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 (1)课件_第1页
中医学习 (1)课件_第2页
中医学习 (1)课件_第3页
中医学习 (1)课件_第4页
中医学习 (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八法”

在消化科的运用

南西16区诸雯目录中医治疗八法简介1中医治疗八法解析及护理23中医治疗八法在消化科的运用中医治疗“八法”简介“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汗法----护理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汗法----护理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汗法----护理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适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吐法----护理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法。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以便化验。下法----护理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的情况,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再作。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下法----护理

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情况。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之症。由于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下法----护理

攻补兼施: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代表方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患者多属里实便秘而兼气血两虚、阴液大亏者,用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既可以防呕逆拒药,又可以借姜振胃气。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和解少阳,和中益气、调和肝脾、调理胃肠,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适用于: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等症。和法----护理少阳药服小柴胡汤时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时服用,并向患者交待有关事项,鼓励多饮水。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调和肝脾药适用于肝气郁滞而导致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等证,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心情舒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调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调和肠胃药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常,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证。服后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排便的性质和量。和法----护理服药期间宜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健脾行气消食,忌食生冷瓜果、肥腻厚味及辛辣之品。病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之实证以及虚寒证,原则上不用和法。因方中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忌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温法----护理辨别寒热真假必须针对寒证,以免妄用温热护法,导致病势逆变。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宜保暖,进热饮,忌生冷寒凉,饮食宜给性温的狗肉、羊肉、桂圆等,以助药物的温中散寒之功效。温中祛寒药主治中焦虚寒证,如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恶心呕吐,或腹痛下利,舌苔白滑等,可选用理中丸、建中汤等。在服理中丸时要求服药后饮热粥一升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服。温法----护理温经散寒药适用于阳气不足,阴血亦弱,复有外寒伤于经络,血脉不利所致诸证,所以不宜单纯用辛热之品,要与养血通脉药组合来用。代表方有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冷之证,服药后应注意保暖。回阳救逆药主治阳气衰微,内外俱寒,阳气将亡之危证。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的病情变化。如服药后,患者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方中有附子需久煎。清法----护理清法用于热证,饮食、室温、衣被、服药等均宜偏凉,病室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可根据病情调节室温。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因药物不同,煎药方法亦应有区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打碎,用武火先煎15分钟,后入其它诸药,改用文火,煎至粳米熟;普济消毒饮中的薄荷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应后下以减少有效成分挥发或分解破坏而损失药效。凡清热解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清法----护理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现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气营两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出现四肢抽搐或惊厥者,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措施。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苦寒滋阴药久服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醒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消法----护理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消食导滞剂常用于食积为病,服药时饮食宜清淡,给易消化食物,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消法----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应用消食导滞剂,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质、量、气味、腹胀、腹痛及呕吐情况等。如果治疗因湿热滞食,内阻肠胃的患者,在选用枳实导滞丸治疗下利时,属“通因通用”之法,须特别注意排便及腹痛情况,若泻下如注,次数频繁或出现眼窝凹陷等伤津脱液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应用消痞化积药,应注意患者的局部症状,如疼痛、肿胀、包块等,详细记录症块大小、部位、性质、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缘是否光滑。此类药常以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等药组方,如果患者突然腹部疼痛、恶心、吐血、便血、面色苍白、汗出厥冷、脉微而细,则病情加重,已变生他证,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吸氧,作好输液、输血、手术准备工作。消法----护理消导类药物有泻下或导滞之功效,只作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凡消导类药物,均宜在饭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此药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该类药一般不与补益药和收敛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本类药对于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或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补法----护理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病室的温度、湿度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整,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引导患者注意生活有规律,做到起居有常,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避免劳累。补益药大多质重味厚,煎药时宜文火久煎才能出汁,阿胶需烊化,贵重药品应另煎或冲服,采用空腹或饭前服下。饮食调护由于虚证有阴、阳、气、血之别,饮食上应对证进补,阳虚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者应选用银耳、木耳、甲鱼等清补食物,忌烟、酒,辛温香燥,耗津伤液之品;气虚者可选用山药、母鸡人生汤、黄芪粥等健脾、补肺、益气之品,忌生冷饮食;血虚者可选用动物血、猪肝、大枣、菠菜等补血养心之品;冬季宜温补,夏季宜清补。补法----护理情志护理虚证患者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易产生悲观、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虚赢不足之证,多病势缠绵,久治不愈,病程较长,需指导患者坚持用药,正确用药。凡丸剂、膏剂药品宜密封,干燥保存,防止虫蚀霉变等影响药物疗效。

三、中医“八法”在消化科的应用案例一:和法王某,女,58岁。因“上腹部不适、隐痛20年”入院。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入院时:胃脘隐痛、不适、嘈杂、暖气、纳差,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滞。方选异功散、丹参饮加减,药用:党参159,白术109。柴胡159,茯苓209,陈皮109,赤芍159,甘草79,焦神曲129,莪术159,丹参259,香附、延胡索、枳壳各159。

三、中医“八法”在消化科的应用案例二:和法黄某,女,49岁。因“上腹部间歇性疼痛6年余”入院。胃镜示:胃溃疡。入院时:餐前疼痛加重,暖气、泛酸,纳差、口苦咽予,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少阳证。治以:和解少阳,清胆和胃。方选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各159,半夏、厚朴各129,炒枳壳、党参各159,黄连、吴茱萸各109。

三、中医“八法”在消化科的应用案例三:下法通腑逐瘀治疗肝细胞性黄疽病机多为“瘀热在里”。治疗以祛除湿毒、清泄瘀热为突破点。其中攻下逐瘀可以促进胆汁分泌、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改善肝内胆汁流;减少或阻断胆红素的肠道重吸收即“肝一肠循环”(胆红素随胆汁排人肠道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还原成为无色的尿胆原和粪胆原;小部分粪(尿)胆原由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被排入胆汁而形成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达到退黄保肝之目的。方剂:仲景茵陈蒿汤(茵陈、山栀子、大黄)、大黄硝石汤(大黄、黄柏、硝石、山栀子)为基础方,另可加芒硝、虎杖、枳实、赤芍、败酱草、郁金、莱菔子、车前子等。

三、中医“八法”在消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