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第六节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第七节旅游业第八节城乡建设中国地理电子教案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
阐明中国人口国情,认识中国人口密度地域差异。
阐明中国的土地利用国情,认识中国农业开发的
区域特征。
阐明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特别是主要江河的整治与
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
阐明中国工矿业的基本特点,理解主要工业部门,
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机电工业、
轻纺工业等的地理布局。
认识中国交通的整体布局和旅游业、城乡建设的
基本状况。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国人口(Chinesepopulation)中国农业区划(agriculturalregionalizationinChina)南水北调工程(theprojectoftransportingwaterfromtheYangtzeRivertoNorthChina)中国矿业布局(distributionofminingindustryinChina)中国工业布局(distributionofindustryinChina)“横六竖七”交通网(“sixrow,sevenline”transportnet)中国旅游业(tourisminChina)内容结构
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现状或特征历史与发展
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主要存在问题基本方面
第六节交通建设与运输、邮电业
第七节旅游业
第八节城乡建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一、基本概念(一)人口过程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机械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社会变动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年龄结构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绘成年龄金字塔。
图4-1年龄金字塔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公元前,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
000万~6
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表4-1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项目1949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
世界人口总数/亿人中国人口总数/亿人中国占世界的比例/%24.365.4222.2430.276.6221.8736.348.3022.8444.159.8722.3652.8411.3421.46(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年)。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一)庞大的人口基数1949年中国人口数量为5.4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1/4。新中国人口是在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且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995年为2.1个,比很多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
年份
少年儿童比重/%成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195336.359.34.4196440.456.13.5198233.661.54.9198728.765.85.5199027.763.718.59200022.8970.156.96表4-2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1953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64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图4-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953年107.6、1964年105.5、1982年106.3、1990年106.6、2000年106.74,呈现一种逐渐平衡的趋势。中国当前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局部失调问题是存在的。(四)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密度高达118人/km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增长为132人/km2。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黑河市,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胡焕庸线),可将中国人口分布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表4-3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
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动态变化大。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注:1935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3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4中国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1995)2000年各地区人口数量排名(单位:万人)河南省(9256)山东省(9079)广东省(8642)四川省(8329)江苏省(7438)河北省(6744)湖南省(6440)湖北省(6028)安徽省(5986)浙江省(4677)广西壮族自治区(4489)云南省(4288)辽宁省(4238)江西省(4140)黑龙江省(3689)陕西省(3605)贵州省(3525)福建省(3471)山西省(3297)重庆市(3090)吉林省(2728)甘肃省(2562)内蒙古自治区(2376)台湾省(22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25)30.香港特别行政区(678)上海市(1674)31.宁夏回族自治区(562)北京市(1382)32.青海省(518)天津市(1001)33.西藏自治区(262)海南省(787)34.澳门特别行政区(44)(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
765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5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人口城镇化过程迅速发展。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6.1%,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8%,1982年为6.67%,1990年为8.04%,2000年为8.41%。(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新生儿中每年出生先天缺陷婴儿30多万。全国共有残疾人5
1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990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为15.88%,1990年降低为6.72%,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西南和西北地区文盲率仍较高。2000年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
611人,高中程度的11146人,初中程度的33961人,小学程度的35
701人。(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图4-5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图4-6中国各地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有关概念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landuse/coverchange)地理学意义
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人类驱动力(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核心
如何理解?LUCC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7LUCC结构框图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8中国土地利用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
