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文献阅读-课件_第1页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文献阅读-课件_第2页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文献阅读-课件_第3页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文献阅读-课件_第4页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文献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文献阅读报告人:杨波10/15/2022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文献阅读报告人:杨波10/11/2虚拟企业及其知识管理文献阅读知识转移文献阅读机制设计理论文献阅读10/15/20222虚拟企业及其知识管理文献阅读10/11/20222虚拟企业及其知识管理文献阅读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虚拟企业内涵虚拟企业特点虚拟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虚拟企业的分类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知识管理内涵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10/15/20223虚拟企业及其知识管理文献阅读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10/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美国国会于1986年要求美国国防部拟定一份发展制造技术的长期规划以提高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在国防部的资助下,由美国海军制造技术办公室和里海大学的艾柯卡研究所主持,以美国13家大公司为主,组织了100多家大学和咨询公司,在分析美国工业界400多篇优秀报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向美国国会提交《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该报告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为基础的敏捷制造组织模式,这标志着虚拟企业概念的诞生。10/15/20224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美国国会于1986年要求美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一、产生背景1.形成环境1)经济全球化扩大了竞争的范围和激烈程度2)知识成为关键的竞争资源3)客户价值成为竞争中心企业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客户需求主体化、多样化、个性化;顾客需求方案化,企业以新的设计来满足这种关键需求4)速度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一旦存在市场机会,企业只有速度快、投资准才是经济的,各环节的衔接速度至关重要。10/15/20225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一、产生背景10/11/20225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2.技术环境1)技术环境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大量涌现,产品周期缩短,研发成本增加、技术边界模糊。2)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过程重组,降低运作风险,为建立伙伴关系及实施企业组织变革提供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新技术发展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客观上要求出现新的企业形态适应这一要求。

10/15/20226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2.技术环境10/11/2022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二、形成机理(李敬波2007)1.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称为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优势。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价值链上所有环节的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价值链环节上处于劣势。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权衡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保留和控制自己处于优势的环节,对劣势环节,可虚拟出去,让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虚拟企业秉承价值链理论的这一思想。虚拟企业中的每一团队,都位于自己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追求自己核心功能的实现,整个价值链将形成传统企业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具有垄断特点的价值链上的重要阶段来完成整个价值链必须的全部环节。

10/15/20227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二、形成机理(李敬波2007)1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一种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所谓交易费用是指随着交易费用的发生所产生的信息收集、谈判、签约、监督实施及对策等各方面的费用。按照交易费用理论,为了维护企业组织交易的优越性,当一项交易活动的市场交易成本低于组织(即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时,该项交易活动将从企业中剥离,在企业组织外部即市场进行,仅仅留下本企业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功能。这些具有核心功能的企业再与具有互补性功能的其他企业根据市场机遇结成不同的联盟,即形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指有组织的市场的交易费用)比市场的交易费用(指自由市场的交易费用)低。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组织费用。也就是说,虚拟企业既可以减少市场存在的交易费用,又克服了随着纵向一体化扩展而产生的组织费用,实现了交易费用的最低。10/15/20228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2.交易费用理论10/11/202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3.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最早是由美国人C.K.Prahalad和哈默GrayHamel提出的。他们把核心能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知识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来源。核心能力就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涵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是企业独具的、难以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够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与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的营销能力、企业的文化。10/15/20229虚拟企业产生背景及形成机理3.核心能力理论10/11/202虚拟企业内涵

1.从组织形式界定

虚拟企业理论创始人KennethPreiss、StevenL.Goldman与RogerN·Nagel在《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中认为虚拟企业的含义很简单,仅是作为一种企业系统化革新手段加以阐述,并指出一旦产品或项目寿命周期结束,则虚拟企业成员自动解散或重新开始新一轮动态组合过程。约翰·伯恩(JohnA.Byrne)将虚拟企业描述成企业伙伴间的联盟关系,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暂时联盟,这些企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其目的在于建立起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世界一流竞争能力,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它既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结构图,可能还无层级、无垂直一体化组织。

