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_第1页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_第2页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_第3页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_第4页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一、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Fisher)。一定期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和价值总和。

MV=PT

由于所有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资料不容易获得,而且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也在于国民收入,而不在于总交易量,所以交易议程式通常被写成下面的形式:

MV=PY(二)现金余额数量说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庇古(A.C.Pigou)和罗伯逊。他们认为,人们基于便利和安全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现金余额就是货币需求。庇古:罗伯逊:M=KPY

剑桥学派: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非中性论

(一)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凯恩斯认为,人人瓣货币需求由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共同决定。

1.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支出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差,为了保证日常正常的交易和再生产,他们就必须克服这种收入、支出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造成的困难,因而就需要经常在手边保留一定的货币余额。

2.预防动机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常有各种意外的情况出现。为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动机,人们除了在手边持有日常交易所需货币之外,还必须再保留一定量的货币余额。3.投机动机这种为投机目的而持有的货币余额为投机动机层面上的货币需求。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两个层面上的货币需求基本与利率无关,而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且与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用函数式表示为:投机动机层面上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的反函数。其函数式表示为:

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并: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当利率降至一非常非常低的水平后,货币需求则会变为无限大。

货币需求利率i0M=L(Y,I)“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危机理论“三十年代大危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③灵活偏好规律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沈括《梦溪笔谈》204载,北宋仁宗皇佑二年,江浙严重饥荒,“殍馑枕路”。“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范仲淹“乃纵民竞渡”,己“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弹劾:“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范“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降低诱使投资扩大,进而增加就业,增加产出。但是,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拉动总需求的作用,要受货币需求状况的影响。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多会被增加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很难刺激投资,使总需求扩大。当出现“流动性陷阱”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则完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二)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鲍莫尔模型假设:1、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收入T,支出则是连续和均匀的;2、生息资产一律采取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3、每次出售债券与前一次出售时间间隔及每次的出售量C都相等。支出总额为T,每次变现金额为C,每次买卖证券手续费为b,市场利率为i。设X代表持有现金余额的总成本,则有:

最小化X,可得用作交易媒介的货币平均余额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现金需求增加0.5个单位;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现金需求下降0.5个百分点。西方经济学家对鲍莫尔模型的修正大多是围绕着利率变动及交易量变动与交易性货币需求变动的数量关系进行的。美国经济学家布伦纳·梅尔泽认为,货币需求对交易量的弹性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当交易量变小时,这一弹性箱下限0.5靠近;当交易量变大时,这一弹性箱上限1靠近。美国经济学家米勒和奥尔认为,现金需求对交易量的弹性并不存在一个精确的值,在1/3至2/3之间变化。还有人计算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总是低于0.5。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发展了希克斯和马柯维茨等人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选择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重要发展。托宾由此将投资者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风险中性者,二风险厌恶者;三是风险偏好者。托宾认为,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风险回避者,风险中立者和风险爱好者都只是极少数。所以,他以回避风险的投资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假设:1、资产的保存形式不外货币和债券两种;2、持有货币的收益为零(不考虑物价变动),持有债券的风险为债券价格下跌所导致的资本损失;3、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风险回避着。设投资者所持有的债券数量下限为零,上限为全部资产。假定全部资产是一个给定的量,用Q表示,T表示资产的预期收益,A表示风险总额,u代表每单位债券所包含的风险,r代表债券利率,g代表预期的资本收益,则可列出下列方程组:T=Q(r+g)①,A=Qu②,解此方程组,用①去除②以消去Q,得T=(r+g/u)A③,③式说明了预期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是下图中投资机会轨迹线OC的方程,r+g/u即投资机会轨迹线的斜率。投资机会轨迹线表示适用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组合的市场条件。从理论上说,投资机会轨迹线应有无数条,图中的OC1、OC2表示在不同利率(r1、r2,r2>r1)水平下的投资机会轨迹。

风险回避者会不断的调整债券和货币的持有额,直到最后减少一单位债券或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相同时为止。