三、土地利用现状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表4-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8hm2)
占全国土地面积/%
耕地牧场有林地茶果热作等园地疏林、灌木林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宜农荒地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岩石裸地其他
1.332.861.220.020.440.270.350.670.600.560.170.050.460.5913.929.812.70.24.62.83.76.96.35.81.70.64.86.2
全国土地总计
9.59
100.0(一)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现有耕地约1.33×108hm2,加上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8hm2,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地约0.8×108hm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0.11×108hm2,包括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0.27×108hm2,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8hm2,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约0.27×108hm2,共计约5.65×108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
我国土地利用人均占有量
土地类型人均/亩相当世界人均量的比例/%土地12.01/3(世界人均:45亩)耕地1.721/3(世界人均:5.5亩)林地2.211/7(世界人均:15.5亩)草地4.752/5(世界人均:11.4亩)
注:人口数为1990年数据。净耕地1.39亿hm2占土地的14.6%(美国25%)一、二等地占耕地的75%后备耕地0.34亿hm2占土地的3.5%林地1.70亿hm2占土地的17.9%(美国32%)一、二等地占林地的90%后备林地1.13亿hm2占土地的12.59%草地3.80亿hm2占土地的40.1%(美国33%)二、三等地占草地的88%后备草地0.27亿hm2占土地的2.79%
耕地质量与后备资源量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为0.34×108hm2,其中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8.9%,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地占22.5%,质量差的三等后备耕地占68.6%。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耕地的障碍因素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约占1/3,其中涝洼地约0.07×108hm2,风沙干旱地约0.09×108hm2,水土流失耕地约0.07×108hm2,红黄壤低产田约为0.12×108hm2。图4-9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可分为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等,沙化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开发利用。我国沙漠面积0.6×108hm2,戈壁面积0.56×108hm2,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3%和5.8%。石山面积0.46×108h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部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高山和极高山的冰川和永久积雪下缘冰碛石带。珊瑚礁是其他土地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海海域,总数量约200多个,虽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岛上富有鸟粪,估计储量达200×104t以上,但多数珊瑚礁,由于面积小、礁石多、积土薄,还难以利用。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图4-10中国农业区划图1.东北区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全国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今后农业的发展,以深度开发为主,并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①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②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③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加强草原和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①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②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③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3.黄淮海区4.黄土高原区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①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②冀鲁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③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④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①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②渭北陇东旱塬的农业开发;③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5.长江中下游区6.西南区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开发的重点是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江(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洪涝灾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类型区是:①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②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④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⑤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①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②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③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的综合发展;④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7.华南区8.甘新区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今后农业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带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①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②海南热作基地建设;③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①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②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③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④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⑤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9.青藏区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①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②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一、中国水利开发的历程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一)古代水利成就中国河湖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水电、水运发展潜力大。但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偏低,加以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一些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床淤积,加剧了洪涝危害。我国在兴办水利、防治水害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业绩。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大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一些。河南、山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人类主动取水或排水的遗迹,河南登封的龙山文化,证明已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为公元前256—前251年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在四川灌县兴建的都江堰。自秦以后,我国经历了三次统一与和平时期,带来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水利大发展。如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连接南北的大运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水利工程。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11四川都江堰渠首布局图4-12中国古代海塘位置示意图4-13灵渠渠首工程示意
