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感染与免疫第一节病原体感染与天然屏障第二节免疫系统第三节免疫应答第四节免疫学应用第一节病原体感染与天然屏障9.1.1病原微生物的感染9.1.2感染发生的条件9.1.3人体的免疫屏障9.1.1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突破人体的免疫系统,定居于特定的靶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子代病原微生物再通过某种途径扩散出来的过程;大多数微生物从不感染免疫系统正常的人体,虽然某些微生物能间接造成人体伤害,不属于病原微生物;原生在人体上的微生物,一般与人体形成互利共栖关系,属于人体正常菌群,不属于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能够感染人体的,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的少数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条件致病菌病原微生物包括各类微生物,具有感染的共同特性,一般统称为病原体(pathogen):专性人体寄生的病毒都是病原体;少数人体寄生的真核微生物和放线菌是病原菌;常见的大多数病原体是感染人体的细菌;条件致病菌:某些与人体共栖的人体正常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感染宿主,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感染的几种结局隐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强,病原体的感染受到限制,持续时间有限;或病原体毒力不强,感染过程中对宿主的损害较轻,临床症状不明显;显性感染:由于机体的免疫力较弱,病原体的毒力较强,或感染剂量较大,致使病原体在靶组织或全身大量繁殖,出现局部或全身炎症、脓肿、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以及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感染产生的病原体扩散、传播给其它宿主,而形成新的感染过程;
常见感染的病原体病原体引起宿主损伤的严重性各不相同;白喉淋病霍乱肾炎蛀牙疟原虫布鲁氏菌流产疟疾变形杆菌9.1.2感染发生的条件病原体因素:感染途径(粘膜和皮肤伤口)、合适的感染剂量、病原体的毒力和子代病原体的扩散途径;免疫系统因素:宿主免疫力强弱受气候、季节、温度和地理环境影响,一般在免疫力弱的条件下发生感染;病原体的吸附和防护能力吸附到靶组织或靶细胞表面是病原体进一步感染或定居的必要条件;病原菌的菌毛、鞭毛或荚膜等细胞表面结构一般都是其吸附部位;病原菌的荚膜一般还是抵抗宿主免疫作用的自身防护结构;菌毛吸附荚膜吸附突刺吸附鞭毛吸附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指G-菌细胞壁所含的LPS,其毒性主要与类脂A有关,能引起宿主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等;外毒素:某些G+病原菌分泌到胞外的毒性极强的蛋白质,少量致命;是高致病性(烈性)病原菌的致病基础;破伤风梭菌是专性厌氧菌,一般在较深的伤口内部无氧区形成感染,导致破伤风;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tetani)分泌的外毒素,为质粒基因编码的1315个AA的多肽;破伤风痉挛毒素与神经突触表面的神经节苷脂结合,抑制甘氨酸释放,使伸肌、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肌肉强直痉挛;1mg可杀死100万只小鼠;肉毒毒素肉毒梭菌常存在于肉类罐头食品中,经消化道粘膜感染;肉毒毒素作为商品,用于美容除皱;肉毒毒素: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分泌的外毒素,编码基因位于原噬菌体上,高分子量的蛋白;肉毒毒素进入组织后,经水解而活化,与神经突触的受体结合,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导致肌肉驰缓型麻痹,1mg可杀死2亿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霍乱弧菌感染肠道,分泌的肠毒素作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受体,激活胞内腺苷酸环化酶,导致胞内cAMP水平升高,使细胞不能透过Na+;小肠内高Na+浓度使细胞脱水,引起腹泻;霍乱弧菌的肠毒素9.1.3免疫和人体天然免疫屏障免疫(immunity):是人体识别内源和外源性抗原异物,防止侵入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理功能;特异性免疫:能够产生免疫记忆,以及根据免疫记忆针对特定抗原所进行的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不产生免疫记忆,或不根据免疫记忆对异物进行的免疫应答;天然免疫屏障:人体先天具有的、抵御外源异物侵入和扩散的第一道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人体的物理和化学屏障物理屏障:致密排列的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更新;粘膜表面的纤毛摆动,粘膜分泌液;咳嗽、喷嚏等机械运动;化学屏障:皮肤和粘膜分泌物中的脂肪酸,溶菌酶,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有杀菌和抑菌物质;生理屏障生理屏障:人体为保护重要器官免受感染和异物侵入,而特有的生理结构: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大分子异物和某些药物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的生理结构;血胎屏障;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胎盘,保护胎儿的生理结构;第二节免疫系统9.2.1免疫器官和组织9.2.2抗原9.2.3抗体9.2.4补体及免疫因子9.2.5免疫细胞9.2.6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骨髓(bonemarrow)骨髓:指大腿骨髓,主要由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组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不断发生、分化出所有血细胞及免疫细胞的前体细胞,然后向外迁移,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其中B淋巴细胞不仅在骨髓发生,而且在骨髓成熟;胸腺(thymus)在骨髓发生的部分淋巴样前体细胞,迁移到胸腺,成为胸腺的主要组成细胞;淋巴样前体细胞在胸腺发育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并输出胸腺;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也属于中枢免疫器官;脾脏(spleen)脾脏:也是淋巴细胞定居和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过滤血液,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白髓(whitepulp):结构和组成类似于淋巴结,主要含T细胞和B细胞;红髓(redpulp):由血细胞构成,储血和造血;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人体粘膜附近