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上海卷-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方略(记-的阅读-《毋斋记》《考-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课件_第1页
新高考上海卷-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方略(记-的阅读-《毋斋记》《考-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课件_第2页
新高考上海卷-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方略(记-的阅读-《毋斋记》《考-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课件_第3页
新高考上海卷-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方略(记-的阅读-《毋斋记》《考-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课件_第4页
新高考上海卷-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方略(记-的阅读-《毋斋记》《考-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第二篇

文言文的阅读2016.秋考毋斋记2017.秋考进学斋记2018.秋考心源亭记2019秋考爱山楼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高考第二篇2016.秋考毋斋记他山之石1记:古代一种文体,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等内容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唐记文以记述为主,《金石例》:“记者,纪事之文也”。宋记文则有专发议论者,故陈师道:“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核

舟记》

《小石潭记》

《石钟山记》《项脊轩志》通过状物来抒发见解——托物言志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通过叙事来抒发见解——借事喻理

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即事抒情“志”也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记:古代一种文体,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等内容来抒发作者22016年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②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016年勿斋记(明)朱舜水3②……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凭借古今少有的聪明睿智的颜渊,遇上了绝世聪明的孔子,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②……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4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5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2分)解析:本题属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概括题。题目要求“概括第①段的意思”,首先翻译第①段,然后要理解该段的意思,依据概括方法做。①找到该段陈述的对象(什么人)-----世人;②看围绕对象写什么事(什么事)------世人向圣人学习,但因不得要领,结果距离圣人愈远。概括段意:忌繁、忌漏、忌杂(看轻在陈述对象--主语)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2分)6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3分)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解析:本题考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章所举的事例往往是为了观点服务。故要解答本题,应注意如①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是什么;②本段的中心是什么;③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孔子和颜渊的事例定然是为本段和本文的中心服务的。本段所举出的事例是说孔子拿“四勿”来教育颜渊,而“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圣人之道并非是玄妙高远的。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7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解析:这题考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题干“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考生可以先找到“作者初见藤君”这一内容,文章第三段“初见于太史所”,可见答题的内容主要在这一段。在这一段,作者说“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从这些内容可以判断答案就在左右。可找到“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8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中的理解句子,并非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本题“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不但要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更要分析其中的所指。做题是我们首先找到第③段的划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义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2分)9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解析:这考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确关于作者的观点的几种表述方式:①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②借助他人他物来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③从反面来表达。本文第二段是借助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于修身所持的看法,即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第三段是借助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我们要①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②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腾君追求“四勿”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102017秋进学斋记

(宋)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古代的君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因此他修养品德无时无刻不在进步。每天鸡鸣的时候就起身,到了暮夜的时候就休息。离家外出就到官府治理百姓,或事奉师友、应对宾客,回到家就事奉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家人,教导自己的孩子和僮仆,无时无刻不学习待人处事的礼节。观察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道理,以推究道德的微妙之处,不曾有片刻的停止,因此他们的品德每天都在进步而不会停止。2017秋进学斋记

(11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古代的君子,饮食、游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士会吃饭时向人请教切割骨肉的方法,那么在饮食之时未尝不在学习。曾皙在舞雩台吹风唱着歌回家,那么在游览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曾子生病,换掉大夫才能享用的精美席子,那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啊。现在所说的求学的人,既抄袭那些表面文章,又窃取其中的糟粕,与古人相比,真是应该感到羞愧啊。二十岁做了官,那么就在二十岁时放弃学习;壮年做了官,就在壮年时放弃学习。因此后代的君子大概在做官数年后,于言语笑貌、感官享受等方面玩味研习之时,他与刚开始追求进取以儒士自称的人相比,在学习上差别本来已经太大了。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12

