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政治学原理》_第1页
教学课件:《政治学原理》_第2页
教学课件:《政治学原理》_第3页
教学课件:《政治学原理》_第4页
教学课件:《政治学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第二节政治学研究概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与政治观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三、政治学的内容构成四、政治学的意义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与政治观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是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社会规范。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显现。政治是对政治权力的获取和运用。政治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是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社会规范。对价值性解释的评点

从道德出发解释政治,体现了对于某种社会政治价值的取向。但是,这种道德政治观有两个根本弱点:其一、它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政治,这就使得它带有浓重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而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其二,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因而没有深刻地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对价值性解释的评点从道德出发解释政治,体现了对于某种社会政神学性解释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在当今世界上,它在宗教学说对于政治现象的解释中,在以宗教为统治的精神支柱的国家中,仍然只有不可触犯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力。神学性解释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在当今世界上权力性解释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可是,“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这种政治观并没有揭示权力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也没有区分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因而没有指明政治的待征。权力性解释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性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不足的是一、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具有政治性,如社区的活动;二、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管理性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关系,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展开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北京大学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对政治的定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力量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北京大学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对政治的定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国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1)(1)以国家及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2)政治科学是关于政府和政治系统的研究,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而公共政策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或有约束力的决定。(3)政治学是研究一切政治组织和政治现象的,探讨支配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政治制度中的原则等。我国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意见(1)(1)以我国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意见(2)(4)政治学是研究阶级关系的科学,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与同盟阶级的关系,同敌对阶级的关系等。(5)政治学是研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和运用关系的科学。(6)政治学是研究统治社会、管理社会的一种科学,是研究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科学。我国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意见(2)(4)政治我们的观点从狭义的角度讲,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从广义的角度上说,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我们的观点从狭义的角度讲,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美国政治学会在1973年提出的政治学研究范围外国、国际政治制度和行为;国际法、组织和政治;方法论;政治稳定、不稳定和变迁;政治理论;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内容;公共行政;美国政治制度、程序和行为。美国政治学会在1973年提出的政治学研究范围外国、国际政治制政治学的内容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政治学的内容政治理论政治学的意义

宣传、普及政治学知识,树立国民政治活动的科学化意识研究当代中国的现实政治问题,为国家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政治学要有助于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国家管理人才,提高治理政务的水平政治学的意义宣传、普及政治学知识,树立国民政治活动的科学化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世纪时期(5—15世纪)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近代时期(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法国的J.布丹现代时期(19世纪末至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古希腊、罗马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个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列宁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是“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全面实践”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个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初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中国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商、西周时期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涌现出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中国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商、西周时期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性质和基础第二节政治权力的类型和功能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制约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性质和基础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性质和基础一、政治权力的涵义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性质和基础一、政治权力的涵义中国古代典籍中“权”的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衡量审度之义,如孔于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二是制约别人的能力。早期法家人物慎到认为,“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中国古代典籍中“权”的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英语中的权力即power是从拉丁语“能够”引申而来的。因此,西方的“权力”一词的基本含义是“能力”。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则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是—个人对于他人的控制和影响力,英语中的权力即power是从拉丁语“能够”引申而来的。因此政治权力的定义: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的定义: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对利益的认识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对利益的认识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需要是人们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人们对于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的需要,实际上表明“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因此,需要形式上是人们对于外部环境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求取趋向,而内容上则表现为人们对于外部环境的能动反映。可是,需要本身并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维持和发展,维持和发展人类自身的必要条件是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满足本质上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取所欲求的对象,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把从事生产和编成社会关系提上了人类活动的历史日程。需要是人们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人们对于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类的生产是联系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人的需要受到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工具的实际水平的制约:由于这种能力和条件的限制,人不可能单独从事生产活动。而必须进行共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人类的生产是联系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起初,这些关系主要是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以此为纽带的经济关系。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类需要的细化和深化,人与人之间发展出了家庭、阶级、阶层、民族、集团、社会生产单位、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等社会群体,并在这种群体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人们除了发生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关系之外,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还发展出了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关系。不过。在所有这些关系中,人们的经济关系仍然处于基础的和决定的地位。起初,这些关系主要是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以此为纽带的经济关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不仅使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而且支配着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这就使得人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由此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们的需要,就是利益。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不仅使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生产和生活利益的构成: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式。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的内容的无限丰富和多样性,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相追求,则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利益的构成:利益的构成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的需要。因此,凡是无须人们通过生产来实现的需要,如人们对自然的阳光、空气的需要,都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同时,凡是超越人们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都是主观虚幻的需要。它们同样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是人们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标尺。利益的构成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利益的构成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蔽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反言之,由于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因而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必然要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利益。利益的构成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政治权力的特性