(二)近代水利这个时期,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水利事业不但无法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相反,已有的水利设施无力维修,效益退化。在水利建设停滞而江河湖海不断演变的情况下,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一)水利建设成就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中国水利的现状
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共建成水库85
118座,总库容5
086.8×108m3;建成20
000
hm2以上的灌区242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为5
501.32×104hm2;建成各类水电站1万余座,装机容量为7
935.23×104kW,年发电量为2
431.35×108
kW·h;新建和整修堤防共27×104km,保护耕地面积3959.5×104hm2,保护人口4.66
×108人。在历次洪水中,江河堤防有效地保护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主要江河得到初步治理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灌排工程取得明显效益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1×104km2,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图4-141950年以来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二)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旱涝灾害频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图4-15缺水城市比例三、主要河流的治理开发(一)长江的治理与开发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长江年均径流量9600×108
m3,干支流蕴藏2.68×108kW水能量,可能开发1.97×108kW,占全国的53%。长江的最大问题是洪水峰高量大,而河道泄洪能力不足。1.都江堰灌区2.乌江渡水利枢纽3.葛洲坝水利枢纽4.丹江口水利枢纽5.荆江分洪工程6.柘溪水利枢纽7.韶山灌区8.万安水利枢纽9.江都水利枢纽
图4-16
长江流域示意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下游筑堤防在分洪后可防御1954年级洪水约为40年一遇,不分洪可防10~25年一遇的洪水。全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4.8万多座,总库容1
222×108m3。汉江可基本控制洪水威胁。中下游平原建成排水涵闸7
000多座,机电排灌容量510×104kW,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以上。开发大中小水电约1
600×104kW,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104kW,年发电量157×104kW·h。系统整治改善了中下游航道,川江航道有明显改善。开始建设上中游防护林。长江治理开发的成就目前正在兴建宏伟的三峡工程。最终蓄水位175
m,坝顶高程185
m,总库容393×108m3,其中防洪库容221×108m3,装机容量1
768×108kW,年发电量840×108kW·h。(二)黄河的治理开发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黄河年均径流量563×108m3,水能蕴藏量4054×104kW,可能开发2800×104kW,年输沙量16×108t,平均含沙量35kg/m3。图4-17黄河流域形势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在上游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5个梯级大坝,装机容量324×104kW,年发电量156×108kW·h,开发程度30%。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初步治理面积约10×104km2,入黄泥沙有所减少。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期改建,主要用以控制特大洪水,平时尽量降低汛期运行水位,蓄清排浑,控制凌汛,并利用径流低水头发电。全流域灌溉面积从80×104hm2增加到510×104hm2。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泥沙得不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继续淤高。凌汛威胁,龙羊峡和刘家峡冬季放水发电,增加下游凌汛的威胁。水资源不足,上中下游用水近270×108m3,汛期还需用200多亿立方米输沙入海。近年来春季干旱时下游经常发生断流现象。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淮河的治理与开发1949年后,对淮河治理成就包括:已建成大中小水库5308座,总库容298×108m3;修建蓄洪行洪区20多处,滞蓄容量320×108m3;开挖并扩大入江水道,修建160km长渠;灌溉面积从80×104hm2增加到730×104hm2。淮河水系流域面积19×104km2,沂沭泗水系面积8×104km2,年均径流量611×108m3。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不稳定,又由于黄河泛滥的原因,下游洪水出路少,因而灾情严重。图4-18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示意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中游洪水通道未能根本解决,平原蓄洪区使用时困难大;二是河水污染严重,现在正在积极治理中。图4-19淮河治理规划图(四)海滦河的治理与开发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存在问题:缺水严重。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大范围的“漏斗”,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为了弥补海河水系的水量不足,修建了引滦入津工程。近期引黄河水,远期引长江水。前者包括引黄入晋、引黄入淀(白洋淀),后者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图4-20海河下游分洪减河位置修建水库1
900多座,总库容265×108m3,在平原开辟分洪滞洪区32处,滞蓄容量191×108m3。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治理平原原有易涝耕地面积的80%。灌溉面积640×104hm2。(五)珠江的治理开发(六)内陆河的开发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内陆河区总面积近340×104km2,占国土面积的35%,年径流量大于1×108m3的内陆河90多条。内陆河流域的开发程度有很大差别,其中新疆天山南北、甘肃河西走廊开发程度较高。内陆河区的主要问题: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提高每立方米水的经济效益,保证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流域内兴建大中型水库370座,总库容394×108m3,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104kW,电力排灌站装机120×104kW,灌溉面积为65×104hm2,修筑江海围堤10
000多千米。西江上游红水河段水力资源丰富。拟建11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
160×104kW,年发电量628×108kW·h。四、跨流域调水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各地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有很大差异,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资源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水资源却十分紧张,称为“三江水富、四河紧缺”。三江年均径流总量13
