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125行政法概述法学学科体系:1.理论法学:法学基础理论,比较法学总论2.历史法学:中国法律制度史,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律思想史。3.应用法学:中国应用法学,国际应用法学4.边缘法学:法律社会学,犯罪心理学司法精神病学一、行政法的含义:行政的概念:可描述而难以界定的行政——福斯特多夫*什么是概念?——康德哲学中的“直观”,不随着具体经验与环境而改变的事物本质。(《纯粹理性批判》)1.我国古代对行政的理解:在我国古籍中,行政一词通常是指行使国家政权,如《尚书》记载,“周公代成王行政七年,公布天子之命”。2.行政概念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行政的解释不下数十种,如“目的实现讲”、“国家意志执行讲”、“除外讲”等。只是,以是否把行政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为标准进行划分,只有两种:一种把行政看成与国家没有专门、特定联系的治理,即一般的社会治理。另一种解释把行政看成是国家的一种专有活动,认为只有国家的活动才是行政,一般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活动——哪怕是治理活动——不属行政。这种观点看到了行政与国家的联系,比前一种看法进取一步。然而,在关于行政是国家哪些活动的问题上,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广义的行政”,认为国家的一切活动和作用差不多上行政,“目的实现讲”便属此例。德国的行政法学者马叶尔(OttoMayer)、乃班德(PaulLaband)等人主张,行政便是实现国家政治目的一切活动。第二种是“狭义的行政”。这种观点把国家的活动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国家意志的制定和表达,另一部分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和推行,行政便是后一部分的国家活动。这种观点最为典型的表述莫过于以美国学者古德诺(F·J·Goodnon)为代表的“国家意志执行讲”了。古德诺在他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讲:“在一切政治制度中,只有两种差不多的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现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前者谓之政治,后者谓之行政。”第三种是“最狭义的行政”。它认为国家的活动能够分为三部分,即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和行政活动,行政是除立法活动、司法活动之外的一切国家活动,即行政活动。这种观点最典型的是日本行政法学美浓部达吉的“除外讲”。他讲:行政是除立法、司法以外的一切活动。“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和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这一定义不仅揭示了行政的本质,而且划定了它的范围:第一,行政是一种国家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社会活动。第二,行政并不是国家的所有活动,而仅仅是它的组织活动,即对国家的事务进行组织监督等。“社会主义党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差不多上完成了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事业,紧接着就要解决治理那个任务。……要有效地进行治理,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列宁总之,行政确实是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治理的活动。换句话讲,行政是国家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权的行为。因此行政法上的行政应包括以下含义:
(1)行政的主体要紧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主体)(2)政府行政治理活动的发生依据是依法享有的行政权(依据)(3)政府治理活动必须依法进行(4)行政并不是行政主体的所有活动。它限于指行政主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的(涉及)活动,行政主体的非治理活动(如借用、租赁、买卖等)不属于行政。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区不(1)行政与立法-立法是制定一般性、抽象性的法的活动-立法是基于国家的统治权制定成文法的活动-立法是在国家与人民之间制定法的活动,具有双重约束性——行政与立法区不的相对化2)行政与司法目的 作用的性质 程序 机关司法 解决具体的纷争 个不、具体、推断作用 被动、消极独立、中立行政 积极实现国家目的 全体、综合、形成性作用 能动、积极层级命令指挥行政的特征:1.行政具有国家意志性。2.行政具有执行性。3.行政具有法律性。4.行政具有强制性。(三)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那个词最早出现于法国,法国是行政法的母国。它的法语表达形式是“droitadministratif”。英文翻译成“AdministrativeLaw”,俄文翻译成“aдMHHиCTPaTиBHOeДpaBo”,日文翻译成“行政法”。我国“行政法”一词最早从日本引进,是指调整行政关系的规范和操纵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四)行政法的调整对象:1.行政治理关系: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是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和其他行政执法主体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行政职权行使者及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制监督的国家机关。3.行政救济关系4.内部行政关系二、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特征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上的特征与其他类型的法律关系相比,行政法律关系在主体上具有如下特征:(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3)主体地位的不对性2.内容上的特征(1)内容的法定性(2)内容处分上的有限性(3)纠纷处理的专门性表现为纠纷处理的不可调解性(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1.主体2.客体:物行为精神财宝3.内容三、行政法的法源(一)行政法的一般法源1.制定法2.判例法3.适应或惯例4.行政法理5.条约协定(二)我国行政法的法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部门规章4.地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5.地点政府规章6.条约协定7.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市人民政府规章四、行政法的特征(一)形式上的特征1.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2.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19世纪以来,专门多国家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典(二)内容上的特征1.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2.具有专门强的变动性。3.常集实体与程序于一身。五、行政法的内容:(一)行政法差不多理论(二)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编制法(三)行政行为法:行政创制性行为、行政指导性行为、行政服务性行为、行政操纵性行为(四)行政救济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第二章行政法差不多原则一、行政法差不多原则概述(一)行政法差不多原则概念:是指贯穿在一国行政法中指导与统帅具体行政法律规范,并由它们所体现的差不多精神,是要求所有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治理中必须遵守的差不多行为准则。国外行政法差不多原则的现状1.英国:越权无效,自然公正越权无效原则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符合议会制定法所给予的权限,防止违反制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如超越管辖权、不履行法定义务、滥用权力、记录中所表现的法律错误等——发生;自然公正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处分相对人权利时,应听取对方的意见,保障相对人的防备权利,克服自己作自己的法官。“越权无效”是授权法原则,“自然公正”是一般法原则;前者既涉及实体,也管辖程序,而后者是纯程序性原则。2.美国:美国的情况与英国不同,宪法原则与行政法原则享用同一内容。“联邦主义”(Federalism)、“分权主义”(Separationofpowers)与“法治主义”(Bylaw)是美国宪法的三项原则,同时也是美国行政法的差不多原则。3.法国:“行政法治”法国人把“行政法治”作为其行政法差不多原则看待,并认为该原则包含3项差不多内容:一是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二是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三是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4.德国:合法性原则、比例原则德国学者认为,德国政府的行政活动首先应适用其宪法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国家原则、法治原则等,其次应遵循行政法自身的差不多原则。德国行政法的差不多原则有两项:一是合法性原则(thePrinciplesoflegality),它要求做到法律至上(Primacyoflaw)和符合法律要件(Requirementoflaw);二是比例原则(thePrinciplesofproportionality),即坚持行政行为的公正合理性。5.日本:“法治行政”是日本行政法学的重要原理。尽管日本学者并不注重回答“日本行政法的差不多原则是什么”,然而法治行政原理在日本自然处于行政法差不多原则的地位。日本法治行政原理包含3项差不多内容:(1)法律保留原则,它要求政府的行政活动必须有国会制定的法律依据;(2)法律优先原则,它坚持法律高于行政;(3)司法救济原则,一切司法权归属于法院,法院具有行政纠纷的终裁权,公民合法权利遭受不法行政侵害时有权请求司法救济。二、我国行政法差不多原则(一)行政合法原则1.行政合法原则的前提行政合法的前提专门多,首要的是所依之法必须是良法。良法应具备以下条件:(1)合宪性;(2)法律之间在纵向上衔接,在横向上左右和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法律之间不存在冲突。2.依法行政的宪政基础——现代宪政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和人权原则与理念(1)作为依法行政度前提的民主首先,依照近代以来的民主理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主权属于抽象的人民全体:然而,人民作为一个抽象的主体,又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将治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授予具体的国家机关和官员。