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复习湘南学院2011年12月第一篇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导论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二篇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第六章社会角色第七章社会互动第八章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教学内容(5篇25章)第三篇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二章社会设置第十三章社区第十四章城市化第十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四篇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第十六章社会问题概述第十七章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二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第五篇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第二十一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第二十二章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第二十三章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第二十四章社会指标第二十五章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四节社会学简史
社会学研究对象(郑杭生):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简称“社会运行论”。
社会在运行中有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第一,“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第二,“具体科学”,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第三,“综合性”,表明社会学不是单科性学科;第四,“条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第五,“机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良性”的经常需要从研究“恶性”的入手,就象研究人体的正常结构往往需要从研究病人开始一样。“自杀”研究。犯罪问题研究。理解定义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与历史唯物论:特殊与一般与单科性学科:综合与单科
与综合性学科:特殊与特殊与科学社会主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what)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这样(why)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where)规范的功能——社会应该怎样批评功能——“社会医生”
“故学问之事,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知治乱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
——严复社会学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功能?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角度的综合性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一、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前提1.时代背景:欧洲社会转型2.学科前提: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第四节社会学发展简史二、社会学的创立
社会学创始人:1838年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社会运行条件人口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与心理条件转型效应迟发展效应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1、人口条件(基础条件)2、生态环境(基础条件)3、经济条件(决定性条件)4、政治条件(直接影响)5、文化与心理条件(精神条件)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一)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机制”基本含义: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把三者综合起来,更概括地说,机制就是“带规律性地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1.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分类标准:按照社会运行机制形成过程进行区分。2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分类标准:按照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区分。3.显机制和隐机制分类标准:按照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进行区分。4.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社会运行机制等分类标准:按照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进行区分。(二)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动力机制:为社会运行提供适度的动力
整合机制:协调社会利益,促使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组成有机整体
激励机制:促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倡导的趋于一致,激发社会活力
控制机制: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运行的方向与速度
保障机制: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社会运行安全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解释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社会的主要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主要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一、社会运行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二、社会运行的方式
1.纵向运行,即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第一,继承关系。第二,变异的关系。第三,中断的关系。
2、横向运行第一,交叉与渗透的关系。第二,制约的关系。第三,促进的关系。第四,转化的关系。第三章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一、文化的含义社会学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二节文化的区分第三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第四节文化的功能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一)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二)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三)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初始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逆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放弃原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新确立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一)语言能力(二)思维能力(三)学习能力(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个体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够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三)代差
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第一节社会角色的内涵与理论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第六章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内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二、角色丛角色丛是指多重社会角色的集合和相互重叠现象。第一节社会角色的内涵与理论三、社会角色的基本理论1、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roletaking),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学习角色扮演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模仿某个角色嬉戏阶段(playstage):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博弈阶段(gamestage):成熟承担某个角色戈夫曼看来,我们全都是一些假戏真做、装腔作势的骗子。“人生就是一出戏”。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等)乔装打扮了的“自我”2、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通过虚拟戏剧方式来研究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获得方式)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心理状态)三、规定性角色与开发性角色(规范化程度)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角色意图)五、理想角色与实践角色(角色存在形式)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角色。