880×108m3,而四河为1720×108m3。规划中的向缺水地区引水的主要工程有:华北区: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引黄(河)入淀(白洋淀);万家寨引黄入晋;引黄济潍(潍坊与烟台);山东西水东调即由东平湖引黄至莱州。西北区:新疆北部引额尔齐斯河的北水南调;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东北区:北水南调(引松花江水至辽河);辽宁省的东水西调。东南区:浙江富春江引水到宁波。西南区:四川长征渠,引青衣江水至重庆;贵州乌江引水灌溉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水利部门对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调提出西线、中线和东线引水方案。图4-21东、中、西三线南水北调方案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用水问题。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天津,全长约1
150km。两期实施。第一期引水到黄河以南,引水88×108m3,增加改善灌溉面积160×104hm2。第二期工程引长江水192×108m3,其中过黄河的水量为80×108m3,可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80×104hm2。解决海河平原、京津用水及黄河下游补水。先从丹江口每年引汉水100×108m3。设计输水总干渠长1
241
km,均采用全封闭式输水。一期工程完成后,可解决工业城市用水,增加灌溉65×104hm2。二期工程,抽引汉江水230×108m3,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60×104hm2。东线中线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主要线路有3条:(1)从通天河引水70×108m3,线路长度不足100km;(2)在青海玉树通天河上筑高坝,引水入黄河,引水渠长约500km;(3)从金沙江的翁水河口引水,经祖厉河入黄河,全线长约3
000多千米。西线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调水对环境的影响输入区输出区输水通过区外水引入,水量增加灌溉土地盐渍化输水渗水阻水蓄水水量减少化学元素迁移、传染病迁移水文网(水文过程)变化补给地下水(中线)灌溉土地盐渍化与东西河流交叉,影响排灌地下水坝,影响排灌新生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枯水年的枯水季节泥沙淤积、污染加重、海水倒灌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一、矿业开发的特点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2.年龄结构(1)矿业具有初级性。为重工业提供原料资源和动力资源。(2)矿业具有明显的资源地指向性特征。各地区的原料资源、能源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埋藏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矿业。(3)矿业的分布较加工工业区域差异更为明显、更为集中。导致矿业的开发也具有集中性。(4)矿业开发的初级性决定着矿产品具有运量大的特征,分布的集中性特征又使矿产品的运输具有运距远的特征,使矿业开发对交通运输业产生极强的依赖性。矿业是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二、中国的矿业开发与总体布局(一)重点矿业的布局形成三种类型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依世界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总价值计算,中国占世界14.64%,资源价值密度为114.46万美元,均居世界前列,其中15种居世界首位,9种居世界第2位。这表明了中国具有较高的矿产资源丰饶度,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矿业发展,1996年矿业总产值达4
031.84亿元,2000年全国矿业总产值3928亿元,是世界矿业大国之一。(1)分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煤、铁、铜、磷等矿种的开采。其中煤炭产量的41.77%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仅山西一省就占全国26.13%;生铁相对集中在华北环渤海区、黄河中游区和东北区,三者合占全国的59.44%。(2)分布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铝土、钨、锑、石棉等。
(3)分布范围小而高度集中型,如石油和天然气、钾盐、金刚石、菱镁矿、稀土、镍等。受矿产资源结构、组合及地理分布影响,矿业布局呈现不平衡特征。(二)根据矿业产值,矿业开发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三)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不平衡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从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主要的矿业生产地,其人均矿业产值为110元,高于全国平均值,更高于东部的98元和西部的63元。(2)从大区布局看,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中南、华北,矿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4.31%,19.78%,17.87%,17.19%。(3)从省、市、区看,矿业产值超亿元的省区依次为: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南、辽宁、河北、新疆、广东等。矿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偏集在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带,以矿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计算,新疆、黑龙江、山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等位居前列。三、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1996年的能源产量为13.16×108t标准煤,需求量已达13.88×108t标准煤,分别为1978年6.28×108t、5.7×108t标准煤的2倍以上。2001年能源产量为12.1×108t标准煤。表4-5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及比较年份生产消费生产量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19786277070.323.72.93.15714470.722.73.23.419806373569.423.83.03.86027572.220.73.14.019858554672.820.92.04.37668275.817.12.24.9199010394274.219.02.04.89870376.216.62.15.1199110484474.119.22.04.710378376.117.12.24.9199613155774.817.11.96.213881175.017.51.65.9200112100068.020.23.48.413200067.023.62.56.9世界(1995年)113000027.240.1232.5(单位:万吨标准煤,%)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一)煤炭工业我国1995年的原煤产量已达13.61×108t,为解放前夕的43.9倍,原煤产量相当于世界原煤总产量的29.98%,在世界上的位次已由1949年的第9位上升为现在的第1位。2001年原煤产量为11.61×108t。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征。黄河中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3个省区的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2/3,而且开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图4-22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3.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2.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4.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个省区。图4-23中国煤矿分布图(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995年原油产量已达1.50×108t,占世界4.95%,从1949年居世界的第27位升至第5位。2001年原油产量达1.64×108t,天然气产量达到303.29×108m3。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遍及20多个省区,形成一批大型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其中大庆油田是最大的油田,从1976年以来原油年产量一直保持在5