的无被膜淋巴组织,或器官化的淋巴组织,是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场所;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等;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等;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毛细血管返回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这一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是各淋巴器官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抗原的表位与效价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中决定抗原反应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也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一个抗原含有的抗原决定簇的数量,称为抗原的效价;所有微生物细胞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抗原,而且是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价复杂抗原系统;微生物抗原荚膜抗原鞭毛抗原外毒素抗原菌毛抗原G-细胞壁抗原某种病原体所独有的抗原,为其特异性抗原;多种病原体共有的抗原,为其共同抗原:;9.2.3抗体抗体(antibody,Ab):能够识别抗原表位,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蛋白群,也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在免疫应答中,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到血液和体液中,并存在一段时间,是最重要的特异性免疫因子;抗体的单体由四条多肽链构成,其中两条重链(heavychain,H)和两条轻链(lightchain,L),肽链之间由数量不等的二硫链连接;抗体的基本化学结构重链:由大约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根据其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m链、d链、g链、a链和e链;轻链;由大约2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根据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可分为k链和l链;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的类型,抗体主要分为5种类型:IgG:单体,主要抗体;IgM:五聚体,多价抗体;IgA:二聚体,分泌型抗体;IgE:单体;IgD:单体;IgMIgAIgG、IgD和IgE抗体的结构域和功能区两条H链和L链的每11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b折叠,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稳定的球形结构域(domain):VH、CH1、);其中H链和L链N端结构域的氨基酸组成不定,为可变区(VH和VL);其余结构域的氨基酸组成稳定,为恒定区(CH1CH2、CH3和
CL);抗体的铰链区和其它功能区绞键区(hingeregion):位于重链的中央,CH1
与CH2
之间,由30个氨基酸组成,富含脯氨酸,可使抗体折叠,在“T”型和“Y”型之间变化;CH2是补体结合位点,是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位点;CH3是抗体与免疫细胞识别和结合位点,免疫细胞表面有CH3受体;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VH
和VL
各有若干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CDR)VH
和VL
的CD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site),决定着抗体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Ig,产生结晶片段(fragmentcrystalline,Fc)和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Agbiding,Fab);用胃蛋白酶水解抗体,产生F(ab′)2和pFc′片段;9.2.4补体及免疫因子免疫因子:由各种免疫细胞或体细胞分泌,具有免疫效应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细胞因子(cytokine):主要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因子:抗体是最重要的特异性免疫因子,补体是最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多有药用价值;已临床应用的有白细胞介素2(IFN
-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和a-干扰素(a-TNF)等;常见细胞因子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又称淋巴因子(lymphokine)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趋化因子(chemokine)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补体系统补体(complement,C)系统: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分泌的30余种蛋白质,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体液中,被激活后参与免疫应答;补体固有成分:C1q、C1r、C1s、C2、C3、C4、C5、C6、C7、C8、C9;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B因子、D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参与调节补体激活和补体免疫应答的一类可溶性蛋白,或膜结合蛋白;补体的激活途径补体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需要通过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激活后,才能发挥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classica1pathway)MBL途径(mannan-bindinglectinpathway)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开始部分不同,而具有共同的补体激活末端途径;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的半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C1qrs;活化的C1qrs催化C4和C2裂解,产生的C4b和C2b结合为C4b2b;C4b2b作为C3转化酶裂解C3,产生C3b;C3b与C4b2b结合为C5转化酶C4b2b3b;补体激活的MBL途径半反应病原体表面多糖—甘露聚糖作为抗