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获得方式)自致角色,亦称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心理状态)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正在扮演这一角色。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行为去做。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如:军人、警察、法官、公务员等开放性角色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如父母、夫妻、朋友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角色意图)功利性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如商人、企业家、经理表现性角色以表现制度与规范、价值观念为目标。如学者、教授、志愿者一、社会角色的确定(前提)二、社会角色的表现(静态)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动态)四、角色距离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的确定角色确定:角色认同对个人:“我是谁”;对社会:“我们是谁”。二、社会角色的表现(一)布景与道具(社区座次)(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三)台前、台后的表现(四)社会角色表现的配合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一)角色期待: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二)角色领悟: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三)角色实践: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四、角色距离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戈夫曼以游乐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为观察对象)一、角色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一、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者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1)角色间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2)角色内冲突: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二、角色不清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指个体的角色行为已经与角色规范严重不符,不能继续扮演其角色。
复习思考题一:材料分析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
——上海《生活周刊》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事件。
参考答案
首先,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第四节集合行为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16372社会互动的含义理解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社会互动可能对互动双方和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发生一、对社会互动含义的理解在社会学中,并没有统一的社会互动理论。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是在同一学派中,也有概念上的分歧。参照群体理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理论角色理论本土方法论社会互动理论戏剧理论二、社会互动的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简介代表人物◆米德(开创者)、库利、托马斯、布鲁默(集大成者)主要观点◆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①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为,就要对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意义做出解释;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他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④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在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划分)(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据互动的目的分)(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分)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评价-控制)(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同化)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评价阶段控制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景辨识的问题主要解决态度确定的问题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为目的的行为。一方消灭另一方,或者一方或双方改变其思想、态度、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竞争冲突顺应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一、社会互动的维度(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三)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四)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12345顺从和顺应强制竞争冲突合作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collectiveaction)又称为集体行动或集群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的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互相依赖。一、集合行为的概念与特征第四节集合行为感染理论紧急规范理论基本条件说模仿理论匿名理论集合行为的理论控制转让理论二、集合行为的理论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一)恐慌(二)谣言(三)流行
第八章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群体结构及其过程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及特点1、涵义广义:社会群体是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初级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的行动能力。2.社会群体的特征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1、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等。
2、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二)正式群体与和非正式群体(依成员互动的正规化程度分)(三)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分)(四)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依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五)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二、群体的类型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A.基于成员之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B.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C.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D.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叫趣缘群体。
一、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二、群体规范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每个成员所公认,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宗则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三、群体内部关系
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群体规模入手,发现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2)利用“社网图”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3)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分析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一般说来,群体中有两种主要领导形式:一种是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另一种是表意性领导,它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领导作风基本类型:(1)权威型(也叫“独裁型”)(2)民主型(3)放任型。五、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一、概念内涵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也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一,成员有限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第三,成员在交往中表现了全部个性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有感情第五,成员难以替代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二、基本特点三、形成条件