第一、强制性。第二、公共性第三、扩张性第四、动态发展性

政治权力的特性第一、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基础理论组织武力财富知识政治权力的基础理论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进行评价、解释和预见的思想体系。政治理论力求把政治现象中最本质的、规律的东西加以分析概括,并据以确定所代表的一定阶级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包括各种方针、政策,从而起到对政治权力主体的行动加以指导的作用,并以此赢得民众,实现目标。先进正确的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获取和维护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理论组织即社会中具有共同利益的成员,为了实现其利益而组成的政治结合体。由于这种政治结合体从组织上保证了所有成员意志和行动的统一性,因而其力量远远大于分散的个人力量。要获取或维护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主体总是要组织起来,为了共同的政治目标,进行有组织的活动。可以说组织程度也是政治权力主体获取和维护政治权力的又一个重要条件,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基础。组织即社会中具有共同利益的成员,为了实现其利益而组成的政治结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武力本身是一种权力,但又不同于权力。政治权力是靠强制力去实行,武力主要应被看成后盾。在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之际,武力最强者得天下。革命要靠武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军队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武力本身是一种权力,但又不同于财富(生产资料、物质财富)

政治权力的性质不但由经济决定着,政治权力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也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我们说某人、某机构的权力大,在很多时候是指他或它所控制的经济资源比较丰富或财政资源比较多,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事权与财政权、物资权总是政治权力的最具体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作为权力后盾的作用更为明显。甚至可以说美国总统之路是靠金钱铺垫的。没有足够的政治资金,一个政治家、一个政党就很难走向权力的顶峰,从而把其理想付诸实践。财富(生产资料、物质财富)