10/15/202210虚拟企业内涵1.从组织形式界定10/11/202210虚拟企业内涵1996年

RickDove对虚拟企业组织运行是这样解释的:虚拟企业是一个由机遇驱动、临时性的、从适当资源中挑选出来的“工程小组”,它随着机遇产生或发现而产生,随机遇的逝去而消亡,它可能是大公司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构成(但是这种合作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信任为基础,而不是靠上级行政意识构成的),甚至也可能由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联合而成的。1997年Picot将虚拟企业定义为由问题和能力导向的功能模块、企业单元或车间组成的企业。虚拟企业构架是沿价值链方向集成了必要的功能模块的组织形式,可以在几个层次上实现该模块化过程,如功能视图、过程视图、信息视图、组织视图等。2000年,DavidWalters识别和比较了传统组织和新兴的虚拟组织的特点,认为当前知识管理、技术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等新的管理方法、理念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组织忽略了成功所需要的基本分析。沃特斯试图在过去的工业结构中找出虚拟组织的基础,认为需要保留一个管理的责任以保证跟踪一个精确的方法以识别和评估虚拟结构。10/15/202211虚拟企业内涵1996年RickDove对虚拟虚拟企业内涵

2002年,OmarKhalil等认为虚拟组织正在发展成为追求竞争优势和响应电子商务需要的新的组织范式,并把虚拟组织的管理称作元管理,元管理基本的活动包括分析和追踪需求、定位需求的满足和调节最佳的准则三个方面。10/15/202212虚拟企业内涵2002年,OmarKhalil等虚拟企业内涵

2.从核心能力角度界定

侧重于发挥虚拟企业联盟核心能力角度来界定虚拟企业。1996年,TuluriS和BakerRC把虚拟企业定义为:虚拟企业是一些相互独立的商业过程或企业的暂时联合,这些企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企业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1999年,ChuntchanFerranti认为传统的大公司建立虚拟企业联盟,将一些关键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从而集中他们的核心能力,获得更高利润。

10/15/202213虚拟企业内涵2.从核心能力角度界定10/11/202213虚拟企业内涵

3.从产出结果界定侧重从虚拟企业运行的最终结果对虚拟企业进行描述、界定。1992年,WillanH·Davidow与MichaelS·Malone合著的《ThevirtualCorporation》一书中,认为虚拟企业是指具备生产虚拟产品的,经过彻底改造的企业。而虚拟产品是相对传统产品而言的,“生产及运输等合成为效益原则,费时短,且可以同时在许多地点提供顾客多样化的选择;给一般人的印象是速度,以致人们很容易忽略另一特点——提供顾客的满足感”。相对传统产品,戴维陶称它为“虚拟产品”。“具备生产虚拟产品的,经过彻底改造的企业”称为虚拟企业。2002年,HenryW.Chesbrough等从建立产品标准角度看虚拟组织的优点,认为当产品标准尚未建立时,虚拟组织作为一个整合公司,能够突破复杂的陷于僵局的产品标准或工业标准之战。虚拟组织由于能够选择采用一个特别的技术,往往能够领先建立一个新标准。一旦新的标准确立,虚拟组织能够成功地进一步革新,当行业技术开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又开始新的循环。10/15/202214虚拟企业内涵3.从产出结果界定10/11/202214虚拟企业内涵4.从业务外包角度界定

1996年,Applegate、McFaflan、McKenney认为,虚拟企业是指企业保留了协调控制以及资源管理的活动,而将所有或大部分的其他活动外包。虚拟组织将大部分生产活动外包的结果是减少了销售渠道的中介者,且本身只保留了少数的核心能力,以及为了协调控制其关系网络所需的管理系统。他们还指出,虚拟企业能将外包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ChuntchianFerranti1999年也认为将一些关键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虚拟企业利润。2000年,AnneMillePorter撰文指出制造商将集中其资源于研发、最终产品设计、顾客化、销售与市场、服务以及供应网络的管理上;并把这种将产品制造和产品组装外包给承包制造商或推给分配渠道的做法看作是虚拟组织的运作模式。10/15/202215虚拟企业内涵4.从业务外包角度界定10/11/202215虚拟企业内涵5.从网络技术界定

侧重从虚拟企业运行的网络技术对虚拟企业组织运行进行描述、界定。1992年,wiIliamDavidow、MichaelS·MaloHe给虚拟企业下的定义是:“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的临时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它既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企业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1995年,CharlesHandy撰文强调IT对虚拟空间、虚拟维度的决定作用。在虚拟组织中,组织机制也是虚拟的,上级对下级实行虚拟领导和管理,人们通过IT进行联络沟通,并需要建立新的信任机制。1997年,jehuen认为虚拟企业是无固定工作地点,使用电子通讯方式(例如网络、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成员间的联系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除硬件维护以外,所有业务都不需要在公司内就能进行。10/15/202216虚拟企业内涵5.从网络技术界定10/11/202216虚拟企业内涵

2001年,RbertWeiler认为虚拟组织的概念与Internet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相共振,当网络公司成熟并且团队模式成为主要的商业结构时,虚拟团队成员需要利用Internet交流观点并与遥远的团队建立关系。RobertWeiler认为虚拟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术、人才和文化问题。10/15/202217虚拟企业内涵2001年,RbertWeiler认为虚拟企业特点

