节——陶瓷工艺
战国陶工艺23战国鹿纹瓦當
高5.5厘米直径14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雍城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圆形,周围有宽边带条。瓦當面上模印一只昂首翘尾作奔驰状的角鹿。鹿的形象逼真,姿态生动,表现出塑造艺术的较高水平。139战国鹿纹瓦當243.出现一个新品种——彩绘陶:陶器烧成后在陶器表面涂上一层白色“陶衣”,然后再施加彩绘图案。“陶衣”——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陶衣作用大体有三种: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三、填补坯胎气孔。原始彩陶是指坯体上有红、黑、白、黄、赭等彩绘图案的陶器。制作时在陶坯上用颜色彩绘出各种纹样,烧成后显出丰富的彩色花纹。1403.出现一个新品种——彩绘陶:陶器烧成后在陶器表面涂上一层白秦代的陶瓷工艺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秦兵马俑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141秦代的陶瓷工艺26秦始皇兵马俑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142秦始皇兵马俑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143281442914530这些真人般大小秦始皇兵马俑烧制起来很是不易。据专家研究,这些佣都是上空下实,头和手全是烧制好后再按上的。不然一是重心不稳,二是容易烧裂。146这些真人般大小秦始皇兵马俑烧制起来很是不易。据专家研究,这些14732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148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14934将军俑150将军俑35跪射俑151跪射俑36这批与真人真马体量等同的陶人陶马的烧成,无疑是中国古代制陶工艺史上的壮举。然而,秦兵马俑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152这批与真人真马体量等同的陶人陶马的烧成,无疑是中国古代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然后再二次覆泥或多次覆泥,并以堆、贴、捏、塑、刻、划、刮、削、琢、抹等多种方法进行细部加工塑造,其中个别地方也用到了所谓的“模”制,如俑头的内壳、手和个别形体非常小的附贴件等。153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一些1米左右的或者更大的兵马俑就需要专门的大模具来做了,还需要做几截,最后再接起来。154一些1米左右的或者更大的兵马俑就需要专门的大模具来做了,还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都要有一个粗胎,只是这种粗胎形式并无定法,多种多样,大多则是用柴草绑扎起来的,然后就可以在上面敷泥塑作。由于不考虑烧造,敷泥便没有严格限制,因此,粗胎的制作也不十分严格。秦始皇兵马俑俑头制作中先做出来的粗胎则不一样,它必须符合烧造的要求,因此薄厚要尽可能均匀一些,以便能够较容易地烧透,同时还必须留够表面覆泥的余地,为面部个性刻画创造充足条件。在这种严苛要求之下,粗胎制作显然比普通泥塑制作要细致。秦人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模制粗胎的技法,既满足了上述要求,同时也兼顾到了俑头的强度要求,显示了秦代艺匠们的高超智慧。
155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汉代的陶瓷工艺汉代陶俑,是以表现人与人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古典写实艺术。这些陶塑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56汉代的陶瓷工艺41(1)人物俑有种地、做饭、涉猎、杂技、说唱、歌舞等无所不有。俑,一般指陪葬的偶人。中国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奴隶主再也舍不得为殉葬而损失掉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改用泥、木、铜、陶等材料制成俑像来代替奴隶殉葬。进入封建社会后就更加盛行。俑的大量出现,不仅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雕塑艺术的繁荣,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57(1)人物俑42陶女俑,高31厘米,出土于陕西汉长安城址。
这位汉代妇女,身穿深衣,头上像我们现在常见的农村妇女一样包着头巾,丰满的面部似带着微笑,清秀的眉目流露出含蓄的愉悦。她拱手而立,显得那么娴淑端庄。作者以简化繁,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使对象亲切地站在观者面前。整体的轮廓线简洁而优美,形体对称的处理及富有条理性的衣纹,再加上细腰与宽大下摆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构成了作品和谐统一的装饰趣味,于稳定之中又具有一种轻盈洒脱的视觉效果,如果除却衣装因素的话,她简直就是一个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人。
158陶女俑,高31厘米,出土于陕西汉长安城址。
这位汉代妇女,身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55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天回山出土
秦汉陶俑的造型不仅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这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
159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拂袖舞女俑》拂袖舞女俑,高49厘米,身着长袖舞衣,上身略俯,腰肢微扭,舞步轻盈,双手一高一低,甩动长袖翩翩起舞,体态极为洒脱,其细部刻划和神态表现略嫌简略,但作者抓住大的动势,着重表现了舒缓优雅的舞姿。这种注意动势、注重意态的表现手法正是汉俑的特色之一,这是汉俑中极为精彩的佳作。
160《拂袖舞女俑》拂袖舞女俑,高49厘米,身着长袖舞衣,上身略俯名称:彩绘乐舞杂技俑
制造年代:汉
材料:陶
规格:长67厘米,宽47.5厘米
收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作品,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布局井然有序,气氛热烈欢快,人物生动传神,再现了当时风行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场面。161名称:彩绘乐舞杂技俑
制造年代:汉
材料:陶汉代陶俑与秦兵马俑的不同:1、艺术概括性强,体量较小2、秦俑人物表情严肃——军事汉俑神情自然——生活3、汉俑造型简练,不求形似,但格外重视“神似”和动势。这也正是我国雕塑重神与西方雕塑重形的重要区别。162汉代陶俑与秦兵马俑的不同:47(2)动物俑有各种家畜、家禽,如马、牛、羊、犬、猪、鸡、鸭、鹅等163(2)动物俑48《陶鸭》《陶鸡》。一雄一雌,分高28厘米、18厘米。贵州交乐汉墓。164《陶鸭》《陶鸡》。49高17cm,体长12cm,河南辉县出土。
陶羊身体粗壮,肌肉感明显,下腹部有乳头垂吊,头略仰起向左侧扭转,两耳在头两侧平直地支起,口张开似在鸣叫,四肢前后分立作行走状。作品表现的似乎是一头正在寻找羔仔的母羊,心急切切,唤声阵阵,形象自然生动。
165高17cm,体长12cm,河南辉县出土。
陶羊身体泥质灰陶幼龄羊,东汉,高4.3cm,体长6.6cm,河南辉县出土