其次,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尊重民意,保障行政权的运行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最后,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同意公众的监督。(2)作为依法行政机制保障的法治法治意味着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对专制权力的决然否定和对民主政治的完善与维护,在价值取向上,意味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平等自由权力的爱护。宪政是法治的差不多标志,法治是宪政的必定结果。法治原则的核心是行政权要受法律的操纵,因为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活跃的权力,是最需自由空间又最易膨胀,最需要操纵但又最难以操纵的权力。(3)作为依法行政价值追求的人权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的总称。人权具有三种形态: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应有人权构成公民差不多权利的基础和源泉,公民差不多权利是由应有人权所衍生的法定人权。实有人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享有权利的状况。宪法是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转化的关键,宪政是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关键。3.行政合法原则的内容(1)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由法设定与依法授予。(2)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依照和遵守行政法律规范。(3)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违法无效。(4)行政主体必须对违法的行政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行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必须同意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4.依法行政与中国人文基础——中国人文基础与依法行政理念的冲突(1)儒家思想的阻碍(2)中国人的性格特征(3)中国的文化基础(4)封建宗法思想的阻碍(二)行政合理性原则1.行政合理性原则的确立行政合理性原则(thePrincipleofReasonableness)是与行政合法性原则相并列的一项差不多原则,而且又是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补充。它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不仅是合法,而且同时要合理。违反合法性原则将导致行政违法,违反合理性原则便将导致行政不当。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行政法假如不是操纵自由裁量权的法,那它是什么呢?美国行政法学者B·施瓦茨2.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1)正当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在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的动机,在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2)平衡性。即行政主体在选择作出某种行政行为时,必须注意权利与义务、个人所受损害与社会所获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3)情理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对人承担其无法履行或违背情理的义务。(三)信赖爱护原则1.信赖爱护原则的涵义是指行政机关应当确保治理活动的明确性,稳定性和连贯性,从而树立和爱护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及其治理活动的真诚信赖原则,又称为爱护合法信赖原则。2.信赖爱护原则的依照(1)是法治国家的必定要求(2)是法律安定性原则的必定结论(3)是差不多权利爱护原则的要求(4)是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自我约束性的要求3.信赖爱护原则的内容(1)行政机关之间应当相互信任和忠诚(2)除非法律有明文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撤销或废止差不多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3)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后,要补偿受损害人的损失。(4)行政机关不得制定对公民产生不利阻碍的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规范。(5)行政机关应当确保事实行为的真实性,同意行政惯例的约束。比例原则1.比例原则的涵义是指在采取行政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使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损害与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2.比例原则的内容(1)行政行为应当具有适合性(2)具有必要性(3)合乎比例第三章行政法主体概述一、行政法主体概述(一)行政主体概念和特征1.行政主体的概念:在我国,行政主体不是法律概念,而是法学概念,系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2.行政主体的特征:(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2)行政主体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3)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和参加行政诉讼。(4)行政主体能独立地承受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和行政诉讼的效果。(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主体系指受行政法调整和支配的有关组织和个人。从静态看,行政法主体包括:(1)国家行政组织;(2)国家其它组织;(3)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5)在中国境内的外国组织和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从动态看,行政法主体由两部分组成,即处于治理一方的行政主体和被治理一方的行政相对人。因此,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但行政法主体未必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仅限组织,不含个人,而行政法主体包括了一定的个人。(三)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在行政学上的有如此一种提法:一级人民政府(如: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等)称“行政机关”;属于一级人民政府的部门机构(如:政府所属的部、委、厅、局、处、室等)称“行政机构”;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合称为“行政组织”。鉴此,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完全能够适用它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概述(一)行政机关的涵义: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二)行政机关的特征:1.国家依法设立2.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3.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法律责任4.国家机关(三)我国行政机关的组织体系:中央、地点1.中央国务院(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2.地点机构(一般地点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点行政机关,特不行政区的行政机关)(1)一般地点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2)民族自治地点行政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3)特不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第四章依授权和依托付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一)行政机构行政机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因行政治理的需要而设立具体处理和承办各项行政事务的内部组织和临时组织。1.内部机构。行政机关的某些内部机构在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能够成为行政主体。2.派出机构。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依照工作的需要而在一定的区域设置的,代表该职能部门治理某项行政事务的派出工作机构。3.临时机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设立的协助其处理某项临时行政性行政工作的组织。(二)企业单位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一般而言,企业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以法人身份出现,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也只能以相对人的身份出现。但在特定情况下,由于法律法规的授权企业单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也会成为能够行使某项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1.公用企业。在我国,邮电部门铁路部门,煤气、自来水公司等都属于公用企业,在行政法规范授权的情况下能够成为授权的行政主体。2.金融企业。包括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3.专业公司。又称行政性公司。(三)事业单位是从事某种专业性活动,但不营利为目的,其经费实行预算拨款的单位。1.教学科研单位。如学位条例第八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等2.技术单位。如计量检定机构,卫生防疫机构,食品卫生检验单位(四)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社会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依团体章程而依法组织的集合体。要紧包括: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宗教团体。(五)其它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等。二、行政机关托付的组织:(一)行政机关托付的组织概念行政机关托付的组织是指受行政机关的托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二)行政机关托付的组织的特征1.权限来源――来源于行政机关的权限、权力的托付2.资格――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3.