虚拟企业通过集成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实现双赢的目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具有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特点(费树岷2001)1)合作型竞争

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合作型竞争.虚拟企业一般由一个核心企业和几个成员企业组成,在推出新产品时能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选用不同企业的资源,把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综合成单一的靠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动态联盟。2)动态性

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不同于以资产为纽带构建的现行企业或企业集团。虚拟企业以利益(市场机遇)为基础组建的,若共同的利益基础不再存在,虚拟企业也就不再存在,因而具有暂时性和动态性。10/15/202218虚拟企业特点虚拟企业通过集成各成员的核心能力虚拟企业特点

3)网络化

虚拟企业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因此虚拟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网络。该企业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都要贡献一定的资源供大家共享,而且这个企业网络的集体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大于各个参与者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的简单相加。虚拟企业运行的关键是信息共享,所有参与联盟的企业都能共享设计、生产、营销的有关信息,从而能够真正协调步调,使虚拟企业集成出较强的竞争优势。4)组织扁平化

虚拟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使得企业的管理组织扁平化、信息化,削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贴近执行层。组织的构成单位就从职能部门转化为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使企业的所有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来完成,组织边界不断扩大,建立起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优价的产品或服务(李全龙,徐晓飞1999)。10/15/202219虚拟企业特点3)网络化10/11/202219虚拟企业特点

5)管理重点横向化

传统企业的管理强调纵向性和层级负责制,虚拟企业强调成员间的信息沟通和对信息的共同处理能力。针对市场的风云变化,虚拟企业成员间互通有无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视讯系统、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企业成员间的沟通变得简单和有效,同时也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要求较传统企业不断提高。6)学习型组织

虚拟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经营者必须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适应性的调整。所以虚拟企业一改传统的层次组织,采用学习型组织,提倡“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在学习型组织中,要求每一个人和单位的思考与行动都必须协调、同心协力地实现目标(万伦来,达庆利2002)。10/15/202220虚拟企业特点5)管理重点横向化10/11/2022虚拟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对实践中虚拟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典型的虚拟企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由传统企业模式向虚拟方向转变的最终结果,这个转变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纵向一体化企业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分散活动进行集中,以便减少业务单元。第二个阶段:通过外包或利润中心的形式或以整合业务单元形成的独立企业形成一个企业网络,为市场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第三个阶段:以将客户或供应商整合,以价值增值过程为特点,在本阶段信息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称该阶段为“网络组织”,在这个阶段企业将会有选择的利用网络的合作。第四个阶段:企业将它的经营活动限制在协调功能,以“信息经济人”身份出现。处于这种地位的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该企业剔除了所有其他的核心活动,可能出现“中控企业”的风险。所以通常企业保留一些核心能力,如微软,它的核心能力在标准软件的发展上,把销售、营销以及分销活动交给第三方。10/15/202221虚拟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对实践中虚拟企业的发虚拟企业的分类

虚拟企业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虚拟办公、虚拟商店、虚拟销售、虚拟制造、虚拟设计团队、网络公司等等。但是,从“虚拟”一词的真实含义出发,虚拟企业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组织机构虚拟的企业或空间意义上虚拟的企业;2)功能与资源能力虚拟的企业;

机构虚拟型或空间虚拟型这类企业没有有形的结构,没有集中式的办公大楼,而是通过信息网络将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资源联结起来,实现协同工作。在某些知识密集型产业如软件、咨询业等,这种类型的虚拟企业已经开始被广泛采用。功能资源虚拟型这类企业尽管外观上看起来具有完整的企业功能,如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但在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上述功能的、相对应的组织。该企业仅保留了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型组织,而自己暂时不具备或不突出的能力转由依靠外部的伙伴提供。与机构虚拟型虚拟企业相比,这类“虚拟企业”才真正是“虚拟企业”的核心和精粹。根据虚拟的功能不同,这类虚拟企业又可以细分为虚拟团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销售等等。在现实商业社会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此类“虚拟企业”应用的雏形(冯蔚东,陈剑2000)。10/15/202222虚拟企业的分类虚拟企业是一个不断演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

机制的类型运行机制是虚拟企业的调节器。要保证虚拟企业的有效运行,实现战略目标,除了构造相关基础平台外,运行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冯蔚东等提出虚拟企业的运行机制应该包括利润/风险分担机制、检查机制、激励机制、清算机制。孙国强也提出虚拟企业的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决策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等运行机制。顾元勋重点研究了虚拟企业的动力机制,认为利益是主要动力之一。

