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_第1页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_第2页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_第3页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_第4页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摘要: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质量管理数据平台,是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潍坊职业学院在校本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平台建设的〃五个结合〃,即平台搭建与日常工作结合、整体与个体结合、标准化与特色化结合、层层钻取与简便易行结合、刚性指标与柔性管理结合。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数据平台近年来,为落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引导高职院校全面关注内涵发展,教育部2015年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支持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在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和应用符合学校发展需求、体现学校发展特色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预警功能,为决策、诊断和改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已成为体系构建和运行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潍坊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试点院校,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此项工作以来,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在校本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总结出〃五个结合〃的建设经验,即平台搭建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整体与个体相结合、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层层钻取与简便易行相结合、刚性指标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数据平台的搭建思路、框架、路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质量文化塑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高职院校的诊改平台建设和实践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一、打破数据孤岛,建设互联互通的质量管理数据平台按照五纵五横的设计思路,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设了校本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分为学院发展状态分析中心、专业发展状态分析中心、课程发展状态分析中心、教师发展状态分析中心、学生发展状态分析中心五个层面的信息化数据中心和1个内部管理状态分析中心,共六个数据分析诊断中心板块。包括大数据分析中心、发展状态中心、数据集成平台、智能报告系统、专项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子系统。数据的反映对象涵盖了所有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和所有师生。每个层面总体按照质量决策、质量标准、质量执行、资源保障、质量监督五个纵向系统设计指标体系和展示框架,确保过程中每个环节具备有效的诊断要素和量化的观测点,形成了全要素、网络化的质量管理平台架构。根据诊改需求,不断丰富完善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了教务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学工系统、智慧课堂、网络课程平台、重大任务督查督办系统、一卡通系统等业务系统及其模块内容。各业务系统与质量管理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数据源头实时采集、智能筛选、大数据分析、数据监测及雷达预警等功能,为学院各项工作的管理决策、自我改进提供数据支撑。二、平台搭建思路——坚持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确定起到先行带头作用的部门作为各层面的牵头部门,选择有信息化建设基础或者标准化建设比较完善的部门和二级学院作为先行者,本着完善现有工作、提取关键要素的原则,进行先期搭建和试点运行,调整成熟后扩大运行范围直至全面铺开。各牵头部门本着基于日常工作和引领日常工作的原则,科学设计诊断要素,不断开发完善各项业务信息化系统并促进应用,推进日常工作规范化和便捷化,有序开展诊改工作。(一)专业层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制定了专业诊改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依托专业发展状态分析中心,建立了校内专业认证制度,各专业根据诊改平台指标体系诊断点自主诊断后进行中报,经教学工作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审核,确认认证结果后予以公布,作为专业结构调整、各专业改进、优势专业培育等的重要依据。(二)课程层面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广泛开展的条件下,大力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建设了网络课程平台,289门网络课程已经上线。结合日常教学督导工作,建设了智慧课堂系统,经二级学院试点运行后铺开,实现了课堂教学出勤率、互动情况、课后评教数据的实时反映。以上两个业务平台与课程发展状态分析中心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使课程线上线下的学习情况、课堂日常教学情况均能实时诊断,教师根据诊断数据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及课堂设计,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自我诊断闭环。(三)教师层面契合诊改需求,将主要评价标准与诊改要素及平台框架结合起来,制定了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修订了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和竞聘量化评价标准,开发应用了人事系统、科研系统,完善了教务系统模块功能,对接了教师发展状态分析中心,实现了教师基本信息、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职称量化评价等数据的自动提取和分析,使教师能够准确判断自我发展存在的短板和需要改进努力的方向。(四)学生层面结合学生诊改指标体系,修订了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建设了学工系统,实现了学生管理信息化。学生发展状态分析中心对接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对学生学业成绩、日常管理、考核评优、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等的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诊断。(五)内部管理方面基于学院日常工作精细化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点,对本部门的常规工作和年度计划工作进行任务梳理,共计梳理了30个部门和二级学院的1159个工作任务,并分类进行数据化上传,形成了上下贯通、完善明确的目标体系。