托付的对象――非行政机关。(三)行政托付的有效条件1.行政托付的法律依据问题2.被托付人的条件问题3.被托付主体的再托付问题(四)行政托付与行政授权的区不1.行政权力的运行不同2.行为性质不同3.行为的名义和效果归属不同4.所创设的主体不同5.行政诉讼的地位不同6.条件和程序不同第五章公务员一、公务员概述:(一)公务员的概念: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二)公务员的分类:1.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分类治理的原则,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指两官分途,立即公务员划分为政务类和事务类。2.我国公务员分类的治理:一是职位的性质特点和治理的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治理类专业类和行政执法类。二是依照产生任免方式及治理主体的不同,将公务员分为领导类和非领导类。(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沿革:1.自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帝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官僚制。2.汉代选拔官吏要紧是察举。3.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4.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直接用考试的方法选拔管吏唐朝的考试方法进一步完善,分科举士,遂称为科举。5.新民主主义时期,强调并坚持德才兼备的政治路线和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6.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公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年4月27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二、公务员的范围:(一)国外公务员范围的概况:1.小范围。公务员仅指国家系统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公务员,即常务次官以下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并实行常任制的政府工作人员也称事务类公务员或常任公务员。这种划分以英国为代表。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也是。2.中范围。即行政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美国、菲律宾、泰国、韩国等。3.大范围。把受雇于国家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即从中央到地点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各级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国有单位所有正式的工作人员。法国、日本、尼日利亚等。(二)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界定:1.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2.人大机关3.行政机关4.政协机关5.审判机关6.检查机关7.民主党派三、公务员的职位分类:(一)职位分类的标准实行职位分类的国家,差不多上按照职位的特点性质与治理需要划分职位类不。如美国1923年的职位分类法对文官从事的工作按其职位性质的不同分为5类,1949年新的分为两类。日本1950年用一般职员酬劳法替代了国家公务员职阶法,以工资分类代替了职位职位分类的划分。分为:行政、税务、公安、海事、教育、研究、医疗。(二)我国公务员职位类不的划分:1.专业技术类职位2.行政执法类职位3.综合治理类职位4.法官检察官类5.其他类(三)职务序列:职务序列是依据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任制资格条件的不同所区不的从低到高的职务层次,形成机关的层级结构。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是各类公务员的共有职务序列。领导职务序列的职务序列2.综合治理类非领导职务序列3.专业类4.行政执法类5.法官检察官职务序列公职关系的产生:(一)公职关系的概念:是指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发生的法律关系。(二)公职关系的发生:公务员任用的方式要紧有四种:考任、选任、聘任、调任。1.考任是国家通过竞争考试的方法录用国家公务员。2.选任制指国家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公务员。3.聘任制是指机关通过与拟任公务员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任用公务员。4.调任制五、考核:(一)考核的含义:是指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各级机关按照治理权限,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养和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情况作出核实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任用培训晋级增资的依据的制度。(二)公务员考核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对文官的考核是公务员考核的历史渊源。我国文官考核源远流长。(三)考核的内容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综合体现了公务员的素养及其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1.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运气德。2.能指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3.勤指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精神。4.绩是指工作实绩。5.廉是指廉洁自律情况。(四)考核方法:1.领导与群众考核相结合2.平常与定期相结合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五)公务员考核的等次:公务员考核等次是公务员考核结果的标记,但各个国家或考核等次不一定相同。英国分为“特不优异”、“甚为良好”、中意,一般“不良”五等;法国分为“较标准特不低劣”、
“较标准低劣”、合乎标准,较标准优良”、“较标准特不优良”五等;日本分为“出类拔萃”特优“良”、“劣”五等;美国分为“不中意”、“中意”、“特不优异”。我国分为优秀,称职,差不多称职,不称职。六、公务员的培训:(一)公务员培训的概念:公务员培训,是指机关依照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要求,通过种种形式,有打算、有组织地对国家公务员专业知识、科学技术、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训练。(二)培训的种类:1.初任培训2.任职培训3.专门业务培训4.更新知识培训七、交流与回避:(一)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含义:公务员的交流,是指机关依照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专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职位,从而产生或变更公务员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治理活动与过程。把这一活动与过程的有关事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一下来,并保证贯彻执行,就形成公务员的交流制度。(二)引起公务员法律关系变更的情形:1.转任指公务员因为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平级调动。2.轮换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担任领导职务和某些工作性质专门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有打算地实行职位轮换。八、公务员的回避制度:(一)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概念:是指通过对公务员所任职务,执行公务和任职地区等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减少因亲属等人为因素对工作干扰,保证公务员公正廉洁地执行公务的法律制度。(二)我国回避制度的历史借鉴:回避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这一制度从东汉时正式建立,北朝时普遍通行,唐宋时期日趋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1800年的吏治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一项专门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古代回避制度适用于有品级的官员,低级文职人员不回避制度要紧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职务回避、地区回避、考试回避。(三)我国公务员回避的范围:1.任职回避任职回避的含义:任职回避是指对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紧密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一般遵循下列几个原则:(1)以低避高原则,职务级不不同的,由职务级不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级不相同的一般由拟任者回避。(2)工作需要原则,职务级不不同的,个不因工作专门需要也可由职务级不较高者回避。职务级不相同,据工作需要和当事人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专门岗位任职的公务员,经人事部门批准,能够不任职回避的要紧对象。2.地域回避地域回避的含义:公务员地域回避,是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为了公正履行职务,不得在亲属比较集中的原籍、出生地、成长地任职。3.公务回避