信任/治理机制针对虚拟企业治理难题,有些学者分析了在嵌入性视角下的间续式信任治理机制,并利用评审机制、监督机制、传承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了基于簇首的虚拟企业间续式信任的分层建构方法。廖成林等从虚拟企业合作关系的时间维度入手,将虚拟企业信任关系划分为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认为成员企业的合作经历、声誉、承诺影响初始信任,虚拟企业生命周期、机会主义行为、相互依赖性、文化与地缘差异决定了持续信任的建立与发展。10/15/202223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机制的类型10/1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

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界面管理对虚拟企业的协调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学者从界面设计、信息技术、知识管理、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虚拟企业界面协调机制。李国辉认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过程,其管理内容包括:合作伙伴的信任管理、合作伙伴的冲突管理、风险分担、利益分配以及合作伙伴的绩效考核等。

风险机制

王明舜,李耀臻从市场、能力、管理/协作、信息,投资五个方面对虚拟企业的风险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易东波等把虚拟企业的风险分为战略与投资风险、管理与协作风险、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外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陈一鸣指出,虚拟企业中具有关系风险,并对之进行了讨论,对“提高协作企业之间的信任”这一规避虚拟企业中关系风险的关键手段作了较详细分析。10/15/202224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协调/管理机制1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

激励/利益机制

包国宪,李文强分析认为,“虚拟企业虽然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运营平台,但其仍然是人格化的组织,也同样需要激励,需要调动虚拟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他们提出了目标激励法、信任激励法、授权激励法和虚拟企业文化激励法等几种激励方法。张后斌分析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其冲突的可拓模型。10/15/202225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激励/利益机制1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侧重于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的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比如系统集成框架技术、通信协议标准化技术、虚拟企业过程管理系统、多媒体支持下的并行工程技术、模型与仿真技术等等,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万维网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这方面研究工作已经被广泛而深入地展开,并取得了相当多成果。Mezgar针对中小规模企业的虚拟企业协作形式给出了一个网络化协调运作框架;同年Katzy提出了一个设计和应用虚拟企业的概念模型,并以瑞士的一个中型制造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Bernus提出了一个基于Agent的虚拟企业组织设计方法和集成结构等。国外有关虚拟企业技术层面典型的研究项目有:美国国家工业信息基础结构协议计划(NIIIP);欧共体的半导体虚拟企业规划和控制系统研究计划(X-CITTIC);俄一美虚拟制造网RAVEN)等。

10/15/202226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侧重于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

国内研究的技术重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的研究

CIMS技术将现代管理模式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支持企业合理、有效地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深入研究了CIMS的集成技术,探讨了一个面向虚拟企业的信息集成系统-ViaScope系统的信息集成处理问题,扩展了原有的联邦模式体系结构。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针对敏捷化调度的特殊要求,提出了综合运用多代理机制与规则调度实现敏捷化制造车间生产过程动态调度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多代理生产组织和运行模式的生产过程动态调度系统框架结构。清华大学在CIMS的研究工作方面也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在将CIMS技术引入敏捷制造中来,给出了敏捷制造的准则结构,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的算法,对于计算机以及敏捷制造的集成策略进行了定量的分析。10/15/202227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国内研究的技术重点10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

虚拟制造(VM,VirtualManagement)的研究

虚拟制造是实际制造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实现,即采用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群组协同工作,实现产品的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性能分析、质量检验,以及企业各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等产品制造的本质过程,以增强制造过程各级的决策与控制能力。全国已有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正在开展VM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虚拟制造基础研究,②产品虚拟设计技术,③产品虚拟加工技术,④虚拟制造系统。其中清华大学CIMS工程研究中心虚拟制造研究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虚拟制造研究的机构之一,中心建立支持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虚拟制造平台。10/15/202228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虚拟制造(VM,Vir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研究

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它强调了生产系统的网络化。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将为敏捷虚拟企业的实现提供许多技术上的支持。10/15/202229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研究10/1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

国外研究的技术重点使能技术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chnologiesEnablingAgileManufacturing)”,TEAM的重点研究领域是:产品设计和企业并行工程、虚拟制造、制造计划与控制、智能闭环工艺过程控制以及企业集成等五个方面,TEAM项目组还提出了由概念优化、设计优化及生产三部分组成的实施系统模型。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资源优化如供应链建模及管理。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AgileInfrastructureforManufacturingSystem)”,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10/15/202230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国外研究的技术重点10/11/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

