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建筑课件_第1页
拜占廷建筑课件_第2页
拜占廷建筑课件_第3页
拜占廷建筑课件_第4页
拜占廷建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仁翠欧洲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从高宗起到玄宗时代――即公元643年至742年一百年间,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由此开始。大唐帝国以其宽广的开放胸怀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移民以及贸易和宗教,自然也就以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异邦文化。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东罗马帝国建都在黑海口上的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后来得名拜占庭帝国。公元5—6世纪,拜占庭是一个强盛的大帝国。它的版图包括巴尔干、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和意大利,还有一些地中海的岛屿。7世纪以后,由于封建分裂状态的发展,拜占庭帝国瓦解,日渐没落,只剩下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后来又几次遭到西欧十字军的蹂躏,气息奄奄,终于在1453年被土尔其人灭亡!位置拜占庭帝国位于连结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中陲。拜占庭帝国于七世纪中期达到极盛,此帝国恢复了原先罗马帝国大部分领土,只缺少伊比利半岛(现代西班牙),高卢(现代法国)和英国。拜占庭掌握中东好几世纪,但帝国主要生存于巴尔干半岛和现代土耳其所组成的领土上。首都拜占庭首都为君士坦丁堡。由三堵牢固城墙和超过一千座塔楼防御于陆地一端。强大的海军保持由海上而来的补给。君士坦丁堡在罗马帝国衰亡后屹立超过千年,防卫歐洲免受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侵略。兴起莱茵河和多瑙河所遭受的一波波的蛮族入侵,迫使罗马帝国于五世纪分裂为二。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是更具吸引力的脆弱目标。最后的西罗马皇帝于476年被杀。东罗马帝国于此时期存活下来,並以拜占庭帝国之姿重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基督教诞生于公元30年左右的巴勒斯坦地区,在耶稣基督升天后,他的门徒奉耶稣的命令以巴勒斯坦地区为中心想各地传扬福音。他们遭到罗马政府的迫害,很多基督徒被钉上十字架,被砍头,被送去喂狮子。但这却不能阻止福音的传播,基督徒人数不断增加,许多罗马社会的上层人士也信了基督教。

终于,君士坦丁皇帝在一次与蛮族的战争中看到天上的十字架像并写着“凭此得胜”,于是他下令在每个士兵的盔甲上印上十字架的标记,最终战争取得胜利。君士坦丁皇帝停止了罗马政府对基督教长期的迫害,并在不久自己信教,并将基督教定为国教。随着分裂成两帝国,基督教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君士坦丁和罗马遂成为东西教会的宗教中心。文化与政治也产生了差异性在文化上,由于时代的交替和帝国的衰弱,罗马帝国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也逐渐消失。由于以前各民族屈服在帝国的统治下,人人大多都懂希腊文及拉丁文,因此教会易于从事教会活动。帝国衰弱,造成语言统一不在,东西方教会各自以希腊文与拉丁文钻研宗教问题,忽略双方的交流,因而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阂,进而发生了历史上的基督教大分裂。东方教会自称为正教,因教区位于地中海东边,因而又称东正教。西方教会则自称公教,是为罗马公教。

基督教中世纪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拜占庭艺术﹝Byzantineart﹞罗马式艺术﹝Romanesqueart﹞哥特式艺术﹝Gothicart﹞拜占庭的建筑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穹顶的建造方式,了解帆拱概念,通过实例圣索非亚大教堂的欣赏,让我们了解和掌握拜占庭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个时期建筑理论和建筑美学的主要观点。了解和掌握历史上建筑空间、环境与场所等概念的发展及其与意识形态、结构技术、社会生活等的关系。教学内容:1.拜占庭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

2.穹顶和集中式形制

3.装饰艺术4.东欧小教堂欣赏

二、穹顶和集中式形制建筑特点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最早的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袭巴西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纪时,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拜占庭穹顶圣索菲亚教堂位于拜占廷帝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原为帝国的宫廷教堂,平面长方形,

布局属于以穹窿复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窿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大厅高大宽阔

,适宜于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

中央大穹窿直径326米,高548米,通过帆拱支撑在四个大柱墩上。穹窿底部密排着一圈

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使大穹窿显得轻巧凌空。厅内部饰有金色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外形雄伟稳重。设计人为小亚细亚人安提莫斯和伊索多拉斯。

