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发展史-课件_第1页
胸外科发展史-课件_第2页
胸外科发展史-课件_第3页
胸外科发展史-课件_第4页
胸外科发展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胸外协会胸外科发展史主讲人:

制作人:日期:

1目录Contents15432胸外科发展起源探索尝试初具规模停滞不前恢复壮大26微创化时代目录Contents15432胸外科发展起源探索尝试初具规模停滞不前恢复壮大36微创化时代41胸外科发展起源20世纪之前,人们对自身解剖结构和生理调节的认识为胸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42年Long和1844年Wells将麻醉应用于临床1863年Pasteur发现了细菌1867年Lister对化脓性病变进行外科治疗1895年Roentgen发现X射线胸外科诞生的背景资料来源:张志庸-《协和胸外科学》51胸外科发展起源胸外科的诞生没有准确的日期,也没有具体标志意义的特殊事件,也不起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学校。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已经出现以治疗为目的的胸部外科手术,希波克拉底曾经在肋骨上钻孔为脓胸引流。20世纪胸外科开始建立,逐步发展并且趋于完善,无论是从胸部外伤、肺部外科、食管外科和乳腺外科,还是后期随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胸腔镜外科和胸部外科手术的器械应用,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胸外科的诞生资料来源:张志庸-《协和胸外科学》胸外科手术具有风险大、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对麻醉及呼吸控制要求严等特点,是外科学中起步较晚的一个学科。我国胸外科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时间上稍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卓越成就、欣欣向荣的学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61胸外科发展起源我国胸外科发展阶段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71胸外科发展起源1934探索尝试1966停滞不前1992微创化时代1949初具规模1978恢复壮大目录Contents15432胸外科发展起源探索尝试初具规模停滞不前恢复壮大86微创化时代2探索尝试1934年,董秉奇(1900-1955)在上海工学院附属红十字会医院率先开展肺结核的外科治疗。1937年9月21日,王大同在北平协和医院成功施行了国内首次报道的肺叶切除术。9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外科学》1956年版董秉奇主编2探索尝试在食管外科方面,1940年4月26日,北平协和医院吴英恺(1910--2003)成功实施了国内首次报道的食管手术,仅比西方同类手术报道晚2年。在胸部创伤方面,1940年张超味在我国首先对1例右心室刺伤的患者成功进行了修复,这是国内首次有记载的严重胸外伤患者的成功手术治疗。10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吴英恺(1910--2003)2探索尝试1941年3月14日,张纪正(1905--1984)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成功实施左全肺切除术,这是我国首例全肺切除术。1947年初至1949年底,我国胸外科奠基人之一黄家驷(1906--1984)共开展了50例肺切除术,病种包括肺囊肿、肺癌、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等肺部外科常见疾病。11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张纪正(1905-1984)与儿子黄家驷(1906-1984)12这些手术在当时中国国内具有开创性,在国际上也较为先进。在当时国内时局混乱、医疗设备缺乏以及人们对胸部疾病和手术认识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胸外科的先驱者能勇于挑战、不畏艰辛开展胸科疾病的外科治疗,确实难能可贵。小结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2探索尝试目录Contents15432胸外科发展起源探索尝试初具规模停滞不前恢复壮大136微创化时代143初具规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这一时期国内各地从上到下纷纷建立起结核病防治所或胸科医院,胸外科事业因此得到了迅速、蓬勃的发展。同时肺癌、食管癌、气管疾病的诊疗也逐渐受到重视,相应业务的开展迈入了新阶段。我国的胸外科事业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普及与发展,手术病种逐步扩大,手术例数大大增加,填补了大批国内空白,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胸外科人才。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1950年,中华医学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选举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担任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家驷担任司库,随即组织开展了结核病外科治疗等相关专题的调查研究。1952年之后,在中华医学会的组织下,我国胸外科工作者对外交流日益活跃。通过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发展和提高。15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医学会3初具规模161951年,顾恺时(1913--2005)在上海南洋医院开展膈神经麻痹术及胸廓改形萎陷疗法治疗肺结核,开展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1954年他首创了骨膜外塑胶球填塞术治疗双侧空洞型肺结核,得到了苏联科学院院士、胸外科权威安切罗瓦的极高赞誉。1953年,邵令方(1922--2009)在北京协和医院对肺结核患者率先开展了胸腔内粘连松解术,提高了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的效果,使空洞闭合率及痰结核分枝杆菌阴转率超过95%。1954年,邵令方又改革气管残端缝合方法,大大降低了肺结核患者肺切除术后的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取得成就——肺外科方面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初具规模顾恺时(1913-2005)邵令方(1922--2009)17肺癌方面:1953年黄家驷即开始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呼吁;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石美鑫(1918--2014)提出肺癌应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后才能获得较好的预后。1963年顾恺时提出,采用扩大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既应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保障呼吸循环功能,同时又应最大范围清除引流淋巴结;1965年山东省立医院苏应衡提出在肺癌的外科治疗中肺叶切除术效果并不比全肺切除术差。取得成就——肺外科方面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初具规模18我国食管手术以及对食管癌的认识及治疗水平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并走在了世界前列。