网络支持平台“全美工厂网络FAN(FactoryAmericanNet)”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等专门服务;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10/15/202231虚拟企业技术层面研究网络支持平台10/11/202知识管理内涵

知识管理本质与内涵的讨论已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Yogesh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Karl·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Ives等人把知识管理看成“努力让知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在正确的主体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10/15/202232知识管理内涵知识管理本质与内涵的讨论已越来知识管理内涵

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复旦大学的郁义鸿认为:“所谓知识管理,是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对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知识的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的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过程。”由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中也反映出了一个共性,那就是高度重视知识的核心地位和发挥知识的作用,并强调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10/15/202233知识管理内涵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模型

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是人们对知识管理了解的不断深入过程,确定合理的知识管理模型框架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知识管理模型可以划分为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nowledge-basedmodel,KBM)、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nowledgetools-basedmodel,KTBM)和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basedmodel,OPBM)三种类型。最具代表性和奠基性的KBM是由日本学者Nonaka于1991年首次提出。这个模型以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基础,提出了知识创造和转化过程。10/15/202234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是KTBM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管理知识”。Nonaka与Konno对原有的KBM模型进行延伸与扩展,并提出了四种“场”,即源发场、互动场、网络场和练习场。“场”模型主要是研究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来促进知识创新过程。最具代表性的OPBM是Garayannis模型。Garayannis模型提出应建立一个支持、监控、获取、评价和不断丰富组织认知能力进程的知识管理网络。知识管理模型10/15/202235KTBM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管理知识”。Nonak知识管理模型周竺等人则将知识管理模型分为三大类,即知识分类模型、智力资本模型和社会结构模型。最广为人知的知识分类模型就是Nonaka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可以转移到其它主体。在智力资本模型中,最典型的就是斯堪第亚模型(RCHASE)。这个模型假设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大类,并假设知识管理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度量并资本化。社会结构模型主要是描述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学习,Demerest模型就是一个代表(MDEMEREST)。这个模型强调组织内部的知识构造。与此相类似,由Jordan和Jones提出的模型包括知识的获取、扩散、所有权和存储。天津大学的奉继承和赵涛认为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模型主要包括描述模型、框架模型、数学模型、过程模型和功能模型等。此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模型还有动态知识管理模型,比较典型的有St·hle的动态智力资本模型和Rastogi模型。相对于过去的智力资本模型,这些模型是有机的、动态的。10/15/202236知识管理模型周竺等人则将知识管理模型分为三大类,即知识分类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管理科学领域讨论的两大热点问题,研究知识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C1K1Prahalad和GaryHamel在1990年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CKPRAHALAD,GHAMEL1990)。”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一个企业进行知识积累、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以知识管理为依托。10/15/202237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朱海明和王金明等人对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创新和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利用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即①树立知识资本的新概念②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③创建学习型组织④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实施管理创新。而田新认为知识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特征、资源培育、实现手段及组织构建等方面的共性,并提出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是利用知识管理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此外,建立知识经理制度、构建有助于知识交流的内部网络、创造良好企业文化、建立柔性化组织、搭建较高的知识平台等也是加强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对策。10/15/202238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朱海明和王金明等人对知识管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是盈利性组织在虚拟现实技术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对本组织的智力资产包括智力财富(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等)、知识财富(如商誉、熟练员工的经验、组织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创新能力、组织和个人网络和基本数据等)制定知识管理计划和战略而创造更多的价值的过程。许孟丽认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创新等方面,并总结了在虚拟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霍艳芳则从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等方面论证了虚拟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成桂芳认为虚拟企业管理框架具有分布式特点,它以成员企业知识管理框架为基础,并由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业务系统、通讯协调层和支撑层四大部分构成。程敏认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应包括知识的识别和收集、组织、共享、学习、应用和创新等方面内容,并提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遵循系统性原则、保密与共享均衡原则和开放性原则。10/15/202239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是盈利性组织在与传统企业相比,在虚拟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相对较为复杂,要求知识管理必须满足虚拟企业动态复杂的特点。因此,应更加深入分析虚拟企业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的特点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虚拟企业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步骤和措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10/15/202240与传统企业相比,在虚拟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相对较为复杂知识转移的涵义知识转移的研究层次维度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知识研究的对象维度知识转移的文献阅读10/15/202241知识转移的涵义知识转移的文献阅读10/11/202241知识转移的涵义

知识、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知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通过转移服务于全人类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认为,知识转移是专业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通过知识转移,组织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并进而获得竞争优势。为了弄清知识转移的概念,先回顾下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依据管理学相关文献,对三者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比较:10/15/202242知识转移的涵义知识、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知识是全人类的知识转移的涵义10/15/202243知识转移的涵义10/11/202243知识转移的涵义

