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课堂实录—、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那一枚来自秋天的木叶,去寻找美丽的诗和远方。接着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二、回顾第一课时师:同学们,昨天,我们梳理了本文的观点和思路,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我整理了一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大致有这几点:美,文艺气息浓郁;高深而又浅显;引用多,格调高;简洁凝练,晦涩难懂;有哲理味,有辩论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很多地方是互相矛盾的?生(笑):是……师:那么,林先生到底要借这篇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每一段都进行了梳理:作者从“木叶”被诗人们钟爱这一话题谈起,概述了“木叶”一词的发展,强调“木”字很关键,从而引出了“木叶”的两个特征,一是包含“落叶”之意,二是能引起人们“微黄”“干燥”等联想,最后得出“一字千金”的结论。在讲到“木叶”的两个特征时,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高端的名词,是什么?生(齐答):暗示性。师: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那么,到这里为止,我们既通读了文章,也梳理了脉络,了解了观点,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是不是就算结束了呢?就像我们去爬山,到了山脚下,大致欣赏一下这山的巍峨挺拔,就算来过这座山了吗?生(笑):不算。师:我们还要亲自爬一爬这座山,用我们的脚丈量一下这山的高度,听一听山里的鸟鸣风声,看一看山里的花草云雾,坐一坐山里的石头,那样我们对这座山的认识才能逐渐加深。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地解读一下这篇文章。三、把握文体,深度鉴赏师:请问同学们,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生(七嘴八舌):散文,议论文……师:我们先说说文学作品的分类,按照文章体裁,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按照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散文、诗歌、小说,还有什么?生(七嘴八舌):说明文、剧本……师:应该叫“戏剧”。每一种文体都有她独特的气质,诗歌清新雅致,激发我们浪漫多情的一面;散文深情舒缓,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小说映照现实人生,让我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戏剧我们不常读,但它也别有味道,你看哈姆莱特,天天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思考着,思考着,人就变得深刻了。好,那我们还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齐答):散文。师:散文又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本文是?生(齐答):议论性散文。师:对,其实,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文艺随笔”。我们是一群文艺青年,今天学习一篇文艺随笔。那么,文艺随笔“文艺”在哪里呢?又是怎样“随笔”的呢?这个名字不是随便取的,它一定包含它的文体特征。昨天,刘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就是让大家想一想,本文在文体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和你原来读过的文章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不妨从文章的内容、结构 生(七嘴八舌):语言……师:或者是从其他你认为比较独特的跟别人不一样的角度来鉴赏这篇文章。好,请每个小组先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然后推举一位同学作代表性总结。(学生讨论交流十分钟)师:首先有请第一组代表说说你们组的想法。生1:这是一篇评论文艺现象、表达文艺观点的文章,所以叫“文艺随笔”。师:林庚先生谈论的是什么文艺观点?生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1:林庚先生是大学教授,这篇文章有点儿像讲稿。师:就是说,作者好像在跟人谈话一样?生1:是的。师:这位同学眼光很独到,他发现了文艺随笔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文艺随笔往往具有讲谈色彩。那请问这位同学,这种讲谈色彩在文中有没有具体的表现?生1:第2自然段就有这样的像谈话一样的句子,比如“'木叶'是什么呢?”,“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师:很好,那你把第2自然段中的问句都找一找吧,同学们也一起找找。生1: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就从来无人过问呢?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师:加上刚才你说的那两句问句,一共五句,这些问句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生1:引人思考,比较亲切随和,就像老师您在讲台上讲课那样,令人如沐春风。师(笑):我都能跟林庚先生相提并论了,何其荣幸。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这几个问句,都是以哪个字结尾的?生(齐答):呢师:“呢”字结尾的问句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生(七嘴八舌):亲切、接地气……。师:对,这正是文艺随笔“讲谈色彩”的体现,语调亲切随和。这样的一位大诗人、大学者,用这样低的姿态跟我们谈论诗歌问题,我们会更乐于接受,更能入脑入心。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文章前几个自然段,作者一直在说“诗人们”怎样怎样,第1自然段说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自然段说“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第3自然段说“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第4自然段有没有“诗人们”这样的称呼?