③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元丰乙丑年,我在咸平做官,把住所的西屋加以修理,就着旧屋的结构加以完善。将这间屋子打扫翻新之后,于是取来《诗经》、《尚书》、古代史书摆放屋子里,夏天时就把门打开,到冬天就把门堵住,早晚呆在屋中。我是个懒惰的人,因此借鉴古人的方法,给屋子起名为“进学”,并且写了这篇文章,希望早晚以此警诫自己③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13“记”这种文体的阅读要素。写什么①“记”的对象③为什么要写“记”怎么写④怎样来写“记”

记事借事喻理阅读时关注点:1.标题的暗示----记“进学斋”2.事件的特点---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迴异于前3.抓文中关键句首句---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结尾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4.抓路标式词语:嗟乎、鸣呼、若夫、进学斋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古之君子"与“今之所谓学者”对比“记”这种文体的阅读要素。阅读时关注点:进学斋14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之

B.其

C.则

D.以之

①动词,到…去②第一.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这,这样③助词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②其中③助词,表推测,表祈使,表反问,表感叹则①连词,表承接/结果、对比,就;表转折,却;表选择,就是;②名词以①动词,认为

②名词,原因

③介词,用拿在凭借因为

④连词,表目的,来,以便;⑤同“而”⑴表承接⑵表并列⑶表转折⑷表递进⑸表因果⑹表假设⑺表修饰 解说:首先判断“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句中“洁”“新”两者应是并列关系,所以只能填“以”,作连词表并列。而“则”作连词,表因果和假设;“其”作连词,表假设;“之”没有连词的用法。D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D

15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阖述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迴异于前。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B

A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B

16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25.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第③段划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解说:这同现代文阅读理解,句子作用题:手法+内容+思想情感+结构。“点明进学斋命名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为3个点,一点一分。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作者列举士会等例,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解说:同现代文阅读理解。指出论证方法2分+将要分析2分。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172018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心源亭记

(明)李贤

①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邓州的儒学讲学之处,在古城的东南角,规模恢弘,宽大敞亮。殿后有一个“明伦堂”。堂前的通道中有一口井,井水清澈湛然,当地官员在井上面造了一个亭子,项御史在上面题字“心源”。邓州太守崔富跟我是同乡人,便请写篇记。2018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18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茍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茍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啊,有深意!用心源两个字来给亭子命名!那源,就是井里的泉水,又在前面加个心字,是为什么呢?湛然清澈是水的本质。如果整天摇晃,没有不浑浊。虚灵又明亮不暗的是心的本质。如果被私欲蒙蔽,没有不变得昏聩的。水摇晃后变得浑浊,有时静置一会,就又会恢复其原本的清澈状态了。心受到蒙蔽变得昏聩了,有时静下来,就会恢复原本的清明理智了,这是实在是事。厉害,水的清浊真的很想像人心的昏明了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19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徳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清澈和空明,没有不是由静产生。浑浊和昏聩,没有不是有动荡产生。但是水的浑浊,静下来就清澈了,在这过程中不用什么力气;而心的清明,虽然要静,一定要有主敬的功夫。这心清明了道德才不会昏聩。所以说:学问之道也没什么,只是寻求那丧失了的善良之心罢了。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有人说:项御史命名亭的意思,果真从这里来的吗?我说:这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根据心源的名字来推测心源的道理应该是这样。然而项御史的意思,虽然不可能知道,关键也不会在这个道理之外。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20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

B也

C焉

D耳(扣分较多)句末语气词填空也:判断肯定提示停顿--静态;矣:已完,将完“了”—动态;耳:限制,肯定---“而已,罢了,呵”;乎,哉:感叹,疑问,反问;A.耶1.表疑问.2.表反问.