公务回避是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遇有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等法定情形时,为幸免阻碍正当履行公务而进行的回避。第六章行政相对人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行政相对人简称相对人,系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阻碍其权益的组织和个人。(二)行政相对人具有下列法律特征:第一,行政相对人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当事人。第二,行政相对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第三,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二、行政相对人的范围:在我国,能够成为行政相对人的组织和个人有:国家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外国组织和外国人。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一)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德国法学家G.叶连内克在20世纪初将私人的公权力以其对国家的地位分类,包括消极地位的自由权,积极地位的收益权。保障性的程序权参政权:批判权;建议权;控告权检举权;协助公务权;知政权保障性受益权:进展性受益权;爱护性收益权程序性权利:了解权,提出申请权,通知权,评论权,申请回避权,举证权程序抵抗权。(二)行政相对人的义务:服从行政治理的义务,协助公务的义务,维护公益的义务同意行政监督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第七章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及界定一、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法学最早渊源行政学;行政法学上“行政行为”这一概念亦由行政学中的同一概念演变而来。“行政行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并逐渐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行政学界。美国闻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tmon)曾在1968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使用了“行政行为”一词,但他并没有对涵义作出明确的解释。最早把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学上的一个理论范畴来研究,应归功于法国行政法的学者们。二、有关行政行为的学讲:(一)以行政机关为标准,行政行为被确定为行政机关所采纳的全部行为。(二)以行为内容为标准,行政行为被确定为适用普遍性规则于具体事件的行为。(三)以行为作用为标准,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用以达到一定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以及行政机关以外的主体在得到行政授权的条件下所执行的公务行为。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特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人,依法代表国家,基于行政职权所单方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三、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行政行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法律特征:主体要素、权力要素、方式要素、效果要素。四、行政行为的分类:(一)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这是基于行为适用范围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概念: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政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种行政规则的行为,如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县人民政府规定行政措施等等。抽象行政行为有两个特点:(1)具有普遍效力。(2)具有往后效力。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事件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处理。如对某一公民作出一个处罚决定,裁决一个复议案件等。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正好与抽象行政行为相对应同时相反:(1)它只对特定对象有效,不具有普遍拘束力。(2)它只对业已发生的事件有拘束力,对尔后发生的同类事件没有效力。2.区不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的意义:(1)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在时刻上的适用性。(2)有助于确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这是基于行政主体主观意志参与的程度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1.概念:羁束行政行为是在指法律对行为适用条件有明确而详细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在于,行政主体无法参与主观意志,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法律不可能对所有的行政行为都作出详细规定,故有时只规定一种行为原则,或规定一种行为的幅度。在这种条件下,行政主体作出行为时有一定的自由量余地,故称自由裁量行为。2.区不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的法律意义:(1)羁束行政行为只发生违法与否的问题,不发生适当与否的问题;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一般只发生是否合理问题(在裁量权限范围内),不发生是否合法的问题。(2)羁束行政行为只受行政合法性原则的约束,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要紧受行政合理性原则的约束。(3)从法律救济上讲,羁束行政行为同意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在范围上差不多不受限制,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同意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在范围上有专门大的限制。(三)作为的行政行为与不作为的行政行为:这是基于行为的方式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分类。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行为的方式无非是两种,即作为方式和不作为方式。作为方式的行政行为是指具有积极动作的行政行为,如实施行政检查、作出的行政处罚、采取行政强制执行等等;不作为方式的行政行为系指具有消极动作的行政行为,如不履行法定义务等等。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这是基于法律对行为形式的要求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分类。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法规形式要求的行政行为,不要式行政行为则指不具有法律、法规形式要求的行政行为。
(五)授益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授益行为与不利行为,也称授益行为与剥益行为。这基于行为效果与相对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分类。有的行政行为的直接效果,对行政相对人是有利的;而有的行政行为的直接效果,对行政相对人则是不利的。前类行政行为属于有利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和行政奖励等;后类行政行为则属不利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等。(六)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这是基于行为的效力范围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内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对隶属于自身的组织、人员和财物的一种治理。外部行政行为亦称为公共行政行为。它是行政主体对社会行政事务的一种法律治理。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这是基于行为的主动性程度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依职权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自己的职权,不需通过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申请、声明、要求等,便能作出并发生效力的行为。大量的行政行为属于这一类。依申请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相对人声明或申请的条件下方能作出的行为。没有相对人的主动申请,行政主体不能主动作出行为。行政行为的模式:(一)行政行为的模式的概念:行政行为的形态,模型,型式或类型。(二)行政行为的模式:1.行政规范性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行政创制)2.行政给付行为(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救助,行政奖励,行政补偿)3.行政干预性行为(行政征收,行政监督,行政检察)4.行政指导性行为(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调解5.行政制裁性行为(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第八章抽象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抽象行政行为是基于以行为的适用范围为标准对行政行为进行分类形成的一个差不多概念。它是指由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单方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或者讲,它是制定行政规则的行为。(二)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第一,抽象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第二,抽象行政行为是依职权的单方行为。第三,抽象行政行为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第四,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往后的反复适用性。第五,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依据性。第六,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不可诉性。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与种类:就具体形式而言,抽象行政行为有四种形式:1.行政法规;2.行政规章;3.行政措施;4.决定和命令。