1951年,黄家驷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成功施行了国内首例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此后他又率先将该术式应用于上段食管癌并取得成功。1955年,陈兆昌、李灏提出经右侧进胸有利于中段食管癌的切除。1957年,福州中国协和医院李温仁在国内首次成功施行结肠代食管术;取得成就——食管外科方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3初具规模191958年,吴英恺提出食管癌分型:蕈伞型、髓质型、溃疡型、缩窄型,为食管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1959年4月,“华北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协作组”成立大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召开。不久,河南医学院病理科医师沈琼在世界上首创食管气囊拉网细胞学诊断方法,为早期诊断提供了简易的手段。1962年以来,被下放到河南林县县医院的邵令方曾报道200余例属于一期食管癌的病例,经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取得成就——食管外科方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3初具规模201963年,黄国俊统计了9个中心1503例食管切除术,认为吻合口漏是当时食管手术亟待解决的问题。1965年他提出,食管手术并发乳糜胸后应在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前尽早开胸手术结扎胸导管;术前放疗能显著提高手术切除率,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华北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协作组带动了全国各地食管癌的防治研究,也为多省市多单位开展医疗科研大协作积累了良好经验。取得成就——食管外科方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3初具规模21195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黄国俊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文献报道的气管手术。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仁济医院王一山行右上肺叶切除+支气管狭窄部切除及对端吻合术获得成功。20世纪50年代,国内胸外科专家吴英恺、吴公良、黄孝迈等集中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医院,组成了胸部创伤专科医疗组,开展胸部创伤的专科手术治疗,为我国胸部创伤救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成就——气管外科方面图片来源:百度百科3初具规模221962年,上海市胸科医院黄偶麟(1922--2005)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气管上段和喉切除造口术,首先开展了隆突切除术、袖状全肺切除术、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气管支气管成形术、气管开窗术等高难度手术,逐步形成并发展了我国气管外科。他还实施了世界上首次施行的支气管倒置替代气管术,得到了美国哈佛医学院世界著名气管外科专家Grill教授的赞誉,为我国气管外科在国际医学领域争得了荣誉。取得成就——气管外科方面图片来源:百度百科3初具规模231956--1958年,吴英恺负责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胸科专科医院——解放军胸科医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57年11月,上海市胸科医院成立。副院长顾恺时率先倡导组织全国胸心外科医师进修班,为我国胸心外科界的人才储备和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很多胸科医院,我国的胸外科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国第一个胸科专科医院图片来源:百度百科3初具规模241949-1966年是我国胸外科事业迅速普及壮大的时期。尽管这期间我国的胸外科临床水平与国外比较仍有差距,但并不很大,而且处于欣欣向荣的态势。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我国胸外科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阶段。小结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初具规模目录Contents15432胸外科发展起源探索尝试初具规模停滞不前恢复壮大256微创化时代26“文革”十年浩劫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胸外科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国内的胸外科实力再次与西方国家拉开较大差距。值得赞许的是辛育龄领导的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研究获得了成功,邵令方发明了我国独特的食管胃吻合器,1973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称得上是食管外科的一项革命性进展。文革浩劫4停滞不前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目录Contents15432胸外科发展起源探索尝试初具规模停滞不前恢复壮大276微创化时代28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我国各项事业逐步进入正轨。停滞了10年的胸外科事业逐渐恢复并且壮大,迎来了又一个迅速发展和提高的大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胸外科事业不仅走出了动乱的阴影,迅速恢复,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骄人的成绩。恢复壮大5恢复壮大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291982年,《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成立,开始征求稿件;198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创刊。1985年10月初,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在沈阳召开,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就此宣告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胸外科的发展,推动祖国的胸外科融入世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5恢复壮大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0我国食管外科很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世纪80年代,吴英恺与黄国俊合著的《食管癌和贲门癌》一书,成为国际上食管癌的权威性著作。1982年他与黄国俊联名在美国胸心外科年会上作了题为“中国食管癌研究及外科治疗1940--1980年进展”的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和强烈反响,这标志着我国食管外科真正走向国际讲坛。