3.表推测.译“吧、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乎—表疑问有时用于反问、推测、商榷、感叹等C.焉—兼词用于句末—于是,于此;语气词,只有煞句作用,无所指代.D.哉表反问,译“吗、呢”—“何…哉,安…哉,岂…哉,独…哉”;表感叹,译“啊”—与“善哉,贤哉,妙哉”连用E.矣—陈述句末尾“了,啦,吧”,表动态,表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或新的变化。F.也---表判断,表肯定,表疑问,表解释疑问,说明原因。表静态,它表示事物本来如此,而不是事物发展过程G.夫--句末表感叹

A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哉B212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亭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2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DDC

选C给3分,选D给1分2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222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第②段论述“心”和“水”的相似处,指出两者在本性及其变化上是相似的。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心”和“水”的不同处,强调“心”的由昏复明,除“静”外,还须有“主敬之功”,由此才能德不昏。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或第②段主要论述水的清浊取决于动静,类比人心昏明与水类似;心昏是私欲蔽之。第③在此基础之上论述“心之明,虽由于静,更在于善良之心,由此才能德不昏。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第②段论述了相似处1分;写出相似处是什么1分;第③段指出不同处1分;写出不同处是什么1分。《心源亭记》中以水来喻心之本然。正如湛然清透的水一样,心的本来面目亦虚灵不昧,因而也像水四处流荡便会混浊泥沙一样,心如若骚动满欲便会变得昏暗不明。于是想要去除心中沾着的私欲,也须从水由浊到清的过程获得启示。混有泥沙的水一经平静便能沉淀变清,因此须得心灵的平静才能够看清其本然面目。然而在“静”的状态中获取心的本真还不够,仍然需要“敬”的工夫。所谓“敬”便是程颐所说的保持一种自觉自律的状态,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引诱,达到内心的寂然与虚静。2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23古诗文复习提醒1.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心源亭》“静”“敬”由人的状态到成因。近几年考宋明文学,宋儒把“敬”上升到哲学层面,明儒上升为“心学”层面,把古人的心思活化到现实需要中。2.文言文能力很重要。选两篇古文,共900字左右。占31分。

实词+断句+内容理解+翻译+表达作用和结构上海文言文的特点在于:一抓住了语文基础学习的根本--字词。字词句篇,四者是整体。二.抓住了文言文学习的思想性。三.抓住了文学教育。即有“传”的阅读,也有“记”的阅读。3.思路上。连续三年的三篇记在内容上都注重了道德修炼,注重生活化,日常性,注重“行”。比如《毋斋记》四个毋很有生活化,明令禁止的。《进学斋记》《心源亭记》体现了主敬的功夫。

这些文章都有针砭时弊的功用,代表了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思索。古诗文复习提醒242019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优,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人之常情是得到喜欢的东西就高兴,然而却往往都被外物拖累。追求名声的人要劳累,追求利益的人要善变,奔跑打猎的人要站在高处,喜欢喝酒的人逸乐过度,沉溺女色的人将一无所有。喜欢山水可是没有任何拖累,但是喜欢山水的人很少,知道喜欢山水的原因的人更加少。樵夫老农们日出就外出耕种,到日落才回家休息,每天都这样,怎么能知道人们喜欢山水的原因?寺庙道观常在险要的地方,占有那里的地形山势,怎么能知道喜欢山水的原因?2019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25

