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及意义_第1页
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及意义_第2页
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及意义_第3页
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及意义_第4页
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及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从贾平凹《秦腔》看农村改革之路学生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4年5月20日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摘要作家贾平凹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新时期从未中断过文学创作与艺术追求的作家之一。因其斐然卓著的文学成就与勤奋执著的进取精神,他长期受到文坛关注。而他作品中反映的农村改革的种种状况,尤其是反映的精神上的迷失和乡土文化的衰落,以及生态文明的破坏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因而,本文便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贾平凹作品《秦腔》中表现的改革思想进行探究,同时总结出贾平凹创作中农村改革思想的变化过程,阐明对贾平凹创作中体现的农村改革之路探究在当代的重要启示意义。从新的历史高度去回顾、反思贾平凹创作中农村改革的曲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反映的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改革的变化,以小见大,进而可以透视全国农村改革的发展,这对反思农村的改革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对贾平凹的创作情况及其创作个性和风格简述;第二章就《秦腔》对作家贾平凹对农村改革的反思进行梳理概述;第三章作为最后一章,是本文的总结部分,首先说明贾平凹作品对改革反思的探究在当代的意义,再总结贾平凹创作中农村的改革思想,最后结合中国农村现状,谈谈我对贾平凹作品《秦腔》中改革思想的思考,并阐明贾平凹创作研究在当代的重要启示意义。关键词:贾平凹;《秦腔》;农村改革;反思目录TOC\o"1-2"\f\u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1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 31.1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 31.2贾平凹创作个性与风格简述 32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 32.1农村土地作用之弱化 32.2对农村传统文化衰落之反思 52.3对农村伦理道德滑坡之反思 62.4对农村生态破坏之反思 73探究《秦腔》对改革反思的意义及我的思考 83.1探究贾平凹《秦腔》改革思想的意义 83.2贾平凹《秦腔》对农村改革的看法 83.3关于《秦腔》的反思 9结论 9参考文献 10引言从我开始接触贾平凹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便被他的小说深深吸引。他的作品内容基本上都涉及中国大多人关注的问题——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渗透着他对中国农村几十年改革的反映和思考,从《商州》《浮躁》到《废都》、《怀念狼》、《秦腔》等,作家贾平凹多年来笔耕不辍,一直在探索农村,他的作品无不反映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乡土变迁,生态变化等等。黑格尔说作家“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及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贾平凹便是这样一直追求和探索,不断得超越自己的作家,因而能够吸引很多读者。作为文坛上一个独特而又极具个性的作家,社会上对于他的研究也非常多,显然这位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坚守于西北一隅的“独行侠”,虽然很少扯旗拉派、追风赶潮,也从未参与喧闹的文化论争,却在批评界引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争论风波,或贬或褒,时毁时誉,也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这种现象存在的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不少评论家研究他的作品中的乡土特色,或定义为“寻根”文学,或归类为改革小说,不一而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开拓,结合贾平凹的作品《秦腔》探究其中反映的农村改革之路。贾平凹是时代与艺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的笔触能够深入到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化的农村本土世界,以极其深刻的笔力表现了农民面临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改善,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自我觉醒的“多层次”的生存状态,并且展现了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人民的变化,以及人类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对于贾平凹作品《秦腔》研究无论是对于社会现实还是作家创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1.1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贾平凹起初以散文闻名于世,后来又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长篇小说以《浮躁》、《废都》、《白夜》、《高老庄》等为代表,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作家关于改革的思考。