这四种抽象行政行为形式,形成了四种抽象行政行为,即:1.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2.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3.规定行政措施的行为;4.公布决定和命令的行为。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一)行政立法的概念: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二)行政立法的性质:行政立法有称准立法,次立法。是行政权膨胀和现代社会进展所致,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理论严格禁止行政机关享有立法权。洛克认为行政机关享有立法权,专制的流弊将不可幸免。四、制定行政法规:(一)行政法规的概念和特征:1.行政法规的概念:广义的行政法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依照宪法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治理的各种法律、法令,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宪法、法律、法令,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管的各种法规。狭义的行政法规,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2.行政法规特征:第一,从主体上看,行政法规的制定权专属国务院,其它任何组织都封锁权制定行政法规。第二,从依据上看,行政法规是依据宪法与法律而制定的,此它肯有从属国家法律性,其内容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第三,从性质上看,行政法规属于法律规范的一种形式。属“法”的范畴。第四,从内容上看,除去属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内容外,以规范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个领域的各级社会治理事务。(二)行政法规的名称与制定程序:行政法规的名称只适用“条例”、“规定”和“方法”三种。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称“方法”。制定程序: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三)行政法规的效力范围、等级和诉讼地位:1.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它有统一领导全国行政治理事务的权力。由它制定的法律规范——行政法规自然具有全国普遍的拘束力。2.行政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地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但低于宪法和法律,它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3.行政法规在行政诉讼中居有重要地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相对人来讲,行政法规能够成为其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其次,对人民法院来讲,行政法规能够成为其审判行政案件的准则和适用规范。制定行政规章:(一)行政规章的概念:作为法定意义上的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主管部门和地点省级人民政府、省政府所在
地的市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的市政府,依照同时为了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地点性法规,在自己权限范围内依法制定的规范性行政治理文件。(二)行政法上的行政规章具有以下几个要紧特征:第一,从主体上看,制定行政规章的机关是特定的。1.国务院各部和委员会。2.得到国务院授权的直属机构。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市人民政府,5.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市人民政府。第二,从依据上看,行政规章是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地点性法规制定的,它是后者的具体化。第三,从性质上看,尽管行政规章亦是行政规范的法律形式之一,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它的制定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但它不是行政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它不属于法的范围,但属于“准法”的范畴。第四,从内容上看,它不是对新的权利或义务创制,而是对已被法律和行政规定到的权利和义务内容的一种具体化。(三)行政规章的分类:依据制定机关依据制定机关中央行政规章地点行政规章依照调整范围依照调整范围专业性规章地域性规章(四)行政规章的名称与制定程序:1.行政规章的名称规定:2001年11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322号令《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方法,不得称条例。2.行政规章的效力范围、等级与诉讼地位:中央行政规章具有全国性效力,地点行政规章只拘束地点领域。行政规章的效力等级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点性法规。由于行政规章与行政法规性质不同,它们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意义也就明显不同。首先,行政规章不能成为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依照。其次,行政规章不能成为人民法院裁判的适用依据,但在行政规章与法律不相抵触的条件下,人民法院能够参照规章来断定是非曲直。规定行政措施:(一)行政措施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所谓行政措施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或上级行政机关的决议或命令而规定的各种方法和手段。2.行政措施要紧有下列特征:(1)从主体上看,有权规定行政措施的,是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2)从内容上看,行政措施侧重于规范行政治理的程序、手段和方法,它并不直接规定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3)从性质上看,行政措施是行政规范的一种形式,对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的规范意义,但它不属于行政法律规范形式。(二)行政措施的名称与规定程序:目前常见的名称有:命令、令、指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知等。行政措施的规定程序没有象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那么严格统一。它能够由行政首长作出,也能够由政府会议作出。(三)行政措施的法律意义:行政措施的法律意义不在行政诉讼方面。它既不能作为相对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也不能成为人民法院裁判案件的标准。行政措施关于行政行为的有效实施起专门大的作用,它对行政主体其行政人的行为具有程序上的约束力。七、公布抽象性的决定和命令:(一)决定和命令以及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制定和公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是抽象行政行为一种重要形式。在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中,有权公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主体最为广泛。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地点各级人民政府均有权公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二)决定和命令的法律地位: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公布该类决定和命令的程序以及决定、命令的名称,目前尚无法律作出规定,故没有统一的程序和名称。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不属法律和法规,因而它在行政诉讼中没有直接依据上的意义,既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适用或参照规范,也不能作为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依据。然而,决定和命令作为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形式,自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同样是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在国家行政治理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八、我国规范性文件的现状与问题:(一)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现状:1.制定机关众多。2.数量巨大。3.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二)规范性文件的特点:1.贯彻实施上位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占有较大比例。2.所有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都在依照本级政府职责权限制定创制性的治理规范。3.规范治理相对人行为的仍然占大多数。4.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公布的数量差不专门大。(三)存在的问题:1.从内容上看要紧表现为:(1)超越权限规定了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事项。(2)实行地区封锁,限制或卑视外地外国产品和企业。(3)实行行业垄断,爱护哈密行业产品,制定商品或服务。(4)擅自增设行政许可,违法设立收费,基金集资摊派项目。
(5)通过规范性文件增加或减少行政执法程序。2.从制定和公布上要紧表现为以下问题:(1)在制定主体方面,除了各级政府和政府所属部门外,还存在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办事机构,临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2)在制定程序方面,归案性文件制定工作缺乏打算性,科学性随意性较大。(3)民主参与不够,透明度不高。(4)公开化程度不高。(5)制定技术方面,照搬照抄比较普遍。(6)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滞后。第九章具体行政行为一、具体行政行为概述:(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人基于行政职权进行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的人就特定的事项,直接引起权利义务法律的单方行为。(二)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1.行政性。2.特定性。3.外部性。4.单方性。5.法律效果性二、行政行为的要素和法律效力:(一)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行政行为的主体要素行政行为的对象要素行政行为的内容要素行政行为的形式要素行政行为的依据要素(二)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1.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1)行政行为的拘束力(2)行政行为的确定力(3)行政行为的执行力(4)公定力2.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有效的行政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第一,主体合格。第二,对象合格。第三,内容合法。第四,依据合格。第五,行为意思真实、一致。第六,行为程序合法。(三)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生效规则,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法定规律。行政行为的生效时刻是因种类而异的,要紧有下列四种规则:1.即时生效。2.告知生效。3.受领生效。4.附条件生效。(四)对无效行政行为的处理:对无效行政行为的处理,旨在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对行为本身如何补救?补救方法要紧有两个:1.