000万吨以上,其次为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图4-24中国主要炼油厂分布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2.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1)巩固东部油田生产基地,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在新疆重点勘探、建设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新油区。(2)注重石油的开发和生产,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主攻陕甘宁、四川、松辽、渤海湾、南海西部及莺歌海、东海平湖等气田。(3)力争在海洋油气田的建设上有所突破。(1)东北松辽油气产区:包括大庆、吉林油田,年产量占全国43%。(2)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包括胜利、冀东、辽河、中原、大港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48%。(3)四川天然气基地:包括四川和湖北西部部分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国41%。除三大产区外,还有新疆、青海和陕甘宁油气基地等。3.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三)电力工业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995年装机容量达到2×108kW;发电量突破1×1012kW·h,占世界发电量7.75%,在世界的位次由1949年的第25位跃居第2位。2000年发电量达1.36×1012kW·h。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结构从电厂和电网的规模看,大机组日益成为中国电网的主力,目前超过100×104kW的大发电厂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1.7%;超过100×104kW的电网总装机容量为18412×104kW,覆盖了全国所有城市和大部分乡村。电力生产量居全国前列的是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四川、河南、辽宁、山西,占全国65.29%。电源构成主要是火电和水电,分别占发电量的81.09%和18.91%。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电力工业布局
火电布局在燃料基地建设电站群,有条件地实行煤电联营,向电力负荷中心送电的宏观格局。
水电布局动力源指向极强,高度集中在西南、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地区。
核电及其他新能源因地制宜利用多种资源,解决大电网达不到或能源短缺地区用电问题的需要。不同区域建成地热电站、潮汐电站、风力电站以及沼气电站。
电网布局华北电网——以京津唐为中心;东北电网——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华东电网——覆盖沪、苏、浙、皖四省市;华中电网——包括豫、鄂、湘、赣四省;西北电网——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还有西南和华南电网等。图4-25中国大型水电基地示意图(四)能源工业布局评价与发展趋势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能源工业布局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中国的电力工业的宏观布局基本合理。中国能源产、销异地的特征客观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和“北油南运”的能源远距离运输格局。评价整体西移形成7个能源基地:(1)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煤炭、电力为主要职能。(2)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利用褐煤发展煤炭、电力工业。(3)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基地。(4)以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发展煤炭、电力工业。(5)以豫东的永城、濮阳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能源基地。(6)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的水电基地。(7)川南、黔东、滇北煤炭能源基地。设想四、矿业开发中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产、供、销矛盾。(2)矿产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严重形成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高,用能设备效率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2.21t标准煤/1
000美元GDP)为世界能源利用率最高的瑞士(0.16t标准煤/1
000美元GDP)的13.8倍。(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危害问题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在开发与利用煤炭的过程中产生环境危害,包括: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矿井酸性水和洗煤厂废水污染、煤矸石自燃与煤炭燃烧利用过程中的CH4、SO2、CO2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4)能源与矿产的生产与消费的布局不匹配,加剧了能源、矿产运输的紧张局面。能源和矿产品是中国货运量最大的商品,仅能源就占铁路货运量的49%、公路货运的26%,水运的37%,内河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51%。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一)中国工业发展特征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相继建立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传统部门,航天、航空、核工业、计算机等新兴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覆盖工业生产各个行业的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一些工业品如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旧中国的工业极端落后,到1949年建国时,工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仅为12.6%,人均工业产值25.8元,以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轻工业为主。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34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
448.98亿元,增长了274倍。工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例由1949年的12.6%,上升到1993年51.7%。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44.4%,高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产品单位1949年1957年1978年1985年1996年2001年钢104t15.8(26)535(9)3178(5)4679(4)10124.06(1)15163.44(1)原煤108t0.32(9)1.31(5)6.18(3)8.72(2)13.97(1)11.61(1)原油104t12①(27)146(23)10405(8)12490(6)15733.39(5)16395.87发电量108kW·h43(25)193(13)2566(7)4107(5)10813.10(2)14808.02(2)水泥104t66686(8)6524(4)14595(1)49l18.90(1)66103.99(1)化肥104t0.615.1(33)869.3(3)1322.2(3)2809.04(2)3383.01(1)化学纤维104t0.02②(26)28.5(7)94.8(4)375.45(2)841.38(2)布108m18.950.5(3)110.3(1)146.7(1)209.10(1)290.00(2)糖104t2086227(8)45l(6)640.20(4)653.10(3)电视机104台0.02③