政治权力的性质不但由经济决定着,知识在政治上,我们说的知识不仅指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还指他占有的信息量和资料的多少。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权力的重要基础。那些具有更多知识(有时甚至垄断某种知识)的人总是能够更好地控制局面。这也说明那些追求更多权力的单位,为何总是力图控制信息和信息的来源。知识在政治上,我们说的知识不仅指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还指他占有政治权力的类型我们根据政治权力的运动方式对权力加以分类,主要分为五种类型:惩罚性权力奖酬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人格型权力。政治权力的类型我们根据政治权力的运动方式对权力加以分类,主要政治权力的功能第一,强制性分配功能第二,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功能第三,管理社会功能第四,政治稳定功能政治权力的功能第一,强制性分配功能政治权力的分配奴隶制国家的权力分配封建制国家的权力分配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政治权力的分配奴隶制国家的权力分配总是由一小部分人控制着大部分政治权力在任何社会,总是由一小部分人控制着大部分政治权力,是这些人控制着政治过程,制定重要的政策。不过,这些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有本质区别的。凡是存在人群的地方,都需要规范的控制;而现代社会运行的规律又告诉人们,控制权必须由多数人委派的少数人去执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权力分配制度。社会组织中的少数与多数的关系,是政治权力的本质所决定的。总是由一小部分人控制着大部分政治权力在任何社会,总是由一小部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代议制机构的制约司法机关的制约新闻舆论的制约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代议制机构的制约第三章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政治文化的发展第三章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政治文化的含义二、政治文化的特征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政治文化的含义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现代政治科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其后便成为政治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阿尔蒙德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而另一美国学者派伊也说“政治文化一词涉及政治上一切有关的取向,不论是认知的、评估的或表情的”。其他学者也都有相似的看法。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现代政治科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产生于2关于政治文化的看法,在我国学者中是不一致的。一种也是把政治文化主要归结为政治心理方面。如,马起华说“政治文化是个人对于政治系统及自我在系统中所担任角色的心理取向”。丛日云也是把政治文化归结为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另一种见解是将政治文化广泛化。即政治文化不仅包括政治心理方面,还包括政治理论、思想,以及政治制度。如朱日耀先生即认为“政治文化应含有与政治相关的各个层次的文化”,其中包括有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几个方面。关于政治文化的看法,在我国学者中是不一致的。一种也是把政治文还有第三种看法。把政治文化既看成是主观方面的现象,但又不仅仅指政治心理方面,而是包括政治心理方面,还包括政治思想方面。或者说是包括上层建筑的观念形态部分。如“所谓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政治理论、思想、价值观念的总积淀”。王沪宁也说“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具体的说,包括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这点,王惠岩教授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政治文化既应该包括人们对政治生活非理性的情感认识因素,也应该包括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理性认识因素。即政治文化既应该包括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潜在作用的社会政治心理因素,同时还应该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对人们政治行为起着规范和支配作用的政治思想”。还有第三种看法。把政治文化既看成是主观方面的现象,但又不仅仅俆大同的看法是居于中间的。即一、政治文化是人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观方面;二、作为主观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心理因素,而且包括政治观念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形态(政治观念、政治思想)二者是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的。政治心理是潜藏在人的内心世界,是不表露在外的。但是它却促进着人们政治观念的形成,即人们对政治生活有系统的认识,而政治心理又受其政治思想的支配,即人们是在一定的政治观念影响下产生出一定的政治情感、信仰和认知的。也就是说,政治思想引导人们的政治心理;而政治心理又推动政治思想的形成。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应该说政治意识要比政治心理更为重要。因为心理只是一种内在的政治价值取向,而政治意识形态则往往作为一种系统的观念表露在外,并可能形成一种行为规范。俆大同的看法是居于中间的。即一、政治文化是人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综合各派学者的观点,我们对政治文化的概念作如下概括: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映射。具体说来,政治文化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政治文化的主体,它同政治活动的主体是相一致的。既包括团体,也包括个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政治社团和其他团体。阶级是政治活动中最为主要的角色,也是政治文化的最为主要的承载者。第二,政治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三,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以及参与能力等内容。如此界定政治文化的内涵,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又弥补了西方政治学者关于政治文化概念的论述不足。综合各派学者的观点,我们对政治文化的概念作如下概括:政治文化决定政治文化的诸因素首先是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其次是各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再次是各民族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国际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决定政治文化的诸因素首先是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二、政治文化的特征第一,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第二,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属性。第三,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第四,政治文化具有发展性。二、政治文化的特征第一,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政治文化的构成一种是从政治文化的不同部分的地位与作用来考察,分为主导型政治文化和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对政治文化构成的考察可以从内容上来着眼。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政治文化的构成二、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1、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的政治文化2、地域型、顺从型和参与型政治文化3、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4、冲突型、协调型和混合型政治文化5、不完整型和整合型政治文化6、剥削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二、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1、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的政治三、政治文化的功能第一,规定政治体系的基本指向。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第三,影响政治发展过程。第四,制约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变革。三、政治文化的功能第一,规定政治体系的基本指向。第三节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文化的世俗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第三节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一是内部动因,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信息流量的增加等方面。二是外部动因。外来政治文化成分的进入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一是内部动因,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提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1、务实的政治文化第一,注重人事,与人的实践紧密结合。第二,注重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2、重民的政治文化早在周代就提出”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和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待“民”的问题更具有突出的地位,出现了“富民”,“养民”、“牧民”以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各种有关“民”的思想。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民本主义”的文化,也有的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文化。2、重民的政治文化3、伦常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道德则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集中表现为“三纲五常”的伦常原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不管主张如何变化,伦常问题都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第一,伦常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第二、伦常是重要的统治工具。3、伦常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原因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2、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原因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变化第一,政治文化发展视角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第二,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由情绪化逐步向理性化转变。第三,政治思维从二元对立向务实中和式转变。第四,政治价值取向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变化第一,政治文化发展视角从封闭第四章政治体系第一节政治国家第二节政党制度第四章政治体系第一节政治国家第一节政治国家第一节政治国家一几种关于国家的学说二国家的实质三国家的形式第二节政党制度第一节政治国家第一节政治国家一、几种关于国家的学说1、国家神权说2、政治共同体说3、社会契约说4、国家统治说5、国家要素说一、几种关于国家的学说1、国家神权说国家神权说神权说或神源说是最早的一种国家学说,这种理论认为,政治权力都是神或上帝的赐予,统治者是代表上天对世人进行统治的,即所谓“君权神授”。国家神权说产生于古代社会,在东西方的封建社会都很发达,汉朝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的国家神权说的基础。在西方,古代犹太人君主国的政治统治理论就包含了神权说的思想萌芽,早期的基督教也提出过这种观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对神权论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由此成为神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国家神权说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合法性,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和大力提倡,同时,也有利于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因而也对被统治者产生重大影响,被广泛接受。但国家神权说也是暴君统治的护身符。国家神权说政治共同体说政治共同体说源于古希腊的政治观念,主要从国家的性质、目的、本源方面探讨国家的起源,揭示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们一般的、普遍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国家起源于家庭,但又超越于家庭。国家高于家庭和个人,是人类生活深化的目标,代表最高的、共同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民基于共同的法律和普通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康德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美国最高法院对国家的定义是:国家是自由的人们为了共同得益,安享其所有的一切并对他人维持公道,而结合在一起的团体。政治共同体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国家的本来意义,展示了国家的理想状态。但毕竟国家并不是一般的社会共同体,共同体说未能很好的把国家与其他社会团体区别开来。政治共同体说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又称自然法学说,是17、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它是基于个人利益先于国家利益,国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人根本利益的理念建立起来的学说。它认为,当人们意识到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或无力应对强大的自然,只有联合起来增强人类整体的力量以后,个人的生存才会有保障,个人的利益也才能得以实现,于是通过共同订立契约的形式把手中的权利部分或全部转让给了社会整体,这个社会整体便是国家。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即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理论为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它的历史进步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自然状态是不可假设的,自然权利的模糊性使这理论的意义受到限制。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又称自然法学说,是17、18世纪最有名国家统治说也称暴力说。它认为国家是暴力征服结果,国家存在就意味着政府存在,政府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机关,而政府的权威源于其力量的强大。杜林认为,暴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私有制、经济、国家等,都是在暴力作用下产生的。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地揭示国家统治的本质,也就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是何物。国家统治说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分为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国家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的领土、统一的主权三者的联合体。四要素说是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政府,认为国家就是由享有主权的政府所管理的一定领土范围内的一定居民的集合。四大要素中,领土和人口是国家的物质基础,主权和政府体现了国家的活的灵魂。国家要素说实际上在以地理上的国家代替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模糊了国家的政治性质和国家统治的阶级本质。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分为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国恩格斯对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给国家下了完整的定义:“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对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给国家国家的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现象,是阶级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特征或属性,这是由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表现。国家的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现象,是阶级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权力的特征国家还是一种暴力的工具,国家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2、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国家的主权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本质的认识。3、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的特征国家还是一种暴力的工具,国家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三、国家形式(一)国家政体(二)国家结构形式三、国家形式(一)国家政体柏杰斯对国家政体的划分