第一,活动空间接近。第二,接触时间长。第三,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第四,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四、主要类型
家庭邻里伙伴群体五、功能
1.正功能
①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
①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②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材料分析:八佰伴的倒闭说明了什么?
1997年9月,曾在世界各国开400多家百货店、拥有28000名员工、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日元的日本八佰伴集团向法院申请破产,总裁和田一夫引咎辞职。对八佰伴的倒闭,和田一夫将其归咎于家族企业:“不能因为是兄弟,是一家人,管理上就松手,做出人事上的错误判断。”资料显示,全世界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平均寿命只有24年,从世界范围看,家族企业中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家族企业它是带有初级群体特征的社会次级群体,是两个群体的混合物。它实际上把群体分为了内群体和外群体,对外群体充满了不信任。它把家族成员视为不动产和最可靠的资源,因而具有排他性。它把决策、监督依赖于家族的掌门人,因而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它的初级群体特征是制约其发展的致命伤。第九章家庭、婚姻、
性与社会性别1、家庭的涵义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或法律领养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设置,其定义强调: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利关系。(对家庭的一切社会设置,都是围绕孩子旋转的)2、类型:(1)按家庭的结构分:(美国默多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断代家庭(2)按家庭成员的完整情况分:完全型家庭、残缺型家庭(3)按家庭规模分:大家庭、小家庭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有三种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单亲家庭。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主干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父母大儿子、大儿媳孙子二儿子、二儿媳孙女三儿子、三儿媳孙女断代家庭:只有一代未婚者或一代未婚者与祖父母(或其中一方)组成的家庭,一般比较少见。完全型家庭——指有父、母、子女三种人组成的家庭。既包括核心家庭,也包括主干家庭、扩大家庭。残缺家庭——指丧偶、离偶、丧子、弃子或无子的家庭。3.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帕森斯认为,家庭的两个重要功能是初级社会化和人格稳定化。初级社会化是指家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学习所处社会的文化规范。人格稳定化指家庭在情感上对成年家庭成员所发挥的作用。(2)情感和陪伴。当代家庭的第二个功能是为其成员提供爱和感情。(爱的港湾)(3)性规则(4)经济合作(抚养和赡养)
第十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
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及特点1、涵义广义: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社会组织是与初级社会群体相对应的次级社会群体,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程序明确,责任分明,协作统一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医院、学校、社会团体等。2.社会组织的特征(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社会组织内有稳定的规章制度。2、地位:人们在社会组织的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社会地位的类型:归属地位;成就地位3、角色:社会组织中人们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4、权威: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权威依附于职位。
(一)西方社会组织的分类1、按照功能和目标分类:(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1)经济生产组织:即制造东西或进行生产的组织。(实业公司)(2)政治目标组织:它保证整体社会实现其目标并实施社会的权力配置。(政府机关)(3)整合组织:这类组织涉及到调解冲突和社会关系,以实现制度的期望或达到社会各部分彼此良好的配合。(法院、政党)(4)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教会和学校)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代表人物是布劳)(1)互惠组织:组织的目标使所有参与者都受益。(工会)(2)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对受惠者提供服务。(医院)(3)经营性组织:指产生的价值可用货币表现的组织。(银行、公司、工厂、零售店等)(4)公益组织:社会公众都是受惠者的组织。(政府)3、以组织成员服从方式的分类(1)疏远型组织(强制型):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组织。(监狱、集中营、精神病院、青少年教养所)(2)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基础的组织。(工业组织和商业组织)(3)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来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教会)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1)长链组织(2)媒介组织(3)集约组织
(二)我国学者对社会组织的分类1.以产业为标准分类2.以组织结构编制的性质为标准(单位组织)3、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1)政治组织:人们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组织。(2)经济组织:社会中一切从事生产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组织。(3)文化组织:社会中进行文化传播,从事科研活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组织。(4)综合组织:综合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关系,担负多种职能的社会组织形式,如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等都属于综合组织。
(5)军事组织。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传统的组织理论家比较注重包括组织的稳定、明确的相互关系形式、清楚的职权和严格的沟通渠道在内的正式结构。现代组织理论家注重结构与环境间的关系,相信灵活的结构形式更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更有效率。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略)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1、直线组织结构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车间主任班组长班组长班组长(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直线组织结构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组织中各种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各级主管对下属拥有直接的领导权,每一职位只能向一个直线上级汇报,组织中不设专门的职能部门。这种组织结构优点是:权力集中、权责分明、命令统一、行动快捷。2、直线职能式结构班组长厂长职能科室职能科室车间主任职能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职能组班组长班组长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以直线组织结构为基础,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其特点是:直线部门人员在自己权责范围内有决定权,有权指挥和命令从属人员,而职能部门人员只是上级直线管理人员的参谋和助手,主要负责向下属提供建议和指导,但没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除非上级直线管理人员授予他们某种职能权力。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既保证了统一指挥,又有利于发挥专家的辅助作用;职能高度集中、职责明确、工作效率高,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其缺点是: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各部门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协调难度大;整个组织适应性较差,缺乏灵活性。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目前企业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3、事业部组织形式总经理职能部门事业部职能部门工厂职能部门事业部事业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工厂工厂工厂工厂工厂
事业部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20年代初,通用汽车公司合并收买了许多小公司,规模急剧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而内部管理却十分混乱。当时担任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P.斯隆以事业部制的形式于1924年完成了对原有组织的改组,使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和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实行事业部制的典型,因而事业部制又称“斯隆模型”。
