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场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丑恶嘴脸。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永远的斗士鲁迅先生逝世时有人曾用这样一副对联来概括他的历史性贡献: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旧雨”是一个文言词,就是老朋友的意思,这副对联非常准确的概括了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的文化领袖、中国人的精神领袖的历史地位和作为文坛领导人物的意义。还有人这样赞美他: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
在他身后,有我们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鲁迅先生自己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的进步!”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史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简介背景:
在3.18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游行群众与段祺瑞政府卫队对峙屠杀逮捕血衣殴打遗骸徘徊
长歌当哭菲薄
踌躇桀骜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洗涤
尸骸
引吭高歌惩创
虐杀赁屋
读准字音páihuáidàngfěibóchóuchújiéàoànèhàodàndiécuánlùjìnzìfēiǎiyǔnxùdíháihángchéngchuāngnüèlìn字音字形攒动攒射
积攒攒钱
攒cuánzǎn创伤惩创
创业维艰
创chuāngchuàng立仆前仆后继
仆人风尘仆仆
仆pū
pǔ抹杀转弯抹角
抹布抹
mǒmòmā悼念泥淖绰绰有余辑录通缉
揖让舟楫
叱咤风云
诧异姹紫嫣红
洋溢
自缢谥号喋血谍报文牒
影碟
陨落陨石殒身不恤
整体感知之二
1、速读课文,完成各空。
本文中心内容主要是评述:作者主要感情概括为:记念的主要人物是:其代表的是:“三一八惨案”
悲愤、沉痛悼念、尊敬
刘和珍
革命青年思考?先生爱憎分明,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悲和愤的对象是不同的,在这篇杂文中,悲愤的对象各是哪些?悲:
悲悼死难烈士悲忆交往过程悲议意义教训愤:
愤揭反动当局愤斥文人嘴脸愤批庸人麻木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整体感知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抓住每部分中关键的词句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总体思路。
(1)、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的事迹?(三、四、五部分)
(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
(3)、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1-2)写作缘由(3-5)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6-7)教训和意义
(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写作思路写作缘起(一、二)记念主体(三、四、五)教训意义(六、七)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痛斥反动文人唤醒麻木庸人追述生前事迹概括惨遭杀害详写遇难经过劝戒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感情线索——爱、憎记念刘和珍君明确主旨用一两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杂文带着悲愤的心情回忆了刘和珍的事迹,评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和教训,表达了对以刘和珍为代表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并奉献无比的尊敬,对反动势力屠杀革命者的罪行的愤怒控诉,对庸人麻木心态的批判。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名句。
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名句,或者你认为难懂的有深层意蕴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指导方法:词语的含义有固定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和临时义(或叫语境义),“揣摩词语的含义”主要是要答出语境义。“词语的作用”指对于表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物、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提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指导方法:理解句子含义,包括将修辞还原(比喻句还原出喻体、借代处还原本体、反证说出反面),答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交代事情的起因,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令人悲愤的日子,也让人们记住三月十八日这个黑暗的日子。“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1
刘半农赵元任作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独徘徊前来正告很爱看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意义:
失去战友,悲伤孤独悲愤之极,无处排解特意相告,对烈士的真挚怀念真挚的情感刘和珍思想进步,与我的关系1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3、为下文作铺垫1、表达悲愤之情2、强调为生者而写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1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①所住的并非人间②长歌当哭,痛定之后③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愤怒到了极点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对敌人:无比愤怒对烈士:无限崇敬1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形容极度的悲惨和冰凉思考:上面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呢?3.告诫“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还要血来偿。1.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真正的革命者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对黑暗的旧世界的愤怒诅咒
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论睁了眼看》2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突出写作动机:纪念烈士,揭露敌人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与怀念。警醒庸人世界,纪念烈士,不要遗忘。表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和责任感。告诫人们不要遗忘,感情更深。
鲁迅在五卅惨案之后,曾大声疾呼: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2死者活着正朗读第三部分思考?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意谦恭深沉的自责3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她的微笑温和?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正义感、反抗精神有责任感善良和蔼
驳斥“受人利用”之说,突出了流言家的下劣与可恶。
驳斥“暴徒”之说,突出了敌人的凶残,真正的暴徒恰恰是反动的段政府。3朗读第四部分思考?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4注意这些虚词的表达作用:
残暴无人道作者消息闭塞噩耗传递的速度之快刘和珍的遇害出乎意料反动派的凶残超出了想象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注意这些虚词的表达作用:事实之确凿凶残+诬蔑惨象+流言反动派的凶残和无耻讨论:鲁迅先生的怀疑是否因为他对敌人的轻信与幻想?为什么?4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4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4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这是一个选择复句。表达了作者:1、对反动派的警告(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2、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沉默就只有灭亡)4朗读第五部分思考?5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可见她并非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段政府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揭露了反动派凶狠残暴的嘴脸,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揭穿了反动政府残杀爱国青年、欺骗人民的本质。
段政府“通电”中造谣说:这次惨案是因为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这也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有意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比较来说的。意思是说,在帝国主义唆使下,反动派在“三·一八”事件中屠杀徒手请愿学生的凶残无耻,远远超过了那些“伟绩”和“武功”。4、“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里的“伟绩”
“武功”分别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
资料1: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资料2: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朗读第六部分思考?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61、“街市依旧太平”有何深意?2、“无恶意的闲人”指的是:3、“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
形象地反映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改变,引出下文对学生请愿活动的评论。
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在政治上不反动,但是极端冷漠麻木,烈士的鲜血只是他们闲聊的材料。
走狗文人。他们造谣、诬蔑,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比喻的修辞手法。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人类历史的进步往往要以流血牺牲为代价,而且往往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历史不过前进一点点。这与煤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相似。6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不赞成徒手请愿。在鲁迅看来,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这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6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虽然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还有亲人友人的深切哀悼,这也算是对烈士的慰藉了。青山埋忠骨,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够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烈士的血也就不算白流了。6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朗读第七部分思考?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此“此”指什么?事实……为……明证。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7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怎样理解这段话?苟活者指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易商铺租凭合同范例
- 2024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运输合同3篇
- 道具加工合同范例
- 无主灯设计合同范例
- 2024版出租车安全保障与应急处置雇佣合同3篇
- 2024年度某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就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合同
- 除锈油漆施工合同范例
- 配件改装加工合同范例
- 礼品费合同范例
- 贷款意向金合同范例
- 天翼云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认证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项目学习主题活动(二) 天宫空间站轨道长度变了多少
- 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半年研究报告
- 行道树的选择标准(2023年甘肃中考语文试卷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Unit 4 Fun in the sun Reading for writing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汽车维修工高级理论考试题库带答案(满分必刷)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际私法》机考4套真题题库及答案8
- 深静脉血栓VTE防治中心年度工作报告总结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人文英语3》一平台机考真题及答案(第七套)
- 2024版美团商家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科学教育合作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