对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不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概念需包含以下四点:①知识的拥有者(知识源)和接受者;②特定情境或环境;③特定的目的,但最终目的是使知识拥有者的知识成为知识接受者的知识,是缩小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知识差距,促进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共同发展。10/15/202244知识转移的涵义对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不同,不同的学者有知识转移的涵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层次(6个要素)、研究视角(8个要素)、研究对象(3个要素),这三个维度(17个要素)对文献分析目前对知识转移的研究情况。10/15/202245知识转移的涵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层次(6个知识转移的研究层次

Nonaka(1991)提出知识创造的两个维度:存在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其中,存在论主要考虑各个层次创造知识的主体(即个人、小组、组织和组织间。

郭俊华(2004)根据Sveiby(1996)提出的E-I-E结构(即知识资本的个体能力、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得出知识转移的9种途径,即个体、外部组织和内部组织之间的相互转移。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文献归纳整理,得出六个知识转移研究层次:

个人、团体、组织(企业)、联盟、产业、区域。在本文定义中,团体包括组织内的日常单元,为某种特殊的目的组合的个人集合(如项目团队、研发团队、虚拟团队)。10/15/202246知识转移的研究层次Nonaka(1991)提出知识创知识转移的研究层次

将组织层次的研究和企业层次的研究合并为一个层次,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也有很多文献并不明确区分两者。联盟主要指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产学研联盟,还有管理咨询联盟。目前较多文献研究跨国企业和母子公司的知识转移,根据地理跨度将其归为联盟层次。大部分文献对知识转移的研究仍然侧重于团体、组织或企业,但近几年战略联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宏观层面(产业、区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多主体的知识转移,试图建立知识转移层次的一般理论。10/15/202247知识转移的研究层次将组织层次的研究和企业层次的研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基于研究层次的特性,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转移进行了研究,或是基于知识转移的理论对其他的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从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进行归纳,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特性知识特性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肖小勇(2005)认为知识特性包括知识默会程度、情景依赖性和分散性程度。知识特性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隐性知识和粘质知识的研究。汪应洛(2002)将隐性知识分为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提出知识转移过程存在语言调制和连接学习两种方式,。冯帆等(2007)讨论了知识转移与知识粘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组织可以从建立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信任体系以及激励机制三个方面着手,降低知识的粘度,实现更有效的转移。王毅(2005)对粘滞知识研究的三个学派:技术创新过程学派、组织内转移学派和组织间转移学派进行了归纳总结。除此之外,学者还对知识破损现象、重叠知识、知识熵等进行了专门研究。10/15/202248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基于研究层次的特性,中外学者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2)行为动机行为动机的研究一般和个体层次相结合。Paulus&Yang(2000)验证了“头脑风暴”在知识转移中发挥作用的条件。Argote&Ingram(2000)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组织内员工知识转移的心理过程,找出了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Gerybadze(2004)提出参加会议等活动对知识转移很有帮助。唐炎华(2007)证明了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包括:个人利益、兴趣动机、个人成就感和组织情感四维度结构。信任使知识转移变得更容易。王端旭(2004)认为工作轮换可以是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10/15/202249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2)行为动机10/11/20224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2)行为动机行为动机的研究一般和个体层次相结合。Paulus&Yang(2000)验证了“头脑风暴”在知识转移中发挥作用的条件。Argote&Ingram(2000)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组织内员工知识转移的心理过程,找出了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Gerybadze(2004)提出参加会议等活动对知识转移很有帮助。唐炎华(2007)证明了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包括:个人利益、兴趣动机、个人成就感和组织情感四维度结构。信任使知识转移变得更容易。王端旭(2004)认为工作轮换可以是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10/15/202250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2)行为动机10/11/20225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3)网络结构网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获取外界知识来满足自身要求,通过组织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合作来有效使用资源。基于网络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可分为网络理论和网络组织,后者又包括宏观网络组织和微观网络组织两个层面。对于宏观网络组织的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全球制造网络,产业链,联盟,跨国公司和虚拟组织。McGrath&Argote(1991)提出组织中的基本元素(员工、任务、工具)组成了微观网络(子网络),基本元素之间的有效知识流动和转移是提升组织绩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转移与网络组织的互动作用研究的文献统计下表表明,目前的研究领域已经逐渐从微观层面上探讨网络组织中的知识转移过程转向宏观层面的探讨,但全球网络和产业链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没有细致的研究。10/15/202251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3)网络结构10/11/20225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10/15/202252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10/11/202252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4)战略知识是组织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首先,任何知识管理的战略(知识转移的战略)都必须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配合。其次,组织的战略定位受一些与知识转移有关的既定因素的影响,如传输通道,基础结构,和基本能力。Lowenstein(2000)验证了各种对参与者知识转移能力的培训战略的有效性。龚毅(2006)分析了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基本过程,认为中外企业之间的差异、联盟成员间的沟通以及联盟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将决定中外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效率。刘志虹(2007)探讨了企业多元化战略中的知识转移问题。孟琦(2007)从知识转移的视角提出了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5)组织学习这方面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思路:一是将知识转移视为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分析其转移机理,影响因素,有效途径等。二是将知识转移接受方视为一个组织学习的系统,分析其学习能力,组织结构合理性及设计等。10/15/202253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4)战略10/11/202253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6)管理过程管理者一方面要熟知和保护好本企业的内部的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要保证外部的知识资源的获得和有效吸收利用。知识的管理过程有两个先决条件:①各种知识整合机制必须到位,以保证知识转移的广度、深度和速度。②管理者必须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整合知识和战略。王毅达(2007)将知识转移的认知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柯江林(2006),

