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2_第1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2_第2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2_第3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2_第4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学问点必需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汲取,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连续。详细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夫燃烧秸秆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早春华北地区农夫利用地膜掩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减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2)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3)潮湿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考点二:影响气温的因素

1.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凹凸、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

(1)地势凹凸:地势高→大气淡薄→白天大气的减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减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柔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1.热力环流的形成缘由: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详细如下图所示:

思索: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凹凸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凹凸与近地面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潮湿,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考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把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b、c、d处所示)。

考点二:等压(温)面图的判读

1.等压面图的判读

(1)推断气压大小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担当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消失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推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推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推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推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推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2.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许多相像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随着海拔上升,等温面的温度数值渐渐降低。

(2)等温面对下凹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等温面对上凸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如上图中甲地为低温中心,乙地为高温中心。

(3)夏季:陆地上等温面对上凸,海洋上等温面对下凹;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3.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影响风的三种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考点:等压线图上风向的推断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肯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其次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2.如何依据风向推断气压凹凸和南北半球

(1)依据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可知:图中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2)依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水。

(3)从图中可知风向比F水偏右,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并在风向的右侧绘出地转偏向力F地,并且垂直于风向。

(4)依据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绘出摩擦力F摩。

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学问点必需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需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阅读,乐观思索。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殊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学校小了,但学问更深,更系统化,更加简单,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学问也多,所以,肯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当采纳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常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殊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学问。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全部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汲取,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晰了,推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殊简单混淆的概念排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其次、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学问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把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劝说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查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把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学问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学问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索、沟通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学问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