原,被结合凝集素(MBL)识别并结合后,激活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C2b和C4b结合成C3转化酶C4b2b,催化C3裂解为C3a和C3b;C3b与C4b2b结合为C5转化酶C4b2b3b;MASP裂解C2和C4,产生C2b和C4b;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半反应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抗原激活D因子,D因子裂解B因子为Ba和Bb,Bb与少量自发形成的C3b结合为C3bBb;再与备解素(P因子)结合,形成稳定的C3bBbP;C3bBbP作为C3转化酶,催化C3裂解产生更多的C3b;C3b与C3bBb结合,形成C5转化酶C3bBb3b;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途径C4b2b3b或C3bBb3b作为C5转化酶,催化C5裂解为C5a和C5b,C5b与C6-9形成攻膜复合物(MAC);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IFN):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I型干扰素: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功能;a-干扰素;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b-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g-干扰素,由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产生,有激活B细胞的作用;Ⅰ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感机制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或接触病毒的淋巴细胞,受病毒核酸诱导,合成并分泌I型干扰素;干扰素作用于临近细胞的细胞膜受体,诱导其合成具有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的功能的抗病毒蛋白(AVPs),使细胞免受病毒感染;9.2.5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各类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也分布在血液和其它组织中;免疫细胞种类繁多,各有独特的形态、细胞表面分子特征和免疫功能;主要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血液由红细胞、血小板和免疫细胞组成,它们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统称血细胞;其中,免疫细胞称为白细胞(Leukocyte),带有血色素的非免疫细胞称为红细胞(Erythrocyte);血液中各种主要血细胞的正常含量红细胞:4.2~6.2×109∕L
血小板:1.5~4.0×108∕L白细胞:4.5~11.0×106个/L
中性粒细胞:3.0~8.0×106个∕L单核细胞:8.0×105个∕L淋巴细胞:1.0~4.8×106个∕L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HSC发生的各种免疫细胞的关系巨噬细胞粒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淋巴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单核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核为肾形或马蹄形,直径10~18mm,胞内富含溶酶体颗粒,属于吞噬细胞,也称大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停留12-24小时,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8%;进入组织和器官后发育为郎格汉斯细胞或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mononuclearphagocyte)巨噬细胞(macrophage)由单核细胞发育形成,游走在血液和体液中,称为巨噬细胞;定居在各种组织中的有不同名称,寿命较长;细胞形态不规则,直径20~80mm,胞质含溶酶体颗粒,属于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中性粒细胞直径10~15mm,细胞核呈分节多叶状,胞内富含溶酶体颗粒,故称粒细胞,也属于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70%;寿命约2~3天;与中性粒细胞同系的还有嗜碱性和酸性粒细胞,胞内溶酶体颗粒可被碱性或酸性染料染色,数量较少;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生,在胸腺中成熟,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lymphocyte,T淋巴细胞);部分T细胞留在胸腺变成胸腺细胞,部分T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游走,最后定居在淋巴结的副皮质和脾脏的白髓,属于淋巴细胞;T细胞直径6~15mm,细胞核大,常偏于一侧,细胞胞质少;依具免疫功能和细胞表面分子可分为多个亚群;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发育成熟,称为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onemarrowdependentlymphocyte,B淋巴细胞);B细胞通过血循环迁移到淋巴结、脾脏等各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定居;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激活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长寿的记忆B细胞;B细胞大小和形态与T细胞类似,根据细胞表面分子的类型和免疫功能,可分为B1和B2两大亚群;9.2.6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多肽分子或寡糖分子,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结合细胞因子,或识别抗原的功能分子;分为两类:膜表面受体:识别和结合其它细胞、细胞因子或抗原的表面分子;膜表面抗原:为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性分子,被其它免疫细胞的受体识别和结合;主要的免疫细胞表面受体和抗原T细胞表面抗原复合受体(TCR):识别结合抗原;B细胞表面抗原复合受体(BCR)识别结合抗原;抗体Fc片段受体(FcR):识别结合抗体;补体受体(CR):识别结合不同的补体片段;细胞因子受体(CKR):识别结合各种细胞因子;有丝分裂原受体(MR):识别结合有丝分裂原;白细胞分化抗原(CD)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同种动物所有细胞都具有的共同标志性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是人所共有的MHC,主要分为两类:HLAⅠ类分子:由α链和β2-m