撤销无效行为。2.纠正无效行为,即实现或变更。第二,对行为后果如何补救?假如无效行为对相对人的权益差不多造成了损害,那么,在对行为本身进行补救(如撤销、变更)的同时,有关机关还必须对无效行为的后果进行挽回,即对相对人受到的损害进行补救。第三,假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行政行为均是行政主体通过具体行政人作出的,无效行为亦不例外。三、行政许可:(一)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1.行政许可的概念:是指行政机关依照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2.行政许可的概念特征:(1)行政许但是依申请的行为。(2)是治理的行为。(3)是受益性行为。(4)是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二)行政许可的分类:1.一般许可。是指行政机关准与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许可。2.特许。是指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向相对人转让某种特定权利的行为。3.认可。是指行政机关对中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4.核准。是指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断、确定。5.登记是指行政机关确立相对人的特定上体资格的行为。(三)行政许可法的差不多原则:1.合法原则(行政许可法定原则)是指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合法原则是行政法治或依法行政原则的具体表现。2.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1)公开原则: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必须将行政行为在之前、之中、之后公开于行政相对方和有关关系人。(2)公平原则:公平正直不偏私,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排除各种可能造成的不平等或偏见的因素,如葡萄牙“行政程序法”。(3)公正原则:公正原则即不偏不倚原则。3.便民原则确实是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许可过程中能够廉价,便捷迅速地申请并获得行政许可这是我国法律制度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应遵守的的差不多准则。其具体要求是:(1)一个窗口对外(2)一站式服务,政府超市(3)一次性告知(4)承诺期限。4.救济原则陈述权、申辩权、听证、复议、诉讼5.信赖爱护原则(1)信赖爱护原则的涵义:是指行政机关应当确保治理活动的明确性,稳定性,连续性,从而树立爱护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治理活动的真诚信赖原则,又称爱护合法信赖原则。(2)要求:①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撤销或者废止差不多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②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制定对公民充当不利阻碍的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规范。③变更要补偿。行政许可不得转让原则行政许可不得转让,是指除法律、法规规定能够转让的行政许可外,其他行政许可不得转让。行政许可能否转让,涉及对不同行政许可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和推断。转让一般包括继承和买卖,其差不多要求是事项和主体能够在实质上相分离。除了特许外,其余四种行政许可的性质差不多上准予特点人从事符合法定条件的活动,主体与对象不可分离。7.监督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实施行政许可和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监督。包括两方面: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二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贯彻谁许可谁监督的原则。(四)行政许可的设定:1.设定的全然价值取向(1)强调“国家辅助责任”“有限政府”思想贯彻到行政法治中即强调国家在实现经济行政的目标中,依靠多方合作和经济参与者的共同参与。(2)突出合理性的要求。(3)尊重市场经济规律。2.许可设定事项:(1)安全事项。(2)特许事项。(3)认可事项。(4)核准事项。(5)登记事项。3.许可设定的依据(1)法律能够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能够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能够采纳公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点性法规能够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法规和地点性法规的,因行政治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能够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接着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点性法规。四、行政给付:(一)行政给付的概念和特征:狭义的行政给付又称行政救助,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相对人因发生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时,或者其它专门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规范的规定,给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救助行为的法律特征在于:1.行政救助是行政主体所作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救助的对象要紧是特定的公民。3.行政救助是依据法律法规所实施的行政行为。4.行政救助属于行政赋权行为。(二)行政救助的性质:1.获得行政救助是行政相对人所享有的一种宪法权利。2.提供行政救助是行政主体的法定职责,具有行政治理性质。3.行政救助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具有救助性质。(三)行政救助的构成要件:1.符合法定的关心条件行政救助的对象是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有专门困难情况的公民。2.符合法定的救助形式行政救助的形式较多,不同的对象依不同的法定条件得到形式的关心。3.符合法定的关心权限行政救助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由不同的行政主体实施,哪些行政主体有权实施哪些救助形式,法律通常作了规定。只有具备某种救助形式权限的行政主体,才能实施该种救助形式,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4.符合一定的程序概括起来看,要紧有申请、审查、批准、实施等,并要求书面形式。而且,由于行政救助的标的多为一定的财物,在程序上还要求办理一定的财务手续的物品登记、交接手续。只有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行政救助才具备法律效力。(四)行政救助的内容和形式:1.行政救助的内容行政救助的内容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物质关心行为给予被关心人的权益。它不同于行政奖励的内容,不具有精神上和职务上的权益,一般只具备物质上的权益和与物质有关的权益两部分内容。(1)物质上的权益。(2)与物质有关的权益。2.行政救助的形式(1)安置。(2)补助。(3)抚恤。(4)收留。(5)优待。(6)救灾扶贫。五、行政奖励:(一)行政奖励的概念、特征: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相对人,给予一定的权利、以资鼓舞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奖励是行政赋权行为,但它不同于行政许可,更不同于其他具体行为它拥有自己的法律特征:行政奖励大多属依职权行为,由行政主体主动作出,无需相对人申请,但有些法律规定的行政奖励必须是依申请,以相对人提出申请为前提。2.行政奖励的内容是给予相对人权利,这种权利既能够是物质的,也能够是精神的。(二)行政奖励内容、形式和程序:由于没有统一的行政奖励法,有关行政奖励的内内均无统一的规定.往往因法而异。行政奖励的内容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奖励行为所给予给被奖励人的权利和权益。要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行政主体赋与行政政相对人物质方面的权利:奖金或奖品,晋升工资等。二是行政主体赋给予行政相对人精神方面的名誉.如授予荣誉称号等,给与表扬、通令嘉奖.记功、记大功。(三)行政奖励的差不多原则:1.依法奖励、实事求是原则2.奖励行为相当原则3.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原则4.公正平等原则5.及时性、时效性和稳定性原则六、行政确认:(一)行政确认的概念和特征:行政确认,系指行政主体证明和确定特定的既存事实和法律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它是国家行政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使其它行政主体得以作出其它具体行政行为的前提。行政确认具有下列法律特征:第一,具体性。第二,间接性。第三,中性。第四,非处分性。(二)行政确认的要紧形式:1.证明行政证明系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提出的、尚未确信其真实性的事实和法律关系,予以审核以确信其真实性并加以表明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证明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证明主体必是行政主体。(2)证明内容是与行政相对人有关的事实及法律关系。(3)证明性质是审定一种业已存在的事实和法律关系。2.公证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依照当事人的申请,对法律行为以及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事实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作为行政确认形式之一的公证,具有下列法律特征:(1)公证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2)公证发起取决于行政相对人的主动申请。(3)公证内容是与相对人有关的法律行为和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4)公证目的是依法证明公证客体的真实性与合法性。(5)公证性质是一种司法性的行政行为。3.鉴定鉴定有司法鉴定与行政鉴定之分。司法鉴定不属本教程讨论的范围。行政鉴定系指由法律、法规特不指定的行政主体,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不和推断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鉴定具有下列特征:(1)鉴定的主体是由法律法规特设的行政主体。(2)鉴定的客体是特定的法律事实或者特定的客体性质、状态、质量。如医疗事故等级、人体损害程序、产品质量等等。(3)鉴定的手段具有专门强的专业性。