生(齐答):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师:文中有两类人,一类人是“诗人们”,还有一类人是?生(齐答):是“我们”。师:“诗人们”当然是指写出了那些深情的、雅致的古典诗歌的人们,那么,“我们”指谁呢?同学们,你属于哪个群体?生(齐答):我们。师:“我们”可能就是很多对诗歌一知半解或者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普通读者。那林庚先生把自己放在哪种人里面了?生(齐答):我们。师:对,他把自己放在跟“我们”一样的位置。但其实以他的文学修养,他完全可以站在“诗人们”的角度说,“你们”要怎么怎么样。所以,这正是随笔的特点,作者像朋友一样,慢慢引导,层层剥开,而不是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好,接下来还有哪位代表想分享你们组的观点?生2:我们组想从内容方面来谈一谈文艺随笔的特点。我们组认为,这篇文章其实很有林庚颜色。师:林庚颜色?怎么理解?生2: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旁征博引上,他在文中引用了很多关于“木叶”的诗句,体现出一位诗人的丰富修养。师:看来这位同学对我们导学案后面附的林庚先生的生平作了细致研究啊。林庚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积淀深厚的学者。这篇文章写于1958年,那时候还没有无所不知的互联网,作者想找出这么多关于“木叶”和“树叶”的诗歌,靠什么?生(齐答):靠他自己的积累。师:厚积薄发,信手拈来,诗人眼光,学者素养,令人敬服。好,还有哪个小组发言?生3:刚才第二组说到了作者的旁征博引,我们组想就这个话题深入一下,作者引用的诗歌风格多样,具有不同的美感。这种不同意境的诗歌审美之间的转换,给读者一种应接不暇的美的享受。师:不同意境的诗歌?比如说?生3:第2自然段,“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有繁茂之美,“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呈现出明艳之美,“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给人以凄清之美。这些诗歌的点缀让整篇文章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的美,很文艺。师:能够看到这样的诗情画意,有一双如此细腻的审美的眼睛,你一定是一个很诗意的女孩子。请坐!同学们,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生(齐答):暗示性。师:但是它的题目却叫“说'木叶'”,我们改一改,改成“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行不行?生(七嘴八舌):不行,太直白了,不文艺了师:那不改题目了,改改开头,开头直接说“今天我们说一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行不行?生(七嘴八舌):不行,太生硬了……师:对,一上来就塞给我们一个从来没听过的名词,让人一头雾水。你看,作者把“暗示性”藏到了哪一段啊?生(齐答):第5自然段。师:这跟咱们平时写议论文可不太一样。我们写作文时往往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本文却不是这样,前面作者不断地铺垫,用一首又一首优美的诗先感染你的心,征服你的心,让你知道中国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美丽多情,然后再告诉我们,原来我们读到的那些诗句背后都有深深的意味,都有一种难以言传、不可言说的感觉。这正是文艺随笔的一个特点,它的结构没有那么严丝合缝,相对来说,它要比我们写的议论文结构怎么样?生(七嘴八舌):灵活,自由……师:灵活自由不等于信马由缰,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在文中往往通过一些问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通过段落首句来承上启下,所以,随笔随心随性,但它不随便。还有哪个小组发现了随笔的其他特征呢?生4:我们组想从本文的构思方面谈一谈。文章题目叫“说'木叶'”,全文也都在围绕“木叶”来谈,从而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维还是很严谨的。师:你看得很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可以在很多意象中体现,比如梅兰竹菊、山水风月,作者没有东拉西扯,而是集中话题,突出中心,只谈“木叶”。这就给我们一种感觉,文章虽然很长,但是很一生4:很集中。师:对,它的主题、话题都很集中,我们也可以说它很单纯。这个发现很有意思,随笔看似随意,但它自有它的精益求精和严谨性。刚才几位同学分享的观点各有千秋,刘老师也有一些发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大家一齐朗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①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②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③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师:大家从这些画横线的词语中看出了什么?生(七嘴八舌):用词准确、严谨……师:对,作者的语言是经得起推敲的,用词非常科学严谨。这也是文艺随笔的语言特点之一,既然是谈文艺问题,就要经得起别人的质疑。好,我们再一齐读读这几句——生(齐读):①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②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③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师:同学们,从这些画横线的词语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七嘴八舌):比较古朴、典雅……师:这个男孩子说得好,古朴典雅扑面而来,符合文艺随笔的格调。作者信手拈来,不经意间就显现了一位古典文学专家的深厚素养。我们再看这两句 生(齐读):①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②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师:由一片小小的木叶,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看到写木叶的诗,就仿佛看到蒙蒙烟雨中,那孤独的树枝上,有一枚微黄的叶子在向我叹息。