事业部组织结构:组织的高层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特定的市场,能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公司集团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一般做法是:总公司成为决策中心,在总公司下按产品或地区分为许多个事业部或分公司,他们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优点:可使组织最高领导层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各事业部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有利于各事业部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协调一致不足:职能部门分散,一些资源不能充分共享,造成了人员和设备的浪费;各事业部独立核算,易产生本位主义,难协调一致;不同的事业部之间沟通关系较差,相互支援较差;各事业部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门出发,他们之间独立的经济会引起激烈的竞争,甚至发生内耗;由于忽视整个组织的利益,协调控制比较困难,可能出现架空领导的现象。
4、矩阵组织结构总经理职能部门Ⅰ职能部门Ⅲ
职能部门Ⅳ职能部门ⅡA项目组B项目组C项目组矩阵组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部门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使产品经理和职能经理在组织中拥有同样的职权。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一个员工只有一个上司的命令统一原则,使一个员工属于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部门,许多员工同时要向两个经理负责。矩阵结构往往是企业存在某些约束条件时采用的。为完成某一项目,由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经理部,当项目完成后,各类人员另派工作,此项目经理不复存在。优点:具有较大的互动性,能克服职能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各行各业人员可以在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实现集权与分权优势的结合。缺点:由于实行的是横向、纵向双重领导,容易造成冲突或相互推卸责任;组织关系复杂,对项目负责人要求较高;要花大量时间举行会议,集中解决问题,造成决策迟缓。5、集团控股组织结构各个分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总部下属的子公司,也是公司分权的一种组织形式。控股型组织,是在非相关领域开展多种经营的企业所常用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母公司子公司关联公司优点:总公司对子公司具有有限的责任,风险得到控制。缺点:战略协调、控制、监督困难,资源配置也较难,缺乏各公司的协调,管理变的间接。6、网络组织结构“网络组织”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这种新形式是由传统的“命令和控制”组织向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重大转变。传统的等级制以及与它相关的计划、控制和人力资源系统适合于对事务进行预测和管理。相反,新的网络形式则适合于用来利用不确定性,而不是减少不确定性。它强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柔性调整。管理咨询公司研发机构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广告代理服务………经理小组优点:网络结构中的人员、决策权限、角色和领导关系是临时根据特定的项目或事件组成的,一旦需要,可能随时改变。因此网络结构具有快捷的优势,能对变化的事件做出快速的响应。缺点:网络结构可能导致资源重复和行为责任的错误划分。网络结构好像最适合于变化迅速且剧烈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战略优势取决于创新能力。
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古典组织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1.美国社会学家弗里德里克·泰罗(1856-1917)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2.法国的社会学家亨利·法约尔(1841-1925)的行政管理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性。他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科层制管理是指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进行管理。合法与合理的职权观点是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观点。(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1880-1949)和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
1.梅奥的“霍桑试验”美国的社会学家梅约在1927-1932年主持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梅约提出了三条原理:①工人是“社会人”,他们除了金钱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如需要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安全感、归属感等。②企业本身是一个正式组织,在这个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应重视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和作用。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2.巴纳德的管理理论美国的社会学家巴纳德认为,对组织成员个人来说,组织的目标不一定是一种“个人”目的,但必须使他们看到这种共同目标对整个组织所具有的意义。组织动机和个人动机是不同的,而个人之所以为组织做出贡献,并不是因为组织动机就是他们的个人动机,而是因为他们感到,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并获得相应的满足。巴纳德认为只有当组织给个人的报酬大于或等于个人为组织做出的贡献时,个人才可能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在管理中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的思想,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巴纳德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共同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并指出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后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美国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其顶点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三)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二战后,其理论观点已不再只看重于组织某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组织的各方面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系统的观点。它将组织管理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开放系统,不但要看到此系统中各层次与外界环境间的交流和制约作用,而且要看到组成该系统的各层次之子系统及其相互联系的作用。第二,权变的观点。就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权变观点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宜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第三,发展的观点。它要求组织有自身的战略目标,以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局势。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三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的后果1、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2、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社会分化的类型: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分层三要素:经济、声誉、权力)新韦伯的分层理论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帕森斯的职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第三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1、主观法(自我评分法)2、声誉法3、客观法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第四节社会流动二、社会流动的类型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
第二节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特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社会学研究的社会设置,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者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一、社会设置的义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社会价值观(观念系统)社会规范体系(规则系统)权威与地位结构(组织系统)社会机构与设施(设备系统)
三、社会设置的特征1、可重复性(稳定性)——既体现了社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也使人类行为具有可预见性。如,教育科考制度2、集体性约束——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是设置的一个普遍原则。如,公共牧场中的放牧规则
3、自我维护(惯性)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一)本原的社会设置与派生的社会设置(历史过程)
本原的社会设置——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设置。(经济设置和家庭设置)
派生的社会设置——是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设置。(政治、教育和宗教设置)(二)自然形成和有计划建立的社会设置(按确立的过程分)“和平之烟”(三)非正式社会设置和正式的社会设置(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看)