七、行政裁决:(一)行政裁决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的授权,以中间人的身份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治理活动紧密相关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特征:性质上的具体性和行政性;身份上的中间性;对象上的民事性。(二)行政裁决的相关区不:1.行政裁决与行政决定:行政决定系指行政主体对有关权利和义务如何处分的主张,许多具体行政行为最后均归结为行政主体形成一个行政等。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征收决定、行政奖励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等。行政裁决从实质讲也是一种行政决定。但行政裁决与行政决定不能等同,因为,行政决定仅是行政裁决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不只限于行政裁决制度中存在,行政裁决只是行政决定的一种形式。2.行政裁决与行政调解:行政调解系指行政主体以第三人的身份.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调停、斡旋、达成协议等解决纠纷的活动。行政裁决与行政调解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差不多上行政主体以第三人身份解决纠纷。其区不在于:行政调解须以被调解人同意为前提,而行政裁决不以被裁决人的同意为前提,能够依行政机关单方作出:裁决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救济.但行政调解不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3.行政裁决与行政仲裁:行政仲裁是指行政主体以第三人的身份对平等主体进行裁断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最为典型的是依据《中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所确立的经济合同仲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过一施行以后,中国的行政仲裁转向民间仲裁。不同的是行政裁决与行政诉讼相衔接,行政仲裁与民事诉讼相衔接。(三)行政裁决的种类:权属纠纷、侵权纠纷、损害赔偿纠纷《行政区域界线界桩治理方法》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的治理和爱护,依照《行政区域界线治理条例》的规定,制定本方法。
八、行政处罚及立法:(一)行政处罚的概念、特征的性质: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治理秩序而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即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制裁。行政处罚具有下列法律特征;第一,行政处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作出。第二,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第三,行政处罚是对违反行政治理秩序而尚未构犯罪行为的制裁。从性质上考察,行政处罚拥有下列属性:1.行政性和具体性。2.处分性和不利性。3.制裁性。4.法定性。(二)行政处罚范围的界定:1.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刑事处罚系指司法机关对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的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人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事处罚的当事人,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司法行为。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刑事处罚部分被制裁行为的同一性责任上的衔接性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区不:(1)主体不同。(2)前提不同。(3)形式不同。(4)性质不同。2.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它们两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它们合称为行政制裁,都属于行政法的范畴。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具体表现在:(1)主体不同。(2)形式不同。(3)适用关系不同。(4)性质和法律救济不同。3.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措施划分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措施的标准如下:(1)处分权利与限制权利。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措施,其法律效果是不同的。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最终处分,如没收财产之因此是行政处罚,因为它是对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最终剥夺即处分;而行政强制措施是对相对人权利(特不是财产使用权和处分权)的一种临时限制,如查封财物之因此是行政强制措施,因为它不是对该财物所有权的最终处分,而仅是在短期内对该财物使用权和处分权的临时限制。(2)是否以违法为前提,是否具有制裁性。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行为,因为必定以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违法为前提;行政强制措施不是一种行政制裁行为,因而与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没有必定联系。它能够针对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也可针对相对人的合法行为。(3)中间行为与最终行为。行政强制措施是一种中间行为,它是为保证最终行政行为的作出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它没有到达对事件最终处理完毕的状态。如扣押财物,扣押本身不是最终的目的,它是为保证尔后行政处理决定的最终作出和执行所采纳的临时措施。行政处罚则是一种最终行政行为。它的作出,表明该行政违法案件已被处理完毕。如没收财物,它表达了行政主体对该财物的最终处理。(4)立法上的表现形式。一般讲来,从法律法规上看,行政处罚作为一种罚则,被规定在“法律责任”这一章节中,而行政强制措施被规定在“执法检查”的章节中。(三)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法是指由国家有权关制定的用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因此,世界上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着手制定行政处罚法。世界上第一个制定行政处罚法的国家是奥地利。行政处罚法的研究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托付行政立法研究小组的专家进行。1996年3月17日下午3:31,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该法共8章64条,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四)行政处罚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行政处罚法的指导思想行政处罚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治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爱护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依照宪法,制定本法。”这表明了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指导思想:(1)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2)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地实施行政治理。(3)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4)爱护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3.行政处罚法的差不多原则第一,行政处罚法定原则(1)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及其职权是法定的。(2)行政处罚的种类是法定的。(3)行政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4)行政处罚的程序是法定的。第二,行政处罚公正、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包含两层意思:(1)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2)实施行政处罚应当“过罚相当”,即决定行政处罚必须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系指行政处罚的依据及处罚中的有关内容必须公开。具体表现为:(1)作为行政处罚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必须事先公布,否则不能成为行政处罚依据;(2)实施行处罚的主体及具体工作人员必须公开身份;(3)行政主体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必须向被处罚人公开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4)行政处罚听证会必须公开。第三,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1)处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政处罚是行机关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2)教育先行。发生违反行政治理秩序行为后,行政机关应当先行教育,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自觉守法,而不能动辄处罚;(3)处罚与教育并行。关于行政相对人有违反行政治理秩序行为的,能教育而不处罚的,应该坚持教育而不是处罚。关于应当处罚的,也应同时给予教育第四,相对人救济权利保障原则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这表明,被处罚人对行政主体实施和行政处罚,拥有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包括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和获得行政赔偿权等。(五)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1.行政处罚的种类在行政法学理论上,一般把行政处罚划分为四类:第一,人身罚。第二,行为罚。第三,财产罚。第四,申诫罚。2.行政处罚法上的分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3.关于某些行为的认识(1)劳动教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行政强制讲和行政处罚讲。(2)通报批判(3)依法取缔4.行政处罚的设定(1)“设定”与“规定”的概念及范围“设定”使行政处罚从无到有,“规定”使行政处罚从有到有,无非更详细而已;因而或许能够讲,设定是第一次规定,规定是第二次以后的设定。设定和规定的范围不是不受限制的,它并不对所有行政处罚的有关内容都作出规范。