组成,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HLAⅡ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组成,仅存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各种白细胞在分化和成熟的不同阶段,出现在细胞表面的标记分子,有百簇之多(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编号区分(CD1、CD2……);除免疫细胞外,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表面也有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大多是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少数为寡糖链;T细胞的表面分子亚群和功能类型T细胞表面有:CD2、CD3、CD5、CD28、CD152、CD154(CD40L);根据TCR类型,T细胞可分为ab和gdT细胞;abT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淋巴组织,其中具有CD4的占60%~65%,具有CD8的占30%~35%;激活后主要分化为:辅助T细胞(HelperTcells,TH),少数分化为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Tcells,TC)和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Tcells,TS);gdT细胞表面多为CD8,激活后主要分化为TC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亚群B细胞表面有:CD19、CD20、CD21、CD40、CD79a、CD79b、CD80、CD86;B细胞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B1:表面有CD5,主要存在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能被细菌多糖直接激活,主要分泌低亲和力的IgM,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2:表面无CD5,是主要的B细胞,依赖T细胞激活,分泌特异性较高的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B淋巴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第三节免疫应答反应9.3.1即刻免疫应答9.3.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9.3.3抗原提呈与T细胞免疫应答9.3.4B细胞免疫应答9.3.1即刻固有免疫应答感染发生0~4小时之内,少量病原体突破机体屏障,进入皮下或粘膜下组织:局部的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清除病原体;通过旁路或MBL途径激活补体,发生溶胞作用;补体活化片段C3b、C4b发挥免疫调理作用;C3a、C5a发挥促炎症作用;局部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穿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与巨噬细胞共同发挥吞噬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感染的病原体遇到吞噬细胞时,先被吞噬细胞吸附,然后经吞噬或吞饮作用将病原体摄入吞噬细胞内,并形成由生物膜包裹的吞噬体;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免疫应答中两种主要的异物抗原吞噬细胞;异物抗原最终都通过吞噬细胞而被彻底清除;吞噬体的杀菌系统氧依赖性杀菌系统:通过O2-、OH-、H2O2、NO等的强氧化作用杀死吞噬的病原体;氧非依赖杀菌系统:通过降低pH至3.5-4.0,水解肽聚糖和破坏细胞膜而抑制或杀死病原体;吞噬溶酶体的水解作用然后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再由各种水解酶:蛋白酶、核酸酶、脂酶和磷酸酶进一步消化降解病原体,降解产物通过胞吐作用排出胞外;补体的溶胞作用补体C5b·6·7·8·9复合物的主要免疫功能就是攻击细胞膜,引起膜损伤和溶解,使细胞质泄漏;对革兰氏阴性菌、包膜病毒颗粒和真核细胞有效;9.3.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感染发生4~96小时内,病原体还没有被清除,并引起细胞损伤,则发生局部炎症反应:因病原体感染而被损伤的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吞噬细胞聚集至感染部位;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封闭血管,阻止局部病原体进入血液和扩散;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而抑制对病原体的生长;补体片段的促炎症和免疫调理作用促炎症作用:C2a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吞噬细胞易透过血管壁;C3a和C5a作为过敏素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诱导释放组胺;组胺使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调理作用(oposonization):C3a、C5a、C5b、6、7作为趋化因子,促进吞噬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并促进吞噬作用;炎症(inflammatory)炎症:病原体感染的局部区域出现的疼痛、红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升高)、脓肿(死亡的吞噬细胞、病原体和组织细胞积累),以及局部或全身发热的病理现象;9.3.3抗原提呈与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提呈:感染的病原体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处理和加工后,将病原体的主要抗原以抗原肽-MHCII/Ⅰ复合物的方式呈现在细胞表面的过程;抗原提呈是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第一步,由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由此激活T淋巴细胞,并参与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APC):具有MHCⅡ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和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有一定抗原提呈能力的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各种上皮及间皮细胞等非免疫细胞;TD抗原T细胞依赖型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不能直接激活B淋巴细胞,只能经抗原提呈细胞提呈,而先激活TH细胞,再由TH细胞激活B2细胞的一类抗原;抗原提呈与T细胞激活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复合物,并相互结合;抗原提呈细胞产生IL-1,刺激TH细胞产生IL-2;在这些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T细胞被激活;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肽,