尤其是2005年创作的《秦腔》,更是21世纪新时期的代表作。之后又有《古炉》、《带灯》等长篇小说。还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在1988年前后的“土匪系列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1.2贾平凹创作个性与风格简述贾平凹的个人经历较坎坷,其创作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贾平凹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道路,他自己在诸多作品中都有揭示,不仅有身体上的疼痛,更有精神上的迷茫困惑,以及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关于作家贾平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简言之,是善于运用传统艺术手法来表现时代情绪,他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民间叙述,并将传统思想文化和传统艺术手法蕴含其中。同时又不拒绝学习西方现代派艺术,善于思考关于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心理意识的突出等问题;还结合欧美魔幻现实主义、拉美结构现实主义,对民族文化心理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梭中进行透视。2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2.1对农村土地作用弱化之反思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历经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展显得稳固而悠久。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经远远落后,鉴于几百年“挨打”的教训,以及发展经济并走向世界的迫切要求,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为此,国家领导人以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眼光,发动了全方位的改革,积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市场经济,跟随时代潮流。而农村作为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口的集中区,在整个社会改革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关系到改革全局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成为国家改革的重点。农村作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发端点,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农村面貌,还是农民的地位,物质生活,精神状态,伦理道德,价值观,农村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村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从1978年算起,农村改革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经历了三个黄金发展期,先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让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再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自主经营权;然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实惠,通过国家政策的一步步贯彻实施,中国农村的经济有了巨大发展,随之带来农民观念的变化,产生了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观念也随之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去城里挣钱,造成土地原有的作用下降。在《秦腔》中,主要是通过书中主人公夏天义的一生都在坚守土地体现出的。夏天义作为老一辈的村主任,致力于发展农村的传统农业经济,重视保留土地,为此在修建公路时,因公路占用大量耕地和果林而组织人挡修国道,加路障,阻止工人进驻清风街,劝村民躺在路上以阻挡挖掘机前进等等,但最终也不能阻挡社会前进的脚步,这也体现了农村改革的步伐不可阻挡,只能进不能退。夏天义因为带领的修淤地也没完成,阻止修路也没成功,在双重打击下心灰意冷而撂挑子,后来由君亭担任。君亭想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建农贸市场,以此来带动清风街的经济发展。而夏天义总想发展农业,保留土地,不惜反对君亭建市场,后来亲自带领家人去七里沟淤地,但连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只有“疯子”引生和哑巴去给他帮忙,可是单凭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可见很多人已经不再重视土地,不愿意再依附于土地了,而去谋出路,摆脱农村。