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屏山地处饶州浮梁的东南方。它层层叠叠的山峦美丽无穷,它绵延几百里,那山洞里飘出一股股云气到是集仙山洞,拿着烛火进入,到达后,空洞很深像一座大的房子,溪水在眼前流过,那水清澈得像镜子,可以看清毫毛和发丝,那水声音像佩玉发出清脆声,符合音律。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徒趣焉。岳父甯公在这里修建了住宅,开始割茅草建成一座小草屋,凌空就建了一座桥,每天与好朋友们一起游玩。认为有点不足,就面对着整座山最优美的景色修建一座百尺高楼。这高楼建成后,四下里看看,感到踌躇满志。一座座山峰像珍珠般秀美,有些草木枯萎,有些草木茂盛,像风起云涌,像水中波涛汹涌,像判决了众人争辩,是非难定的案件后车马和仆从奔跑着。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26③……日星风云,雾雨霜雪,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揽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遍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日月星辰风云变幻,雾雨霜雪,白天黑夜四时的天气云雾消散聚合的变化在瞬间。即使让绘画的人把微小的地方都画上,还不能画出它的大概的印象,擅长言辞的人说尽眼前万物也不能说清它的始末。甯公正好能把千里美景欣赏于几席之上,在吃喝之时尽情将胜景收揽于眼底,几席之上能尽情浏览美景,不也是很好吗?甯公说:“我看见那高大明亮的又有细小的,宽大却没有棱角的,升起太阳就飘出彩云,甘雨浸湿,草木就润泽了,到处都是昆虫。”我说:“唉,这才是知道喜欢山水的原因!”④公名锡,字祐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甯公的名字是锡,字是祐甫,他的儿子是甯洵,现在担任靖安军节度推官③……日星风云,雾雨霜雪,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27补充注释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后来常用做宴席的代称。胜概:美景;美好的境界揽胜概:尽情将胜景收揽于眼底。沾濡:浸湿。多指恩泽普及。补充注释28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l分)A.因B.而C.则D.且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2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一席”之小却能见“千里”之大,这一对比写出了爱山楼之高耸,视野之开阔。“玩”是“赏玩”的意思,前文写山景难以把握,在爱山楼上甯公却能轻易把玩欣赏于几席之上,闲适轻松。这句凝练地写出爱山楼上环顾四周、千里景色尽收眼底的情形,写出甯公欣赏美景时踌躇得意的情态,很有表现力。(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解释“玩”“千里”“一席”3分,玩是赏玩,答游览没分,表现出楼高/高耸,有表现力)BC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l分)B292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5分)文章由喜好外物的人多,写到喜好山水的人少,再写到喜好山水而“知所以好之者尤鲜”这一关健句。然后由此宕开,铺写屏山及爱山楼景色之美丽奇特。再回到甯公得到体悟,要有高明宽宏的胸怀和沾溉万物的追求,点出甯公爱山的原因。最后以作者称颂甯公是“知所以好之者”作结,呼应开头。全文层层铺垫,曲折有致。(说明:I点1分,给满5分为止。答出山、楼美2分,好山水的人少,知所以好的人更少,首尾呼应)

2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30新高考第二篇

文言文的阅读2016.秋考毋斋记2017.秋考进学斋记2018.秋考心源亭记2019秋考爱山楼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高考第二篇2016.秋考毋斋记他山之石31记:古代一种文体,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等内容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唐记文以记述为主,《金石例》:“记者,纪事之文也”。宋记文则有专发议论者,故陈师道:“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核

舟记》

《小石潭记》

《石钟山记》《项脊轩志》通过状物来抒发见解——托物言志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通过叙事来抒发见解——借事喻理

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即事抒情“志”也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记:古代一种文体,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等内容来抒发作者322016年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②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016年勿斋记(明)朱舜水33②……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凭借古今少有的聪明睿智的颜渊,遇上了绝世聪明的孔子,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②……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34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35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2分)解析:本题属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概括题。题目要求“概括第①段的意思”,首先翻译第①段,然后要理解该段的意思,依据概括方法做。①找到该段陈述的对象(什么人)-----世人;②看围绕对象写什么事(什么事)------世人向圣人学习,但因不得要领,结果距离圣人愈远。概括段意:忌繁、忌漏、忌杂(看轻在陈述对象--主语)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2分)36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3分)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解析:本题考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章所举的事例往往是为了观点服务。故要解答本题,应注意如①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是什么;②本段的中心是什么;③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孔子和颜渊的事例定然是为本段和本文的中心服务的。本段所举出的事例是说孔子拿“四勿”来教育颜渊,而“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圣人之道并非是玄妙高远的。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37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解析:这题考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题干“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考生可以先找到“作者初见藤君”这一内容,文章第三段“初见于太史所”,可见答题的内容主要在这一段。在这一段,作者说“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从这些内容可以判断答案就在左右。可找到“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38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中的理解句子,并非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本题“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不但要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更要分析其中的所指。做题是我们首先找到第③段的划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义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2分)39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解析:这考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确关于作者的观点的几种表述方式:①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②借助他人他物来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③从反面来表达。本文第二段是借助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于修身所持的看法,即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第三段是借助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我们要①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②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腾君追求“四勿”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402017秋进学斋记

