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粹》佛家的人生与智慧_第1页
《国学精粹》佛家的人生与智慧_第2页
《国学精粹》佛家的人生与智慧_第3页
《国学精粹》佛家的人生与智慧_第4页
《国学精粹》佛家的人生与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精粹·第三编

佛家的人生智慧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较为准确地理解关于佛教的空性、解脱、智慧、慈悲等概念,排除对佛教的种种世俗误解。能力目标:能根据佛学中的人生智慧,提升自己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境界,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人生烦恼。概述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大约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王子。他成道之后,又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陀(觉悟了的人)、世尊等。概述佛教历来被看成一门智慧的学问、解脱的学问。佛教独特的智慧缘于它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的现象。缘起,就是指一个现象因为种种条件聚合在一起才得以产生,也因为种种条件的变化而得以变化,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是在因果关系中存在、发展、变化和消失的现象,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后面支撑着它,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独立自在的本性,这就是佛教意义上的“空”。这种观念强调一切事物都处在互相作用导致的生灭变化中,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人生不免于生、老、病、死,善恶成败如梦幻泡影,善恶无定数,世事无常态。人生种种痛苦的原因就在于将刹那生灭的现象当成了恒常不变的实体而试图去抓取它。如果能够建立空性观,那我们就不会再执着抓取任何人、事、物,我们就可以回归当下自在的健康、快乐的人生。

第一章空性案例:从位极人臣到家破人亡严嵩是明朝人,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当上了内阁大学士。由于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和重用,严嵩甚至提拔自己的儿子严世藩为工部侍郎,父子二人把持朝政二十年,骄奢霸横日盛,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严氏父子二人逮捕入狱,判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朝廷下令查抄严家在京师、江西等地的财产,还下诏贬严嵩与诸孙为民。严嵩从“贵极人臣,富甲天下”的高位,顷刻之间家败人亡,遗臭万年。第一章空性案后思考:1.请依据这个故事,分析财物、名利、地位在生活中的意义。2.试举例说明你理解的“空”。3.请思考什么是“我”,我的身体我的意识,我的欲望,我的情感,我的目标。第一章空性经典文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第一章空性经典故事:

求不死之火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这突忽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的哀伤哭泣,形若槁木,面如死灰。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这时,远方的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五百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么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的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的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愍地望着她,缓缓的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的在这墓冢之间呢?”(续下页)第一章空性经典故事:

求不死之火(接上页)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彷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逝,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续下页)第一章空性经典故事:

求不死之火(接上页)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老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宣说无常的真谛,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此时围绕在冢间观看的数千人群,在听闻佛法真理的当下,也一起发起了无上菩提心。第一章空性行为训练:你曾经经历过的最大痛苦是什么?对现在还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在日记里或自己的QQ空间里用文字探讨消除的办法,尽量找出一两个办法,哪怕看来不是那么很有效果的办法。你现在有些什么烦恼?在日记里开列出来,并尝试用文字在日记中自我排谴。你一定有过很多快乐。想想,分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理由,你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吗?能够做出真诚地微笑的表情吗?试一试。第二章智

慧案例:女博士遭快递员暴打

小雨(均为化名)是某重点高校在读博士生。某日,她和同学小周来到校门口询问是否有自己的快递件。快递员质疑她,“是不是来冒领邮件的?”还一直骂骂咧咧,说学生都是贼,都是偷邮包的。这让她们觉得既莫名其妙又很愤怒,同学小周便与对方发生了口角。小雨掏出手机录像,想保存证据以进行投诉。对方见状一下子冲上来,打掉小雨的手机,然后一拳击打她的头部。在场的其他人慌忙上前阻拦,但对方仍几次冲上来,撕扯小雨的头发并对她拳打脚踢。小雨的手臂、腰部和头部都受了伤,脖子上有好几处被用圆珠笔划伤。第二章智

慧案后思考:请分析评价女博士和快递员的行为。目前社会上骗局不胜其数,你认为一个人受骗的最终原因是什么?你自己有过受骗的经历吗?如果有,将它写下来并仔细分析原因。第二章智

慧经典文本:债半钱喻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前有大河,雇他两钱,然后得渡。到彼往债,竟不得见。来还渡河,复雇两钱。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百喻经》故事大意:从前有个商人,借给别人半文钱。过了许久那人都没来还钱,于是他便前去讨债。途中遇一条大河,他付了两文钱雇船才过了河。到了借他钱的人家,却没见到人,他只能悻悻而返。回来渡河,又花了两文船钱。为了讨半文钱的债而花掉了四文钱,不仅债没讨回来还弄得自己往返辛苦、疲劳不堪。这可真是不划算啊!第二章智

慧行为训练:1.关于未来,我们总有着种种焦虑,例如在就业、择偶、住房等方面。在日记中详细开列这些焦虑的理由,尝试在一般的“解决方案”之外,找到一两种其他“解题方法”(当然必须是合法的)。2.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让下自己做的最“智慧”的一件事和最“愚蠢”的一件事,然后与别人分享。第三章慈悲案例:何玥: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对父亲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亲人们强忍痛苦,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第二章慈悲案后思考:什么人有条件做慈善?什么人可以成为有慈悲心的人?你会不会觉得佛教所说“人人平等”虽然很好,实际上很难理解?你有没有可能理解?可以在日记或QQ空间里自己讨论一下。你同意“人人都想做好人”的说法吗?你自己呢?如果想,有过什么表现吗?不妨在日记里罗列一下。第三章慈悲案后思考:什么人有条件做慈善?什么人可以成为有慈悲心的人?你会不会觉得佛教所说“人人平等”虽然很好,实际上很难理解?你有没有可能理解?可以在日记或QQ空间里自己讨论一下。你同意“人人都想做好人”的说法吗?你自己呢?如果想,有过什么表现吗?不妨在日记里罗列一下。第三章慈悲经典文本:◎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大般涅盘经》卷十五《梵行品》◎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章慈悲经典故事:以梨打破头喻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骄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毛发,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致头破,不知逃避。”

——《百喻经》故事大意:从前有个秃子,一天,有一个人用梨打他的头,打了几下把他的头皮都打破了。这个秃子只是默默地忍受着,既不抵抗,也不避开。旁边人看到后问他:“你为什么不躲闪一下却只是站在这里任由别人打你呢?”秃子回答说:“像他这样一个傲慢自负、只依仗蛮力的人,愚蠢之极。他看到我的头上没有头发便以为是块石头,才用梨把我打得头破血流。”旁人对他说:“你还说别人笨,是你自己蠢啊!不然怎么会让别人打破头而不知躲避呢!”第三章慈悲行为训练: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