习惯、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属于非正式社会设置和不成文的社会设置。五、社会设置的功能
1、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看,社会设置调整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2、从个体层次水平来看,设置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提供合作的前提,为个体行动者降低不确定性。(家庭、社会组织制度、银行制度)
第二节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略)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第十三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概述
第二节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虚拟社区
一、社区的涵义
1、“社区”概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社区与社会》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中文的“社区”概念是1933年费孝通从英文的community翻译过来的。
第一节社区概述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2、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组织要素(相应的管理机制与生活制度
)文化要素二、社区的类型
(一)划分社区类型的方法1.纵向角度划分社区类型: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2、横向角度划分社区类型:法定的社区、自然的社区、专能的社区。3.地域型社区划分法: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三种类型。4.功能型社区划分法5、其他的分类方法——文化分类。
(二)我国主要社区类型1.农村社区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地域性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2、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3、小城镇社区指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纽带和桥梁的功能。三、社区研究的方法
(一)实地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社区分析的基础,一直受研究者的重视。(二)理论分析方法
一、虚拟社区的涵义
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一个网络板块,如天涯社区。类似的名词还有论坛、贴吧、看吧等。第二节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略)
第三节虚拟社区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1.超时空性。交往具有超时空性。2.匿名性和符号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3.松散性。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4.自由性。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虚拟社区的基本准则。
第十四章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社会文化特征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是一种主要由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1、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实质:消灭城乡差异,实现社会转型。2、历史起点: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的分布形成的格局。一、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社会文化特征
2、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式(1)欧内斯特·伯吉斯的“同心环带”模型(从圆心到外围依次为商业中心、过渡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通勤者区……)
(2)霍默·霍伊特的“扇形”模型(由商业中心射出的许多扇瓣所组成,轻工业区、各级住宅区、娱乐区分别占据相应的扇瓣)
(3)昌西·哈里斯等的“多核心”模型(大城市的特殊类型,由一个主要的中心和许多次中心所组成,每个次中心可具有放射性或同心性)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文化随城市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2、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强(职业、财富、素质、背景)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7、城市文化世俗化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三、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1、城市问题城市问题是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
我国当前城市问题主要有两类: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2、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1)霍华德的“花园城市”(2)芒福德的“有机秩序”(3)马塔的“带型城市”(4)柯布西埃的“阳光城”第十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175第一节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一)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二)社会变迁不同于社会进步社会变迁具有多向性特点社会变迁不带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只是一种事实陈述176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整体与局部变迁(规模)进步的与倒退的社会变迁(方向)渐进的与激进的社会变迁(方式)自发的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人的参与和控制)177
三、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英克尔斯认为世界变迁的四种动力:科技革命;人口变化;思想变革;组织变革。178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社会进化论历史循环论社会均衡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179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现代化——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即人类社会以现代工业的产生为发端,以科技发展为动力,在自身日益分化的基础上,向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的发展阶段转变的全面发展过程。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0社会现代化,开始于三百多年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广度来说:是世界性的。从深度来说: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变革。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1、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2、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3、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4、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5、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变迁的过程。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183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集中表现在太平洋亚洲(括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印度)的新兴工业化带的崛起、拉丁美洲的“依附性”发展和中东(西亚、北非)伊斯兰世界的变革。184
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早发内生型——开始时间早,主要手段是创新,现代化的任务逐步提出并解决,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后发外生型——主要手段是采借,采借的同时创新,现代化的任务提出具有突发性,并要求“一揽子”解决。185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过程
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初始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1911-1949)现代化的发展阶段(1949-1978)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以来)
186
二、中国现代化的特征采借性艰巨性不平衡性二元结构性187
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反思1、中国现代化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现代性积累甚少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2、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在诸多挫折中艰难推进的。3、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转换。4、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观念的转变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因素188第十六章社会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