很多人出去打工,但也过得很苦,像无根的浮萍。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那么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为何宁愿在外漂泊,也不待在家乡种地呢?从《秦腔》来看,山区人多地少,传统经济发展缓慢,粮食生产成本高,售价低,农民生活困窘,对土地也失去了初期承包时的热情;而建设市场发展贸易,山区交通不便,加上物资匮乏,物资流通困难,市场经济道路很难走通,难以拯救清风街的衰落;不堪重负的农民,无法守住土地,于是大量青壮年们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去,来到城里寻求挣钱的机会。秦腔就像是这块土地上的挽歌,逐渐蔓延,成为令人心痛的绝响。村中只留下孤寡老人和未长大的孩子,既而又造成了土地的粗放经营甚至土地荒芜,村里死了人都发愁抬不到地里去,于是,棣花街的经济越来越衰败。夏天义一方面想要保留土地,总劝君亭带领大家淤地,说“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你只顾眼前,不及长远,糟蹋了十八亩地,又要扔掉一百亩地,到你死了,埋都没个地方!”141可另一方面,他也算了一笔账,分到的土地一年的收入,除去农作物生产的花费,剩下的得“管电费,生活必需品,子女上学费用,红白喜事人情往来花销,还不敢有个病病灾灾!这样算仍还是逢着风调雨顺的年景,今年以来,一切收入都在下滑,而上边的提留摊派都提升了,化肥、农药、地膜和种子又涨了价,农民的日子就难过了。”45因此,他也很矛盾,很担忧,地越来越少,农民种地的收入也低,日子艰难,势必离家找出路,去城里打工,土地荒芜,土地的作用下降也是必然。没了土地的农民,就相当于被放了线的风筝,没有了根,没有了精神家园,生活上就陷入更大的困境。本来相对于城市,中国农村的发展仍然是缓慢而艰难的,城乡居民无论是在收入水平上,还是发展机会上的差距都在扩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局面出现的原因,固然与农村内部体制改革尚不彻底,制度建设仍完善有关,但更为的则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还未受到根本触动;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固然有解放人性中固有的压抑和束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现代化的物欲、急功近利、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观,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颓败不堪,土地的作用在弱化,被遗弃在历史的风尘中。如今的农村面临的迫切的问题,不仅仅是代表农村经济关系的土地的衰亡,就连农民的精神家园也都逐渐衰败,中国乡村不可避免地陷落于凋敝的之中。2.2对农村传统文化衰落之反思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的确在发生深刻的改变,表现在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交通便利,出行方便,联系更加频繁;人民在思想上也有了新的观念,开放且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也是积极想办法奔小康。能够学习别人的致富经验积极发展,开荒植树等等。但与之不相称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人民的物质生活虽然提高了,可是精神上仍然是空虚的,盲目追求现代流行的快餐式文化,遗弃了传统文化,丧失了精神家园。作家用引生的口吻说道:“秦腔是国粹,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就要热爱它,保护它,都来看秦腔;秦腔振兴了,我们的精气神就雄起了。”可见作家贾平凹是多么希望传统文化能够长久流传,延绵不衰,可惜他的愿望落空了,《秦腔》便是一曲传统文化衰落的挽歌。《秦腔》中的主人公夏天智和白雪可以说是一生都在为传统文化呐喊,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作者的笔下,夏天智的喜怒哀乐全在秦腔中:高兴时播《挂画》、《白玉钱》,忧伤时放《纺线曲》;对儿子夏风愤怒时播放《辕门斩子》;给庆玉家盖房当监工时,用收音机放秦腔给大家加油鼓劲;他去安慰二哥夏天义时不说话,而是在秦腔中达到两人的默契;鼓励生病的秦安要多唱秦腔,夏天智生平最快乐的事,就是听秦腔,唱秦腔,画秦腔脸谱马勺,并将自己画的脸谱马勺加以精选照像,在儿子的帮助下出版了《秦腔脸谱集》。遗憾的是没能拿到书店去卖,而是选了六本做了他棺材里的枕头。这是在为热爱秦腔的前辈送葬,同时也是在为秦腔哀悼,当这些蕴含着民族无意识的曲调悲壮地响起,我们也是在告别一种传统民族文化,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在他的一生中,秦腔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成为他灵魂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他至死也没有看到秦腔的复兴,但他也为秦腔的传承做了贡献,无论那本书是否会能卖出去,我相信,它的价值在若干年后肯定能被秦腔文化的研究者和兴趣爱好者发现,他的一生也会成为一段佳话。只可惜,想他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太少。此后被现代化文化生产哺育出来的新一代,可能再也无法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时间上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空间上却失去了与乡土的血脉联系,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他的儿媳白雪,作为一个秦腔剧演员,也用她的一生竭力促进秦腔剧的发展,尽管为此以牺牲家庭幸福为代价。