从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上看,对行政处罚的设定、规定仅限于解决下列问题:第一,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即对行政相对人的哪些违反行政治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这事实上是行政处罚的范围问题。第二,行政处罚的种类。这是指行政处罚第8条所规定的种类。第三,行政处罚的幅度。这是指:几种罚种之间的选择幅度;一个罚种内的处罚幅度。(2)对行政处罚的设定第一,法律的设定权。第二,行政法规的设定权。第三,地点性法规的设定权。第四,国务院部委规章的设定权。第五,国务院直属机构规范性文件的设定权。第六,地点政府规章的设定权。(3)对行政处罚的规定第一,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二,地点性法规的规定权。第三,国务院部委规章的规定权。第四,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权。第五,地点政府规章的规定权。行政法规、地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行政处罚。(六)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系指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我国《行政处罚法》设专章(第三章)规范了这一问题。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章的规定,我国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共有三类,即:1.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2.法律、法规所授权的组织;3.行政机关所托付的组织。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第一类主体确立了3个条件:第一,必须是行政机关。第二,必须是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第三,必须是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2.法律、法规所授权的组织我国行政处罚法第17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治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能够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这就为非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其设定了限制条件。这些条件确实是:第一,它必须是具有治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具有治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成为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处罚主体。第二,它必须经法律、法规的授权。第三,这些组织必须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3.行政机关所托付的组织具体要求如下:行政处罚中的托付方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这确实是以上所述的实施行政处罚的第一种主体。(2)行政处罚中的受托付方必须是符合行政处罚法第19条所要求的组织。这种组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依法成立的治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3)行政处罚的托付必须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明文依据,无此明文依据,行政机关不得对行政处罚实施托付。(4)行政机关托付其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进行。(七)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1.行政处罚的管辖行政处罚的管辖是确定某个行政违法案件由哪一个行政机关受理和实施处罚的法律制度。它旨在解决三个问题:(1)由哪一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此为地域管辖;(2)由哪一级的行政管辖?此为级不管辖;(3)由哪一个行政机关管辖?此为职能管辖。行政处罚管辖上的四个原则:第一,违法行为发生地行政机关管辖原则。第二,县级以上行政机关管辖原则。第三,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这是一项职能管辖原则。第四,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除外原则。2.行政处罚的适用行政处罚的适用,系指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在认定行为人违法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行政相对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以及给予何种行政处罚适用的差不多原则,又规定了对违反行政管辖秩序的行政相对人如何量罚的标准。(1)行政处罚适用的差不多原则第一,行政处罚与责令纠正并行原则。该原则包含了三层意思: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同时也有权责令违法行为人纠正其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同时责令违法行为人改正其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和责令纠正纠正是两个并行的行为,相互不能替代,即不能“罚而不管”,也不能“管而不罚”。第二,一事不再罚款原则。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处罚中的一项重原则。它是指对行政相对人的同一个违反行政治理秩序的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这一原则理应写入行政处罚法。但在行政处罚法的立法过程中,由于人们觉得覆盖所有行政处罚种类的“一事不再罚”原则难以确立,故临时先确立“一事不再罚款”原则以作过渡。第三,行政处罚折抵刑罚原则。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差不多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差不多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这确实是关于行政处罚折抵刑罚原则的规定。不是任何行政处罚能够折抵任何刑罚,只限于差不多执行的行政拘留能够折抵差不多判处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差不多执行的罚款能够折抵差不多判处的罚金。第四,行政处罚追诉时效原则。行政处罚追诉时效,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受到时效上限制。超过一定的时限,行政主体便不能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确立行政处罚追诉限时原则,有助于敦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提高工作效率,稳定社会秩序。它包含了下列内容:①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为两年。②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另有法律规定的,按法律规定。③行政处罚的追诉时限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关于没有连续或接着状态的违法行为,从行为发行之日起计算。二是连续或接着状态的违法行为,从该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④起算的“日”是次日,而不是当日。(2)行政处罚的具体量罚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治理秩序的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予以行政处罚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但下列三种情况不予行政处罚:第一,无责任年龄人违法的。第二,精神病人有违法行为的。第三,违法行为轻微的。(八)行政处罚的决定1.行政处罚决定的原则第一,查明事实原则第二,保障告知权原则第三,保障陈述、申辩权原则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简易程序,也称当场处罚程序,系指行政处罚主体关于事实清晰、情节简单、后果轻微的违反行政治理秩序的行为,当场给予处罚的程序。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①违法事实确凿。即违法事实简单、清晰,证据充分,没有异议。②对这种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的法定依据。即必须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明文规定能够处罚的。③处罚较轻。即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对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也称一般程序,系指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外的行政处罚程序。一般程序适用于三类案件:(1)处罚较重的案件。即对个人处于警告和处50元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以及对组织处于警告和1000元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案件;(2)情节复杂的案件,即需要通过调查才能搞清的处罚案件;(3)当事人关于执法人员给予当场处罚的事实认定有分歧而无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行政处罚的步骤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必须通过五个步骤:调查取证调查取证告知处罚事实、理由、依据和有关权利听取陈述、申辩或进行听证作出处罚决定送达处罚决定书4.听证程序(1)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用心做教育用爱做人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述职报告
- 化验员题库填空题
- 2025年春节前安全检查方案
- 三方服务合作合同担保书范本版B版
- 2024年金属结构焊接合同
- 2025年彩钢活动房租赁与物业管理服务合同2篇
- 2024救灾工作纪录片拍摄合同协议样本
- 2025年度车辆出借与租后增值服务一体化合同3篇
- 2024马铃薯种植户与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销售协议3篇
- 2024技术服务合同带眉脚
- 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 应收帐款管理办法
- 食品安全分享
- 跨境代运营合同范例
- 水利水电工程验收实施细则模版(3篇)
- 四川雅安文化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4
-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WPS Office高级应用与设计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 造价框架协议合同范例
- 2024-2025学年 语文二年级上册 部编版期末测试卷 (含答案)
- 心衰患者的个案护理
- 医护人员礼仪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