四项标准:一是以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区别为标准,分为直接政府和间接政府。直接政府又称直接民主制,指主权机关直接行使政府职权。间接政府又称间接民主制,指主权机关和政府机关分别,由主权机关将政府职权委托一个或几个机关来行使。二是以元首产生方式为标准,分为世袭政府和选任政府。三是以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关系为标准,分为内阁制政府和总统制政府。四是以政府机关职权的集散为标准,分为集权制政府和分权制政府。集权制下,国家事权统归于中央政府,分权制下,国家事权分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柏杰斯对国家政体的划分

四项标准:三种纯粹类型西方政治学家们通常将世界各国的政体归结为:民主政体、威权政体、极权政体。三种纯粹类型西方政治学家们通常将世界各国的政体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对政体的认识主要标准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注重国家的阶级标准。如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是根据执政者人数多寡。第三是根据执政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按照这样的标准,历史上所有的国家政体总体上可划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根据君主实际权力的大小,君主制又可划分为无限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共和政体可以分为贵族共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马克思主义对政体的认识主要标准有三个方面(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什么形式来划分国家内部的组成以及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国家制度。即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机关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国家制度。(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国家结构形式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行政区划,即国家的地域结构。国家将自己的领土分成若干部分,相应的配置各级政权机关以统一管理国家整体事务。二是权限划分,即国家纵向结构。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将国家权力在各级政权机关中进行配置。因此,国家结构形式其实质是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纵向配置国家权力行使权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其运作程序的制度模式。国家结构形式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行政区划,即国家的地域结构。国国家结构形式依据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分为单一制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依据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分为第二节政党制度一、政党与政党制度(一)政党的含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旨在通过选举或其他政治途径来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影响政治决策,以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政治组织。第二节政党制度一、政党与政党制度政党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政党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政党的基本特征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政党具有较固定的组织成员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政党的基本特征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等的制度性规定,或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形式以及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等的制政党的作用反映民意和利益综合政治录用和输送精英控制或影响国家政权政治政治整合与维持稳定政党的作用反映民意和利益综合政党的体制模式

当代各国政党体制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地说,可按照政党制度的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两大模式。按照政党数目的多少,资本主义国家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三种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可分为一党制和多党合作制两种模式。政党的体制模式当代各国政党体制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第五章政治组织与政府职能第一节政府组织