取得成就——食管外科方面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5恢复壮大311979年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张涤生与上海市胸科医院黄偶麟合作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实施了7例游离空肠移植替代食管,均获成功。1981年,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刘琨赴香港参加亚太地区第七届国际胸部疾病学术会议,在会上介绍了由他设计的“隧道式”胃食管吻合术,使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至0.87%,是当时全世界报道的胃食管吻合口漏发生率最低水平。这一技术被载入多种教科书,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1982年,河北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张毓德报道世界首例胃腔内弹力环扎吻合术,进一步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取得成就——食管外科方面5恢复壮大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21985年,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高尚志率领团队完成课题“食管一层吻合术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意义”,结果显示该术优于两层吻合术。后来食管一层吻合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从而改革了传统的两层吻合术。1991年,寿化山报道改进的肌层内“隧道式”胃食管吻合术从1986年起应用242例,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取得成就——食管外科方面5恢复壮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33200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汝刚报道23例保留迷走神经干的中段食管癌根治术,认为此术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其璋于198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食管功能检查室,启动了我国食管研究的新篇章。之后,他和邵令方积极奔走,组织全国食管良性疾病学术会议。在他们的努力下,于1991年举办了首届全国食管良性疾病学术会议。取得成就——食管外科方面5恢复壮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3420世纪80年代以后,肺叶切除术已经取代全肺切除术成为肺癌根治的标准术式,再加上支气管成形术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肺恶性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术后辅以放化疗等抗肿瘤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了肺癌的远期疗效。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管、隆突、支气管成形术,以及肺癌侵及血管的外科手术、支气管成形术、肺动脉成形术、肺减容术、肺移植手术也在一些单位先后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成就——肺外科方面5恢复壮大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5198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黄国俊提出,为保证原发肿瘤得到彻底切除,支气管切缘应距肿瘤1cm以上。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汪良俊提出,目前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肺癌治疗的首选方案,常规肺叶切除术是首选术式。1992年上海市胸科医院丁嘉安认为气管隆突切除及重建术对侵犯隆突的肺癌效果肯定,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1996年王俊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肺气肿肺减容术。取得成就——肺外科方面5恢复壮大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6近年来,我国肺移植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79年,北京结核病医院辛育龄为成功施行肺移植术,开创了国内肺移植手术的先河。199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玉平完成了我国首例长期存活的肺移植术。1998年,陈玉平完成国内首例双肺序贯移植术并获长期存活,这是我国肺移植外科的重大突破。200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国良提出自体肺移植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保全肺组织的根治术式。2004年12月28日,陈静瑜在无锡市第五医院在我国首次成功开展了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术。取得成就——肺外科方面5恢复壮大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720世纪70年代,第三军医大学王正国首先对肺爆震伤发生机制和救治进行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胸部创伤的住院病死率已由抗美援朝战争中的9.8%下降到4.9%。20世纪90年代,第三、四军医大学分别建立了胸部火器伤的动物实验模型,开展了胸部枪弹伤和爆炸伤的实验研究。90年代以后,我国胸部心血管创伤的临床救治工作有了很大提高。取得成就——胸外伤方面5恢复壮大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381994年,《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ChineseJournalofClinicalThoracicandCardiovascularSurgery)创刊,刊名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陈敏章题写。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该领域具有导向性的临床和基础科研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技术改进、学术争鸣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追踪该领域国内外的前沿学科与动态,形成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色。取得成就-《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5恢复壮大目录Contents15432胸外科发展起源探索尝试初具规模停滞不前恢复壮大396微创化时代40微创化是现代外科发展的大趋势。1990年底,电视胸腔镜手术首先在美国诞生。1992年该技术进入中国。迄今,胸腔镜手术已成为胸外科的常规手术和核心业务。胸腔镜技术引领着胸外科进入了一个微创化新时代。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92-1994)成长阶段(1995-2005)成熟阶段(2006年至今)微创化6微创化时代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411992年11月18日,王俊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功开展了我国第一例电视胸腔镜手术,标志着中国胸腔镜外科的诞生。