字里行间处处都是作者的诗意多情。本文的语言大多是典雅的文学语言,同学们写文章也要经常使用文学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那么,林庚何以会有这么诗意的情怀呢?一起看一看林庚先生的简介。林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诗人,九十岁高龄还出版了一本诗集,一生写诗,爱诗,活得像一首暗香幽远的诗。我们看林庚的小诗:微雨清晨/小巷的卖花声/花上的露/树傍的菌/阶前的苔/有个蜗牛儿爬上墙来。读了之后什么感觉?生(七嘴八舌):清新、亲切、有生活气息……师:还有点儿可爱,有点儿顽皮。正是有这样的诗人情怀,林先生才能写出本文这样情思灵动的随笔。优秀的诗人可以从平凡的景物里发现独特的美,那需要什么?(学生沉默)师:那需要我们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四、总结师:很遗憾,我真的还想听一听大家对美的领悟,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课下再交流。刚才呢,我们总结出了文艺随笔的这些特点,更深地理解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那么,到底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用文中的话说,“暗示性”就是“概念背后的影子”,这么说可能大家依然不太明白。同学们,看到菊花你会想起——生(齐答):陶渊明。师:想起孤傲的隐士。看到莲花你会想起 生(齐答):周敦颐。师:想起高洁的风骨。菊和莲就是"概念”,我们的联想就是“概念背后的影子”,也就是“暗示性”。看到月亮,大家会想到——生(七嘴八舌):嫦娥、中秋、思乡……师:所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仅跟语言有关,还跟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可能还跟什么有关?(学生沉思)师:前天晚上,我在车水马龙的解放路上等红灯时,忽然一抬头,竟看到深蓝的天幕中一轮金黄的圆月在对我微笑。刹那间,我真的很感动,心头涌起很多很多的感慨,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月亮了,用诗人舒婷的话说,月亮被我们遗忘在哪家的屋顶上了?一瞬间,我想到了很多,想到童年的月光下,我和小伙伴们在麦草垛旁追逐嬉戏的场景,想到小时候我牵着羊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西边的太阳还未落山,东边的月亮已经升起,想到那些丝丝缕缕温暖的回忆。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首诗,领悟了,感动了,读出暗示性了,可能会有文化的因素,但也有我们自己的经历在内。所谓“暗示性”,其实就是语言背后丰富的象征意义,是意象背后含蓄深远的意境,是一个人的审美品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希望大家带着这份记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诗歌的芬芳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涵养出一颗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细腻善感的心灵。希望这篇结合了逻辑之美和文艺之美的、融理趣和情趣于一体的《说“木叶”》能为同学们打开一扇审美的大门。林庚先生说,秋深的落叶,干枯得太易碎裂,爱它的人啊,请不必来扫罢!你的脚走在松软的微黄的落叶上,和走在柏油路面上,感觉一样吗?生(齐答):不一样。师:走在一片一片的落叶上,就是走在中国一首一首美丽多情的诗歌上面。所以,送给大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同学们每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中,不妨偶尔抬头看一看窗外的月光,在有风的夜晚,去亲自体会一下木叶飘飞的感觉。最后,给大家推荐三本书——西渡编辑的《名家读古诗》、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厚积落叶听雨声》。请允许我用一首我自己写的小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一枚木叶飘飘下,满目清秋袅袅来,三分理趣通幽处,无限诗情向阳开。(学生鼓掌)师:希望我们带着一颗诗心,一腔诗情,永远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热爱中国文化。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说“木叶”》教后反思教育的第一层面是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半自动高精度丝印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汽车软硬蜡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液体空分装置项目提案报告范稿
- 2025-2031年中国雷公藤红素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关于观看《万里归途》心得体会(31篇)
- 订立仓储合同范本
- 2025年焊接凹凸袋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钯金、钯银、膜材料合作协议书
- 互动影视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Unit 8 At Christmas Grammar time and culture tim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甲型流感患者的护理查房
- 礼仪概述和原则
- ISO22000体系文件清单
- 体育赛事招商方案
-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旋转与平移市公共课一等奖市赛课金奖课件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引言
- 液化石油气钢瓶倒残操作规程
- 毛概课说课课件
- 工艺管道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试验计划
-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