I1I2预期收益T1T2(1,0)(x1,x2)(0,1)(0,1)C1C2风险三、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说现代货币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兼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研究员;退休后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1912~),其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消费函数理论》、《货币稳定方案》、《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和《自由选择》等。

(一)影响人们实际持币量的因素

1.总财富。

2.财富构成: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构成比例。

3.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

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如对货币的“嗜好”程度等。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在分析讨论上述四个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若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则可得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是恒常收入,即

由于恒常收入的变化是缓慢的,而不像利率那样经常波动,这意味着货币需求及其函数都是稳定的。

(三)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起主导作用,其他一些易变因素如利率、价格变动率等对货币需求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经过努力,货币需求量是可以测量的,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货币当局能否按货币需求量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弗里德曼的“看不见的手”“人们本来是出于好意,是为了增进自身的利益。但现在即便是最起劲地鼓吹福利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在政府活动的领域,正如在市场中一样;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它的作用正好同斯密的那只手相反:一个人如果一心想通过增加政府的干预来为公众利益服务,那他将‘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增进同他的盘算不相干的’私人利益。这一结论将在本书一些章节考察政府行使权力的那些领域时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无论是建立安全(第四章)或平等(第五章),或是促进教育(第六章),保护消费者(第七章)或工人(第八章),还是防止通货膨胀和促进就业(第九章),总之,在政府行使权力的一切领域,都证明了这一点。”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自由选择》导言

。货币需求函数简化:M/P=F(Y,r)。弗里德曼计算出美国1867~1960年这段时期利息率每增加或减少1%,人们对真实货币的需求只减少或增加0.155%,他计算出,美国1869~1957年这段时期,真实国民收入每增长1%,人们的真实货币需求将相应增加1.394%,货币流通速度降低0.8%。后来的研究表明,即使考虑到恒常收入效应,货币需求对利率通常也是敏感的。长期的统计研究表明利率表动对企业的投资具有重大影响,利率波动对居民住宅建筑的影响更为人们所确认。凯恩斯主义者认为GNP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M变动首先影响利息率(r),通过r而影响投资(I),经过乘数作用引起总需求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其序列是:M-r-I-GNP。货币主义认为M对GNP有着直接影响:M-MV—GNP,M的增加,除非被货币流通速度减小完全抵消,将使GNP增长。因V是稳定函数,GNP的重大变化几乎都是M变动的结果,而不是V变化的结果,即M的变动是直接影响GNP的主要因素。产量和价格变化都直接决定于货币供给量M的变动。

货币分析的中心命题

货币最要紧,货币存量变化同经济行为变化密切相关,货币的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的变动与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高度稳定的;货币存量(或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力的最可靠测量标准;货币的变化有其独立的渊源,而非经济行为变化的简单反映;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说明。在货币需求稳定的情况下,所观察到的经济不稳定大都可以归因于货币当局引致的货币供应的波动;货币存量变化与货币收入变化之间的时滞很长且变化无常,因而若力图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微调经济,会破坏经济的稳定;应允许货币供应以固定比例与产量的增长同步增长,以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理论

“单一规则”就是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唯一因素支配的货币政策,反对传统的诸如贴现率调整,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银行法定准备金比率变动,以及对股票市场、分期付款销售、不动产、贮存的货币和信贷供给等加以管制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应是物价稳定。在管理的近期目标和手段的选择上,弗里德曼选择货币量,手段是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货供应增长率。货币学派乘数模型

若用M、C和D分别代表货币存量、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则有M=C+D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又有B=C+R,式中的B和R分别代表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此可得:

货币供给存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中央银行所决定的基础货币(B)的规模;(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共同决定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3)非银行公众所决定的存款与通货之比(D/C)。