1994年6月,《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和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胸腔镜外科学术交流及技术演示会”。会议还安排美国的TeaE.Acuff医师和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俊进行了中国外科医师首次独立进行的手术现场直播—肺楔形切除、肺大疱切除和胸交感链切除等胸腔镜手术表演。会议同期举办了第一期全国胸腔镜技术操作训练班,为日后我国胸腔镜外科事业向全国推广发展培养了首批人才。萌芽阶段(1992-1994)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6微创化时代42仅1995年,国内有关胸腔镜的论文就达51篇,手术适应证也有较大扩展。1994年6月,何建行首次开展同期双侧胸腔镜手术。1994年9月,王俊完成第一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1995年6月,王俊首次介绍了胸腔镜下的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同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小儿胸腔镜手术。1995年11月,第二届全国胸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举办,参会代表170人,第一次介绍了胸腔镜食管癌手术、纵隔肿瘤切除、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及肺包虫囊肿手术等较高难度的胸腔镜手术。成长阶段(1995-2005)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6微创化时代431996年11月,第三届全国胸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两岸三地的胸腔镜外科医师首次走到了一起。1997年,由陈鸿义和王俊共同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专著—《现代胸腔镜外科学》问世,同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成立。进入21世纪以后,胸腔镜逐步成为胸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常用乃至必备设备,被广泛认为是自体外循环问世以来胸外科领域又一重大的技术革新。2000年5月,我国第一个“胸部微创诊疗中心”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成长阶段(1995-2005)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6微创化时代442006年,NCCN首次将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写入临床指南。同年,全胸腔镜下的肺叶切除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始规模化开展,并逐步推向全国。胸腔镜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地位逐渐确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群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等对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方法和技巧做了有益的探索和优化,为这一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熟阶段(2006年至今)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6微创化时代45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原创并命名了“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以前国际上胸腔镜肺癌切除方法是“多点解剖式”法,存在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因此推广速度慢,手术适应范围小。刘伦旭教授创立的新方法以单点单向、层次推进为核心,只在肺的根部操作(单点),不进入肺内,沿一个方向(单向)递进切除。这一新术式的创立,不仅使胸腔镜肺癌切除技术变得更容易,而且是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之前在国际上可见的文献报道中,用传统胸腔镜技术的649例手术平均成功率为85.9%(最高89.3%),而课题组318例新方法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7.7%。成熟阶段(2006年至今)图片来源:百度百科6微创化时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462011年7月14日,华西医院胸外科刘伦旭教授成功开展全球首例胸腔镜左上中央型肺癌支气管袖式切除成形术,患者康复出院。腔镜下最难的是左上肺的袖式成形手术,因为这里紧靠心脏及其主要大血管,位置深、角度刁,此前全球还没有成功的报道。此手术也填补了国际上胸腔镜手术领域的空白。2012年7月,刘伦旭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成形肺癌切除术”。同时,此次手术首次使用了他自创的一种远端可分离式血管阻断钳,因为肺动脉直接与心脏相连,血管切断后需要用血管阻断钳阻断。但传统的血管阻断钳较长,头部阻断血管,远端手柄需要通过切口留置在胸腔外,根本难以操作。成熟阶段(2006年至今)图片来源:百度百科6微创化时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47胸腔镜食管外科方面,随着胸、腹腔镜的联合应用和普及,食管癌的胸腔镜手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各地纷纷开展胸腔镜联合腹腔镜的全微创食管癌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浙江省台州医院朱成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允等对食管癌的胸腔镜手术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及优化,为推动此项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微创技术的应用使我国胸外科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和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这一时期是我国胸外科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成熟阶段(2006年至今)资料来源:高尚志、刘彦国等-《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6微创化时代48华西医院胸外科创立于1954年,由我国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杨振华教授担任主任,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胸心血管外科专业之一,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计委“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华西医院胸外科49近三十年,华西医院胸外科临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世纪80年代,我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上腔静脉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