(宋)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古代的君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因此他修养品德无时无刻不在进步。每天鸡鸣的时候就起身,到了暮夜的时候就休息。离家外出就到官府治理百姓,或事奉师友、应对宾客,回到家就事奉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家人,教导自己的孩子和僮仆,无时无刻不学习待人处事的礼节。观察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道理,以推究道德的微妙之处,不曾有片刻的停止,因此他们的品德每天都在进步而不会停止。2017秋进学斋记

(41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古代的君子,饮食、游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士会吃饭时向人请教切割骨肉的方法,那么在饮食之时未尝不在学习。曾皙在舞雩台吹风唱着歌回家,那么在游览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曾子生病,换掉大夫才能享用的精美席子,那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啊。现在所说的求学的人,既抄袭那些表面文章,又窃取其中的糟粕,与古人相比,真是应该感到羞愧啊。二十岁做了官,那么就在二十岁时放弃学习;壮年做了官,就在壮年时放弃学习。因此后代的君子大概在做官数年后,于言语笑貌、感官享受等方面玩味研习之时,他与刚开始追求进取以儒士自称的人相比,在学习上差别本来已经太大了。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42

③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元丰乙丑年,我在咸平做官,把住所的西屋加以修理,就着旧屋的结构加以完善。将这间屋子打扫翻新之后,于是取来《诗经》、《尚书》、古代史书摆放屋子里,夏天时就把门打开,到冬天就把门堵住,早晚呆在屋中。我是个懒惰的人,因此借鉴古人的方法,给屋子起名为“进学”,并且写了这篇文章,希望早晚以此警诫自己③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43“记”这种文体的阅读要素。写什么①“记”的对象③为什么要写“记”怎么写④怎样来写“记”

记事借事喻理阅读时关注点:1.标题的暗示----记“进学斋”2.事件的特点---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迴异于前3.抓文中关键句首句---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结尾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4.抓路标式词语:嗟乎、鸣呼、若夫、进学斋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古之君子"与“今之所谓学者”对比“记”这种文体的阅读要素。阅读时关注点:进学斋44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之

B.其

C.则

D.以之

①动词,到…去②第一.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这,这样③助词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②其中③助词,表推测,表祈使,表反问,表感叹则①连词,表承接/结果、对比,就;表转折,却;表选择,就是;②名词以①动词,认为

②名词,原因

③介词,用拿在凭借因为

④连词,表目的,来,以便;⑤同“而”⑴表承接⑵表并列⑶表转折⑷表递进⑸表因果⑹表假设⑺表修饰 解说:首先判断“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句中“洁”“新”两者应是并列关系,所以只能填“以”,作连词表并列。而“则”作连词,表因果和假设;“其”作连词,表假设;“之”没有连词的用法。D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D

45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阖述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迴异于前。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B

A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B

46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25.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第③段划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解说:这同现代文阅读理解,句子作用题:手法+内容+思想情感+结构。“点明进学斋命名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为3个点,一点一分。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作者列举士会等例,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解说:同现代文阅读理解。指出论证方法2分+将要分析2分。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472018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心源亭记