货币学派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弗里德曼与施瓦兹认为,1929年至1930年货币存量的最初温和下降转变成了开始于1930年末的银行倒闭浪潮,致使货币存量急剧下降。银行倒闭致使通货与存款比例以及准备金与存款比率都上升,前一比率上升是因为公众失去了对银行偿付存款能力的信心,后一比率上升是因为银行失去了对公众保持银行存款的信心。联邦储备系统1931年10月提高贴现率的限制性行动进一步加剧了货币存量的下降,这导致更多的银行破产。大萧条是因为联邦储备系统未能阻止货币存量大幅下降——1929年10月至1933年6月,货币存量减少35.2%,“以致把一次温和的经济收缩转变为一场大的灾难。”四、哈耶克的中性货币论弗·冯·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奥地利经济学家,曾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1974年,由于在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首创性以及对于经济、社会合制度等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入分析,与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一起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的主要著作《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1929年)《价格与生产》(1931年)《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关于社会主义可能性的重要研究》(1939年)《资本纯理论》(1941年)《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科学的反革命》(1952年)《自由选择原理》,又译《自由的宪章》(1960年)《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1967年)《货币的非国家化》(1976年)《致命的自负》(1988年)哈耶克的“失业紧跟通货膨胀”理论哈耶克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是国家干预的结果,是过去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私人经济,要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货币制度。“滞胀”产生的原因就是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并滥用这种权力,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哈耶克的“自由货币”理论关于如何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哈耶克既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又不同意货币主义的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对策。提出“自由货币”即“货币的非国家化”理论,主张取消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废除国家货币制度,用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自由货币”作为国家货币的替代物。他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产生及二者并存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想要使自由企业和市场经济继续生存下去(甚至所谓‘混合经济’的支持者也可能有这种打算),除了用私人银行之间的自由竞争代替政府对通货的垄断和国家货币制度之外,我们别无选择之余地。”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哈耶克的“理想社会”哈耶克认为20世纪的西方并不是理想社会,他所追求理想社会有几个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已“在上一世纪(19世纪)成为大多数善意的人所共有的、决定我们社会生活主要变化的指导思想”。①财产私有原则②市场经济原则③自由选择原则④法治原则中立货币论核心观点:货币中立是经济均衡的条件,货币失去中立性就会扰乱经济,引发危机。《物价与生产》(1931年):1、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货币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变动;2、货币保持中立对经济影响最小,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最为有利;3、保持货币中立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4、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志是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货币中立的三个条件:1、货币总流量一定;2、一切价格随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完全伸缩自如;3、一切长期契约建立在对未来价格运动的正确预测的基础上。生产结构稳定和经济均衡的三个条件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和购买资本品的货币量的比例=消费品需求量和资本品需求量的比例=周期内所生产的消费品与资本品量的比例哈耶克认为靠增发货币扩大投资将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导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衡,是引起经济扩张并由此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即认为危机之所以出现是由于货币因素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的两大部门之间的配合比例失调,即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相对而言前者过度扩张。为什麽人为的膨胀信用政策所引起的经济扩张不能持续下去从而出现经济的波动:第一,当银行扩张的信用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变成人们的货币收入之后消费者势必会恢复他们原有的消费,于是引起消费品的比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得更多,消费品的供给减少,需求反而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第二,银行由于受法律或营业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扩大信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货币资本供给的短缺,因为货币资本的供给源泉不外是人们的储蓄加上银行扩张的信用。货币短缺将引起两种结果:或者是工商企业在繁荣阶段的投资(建造厂房添置设备)半途而废,不能完成;或者是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因需求不足而价格下落,存货积压,这就是经济危机。要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保持货币在经济过程中的中立性,首要一条在于保持货币数量是固定的。关键在于必须坚持刚性的货币制度。哈耶克认为通过价格管制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最终只能由国家来接管生产资料,从而彻底摧毁自由市场经济。《通论》对哈耶克的影射“经常有人提出,货币数量的增加一般会压低利率…一直猜想,要满足投资需求计划,就必须有两个供应源,既真正的储蓄…再加上通过增加货币数量而可以利用的货币总量…这就使有些人设想,存在着某种‘自然的’或‘中立的’或‘均衡的’利率,即能够使投资在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