一、政府的概念和设置原则

二、主要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政府职能一、政府职能的定义二、政府职能构成三、政府职能转型

第五章政治组织与政府职能第一节政府组织

一、政府的概念政府的概念政府组织也称国家机构。因为对政府的理解,有大政府与小政府的理解不一,为避免岐义,大多数称国家机构。政府的概念政府组织也称国家机构。因为对政府的理解,有大政府与国家机关的特性国家机构具有如下特性: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国家机关的特性国家机构具有如下特性: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通常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国体因素。

(2)政体因素。

(3)社会因素。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通常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国体因素。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议行合一原则。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集权原则主要的国家机构(一)国家元首(二)、立法机关(三)、行政机关(四)、司法机关主要的国家机构(一)国家元首政府职能的定义

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起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定义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政府职能构成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政府职能构成政治职能政府职能转型的含义

其一,政府职能转型与国家职能的转变相协调、相一致,也就是说,国家职能的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型的根本前提。随着国家职能由政治统治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具有持续增长、渐趋强化的基本趋向。其二,政府职能转型是不断地拓展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内涵,日益完善政府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就是说,政府职能转型根本在于政府管理观念、管理权限、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全面提高政府自新、自强的能力。政府职能转型的含义其一,政府职能转型与国家职能的转变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型的要求1、政府职能转型要有正确的目标取向2、政府职能转型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3、政府职能转变要把握好速度和幅度政府职能转型的要求1、政府职能转型要有正确的目标取向第六章政治意识形态第一节政治意识形态概述

一、政治意识形态的涵义

二、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征

三、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二节当代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一、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二、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三、全球化与政治意识形态

第六章政治意识形态第一节政治意识形态概述

一、政治意识“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的用法从词源学上来看,“意识形态”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观念、学说”,法文为Idéologie。一般认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最早使用“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科学”。

“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的用法从词源学上来看,“意识形态”一词来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使用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842年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术语。俞吾金教授在《意识形态论》中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做了历史考察,认为1845年到1856年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创立时期,1857年到1870年是深化时期,1871年到1895年是完整论述的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使用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842年马我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政治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特定社会群体持久的信念和信仰系统,从而成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合法化的思想体系。它是某一阶级的社会意识的核心内容,代表着该阶级的根本利益。通过对现存或构想中的社会制度进行解释、辩护等,产生对现实政治活动的能动作用。任何一个政治统治者要获得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的政治秩序,都必须宣传、灌输他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政治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征(一)、阶级性和利益性(二)理论性和实践性(三)、认知性和价值判断性(四)、独立性和继承性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征(一)、阶级性和利益性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一、辩护功能和约束功能。第二、统率和引导功能。第三、象征功能。第四、动员和激励功能。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第一、辩护功能和约束功能。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作为思想体系,自由主义形成于17世纪的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近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以19世纪末为界,自由主义可分为传统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传统自由主义思想追求主要包括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两个层面。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作为思想体保守主义思潮的共同特征强调秩序和稳定,关心发展的继承性和非灾难性;重视经验,反对理论;主张改良与渐进;反对普遍流行的平等观念,提倡机会平等,承认上帝面前的平等;主张阶级调和而不是消灭阶级。保守主义社会政策的目标是“公正”、“正义”,而不是平等;崇尚多样性,主张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应得到独立的发展,反对普遍主义。保守主义强调政府存在的绝对必要性,认为政府可以调解人际间存在的一些家庭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主张政府的权力必须分散和均衡,反对让某一个机构独揽大权,主张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要遵守宪法所规定的限度;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集体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法律和宗教加以限制。保守主义思潮的共同特征强调秩序和稳定,关心发展的继承性和非灾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决定不同民族、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竞争、合作或冲突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作为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对对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罗斯金说民族主义是意识形态中真正的胜利者。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决定不同民族、国家全球化与政治意识形态