家里唯一的支持者便是同样爱好秦腔的她的老丈人夏天智,可是她的丈夫夏风却不支持她,这是多么的讽刺,作为文化人的夏风不爱秦腔,喜欢都市生活,而他的父亲和妻子却是秦腔的忠实爱好者。可见,如果文化人、知识分子自身都不爱好秦腔,不热爱传统文化,我们又怎能要求缺乏文化的普通百姓来热爱并传承秦腔呢?白雪是秦腔剧团的台柱,在家乡或者外出表演,大家都最喜欢看她的表演,但靠她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到后来,很多演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演秦腔,或者转行。书中也说到秦腔剧团解体的过程和原因,团长中星说“演员里边有些人文化低,素质差,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还说“咱整天说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秦腔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啊,振兴秦腔就应该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作家意识到这点,可是他毕竟势单力薄,回天无力啊,料到剧团终有一天会散伙的。果不其然,有的演员换了职业或者联系了别的演出班,其他演员也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眼看着剧团分裂,白雪和作者都只有哀痛和无奈。到最后连团长都离开了,留下白雪和仅剩的几个演员,在村里赶场子。不得不让人为之哭之叹之。白雪倾尽一生心血的秦腔剧团,就此衰落,可怜她丈夫不理解她,离了婚弃她而去。到头来,还是没有留住秦腔。她的老师年纪虽大也为了秦腔的传承,为了出秦腔录音的碟盘而奔波,一方面为他们的执着献身精神肃然起敬,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无奈痛苦唏嘘不已。传统文化的衰落的必然性,是在现代经济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原因大概有几点:首先是文艺工作者为了追名逐利,不加以重视和宣传,没有尽到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其次是人民大众本身就文化素质低,难以接受内涵丰富难懂的古典传统文化,且盲目跟随现代经济和文化潮流,喜欢那些通俗易懂甚至趣味低俗的流行歌曲等,如爱唱流行歌曲的陈星,不仅受到年轻女孩子的青睐,也吸引了很多原来看秦腔的观众。最后,应该还有部分政府领导人的责任吧,不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秦腔剧团的演员离开,不仅有他们自身的原因,我想也与他们工资待遇低,生活所迫有关吧。国家应该有一定的支持和宣传吧。作家贾平凹通过这部作品深切的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哀痛无奈,为故乡的传统文化秦腔竖一块碑子,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主义和反思吧。2.3对农村伦理道德滑坡之反思伴随着时代改革大潮,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趋势不可阻挡,问题也是随之而来,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人民的道德滑坡,素质下降,价值观不正,人性扭曲,不孝不义等,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如何使自身不被某些不良影响吞噬?这是作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作家对改革前后农村的伦理道德的反思体现在,他的作品由起初的浪漫、淳朴逐渐变得凝重、沉闷,作者也由原来被誉为“最干净的作家”到被骂为“流氓作家”,这些具体体现在:在作家贾平凹早期的“商州系列”作品里,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迷恋之情,无论是那虽贫乏但不失温馨、恬静的土地,还是那贫困但善良纯朴的民风,那里蕴藏的文化意境,让作者难以忘怀,古朴的商州,在他的笔下充满了原始的纯真、质朴、强健和旺盛的生命力。那里的人爱憎分明、重义轻利,道德感重于物质利益追逐,因此,我们总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那一个个纯真柔情的少女;那“地也无名,人也无姓”的自然美丽的山野;那“生也没快乐,死也没痛苦”的善良质朴的人性。然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作品题材转向反映现代农村改革,巧妙结合时代之风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商州人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新旧价值观冲突中,人们的精神和人格发生的转移,并最终裂变,原来的“远山野情”也逐渐远去。可以看出,作家贾平凹作品的风格,从开始的歌颂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好的变化,赞美农村的美好,到后来的揭露农村的“丑恶”展示给人看,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生存体验,如80年代以前的的《月迹》、《山地笔记》等,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到后来九十年代的《浮躁》展现社会转型时期时代情绪,表现人心浮躁的特点,金狗为了事业娶了妻子,但因为不喜欢她而抛弃她。《废都》中的从农村来的唐婉儿后来背弃丈夫,与庄之蝶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到21世纪初《秦腔》中写了新任支书君亭跟随时代的步伐,发展经济,不顾众人反对建起了一个大农贸市场,有了摊点、酒家和旅社,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也渐渐有了钱,但也有了坑人的小贩、投机商、妓女,有了见利忘义的行为,有了婚姻的背叛,官僚的腐败,人性的美好渐渐淡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挣脱了原来的压抑和束缚,却也淡忘了以往美好善良的人性和传统的伦理观。