刘帮成(2007)研究了知识转移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王能民等(2007)探讨了对项目间知识转移的管理。Modi&Mabert(2006)研究了知识转移过程中对供应商的管理。10/15/202254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6)管理过程10/11/20225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7)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全球竞争环境、社会环境、商业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如企业规模大小、工作场地、组织文化环境)。商业和社会环境总是受全球化、技术开发、知识更新和扩散的影响而迅速变化。Shu-HsienLiao(2007)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知识转移和竞争优势的相互关系。Nonaka(1994)提出了“场”的概念(源发场、互动场、网络场和练习场)来代表组织环境。Inkpen(1998)认为不同的内部环境下,组织技能更新的速度和方式不同。丛海涛(2007)研究了企业文化与隐性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发现宗族型和活力型的企业文化利于知识转移,市场型和层级企业文化不利于知识转移。(8)工程技术工程技术与知识转移的关系主要是:①专门的知识转移工程。如大学-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企业ERP系统的实施;②辅助知识转移的技术开发(转移工具)。如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InformationSystem(IS)的开发利用。10/15/202255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维度(7)环境10/11/202255知识转移研究对象的维度(1)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研究视角的不同,很多因素已经被证实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知识转移的效果有影响,如任务的相似性,知识源、接受者、情境和知识本身的特性,社会网络的特点,网络组织结构,组织内知识源的能力、信任度和交流程度,内部市场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战略意图,管理机构,Cummings&Teng(2003)讨论了影响研发知识转移的9个因素,即知识的嵌入性、可描述性,转移主体之间的组织距离、物理距离、知识距离和规范距离,接受方的学习文化和优先性,以及转移活动的数量等。魏江等(2006)揭示了信任、人际关系、激励、决策者态度、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吸收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六因素。也有学者将知识转移作为自变量,研究知识转移对其他方面(如企业竞争力、新产品开发、社会关系等)的影响。10/15/202256知识转移研究对象的维度(1)影响因素10/11/20225知识转移研究对象的维度(2)过程设计主要有两种角度:一是研究知识转移的过程,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不同知识形态在不同层次如何进行转换,Nonaka(1991)提出SECI模型(同化-外化-结合-内化)最具有代表性。Gilbert&CordeyHayes(1996)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和同化五个阶段,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Dixon(2000)将知识转移划分为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战略转移和专家转移五种类型。王兆祥等(2006)建立了知识转移过程的六层模型:物理层、数据层、语言层、知识层、能力层、应用层。二是研究其他过程(如企业成长过程,管理过程等)中知识转移的作用。葛京(2002)探讨了知识的属性及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10/15/202257知识转移研究对象的维度(2)过程设计10/11/20225知识转移研究对象的维度(3)机制选择组织内的知识转移通过一系列的机制设计才能实现。包括人员流动、培训、交流、观察、技术转移、复制规则、演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互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组织间关系。HoltbruggeandBerg(2004)认为隐性知识在通过个体——个体的转移机制时能最有效转移。Lazarova&Tarique(2005)探索了跨国公司内什么样的机制设计能导致知识的从员工到企业的“反向转移”。江积海(2006)研究分析市场合约、联盟、合资和内部化等不同技术知识转移机制对转移绩效的影响。丛海涛(2007)在隐性知识转移和激励困境的基础上,讨论了相关的激励机制设计方法。除了这三个维度内的研究,还有其他方面的研究,如风险投资知识转移,咨询服务业中的知识转移,谈判中的知识转移等。10/15/202258知识转移研究对象的维度(3)机制选择10/11/20225知识转移文献阅读除了这三个维度内的研究,还有其他方面的研究,如风险投资知识转移,咨询服务业中的知识转移,谈判中的知识转移等。国内知识转移研究基本属于借鉴国外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从研究层次上来看,研究集中在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其中组织内部知识转移重视隐性知识在群体和组织(企业)之间的转换过程,SECI模型是很多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外已有不少文献研究个体行为和心理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国内这方面的文献较少。区域或国家宏观层面的知识转移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少有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比较多的文献涉及到知识理论和创新网络(战略联盟、产业集群、虚拟组织、研发团队等)等定性的知识转移问题。国外学者已经从网络问题逐渐向定量的技术问题,宏微观环境问题转移。而国内研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企业文化、社会资本、员工共享动机方面的研究。最后,对于研究目的,国内外的研究没有太大区别,但国外文献中对于核心竞争力和全球竞争优势方面的讨论明显比国内多。10/15/202259知识转移文献阅读除了这三个维度内的研究,还有其他方机制设计理论文献阅读进化博弈论综述复杂经济系统仿真综述复杂系统多智能体建模的博弈进化仿真10/15/202260机制设计理论文献阅读进化博弈论综述10/11/202260进化博弈论综述