51.7(8)1667.7(3)3541.81(1)4093.70(1)表4-6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居世界位次变化注:①1950年;②1960年;③1958年。括号内数字为世界排名。(二)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大体分为两个变化阶段:一是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在结构上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工业化。二是1979年以来,在经济体制、发展目标和工业化战略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先补消费不足的课;轻工业在工业增长中居主导地位;目前传统消费开始出现生产剩余,新型多样化消费得以发展。年份194919521957197819841988199519962001工业总产值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轻工业73.664.555.043.147.447.242.843.039.4以农产品为原料56.445.829.532.332.328.928.724.7以非农产品为原料8.19.213.615.114.913.914.314.7重工业26.435.545.056.952.652.857.257.060.6采掘工业5.46.66.86.76.06.46.65.6原料工业15.217.920.219.120.423.322.124.5加工工业14.920.529.926.826.427.628.330.5表4-7中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单位:%)(三)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解决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取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到1978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二阶段(1979—)。按照效益优先目标,强调充分利用沿海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同时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形成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7大工业区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辽中南地区、西南成渝地区、西北关中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哈尔滨—长春地区、太原—包头地区、兰州地区、山东半岛、长沙—湘潭—株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等工业区也具有相当的基础。全国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沿(长)江、沿(黄)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中国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总体上,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二、原材料工业布局(一)冶金工业布局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钢产量由1949年的不足16万吨、1952年的135万吨,发展到1978年3
178万吨,2001年上升到1.52万吨,位居世界首位。主要集中于上海、辽宁、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省市,并形成了上海、鞍本、京津唐、武汉、攀枝花、太原、包头、重庆、马鞍山及台湾等钢铁工业基地。钢铁工业图4-26中国钢铁工业布局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有色金属工业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图4-2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分布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化学工业布局建国以来,化学工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目前,乡及乡以上化工企业已有近4万个。电石、合成氨、染料、化肥、硫酸、农药、纯碱、硫铁矿、磷矿和磷肥、烧碱、醋酸的产量居世界前茅。图4-28化学工业布局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建材工业布局传统建材工业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一般在资源和消费地布局。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房屋建筑材料以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为主,水泥以省内平衡为主,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以区域平衡为主的格局,并形成了辽宁中南部地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川、山东等全国建材综合生产能力较集中的地区。从中国建材工业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看,建材工业布局趋势:一是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在沿海地区新建和扩建一批骨干企业,解决沿海地区建材产品供需缺口和满足扩大出口的需要;二是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适当控制小企业数量的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改变目前建材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三是配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解决部分地区建材产品不足的问题,集中建设相应规模的建材企业。三、机电工业布局(一)机械工业布局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据2001年的统计,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机械工业企业为43499个,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25.4%;机械工业总产值为21603.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63%。图4-29机械工业布局图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机械工业的布局特征
普遍展开,各省区均有生产点;大体形成由东部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梯级格局;内地“三线”地区具有相当规模。以沪、苏、鲁、浙为主的华东地区是全国机械工业实力最强的基地;辽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省;成渝地区机械工业也具相当规模。(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1)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2)工业基础指向性。(3)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4)集聚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1)东部沿海偏向性。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点向着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形成。(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沿边则藉国家开放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978年以前,我国电子工业的产品主要以军用电子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电子工业的重点开始转向以电视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2001年中国电子工业现有企业4
824个,固定资产为3
084.24亿元,工业总产值为8
990.25亿元。中国电子工业的分布与地区技术水平大体一致,在沿海发达地区由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辽宁组成了一条电子工业带,及四川、贵州、陕西等三线地区组成多个电子工业基地。从产品看,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四川等南方省市。大中小型计算机分布在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布点分散、重复太多;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三是没有形成高新技术的具有较强技术经济实力的科研开发生产基地;四是不少军工企业仍在“三线”地区,位置偏僻,难以发挥生产潜力。电子工业四、轻纺工业布局(一)纺织工业布局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既有丰富的天然纤维资源,也有多种多样的化纤资源。如棉花2001年产量532.4×104t,羊毛产量34.3万t,桑蚕产量60.2×104t,均居世界第1位;麻类产量为68.1×104t,居世界第2位;特殊动物毛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应合同范本写
- 240钻机租赁合同范本
- epc工程合同使用合同范本
- 人工加材料合同范本
- 全新货车购车合同范例
- 保险公司担保贷款合同范本
- it 顾问合同范本
- 分公司发票合同范本
- 代招合同范本
- 出租摩托协议合同范本
- 制造企业人事管理制度范本
- 20kV及以下配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规定-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 JJG(交通)054-2009 加速磨光机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试题
- H.248协议正常呼叫流程解析
- 玻璃水钻行业需求分析及生产工艺流程
- 上科教版五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 宏伟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与利益冲突案例
- (完整版)信息技术读书笔记3篇
- 商务运营管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