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课件1_第1页
【统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课件1_第2页
【统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课件1_第3页
【统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课件1_第4页
【统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版九上第三单⒈朗读背诵古代诗词。⒉整体了解诗的主要意思。⒊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学习目标⒈朗读背诵古代诗词。学习目标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读准字音、节奏shù月夜/忆/舍弟读准字解题月夜:点明时间,说明是晚上写的,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忆”就是想,思念解题月夜:点明时间,说明是晚上写的,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读懂诗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读懂诗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指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从今夜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直,老是。到何况是。战争还没有结束。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直,老是。到何况是。战争还没有结束整体感知概括每联的主要内容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尾联:思亲忧国,无限深情。整体感知概括每联的主要内容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精读探究“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是指戍楼夜时所击的更鼓。“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就是禁止夜间活动。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此时正是仍然频繁,道路仍然被阻隔,一幅战乱景象。精读探究“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是指戍楼夜时所击“一雁”就是孤雁,古人常用“雁行”“雁序”比喻兄弟。“一雁”,比喻什么?“一雁”,比喻兄弟分散,就像离群的孤雁,来到异地他乡,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这时的杜甫想到成都去,可是去投奔谁,能不能获得安定的生活都是未知数。“一雁”就是孤雁,古人常用“雁行”“雁序”比喻兄弟。“一雁”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本来夜里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杜甫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思念家乡和亲人,所以才感觉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本来夜里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看看《春望》哪句与这首诗有关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颈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颈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杜甫的资料链接杜甫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他不但对妻子孩子很好,而且他有四个弟弟,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一直非常融洽。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四年了,杜甫辞官带着全家老小到了秦州,此刻,他的几个弟弟都在山东,河南一带,而那里正是战乱最多的地方。白露节这天夜里他睡不着,牵挂兄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月夜忆舍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在当时对于每一个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唐朝从此有盛转衰。杜甫的资料链接杜甫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他不但对妻子孩子很好,“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

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到什么?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主题思想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主题思想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2、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3、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小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小结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作者简介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作者简介刘长卿(约726—约786),解题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解题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读准字音,节奏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qīngzhéhuànqībáoqǐ

lián读准字音,节奏长沙过贾谊宅qīngzhéhuànqībáo读懂诗意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贬官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贾谊被贬长沙居留三年,千年万代只留下他的悲哀。读懂诗意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贬官淹留。像鸟儿那样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作“渐”人去后满院秋草衰枯,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斜倾。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作“渐”人去后满院秋草衰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指汉文帝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情,凭吊又有谁知?凭吊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指汉文帝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作“正摇落”江山沉寂,草木摇落,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作“正摇落”江山沉寂,草木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概括各联的主要内容首联:贾谊被贬,身世悲凉。颔联:情景交融,暗示时政。颈联:反语双关,无限愤懑。尾联:抑郁悲凉,痛苦无奈。概括各联的主要内容首联:贾谊被贬,身世悲凉。

谪宦:贾谊的身世。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楚客:贾谊的客居身分。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精读探究谪宦:贾谊的身世。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颔联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展开描写的?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借助哪些景物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颔联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展开描写的?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此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颔联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此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

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尾联描写了哪些景象?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尾联描写了哪些景象尾联不禁让人想到荒村日暮、江山衰微、人事飘零,饱含着作者对贾谊不公遭遇的控诉,对屈原贾谊命运的同情。作者难道仅仅是“怜”屈原贾谊吗?尾联不禁让人想到荒村日暮、江山衰微、人事飘零,饱含着作者对贾写作背景链接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是第二次被贬经过长沙时所作。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写作背景链接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本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的抒发自己被迁谪的悲苦、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本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主题思想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人去”“日斜”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主题思想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统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课件1背景简介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劳民伤财,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即现在的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背景简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解题:左迁,在古代的意思是被贬官。蓝关:在蓝田县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zhāochóngbiǎnxiǔzhàng读准字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读准节奏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节奏:二二三式凄切、悲愤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节奏:读懂诗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早晨送呈奏章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去了。读懂诗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指一封奏章,即《论佛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岂肯衰弱多病顾惜晚年的生命指皇帝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在蓝田县内东南阻塞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在蓝田县内东南阻塞古乐府《饮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你,指韩湘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你,指韩湘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诗的哪几句叙“左迁”,哪几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整体感知诗的哪几句叙“左迁”,哪几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诗的前四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被贬的原因申述忠心即景抒情交代后事紧扣愤首联被贬的原因申述忠心即景抒情交代后事紧扣愤.“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精读探究.“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云横秦表达出怎样的感情?”横”、“拥”可以替换其他别的词语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横拥突兀、厚重雪厚,阻隔……艰难险阻沉痛惆怅表达出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横突兀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上句与下句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故里、君王重重阻隔

人不前—心事过重—前途艰险渺茫回顾

前瞻家何在马不前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上句与下句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

“横”—广度

“拥”—高度这句诗表现的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气象苍茫境界雄阔

“横”—广度这句诗表现的画面有着怎样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壮阔的景色严峻冷酷的气氛(渲染)—前路艰辛孤苦渺小的个人(对比)—英雄失路借景抒情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严峻冷酷的气氛(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一封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朝”“夕”“一封”“路八千”时间数量对比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朝”“夕”“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愤慨

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无悔意气坚定老而弥坚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愤慨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试分析尾联的作用及情感。深化扣题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内容结构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试分析尾联的作用及情感。扣题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内容结构表达了尾联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jiǎn

)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尾联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

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小结小结【统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课件1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被誉为花间派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创作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创作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解题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解题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duóhúzhǐyìfú读准字音商山早行duóhúzhǐyìfú读准字音读懂诗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读懂诗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鸡声茅店月,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布满鸡声茅店月,迹板桥霜。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鸡声茅店月,迹板桥霜。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一种落叶乔木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一种落叶乔木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野鸭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精读探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刚打鸣就上路,道路上霜痕还在。)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一路上的落叶还文丝未动,明亮的月光还照在驿站的墙壁上。)这两联都是紧扣“早行来写的。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槲叶秋天即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还有“悲伤”的意思,诗人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chuan),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分析两句的结构: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分析两句的结构: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补充与这两句诗类似诗句: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补充与这两句诗类似诗句: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选取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因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迹板桥霜”,说明有更早的人,真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环境凄清、寂寞,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这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难写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103张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课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