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第五节主要社会问题分析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下述四个要素构成:
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
1.普遍性和变异性。2.复合性和周期性。3.破坏性和集群性。
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划分,将其分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等。这种分法详细地罗列了社会病态种类。从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可分为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可分为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前者如人口结构失调问题,后者如腐败问题。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社会整合理论文化失调理论社会解体理论价值冲突理论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迪尔凯姆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迪尔凯姆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分析了社会整合形成的原因、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等三个问题。他认为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另一个是“有机团结”。传统社会是所谓“同质”的社会,现代社会的整合方式是“异质”的有机团结,其整合要求要比传统社会更高。社会问题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只有适度的社会整合才有利于社会生活。一、社会整合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失调理论。
奥格本指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CultureLag)。文化失调理论认为,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引起的,这种文化严重失调现象是现代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二、文化失调理论
社会解体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社会解体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源于社会变迁。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以及社区的异质性不断增加等等,都会破坏社会原有的动态平衡,使传统社会的权威、约束和控制日益减弱,从而导致社会解组。三、社会解体理论
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学派的学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等,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四、价值冲突理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
历史遗留问题是指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1978年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如人口问题就是这样一类社会问题。
转型中的社会问题,即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转换相伴生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物价问题即属于这一类社会问题。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1)社会问题的交织性。(2)社会问题的突发性。(3)社会问题的多面性。一、人口问题
二、环境问题
三、贫困问题
贫困类型:(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2)初级贫困与次级贫困;(3)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贫困持续时间);(4)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贫困认定与测量);(5)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贫困成因);(6)国内贫困与国际贫困。
四、犯罪问题
五、就业问题
第五节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第十七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控制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一)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本质看)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方式看)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从社会控制作用及其过程看)(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控制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一、社会控制手段(一)组织控制手段(二)制度控制手段1.政权。政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形式2.法律。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三)文化控制手段
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二、社会控制过程扰动反馈监控社会目标决策控制手段反控制实施控制对象社会秩序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纬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三、社会控制的度(一)社会控制三个纬度
社会控制的度具体包括三个纬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1)控制力度: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生活空间越狭小;反之,社会活动空间越宽广。(单位社会)(2)控制刚度: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3)控制网络致密度: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表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多;反之,表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少。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纬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耦合的关系。(分析与思考:转型时期对权力异化的控制)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1.历史的角度。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欠度控制与过度控制)2.社会稳定角度。社会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度控制的表现之一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在符合具体历史条件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该社会里的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该社会控制体系越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一)社会越轨含义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二)社会越轨类型1.违法行为:是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3.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一)神学的解释(二)“心理缺陷”说(三)“挫折—侵犯”说(四)“观察模仿”说(五)“性格类型”说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社会越轨有消极性、积极性和中性三种不同的性质,对这三种性质的社会越轨要做具体分析,做不同程度的控制。消极性社会越轨:犯罪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小岗村“分田到户”中性社会越轨:赶时髦第十八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执行第四节社会政策的终结一、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物流合作合同文档大全
-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遗传学医学细胞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地产公司土地合同管理办法
- 商业零售设备电路改造合同
- 管道安装脚手架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店铺装修合同常用版样本
- 个人展会用车租赁协议
- 医疗卫生服务采购招投标样本
- 地铁安全乘车礼仪指南
- 环保工程项目管理准则
- 钢化玻璃的MSDS英文报告
-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2篇
- 2023广东省成人高考《英语》(高升专)考试卷及答案(单选题型)
- 《德米安 埃米尔 辛克莱年少时的故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年产万吨天然饮用水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临床药理学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临床用药
- YS/T 682-2008钌粉
- GB/T 5976-2006钢丝绳夹
- 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第一级 My Dad课件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句子专项课件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统一》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