小羊无角,颈略细,两耳在头两侧平直地支起,头向前伸探,口张开似鸣叫状,身体较单薄,无肌肉感,尾部短小微翘,四肢前后分立作行走状。这件作品所塑造的形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宛如一只误入歧途的小羊正在寻觅归途,且走且鸣,情景生动。166泥质灰陶幼龄羊,东汉,高4.3cm,体长6.6cm,河南辉县生动、写实、朴拙、浑厚是东汉陶塑艺术的主要特征。陶狗的造型结构准确,生动而自然,形体塑造得有血有肉,腹部的凹凸部位可感觉到狗在吠叫时提腹用力的动态,使人见其状如闻其声。对东汉艺术家深刻的观察力与高度的写实技巧不得不感到钦佩。
《东汉陶吠犬》167生动、写实、朴拙、浑厚是东汉陶塑艺术的主要特征。陶狗的造型结(3)建筑俑汉代的明器中,陶建筑数量很多。如高至四层的楼阁及井栏、猪圈、粮仓、羊栏等等。168(3)建筑俑53陶仓楼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汉代人文居住环境的集中体现。这座陶仓楼高1.85米、通宽1.62米,由院落、主楼、附楼、阁楼四部分组成,门楼五脊四坡,造型美观大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宏伟、最美观、最精致的陶仓楼。
《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169陶仓楼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汉代人文居住环境的集“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将秦汉时期的砖瓦统称为“秦砖汉瓦”。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170“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世为纪念和说砖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更为普遍,内容也愈加丰富,如阙门建筑、各种人物、车马、狩猎、乐舞、宴饮、杂技、驯兽、神话故事以及反映生产活动的画面。汉代画像砖有空心和实心砖两种171砖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瓦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简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瓦坯制成后,在简瓦前端再按上园形或半圆形瓦当。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文化始于周而兴盛于秦汉时期,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瓦当,在战国时期,瓦当的形式是半圆形,到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的瓦当制作非常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从装饰形式看,汉代瓦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72瓦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一、卷云纹瓦当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其变化比较多,或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或作同向旋转,富有节奏感。二、动物纹瓦当这种瓦当主要饰有鹿纹、鱼纹、燕纹等。三、四神纹瓦当这类瓦当上饰有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认为四神具有辟邪致富的精神功能,汉代四神瓦当,在圆形构图中表现几种动物形象,非常生动自然,刚健有力,是图案设计中的精品。四、文字类瓦当这类瓦当巧妙地用文字作为装饰,极具图案之美,文字也大多是一些吉祥语,“千秋万岁”“大吉富贵”等。这种用文字作为装饰内容的表现手法,集中地体现出汉代装饰的特色。173一、卷云纹瓦当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秦汉瓦当区别1、秦代带纹饰的圆形瓦当,中央无大圆柱,而汉代的则必有圆柱。2、秦瓦当边狭,用手捏成,宽窄不匀,汉瓦当的边轮整齐。3、秦瓦面积不大,汉瓦面积小者也较秦瓦略大。174秦汉瓦当区别59汉代出现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应用:陶瓷、瓦当、铜镜象征:东、西、南、北 春、秋、夏、冬175汉代出现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17661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是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的象征和表现,它的价值和意义绝非在艺术品这个层面上,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是秦砖汉瓦中的顶级重器,极为珍贵!“大飞鸿”、“蟾蜍玉兔”、“益延寿”三枚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177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是汉代精神、理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极为珍贵!“大飞鸿”、“蟾蜍玉兔”、“益延寿”三枚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大飞鸿178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极为珍贵!大玉兔蟾蜍179玉兔蟾蜍64益延寿180益延寿65第四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
中国养蚕织丝起源很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桑麻的种植,到商代丝织工艺亦有广泛的发展。汉唐时期,家家户户大多种植桑麻,能妨能织也能绣。一般人的衣着多是葛麻织品,高级的丝织品除供贵族享用外,还销往朝鲜、印度、蒙古,远及波斯、罗马。从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被誉为"丝绸之路",人们称中国为"丝国"181第四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
中国养蚕织丝起源很早,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科技公司产品销售合同模板
- 2025标准铝材交易合同模板
- 品质工程技能与系统提升培训
- 运输队WC40Y支架车司机-岗位描述
- 焊接基础与焊接方法
- 移动消防水炮的特点
- 陕西省应急厅冲击地压防治培训课件
- 2025年深入探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合同条款纠纷
- 2024年09月河南信阳市潢川县招聘公共卫生服务专员300人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 公司管理手册:新员工成长手册
- 2025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47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银行等安全保卫现场检查要点清单
- 活动场地租赁与活动安全责任协议
- 旅行社企业章程范本
- 2024届新高考物理冲刺复习:“正则动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 2024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 第一种工作票样板(最新)
- 塑料二次料使用规范
-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全部教案
- 地下储气库天然气损耗及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