(明)李贤

①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邓州的儒学讲学之处,在古城的东南角,规模恢弘,宽大敞亮。殿后有一个“明伦堂”。堂前的通道中有一口井,井水清澈湛然,当地官员在井上面造了一个亭子,项御史在上面题字“心源”。邓州太守崔富跟我是同乡人,便请写篇记。2018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48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茍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茍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啊,有深意!用心源两个字来给亭子命名!那源,就是井里的泉水,又在前面加个心字,是为什么呢?湛然清澈是水的本质。如果整天摇晃,没有不浑浊。虚灵又明亮不暗的是心的本质。如果被私欲蒙蔽,没有不变得昏聩的。水摇晃后变得浑浊,有时静置一会,就又会恢复其原本的清澈状态了。心受到蒙蔽变得昏聩了,有时静下来,就会恢复原本的清明理智了,这是实在是事。厉害,水的清浊真的很想像人心的昏明了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49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徳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清澈和空明,没有不是由静产生。浑浊和昏聩,没有不是有动荡产生。但是水的浑浊,静下来就清澈了,在这过程中不用什么力气;而心的清明,虽然要静,一定要有主敬的功夫。这心清明了道德才不会昏聩。所以说:学问之道也没什么,只是寻求那丧失了的善良之心罢了。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有人说:项御史命名亭的意思,果真从这里来的吗?我说:这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根据心源的名字来推测心源的道理应该是这样。然而项御史的意思,虽然不可能知道,关键也不会在这个道理之外。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50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

B也

C焉

D耳(扣分较多)句末语气词填空也:判断肯定提示停顿--静态;矣:已完,将完“了”—动态;耳:限制,肯定---“而已,罢了,呵”;乎,哉:感叹,疑问,反问;A.耶1.表疑问.2.表反问.

3.表推测.译“吧、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乎—表疑问有时用于反问、推测、商榷、感叹等C.焉—兼词用于句末—于是,于此;语气词,只有煞句作用,无所指代.D.哉表反问,译“吗、呢”—“何…哉,安…哉,岂…哉,独…哉”;表感叹,译“啊”—与“善哉,贤哉,妙哉”连用E.矣—陈述句末尾“了,啦,吧”,表动态,表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或新的变化。F.也---表判断,表肯定,表疑问,表解释疑问,说明原因。表静态,它表示事物本来如此,而不是事物发展过程G.夫--句末表感叹

A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哉B512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亭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2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DDC

选C给3分,选D给1分2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522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第②段论述“心”和“水”的相似处,指出两者在本性及其变化上是相似的。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心”和“水”的不同处,强调“心”的由昏复明,除“静”外,还须有“主敬之功”,由此才能德不昏。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或第②段主要论述水的清浊取决于动静,类比人心昏明与水类似;心昏是私欲蔽之。第③在此基础之上论述“心之明,虽由于静,更在于善良之心,由此才能德不昏。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第②段论述了相似处1分;写出相似处是什么1分;第③段指出不同处1分;写出不同处是什么1分。《心源亭记》中以水来喻心之本然。正如湛然清透的水一样,心的本来面目亦虚灵不昧,因而也像水四处流荡便会混浊泥沙一样,心如若骚动满欲便会变得昏暗不明。于是想要去除心中沾着的私欲,也须从水由浊到清的过程获得启示。混有泥沙的水一经平静便能沉淀变清,因此须得心灵的平静才能够看清其本然面目。然而在“静”的状态中获取心的本真还不够,仍然需要“敬”的工夫。所谓“敬”便是程颐所说的保持一种自觉自律的状态,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引诱,达到内心的寂然与虚静。2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53古诗文复习提醒1.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心源亭》“静”“敬”由人的状态到成因。近几年考宋明文学,宋儒把“敬”上升到哲学层面,明儒上升为“心学”层面,把古人的心思活化到现实需要中。2.文言文能力很重要。选两篇古文,共900字左右。占31分。

实词+断句+内容理解+翻译+表达作用和结构上海文言文的特点在于:一抓住了语文基础学习的根本--字词。字词句篇,四者是整体。二.抓住了文言文学习的思想性。三.抓住了文学教育。即有“传”的阅读,也有“记”的阅读。3.思路上。连续三年的三篇记在内容上都注重了道德修炼,注重生活化,日常性,注重“行”。比如《毋斋记》四个毋很有生活化,明令禁止的。《进学斋记》《心源亭记》体现了主敬的功夫。

这些文章都有针砭时弊的功用,代表了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思索。古诗文复习提醒542019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