进化博弈理论是生态学家MaynardSmithandPrice(1973)在结合生物进化论与传统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进化博弈理论的最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的提出为诞生的标志。进化博弈理论创立之初是生物学家用来研究生物进化的。近些年来,由于它在生物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被引入经济学,成为经济学常用的博弈论的一个热点领域。传统的博弈论由于对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定,得出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相差很远。这也要求博弈论学者有时必须假定参与者的理性是有限的才能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博弈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化博弈的出现无疑给博弈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克服了传统博弈论在理论和应用上遇到的尴尬局面。10/15/202261进化博弈论综述进化博弈理论是生态学家Mayn1、进化博弈的均衡概念传统的博弈论中有许多均衡概念,例如,Nash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练贝叶斯均衡、恰当纳什均衡、完美纳什均衡等等,对这些均衡的研究一直是博弈论的核心内容。同样作为进化博弈论均衡概念的进化稳定策略在进化博弈的研究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过,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经典博弈论的各种均衡都是建立在参与人是理性的基础上,而进化稳定策略则是进化博弈考虑参与者为有限理性的基础上的均衡结果。进化稳定策略都是完全理性博弈的纳什均衡,是纳什均衡中对有限理性有稳健性的一部分。因此,进化稳定策略可以看作是对纳什均衡的一种选择精练。进化博弈论综述10/15/2022621、进化博弈的均衡概念进化博弈论综述10/11/202262进化博弈论综述1)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进化稳定策略是MaynardSmithandPrice(1973)以及MaynardSmith(1974)在考察种群个体适应性由各个个体行为共同决定的环境下,个体对成功策略选择效果时提出的。进化稳定策略的基本思想:假设存在一个全部选择某一特定策略的大群体和一个选择不同策略y的突变小群体,这个突变小群体进入到该大群体而形成一个混合群体,如果突变小群进入该大群体而形成一个混合群体,,如果突变小群体在混合群体中博弈所得到的支付大于原群体中个体所得到的支付,即:,那么小群体就能侵入到大群体,反之就不能侵入到大群体。其中,ε是突变小群体在整个大群体中的比例。是收益函数。10/15/202263进化博弈论综述1)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10/11/20226进化博弈论综述通常把MaynardSmithandPrice(1973)定义的进化稳定策略称为原初进化稳定策略,定义1:一个策略是进化稳定策略,如果对任意的满足且当时,有成立。其中,A是进化博弈的策略集;E是群体中个体博弈时的收益函数。原初进化稳定策略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是建立在许多理想化假定之上的,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博弈论理论家们对进化稳定策略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做了改进和拓展。1982年,MaynardSmith对把定义1的条件做了适当的放松给出了如下定义,定义:一个策略是不确定性稳定策略,如果对所有的备择策略满足如下条件之一且当,则有。10/15/202264进化博弈论综述通常把MaynardSmithan进化博弈论综述

针对原初进化稳定策略只适用于对称博弈的缺点,Selten(1980)通过引入角色限制行为提出了适用于非对称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概念,后来Swinkels(1992)给出了考虑突变策略组合的进化稳定标准,定义了适用于非对称博弈的策略稳健性概念。10/15/202265进化博弈论综述针对原初进化稳定策略只适用于对称博弈进化博弈论综述2、进化博弈的动态概念

进化博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