进一步明晰工作流程,厘清了150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209个工作流程,推进各项流程的信息化进程。完善了学院OA系统的47个办公流程,提高了教师办公效率。开发应用了重点任务督查督办管理平台,分解落实学院的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实时监测完成情况及进度,进行未完成预警。督查督办平台与内部管理状态分析中心对接,学院重点任务数量、内容、完成情况自动提取。将常态化诊改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修订了年度目标考核办法,使年度目标考核与诊改工作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计分统一、结果统一。各部门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工作方案调整,有效激发了各部门的内生动力。三、平台搭建布局一突出整体与个体有机结合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布局采用整体与个体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每个层面的状态分析中心按照群体数据画像和个体指标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先对整体发展状况进行描绘,再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位教师和学生进行个体具体指标分析。(一)群体画像搭建依据〃五横五纵〃框架各层面提取反映整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内重点关注的相关数据,按照规划、标准、执行、保障、监督五个纵向环节,形成群体画像。学院发展状态分析中心以人才培养数据平台指标为依据,主要提取反映学院发展状况和重点工作的模块和要素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历年的纵向比对。主要包括学院的发展规划、基本情况、学生情况、基本办学条件、产学合作情况、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情况、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年度质量报告等8个模块的32个要素72个指标。专业层面设计了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及标准、专业总体情况、产学合作情况、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发展年度报告等5个模块的23个指标,描绘学院的专业设置、产教融合、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国际化等总体状况。课程层面设计了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及标准、课程总体情况、课程信息化建设情况、课程建设年度报告等4个模块13个指标,描绘学院的课程开设、教师授课、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等总体状况;教师层面根据学院情况设计了包括学院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及标准、教师总体情况、专任教师情况、校内兼课教师情况、行政人员情况、教师培训与企业锻炼情况、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情况、教师队伍发展年度报告等8个模块32个指标,描绘学院教师的专兼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教师培训等总体状况;学生层面设计了学生发展规划及发展标准、在校生情况、招生情况、毕业生情况、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生社团情况、志愿者活动情况、职业资格证书与社会培训情况、学生发展状况年度报告等9个模块26个指标,描绘学院招生录取、毕业生就业、顶岗实习、开展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总体状况。(二)个体指标分析尊重各层面规律和特点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个体诊断要素是根据学院的需要而确定,坚持够用和必须原则,可进行动态调整,观测点覆盖全面。专业和课程层面根据项目的过程规律,从规划、标准、执行、保障、监督五个环节进行搭建:每个专业建设从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诊断与改进等13个诊断要素进行诊断,可实时反映81个观测点的建设情况;每门课程从建设规划、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应用、教学评价、课程团队、教学资源、课程质量监控、诊断与改进等10个诊断要素进行诊断,可实时反映45个观测点的建设情况。教师和学生层面根据人才的发展规律,从目标和能力提升方面进行搭建:教师层面以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和职称竞聘办法为依据,从教师综合发展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管理与服务能力等四个能力诊断要素的37个观测点反映教师个人发展状况;学生层面以学生综合测评办法为依据,从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四个诊断要素的32个观测点反映学生发展状况。四、平台搭建路径——体现标准化与特色化结合各层面平台在搭建过程中,注重标准化达标与特色化发展的统一,既确保各层面任务的完成度和规范化,又满足个性化需求。教师层面,形成了教师综合发展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管理与服务能力等四个能力诊断要素,为不同发展路线的教师提供了多样选择。教师可根据个人的发展规划,自主选择能力提升方向,并作同类同级的横向对比,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改进;学生层面,形成了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四个诊断要素,学生可以在达到最低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分制的实施,个性化定制发展目标,根据兴趣特长选择重点提升要素,按照不同路线实现综合能力提升。专业和课程层面,以学院专业和课程建设标准以及指标体系为依据,根据专业特色,综合考虑文理差异、学生群体差异、教师团队差异、职业面向差异、资源差异等因素,科学调整或置换要素或观测点,突出专业亮点。五、平台数据展示 层层钻取与简便易行结合平台展现方式采用平台入口唯一、数据出口唯一、层层钻取、层层深入的树根形结构,同类数据归拢于同一模块,数据归纳与演绎有序融合。五个层面显示结构清晰,模块和要素设计坚持必须和够用、可用和好用、持续完善和动态调整的原则,观测点设计坚持全面涵盖但不盲目扩大,针对重点又普及多样的思路,追求少、精、简、清,操作方式突出简单便捷、易于操作的特点,为广大师生的工作提供便利。六、质量文化塑造——刚柔并济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综合了刚性指标和柔性管理的优势,注重标准与特色相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形成了五个横向的刚性核心指标体系。同时各部门、二级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根据专业特色、个体需求、特长亮点进行方向的弹性选择和要素的柔性调整,个性化定制目标和标准,逐步形成刚柔并济的特色质量文化。通过平台运行,师生自觉关注发展质量、提升发展质量、突出特色发展质量的质量理念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依托各项业务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和应用,不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优化、动态调整指标体系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确保诊断结果准确、客观,为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激发各层面质量主体的内生动力,激发办学活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参考文献[1]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