在《秦腔》中主要表现为孝悌观的淡化,婚姻爱情的背叛,官僚草菅人命等。书中的夏家一族根深叶茂,族人较多,长辈中的四兄弟分别取名为以仁、义、礼、智,象征传统的儒家文化。文明都知道儒家对于孝悌伦理观异常重视,“仁义礼智”可以说是儒家精神的精髓,可在书中如同讽刺一般。除了老大早逝,剩下的三兄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而他们的儿孙却是不孝不义。夏天义可以说是长辈中最有威信的,可在家却颜面扫地,他五个孩子多有不孝,在事业上不支持他可以理解,可在生活上,年老的夏天义两口子劳动力弱,没法种粮,需要孩子供给,有一处说原定秋后兄弟五个给夏天义老两口交稻子和包谷,身为教师的庆玉只交了稻子而没交包谷,于是其他几个儿子媳妇全都学样不肯交,很是不孝,让人气愤。不仅如此,几兄弟甚至为了争家产大打出手,全无兄弟又爱之情。作者还故意给几兄弟起名为“金玉满堂”,非常具有讽刺性,不敬长辈,兄弟不睦,家里如何金玉满堂,故而老五取名作“瞎”,深有意味。时代进步了,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传统的婚姻爱情观被颠覆,但巨大的变化又使很多人丧失了对婚姻爱情的责任和忠贞。知识分子夏风进了城后抛弃妻子白雪,其他人诸如上善与金莲、白娥黒娥姐妹俩,庆玉等人背叛爱情婚姻,没有责任心。让人厌恶。还有一些在金钱的诱惑下,出卖肉体做了妓女等,无不是背弃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这里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灵魂上却被无尽的欲望充斥,最终走向精神上的贫困。另外还有诸如狗剩那样贫苦却上进的农民形象,为了不浪费树行见得土地,千辛万苦找来菜籽在那里种了菜,却不料还没吃到他辛苦的成果,就被政府罚款,家里一贫如洗的他,无奈绝望之下喝农药自尽,他的死更多的责任应该归因于社会,归因于那些不顾百姓的官僚吧,他一辈子勤勤恳恳,先是天天捡粪,“日子还是过不到人面,连盐都吃不上”,后来为了挣钱去矿上打工,没曾想钱没挣下却患上了肺病,手脚无力,几乎成了废人,真让人觉得可怜,可是在他日子这么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政府来帮他?穷则生变,他好不容易翻了地种了菜,还没收获就被罚款了,这个时候乡政府以他违背政策为由罚款,对他来说,一分钱都很珍惜的啊,他的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还是在夏天智的资助下才勉强能够上学,在他最要帮助的时候,政府领导那里去了,犯了点点错误,便被无情惩罚,不顾别人死活,让我对他的悲惨命运感到伤心和愤怒。最后还是在老校长夏天智的帮助下,理亏的乡长以“访贫问苦’的名义给了补偿,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他们在哪里?如今倒来给封口费,还写感谢信,真是可笑,面子做的十足,可是一个人就这样去了,再也回不来了。这充分表现了干部队伍中还是有部分无视百姓困苦,道德责任感沦丧的腐败官僚。另外还有投机商人,不法分子如夏天礼卖银元等,都体现了伦理道德的败坏,价值观扭曲等。2.4对农村生态破坏之反思《秦腔》中也涉及到贾平凹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反思,作家多次提到“风水一词,我认为他所说的虽然带有迷信意味,但实际也应该是环境的意思,书中说修路糟蹋了了耕地,还把清风街的风水破坏了,而风水一坏,夏天义下了台,实际上夏天义主张发展传统农业,他下台了,君亭发展现代化经济,后来还想把七里沟作为水库的绿化带以发展旅游,这样不仅会破坏水库的水质,浪费土地,还会带来污染。因此遭到引生的坚决反对。另外书中提到国家要求的退耕还林政策,也是在提醒要保护环境,注意生态平衡,而有人占地种菜自然会受到惩罚。作者还提到夏天义在七里沟淤地的时候,看到了狼,但是他又想应该不是狼,因为他们时代在这里生活,足足二十年没见过狼了,他们走遍了七里沟,走遍了每一个崖脚,每一丛梢林,都没见到过狼,再联系前面所说退耕还林,就可以想到,由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树林被大量砍伐,十年树木,树林是很难一时间长大的,所以很多动物都没有了栖息地,狼自然也搬了家。想起作家的《怀念狼》,就可以明白作者其实不是在怀念狼,而是在控诉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力生态平衡。同时也失去了迫使我们产生竞争力和生命活力的朋友;警示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能破坏生态平衡。3探究《秦腔》对农村改革反思的意义及我的思考3.1探究《秦腔》改革反思的意义对贾平凹的创作中的改革思想研究在当代有什么意义?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想,它的当代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继承并发扬传统民族文化,触摸时代情绪。《秦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首秦腔衰落的挽歌,作者通过纷繁复杂的叙述,展现农村生活百态,也结识了传统文化秦腔衰落的命运不可避免;同时,作品中体现的改革中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甚至是这个时代的缩影,那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情绪。第二,密切关怀现实,悲悯天下苍生。贾平凹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农民的密切关注,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秦腔》中体现了作家对于农民生活上的困窘,精神上的困顿,作了诸多观察和思考,对于改革中暴露的问题加以反思。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成为具有审察社会的使命感的作家的责任,更是普通大众和当权者的责任。