公元1935年改为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也许是因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从六世纪到现在依旧保持完好的古代建筑,作为拜占庭式建筑的杰作被很多艺术和历史学家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基督教(东正教)的圣殿——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第一个成就是它的结构体系;第二个成就是它的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第三个成就是它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这座大教堂动用了1万民工匠,耗资折合14·5万公斤黄金,用尽了国库的资产。从十几个地区进口了不同质地和颜色的大理石,用了大量金、银、象牙、宝石来装饰内部,各省长官奉命献上的最珍贵的古物陈设在大教堂里。大教堂于公元537年12月16日峻工,只用了5年零10个月时间,可谓快速。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院,1999年7月最终选取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的建设方案,其设计方案经过两轮三次修改。

安德鲁将他的大剧院方案形容为“湖上仙阁”。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椭球体建筑,在冬天水池可作为滑冰场。大剧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与地铁的出站口相连通,通道的玻璃顶则是水池的池底,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体验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觉。三、装饰艺术拜占庭建筑装饰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内部或外部,穹顶或墙垣,都需要大面积的表面装饰。在内部装饰上也极具特点,墙面往往铺贴彩色大理石,拱券和穹顶面不便贴大理石,就用马赛克或粉画。马赛克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成的。为保持大面积色调的统一,在玻璃马赛克的后面先铺一层底色,最初为蓝色,后来多用金箔做底。玻璃块往往有意略作不同方向的倾斜,造成闪烁的效果。粉画一般常用在规模较小的教堂,墙面抹灰处理后由画师绘制一些宗教题材的彩色灰浆画。

后世的教堂的窗户仍在用不同颜色的玻璃拼出一些图案或者人像来,这就是马赛克技术的遗风。

马赛克(Mosaic),建筑专业名词为锦砖,分为陶瓷锦砖和玻璃锦砖两种。是一种装饰艺术,通常使用许多小石块或有色玻璃碎片拼成图案,在教堂中的玻璃艺品,又称为花窗玻璃(stainedglass)。在拜占庭帝国时代,马赛克随着基督教兴起而发展为教堂及宫殿中的壁画形式。现今马赛克泛指这种类型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柱子与传统的希腊柱式不同,具有拜占庭独特的特点:柱头呈倒方锥形,刻有植物或动物图案,多为忍冬草。在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是色彩的利用。圆顶用砖砌,外面覆盖着灰色的铅皮。墙身内部各处都贴上彩色的大理石,这些大理石分别从罗马、雅典、以弗等地运来,有白、绿、蓝、黑、红等颜色。柱子大多是绿色的,柱头是色镶金箔,地面用彩色碎石铺成各种图案,拱顶与圆顶则为玻璃绵石,并用金子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这样整个大厅就璀璨夺目,神奇非凡,使每一个圣教徒感受到宗教的神秘色彩。而墙身外抹灰泥,黑白相间的条带,就像石与砖的掺合,使外形显得朴实典雅。1935年,土耳其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阿塔图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长期被掩盖的拜占庭式马赛克镶嵌艺术得以重见光明。教堂大圆顶上挂的金字大圆盘上面用阿拉伯文写着“穆罕默德”等字样,而更高处则是马赛克镶嵌的圣母抱着圣子的基督教宗教画,二者和谐地聚会在一起,使大教堂独放异彩。这样一种宽容的宗教情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描述走进教堂时的印象道:“人们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象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佛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其特点是整座教堂由9个墩式形体组合而成,中央的一个最高,近五十米,越来越尖的塔楼顶部突然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葱顶,上面的十字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在高塔的周围,簇拥着8个稍小的墩体,它们大小高低不一,但都冠戴圆葱似的头顶,而这些葱头的花纹又个个不同,它们均被染上了鲜艳的颜色,以金、黄、绿三色为主,螺旋式花纹造成了葱顶很强烈的动感。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有“用石头描绘的童话”之称。它是伊凡四世时所建,由几座参差不齐的高塔组成,中间最高的方形塔高达17米。虽然这九座塔彼此的式样、色彩均不相同,但却十分和谐,更难得的是它与克里姆林宫的大小宫殿、教堂搭配出一种特别的情调,为整个克里姆林宫增辉添彩。苏联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

位于基辅市中心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到11世纪,俄罗斯境内的东正教教堂已经随处可见,仅基辅市内就有教堂近百座,耀眼的金顶连成一片,如此壮观的市景,连拜占庭人看后都自叹不如。从外观上看,大大小小12个穹顶围绕中央穹顶形成逐渐升高的金字塔集中式造型。这座教堂后来经过较大的改造,穹顶上又增加了一层形似洋葱头的穹顶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