法国传播学家马特拉把西方尤其是美国传媒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全球化的大肆渲染,称之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与政治意识形态法国传播学家马特拉把西方尤其是美国传媒第七章政治环境第一节政治环境的涵义与特征第二节政治环境的诸要素解析第三节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第七章政治环境第一节政治环境的涵义与特征一、政治环境的涵义一、政治环境的涵义政治地理环境论。这是一种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约和影响政治现象的理论。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明确论述了地理空间对政治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政治地理环境论。这是一种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约和影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在其著作《地理学》中提出了以大陆为着眼点来划分全球的政治区域的观点,并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们的品性和政治行为的决定因素。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专门阐述了法和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出现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专门研究政治行为的地理环境因素的独立学科——地缘政治学。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在其著作《地理学》中提政治生态环境论。、这是一种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和生态学原理来分析政治环境的理论。政治生态环境论对政治环境要素的分析,从以自然生态状况为中心的价值评判,到把政治——社会——自然视为一个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巨型系统,进而提出应对政治系统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给予普遍关注,无疑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研究政治环境问题的视野。政治生态环境论。、这是一种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和生态学原理来分经济要素第一、经济制度状况决定着政治系统的性质。第二、经济结构状况决定着国家职能部门、管理部门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政治系统的国际地位。第四、经济状况决定政治系统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与发展。经济要素第一、经济制度状况决定着政治系统的性质。地理环境第一、地理环境是政治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地理环境可以决定生产力的布局,从而制约国家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地理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第三、地理环境影响政治系统的安全和国家国防战略的选择。地理环境第一、地理环境是政治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文化要素第一、政治系统的体制与活动受到一定文化因素的制约。第二、政治系统的变迁受到文化的影响,每一场伟大的社会政治变革,往往以文化的变革为先导。第三、政治系统的权威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文化要素第一、政治系统的体制与活动受到一定文化因素的制约。民族第一、任何国家都由一定民族组成,而任何民族都必须存在于和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内。第二、民族对政治系统产生重大的制约作用。第三、政治系统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民族第一、任何国家都由一定民族组成,而任何民族都必须存在于和宗教第一、剥削类型的国家一般都利用宗教来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地位。第二、宗教可以成为影响政治系统机构设置和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第三、宗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对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国家社会政治生活起积极促进作用或消极破坏作用。第四、政治系统对宗教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宗教第一、剥削类型的国家一般都利用宗教来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第八章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第二节政治管理第三节政治领导与政治决策第八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政治统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揭示了政治统治的本质。按照历史唯物论的看法,“政治统治”是阶级等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抗和斗争的结果,是在经济上与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通过国家机构对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进行全面的控制和支配,对被统治者和破坏社会政治秩序的社会成员实施全面的强制和压迫的行为。政治统治的基础是经济强制,在本质上是阶级压迫。政治统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揭示了政治统北大的教材说: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政治统治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高层次的政治行为。北大的教材说: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政治统治的特征1、阶级性。

2、强制性3、有序性。

4、最高性。

政治统治的特征1、阶级性。

2、强制性政治统治的基础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权力基础。

社会管理职能基础。

社会心理基础。

政治统治的基础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权力基础。

社会管理职能基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及其“命令”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是合法的以及政治统治为什么应该获得社会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以及能否在全社会以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第二是政治统治有效性的范围、基础与来源。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及其“命令政治统治的类型(马克斯·韦伯的划分)他根据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认同的根据,即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不同,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和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政治统治的类型(马克斯·韦伯的划分)他根据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统治的类型马克思主义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政治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政治统治的类型马克思主义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统治政治统治的方式

(一)暴力压制。(二)法制建设。

(三)承担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四)控制基层社会生活。

(五)政治社会化。

政治统治的方式(一)暴力压制。政治管理的定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需要把社会的阶级冲突控制在秩序所能允许的范围以内。在众多的管理形式中,与这种社会政治统治相关联的管理活动,被称之为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的定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需要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联系)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包括统治秩序与管理秩序所进行的活动,从而统一在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中。一定的意义上讲,政治统治就是国家的阶级职能,政治管理即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对于国家来说,政治统治是国家政权的前提,政治管理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两种行为都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政治行为。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联系)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共同之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区别)在行为主体方面在行为客体方面强调的内容方面外在体现方面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区别)在行为主体方面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一)传统政治管理

(二)现代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一)传统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的作用第一,

维护现存的基本政治规范,增强人民群众对这些政治规范的认同和支持。

第二,保持政治稳定。

第三,保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政治管理的作用第一,维护现存的基本政治规范,增强人第九章政治发展第一节政治发展理论

第二节政治发展模式与类型第三节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第四节政治发展与政治革命第九章政治发展第一节政治发展理论派伊对政治发展的理解派伊在其代表作《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把不同学者对政治发展的内涵的理解归纳为十个方面,即:“(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2)政治发展以工业社会的政治为模范;(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4)政治发展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运动;(5)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制的发展;(6)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参与;(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