由TC细胞表面的CD8辅助识别和结合,激活TC细胞;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肽,由TH细胞表面的CD4辅助识别和结合,激活TH细胞;TH细胞的免疫应答激或后的TH细胞开始增殖,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2、IL-4、IL-5、IL-6和IFN-g等,通过这些细胞因子发挥TH细胞的免疫效应;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激活TC细胞和巨噬细胞;TH细胞激活B细胞被激活的TH细胞分泌的细胞分裂素,作用于B2淋巴细胞,使B2细胞被激活;被激活的TH细胞表面形成CD154(CD40L),可与B2细胞表面的CD40直接作用,而激活B2细胞;激活B2细胞是TH细胞的重要免疫功能之一;TC细胞的免疫应答被激活的TC细胞主要免疫应答就是通过膜表面受体识别结合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然后释放穿孔素,使被感染细胞胞膜损伤而裂解;9.3.4B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依赖性抗原
(TD-Ag)经抗原提呈激活TH细胞,由TH细胞激活B2细胞;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可以直接激活B1细胞;B细胞被激活后,进行增殖和分化;部分细胞在增殖、分化中途停止,成为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长寿小淋巴细胞;另一些细胞继续分化为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plasmacells);B1淋巴细胞的激活TI-I型抗原:具有有丝分裂原性质,直接作用于B1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受体(MR),而使B1细胞激活;TI-II型抗原:细菌细胞表面的荚膜多糖,携带多个重复表位,与B1细胞表面的多个膜表面抗体(SmIg)结合,使膜表面受体交联成帽,而激活B1细胞;膜表面抗体(SmIg)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被激活的B细胞长效记忆细胞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进入血液初次接触抗原,需经较长的潜伏期,先产生IgM,然后IgG,血液中抗体总水平不高,维持时间较短;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B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短时间内分泌大量IgG和IgM,且长时间维持血液中较高的IgG水平;抗体的产生规律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由这种特异性抗体参加的免疫应答;因抗体为可溶性分子,被分泌在体液中发挥免疫效应,故称体液免疫;抗体的直接免疫应答就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与抗原决定簇之间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效应中和作用:抗体与抗原形成复合物,能够封闭抗原的吸附位点或活性部位,减少感染的毒害;凝聚作用:多价抗体结合多个感染单位,减少感染单位的数量和活动性,便于吞噬细胞的清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功能激活补体作用: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由活化的补体发挥溶胞作用;免疫调理作用:吞噬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促进了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第四节免疫学的应用一、免疫学(血清学)方法二、生物制品9.4.1免疫学检测技术9.4.2免疫学防治9.4.1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通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即,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或者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因早期使用的抗体均来自血清,也称为血清学反应:在免疫学研究或临床医学领域,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各种免疫因子和免疫细胞的分析测定技术,也称为免疫学检测技术;常用免疫学检测方法及特点临床医学常用的传统免疫学检测方法,使用廉价抗血清,不需复杂设备,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溶血反应;使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标记抗体的通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抗体昂贵,方法复杂,依赖专门设备:酶联免疫吸附反应、荧光免疫法、放射性免疫法技术关键在于:如何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凝集反应颗粒状抗原与抗体反应,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或凝集块,作为判断阳性或阴性反应的标准;ABO血型鉴定:用抗A血清和抗B血清,分别与血样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团判断血型;鉴定早孕的乳胶球凝集实验:反应体系包括抗血清、乳胶球和尿样;早孕尿样中的标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会吸附在乳胶球上,与抗体反应形成凝集团,妊娠反应阳性;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反应,当抗原与抗体比例恰当时,能够形成细小的沉淀,为阳性反应;方法的关键:如何使抗原抗体形成适当比例;絮状沉淀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直接形成絮状沉淀;环状试验:在抗血清液面上加入抗原液体,两者相互扩散达到合适比例而出现沉淀环;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电泳:抗体,抗原在琼脂中扩散或电泳迁移,当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工会议纪要内容范文(3篇)
- 私营企业股东合作协议书(35篇)
-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 陕西省汉中市期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出口货物运输代理协议样本
- 企业员工档案托管协议专业版
- 工程监理劳动合同书
- 辅警业务培训课件
- 事故隐患报告举报奖励制度培训
-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法院拍卖成交确认书合集3篇
- 2024年高等教育经济类自考-企业组织与经营环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大头儿子案
- 北京燃气公司招聘考试试题
- 超声检查健康宣教课件
- 关于塘栖高中的情况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