作家把这些问题揭露出来,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那么我们呢,身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也应该参与思考,而那些当权者,更应该有心怀天下苍生的悲悯之情,来尽心竭力解决百姓的困苦吧。第三,积极与世界文学接轨,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作品《秦腔》中关于传统文化秦腔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全文,详尽而又细致地展现秦腔的文化意义和民族内涵,书中写到“秦腔是国粹,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就要热爱它,拥护它,都来看秦腔;秦腔振兴了,我们的精气神就雄起了”。另外还介绍了秦腔的唱法、标准等。这是在宣传秦腔,像国人介绍秦腔,像世界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秦腔。3.2贾平凹《秦腔》对于农村改革的看法作家贾平凹始终以“改革者”和“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他的创作中,他说“我只是凭我的感知写,尽力写出当时真实的社会的真实的情绪。”即使常常被质疑,被争议,但他始终在坚持写作,以自己的家乡为观照点,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审视、反省乡村文化时,交织着同情之情,心里非常矛盾,尽管传统的农村文化中有糟粕,让他希望农村可以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更好,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却逐渐被遗弃,这不得不让作者痛心,也就是作家在《秦腔》中表达的对于秦腔的没落,对于传统“仁义礼智”丧失的痛心和惋惜。他认为“现代意识是人类的意识,农民应怎样去活着和活得更好?之所以长久地关注和表现故乡的历史命运和生活,基本的一点是我来自乡下,那里至今有我的亲人,有生命的关系;再者,中国是农业国,从乡下的角度最能看清这个社会的。你对它有感情,越是熟悉,对它的进步或衰败就越敏感。这如同家里人,当受到外来侵害时你会挺身而出保护,但对他们的种种不是你会去吵去骂。这些年对于农村的现状,我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是社会在前进;另一方面社会的问题在加剧,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痛苦。我为这个时代大踏步地前进而欢呼,又为这个时代的一至两代人的茫然和无措的生命而悲哀。树是最能感受四季的,树又那么脆弱和渺小。作家能做些什么呢,他的认知如地震前的老鼠,复杂的矛盾的东西完全罩住了他,他所能写出的东西就只能是暧昧、晦暗和多元混杂,呈现出一片混沌。”这便是对他自身创作心情的最好的说明。作者自述《秦腔》的创作心情,“这些年每次回乡,那里的变化离我记忆中的故乡越来越远,传统的乡土文化一步步逝去,我于是冲动着要为归去的故乡竖一块碑子。”可见,作者在惊叹于家乡的变化的同时,也痛心于乡土文化的衰败,于是想要为故乡竖一块碑子。来表达心底最深的哀痛。3.3关于《秦腔》的反思对于贾平凹作品《秦腔》中改革思想的探究中的得与失,主要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对于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因为我自身也是来自农村,所以就去看了他关于改革的作品。开始看他的作品,就被深深吸引,所以接连把他的作品从小说到散文,再到其他评论家对他的采访研究都看过了,他的代表性作品看过好几遍,并且边看边反思,能切身感受到它对农民现状深切的关注和博大的悲悯之情,常常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写作中不会觉得无从下手,无事可写。二,虽然看了他的书,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包括自身知识、人生阅历、思想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在对于他的作品中改革思想研究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学习、积累、沉淀。作家贾平凹还在持续不断得创作,作品也在不断地超越。我们也随着他的作品一起成长,进步。三,对于他的作品中改革思想,我们需要正确评判。首先,不能根据作者创作心态的转变,而简单地认为肯定或者否定改革,作家本身没有这样的意思,而我们也不能仅凭主观感受妄下结论。起初他很大程度上实在赞美歌颂美好的乡土文化,美好的人性,以及改革给农村发展注入的新的血液和活力,到后来。作家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前瞻性的思考发现了改革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很多潜在的问题,所以才“揭伤疤”给农民自己看,给改革者看,给社会看,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体现了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的形象,无论是毁是誉,他也从不曾放弃探索。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作家是在否定改革,或者认为他是在宣扬消极思想,这种观点绝对是错误的。社会上本来就不缺歌功颂德的人,且不说阿谀奉承的人有多少,溜须拍马,隐藏事实真相的人也为数不少,而像作家贾平凹这样,始终以改革者的姿态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农村改革,心怀天下,孜孜不倦的探索的这样有良知的作家实在是屈指可数,不管是从艺术价值上,还是内容的内涵上都有巨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他的作品和作家的创作都需要有个公正客观的评判。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